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价值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00095747
作者:[美] 托尼·朱特
页数:522页

内容概要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 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执教于剑桥、牛津、伯克利和纽约大学。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经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撰稿。著有《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战后欧洲史》、《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沉疴遍地》、《记忆小屋》、《思虑二十世纪》等作品。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无法被超越的史学著作。2007年获汉娜·阿伦特奖,2009年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奥威尔终身成就奖。2010年8月因病去世。
译者介绍:
林骧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现任质量总监、外语学科总监、审读中心主任。译著有《西方四大批评家》、《辩证理性批判》、《极权主义的起源》、《战后欧洲史》等。

书籍目录

鸣谢
引论 我们失去的世界
第一部分:黑暗的心
第1章 阿瑟·凯斯特勒,典型的知识分子
第2章 普利莫·莱维的基本事实
第3章 马内·斯帕勃的犹太人欧洲
第4章 汉娜·阿伦特与“恶”
第二部分:知识分子约言的政治
第5章 阿尔伯特·加缪:“法国最好的人”
第6章 精心表述:路易·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
第7章 埃立克·霍布斯鲍姆与共产主义浪漫史
第8章 告别那一切?莱泽克·科瓦考夫斯基与马克思主义的遗产
第9章 一个“思想的教皇”?——评约翰·保罗二世与现代世界
第10章 爱德华·赛义德:无根的世界性
第三部分:迷失在转型中:各个地方与各种记忆
第11章 惨败:1940年法国陷落
第12章 追忆似水年华:法国和它的过去
第13章 花园的守护神:托尼·布莱尔与英国的“传承”
第14章 最不像国家的国家:比利时为何重要
第15章 历史与欧洲之间的罗马尼亚
第16章 黑暗的胜利:以色列的“六日战争”
第17章 长不大的国家
第四部分:美国的(半个)世纪
第18章 美国的悲剧?——维特克·钱伯斯案件
第19章 危机: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古巴
第20章 幻想家:亨利·基辛格与美国外交政策
第21章 这是谁的故事?回顾冷战
第22章 羔羊的沉默:论自由美国的奇特死亡
第23章 良好社会:欧洲与美国的对比
跋 重现的社会问题
索引

作者简介

这是“遗忘的时代”:我们简直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刚刚过去的昨日总是迅速被搁置到了一边;我们已经有三代人不接触国际政策争端、社会思想、具有公共精神的社会积极活动了;我们不再懂得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忘记了知识分子曾经为塑造他们时代的思想而成为争辩者、传递者、捍卫者。
托尼·朱特以其标志性的锐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之间建立起发人深省的联系——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大屠杀的记忆。他向我们揭示了在“制造神话”战胜“理解”、“否认”战胜“记忆”的过程中,真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那些被遗忘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对于我们的今天,对于我们的未来。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
思考20世纪政治、外交、社会与文化之历史的最伟大著作。
——《福布斯》


 重估价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托尼·朱特说到过一个关于《纽约书评》的段子。有一次在纽约参加一次晚宴,有人问他心目中美国最强大的三件宝贝是什么。他迅速做出了回答:“托马斯·杰斐逊、查克·贝里(Chuck Berry)和《纽约书评》。”朱特没有开玩笑,杰斐逊自然不用细说,查克·贝里是美国摇滚乐的精神教父,作为粉丝朱特也是认真的。至于最后一件宝贝是《纽约书评》,朱特点评说它“纽约黄金时代的最后遗孤”。相对于其他各种同类型的书评媒体,不是由于地域性,就是因为其观点的狭隘和目光短浅受到限制,而《纽约书评》的特点,“恰恰在于它写的不是纽约——写作的人主要也不是纽约人:它像城市本身一样,与地域、出生的关联是薄弱的”。对一本书评性的杂志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对朱特这样一位素以严苛批评著称的历史学家倒是很少见。当然,这种赞美并非全无缘由,收录在《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中大部分篇章都曾发表在《纽约书评》上,时间跨度从1994年至2006年的十几年之间,话题也驳杂不纯,从知识分子到美国外交政策,从马克思主义到中东政策,从奥斯维辛到伊拉克战争。我们很难用一种观点来概括这些文章的论点,我们只能说,朱特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衡量我们写作的标准,解读历史的方法,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对待过往历史的态度。