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书评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52010819
作者:罗娜•雷纳
页数:256页

用最美好的心情,牵着蜗牛去散步

文/蓝莓兔子  “汤姆!我已经给你说过一万次了,做完作业之前不许吃曲奇饼干!”  “杰西!为什么你做任何事情都像只蜗牛?!如果你再这么慢,你一定会迟到的!”  “玛莎!关掉电视!睡觉时间早就到了!你总是这么拖延!”  ……  这是每时每刻发生在每个家庭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也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语言。我们总是期待着奇迹,以为当自己愤怒地吼叫出上述话后,孩子就会乖乖地说一句:“对不起!妈妈!我错了!”“好的,我现在就改正”“哦!妈妈!我真的没注意到时间,对不起我又让你生气了!”  然而,一切都是妄想。当父母吼叫着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得到的回应永远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认错或改正,而是孩子不以为然的反感或变本加厉的反抗。对于每个失控的父母而言,吼叫也许是他们处理家庭矛盾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他们坚信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迅速改变眼前的现状。他们想要迅速从混乱和烦躁中逃离,却往往被挫败感所包围,不得不陷得更深。  就像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总是竭尽全力想要脱离当下,可是当下才是生活。”所有我们努力想要摆脱的当下,都是值得用心去对待和研究的亲子瞬间。  吼叫是一种本能的发泄,却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它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采用粗暴而未经思考的解决问题方式。这种习惯或许源自父母童年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是源自父母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但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进行的吼叫,都只能(或不能)让孩子短暂地改变,却无法发自内心地信服。  大多数喜欢吼叫的父母都是因为生活中承受的压力所致。他们被追求完美的思想所绑架,努力想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却往往因为找不到适当的方法而备感无力。压力人人都有,但却不是人人都懂得疏解和释放。我们常常以爱之名,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时间不足、做事拖拉、习惯不好)发生争执,从而触发自己吼叫和情绪爆发的开关。然而焦虑和吼叫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相反,它们会引发新的问题,浪费更多时间,并将亲子关系带入危险而不安的尴尬境地,从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与弥补,然而原来的问题却依旧存在。  罗娜.雷纳在这本书中,用逐步剖析、娓娓道来的方式告诉我们那些停止吼叫的秘诀:  ★ 在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退出争吵场景,想象自己是个旁观者,就能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 排除外界压力或其他人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排除自身身体状况所导致的急躁与焦虑,如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孤独等会导致情绪爆发的不良因素,用更加单纯的心情去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只有先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有力量去思考和处理与孩子间的冲突,并且温和从容地面对他们。  ★ 谨慎使用吼叫,只有在必须立刻停止的影响安全的行为发生时,才使用吼叫去制止。  ★ 建立自我同情,用对待朋友的宽容去帮助自己减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我们都不完美,哪怕偶尔犯错,也不妨碍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父母,或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物。但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尽量发掘他们的优点,接受他们的不足。  ★ 正确看待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性格和能力差异,放弃愚蠢无用的对比。  ★ 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直面问题而非用哭闹喊叫去逃避。  ★ 用后果教育代替惩罚教育。让孩子承担后果是为了帮助他们将来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当下感到羞耻。  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即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之所以喜欢这个法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的大吼大叫的是出于自己本能的发泄,而非深思熟虑的思考。当你愿意花时间思考某种场景时,你是在对孩子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触发自己情绪的东西或者你的压力作出反应。  从这五个法则中很容易可以看出,停止吼叫的秘诀首先在于关注自身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次才是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自问意味着对自身感受的审视和关注,了解自己情绪失控的症结所在;呼吸是对身体的放松,可以缓解因内心崩溃而产生的身体僵硬及呼吸急促;平静自我则意味着身心的共同放松,为营造相对轻松的沟通氛围做准备;只有在调整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用心了解孩子的需要,从而换位思考,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  需要强调的是,不吼不叫并非溺爱,而是采用更为温和的处理方式去解决父母与孩子间的争端,是耐心的接纳和温柔的坚持。教育不是赛跑,而是放慢脚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用最美好的心情,牵着蜗牛去散步。  ps:一个小问题。卡里斯蒂.卡特博士在序言中提到的罗娜.雷纳的《是我在又吼又叫吗?》实际上就是本书(《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其英文原名为”Is That Me Yelling?”。但既然中文译名已改,序言中所提到的书名翻译也应保持一致。

用理性教育替换吼叫教育

我是个脾气急燥且个性有点较真的人,所以在教育女儿时经常被她气得大吼大叫,甚至到动手的地步。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怒气一来,就很难控制得住自己,言语肯定也会有不当之词,弄得我们母女关系很不好。《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太实用了。我希望我能把这本书读透,这样就能改善我和女儿的关系,也能在对孙女们的教育时不再重蹈覆辙。吼叫是人的本能,人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发生吼叫,但不一定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点我深有体会。所以《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的作者罗娜·雷纳以其护士和母亲、祖母的身份,用近50年的专业经验来指导父母亲们如何从理性的角度理智地去面对孩子所发生的任何问题,而不至于弄得两败俱伤。《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九章,从多方面让你了解会造成你吼叫的原因、状况,指导你如何改善吼叫的习惯,甚至还指出了其他家人对孩子吼叫的特殊情况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书中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在分析各种可能造成吼叫的原因。对比书中介绍的各种造成吼叫的原因,我也分析过自己对女儿吼叫的原因。罗娜·雷纳在书中说:“教育,而非惩罚,才是管教的核心。”我也是在努力这样做的,尽量对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可女儿任性起来根本不听劝,我脾气一急自然就开始吼叫了。书中第二部分是讲述各种减少吼叫的策略。罗娜·雷纳提出了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和管教4C法则都很有实用性,我也在努力学着这样做。虽然不知道我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我会尽力去做,尽力改变我容易吼叫的习惯,尽力改善与女儿的关系,能有更好的方式教育孙女们。书中第三部分讲的是关于孩子其他家人对孩子吼叫所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别的可能发生吼叫的特殊情况。一个家庭里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其他家人也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如何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是能不吼不叫的关键所在,这样也能促进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我父母对女儿的溺爱也一直是我到现在都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固执己见只怕这本书里讲的道理对他们不起作用。不过我可以学着如何做个循循善诱的好奶奶。中国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大多是棒棍底下出人才,我父亲就是遵循这个传统来教育我的,以至于我从小就非常反对这种教育方式。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其实也就是棒棍教育的另一种形式,都是以命令形式表现出来的,大有“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感觉。孩子是人,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方式,作为家长不能以一句“我是为你好”就可以替代、包办孩子的一切,使孩子没有了自主学习成长的过程。《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就是要让我们改变已经落伍的教育方式,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地加以改变,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成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个人觉得《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可以作为中国家长们必读书之一。

