孤岛集

出版日期:2014-8-20
ISBN:9787508644670
作者:毛丹青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毛丹青
《知日》主笔。外号“阿毛”,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 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 年弃商从文,有中日文著述多部。现任日本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书籍目录

序言
SIDE-A
蓝色
紫色
灰色
水色
青葱色
浅豆绿
土色
白色
黑色
樱色
红色
银朱
SIDE-B
书名会变得越来越长么
村上春树的铁人相
村上春树《1Q84》影射日本文坛黑幕
村上春树的文学大转舵
《赤壁》挠了日本人的痒痒
村上春树与马有关的少年足迹
明星传记与日本人的负面思维
中国小说的日本书名
日本无产阶级小说复苏之谜
五位中国作家眼中的日本
中日当代文学的逆差现象说明了什么
莫言后的中国文学之世界走向
附录
川端康成 • 新感觉——《雪国》《山音》《千只鹤》分享会全文实录
让我们彻底了解日本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孤岛27年的经历,用全新的角度以色识人,感悟一段段人生路程上的谈笑,带来作为双语作家对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虽立足于孤岛,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早已冲破国界。用评论文学作品的笔,传达出深刻又有趣的道理。


 孤岛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第一次知道毛丹青这个名字,是2013年的9月5日。那是无意中在网络上读到《李长声 毛丹青:狠美的川端康成》。看到这样的题目,第一个念头便是:毛丹青是谁?和陈丹青有没有关系?大概不少从未听说过他的朋友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记得那时带着问号读完全文,才了解到那篇文章本身是为了新经典文化最新出版的川端康成的书《雪国》、《山音》、《千只鹤》做宣传,而毛、李两位先生都是长居日本,熟悉日本文化和社会的中国作家、学者。由于本身大学时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川端康成的小说,加之后来准备考研时选择的也是相关专业,对于有关川端康成的研究文章有种不自觉的亲切感,所以当即把这篇文章复制保存,希望留作资料备用。之后也第一次知道了还有《知日》这样一个专门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创意生活类丛书。而毛丹青先生正是这本刊物的主笔。时隔整整一年,毛先生《孤岛集》问世,自己又一次与之相遇,不得不说既是机缘巧合又是命中注定。而且翻看书中文章,有不少内容都是《李长声 毛丹青:狠美的川端康成》一文的源出处,更觉得自己找对了方向,选对了书。《孤岛集》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描写日本人的12篇文章(目录的SideA),有关日本文学现象的12篇文章(目录的SideB),还有以川端康成·新感觉——《雪国》《山音》《千只鹤》分享会全文实录和《让我们彻底了解日本》两篇访谈录作为的附录部分。这样一本小册子,采用小开本精装的装帧形式,与作者洁净淡雅的文风十分契合,内容方面既有个人的随笔,又有可供参考的研究性文章,还附上了两篇内容丰富、言语生动的对谈录,还是非常有内涵和分量的。SideA:知日——12种色彩,12种人生2012年8月出版的片山恭一作品《留下静的鸟儿》中,以白、青、黑、赤、黄五色给人物命名;2013年10月出版的村上春树作品《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以“赤”、“青”、“白”、“黑”(多崎作的姓名中没有色彩,可以称之为”无“)五色为人物命名。《孤岛集》中,同样选取颜色作为切入点描绘真实的日本人与日本风物、生活,不知是巧合,还是多少受到了某些方面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之上提到的两篇都是小说,而毛先生的属于随笔。