这是一种充满了个人魅力与思想的写作,是一种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张力的写作。如果说《战后欧洲史》代表了朱特在专业历史领域内的集大成者,那么《重估价值》这些散篇断章代表了作者对历史记忆的深切关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文章在收录本书时,朱特都在最后附下了当时由于文章引发的争议和他的回应。这种做法至少让我们意识到,为何朱特对《纽约书评》这样的传统媒体如此推崇。它提供了一个辩论公共事务的最佳领域,不在于如何辩论与争吵,而在于这样的辩论证明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仍然存在,对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朱特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十几年之间,传统媒体都在衰落,网络媒体兴起看似把更多的读者引入了讨论的场域,但是除了众声喧哗的沸腾,制造喧闹的声响之外,根本不会留下什么,空有满地残渣,思想的碎片,俏皮无用的言语。辩论除了基本的公共领域,还要具备同等的理解力,同等的知识储备以及对问题意识的敏锐触觉,这样的条件只有《纽约书评》这样的传统的知识分子媒体才能提供。朱特对对《纽约书评》的赞誉恰好证明了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正逐渐衰落。《重估价值》的序言是“我们失去的世界”,这个标题蕴含的失落感不言而喻,再看看他写到的那些人物,阿尔贝·加缪、阿瑟·凯斯特勒、普利莫·莱维、汉娜·阿伦特、爱德华·萨义德、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甚至包括他在《记忆小屋》中特意用一章写到的米沃什,这些人物都属于二十世纪——一个象征意味上的逐渐远去的二十世纪。我们经常说二十世纪是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事实上,正是在法国,正是从德雷福斯事件,从左拉的《我控诉》开始,我们领略到了法国知识分子的观念的力量,二十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群星璀璨,无论是萨特,还是阿隆都代表了这个特殊群体对时代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同样也是在二十世纪的法国的后半页,我们也见证了这个特殊精神群体的衰落。1970年,带着满腹对知识分子国度的憧憬,朱特作为留学生来到巴黎高师,这个法国知识分子生产的大本营。但是他亲眼领略到的却是这个群体的日益衰落:“除了个别几个尤其出色的人不落窠臼外,他们这个群体大多有着竟然的一致性:有天赋、脆弱且出奇地狭隘”。1968年的五月风暴期间,朱特身在巴黎这个世界革命的圣地“去观看了对货真价实革命的一次忠实表演”。在朱特看来,法国知识分子对过革命的处理更像娱乐,“有时候,所发生的究竟是政治,是讽喻,是模仿,还是演戏,的确有些分不清了”。我们的时代正在变成了一个娱乐主导一切的时代,思想的重量愈发轻逸了。朱特心目中的知识分子都写在了他的书中,以《重估价值》的人物为代表,他称之为新知识分子,即一批没有归属的“世纪旅人”,这类人典型地从俄国革命式的政治意识形态转向厌世的怀疑主义,既不拥护民族主义,也不需要意识形态。绝大多数是从东欧和中欧流亡到美国的犹太社群,对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免疫力,对各种主义的革命抱有远距离的观照。朱特是这群二十世纪“文人共和国”中的一员。他成为了他们的仰慕者,2010年去世后也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同类。《重估价值》中对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群体所吟唱的挽歌并不哀婉,身为历史学家的朱特自然明白观念与精神的力量。所以他从未为这个群体的失落而叹息——与其叹息,不如书写;与其失落,不如抗争。所谓“重估价值”即是重新梳理知识分子观念的谱系,重新整理历史的记忆,用记忆对抗遗忘,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一份可贵的精神遗产。正如他在《马内·斯帕勃的犹太人欧洲》中总结的那句话:“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特点是,用精心设计、用忽略、用善意来抹杀以往的历史。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边缘性群体的与历史无关的记忆会忽然发现自身身处漩涡之中,然而它却可以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好向导。”朱特身为历史学家所完成的所有著作都可以看作这种精神的指引,他留下的历史书写,无论是鸿篇巨制《战后欧洲史》,还是散篇文集《重估价值》,无论是生前的回忆散文集《记忆小屋》,还是谈话录《思虑二十世纪》,都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遗产。因为正是这样一个哀叹着“我们正在失去世界”的朱特证明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并未消失。他对观念的痴迷,对现实与政治的介入,对问题意识的清醒认知,对任何主义与暴政的天然警醒,都成为了我们反思生活,重估价值的最好参照。思郁2013-8-6书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美】托尼·朱特著,林骧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第一版,定价:59.00元(for《晶报》)