让我们先学会与自己和睦相处,再谈教育

    谁想对孩子大吼大叫呢?我想,也许没有一个父母会给你肯定的答案。当然,也一定会有人把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要么抱怨孩子不听话要么找各种借口。当吼叫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也许每个人心头都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与挫败感吧,甚至,我们会因为后悔而对孩子产生抱歉的感觉。这些表现,不是你一个人才有,而是许许多多身为父母却常常不得要领的成年人身上都会出现的情况。  前不久,读过了来自美国教育专家罗纳雷纳撰写的家教书籍《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过了很长时间又重新梳理书中内容、写评,是为了验证此书带给我从内而外质的改变,如今,此书带给我的影响依然在发挥着效力,我想,是时候评价一下此书的主要内容了。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抱持着一颗深爱的心,我们懂得等待、宽容、理解、容忍等等那么美好的字眼,可是,现实终究是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意外,总会有新鲜的状况将我们打得措手不及。有时候,也许不是孩子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二十四小时都对着孩子微笑。  当吼叫过后,我们也会反省。可是为什么下一次状况发生时,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在本书中,作者将带我们走向一条发掘自我的新生道路,她并不是一开始就把问题矛头指向孩子,而是直指我们自己。她带我们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接着才是将爱投射到孩子身上。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吼叫本身。  首先,我们先要明白,我们又在吼叫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们在吼叫时,我们常常已经忘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也就自然谈不到控制自我了。  当我们听到自己那令人不快的吼叫声后,我们更容易了解自己,原来,我们是这样的一个人。  此时,让我们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吼叫。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吼叫的原因很多,一种是内部触发器,例如烦躁、饥饿、疲劳、孤独、悲伤等等,另一种是外部触发器,例如孩子不按我说的做,和我争执、抱怨、抱怨、磨蹭等等,还有与孩子无关的外部触发器,例如另一半不按时回家、屋子乱、被父母指责等等,这些,都很容易让我们把怒火发到更为弱小的孩子头上。  了解吼叫的缘由很重要,这是让我们了解、观察与修复的重要阶段。  于是,我们需要深层发掘,为什么是我在吼叫?这可能与我们的童年生活有关,可能你对孩子的苛刻要求,只源于你对自己曾经生活的不安。找到源头,你就会有治愈的渴望,希望在自己这里改变对下一代的不良影响。  单是发现自己还不够,此时像疼爱童年时的自己一样去疼爱你现在的孩子。要懂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有时不是他做得不够好,只是他不符合你自认为正确的行为方式。比如你是急性子,难免会觉得孩子磨蹭是个大毛病,其实,那不过是孩子的个人气质而已。我们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孩子,不以自己的规范来衡量孩子。  这一章是一场正念修行,作者带我们走出对自己对孩子的认知误区,让我们学会了解与原谅,让我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    第二部分,减少吼叫的实用日常策略。  这一部分,需要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墙上划个表格,或者在本上认真地记录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你不需要做很困难的事,但你要忠实地记录。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停止对孩子的吼叫,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真正地了解自己。所以这个过程是让我们对自己有个足够的认识。  这个表格里你要记录如下几项:  吼叫的事件,你的反应,你的回应,以及后续情况,最后是要分析你和孩子分别的气质特点,并且评估一下你的处理方式。  这个过程不能一下子让现状发生改变,但这只是一个了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了过去长时间建立起来的模式。现在,你正在进步。  之后,你需要追踪这风暴的来源,并学会自我同情,当你学会拥抱自己,才会有余下的力量来爱别人。  那么,实用的策略来了。  调整与改善5个原则以及学会管教的4C法则,将是我们最终执行的途径。这里不详细述说,需要自己看书学习。  当然,即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变,我们依然会有沮丧心理不断反复,改变与复发总是交替发生,迷茫、疲惫,这是每个做父母都会遇到的情况,在这里,作者提到最管用的办法就是,不要等风暴发生,而是要积极的预防,提前思想和提前计划,就计划和孩子沟通,对计划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都会让吼叫发生被扼杀在萌芽中。作者提供了一些小技巧,但我想更多的解决方案可能还在我们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生活里,智慧可能就来源于你自己。    第三部分,是一些特殊情况。  来自祖父母的困扰,来自婚姻的麻烦等等,这些可自行参阅。    我认为此书最大的方向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养模式,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在爱孩子之前,先学会爱自己。但有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其实我们很多人说到底也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知道,儿时的许多矛盾问题都驻扎在心里阻碍我们成长。因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没有学到足够成长的智慧,很轻易地我们也会把原生家庭中得到的又重新施加到孩子身上。虽然我们这代人有了足够的机会学习与改变,但彻底改变却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在新旧之间挣扎。这可能就是我们特别容易发怒的原因吧。  况且,我们真的缺少一些实用的方法将自己的心引出泥潭,当我们只会说大道理时,可能我们更需要一些实用的技巧,告诉我们如何一步步地去做,告诉我们不要急,改变是一天一天进行的,告诉我们不要怕,因为有许多人都和你一样。  当我们对自己的心不再那么计较,我们可能会慢慢治愈自己。我们的心轻松了,才有更多的笑容回应孩子。这本书,就是这样,将我们心灵带出泥沼,是一本实用的心灵与家教书籍。  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正念修行。候行本来源于东方,经国外一些教育专家的改良用到了教育中,非常有意义。一个人只有了解自我,关注自我,关注当下,不再急迫与忧虑,才会让孩子与自己学会一道轻松生活。  书中许多理念,不能一一赘述,读过此书后,我时时关注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态度,确实能够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每当想要发怒之前都会先问问自己,这是一场突破性的进步。

