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公园》书评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33940008
作者:(美)保罗·奥斯特
页数:253页

日落公园

4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叫《日落大道》,我以为这本书会跟它有些关联。就像我名字的缩写是BJ,于是我总认为自己的一生与北京有关,认为自己会像BJ一样,遇见自己的达西先生。然而,其实一切就是我想太多。所以,《日落大道》与《日落公园》没有关系。这篇小说的作者是保罗奥斯特,他的小说不走寻常路,这一本也是。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常的小说叙述方式,有男女主角,故事围绕着他们两进行。第二部分是多视角叙述的。而结尾却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这一点特别像奥斯特的风格,记得在《偶然的音乐》一书中,他也采用了同样的写作手法。这种结尾总是让人产生很多遐想,不断的去回想最后的片段,自己揣摩,编织出喜爱的结尾。然而,又告诫自己,其实作者的结尾才是最好的选择。第一部分主要说的是男主遇到未成年女主,因为男主曾受过很好的教育,所以帮助了女主学习,真的是学习。其中有一段文字打动了我,说的是,每晚男主都会给女主朗读书,诗歌等。(想到了电影《朗读者》)因为这本书我从9月份就开始看了,后来一直拖延着没有继续。因此这三个月里,朗读的画面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11月的读书计划,让我再次拿起了这本书。故事接着的发生似乎并不那么美好了。因为女主是未成年,所以男主和她生活在一起是违法的。女主的姐姐因为从男主那里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扬言要告发他们。男主只能潜逃到另一个城市,在那里等待着17岁的女主成年。第一部分看似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成年男子诱拐了未成年少女,可以写成类似洛丽塔的文章。然而,奥斯特肯定不会这么做呀,这样做多low呀。无论是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我觉得故事的主线始终是,男主15岁那年,不小心推倒了哥哥,造成交通意外,致使哥哥死亡。于是男主自我惩罚,过上赎罪的生活,因为自己一直没有走出15岁时所犯下的错,心理年龄可能也一直停留在15岁。所以,当他实际年龄到27岁的时候,他爱上了17岁的少女。作者因为想把这件事情说的更不寻常些,在第二部分采用了多视角的写作手法。通过住在日落公园公寓里的四个青年(包括男主),父亲这五个视角,让故事一直进行下去。这种多视角的写作手法,会让你感受到每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奥斯特这一部分写的很好。真的是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同样也存在些一些bug,但是不能阻止我对它的喜爱,因为是我熟悉的喜爱的奥斯特所写。这次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小时,但是感觉想写的还没写完,以后有时间再增加。最近还看完了一本短篇小说集《谋杀电视机》,希望争取在12月之前把书评写出来!

角色的位置与周围世界

5月,从国家图书馆借来并卒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保罗•奥斯特的长篇小说《日落公园》,较之前读过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这本小说更少一点自传色彩,可能是受《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影响,一开始本以为出现的第一个人物迈尔斯•海勒将会是带有奥斯特本人色彩的重要角色,读到后来渐渐觉得,迈尔斯的父亲也即年迈的海勒先生的心理世界才更为贴近老年奥斯特,前者经历过的事业起伏变化、生活阅历增长、家庭成员去留,包括书中完整分析过的一场出轨事件,都无法不让人联想到老年奥斯特本人是否经历过一番同样精彩的暮年生活。整本书读下来还算气韵流畅,这可能跟小说结构有关——从单个角色的视角叙述事件,并从人物自身的生活环境、家庭和社会地位来描摹真实心境,这种对人物心理和思维的体察与描写才是一个小说家独坐写作台前时苦心经营的成果;除此,作者也习惯从不同角色视角之间切换来讲述同一件事情,这种形式不知是否可以算作“互文”,它的作用就是还原了一件事物的多重面向,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也的确如此。人们习惯从自己的视野出发感受生活,由此造成的偏见和盲区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冲突的来由,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家庭成员间的嫌隙最终被搁置乃至消抹,几个年轻主角间的性格差异、生活旨趣也最终因为某次事件被淡化掉了,大家的生活轨迹彷佛不受影响般的继续向前,曾经寄身同一片屋檐下的经历似乎并未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深交只是发生在个别成员之间,比如肢体接触、性接触、兴趣探讨,每个人在本质上仍是独立的孤岛,同样的,生活也在沿着无序混乱的既定程式继续着。日落公园的意义即是提供了一个供书中角色共同生活的场域,也在读者头脑中形塑出一块有外部结构和内在空间的物化概念,它可以寄放失意的青春、躁动的情感以及未及展翅的抱负,这样一处所在其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城市都大量分布着,故事在那样破败的小区里上演,青春时光在这样普通的度日里消耗,最终换来的局面并不见得改观了多少,而是几个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褪掉了过往的包袱而又有了新的牵绊。另外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作者使用到的一些意象或曰文化符号我有略做统计,比如提及的经典作家及作品、古典音乐、舞台剧、唱片专辑、老电影、文化潮流(特别是美国社会本土文化事件)等,这些东西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的阅读喜好、关注视野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读的过程中,从某个人物身上的细微动作、面部细节以及更为微妙的心理描写部分,能够揣度出作者为丰富这个人物所做的功课,那不单是从个体人物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也包括理顺这个人物自身与其他主角之间的关系认知,他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头脑中想到的昔日图景于今又有何不妥帖之处,为何关联到这幅图景而不是其他,等等,这些细节处理其实挺耗费心思的,如果要让尽力塑造的人物具有独立而鲜明的性格色彩,分析他所处的位置与周围世界实乃一项细密工程。2015年6月25日,北京

