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0865160X
作者:李辉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李辉
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副刊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见长。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巴金传》《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传奇黄永玉》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因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而获得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2006年散文家”奖项。2014年,因《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2013年散文家”奖项。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六年度散文家:李辉
授奖辞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的文字,不求绚丽的文采或尖锐的发现,而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人物中寻求对话。他的一系列著作,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个案,为理解20世纪的中国增加了丰富的注释。他发表于2006年度的“封面中国”系列散文,以《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融入了讲述者的感情.也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李辉的写作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就在每一个人身上,热爱现实者理应背着历史生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一三年度散文家:李辉
授奖辞
李辉的散文一直分享着有重量的话题:文学与政治、个体与时代,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形变。沧桑岁月之中,历史话语或隐或显,虚实明暗,人性纠葛,尽在那些细节和碎片之中。李辉赋予了散文这种自由随性的文体以沉实和痛感,既探求历史本真,亦饱含理解之同情。他出版于20 13年度的《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以亲历者的身份,回望20世纪8 0年代中国文化界的风雨万象,在多重合声中,共同体味“归来者”和文艺先锋的况味人生。史料辅佐记忆,感性穿透理性,以省思之心节制情感的流散,以人类之爱倾听心灵的回声。那些来自生命的绝响,因为记录,所以流传。

书籍目录

于孤独中如痴如醉
安静的一九八四
岁月不会淹没探险家
我们走进了铁门
凡高兄弟
人醉何处
寻根
弥漫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
诗人走了,画家也走了
入土为安