平和父母养育淡定小孩

大多数家庭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不原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的时候父母必定将声音提高十倍,吼叫成为孩子听从父母安排的最有利武器。甚至中国的古话有“棍棒底下出好人”,如果孩子不听话还可以打,打到听话为止。庆幸的是我小时候没有挨过什么打,但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吼叫是陪伴了我的成长。只要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妈妈的声音马上就会变大,从音量上要求你必须服从。多年的成长经验告诉我,我很不喜欢被吼叫,这样的后果是我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急躁,因为知道如果没有做好,妈妈肯定又会发火。当我当了妈妈之后,再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也有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有些时候也会吼孩子,虽然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多年的言传身教让吼叫成为自主的动作。如何在子女教育上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如何养育出遇事淡定的小孩,一直是我觉得苦恼的事情。所幸《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用专业经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市面上的育儿书籍不少,但是有些书侧重于理论,就如韩寒所说,我知道所有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实操性的书籍对于亲子教育反而更加有用。而《不吼不叫》这本书真的非常实用。该书分为三个章节,理解吼叫、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和特殊情况。理解吼叫,首先要理解自己,找出触发吼叫的原因,根据孩子的气质来养育孩子。在这里要推荐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发现孩子天生气质》这本书,看过这本书后对于按照孩子的气质来养育孩子的理念会更加认可和接受。按照书中的介绍我想起自己每次吼叫的原因,一是当我在忙着做事的时候孩子在旁边不停的提问,我就会吼她;二是我妈妈待孩子出现不耐烦的时候,我就会在她吼孩子之前先吼叫,这样我就不用听到她的吼声了。第二步就是减少吼叫,书中介绍了A-B-C-D-E法则,自问-呼吸-平静自我-确定孩子的需要-同理心。看完书后遇到想发火的情况努力尝试了一下该步骤,虽然需要一两分钟的时候,但是能够很快的平静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的心态平和之后孩子也更愿意听取你的建议。当然,有些时候还是会忘记上面的步骤,所以最近我也在给自己不断强调要尽量按照减少吼叫,像书中所说逐步调整、慢慢改善。第三章的特殊情况相信很多家庭会遇到,就是处理家里其他人的吼叫。在发现妈妈爱吼叫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和妈妈交流过,可以毕竟老年人多年的习惯难以改变。所以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妈妈有自己的独处时间,孩子和我更加亲近,这样被外婆吼叫的几率就减少了。同时我也会给孩子强调,外婆年纪大了,你不要惹外婆生气,有什么事情好好地慢慢地和外婆说。亲密的亲子关系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很喜欢后记的那句话——世界和平始于家庭。我相信只要我们以善意和尊重对待我们的孩子,对待身边人,对待我们自己,会产生良好的连锁反应,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有更好的机会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

做一个平静的父母——《不吼不叫》

今年春节独自带大宝回娘家玩几天,原本想好好跟她共享这愉快的时光,没想到她每天都让我抓狂。吃饭的时候不肯吃;说好玩娃娃机结束就回家,她却转身要去坐旋转木马;达成协议饭前只能吃两块饼干做零食,她却吃完后还要吃第三块……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在挑战我的耐心。在某次晚餐前,一家人就坐那里看着大宝各种扭,就是不肯看饭碗一眼时,我突然忍不住大吼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早饭早饭不吃,午饭也不吃,现在晚饭也不肯吃了!!!你想怎么样?”,这个时候妹妹突然用很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说:“原来你也会对孩子又吼又叫啊!”。因为平时的我一直在跟身边其他的父母推荐“正面管教”,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育儿方式。正是这句话提醒了我,我怎么也在变成那种愤怒的、拿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自己吼叫时的怪模样,尽管自己没有看见,然而在妹妹的眼中都是可怕的,更何况是在年幼孩子眼中该是何等恐怖。不久后在看《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里时找到了许多共鸣,并给出了答案。《不吼不叫》这本书的作者罗娜•雷纳(Rona Renner,RN)一直致力为帮助家庭解决麻烦、减少痛苦。这本书是她从工作及自身经历中学习后总结得出的一套“不吼不叫”的有效方案。本书分为理解吼叫、喊少吼叫的日常策略、特殊情况三部分,针对“吼叫”这种日常普遍存在的育儿难题进行了解读。“吼叫”就像是个突然出现的敌人,我们必须打败它,才能平静的与孩子相处。所以理解吼叫是展开行动的第一步。理解吼叫前先了解自己,我是在吼叫吗,这样有作用吗,有会有哪些影响呢?研究表明“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听到这些话语,你还想继续吼叫吗?而我们想减少吼叫的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全都是为了培养内在的平静与安宁,这是自我修养,与孩子做了什么没有关系” 。所以,你是不是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吼叫,了解孩子与你自己独特的气质?在理解吼叫后,就来到了最关键的“策略”部分。书中主要提到“认知行为疗法”,观察自己的想法,留意并分辨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这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具体策略就是练习A-B-C-D-E法则,再配合管教的4C法则。A-B-C-D-E法则,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4C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核心要素: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s),结果(Consequences),连接(Connection)。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成功的关键,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并不仅仅是告诉你一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作家自身经历、或是她在指导课上所接触到的真实案例来指导读者具体的行动步骤。最后一部分是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比如面对配偶、祖辈、亲戚等的吼叫,虽然不是我们养育中常遇见的挑战,却也是难免会碰到的一些情况,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在第三部分都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可靠建议。我们被孩子激怒是很正常的。尤其是我们都知道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她发脾气、尖叫、威胁和羞辱孩子的借口。孩子并不能从被羞辱、恐吓和被拒绝中获得任何好处。” 如果是一个像牵线木偶一样的孩子,我们反而更惶恐。然而,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谁也不愿意在年幼的时候面对一个总是吼叫的父母。父母的吼叫如果能起到作用,那也只是孩子出于恐惧而做出的妥协,而不是合作。不论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平静与安宁”,我们都需要好好学会“不吼不叫”。如果你正为克制不住的吼叫而苦恼,不妨一起从“自问”开始,尝试改变,慢慢掌握平静的技巧。