  •     在阅读托尼·朱特的过程中,我曾数度产生采访这套著作的策划人严搏非先生的冲动,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搁浅。但这期间也无形间留下了一些互动邮件。2013年年末,严搏非先生终于抽出时间,就我邮件中所提到的有关托尼·朱特的问题做了回应,它同时也是严先生对托尼·朱特的一个更深入的解读。——编者 小宁:关于托尼.朱特,我是很愿意写点什么的,尽管最近一两年,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已经不太有勇气面对一张白纸开始写作,不敢从头开始。但这次,至少有你的一堆问题在前面,多少好了一些。另外一个原因,就像你第二封信中所说:“西方学者令我亲近的并不多。但是很奇怪的是,托尼·朱特让我觉得很亲切。”我在今年的七、八月间,有机会在国外细细读他,直接的感受便也是类似的亲切感。我当时曾写下过这样的话:“读一个作家和他的著作,读出巨大的亲近感,尽管并非罕见,却也绝不是常事。这几日读托尼.朱特,读他的《记忆小屋》和《重估价值》,就重现了这一难得的阅读经验。尽管并非完全赞同其中的意见,但亲近感却日渐深刻。”然而我的亲切感是有清晰的来由的,其中的很大部分是因为我与朱特基本上是同代人,都在冷战中度过我们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虽然是在完全不同的境遇中,然而20世纪的历史运动和意识形态冲突,还是构成了我们大部分相对接近的政治知识和历史经验,尽管在我们这儿,这些知识和经验是通过两代人的劫难和晚到的反思才慢慢形成的。还是去年读《沉疴遍地》的时候,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就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这种亲切感。但你的亲切感又是怎么来的呢?我很好奇。是因为朱特的那些“人同此心”的普世性的经验,还是他在自由原则下所保持的道德节制?但可以肯定,我们的亲切感是有差异的,所以很可能,我所谈的朱特只是我所理解的那一个,如此而已。我是2005年第一次读到托尼.朱特的,忘了在哪本刊物上,就是他那篇“爱德华.萨义德:无根的世界性”的文章,现在收在《重估价值》第二部分中。萨义德当时去世不久,而萨氏的著作已经有不少中译本,然而朱特的这篇文章却一下子让我对萨义德有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了解。甚至,这篇文章不仅重构了我对萨义德的认识,而且还完全重构了我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知识。这是很厉害的,朱特的洞察力和知识能力可以使你原来具备的各种零散知识,在一个更为令人信服的知识和道德的图景中完全地被重新组织起来!后来我读了他更多的作品,才知道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几乎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朱特与萨义德是好友,但即便是好友,要达到这样深刻的理解依旧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这里确实还有一个知识传统的问题:对思想同道/对手的充分的尊重,你可以看看我们的知识界,在不同的意见之间,就连简单的理解都十分困难。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读这篇文章,这次《重估价值》出版以后,我将这篇文章又重读了一遍,依然有强烈的知识和道德的冲击。巴勒斯坦问题中有一些深刻的悖论,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是“一对孪生的障碍”。“其中一个是武装的国家,另一个是没有国家的民族,但在其他方面却都相像的令人沮丧”。然而只有萨义德清醒地告诉美国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占据的是同一个空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形仍会继续。他们的命运毫无希望地纠缠在一起。在这块土地上,你不能获得像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那样确切的期盼,只有世界主义的无根性可以让你看得更远,而此时的无根性具有的是解放的性质。萨义德持续30年以一人之力在美国开启了关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的对话,同样重要的则是,萨义德坚持不懈地对他的阿拉伯同胞讲述关于他们的事实,指责阿拉伯领袖们的贪婪、腐败和失误。对于这么一个不懈地从事公共服务的萨义德,朱特这么写道:这是因为萨义德认为“讨好式地顺从自己一方,是低估了自远古时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我是读了这篇文章后开始去了解朱特这个人以及去寻找他的作品的,才知道,他原来是当代最好的欧洲政治思想史的专家和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顺便说一句,我与朱特没有任何个人交往。)。我们开始购买和翻译他的作品,先是《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然后是《战后欧洲史:1945-2005》,这两本书的中译本分别是2007年9月和2010年年初出版的,中间隔了两年主要是因为《战后欧洲史》近100万字篇幅的翻译耗时太久。《战后欧洲史》是朱特最重要的著作,2005年在美国出版,当年就被评为纽约时报的十大好书之一,2007年又得了汉娜.阿伦特奖。这本书也具有那种可以重构你的知识图景的力量,它不象大多数史家仅将对历史真相的追溯作为目的,而是在一个庞大的思想史的线索上进行他的历史叙述,正因为所有重大事件的背后都有着使人们行为正当化的观念来源,从而才使历史变得可以理解。