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学生活志

作者简介

華文語言成為世界單一語言閱讀市場生態形成後,台灣出版界往往以最快速度出版大陸最佳文學創作者如莫言、王安憶、余華的作品,台灣本身對於華文文學黃金寫手採取一種有容乃大的高度興趣,在這樣的出版文化裡,一本自許為「華文世界核心作家的創作平台」的文學雜誌誕生,取名為《印刻文學生活誌》!英文INK,在中文「印刻」,發音恰巧相同,都是構寫人類思想,留下墨跡的意思,不分地域種族差異,將深刻的內涵思想成為人類共通的生活態度。


 印刻文学生活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初识INK是在外文书店的一个港台杂志展览上,很容易地被吸引。干净的封面、精美的纸张,当然最重要的是细腻、深邃、悠扬的文笔,“眼前一亮”不足以形容那时心情,应该是“开窗放入大江来”。文字皆为繁体,别说,源远流长的老祖宗遗迹是比一纸泛政治的国家规定来得亲切许多。简体是方便,不过也轻易地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时间所限我只粗略地翻阅了部分文章,而后虽然可以订购《印刻文学生活志》,但每一期近百元的高昂价格也不得不让我退避三舍。只能通过其官网 http://www.sudu.cc/ 保持关注。很大的遗憾是编辑抠门,每期只发布其中一篇文章的全文,其余仅有目录。更大的不满是就这样一个怡情、哲理的文学杂志,尽然被那个可恶的功夫网HeXie了。其实所读甚少,我还没有资格来谈及这本杂志。不过我至少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一点点和它有关的意识流。英文INK的含义无需赘述,“印刻”这个词也恰到好处,文学刻印生活,生活印刻文学。在浓浓墨香氛围中,让思想与内涵成为人们的一种正常生活态度。勿以为是“小资”,咖啡文字般的自以为是,自我陶醉,和INK无时不在的思忖大相径庭。每期200多页厚厚丰实的感觉,封面人物作为一个主打专辑,不时兼顾小说、散文、国际文坛、电影、戏剧等,纽带当然是文学,很真诚很纯粹。单看2008年1月刊王家卫专辑的目录:語言的距離讓我們看見不同東西——毛尖對談王家衛 黃筱威、尹蓓芳/文字整理《我的藍莓夜》劇本兩場 王家衛、卜洛克當故事在此上演——《我的藍莓夜》勘景記錄 王家衛如果你問王家衛……我喜歡的音樂是帶畫面的——王家衛談電影音樂浪漫的定義是信任 張大春明天的藍莓,過期的夜 黃以曦藍莓派的幾種吃法 林俊穎都和王家衛有染 毛尖故事不重要,人物才是最要緊的——王家衛作品自述墜落天使,啟動連覺的傷逝記憶——王家衛的感性拼圖 徐明瀚「辭」與「物」重考——王家衛電影中的傷逝語錄 徐明瀚阿飛外傳 吳昊附錄:為王家衛編劇,在上海尋找驚險故事——專訪美國小說家卜洛克 河西很显然,除了有人物对话实录,散文式的分析,也有较专业的影评;有单影的点评,也有全景式的把握,读者当可高屋建瓴体会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简而言之,信息量大、颇有深度是INK呼之欲出的特点。至于装帧、印刷等外在环节,台湾杂志熟谙此道。和时下大陆那些东拼西凑,良莠不齐、蜻蜓点水般的杂志相比,INK太值得一读。我有点担心INK是否有销路,然而从已知信息来看,INK在台湾很受欢迎,而且香港读者也颇为接受。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说过这个意思,文学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过如果你觉得年轻人无法欣赏,那其实是低估了他们的欣赏力。但大陆的文学杂志很落寞,人们已经过于习惯快餐式阅读、浅表式思考。难道意识形态、社会风气、文化视角,真的让大陆这边的品位极具下降吗?