吼叫是手段吗

一直以来,我都被亲友贴上脾气好,忍耐性强,适合幼师的标签,我也曾经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理性,客观,忍耐力很好的人,至少不会因为女儿每天玩水换三四次衣服,拿着水彩笔把床单当画本涂鸦而去大吼大叫的指责她,那时候也想当然的听说别人打骂,体罚,虐待孩子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慢慢地我发现我变了,她不收玩具时,我会拿着衣架对她,看着她满脸的恐惧却丝毫没有犹豫的把衣架落在屁股上,直到那天她在和玩具小兔子做游戏,她说,快点,站好,妈妈去拿衣架了…….我才知道我错了,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时却又要求孩子有自控力时,这样的要求是多么强人所难。这时我有幸拜读了美国的罗娜•雷纳著作的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才把心中真正是吼叫的原因剖析出来。书中的孩子不单单指我们孕育的下一代,也可广义的理解为让我们毫无形象撕声厉竭的发泄对象,首先我们来找出容易让自己发脾气的日常因素,这和个人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我们尽量在时间事件上找到诱发自己吼叫的导火线,放弃自己的固执坚持,这个叫做内部因素,然后来自外部因素,当你看到你的伴侣又把内衣扔在浴室的地板上时,你是否能感应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不断的升级,膨胀,你会开始想(升级想法)我都说过一百次了,他还是这样乱扔,我为什么每天像个保姆一样,他为什么从不在意我的要求,继而你就会感觉到悲伤愤怒。如果你还是这样继续消极负面的想法充满思绪时,那么当你和伴侣打开门时,你酝酿已久的情绪和想法就爆发了,你会冲他大嚷,大叫,那么这时你就应该好好按照本书的实用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当我们想要爆发情绪时,要先平静自己的内心,当然你被激怒时,想要平静没有那么容易,我们试着跟作者的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一起来练习,自问、呼吸、平静自我、确定需要、同理心。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对,你没听错,就是练习,别放弃!不断的练习,让自己平静下来,改变表达方式,找到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沟通、选择、结果、连接的4C法则来帮忙.沟通:清晰,简短,具体,放低身段来示范和解释,多鼓励选择:让对方对自己有控制权,确定是真心想给对方选择权,不是孩子跟你对着干结果:制定相关规则并且随着进步不断调整,并及时的利用无法解救的结果连接:管教的核心,定个约会,找到共同喜欢的爱好,不要记仇全书生活案例结合实际,方法细腻贴心、合理实用、风趣睿智.当你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吼不叫时,你就会心怀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吼叫代代相传,不仅迁怒于人,更会破坏家庭环境,而且当怒吼无效时会使人变压抑,产生暴力倾向,严重的导致社会悲剧的发生。知易行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

我的双胞胎女儿现在四岁三个月,我可能从她们2岁多的时候开始经常冲她们吼叫,当然我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很迫切的想改变这种状态,往往我会克制自己不去对她们吼叫,但是有很多时候,我却控制不住,因为除了大声制止,我想不到其它更迅速有效的方法。当孩子没有按照我的时间安排去洗澡,出门上学,没有赶上我的生活节奏时,我会更容易大声吼叫。我的母亲在帮我照顾孩子,接送她们上学。她也是时常吼叫,虽然我很不喜欢听到她吼孩子们,但是我也意识到她的烦闷,尽管我每次劝她吼叫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我也不知道怎样让她更加温和的面对孩子的调皮和淘气。孩子拿水彩笔画画弄脏了衣服会吼,跪在地板上玩耍会吼,吃饭弄掉了饭粒会吼,说添得饭太多吃不完会吼,时时刻刻处于脾气爆发的边缘。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但是我很确信一点,那就是和家庭环境有关,整个家庭中的成员每天的氛围都是阴沉沉的,相互间说话也不是柔声细雨,动不动就是吼来吼去,那孩子当然也是有样学样,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跟你讲话时不是吼的呢?我的女儿现在对外婆的吼叫基本是没有什么反应,她们会告诉我外婆生气了,而不是说我们哪里做错了。因为外婆的吼叫在她们看来只是外婆自己生气了。有些时候,她们想做某件事情时会告诉我“外婆会说的。”最让我难以忍受的事情是我妈有时会骂我的孩子:“你个猪胚。”我真的很生气,但是因为是从我的母亲嘴里说出来,我也不能骂回去。这就有如父母都会护短,如果是外人,估计会跟别人吵一架。而且她可能不知道其实语言的伤害对心灵的摧残更为严重,有时候关于家庭关系我说的话都让她认为受伤,何况我说的话按我的理解应该不会造成那样的后果。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孩子确实有很多事情做的不对,比如明明在咳嗽,偏要玩到气喘,背上流汗也不肯在沙发上好好坐会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的事情来吸引她们的注意力,坐着画会儿画,或者打开电视看喜欢的动画片都可以让她们坐下来休息会。用威胁的语气喊出来的效果远远不及坚定平静的语气说出来,我很确信吼叫的效果只是让孩子知道你生气了,而不是教育她们她们的行为应该是怎样。《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让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迫切想改变自己和母亲的脾气的想法,我知道付诸实现可能比读懂理论困难很多,希望籍由作者在书中举出的很多实例,我和我母亲都能更加理性的对待孩子合理的要求和选择,而不是必须按照我们的行为准则来行动。