《日落公园》:奥斯特的弹幕小说

刊于《上海壹周》(2015年2月9日)从2005年出版的《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到2010年的最新小说《日落公园》(中译本近期已由九久读书人引进出版),保罗·奥斯特似乎只是将所书写的纽约区域往南移了少许距离。然而,照2006年1月某期《纽约时报》生活版的报道,这咫尺间的房价差异却甚为明显,“人们开始越过卡罗尔花园和公园坡的高价区寻找十九世纪建筑,而他们在日落公园找到了。在这个街区,一百万美金买一栋楼很可能是封顶价,而非最低价。”摇摇欲坠的世界小说地理位置的微妙改变呼应着《日落公园》的故事背景:2008年前后的次贷危机引致的经济危机在这部小说中清晰可感。主人公迈尔斯·海勒为地产公司做“出场清理”工作,修缮并清理作为没收抵押物的房子。“每栋房子都是一个失败的故事,”奥斯特写道,“而他让自己承担起纪录的责任,记录着最后的、残存的、分崩离析的生活轨迹。”当迈尔斯爱上了一位十七岁未成年少女并遭遇其姐告发勒索的威胁后,他接受了纽约好友宾的提议,辞去工作、带着不多的积蓄住进了日落公园区域、格林伍德公墓对面的一栋无主破楼里。与奥斯特的其他小说一样,他继续将笔下的人物设定为文艺工作者。宾是乐手,开了一间“破旧物品医院”,修理往昔时代的旧物,而同居的还有将情欲转化为情色绘画的艾丽斯以及一边写论文一边在美国笔会打工的艾伦。“这地方有种死亡的气息,他发现,有一种贫穷和移民争斗所带来的哀悼性质的空洞,一个没有银行和书店的地区,只有支票兑换机构和一个破败的图书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小世界,时间在这里变得异常缓慢以至于根本没人会操心戴上手表。”《日落公园》里的这栋非法侵占的破楼,几乎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那个摇摇欲坠的世界的隐喻。奥斯特试图以四人各自及交错的生活作为这个崩坏世界的缩影。无论是破楼对面的墓地、拮据的生活状态、破碎的心灵还是损坏的旧物,都透出浓重的死亡及衰败的气息。与大环境的崩坏相对应的,是父子、母子关系的冲突——这构成了《日落公园》在家庭内部的某种复调。因弟弟鲍比的意外离世,迈尔斯心怀内疚,并选择了自我放逐作为救赎,直到七年后返回纽约,才重新开始寻求理解及和解的可能。然而奥斯特并未将家庭关系作为全书的重点,而只是作为世界沦落的一个面向加以展现。一个人的弹幕小说从叙事手法看,《日落公园》既不同于奥斯特早期的那些后现代侦探小说(如《纽约三部曲》),也不同于中后期那些“元小说”意味浓重的作品(如《幻影书》、《神谕之夜》和《黑暗中的人》),整部小说是简单而线性的。虽然每一部分的叙述都以一位人物名作为小标题,但整部小说却皆由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叙述口吻及风格并不因人而异,而是一贯且统一的。然而这贯穿全书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却并不意味着奥斯特回归了传统的叙事手法。甚至恰恰相反:《日落公园》里的全知视角是有颠覆之意图的,是对传统美国小说所主张的“展现,而非讲述”(Show,don’t tell)原则的反动。小说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讨论。皮拉尔告诉迈尔斯,她认为这本书中“最重要的角色不是黛西、汤姆甚至盖茨比本人,而是尼克·卡拉威。”皮拉尔认为,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者,尼克·卡拉威“是唯一一个双脚着地的角色,唯一一个不仅能关注自己还能向外看的角色”,而“如果这故事由一个全知的叙述者来讲述,就不及现在的一半好。”仿佛要反驳皮拉尔,奥斯特在《日落公园》里采用了一种“同时身兼两职”般的叙事实验:他想同时讲故事并说出对故事里的人物的同情和理解——但他的实验并不成功。整本《日落公园》读起来更像奥斯特一个人的弹幕电影: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由弹幕里的三言两语概述般说出,而真正的画面完全被遮蔽了,甚至令人怀疑“是否根本就没有画面”;对于人物动机、心理、感情的全知描述,抹杀了故事中的微妙地带,就好像那些弹幕将原本可以模棱两可的东西变成了盖棺定论;而以议代叙的叙事也令小说始终处于一种喋喋不休的恒常节奏中。正因为这全知、全能、甚至无时不在的强势叙事者的存在,那些在奥斯特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偶然性、身份的断裂、孤独感以及父子、母子关系间的冲突——便显得仿佛是作者随心所欲的安排,而观众就好像只看见了弹幕、而根本没有看见画面一般。本体的缺失,令评论音轨就此失效。而小说中对于美国社会的虚伪本质、过往的棒球明星、作家与记者的关系、贝克特的戏剧、惠勒的电影以及美国笔会丰功伟绩的评论,无论多么锋利而有见地——比如,奥斯特写道,“作家永远不该和记者谈话。文学采访是一种低级的文学形式,除了简化那些决不该被简化的内容之外什么作用也没有。”——也会多少显得更像是与小说整体无关的即兴评论,如同那些我们经常在B站上所见的(或在CCTV足球解说中经常发生的)让人分心的弹幕一般。

