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弟弟们的信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39262246
作者:储安平
页数:147页

作者简介

《重开经典之门书系:给弟弟们的信:英人•法人•中国人》所谓“给弟弟们的信”,为储安平虚拟的一个说法,其实是以给“弟弟们”写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青年人道德修养的一些想法。大体可以说,这是一本普及现代政治常识和道德的公民读本,远比一般教育青年完善人生的道德修养读物有深度。


 给弟弟们的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南方都市报》2013年5月12日储安平在民国时期正式出版著作四种,分别为《给弟弟们的信》、《说谎者》、《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后三种在1949年后都有再版,唯独《给弟弟们的信》,最近才由南昌大学的张国功先生整理再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给弟弟们的信》,原名“给小读者的信”,最初共有十二篇,写于1932年储安平在故乡宜兴的庚桑洞养病期间,分别为《论做人》、《团体生活》、《国家大事》、《好问》、《春天》、《生活的和谐》、《论政治人格》、《吃亏》、《论涵养》、《幸福》、《行》、《顾之何益》。1935年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期间,又补充了《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动与静》和《帽子哲学》三篇。其后,为筹措去英国留学的费用,交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按书店要求更名为《给弟弟们的信》。所谓“给弟弟们的信”,是储安平虚拟的一个说法,他通过给“弟弟们”写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生活和青年人道德修养的一些想法。这些文章引起了同乡前辈、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注意,他通读全书,在《团体生活》、《论政治人格》和《行》三篇文章后面加上了自己的按语,并为储安平写了一篇短序。该书出版时,储安平觉得吴稚晖在序中对其赞誉太过,使其惭愧,遂删除序言自己留存。同时删除的,还有《论涵养》一文。笔者研究储安平早年生平与思想,收集有储安平写于民国时期的绝大多数佚文,在此略微谈及储安平删去的吴稚晖序文和正文《论涵养》,以供将来国功先生再版此书时修订参考之用。实际上,吴稚晖这篇短序,已经发表在1936年5月1日的《申报》读书俱乐部版。吴稚晖在序中说:“各位小兄弟的读者,您的小大哥储安平先生,他的著作,您读得想也不少了。她(疑为您)止当他是个文豪么?当然,他是一个江东少年里最伟大的文豪,但他伟大之处,不单单文章做得好,亦不单单他的学问渊博,我们老头子都崇拜他的,还有他的人格伟大!他如何伟大起来的呢?就是修养的得法……您采用储先生的指示来修养,是一条光明的大路呀!”从序言中可知,的确如储安平所言,吴稚晖对储安平赞誉太过,这样的褒奖也的确让储安平受宠若惊,甚至不敢接受。其实,吴稚晖对储安平的欣赏,与其说是才气,不如说是在道德方面。作为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新派青年,竟然在文章中体现出鲜明国家意识和道德精神,实在让“老朽”的吴稚晖刮目相看。吴稚晖是个性鲜明、放荡不羁、极端孤傲的名士,不轻易对人赏识,然而一经看中,便百折不回,一发不可收拾。正如当年他在日本留学时代,作为留学生中赫赫有名的前清举人,原本瞧不起“绿眉毛、红眼睛”的“黑社会头目”孙中山,接触其人格、学识、学说后却佩服得五体投地,马上纳头便拜,成为“总理信徒”,五十年而不渝。他对储安平也是如此。1936年,储安平赴英留学,吴稚晖对其多有指点,并用蝇头小楷给他写了一封几千字的长信,不厌其烦地嘱咐他在海外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储安平主办《观察》的时代,吴稚晖还为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采风录》题写了书名。被删掉的正文《论涵养》,发表于《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11期。储安平在这篇文章中说明了“吃亏就是占便宜”的道理,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在道德涵养上下工夫,甚至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理性对待别人的批评,以这种处事态度进行道德修养,对人生的益处取之不尽。他以自己为例,讲述了九·一八之后,他作为光华的学生运动领袖,代表上海学生去南京请愿。在下关接待后续到来的上海请愿同学时,他穿了一身军装马靴,锋芒毕露,引起光华同学的反感,回校后便在学生会中被弹劾去光华抗日救国会第一常务的职务。储安平借自己并未因受弹劾而发怒,来说明自己的涵养性。《给弟弟们的信》出版时,似乎他同样意识到,此文以自己为例讲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有自我标榜美化之嫌,未必合适,遂将此文删去。较之举例说明自己重视道德修养,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储安平曾担任过学生领袖的历史信息。通过其他资料补充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储安平曾经两次作为学生领袖,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在中央军校大礼堂面见蒋介石的时候,因蒋介石希望和平解决日本问题,拒绝马上出兵,引起了储安平的愤怒。他在五千多名请愿学生中独自挺身而出,当场发表了反驳蒋介石的激烈言论,责问蒋介石为什么拒不出兵。(其事见拙文《储安平光华大学时期生平考论》,《传记文学》(台湾)2012年第10期。)日后储安平主办《观察》时,以激烈批评政府著称,其不畏强权的勇气和激进态度,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他说“学生举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积极为国共内战时期的学潮鼓吹,这种“同情”之理解,实际也正是源于青年时期这段参加学生运动的经验。