吼叫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总有搞破坏、不听话的情况出现,当孩子无法按照家长的规定活动时,吼叫成为了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不可否认,很多时候,孩子“不合规范的举动”,会触动家长怒气的那根弦,会让家长不禁发出“都说了那么多遍了,这孩子怎么还是那么不听话”的感叹,在感叹之余,家长分贝的提高以及怒气的发泄不由自主地都传达给了孩子。吼叫并不是没有任何作用,它可以使孩子短暂的停下来,变得规矩,不过,长期以来真的有效果吗?有位同事跟我说,她老公总是看到孩子不听话就立马语气严肃的去骂孩子,完全不理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即便骂过,同样的问题孩子下次还是会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长此以往,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教育孩子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白是非对错,提高处事的能力。一味的吼叫,会影响孩子对自我、对世界的感受以及影响孩子与父母、与他人的关系。有些时候,家长之所以吼叫,并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家长自身的问题。《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揭示了家长吼叫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孤立无援;二是睡眠不足;三是感觉自己完全没时间。当家长自顾不暇的时候,孩子的作闹,就会成为家长吼叫的导火索。对此,我也深有感触。特别是当自己前一晚没有睡好,第二晚孩子起来作闹的时候,火气会蹭蹭蹭的达到顶部,忍不住一股脑儿的把怒气发在孩子身上,而后又忏悔不已。为了避免这类的情况再次发生,我常常反思出现过的粗暴行为,时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在看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后,我觉得书中的观点特别正确,并开始按照其中的方法,慢慢地转变自己的行为。今天早晨,我在家门口换鞋子,两岁不到的孩子在我边上突然蹲了下来,捡起地上的纸屑,瞬间塞到了嘴里。如果换成以前,我肯定就会吼叫,可是,这一次我并没有这样做,我轻声细语地对他说:这是脏东西,吐出来,放在妈妈的手上。孩子立马吐了出来,然后,我跟他解释说爸爸妈妈给你吃的东西是可以放到嘴巴里吃的,地上的东西都是脏东西,是不可以放在嘴巴里吃的。孩子似懂非懂的看着我,可能他现在还不是特别明白脏的含义,不过,我想慢慢地多次地灌输给他这个道理,他不久就会明白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的初衷就是解决问题,而吼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书中介绍了追踪法、ABCDE法则、4C法则等方法,让家长了解自己吼叫的原因,更好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让教育“润物细无声”起来吧 ——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文/岸晓风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父母们自身难以静下心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难免使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这使得的一些家庭的教育变得简单而粗暴,而取得的效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读到《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则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说实话,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家长来说,要做到“不吼不叫”是相当困难的,对此,作者也是充分的估计的。因此作者专门用了三章节的内容专门来研究“吼叫”的原因问题。首先是要了解自己。做家长的,如果意识到应该减少吼叫,意识到可以做点什么来扭转自己这种下意识的反映,就在改变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根据心理学家默娜.舒尔的研究,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但是同时,书中也正面告诉家长们,要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毕竟,吼叫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比如自己的情绪因相关事情变得负面,如父母缺乏睡眠、作息不规律等等。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深层次因素,比如家长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影响、自己的成长环境、遗传因素、身体健康状况问题,等等。搞清楚了起因的状况,接下来,就是作者开出“药方”的时刻了。一是让养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具备一套性格特质,从婴儿期就开始影响他/她所面对的挑战与经历。了解孩子的气质才能理解其行为问题、社会交往、偏好、争执方式。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气质,从而达到两相协调。当然在书中,作者也提出了若干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包括观察和收集自己的情绪,逐步调整,加强沟通,规划自己的情绪控制路线,等等,当大家循序渐进的摆脱不良情绪读孩子教育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娜•雷纳,曾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医院工作,参与多个精神健康项目,在世界各地从事妇女、儿童方面的慈善公益活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作者在书中既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自己的教训,还有其他父母、志愿者的例子,而这些,都增强的本书的适用性、可读性和权威性。