有朋友评论朱特的这部《战后欧洲史》是一部“有思想的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历史是可被理解的时候,生活在历史中的人们才不至于完全被偶然性所淹没,才有可能至少是部分地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接下来,就是2012年3月出版的《沉疴遍地》,这差不多是朱特的最后一本书,好像是和《记忆小屋》同时写的,都是在病榻上口授而成。而这两本书在美国出版的当年,朱特就过世了。《沉疴遍地》在美国在还未出版前就曾在公共广播电台广播,引起了很多讨论,在我们这儿出版以后,也引起不少关注,当然,2012年大家的注意力从年头的重庆事件一路到年尾的18大,静下心来读书的心思不会太多。然后就是今年了,几乎同时,《记忆小屋》和《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出版,有一些不错的反响,但读的人并不很多,下一本《思虑20世纪》是西方公认更为重要的一本,还没译完,要等到明年了。下面,我试试按你提问的线索来谈。我很同意你对《记忆小屋》的感受,《记忆小屋》差不多就是朱特的回忆录(他再没有其他的回忆录了),里面有他差不多战后60年的生活、学术和政治的经验,而且关键在于,朱特的经验直接呈现出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特点,我相信,这是与他的洞察力和节制相关的,他并不将他的经验强加于人,读朱特所以会有亲切感,除了经验和智识上的共鸣以外,他在道德上的节制是很重要的原因。若将这本书与《沉疴遍地》参照着读,也许会更好。《沉疴遍地》可被视为朱特的思想遗嘱,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他所爱的世界和盘托出的所有思考,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他所经验的这个世界中最令人焦虑和不安的那些部分。这两本书几乎是可以合二而一的。但我不知道你读《记忆小屋》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因为代际之间由于缺乏相同的直观经验彻底的理解往往非常困难,就像若对80后、90后谈文革,66年文革初起时那种排山倒海如自然力般的历史力量,在今天所有的乌托邦幻像崩溃以后,在物质主义的消费崇拜下是很难想象的,但那却是真实的。朱特在《沉疴遍地》中的“60年代具有讽刺意味的遗产”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代沟超越了阶级和民族经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奇事”。难道不是吗?现在的社会分层,用50后、60后、80后、90后来划分,常常会有更多共通的价值和利益特征。朱特的叙述中常常有这种准确的经验性描述,当然,这些准确的经验会被他置于一个开阔的对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叙述之中。朱特是一个自由(主义)左派,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怀有深刻的同情和希望,尽管他会反感他们的政治人物如布莱尔。作为一个在犹太社会主义者家庭出身的孩子,他曾经天然地亲近过共产主义革命的无根性,他在青年时期经历过左翼幻想的破灭,但他对理论的马克思主义非常熟悉,你可以看他写霍布斯鲍姆和科瓦考夫斯基的两篇长文是写的何等的好又何等地有感情。但他同时又对东欧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刻了解,这使得他对20世纪的这一最重要的历史运动给出了一个清晰的、不得不如此的结论:“告别这一切”,以及“这是一个魔鬼”的“永恒的诱惑”。但这并未结束,在共产主义运动结束之后,西方左翼反而感到有了从革命的“暴徒集团”手中拯救马克思的可能性,朱特是不同意这一点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毫无希望的事情,但朱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已经完全失败,他仍然不打算绕过这场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运动。在《沉疴遍地》中,朱特在表面上谈了消费社会、凯恩斯主义、以个人权利诉求的新左派、新自由主义以及最终:重新思考国家,等等,等等。但他隐含的叙述却是:20世纪的终结,也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带来了另一个后果,即资本主义体系失去了它的批判者,资本主义体系在过去100多年的发展中是依赖于它外部和内部的批判者而不断地实现自我改善的,而现在,批判者消失了,人们则误以为政治也由此消失了,西方社会不再有认真的政治讨论(我们这儿也一样),这也许就是今天所有问题的来源。所以朱特在《沉疴遍地》中最重要的呼吁就是:重回政治讨论!不错,在《重估价值》中,谈莱维的和谈阿伦特的两篇文章,无疑都是十分精彩的,朱特在这里又一次表现出他杰出的抽象能力,使得我们几乎可以重构对大屠杀、对幸存者,以及更重要的,对汉娜.阿伦特的认识。莱维的书我们这里仅有一本中译《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但阿伦特的著作已经出了不少。阿伦特是位相当复杂的思想家,她的头绪很多,西方学界对她的批评有相当大的部分就在于她从不提供系统的理论论述。但这些批评在我看来毫无道理,阿伦特以她的敏锐和深刻,几乎对20世纪所有最重要的问题提供了最重要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充满了道德力量。这可能比很多所谓的系统论述都好。朱特的这篇文章是聚焦在阿伦特对20世纪“政治之恶”的思考之上的,因为正是在这一点上,阿伦特表现出她最为卓越的深刻见识。我们来引一段朱特在“汉娜.阿伦特与‘恶’”一文中的话:“如阿伦特所说,恐怖的现场执行死刑仿佛是‘自然’对人类和个人的宣判,或者就是‘历史’对阶级的宣判,因而加速了‘自然的’和‘历史的’进程”。….这已成为“历史的共识,尤其是他们认为,恐怖不是一种额外的政治手段,而是现代暴政的主要动力和逻辑”。这是非常正确的描述和判断!