  •     《南风窗》2013年第7期 韩戍1932年夏,储安平从光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宜兴的庚桑洞中养病。在洞中,他陆续写作了十几篇文字,于1936年定名为《给弟弟们的信》,交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些文字文风流畅,内容通俗易懂,虽然在学术或哲理方面的价值有限,却是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从中可以一窥早年储安平对政治和道德的理解程度。最明显的表现是,储安平此时已经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政治意识,对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已完全认同。他对中国政治走向的总体判断是,中国正在走上通往民主政治的大路,代议制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最佳方式。代议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民的政治意识是否发达,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是人民在选举时踊跃参加认真投票,二是民众平时以健全的舆论形成最大的力量来监督政府。为什么民众要监督政府?因政府的权力由民众赋予。这赋予不是永远的赋予,若政府不能遵从国民公意,民众可随时收回赋予政府的权力。储安平的民主政治观,虽然都是常识,但可见他对西方民主政治基本原理已经有所了解。储安平在光华读书时期的成绩单上显示,他修读过《卢梭民约论》课程,因此,他谈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得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是,储安平论述民主政治,兴趣点并不在论述自由主义的各项要求,也没有再多谈约束政府或保障个人权利,他更注重的是国家观念和对公的强调。他看到中国拥有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四亿人口,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却不是一个世界强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没有民族精神,缺乏国家观念。他将民族观念的缺失主要归咎于孔子和儒家,认为孔教的中心思想是宗族观念而非国族观念。这使得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这也使中国人不善于过团体生活,缺乏公共道德,无人关心公共事业,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正因为人人为己,才不能结合为良好的团体,使中国的政治迟迟不上轨道;不肯为公,才不能保家卫国,使中国积贫积弱,屡遭东西方列强的欺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储安平总的思路当然是渐进改革。具体答案是,每个人都讲义务、尽责任、增强道德精神。他似乎认为,要解决政治民主和国家富强的问题,政治制度的改变或法律条文的完善都只是细枝末节,最主要还是每个人都高度自觉,从小培养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储安平《给弟弟们的信》,核心在于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公共方面,他认为理想的现代公民应该公正地参加公共事业,遵守国家法律,不引用私人,不浪费公帑。如果从政,行为必须坦白、光明、负责,孕育一种刚正之气,不谀陷,不阳奉阴违,不口是心非,不争权夺利。对国事发言时,必须是善意的批评建议式,而不是恶意的谩骂式。在私人方面,应该有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趣,良好的涵养,豁达的心胸,以及知行合一的精神。只有从小注意培育人格,逐渐养成浩然之气,才能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的合格公民,承担起实现国家富强和民主政治的重任。储安平在《给弟弟们的信》中全面否定儒家思想,认为其与现代社会不合,但过度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恰恰和儒家士大夫分享着同样的思路。儒家本身就是一种修身学说。从孔子到朱熹,几乎都认为,人皆有无限向上之潜能,通过内在的德行修养,可以臻于至善;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君子必须由个人的修身,进而领导政治,推动社会,使社会达到完美之境。换而言之,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格,才能在经世济民的事业中应付一切困难,无往不胜。储安平当然对儒家的修身观不感兴趣,但却从现代政治学的公民知识出发,同样给了修身以最重要的位置。他对通过提升道德(尤其是政治家的道德)来改变中国社会,亦抱有一种极度乐观主义的态度。这种乐观主义,对权力制衡和法律规约只给予有限的注意,带有乌托邦倾向、道德至上倾向和集体主义精神,实际是一种卢梭式的“高调民主观”,蕴含着走向民粹主义、权威主义甚至极权主义的危险。按照张灏的话讲,这是对人的堕落性和无限为恶的潜能缺乏一种“幽暗意识”。这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通病。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爱春天一篇
  •     书分两部分内容,前面一部分包含了储安平几篇政论文稿,外加吴稚晖先生的几篇点评语。后面就是英人法人中国人这本书里的内容,其对英人特点和性格形成的种族和历史原因的写作方式值得借鉴。
  •     热情 诚恳 天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