控制好我们的情绪,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家庭教育中,情绪的控制真的非常重要。每个做父母的人都深有体会,孩子有时候就如同上天派来捉弄我们的那个人,他/她有时不可理喻,有时顽皮至极,实在让我们很难心平气和地与他/她进行交流沟通,就好像跟他/她好好说话,而他/她却永远不知道我们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以致于最后只能以吼叫告终。事实上,也有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态度带给孩子的伤害,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现状。《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的作者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她没有就此敷衍了事,相反,她用了近50年的时间去研究如何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并提出了深刻而有效的解决父母停止吼叫,与孩子建立平静地合作关系的方案。面对自己的吼叫,首先我们不必逃避,而是要去正视它、理解它,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那样的压力,坏情绪的暴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引起坏情绪的根源有哪里,我们要先找到它,自己为什么会吼叫,是生理的问题,还是工作中的不愉快导致的,亦或是自己童年所受到的刺激影响,作者在书里结合了各种案例进行了分析,总有一条适合正处于常吼叫的你。看别人的故事,再来反思自己,从而来找到症状的根结;再来看看作者对于不同的吼叫原因提供的解释,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吼叫因素的继续“作恶”。对孩子的吼叫,无疑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愤怒的种子,而这些愤怒所投下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还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我们不能否认,生气这个看似不好的情绪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是有一定好的作用的。但是物极必反,到了极致后,肯定是会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寻求触怒的更深层原因,从而找到减少生气、减少吼叫的策略方法。作者在书里给出的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包括首先追踪自己的吼叫,找到自己吼叫的原因;然后逐步调整,慢慢改善,其中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效的A-B-C-D-E法则,即: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非常明了的法则,假设我们的孩子现在也正做了一件让我们抓狂的事,而当我们让他停止做这件事,他非常不理,还越来越捣蛋,我们忍不住想要大吼大叫的时候,还自问一下我为什么要叫、我这样大吼大叫是不是立马形象大损,告诉自己先来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自己不像刚才那么生气了,然后再来认真地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做这件事,为什么孩子不理睬我们的制止,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处在孩子的那个年龄那个时间,是不是有同样的心理,有了这样的同理心,吼叫已不再是你必需的。结合更多的实际情况,书里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书里提供的一些既能帮助孩子,又能减少吼叫的方法,特别实用。譬如带着好奇心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还有提前计划,给孩子和自己设定“定时器”,不论学习、家务,还是其他生活杂事也好,有了计划,彼此不会精疲力尽,有了计划,也就少了没必要的相互“伤害”。控制好我们的情绪,和孩子平静地交流。文/ashley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吼叫是个魔鬼

吼叫是个魔鬼,它像一个泥潭,每次当你吼叫完之后,就开始后悔,后悔自己的冲动和不宽容,然后下次,继续像个被点着的炮仗一样冲着无辜的人发火,再次内疚。吼叫发泄之后的快感和满足转瞬即逝,于是潜意识会驱动你奔向这种致命的诱惑,恶性循环,越挣扎越深陷。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初时一定是立志做一个最包容最平等最有爱的父母,内在外在的刺激因素却会让这个美梦破碎,感觉无能为力的次数愈多,吼叫就会愈加频繁的出现。我们信誓旦旦的说要做个不因为孩子弄撒食物发火的人,不因为他带朋友弄乱家里发脾气,不因为考试低分生气,不因为突如其来的哭闹抓狂,临到事头上,那些誓言早就忘的九霄云外,事后又因此无比羞愧。《不吼不叫》的罗娜•雷纳 用这本书告诉我们,不需要羞愧,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也有控制情绪的义务。罗娜•雷纳 已经是奶奶级的人物了,近五十年的专业加上自身养育四个孩子、两个孙子的经验,她见识过足够多的案例,懂得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也有教养的切身体验,所以她比很多儿童心理学专家更懂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与孩子建立亲密合作的关系,不但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一种艺术,既要有理论的条款框架做支撑,也要有足够的情商去交流。这本书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为写作主线,穿插大量他人和自身的案例,帮助读者直观的去感受揣摩不同情景的应对态度和方式。第一章是对吼叫这一行为情景含义上的解读;第二章和第三章引导家长发现自己吼叫的内外诱因,让家长以客观的心态去认识人类的这种情绪,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一天,孩子的爸爸对我说:“你最近对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耐心,老是吼她。”其实当时我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工作上的不如意引起内心的焦虑;个人时间的减少导致很多爱好都无法如常去做,形成了内心的失落和烦躁;孩子因为我在家的时间减少反而更加黏我,继续导致我的时间减少;层层因素叠加,造成我阶段性的狂躁和内疚并存,想改善又无从下手。罗娜•雷纳在这两章里的解说和练习让迷惘的家长们找到了平抚坏情绪的方法,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第四章是关于孩子天生气质的部分,这一章可以和青豆书坊之前出版的《发现孩子天生气质》结合起来学习理解。两本书都提倡家长选择适应孩子天生气质的教养方法,既不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其感到痛苦,也能让家长过上更轻松有趣的育儿生活。此后的两部分,一个是针对吼叫者是本人的情况给出整改建议和方式,一个是针对吼叫者非本人的情景给出解决方法,作者思虑的详细而全面,可操作性强。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相辅相成,成长的路上总会有坎坷和伤痛,对孩子吼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认识不到吼叫对亲子关系会造成多大伤害。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管教“要以他的情感和需求为中心,并需得关照自己的情绪、想法和呼吸。”文/团团花哚 2016.03.17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竭尽全力让孩子远离吼叫