SUNSET PARK读后感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可以读到许多故事,这些事情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国家,或许都不曾发生过。所有这些跨越海洋的地域差别和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却依然无法阻挡住你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到。日落公园,一个被政府暂时遗忘的地段,一个名字听起来挺漂亮实际上却挺破败的公寓,四个年轻人,无家可归的人,因为一个人的提议,因为生活拮据,决定搬进这里,即使是非法居住,当一个人无家可归而又捉襟见肘的时候,有些事情冒一些险也会是值得的,不是吗?四个各自带着各自有悲伤过去的年轻人就这样聚集在一起了。迈尔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却因为在16岁那年愤怒之下的一推,把鲍比推到了马路中央,这时一辆汽车驶过,结束了一个人的生命。这件事对他打击太大,他背负着这巨大而沉重的负罪感,退学,离家,成长,又不得不返回终于决定面对的时候,在他遇到了皮拉尔之后,生活终于充满了希望的时候,警察把他们撵出了房子,他揍那个警察一拳,他将蹲进监狱。他的未来,宾的鼓,爱伦写了三年的论文,艾丽丝的画,所有这一切,他们好不容易聚集起来建立的一切,使生活逐渐好转的这些所有东西,都在两个警察粗暴的执法下,毁为一旦。如果你说,这或许就是生活,和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安家立业比较起来,这些都太曲折和悲伤了。我父母的一生,爷爷奶奶的一生,他们肯定也经历过许多的曲折,我这个在玻璃屋里长大的小女孩,什么也不知道,或许正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所以他们希望你安稳。可你寻求的却是人生,不是写好的那些,而是自己选择的想过的人生。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像他们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或者无家可归,仅靠一丝希望和温暖屹立于这浑浊的世间。“受伤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只有受过某种程度的伤,你才可能成人。”一个十岁的小孩子都能懂得的事情,你在怕什么呢?