顺着INK这条线,我对台湾的其他文艺杂志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比如《幼狮文艺》、《联合文学》、《诚品好读》、《皇冠》、《野葡萄》等。有多大收获还不敢讲,但至少纯粹的阅读乐趣我是找到了。台湾前领导人阿扁处心积虑搞“去中国化”,实在是不可为之。—————西岸的黄金分割线,旧事重提—————2008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台湾的日志,第一次吃糖而已,这也几乎是全年唯一引起争议的日志,缘于我对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的影片《海角七号》有点轻视。关于此片我的观点没有改变,这里只想言说其他。我说过自己不太理解,他人可想象成知之甚少,不过那还不是我的本意。绝大多数大陆博友都不曾到过台湾,所以都只能说知其一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各种咨询近距离地感受台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似乎还比较了解台湾。我订阅了大约150个博客,算起来竟然有近70%都是台湾博客。为何如此青睐?原因很简单:比起大陆,他们的文字更加纯粹,更加富有亲和力,少了很多戾气和无厘头似的插科打诨。即便是攻击性的檄文,也绝少见到诸如TMD、FCUK等脏口。CCAV喜欢有意识地播放别人议会打人骂人的场景,要凸显台湾的混乱和缺乏教养。然而我看到更多的是有序和有充分表达的空间。最近这边在整治“低俗化”,难道我们不低俗吗?虽然我会善意去理解是一小撮人,不过网络随处可见的骂娘,脑残还是让人厌恶。比如,四川这边再次余震,上海有网友跟贴“又震死几个?我怎么感觉不到余震呢?”,小将马龙击败奥运三虎获得职业巡回赛总冠军,有人第一时间跟贴“马龙长得像条狗”,这些人是什么动物变化来的?—————西岸的黄金分割线,渔舟唱晚—————回到文字本身,记忆中永远会感念那些让人刻骨铭心、如醉如痴的文字,原来阅读同样会让人生丰富而精彩。即令在沉沉的冬日,文字也会衍生出一种回归的召唤。文学在来年,会悄悄地萌发并四处开散。INK创刊五年以来,五夺台湾金鼎奖。正像其五周年专刊中写道的那样,“文学志业,任重而道远,这艰辛中点滴积累出的成果,在人心浮动的大环境之下,或不见立竿见影之效,但相信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将持续以敬谨之心,耕耘这一亩文学园地。”
  •     年初时读《我的名字叫红》,未读完,就像一个包子,或许不对我口味,或许我没有认真品尝,于是就把它丢了。这两天看印刻文学生活志INK,却发现帕慕克的迷人与忧伤。 决定要买一本《伊斯坦布尔》,发现台湾本和大陆本是同一个译者所译,感到庆幸。在杂志里读到的文字每一句话都美丽至极,译者何佩桦,台湾台中人。喜欢大陆本的封面,而书名却更喜欢台湾本《伊斯坦堡》这个翻译。觉得伊斯坦堡更加神秘忧伤,读起来也更加简洁亲切。杂志里有许多封面这种黑白的照片,粗大的颗粒仿佛是岁月被风化了的质感,透过那些缝隙呼吸得到往昔的记忆。摘一段喜欢的文字下来:由于习惯呆在我们半昏暗的荒凉博物馆房屋里,我喜欢留在室内。地下的街道、远处的马路、城里的贫困地区似乎跟黑白警匪片当中同样险恶。这个昏暗世界吸引力让我一向喜欢伊斯坦堡的冬季甚于夏季。我喜欢由秋转冬的傍晚时分,光秃秃的树在被风中颤抖,身穿黑大衣和夹克的人们穿过天色渐暗的街道赶回家去。我喜欢那排山倒海的忧伤,当我看着旧公寓楼房的墙壁,以及斑驳失修的木宅废墟黑暗的外表:我只在伊斯坦堡见过这种质地,这种阴影。当我看着黑白人群匆匆走在渐暗的冬日街道时,我内心深处便有一种甘苦与共之感,仿佛夜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街道、属于我们的每一件东西罩在一大片黑暗中,仿佛我们一旦平平安安回到家,戴在卧室里,躺在床上,便能回去做我们失落的繁华梦,我们的昔日传奇梦。同样的,当我看着暮色如诗般在苍白的街灯中降临,吞没城里的贫困地区时,知道至少在晚上,西方的眼光窥伺不到我们,外地人看不见我们城里可耻的贫困,是令人宽慰的事。