老公出差的日子,不巧我身体又有些不舒服。下班回家强打精神陪宝宝玩,终于到了洗漱休息时间,给宝宝准备好洗脚水,她却不肯老老实实洗脚,反而用力跺脚,刹那间,洗脚盆里的水花四处溅开,宝宝对我的语言制止不闻不问,反而愈跺愈狠,很快,她卷起的裤脚都湿了,地上也是一大滩水,我的身上也是星星点点的水。白天,几次三番在客厅冰凉的瓷砖上爬行,还爬得不亦乐乎。端来小板凳放在卫生间洗水池前,站上去,踮着脚打开水龙头,装模作样洗手,其实就是想玩水,时常弄湿衣袖。还有还有……这就是我两岁左右的宝宝时常做的事情,有些时候,我会忍不住吼叫。而每一次吼叫之后,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手上的这本《不吼不叫:如何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那样的契合我心。相信每一位身为父母的人都深有体会,孩子和大人真的不在一个频道上,多次劝说无果之后,每天工作繁忙的父母难免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脾气,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然而毕竟孩子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吼叫不可避免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成年人真的应该对孩子们多一点耐心。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循序渐进带领读者走近吼叫。第一部分:理解吼叫;第二部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第三部分:特殊情况。第一部分里,作者梳理了导致吼叫发生的日常因素并分析了更深层的原因。建议父母学会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吼叫行为,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器以及容易让情绪升级的导火索,只是观察,而不是指责自己。了解到自己吼叫的种种原因之后,将有助于改善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与其在对孩子大吼大叫之后在夜深人静时自责后悔,不如多花点时间思考导致自己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第二部分,作者给父母们支招了。究竟怎样才能减少大吼大叫呢?1、制作吼叫追踪表格。2、练习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当你感觉被孩子激怒时,可以尝试以下五个步骤:自问、呼吸、平静自我、确定孩子的需要、同理心。作者在第三部分罗列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家里喜欢大吼大叫的不是正在读书的你,而是其他家庭成员。比如单亲家庭面临的问题。比如养父母或者负责照顾孩子的亲戚面对的困难。身为父母,真的要做好自己,不要随意对孩子大吼大叫,换位思考下,如果我们是那个幼小的孩子,当最亲近的父母突然对我们吼叫,我们该多么无助,多么困惑!不过年轻的父母们,不要过分为自己曾经的大吼大叫而自责,与其自责,不如花时间反思自己吼叫的原因,参考作者给出的方法,让自己的吼叫远离孩子。正如作者所言:“在做父母这件事上,从无完美可言,所以,要在愉快时欢庆,从艰难中学习。想要做出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还有:“对你来说,吼叫或许很容易,但是对孩子倾注关切与爱也并不难。”

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即兴发挥的艺术——读《不吼不叫:如何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我在看书,宝宝只认识书名中的“不”字,我帮他点读书名《不吼不叫》听了书名,他便默默去一边玩了。我回过神来问,“宝贝,上次我吼你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吗?”宝宝摇摇头,“但是你确实吼过我,所以我让你看这本书,我希望你更温柔。”我又想到,好像宝宝最近也不像之前那样像“鞭炮”一样,随便一点不顺心就炸了。我把这个发现跟宝贝一起分享时,他给了我一个抱抱。一看到“吼”字,不用宝宝提醒,我就能回想起我“吼”的情形,其实我一向很鄙视对孩子“吼”,自己“吼”完了,真是又惭愧,又懊悔,还有种对自己恨铁不成钢的诅咒。也想不通, 为什么我一向崇拜那些能跟孩子很耐心讲解父母,自己却总是做不到,为什么我刚开始跟孩子耐心讲,他没有反应,非要逼我发脾气呢?《不吼不叫》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理解吼叫、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和特殊情况。第一部分的内容实际在帮助父母内省,用客观的角度帮父母发现,我为什么吼,和为什么是我在吼,深究其因,还是在于你了解孩子不够。通过案例,作者分析和引导,映照到我身上,确实很有感受,之前我就知道,我的孩子属于慢热型的内向性格,因为知道这种性格的局限,所以我非常期望,他可以更多地积极主动起来。我吼他的最终原因都与此分不开。最近我没有吼,并没有说明我进步了,而是因为其他事情分了神,只要他安静我便祈福,反而对他有些许歉疚,对他格外宽容。转而他却在某些方面分外卖力,帮我做家务,生病了也能拿出一两种行动表示对我照顾,这让我融化了很多对他的担心。可是他不够外向这是我内心的坎,一旦他有被内向局限的表现,我就会不顾一些地冲出去,被这个坎绊个踉跄,然后恼羞成怒,不“吼”不“叫”难道要哭吗?我清楚记得,孩子在我吼的时候眼巴巴,或对我怒目而视,或战战兢兢含泪叫着我的眼神,真的很让人心痛,我通常会忍不住对他道歉。在管教的4C法则里,我非常看重的是沟通和连接而在选择和结果这两方面注重不够,我觉得我也掉进万事都有选择的陷阱里。归于结果,我几乎没有制定什么家庭规则,万幸的是我们算是善于回顾结果,让孩子记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从没想过,气质在亲子相处时的作用,但是作者罗娜•雷纳她详细而坚定地告诉了我,对气质的思考会带给我们看待行为的独特角度,我应该很少去从孩子的行为来分析他的需求,除非那些带来惊喜结果的行为,而孩子总是在用行为表达自己。做父母的,没有回应,没有理解,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吼”的角落。“吼”真的有办法控制!停止吼叫的,果真办法做到!就算自己做到了体察孩子的需求,又能避免,自己有情绪时,却被倒霉孩子不小心给惹毛的情况发生吗?建立自我同情,您可以的!作者一再肯定的用案例回复了我的质疑。我被对气质会带来什么影响的分析深深折服的。通读了4C法则找到了实际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方法。作者并没有空头口号,她是作为母亲,亲身实践琢磨,作为父母教育的研究者,她思索,发现,大胆尝试,探索后,分享了这本惊喜发现《不吼不叫:如何孩子与父母合作》。如果你能耐心读懂作者管教的4C法:沟通、选择、结果、连接。将会放弃吼叫,重建与孩子的亲密和平关系。管教的4C法则里,每个法则里的案例,你便明白该怎么讲他借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将会掌握更多有效控制自己的使用方法,但我觉得,也千万别太过于苛求自己瞬间倒戈成温和派,这不太现实,自己更加有挫折感,又会积攒吼的因素。你会因为尝试作者介绍的其中的一两个方法得到成效后,便会自觉返回书中找下一个办法。让自己也变成主动探索发现的上进父母,孩子一定会受到感染的。我一直相信孩子每一次说妈妈,我爱你,都是他真实的表达,我也愿意理解大吼大叫的父母并不情愿自己那样,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改变,感谢罗娜•雷纳!