用色彩随笔的手法来描写日本人,在国内毛先生大概是第一人。个人认为从色彩角度选题,虽不新颖,但很独特,也很恰当。因为早年间谈起日本,粉色的樱花,蓝色的富士山,白雪皑皑的山顶积雪总是不自觉的浮现眼前。而当今的日本,动漫、料理、宅文化等等,都已深入中国青年一代的生活。这样给人感觉五彩斑斓,目不暇接的日本,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究竟又是怎样的呢?毛先生决定用色彩贯穿下来,每一个色彩表达一段经历或者是几个经历,从日常的现场出发,描写周边的情景与人物,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要想了解一个国家,那么首先要接触的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正是因为有着长期居住在日本的经历,才能从他看似随意的文字中流露出真实的”现场感“,如同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推至读者眼前。作为一个喜欢色彩的人,我是非常喜欢这样的角度的。在一个地方生活得久了容易产生乏味,但学着如何变换角度,从新的视角去观察,或许是一种智慧。更何况我们本身就对现今的日本缺乏足够的了解,应该尝试跟随旅居日本的中国文人去探究一下。正如毛先生自己所言,“了解日本社会,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SideB:知己——川端康成、村上春树、莫言,中日文学的对照与思考自从高中时代钟情于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两位伟大的作家之后,或许在潜移默化之中我早已习惯从川端康成的文字之中体味日本传统的东方之美、古典之美、物哀之美;从村上春树的小说之中感受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后在其身上产生的巨大裂变与新生。然而村上春树本人却对川端康成从不感冒,这一点不看《孤岛集》还真是不知道。同样,村上居住19年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其文学上的大转舵是如何形成的;大江健三郎曾访问莫言的家乡高密,把莫言的文学称为“世界文学”,希望探索其产生机制;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译者的功劳最大,把日料店当成“澡堂子”,等等这些文学家的真实趣事,如果不是通过毛先生的讲述,也很难从别处获知。书中多次提及作者在日本居住27年,已经超过了在北京居住的时间。从他坐飞机到达日本的傍晚,到大学中与老师的探讨,再到弃学从商做起鱼虾生意,而后进入商社工作,从商社辞职后开始尝试日语写作,最后又回归大学成为老师。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现身说法: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必须要融入他们真正的社会生活,而非从象牙塔之中观望,从其他人的口中听说。27年之间想必作者经历的事情很多,能写得也很多,但他紧紧扎根于“人”,选取日常生活片段,从周遭人们的经历与变化表现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随意所致的笔触读起来既自然亲切又不乏引人深思的对日本文化精髓思考,宛如聆听一堂又一堂生动的人文讲座。文学的事说到底是“人”的事。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经久畅销,就是因为他“摸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以及人的灵魂”,他一直都在坚持写人。而这样的“人”,是日本人,是东方人,也是世界上每一个人。毛先生说五台山的禅师告诉他:在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永远是自己。而这句话就是他们现在在做的事情——从日本借镜。的确,我们在别人的文字中看到的往往正是自己,而从日本借镜也正是为了反观自身。酣畅淋漓的读完孤岛集,总感觉意犹未尽。毕竟这本书太小了,又太大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值得玩味。后记中提到的“孤岛”一词的由来,源于作者“有一段被选择的人生经历”,而这样的经历和由此历练出的精神特质,恰恰与日本是岛国的本质契合,于是就找到了这样的视角。我只想说:这个视角很棒!曾经,我非常期待着能有个合适的切入口去了解日本文学以及日本社会,而今,《孤岛集》和毛丹青,是一个好开始。