不用很远,你只需要想一下中国革命的场景:被完全动员起来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无边无际看不到头的数亿民众,象洪流一般冲倒一切原有的秩序、习俗、权威和观念,数十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生命在这个自我宣称的历史目标下死亡,更重要的也是更准确的则是:“恐怖不是一种额外的政治手段,而是现代暴政的主要动力和逻辑”!这是现代极权主义的真正核心,“恐怖”是动员和统治本身,这也是与历史上任何暴政的最大区别!我相信,阿伦特对朱特是有很大影响的。朱特说“阿伦特懂得其他许多人忽略了的事物,那是因为比起任何特定的政治制度结构而言,她更关注‘恶’的道德问题”,就像“她在‘梦魇与逃脱’一文中说:‘恶的问题将成为欧洲战后知识分子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死亡变成根本问题一样’”。这一点被朱特写到了他的巨著《战后欧洲史》中,并成为理解欧洲战后生活的一条重要线索。朱特在《战后欧洲史》的跋的开头便以极朴素的语言写道:“对‘大屠杀’的承认,是我们进入当代欧洲的门票”。因为,“对死于战争中的欧洲犹太人的追忆,成为欧洲大陆人性回归最恰当的认可和保证”。虽然以朱特的智性而言,他对20世纪的政治之恶完全可以独立地具有足够深刻的认识,但阿伦特依旧是不可绕过的伟大思想家。所以朱特最后说:“她在大事情上是正确的”。最后,我也愿意向所有人推荐《记忆小屋》,这本小书非常迷人,其中讲的时代过度尤其令我这样的同龄人感到唏嘘不已,还有,关于巴黎、法国人那一节,以及谈《禁锢的头脑》的一节,其实,写到这里,想到书中一段段的内容,觉得每一节都值得推荐,而且,此书的文字也优美之极。来源:http://bjwb.bjd.com.cn/html/2013-12/14/content_134164.htm
  •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上私信或者评论;在豆瓣小站或者甲骨文所出图书的豆瓣页面留言或参与讨论;直接给我们发邮件(oracode@163.com)。甲骨文图书2014年开年新书1.《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朱颖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27410/2.《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杨德睿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80/3. 《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谜の名画・清明上河図 )(野岛刚著 张慧君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316/4.《法兰克福学派史》(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著 郭力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2/5.《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喧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6/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图书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2.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兴衰(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陈磊 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3.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4.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蒂莫西•斯奈德 著 黎英亮 冯茵 译)5.失败的帝国(Failed Empire)(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著 李晓江 译)6.乔治•凯南:冷战之父的传奇人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何慧 董风云 王睿恒 译)7.午夜将至: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米歇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8.前朝旧人:俄国贵族的最后岁月(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道格拉斯•史密斯 著 杜然 译)9.大师与市场:西方思想中的资本主义(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杰里•穆勒 著 佘欣承 译)10.上帝与黄金:西方与现代世界的塑造(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涂怡超 译)11.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乔伊斯•阿普尔比 著 宋非 译)12.机械宇宙: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爱德华•多尔尼克 著 )13.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保罗•约翰逊 著 秦传安 译)1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译)15.