更好的处理亲子关系—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更好的处理亲子关系—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前天晚上睡到半夜的时候被女儿的梦话惊醒了,醒来看见女儿正手抓脚踢的喊着“你走开,我不喜欢你了,妈妈,你走开,我不要你了。”我赶紧搂住她并轻轻地拍拍她的后背安抚着还在睡梦中的女儿。这样的语言并不是女儿平时会说的语言,这其中的或许有我朝她发脾气时朝她吼的句子,现在半夜听来是如此的钻心疼。原来在不经意间我已经深深刺伤了她。语言有时候比其他的更加伤害人。我还记得当初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看着她每日安静的在那里睡觉,安静而美好的一个小宝宝,而我是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会有朝她吼叫的一日,更想象不到宝贝会有做这样的噩梦的时候。也许在她的梦里,我正在声嘶力竭的朝她吼叫着。小的时候由于出生在农村,家里的农活又多,加上孩子们也多,所以妈妈一听见我们打闹的声音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最小的那个孩子哭了,就会头上蹭蹭的冒火,免不了一顿朝我们吼叫。有时候气急了,也许每个人的屁股上都能得到一巴掌的“赏赐”。所以我结婚有了女儿的时候,就决定不做我妈妈那样的母亲,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也会朝我的女儿吼叫。也会朝她说一些恶毒的话。这样的“妈妈”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妈妈,也不是我想要成为的母亲。幸好我及时地看到了由青豆家教馆出版,美国的罗娜•雷纳著作、钟煜翻译的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解吼叫,第二部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和第三部分特殊情况。第一部分理解吼叫,在这部分中作者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吼叫,以及吼叫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影响。在第一章中作者教会我们了解自己,了解那个经常朝孩子吼叫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作者列出了关于父母们为什么想要停止吼叫的清单,帮助我们反思自己想要减少吼叫的渴望。同时也教会我们观察自己观察孩子的反应。第二章中作者让我们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同样也是列出了通常刺激我们吼叫的触发器,第三章作者带我们寻求日常情绪触发因素更深层的原因。第四章让我们的养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这章中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孩子的天生气质,了解孩子的气质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行为问题、社会交往、偏好、争执方式。第二部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这一部分作者教会我们如何追踪我们的吼叫,观察自己的模式,然后利用得到的信息,制定出马上就可以采用并且能够每天使用的策略来减少吼叫。第三部分是特殊情况下我们如何减少对孩子吼叫。比如处理家里其他人吼叫的情况,处理特殊某些有差异性的孩子问题。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都是在不断地学习跟摸索中来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没有天生的父母,也没有相同的孩子。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来改善自己的亲子关系。让吼叫离我们远一些,更远一些。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女儿以后也不会再有这种噩梦了。

孩子只是孩子而已,请时刻牢记用孩子的标准的去要求孩子

作为2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3周岁8个月,二宝4个月)时常会吼叫大女儿,尤其是在清晨女儿各种磨蹭不肯乖乖吃饭的时候。但是每次吼叫完,等把她送到幼儿园,在回来的路上就开始各种的后悔。后悔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然后内心充满深深的愧疚感。但是等第二天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会控制不住的朝女儿发火吼叫。女儿也从来没有因为我的吼叫而改变,第二天该磨蹭还是磨蹭。总想着吼叫不对,也总是想着改变。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我以吼叫的方式对待女儿,女儿也会同样的用吼叫的方式对待我和周围的人。我需要改变。《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本书作者罗娜•雷纳(Rona Renner,RN)用近50年的专业经验和在此书中提供了深刻而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帮助父母停止无用而伤人的吼叫,并与孩子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本书中作者在第一部分深刻的剖析了吼叫,“是我在吼叫吗?”“我为什么吼叫”“为什么是我在吼叫”“气质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些章节让我们充分的明白了吼叫是什么,什么因素会促发吼叫,吼叫的影响和气质对吼叫的影响。这样子才能让我们能有的放矢的来做出有效的改变。作者此书中写到“即使遭遇吼叫或者怒火,孩子们仍然会爱他们的父母。你的孩子需要你寻求支持和帮助,懂得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了解自己,观察自己,通过培养自身内在的平静与安宁,来改变对待孩子淘气的方式,从而达到减少吼叫,逐步停止吼叫的效果。作者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提出了停止吼叫的A-B-C-D-E法则: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应用同理心(Empathize);还提介绍了管教的4C法: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s)、结果(Consequences)、连接(Connection);通过使用作者提出的法则,坚持运用,从而达到减少吼叫的目的。第三部分作者针对特殊情况提供了各种有效的建议。通过对此书的学习,我接纳了自己一触而发的愤怒,愤怒并不可耻。只是我需要更好的来控制愤怒的情绪,学会管理。我也意识到,有些时候的吼叫,是因为我本身疲惫了,内心紧张了,或者其实是吹毛求疵,是迁怒于无辜的孩子了。孩子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要以孩子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在孩子做出来各种会惹恼我们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试着努力去帮助孩子避免这些问题,而不是吼叫,因为吼叫除了带给孩子害怕和安全感缺失,带给自己呼吸急促,懊恼和事后自责,别无他用。若是你也有类似的苦恼,请一定要看看这个书,并且时常牢记在心里,在遇事的时候来运用,相信它一定能让你有特别满意的收获。相信你会更享受你和孩子的美好时光。


 不吼不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