  •     http://www.sudu.cc/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2260492010年3月,6卷7期。第一次在国图看书,第一本印刻。那时完全不懂台湾文学,纯粹是被这本高富帅杂志的华美肉身吸引。那时正在读时间繁史,因此借了董启章封面这期。书内学习年代的开头没有看进去,访谈应该看得津津有味吧,虽然不记得什么了。然后翻过各种铜版纸广告,看到张大春给王大智写的书评。那时不由感慨自己的渺小,台湾有千百个王大智,我却只知道白先勇朱天心。后来倒是慢慢认识了一些新老作家的名字,只是没再见过王大智。10年的杂志也装订成册进库本了,借昆德拉的光,这期又被找出来翻翻。重读梁董对谈,没有什么收获,董要说的,大概都写进小说了。以前从没有认真了解过乡土文学论战,所以王健壮的演讲稿看得津津有味。关注乡村劳动阶级是“工农兵左翼文学”,本土化去中国化又是右翼台独。从前的敌人变成了朋友,从前的朋友变成了敌人。后之视今,也会同样荒谬。书末小说是伊格言的。延续了我这两天对台湾文学的失望。2011年4月,7卷8期。大概还要再过几个月,我才会怀念Dylan在北京的那个晚上,因此这本Dylan专刊我只是草草翻过。同样要再过几个月才会喜欢上骆胖,所以【四月小说】走钟我估计也没读。2013年8月,9卷12期。颜忠贤的《宝岛大旅社》。三个朋友的对谈比较有趣,书还是算了吧。80万字?还有一篇陳怡蓁的专访。玩艺文学节、艺文fun轻松、骆胖的讲座和文章,这些都让我觉得趋势教育好像在做一些不错的事。2011年9月,8卷1期。1949之后在台湾,一人一年。直接翻到81年陈淑瑶,中学时的陈mm又把我美哭了。写文章的媒体人多于作家,个体回忆与国家记忆各半,都没有细读。春哥写2000年,一个人的新世纪。文中那个学打字、练书法、写旧诗的大头春,在新世纪进化为泡论坛、写春夏秋冬、写《大唐李白》的大炮春。四十岁仍是年轻作家,五十岁后还有几十年,你们加油啊!2012年7月,8卷11期。热小说展,骆胖的宙斯,陈淑瑶的永远不可能的事(《涂云记》)。春哥的“这就是民国”,一期三四个小故事。民国历史一窍不通,有几篇看得很累。章太炎心机颇深,名人的暗影最有趣了,不知道黄锦树有什么话说。每天都在查禁书的唐诺。收录本篇的《尽头》刚出版,可我看完这篇文章几乎马上忘光,还是先不要惦记着买了。2013年5月,9卷9期。封面人物谢里法,他是谁啊?张怡薇有一篇小团圆,好像是海派。不能因人废言,可我想问印刻,龙冬那什么文学写作技巧,你们哪看到好了?还连载。。。哎,无所谓,我只是找骆胖的女儿~2014年2月,10卷6期大概所有人初读朱天心,都会好奇,爷爷是谁,又为什么总出现日本?爷爷和日本大概是年轻的梦,一梦三十三年。又无意中发现骆胖还在梦中露了个头,想看的心情就更急切。亲眼看到照片,原来骆胖身前真的是仙女老婆。虽然一直觉得郑老师年纪大了一些后才更有气质更美丽,但是这个发型还是太伤粉丝的心。天心的文字也伤粉丝心。我不耐烦日本的庙宇,也不知其他人是否有兴趣一位位结识胡爷爷的弟子。不知道仙枝与天心决裂的八卦是不是捕风捉影,但天心文中几次揶揄仙枝,让人看不下眼。《击壤歌》是回忆,元气丰沛;《古都》也是回忆,我看不懂;三十三年梦,想象中如普鲁斯特撷取每一片樱花的气味,怎知琐碎平庸至此。陈芳明二月回忆美丽岛,三月即见太阳花。看了几篇葛浩文的极短篇,晚上就看砲爷在脸书上怒骂。2014年1月,10卷5期想看二月的三十三年梦,三月的骆张飞也不错,但来国图前的两个月,心心念念的是《东课楼经变》。