  •     《孤岛集》——毛丹青毛丹青应该是对日本有深刻理解、体会与感受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学者与文人之一了,现在很少能看到像鲁迅那样从日本留学回来又真的学会了某些思维并运用恰当的作家和文人。日本是一个具有“师从强大”特性的国家,他的学习能力让全世界震惊;像商业上成功的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和优衣库的柳井正等等,都没有太多的精彩求学经历,都是通过自己观摩、学习、发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终生事业,进而学习到了世界顶尖级的道理和方法。日本是一个学习能力强的民族,继承唐的礼仪与文化,经过时间与岁月的洗礼,让这个民族异常活跃起来。毛丹青对日本的理解,恐怕国内无人出其右。在经济学界,研究日本较为深入的一个学者是白益民,他在《三井帝国在行动》、《三井帝国启示录》等书籍中深入研究和发现了日本企业成长的轨迹,但仅限于经济、企业管理和商业行为发现上的对日本的理解;毛丹青则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文学角度、普罗大众层次去了解与揭示日本的生活状况、团结学习现象等问题。这本《孤岛集》虽是一个故事性隐射,但更多的是通过对日本社会的思考,来阐述一种生活状态与方式;如若你生活在孤岛,恰会是怎样的光景?书中讲述较多中国人对日本的理解、观点和方式与作者看到的日本的比较,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小学课文里有篇文章讲述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后来才知道这个故事最好的总结便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所以,你的Hamlets是什么样子,可以拿到这本书里面来对比一下;Hamlets没有好坏、优劣、对错,你的心决定了你认识的Hamlets是什么样子,从而也就揭示了你喜欢的的内容、拥有的才识、态度是否虔诚。当然,我喜闻乐见的还是看到书中大量讲述文学方向、文化发展的问题。大家还算熟悉的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一众作家,多少看过他们的几本著作,算是有了基础的感知。作者本书作为一个文化人,对这些异国文学文人的描述,就显得非常的有意思;同行相轻、文人相轻的毛病在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书写的淋漓尽致,但毛丹青的文章里面很少见。蒋勋说,客观的描述至于散文是必不可少的,在散文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之后便自然而然的能从客观的描述里见到作者的情绪、观点与态度了。用这个角度去思考,毛丹青的这本散文集也算上乘之作——即没有太多主观性辩解与描述内容,没有太多情绪性色彩去渲染;你跟着文字走,带着简单的思维和想法,便会将日本看的清澈。研究日本文学、社会和文化发展,毛丹青的著作绕不开。
  •     《孤岛集》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素简的封面,拆开腰封,简笔画出三角和椭圆,形象生动绘出一座汪洋中的孤岛,遥远而神秘,这会不是一本生涩难咽的书?我的心底多少有些嘀咕,再加上作者毛丹青的学者身份让我实在担心它会成为乏味的学术讨论书,或者满纸荒唐言,不知所云。中秋节前接到的此书,本想借着假期看完,工作生活的烦躁却少了安静的心,很难静下心来顺利看完,好在还有上下班见缝插针阅读的习惯,也算是陆续得将它一一翻阅完毕。《孤岛集》分为A、B、附录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颜色为主题贯穿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们,他们来自方方面面,有商人、出版家、僧人、邻家老婆婆……从所谓的中产富人再到平常小人物,每个人都因为与作者有了或长或短的结缘,发生一段温馨又温情的故事,在有心的作者这里都一一归纳为日本辞海里注记的颜色。