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书评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6月7月第一版
ISBN:SH7002-69
作者:张隆溪
页数:210页

入门

在宿舍达人的介绍下看了这本书,觉得不错,对于像我这样以前对西方文论接触得很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的书,实话说,读这本书给我写西方文论的论文很多启蒙的地方,你要是以前没接触过西方文论,那最好还是先找这本书来读读。恩,达人说的没错!

诚恳一点

先是看了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并未觉得怎么出色,顶着一堆头衔,颇有拉大旗作虎皮(或是拉虎皮做大旗?)之嫌。对文论的厌恶几乎就要从此埋下种子了。心里想着就这样做个肤浅的人吧,相信最简单的东西就好,任谁去解构世界或者分析生活,我只要关心粮食蔬菜和工资。张隆溪这本书虽然写的很早,但是颇有解惑入门的作用。这算不得一本很深层次的理论书,可是好歹人家写的诚恳认真。并不像赵一凡那样故意扯了很多四字成语七言绝句,大谈各位理论家的私生活,一幅恨不得和他们称兄道弟的猴急模样。

入门宝典

以前从没系统看过西方文论的东西,最初找了复旦的西方文论教程看,术语太多,看着头疼。于是经人推荐研读了这一本200页的小册子。虽然年代很早,却见解独到,文笔简洁浅显,评述极有条理、切中要害,举例常采用中西对比的方式,生动易懂。总之,读完只觉西方文论很有趣味性,毫无枯燥之感。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从外在到作品本身的现代文论

序言中作者就说,西方现代文论是一个从作品背后的东西到作品本身的发展过程。文论的发展像政治哲学一样,往往在各个反向靠,一个走得极端了,就朝向另一个方向补充。大概不过为几个方向,作品本身、作者的观点、背景历史环境、读者观点,在这几个方向上来来回回的游移。1.精神分析过于强调性的作用,但佛洛依德对于人类潜意识的挖掘,对于心理三个层次框架都是有用的东西。事实上以一个模子去套作品的理论必定是要失败的,何况还这么执着。2.新批评聚焦于文本本身的分析,各种修辞之间的关系啊,段落与语句之间的隐喻啊,总能分析出很多东西,比如分析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不同的叙述视角有不同的效果,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人称视角,显得更具反讽。这派就聚集于文学技巧本身。3.原型。原型分析来自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非常有意思,也许不一定每个作品都有这种潜意识,但是这种方法本身是带有结构主义色彩的。比如我们看宫崎骏的动画片,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角色都是一贯的,比如一个顽强的少女和一个看起来很坏但其实很好的老婆婆,这都是宫崎骏电影里的原型。4.形式主义注重“文学性”,即让文学是文学,不是一般的东西。施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非常有意思,他分析很多文学作品放置于陌生情景,让读者有新鲜感,更有力量。比如托尔斯泰在《量布人》,以马为视角,看待私有制社会。这种感受,我经常在后朋克的歌词中看到,在这些歌词中总是把事物放到一种诡异和荒诞的气氛里去叙述。5.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出发,认为一个事物的意义在于其在结构中的意义。于是开始发掘一个作品在整个文学环境下的意义,一个语句在整个作作品中的意义。普洛普的《童话的形态学》很有意思,把童话按照人物及其功能来划分。其实在日本动画里也有很经典的模式,比如在几个人中必须有个激动的,有个反驳的,还有些冷静的,结局也不外乎一些特殊力量的帮助战胜邪恶。6.后结构主义。德里达为代表,消解了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即认为事物背后必有中心结构,认为对一个文本的解释不一定是确定的,不是先验认为“必有愿原因的”。7.接受美学。从读者角度出发,认为读者的阅读创造了意义。

想了解就来读一读

“渊博的评论家目光何其锐利,读荷马见出荷马也不懂的东西”——斯威夫特(转引本书P7)二十世纪前虽有文评,但并未被广大受众认可,讽刺者大有人在。正如以上这句话。但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益兴起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时代的变迁,亦使原本用来嘲讽的话大大变了味。正如作者所言,斯威夫特的这句嘲讽在现代文论家听来竟成了恭维。可见,文评已渐渐被接受,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拿大批评家弗莱说:“批评的公理必须是:并非诗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是他不能够直说他所知道的东西。”《批评的解剖》这里指出诗人大抵风格含蓄,不如批评文来得爽直,就像法官判案一是一二是二,铁面无私,不留情面。作者强调“认识的相对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并不赞同某些批评家将读者的作用强调得过分的做法,乃至否认批评和认识客观基础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一名文学研究的爱好者。作者概述了各类文体的发展史后具体介绍了“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论英美新批评”“神话与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方面的语言学、人类学,诗论、叙事学、消解式批评”“阐述学”几类流派。涉猎极广,挖掘亦很深入。正像开篇所言:要了解一种文论,就必须要有与它相关的别的学科的起码知识,要批改它的谬误,也不能不动摇它在别的学科里的基础(P14)。可见,作者一直是抱着严谨治学及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来撰写这部书的。“批评家好像用放大镜去读每一个字,文学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等,都逃不过他的眼睛(P44)。”作者将一名好的批评家定位得就像一名侦探,具有极敏锐的观察力。从词至句,不管是意义上,还是搭配上,局部还是整体,为了证明作品的价值高低,这些都是批评家必须研究的。另外,作为一个批评家,本身就必须具备成为“百科知识”型的全知人才,如哲学、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维柯曾指出“首先需要了解的科学应当是神话学,即对寓意故事的解释。“(转引于P54)神话并非是随意创造的,是古代人类认识事物的特殊方式,作者称其为“隐喻”。可以这么说,古人口中的神话故事相当于现在人们口中的科学,知识表达方式,认识角度不同罢了。“批评的价值并不是或不仅仅是认识过去,而是以今日的眼光看过去。比如经典名著《红楼梦》,每个时代都会涌出大批“红学”研究者,但每个人的观点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就如读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小时候看一遍,懵懵懂懂,不求甚解,长大后再品读一番,自有一番别样收获。除了个人见识变化,更可以将批评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身处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批评者对同一本著作的体会或感受罢了。“在很长时期里,西方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正是如何体会作者的本意,在符合作者原来用意的条件下,再进一步探讨鉴赏和批评的问题。(P189)”作为读者,我们必得用自己的意识去阐释。如作者提到的四“先”:先有,先见,先把握,先结构。从而使认识形成一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非首尾相接的圆,最后体现变化与进步。拜读完作者对现代西方文论的主要流派的简单评述,拿来与中国传统文化两相比较,自觉对自己本身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可见知识的价值并不会随时间递进而掉价。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三联书店1986年7月第一版)应该承认张隆溪的这些西方文论的“述评”,让当时的人大开眼界,窥视到文学评论的另一个空间。不过写于1982年左右,不免有时代之局限,譬如他在开篇里写到的话:“资本主义在精神上却早已是日薄西山了。精神上的富有使我们瞧不起西方的理论。”1949年之后,我们何曾精神上富有过?在作者的前记里:说明本书共十一篇文章,受钱钟书鼓励而成。1983年开始在《读书》上刊出。重视与中国古代文论对照,主要介绍西方五十年代后的理论。写成于哈佛。十一篇文章,第一篇是综述,其它十篇分别绍介了英美新批评、神话与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结构主义诗论、结构主义叙事学、传统的阐释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张隆溪,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文学硕士,1983年赴美留学,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加州大学河滨校区,任比较文学教授。1998年起,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兼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范围包括英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及跨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