日落公园,无家可归的想象世界

这本书很奇妙,它跟奥斯特之前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同。它不是回忆录;无关一只狗;主人公不再是一个落魄的作家,或是神经兮兮的侦探;再没有他最拿手的故事套故事。这一次,不是一个人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主角,而是一群人的世界。这一群人不单单是一辈人,而是两辈甚至三辈人那么多。正如封面所说的那样:“两个人好过一个人,一个人比四个人好,三个人有时太多了,有时刚刚好。”说实话,在看到结局之前,这应该算是奥斯特所有书中最不符合我口味的一本。每一章都用一个新的人物立场来继续着故事的发展,而他们的联系在刚开始却并不那么紧密。待我刚熟知一个人的内心和情绪,这一章却戛然而止,翻页又开始新人物的述说。很多时候,这让我觉得很混乱。而在结局之前,也并不是每一章都逻辑分明,动人心弦。我最喜爱的只有两章:一是太精彩的开头,孤僻的迈尔斯邂逅他的萝莉真爱,危险又文艺的爱恋就这样展开,故事也随之发展,看起来非常耐人寻味。这一章的文笔也是极具杀伤力,几乎句句刻入我心里。第二次出现打动我的篇章,则是寂寞的“丑女”业余画家为肥胖的异性室友画裸体肖像。一个平常的行为,两个并不完美的人,没有狗血的性爱,没有深入灵魂的交谈,有的只是悄然落入生活中的平常沉闷与深刻的痛楚。除此之外,整本书几乎再没有打动我的情节。作为我最爱的一位作家,他所有的中文版除了《密室中的旅行》待看,其余的十来本我都已拜读完,全部五星加注。《日落公园》作为奥斯特最新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江郎才尽的意味,在刚开始的失望之余我也做好写四星长评的打算。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局章才是全书的重点。几乎就是在最后的四页,读者才能悄然体会到《日落公园》这四个字的含义,才能慢慢将每一个单独描写的主人公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这就是残酷的生活现状:最无家可归的青年们,他们往往都是怎么样?他们绝不是最差劲的,他们绝不是最懒惰的,他们亦绝不是最癫狂的。他们有的,只是比别人稍多的觉悟,思想,抱负,想象和倔强。而全书的高潮也就在结尾处,在最该继续故事的时刻,在最不该结束的时刻,在最扣人心弦的时刻,故事没结束,但书却看完了。我想这也不算开放性的结局,每一个现实生活中跟书中主人公相似的青年们,只需看看自己的当下,便知道故事的结局是如何。这很沉重,所以也让我陷入了异常的痛苦。所以这个五星,献给本书的结局,以及无数打动我的句子(本人觉得大师的文笔在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超越从前的所有作品)。这必定不是奥斯特最完美最精彩的一本书,但它绝对是最特别的一本书。它并不散漫,也不沉闷,它只是如我们面对生活和现实本身一般,在缓慢地一点点地剥开我们的自身给它们看。

有关伤口和治愈的一些话

这是我第一次看保罗·奥斯特。坦白说我不大会写书评,文学批评倒是写过一点,什么叙事时间,角度,空间,叙事节奏,层次,作品内核,思想精神,作者生平,社会历史和新批评云云,我用那些理论套过许多本书。这次本来也打算那么写的,但我明白那终究不是我想写的评论。书评要评论作品本身,也要有自己和这书之间产生的情感触动。第一次读保罗·奥斯特,在季风书园找到这本薄薄的粉色的《日落公园》。隔天全公司要出发,去海上航行,我自知一定无聊透顶,于是挑选“床伴”。出行前我既没有兑换外币,也没有带信用卡,甚至没有带充电宝,没有带化妆用品,没有带相机,没有带电脑。我想把自己从“社交”的境遇里剥离出来一阵子。比如,我打算一直窝在船舱,哪儿也不去;除非下大雨,那我就去甲板上走走,看看呼啸的海面和可怖的天空。那是九月的太平洋。一路上几乎可以说风和日丽,只有在靠近日本的时候下了一场暴雨。那天夜里,有闪光的小鱼跟在我们的船后面,有人还说,那是一种海鸟。奥斯特就在这种时刻被我阅读。故事不简单也不复杂,首先是成熟男性与17岁女高中生的爱情。《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契机,两个人迅速爱上了对方。当然,女方是青春的,健康的,美好的,男人却是那么的老成,神秘,胸中埋藏着隐秘的欲望和疮痍的过往。他沉溺于“杀死”哥哥的恐惧与自责中,和父母渐行渐远,多年以来只依靠一个“同学”在其中传信,相互告知对方依然在世。灾难发生了,他没有办法处理。预感到此篇书评似乎又要烂尾,觉得要赶紧说一下奥斯特在这本书给给我的感觉——一个,大写的,真直男。我看到翻译翻出了“操他妈的整个世界”的时候,感恩,曾经也想这么痛快地骂人来着。另外,7个人住在日落公园旁边的公寓的设定很好。我尝试过写作,但是我的场景非常单一。我只对一个房间拥有熟悉感。我无法描绘酒吧,也无法描绘公园,无法描绘他人的房间,无法描绘厨房。昨晚看到《舞!舞!舞!》,村上是那么容易就写了一家叫做“海豚旅馆”的旅馆,我为之惊叹。可见,宅的人没有生活,只有图书馆。但我可以想象监狱和凶杀。奥斯特最后也是埋下了这个伏笔。男主人公和另外的七位室友,是不是真正地找到了面对“自己”(什么是自己?)的办法,奥斯特处理得急转直下。忘记了十七岁的小女友最后怎样了。只记得,回程当晚,大雨把我的鞋子打湿了,我想给妈妈打个电话,但是公海一点儿信号都没有。回到船舱问服务生电话在哪里,他带着我走了很久,我看见一个很大的泳池,就忘了电话的事,在泳池边看蓝色的瓷砖,直到太阳升起来。我靠了岸。


 日落公园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