旅居二十多年的生活,会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发生很大的改变,他所看到的人事自然与走马观花的旅行者自然不同。作者毛丹青很是巧妙的利用颜色在日本生活政治情感等多方面的寓意传达,通过普通小人物方方面面折射出来。每一篇短小而有深意,让我这个喜欢利用上下班阅读的人,随时可以随机翻开读着一个故事,等到了站,关于一个人的故事也结束了,而我却会为故事中的人物唏嘘感叹许久。在我而言,这便是好的作者写出的好的文章。喜欢关于“灰色”的故事,那个多次离婚执意让大家喊她“洋子”的女人。在日本,结婚是需要妻随夫姓的,本是通过第二任丈夫认识作者的洋子通过交往渐渐也成了作者的朋友,总会偶尔写信,可是每次写信都会在不久之后离婚,姓氏又要随着再嫁改一次,以至于作者再见她不知如何称呼为好。率性的洋子很是坦荡地说,喊我名字好了呀,不用管姓的。她就是她,和夫家没有关系。在银座开了酒吧的洋子依然喜欢穿着灰色和服,却是最亮的那种灰色,此色在日本字典里的解说,灰色是物体燃烧后留下的灰粉,如烟如雾,像极了洋子敢爱敢恨的性恪,在看似清冷素然的外面下有一颗跳动炙热的心,粉身碎骨,化为灰烬,依然不妨碍她以更浓烈的热情去生活去恋爱。在这里题外话一下,曾经在豆瓣看到一组图片,是关于日本颜色的标注,想不到他们将颜色的名称依然叫的如此优美典雅,同时有着更深的含义。这是取自百度的一段资料:“一般地说,日本大约是在平安时代(公元764~1185)达到了其传统艺术,特别是诗词和文学的顶峰。我们会发现,很多日本颜色的名称就是在平安时代被赋予的。日语中,颜色也象别的语言一样,结合上一些名词,便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举例子来说,比如白波(しらなみ)(*小偷)、白眉(はくび)(*很出色的人或物)、腹黒い(はらぐろい)(*奸诈)、青二才(あおにさい)(*年轻,黄毛小子)、青春(せいしゅん)、赤っ耻(あかっぱじ)(脸涨红,快哭出来的样子)。 ”关于颜色的名称,我们早已抛弃了原有的古典韵味,只会用香槟金、翡翠绿、宝石蓝,庸俗到家的词来形容了。反而是日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沉淀继承,也就难怪常有人说:“现在的日本人是中国的唐朝人。”这是时代变迁后的沉淀,作为文化发源地的我们不得不反思,文化之根,生命之源到底被丢在何处,能否寻找回来。读完前半部分,你会记住一个又一个关于颜色的故事,水色、蓝色、银朱、樱色……不同的颜色折射出不同的人情事故。那为何此书不叫《和色集》?(和色,日本传统颜色名称表)当我读完《银朱》,关于樱花与枫叶,春与秋的对话我想我明白为何本书叫《孤岛集》了。何而为岛?一面临水为岸,两面为堤,三面为渚,四面为岛,当身陷汪洋淘淘海浪之时,孤的意味也就突显出来了。不只是那些生活在孤岛上的人们,只因我们人人皆是一座孤岛。需要芥蒂连接才能抵达对方的内心。隔海而望不过浮华过眼,虚虎实实,境由心生。一如谷村新司的《昴》,“璀璨的群星,纵然无名也要闪晶莹。不沉寂从来不放弃,迸出华彩点燃生命!我也要出发,照着心的指引去远行……”人与人,近也远,是孤岛也是星辰,应该像作者一样,用心怀赤子与每位有缘人结缔,就算相隔遥遥银河也有了温暖闪光的过往,哪怕瞬间擦肩,也值得珍惜。《孤岛集》的下半部分,讲了日本文学论坛的近况与变化,讲了《知日》,特别讲了知名作家村上春村与日本文坛的过往,尽管谈不上是村上春村的粉丝,对于他远离日本文坛,自写自话,很少在媒体面前出现,不屑于宣传造势,这才是一个安心写作的作家本应该的状态,与当前国内纷纷吵着出书到处签名的所谓名家根本不是一个境界,也更看出国内文化的浮躁喧嚣。谢谢毛丹青先生的文笔,带进一个别样的日本。也因此书,让我更深一步感知《知日》,也许我应该再把把《知日》这套书败来一看。最后,我想说,丹青,看似素然其实更加斑斓多彩,国画基本色,也最难写意。人生是孤岛,生命是丹青,人生当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喜欢第二篇,写紫色。总是有种力量
  •     毛丹青的文章非常清淡,但是有空间,能够把你拖入他所描述的那个场中。看他的书,要慢慢的,不用急。
  •     排版装祯让人看的很舒服,内容有日本作家那种缓缓流淌的感觉。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我最近看的书里最舒服的一本。