习惯因嫉妒同龄人的才华而轻视其作品,但也经常读了作品简介后就莫名为之倾倒。东课楼没让我失望。骆胖写一个友人转述前辈作家评论他小说的话,跳来跳去,像那天看discovery频道的青蛙,能把人跳晕了。张大春《将军碑》,于时空恣意游骋,不着痕迹。费滢的行文不同。脆生生地转入岔路,悠然走到尽头,又倏地跳回大路上。傍晚的跑道上总该有夕阳余晖?暮霭沉沉楼下一片汪洋?我爱这些滥情的景色,它们把记忆填满。费滢大概不喜欢,更在乎那一群人渣哥们。我的中学大学也被写过很多次,但没有遇过这样独特的笔。几年前看《击壤歌》心潮澎湃,写了几段终究坚持不下来。Bon Jour?国图时间很宝贵的XD玻璃花,“如果他在三十五岁之下,就真是一个很好。如果不年轻,则没什么意义。”评作品还是评作家?给自己找台阶下么~倒也不是我的菜,读到结尾几分廉价的伤感。骆胖书评写得一般,眼光很毒。一个秩序井然的小宇宙,王小波冯唐的文字,可以一块儿喝酒。许子东是来打酱油的吗?态度不错:)文学奖也就像阿宁咕说的,莫名其妙的奖。2009年9月,6卷1期前一天翻印刻,没有一篇对得上眼,连天心的都不喜欢,心生幻灭感。于是借了大江健三郎这期,久仰大名,“换取的孩子”听了十几遍。本以为又得挑战艰涩文字,哪知大江先生的谈话意外的平实,也异常动人。后来我想了想,为什么自己眼睛湿了。上个月不小心多看了一些政治,人生观大受打击。一边是嘤嘤嗡嗡的庸众言论,一边是看不清面目的祖国母亲,我竭力保持理性客观,最后却不知如何面对自己。大江先生对日本侵略中国满怀歉意,欣赏一千年前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者,又全心赞扬中日现在的文化交流。终于有人不再盯着难堪的缺点,而我,毕竟需要以祖国为荣。大江与君特格拉斯的笔谈,字里行间的悲天悯人化作小说是什么样?接受印刻的访谈,单调的生活一如王老吉,是我敬佩而永远不敢想象的。大江光,和父母去听鸟叫,在地铁人潮中护着妹妹,应该是温暖的家庭吧。至于大江的小说,由个人以及世代,互文,负罪,还是很难读吧。西西的毛熊太可爱~骆胖的蓝天使早已读过。还有陈mm的专栏微尘,不知会不会收入五月新书。2009年10月,6卷2期两天吃了一个煎饼果子,看到瞿秋白刑前吃豆腐都暗吞口水。尉天骢在对谈中的反衬,又让我对刘大任印象大好。五万字的保钓中篇,看还是不看?最初在白先勇书中遇到保钓,“钓鱼岛,中国的”,昔日热血重归于冷寂冬夜,我深深感动。还是纯感性的民族主义热情吧,我天真地认为台湾人大陆人手足齐心共御外侮。这个中篇的重心是“小组”,捎带着的左右对峙、亚非兄弟帮忙看起来更有趣。没有人物,没有细节,作者要写的只是“小组”。既然如此,平铺直叙不好吗?维基百科也可以啊。类似的题材,黄锦树写来更精彩。2010年1月,6卷5期前一天尝到甜头,那就继续找名家看吧。想在作品之前结识作家,对谈大概比较好。作者自述,毛姆那样列书单,都可以。我迎面遇上的是重量级书评,就跪了。看到一篇搞笑文章,呼吁学者们安贫乐道为国奋斗,不知道是不是看了作者面子才刊载。钟晓阳挖《小团圆》。不必理会作者,自圆其说就好,自得其乐也不差。剧透一下,惊天字谜:今生今世胡兰成~唐诺的专栏没看,等买书。不过买了也不会看吧。2010年2月,6卷6期饱和了么?《西北雨》节选没看,奈波尔没看,黎紫书没看。陈mm两张照片,注视良久。2014年10月,11卷2期谁说“梦”只是“梦幻”的“梦”,虱横遍野依旧,我终于开始懂得三十三年的华美。小标题是96年,行文一向天马行空,先披露十几年前神州诗社的不堪八卦,再剧透世纪末同骆胖众人春游。地名太多懒得前后对照,细节特别精彩。被黄锦树询及神州旧事,末了树老大来了句你说这么多也没什么有用的啊。弁财天众人洗钱,大春洗了个旧存折,骆胖洗出个小儿子(后来还真靠小儿子赚了一大笔稿费),未来次子里读过,换个角度读后同样呵呵傻笑。读三毛时就听过痖弦,但诗我是不会看的。杨泽杨照两位对讲痖弦洛夫,比骆胖清晰深入,又补了一点乡土论战的常识。陈芳明晚秋书历史和个人写得很好,可为啥还在西雅图?