作者简介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 的民国往事。在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后,征得当事人或其后代的认可,将往事复原,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人物的遭遇与作品做了丰富的注释。
●他们成了历史,我们承负历史前行。
●一场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敞开百余年历史中的人性纠葛与时代回响。
●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
●内容文本数次修订与核实,近百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
●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最新作品!
●走读: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间,作者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不求绚丽的辞藻或尖锐的发现,而是尽可能多的观察与靠近,让当代的我们听得到历史真实的回声。
22年的走访与写作,内容文本数次的修订与核实,百余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史料:历史的局外人和承载者
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在与当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谈后,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一种个人化的史实研究,虽非全部,却是独有。
这个书写历史的人,用史料辅佐记忆,感性穿透理性,在历史的缝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风云,使其尽可能成为往事与现实、史料与情感相交融的历史叙述。他说:“历史就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承负着历史,继续前行。
●衷直:在责任与诚意之上记录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叙述中敬畏历史。为了引起人们对相关历史或人物的更多兴趣,为了提供认识历史的更多角度,他在旧闻旧事、陈迹残影中,抓住细节,深挖到底。他是历史兴趣浓厚的写作者,是态度宽容悲悯的记录者,也是守住历史本真的亲历者。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 海蓝蒲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要配着淅沥沥的小雨才最有意境。窗边是滴滴答答不停歇的雨声,在书页中带着淅沥淅沥落在墓碑上的雨滴声,两者交辉,锋芒毕露。这本小巧精致的书籍,给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在文字的层层叠叠中扑面而来。李辉的追寻历史之旅特别有意思,总是与雨不期而遇,不管是在布拉格寻找卡夫卡的墓碑,还是在英国探访奥威尔的墓地,他总是能够与一场雨不期而遇,似乎连老天都被他的执着和勇气感动得稀里哗啦,眼泪直流。李辉在自序中说道他自己是热爱旅游的,更加热爱追寻历史,所以造就了这本书的由来——寻觅历史之旅,不仅可以饱览当地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还能够积淀自己的历史文化,追寻和了解内心渴望已久的故人之史,实在是妙哉!当我如痴如醉坠入他的文字时,感受到了李辉在背后所付出的一切心血——书中展示了大量的书籍记载、往来信件、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年事已久的老报纸、精美的照片,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可见其用心之程度。每一篇文章下,都包含着一颗用心雕琢的心。我带着敬仰的心情,虔诚地去读着每一篇文章。对于用心之人来说,最可贵的是心与心的交辉。我虽能称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但是惭愧的是读得书并不多。李辉寻访的历史人物中,最熟悉的莫过于卡夫卡,在中学时代学过的《变形记》。零零落落的记忆散落各处,只好在李辉的文字中去拾起。卡夫卡在自己的小说中带着戏谑去塑造了他的世界,而文字之外的他却忧郁敏感毫无归属感,这种鲜明的对比立马将卡夫卡立体生动了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冷冰冰刻画在书上名扬四海的名字,而是一个鲜活独立的人,一个跟普通人一样有着自身缺陷的作家。最为有意思的是,创造小说的卡夫卡是孤独的,而在狂恋中的卡夫卡是滚烫的,那种热度足以让人惊讶连连。这种有意思的反差勾起欲望,去探寻他创造的世界,是的,我突然想重温一下《变形记》了。在诸多的历史寻访中,最有意思的是李辉总是去探访墓地, 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我幻想这样一个画面,在安详静谧的墓地旁,一个瘦削的男人站立在旁,静穆竖立,去认真端详面前的墓碑,用心与英灵交谈。在李辉拍摄的一处奥威尔所在墓地照片上来看,简单零落的墓碑随处散放,有的墓碑交叠,有的歪斜甚多,有的名人墓碑掩藏在角落里,孤单影只。细来想想也极有意思,生前繁华或落寞,都化为一片沉寂。除了探访墓地,李辉还去过世界上最幸福的瑞士监狱,走过以为是土耳其人的土耳其,感受过瑞典一家人的热情款待,寻访过波茨坦的历史风云……他的脚步在不断延伸,去延展含有历史的旅途。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历史的碎片随着文字落入了脑子里,而我的双脚却开始丈量,准备开启一场寻访之旅,去追寻那些迷人的历史!
  •     近十来年,李辉先生的主业都放在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化研究上,但我个人其实更喜欢他早年在外国文学这片园地里的耕耘,比如他在九十年代翻译的E.M.Forster与G.Brenan的散文选。还有一本更早但不能不提的《人·地·书》,是我小时候偶然在老爸的书橱中翻到的。书中,从西方文学中圣经的影响,到各种谈及人物典故之小文,篇幅精短,虽然写得浅,但有好些材料话题是惯常的西方文学史中少见的,给了童年的我不少乐趣。 在这本《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作者亲身踏过那些西洋先贤生于之死于之的土地,实地的见闻与岁月的积累,大约能有几分新的收获吧。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印刷精美,还配了彩图,不过游记这种文体也就那么一回事,只能说换一种视角看看李辉老师有别于“主业”的那一面终归是有收获的。
  •     用两节宋词导读课读完的一本。很惊喜,开始认为只是简单的游记和随笔,读过才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其实更加深刻。从北欧到香港最后回到大陆,从奥威尔到最后的陈寅恪先生,从平静开始最后回归于平静,一口气读完就好像在用一秒体会一个世纪
  •     文笔和故事都很棒!很喜欢李辉的故事。
  •     历
  •     还是蛮喜欢看这种书的,虽然没啥新意。
  •     只能作游记
  •     前半部分不错
  •     喜欢
  •     书名和封面都挺吸引人的,不然我可能不会把这本书从架子上拿下来。内文的风格是那种淡淡的叙述,波澜不惊。作者走过很多路,拜谒过很多人的墓碑,有一种文人按图索骥的情怀。
  •     没有深度的游记
  •     李辉游记,富含人文味道的游记。
  •     人文、历史性的游记,作者每到一处,都是探访文学家艺术家的墓地、遗迹,追寻往日历史的影踪,能这样寻游世界真美好。最后一篇讲陈寅恪夫妇安葬艰难过程的文字叫人唏嘘不已。
  •     图书馆刚到的“醉醒客”丛书一套,六根兄弟一人一本。同样是旅行,人家就是有文化。这本封面做得和内容有些不和谐,但实书内页做得挺讲究的,纸张、排版、印刷都很好,加分。太长时间都在看外文、看译作、看理论,需要读点这类文字给语言解解毒。
  •     一口气读完,溜得没边,顺便关注了公众号六根。
  •     也就是几个小时可以翻完的
  •     是我期待的那种游记,去一个地方,揽一道风景,读几段人生……
  •     李辉老师大作
  •     瑞典的监狱和小哥,赫定和凡高兄弟,都讲得挺有意思
  •     游记我还是喜欢感性到无以复加的那种
  •     文字平实,人物动心,印象最深的还是奥威尔、梵高和陈寅恪,斯人已逝,后人有情。
  •     可以说是没味道 当做个人化的史料看看 的确是看到奥威尔的另外一面 不过越是后面几篇越乏味了
  •     到了99年竟然还拒绝陈寅恪骨灰的安葬,这简直是杭州的耻辱啊!
  •     略乏味的游记,穿插了一些作者所读的书摘。语言风格上停留在就是年代青年文摘的样子,如果内容上想了解相似的人物主题,不如去读凡高传记或乔治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年底读下来这一系列,感觉近两年好的中文出版物实在不多。
  •     有文化的游记,反而少了有趣和感性。不是喜欢的类型。书名起得不错,可惜内容未沾染一点浪漫气息。
  •     文不对题
  •     这是我多年前决定做出版时最想做的那种书,带着文人特有的气质,写久远却有迹可循的故事,最酣畅淋漓的非虚构写作。但当它真正来的时候,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推荐,只想说:它很好,值得一读。
  •     他们成了历史,我们承负历史前行。
  •     陈寅恪归葬也如此不易,去庐山没访,还有其他许多地方,都很遗憾
  •     他們成了歷史,我們承負歷史前行。
  •     要是简单的说呢就是作者的旅游随笔 可是这本随笔不流于单纯记录旅游见闻 这是一本融合了作者自身高于俗世了解与情怀的书 或缅怀伟人或回忆历史 值得拜读
  •     送的书,李辉有些关怀,但我是不会掏钱买的
  •     和以往看过的游记不同,但是这种风格,我真的不喜欢,这就是文化人和普通人的区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