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裵士锋(Stephen R. Platt) 著 黄中宪 译 】16.中国通(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小约翰•派顿•戴维斯 著 李敏 译)17.中国的翅膀(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格雷戈里•克劳奇 著 陈安琪 译)18.亚洲的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19.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孟钟捷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0.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孟钟捷 刘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1.存在的力量:享乐主义宣言(La Puissance d'exister : Manifeste hédoniste)(米歇尔•安弗哈伊 著 刘成富 王奕涵 译)22.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译)23.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艾莉森•威尔 著 董宴廷 译)24坎奈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的黑暗时刻(The Ghosts of Cannae: Hannibal and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Roman Republic)(罗伯特•奥康纳 著)25.疯狂的郁金香(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麦克•戴什 著)26.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萨拉•萝斯 著 孟驰 译)27.哈贝马斯手册(Habermas Handbuch)(豪克•布伦霍斯特 著 曹卫东 译)(莱茵译丛)28.汉娜•阿伦特手册(Arendt-Handbuch)(Wolfgang Heuer 等著 寇瑛 王旭 译)(莱茵译丛)29.德意志灵魂(Die deutsche Seele)(Dorn, Thea Wagner, Richard 等 著 丁娜 等 译)(莱茵译丛)3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31.德意志文化(1945-2000)(Deutsche Kultur 1945 – 2000)(赫尔曼•格拉泽 著 周睿睿 等 译)32.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真实的战争与和平(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多米尼克•列文 著 吴田甜 王晨燕 译)33.当总统撒谎(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埃里克•奥特曼 著 王本涛 译)34.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维克多•戴维斯•汉森 著 傅翀 译)35.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马克斯•布特 著 赵国星 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序文以及书名把这本书的调子定得实在太高,而实际上它只是一本评论集。前两部分的书评中的那些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出除了名气大那几位,其他连名字都没听过。而后两部分一些的一些二十世纪的某些片段的描写,揭了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黑,算是挺合我口味的。当然最大的兴趣点还在于每篇文章后面写作背景的介绍,让我对《纽约时报书评》、《伦敦书评》的向往之情又增加了不少。
  •     虽然只是各种专栏随笔的合集,但也算是浑然一体吧。记人记事精简传神,朱特自己的态度也是分外鲜明。必须说,他那种理智的、克制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的立场,我很喜欢。翻译不坏,但读着也不是很爽就是了……
  •     93页,以下是此书的译文:“这不是翻译者的错。阿伦特也许是、也许不是思维混乱,但她的思维肯定是混乱的,而若假装说她不是,那对她毫无帮助。”
  •     真难读。
  •     一个反思的作品,但内容不怎么扎实。
  •     还是部挺好的文集的
  •     基本属于我看不懂的书。。。
  •     独到的见解建立在大量积累之上
  •     空白的部分
  •     看得真心累
  •     阅读未按照目录顺序,先读了阿伦特,加缪。。。罗马尼亚和法国篇觉得异常深刻。。
  •     改变了我的许多偏见
  •     有种跑完马拉松的感觉。作者的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让我觉得自己是文盲,但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     对上个世纪的某些问题从另一个侧面提供视角。
  •     成功地用故作高深的翻译糟蹋了一本好书
  •     了解一些20世纪我不太了解的人和事,虽然我一直都是对未来乐观的人
  •     朱特写这些书评的时间跟写《战后欧洲史》的时间重合,所以不少内容成段的重复。三星打给翻译和编辑,比如“辉格史学”翻译成“辉格党的历史”,像拉康写成拉岗这种低级错误屡次出现,这年头商务也不值得信任了么?