时间停住了?二月那篇是前言?伪文学杂志是编辑手记加目录(好像还有广告),一日书是伪日记,后设玩得好欢乐~肥瘦对谈最后两页红底黑字,也不知能不能印出来。2014年6月,10卷10期树老大真是太有趣了:“后五个问号也不是我的问题,对我来说写作是件比你认知的更为单纯的事。想太多就没办法写了,不如去当和尚。”谁还能这么回答对谈问题?意义啊,理念啊,也不用想太多。赶紧找时间重读。蒋晓云口碑甚佳,《小楼寒》写外省女人一生,三页不见惊人之语,后面就一翻而过,短篇真难读。不过陈淑瑶写得再平淡也愿意读~天心写父亲母亲,就特别动人,唐诺一脸严肃画小叮当,盟盟特别萌。她不参考旧时日记,那野心绝不止于整理回忆,记忆的创作,京都小树。不管怎样,天心的回忆录也算是小半部文学史了,相对来讲骆胖的就是一堆写过的笑话,没啥兴趣,除非他决定抖落不能说的秘密XD2014年7月,10卷11期書成小事不多箋,半付飛灰半付煙。暮雨泠泠真惜字, 敲窗數得句三千。三千殘句一焚焦,不讓天人認影凋。才讀楞嚴第五卷,寧知物我兩無聊?漫說逍遙入短歌,癡心淺薄妄心多。根塵縛脫無差別,錯認風懷算幾何?砲爷在脸书上说,“詩作傷懷在先,驚聞噩耗,不能終卷”,心中陡然一惊。急忙去雅虎,看到标题中“詹宏志妻子”,稍稍松了口气,点进新闻瞥见名字“王宣一”,《三十三年梦》中片段还未及在脑海中完全浮现,掺杂着近日悲伤苦闷的泪水湿了眼睛。静下心去回忆,却发现细节已经模糊,只记得天心和王妈妈带着唐詹两只小兽度过一个个悠闲的下午。天心很享受王妈妈的陪伴,直到两家终因理念的分歧渐行渐远。2014年8月,10卷12期又一口气看了太多印刻,开始一页页草草翻过。以前看过丘彦明在荷兰的种菜文,这期散文回忆和张爱玲的信件往来,和夏先生的近作题材相近。张爱玲信件格式工整,温和而淡漠,病中的关怀让丘彦明意外感动,而业务往来结束后,通信也不出意料地终止。2015年1月,11卷5期白先勇的访谈,谈欧阳子。一直很羡慕《现代文学》那些人的友谊,欧阳子和白先勇因为同在爱荷华继续学业,又特别的亲近。听他讲到两人说三道四谈八卦,耳中响起他夹杂笑意的温软声音,也不禁微笑。欧阳子祖辈是台湾人,父亲偕母亲在日本工作,生下欧阳子姐妹三人。她的童年和日本小孩无异,直到日本战败,一家人准备回国,六岁的欧阳子才知悉自己身世。欧阳子写笔下的童年,有姐姐帮忙补充的回忆,有父亲帮忙修正的事实。粮食紧张时期,姐妹在马路上拾米粒,父亲开垦荒地种花生;美军半夜轰炸,房屋失火,九死一生,一家人幸运地安全逃离;寄居乡间,村民淳朴,生活困苦,对小孩子来说却别有一番趣味;日本战败,孩子们回到从未落足的故土。三十多年后欧阳子和家人返回日本,故居多已消失,遇见故人,谈起三十年前别离时的情景。小孩子的记忆中没有家国之恨,没有身份认同,朴素的叙述感人至深。中国人台湾人读到侵略战争时日本平民的生活,感情可能颇为复杂。欧阳子的特殊身份,虽然在童年生活中少有体现,但或许更容易取得读者的理解。理解恐怕换不来世界和平,也未必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欧阳子的访谈也很好看。七十年代末就开始构思的文章,姐姐写信提供改进意见,家人和自己担忧政治环境,不觉搁置了三十余年。去年重新提笔,一月间焚膏继晷,“终于完成了一件今生该做而未做的事”,我很敬佩,感觉也该做点事情。2015年4月,11卷8期王宣一的纪念专号。无论是否认识逝者,亲人的悼亡文字总会令人动容。余人的文字就未必了。天心的文字似乎可以毫不违和地加入《三十三年梦》。在印刻上连载时断断续续地看了几篇,出版后好评恶评津津有味地读着,我对这本书的感情波澜起伏。这次心中带着负面偏见,但这两篇中天心既然没有臧否他人,我读起来也心平气和。似乎父亲已经去世,写到的多是唐诺和盟盟。有些内容好像已从他处读过,加之同时看了她给黄锦树写的序,诸多细节搅作一团,都分不清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