  •     心若孤岛
  •     还是有点寡
  •     去过日本后读毛先生的书感悟更深。日本于隋唐年代学习中国,一千多年后我们得去这个国家才能找回本国失去的东西:文化、建筑、饮食、服饰等等等等。。。
  •     作者在日本的年份已超过在中国的年份,日本27年,中国26年,是《知日》的主笔,在渔业生意后弃商从文,目前是作家和大学教授的身份。这是蛮新的专栏文章合集,前面的以色彩为标题的一系列文章,落到人物和故事里,写得好看,每一篇呈现出一种日本独有的文化底色;后面部分是随笔,很多篇涉及村上春树的特立独行和文章特色;最后的两个附录分别是关于川端康成和《知日》杂志的。如果全篇都是色彩文章的话,会更纯粹更耐看,希望可以看到作者更多那样优美的文章。
  •     颜色部分刻意了。没想到竟然也快出现类似于红学的村学了。
  •     年纪大了,选择越挑剔了。不好吃的就不吃了宁愿饿会儿,于是不好读就更不要读了,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一书不完不看他书。毛丹青的《孤岛集》读了一半,无论是知识性、趣味性还是见闻见解等等都找不到能继续下的点。。。[闭嘴]
  •     带有女性的细腻又带男性理性的分析,很干脆的写,每篇后面还带有日本文学色彩的研究。欣赏他丰富的人生历练,作者是那谁的狂粉~
  •     改变了我对日本的偏见
  •     这本书颇有种凑篇幅的感觉
  •     就随笔来讲也算是细致入微的描绘日本文化了。
  •     文学角度了解日本
  •     通过各种色彩看到了日本居民的浅层意识和生活形式,以及日本文学村上春树的大不同。但总体上还是有点浅尝辄止的遗憾,就是看了一张照片,而我想看纪录片。
  •     前几篇颜色都还不错,后面的真的很敷衍。
  •     书名最好。
  •     不论是当时看连载,还是如今通读,看到毛先生的文字,还是让我眼眶湿润。
  •     出版社送的书,回忆起来已经没了什么印象。倒确实是稍稍打开了一扇今后阅读日本书的窗子。
  •     安静的阅读文字,心静如水。
  •     很日式的小短文,有点平淡的语调,不同于一般的异国见闻录,从作者在日生活的二十多年的点滴中看出日本文化之特别。
  •     孤岛随笔,充满心意。
  •     什么孤岛集?我看不如叫杂草集
  •     作者通过“颜色”来讲自己在日本的见闻,真的很有意思。这是我读的毛老师的第一本书,很佩服他的文笔,能用如此朴实平淡的语句把人和事写的那么活灵活现,某些场景会通过他的文字一直印在心上,很喜欢这本书。
  •     给好评的貌似都去过日本。这就证明了一件事,这书不适合给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国人看,因为尼玛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三星全给装帧。
  •     很好的闲书。很喜欢毛丹青那种闲适的生活,也敬佩他有善于发现细小美好的眼睛。
  •     用颜色来解读遇到的人和事,听起来就挺美的
  •     好读
  •     前半部分温情脉脉,以色彩为核心,浓缩了作者这些年在日本和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交往的故事,质朴但感人。中间开始大篇幅讨论村上春树、中日文学,基调随之调转。最后几篇又不免有凑数之嫌。作为文学系的眼光看来,从中间开始那些论述文学的部分是写得很糟糕的,大部分都是情况介绍,本质上既没有立场也没有结论。如讨论村上春树的纯文学姿态,他深居简出,他和日本文坛的交恶,都是可以做很多文章的东西。再如日本无产阶级小说复苏,原本可以挖掘很多日本社会内部阶级、利益、生活有紧张感的东西,最后却用一句日本政府提出警告就草草结束了。附录里那篇论川端康成的对话,有见解独到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体现了两位谈者只是作为外围的文学评论者,在就文学表面的皮毛侃侃而谈,叙事啦色彩啦审美啦,都是一些很浅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综上,三星半吧。
  •     就看了开始和结束,呵呵。
  •     比较平实中肯地说了说日本,从几个侧面(一些人,几个作家)来描述日本。挺好的。
  •     大部分在知日上看过,非常生活化的记录。文章读起来也是满满的日式翻译的腔调。