  •     四星。商务的翻译饱受诟病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几篇评论文章,前面大多是思想史,后面大多是某些议题,根据后面注释一出来就充斥着争议(确实有几处嘲讽好评)。 应该说基本上是文评整理,内容挺散,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国家问题上有一定启发性。 说到底1945和2000都不是零年。
  •     书评集而不是专著,那些被评论的书估计没一本在国内出过。。。啃了一个国庆假期,能好歹看个大概懂的文章一篇都没有,作者探讨的问题和问题的背景都太陌生了,哪怕是偶尔打个小比方增添点文章乐趣我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     刚跨进21世纪,仿佛就想急速忘却上个世纪那个糟糕的时代,贫富差距、经济失衡、社群分裂、恐怖主义。。。也许作者只是拿着这份质疑给我们分享并重新认识和评判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留下的精神遗产,比利时、罗马尼亚、英国失败的经济转型,美国半个世纪糟糕的外交政策都是作者的批判对象,为什么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是否真的是遗忘太快了?
  •     如果一面倒的只有一种主流声音,那么我们就更要听听不同的声音。
  •     四星是给书本身。扣去的一星是翻译实在太烂了。。。简直了,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差的翻译版本
  •     深刻的见地,以点状的笔触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的社会走线
  •     未来左派的使命:正视过去,承认错误,规正道路。说来讽刺,本应是国家的颠覆者、叛逆者的左派,未来却要肩负着保卫“国家”的使命。
  •     在这本书里,托尼·朱特一改他在其他著作里的冷静、中立和沉郁,而变得尖锐、咄咄逼人,甚至有些刻薄,这或许是书中文章多为媒体所需的书评之故。读完本书,最佩服的就是这本书的策划者,硬是把朱特这二十多篇各自独立、不太相干的书评和政治评论分门别类,再冠以“反思20世纪”的大主题结集出版;然而这样宏大的概念和主题却掩盖不了各篇文章之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本书的诞生可以作为学术畅销书概念策划的典型事例。
  •     四星半。翻译尚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托尼·朱特黑得一手好左派
  •     序言写的通透。正文部分就算提高下姿势水平了
  •     必须要承认自己没文化,只看得懂其中一些章节,慢慢看吧死之前看完也行啊哈哈
  •     美国作者对历史的反思。被遗忘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和未来是多么重要!
  •     失去的一星不是因为Tony Judt,而是本书的翻译...你真的不能说他翻得不好,但我也确实不认为这是好翻译...
  •     虽是书评,却是切入历史的线索,继而重温20世纪那些人与事,对我来说是一堂堂忽略的历史课
  •     至少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些之前并未关注的事情去我想这对我个人来讲就够了。
  •     最近在读他的基本作品
  •     这种把跨越多年的社评弄在一起实在是很糟糕的阅读体验,翻译也很一般,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居然译成了“伦敦经济学派”
  •     20160928读,纽约书评发文结集。
  •     在这个比较特别的日子里读完了,看得第二本托尼的书。写以色列的内容批判力度十足。国际形势永远在变,而那些知识分子逝去的思想还将继续存在。
  •     还是写知识分子的那些文章最精彩,评价霍布斯鲍姆真的是一针见血:“每当霍布斯鲍姆进入—个政治上敏感的地带,他就退回到党说得冠冕堂皇、思想僵化的话。”评论美国欧洲政治形势的文章则总觉得有些“隔”。
  •     大部分是书评,有些散乱难懂
  •     he is great, but...
  •     我喜欢对一切我看不大懂但似乎又有点懂的书打五星。大概是翻译问题吧,很多人说,但是我感觉译者很用力啊。
  •     老朱特的文字 当下的欧美 其实堕落得很快
  •     这才是真正的书评。
  •     翻译啊翻译!
  •     作者之前在《纽约书评》上文章的结集,每篇文章都有当时的时代背景,涉及到当时的人与事,有时效性。
  •     2014年1月借的书
  •     一本由书评组成的书,却几乎涵盖了二战后各种思想和政治问题, 批评起来毫不手软但又带着幽默和客观,没有自大的爱国情节,关于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不足的是在对比国家之间显得有点幼稚,具体体现在美国跟欧盟,英国和法国,感觉作者陷入了有意夸大差距诱导读者的意图。
  •     2016年2月。力量。
  •     翻译是屎
  •     糟糕的大地,加快虐待牺牲者,财富在积聚,人却在衰败。托尼朱特对现今的欧美社会和知识分子是有多么的绝望啊,以至于不得不被遗忘。
  •     还是前两个部分对思想家的评价好看,锋利深刻。这本书唤起了我对中欧犹太知识分子的好奇和敬意,接着要好好了解一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