  •     值得一看 但是看一遍也就完了
  •     读完全书脑海最忘不了一点是黑色那章芝田太太结婚后陪她老公去瑞士学习四年面包这件事上,感触很深。这大抵就是就是日本为什么职人多的原因。最后的关于雪国的访谈是精华。
  •     很日式风格了。包括看《降临》也是,一个人所用的语言文字系统,真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除了最后毛丹青把出版社偷懒用叶唐老译本这事黑了两次以外,看点不多
  •     其实并不认识这个作者,只是在图书馆翻阅的时候发现写的是关于日本的文字,便借来看了。才知道是知日杂志的撰稿人,居然是村上的书迷,有很多文章是关于村上君的,很是津津有味的看了许久。
  •     分为上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颜色分章,讲述了许多作者与日本人交往相处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小事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日本人形象。 而下半部分多讲述日本作家之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人。个人偏喜欢上半部分。
  •     在有些浮躁的状态下断断续续花了一周时间读这本字数并不太多的散文集 作者的文笔平易近人不花哨 读得还算畅快 Side A通过颜色的意向描写在日生活的日常与感悟 Side B关于日本文坛现象和日本有名作家细小的纪事 最后还有两篇现场活动记录 大概受了日本文学作品的影响作者有很多欲言又止暧昧的地方 SideA色彩篇尤是如此 很多地方需要读者来慢慢揣测 SideB大概受当时刊登专栏的限制总觉不够完整 提村上春树亦只是浅尝辄止的描述 整本书体现了国内所谓知日派作者的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思考 二是自以为知日却无法向国人传达日本文化深层次的东西 作为一本散文集自我重复的字句略多 A部分还好到了B部分就让人觉得不够诚意
  •     无论如何也喜欢颜色部分的记录,看不厌的文字系列
  •     让人想要好好练字的描写,所谓“通感”是也。很舒服,不急躁,才能看完的文字,common sense也很重要,让生活更有趣味。
  •     本书sideA为《知日》杂志选编,毛丹青选取了十二种颜色来描述他心中的日本,包含了他所理解日本文化、文学以及日本人的性格和个性。作为旅日作家,毛丹青在日的时间甚至超过他居住在中国大地,所以他对日本人的性格刻画无疑是深刻的。但是由于是选编,在很多篇目里我们可以看到相同的故事情节,比如对作家村上春树的童年的了解和所做研究都在多篇文章中出现,这是我并不太满意的地方。
  •     12种色彩 12种体悟 还有大篇幅的村上春树(笑)孤岛之上 是切不断的人情。
  •     五星给这本书里的Side A, 每篇以一种颜色命名的方式很新鲜,而且还能和毛丹青在日本27年经历的人事挂上钩,并娓娓道来挺不容易。三星给Side B,关于日本文化的介绍一是只挑中国人知道的讲,有点投机取巧的嫌疑。二是讲得也有点语无伦次。这方面还是推荐李长声的长声闲话系列,更有平常心。
  •     知日这么多年,算下来最值得读的也就是毛先生的文章了。孤岛一意想必是一方面是源于日本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也是道出了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共有的孤独感。日本这个国家,本身人与人就是有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的暧昧有时候反倒是让人难以难以忘却。
  •     毛老师供稿知日的专栏的合集,还有一些日本文学漫谈。略读了一下。
  •     日语里关于颜色的词汇,有种汉语背景下非常古典的美,那种淡泊的味道,和作者最初的娓娓道来相得益彰。可惜尤其不喜欢附录里的采访稿。
  •     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毛丹青的文章,不合拍吧。不过喜欢他的经历。
  •     除去写村上春树的篇幅,后半部分比较有趣
  •     凑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