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性思维》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01
ISBN:9787301048092
作者:程巍
页数:359页

《否定性思维》的笔记-全书 - 全书

第一章 第一节
席勒延续康德的方式,把审美作为必然到自由的道路。
第一章 第二节
海德格尔哲学从政治的含义上具有肯定既定社会存在的保守倾向。这也是马尔库塞对其不满的地方。
马尔库塞用黑格尔和狄尔泰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带入历史哲学中,瓦解了海德格尔的“静态”的世界。
1932年马尔库塞加入法兰克福学派,结束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第一章 第三节
《存在与虚无》是《精神现象学》和《存在与时间》中的某些主题在德国占领时期的延续和激进化。萨特把海德格尔的孤独的个人从安稳的乌托邦中拉出来放到德国占领下的巴黎。
在萨特那自由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宿命。这种自由是个人内心的自由而不是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自由。马尔库塞的自由是精神的现实化或外化,一种外部的自由。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看出外部的自由和内在的自由并不一致:人在获得外部自由的时候可能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对自由的渴望和激情。
萨特对他人的不信任基于人的存在的无本质和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可能。
马尔库塞批判萨特的切入点:萨特的主体是与客体分裂和对立的。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除了勾勒自己在1923年以后的列宁倾向的思想轨迹外,还有一个潜在目的就是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对自己原来错误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和改造。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被称为纽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深层原因是这是综合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德国人文主义传统第一次遭遇发达工业社会。而美国此前被欧洲大陆哲学家(有黑格尔、马克思、托克维尔)想象成是希望之邦。
1933年-1950年是作为研究所成员的马尔库塞的黑格尔主义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时期。这时期马尔库塞的著作是从总体性和总体性的否定性的对应物集体主体上论述的,不涉及心理学。代表作《理性与革命》
第二章 第一节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似乎抵不过在民族传统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第二国际就瓦解了,无产阶级重新为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利益而战。
第二国际的考茨基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就像自然规律一样自然会到来的。而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则是借用国际主义的名义来保卫苏维埃。
尽管卢卡奇的“被赋予的阶级意识”和列宁的“从外部灌输”近似,但卢卡奇以物化作为分析基础表现了其反工业文明的倾向,而列宁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则表现了他激进主义的工业化倾向。
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是黑格尔“对象化”或“外化”的历史化,即“外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变异,也就是卢卡奇后来定义的“物化”。
马尔库塞后期能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综合在一起是因为“感觉”是综合的基础。这是源自手稿中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看作统一体,认为人的自然类特征的回归是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的做法。马尔库塞把人的感官存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第二章 第二节
1941年发表的《理性与革命》认为不是理性主义的黑格尔哲学而是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才是纳粹的真正基础。
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主义人格》证实了赖希的人格多层次理论,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发现表面上的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潜藏着法西斯主义的因素。
马尔库塞认为权威主义发源于宗教改革时期的路德,把外在自由转向了内在自由。到加尔文的时候他把人的内在自由也否弃掉了。
在自由问题上康德把人的内在自由和外在的不自由对立起来。
福柯认为启蒙是人不断从受制于外部权威的未成年状态中觉醒过来的批判性态度。
卢卡奇认为德国人对旧制度的迷恋根植于德国人对德国的落后性的迷恋
此时作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尔库塞不仅相信社会运动的可能性,而且相信理性的作用。
黑格尔的现实是指与理性标准相符的存在形式,所以说现实是合理的(理性的)。
马尔库塞在以后的思想中保留了总体性和否定性这两个概念,对他来说现代历史或社会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内部没有对立的非辩证运动,无论它是以种族主义为手段的纳粹主义极权国家还是以技术主义为手段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马尔库塞的总体性和否定性变成了从总体上否定整个社会,从外部否定作为总体的社会。
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实行所长独裁制。
马尔库塞在美国的体验开始影响他的理论分析。对马尔库塞而言,工具(技术)理性不仅意味着外在的政治统治,而且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统治。
在马尔库塞看来霍克海姆和阿多诺的心理学缺乏一个唯物主义的物质基础,而他在弗洛伊德那找到了“本能”作为基础。
发达工业社会对个体性的否定使得发现个体性的心理学成为迫切需要,马尔库塞放弃了使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在政治化国家中丧失的黑格尔国家哲学,要借心理学拯救出可以成为工业社会总体性的否定性的个人。
弗洛伊德在马尔库塞看来是一位揭示了文明史的内在动力学的社会学家。在弗洛伊德那,文明的发展史就是本能的压抑史,为了文明的发展快乐原则让位于现实原则。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偏重本能中的破坏欲所以才悲观,没有看到建设性的爱欲和文明能形成肯定性的关系。因此文明的发展可以带来本能的解放。但是随着发达工业社会逐渐征服弗洛伊德的本能领域,马尔库塞能留下的本能逐渐从爱欲缩小到感性最后缩小到审美了。
本书把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起始时间定于《爱欲与文明》的1955年。
第三章 第一节
从柏拉图那看到的是一种西方幸福论的客体化倾向。享乐主义对物质领域的要求则保存了一直被禁锢的人类解放的因素,这可以和批判理论目标联系在一起。在马尔库塞那幸福不是柏拉图理念的观照,也不是路德的内心的自由,而是一种社会实践。而工业社会为真正的幸福创造了物质条件,但是压抑了幸福的可能性(因为压抑本能是进步的前提),于是作为补偿提供了一些虚假的需求让人获得虚假的幸福。生产关系的解放将扭转文明的压抑性倾向。
对马尔库塞来说,“性”是指人的身体的全部而不是仅仅指性器官,与马克思的“人的潜能”接近。
弗洛伊德认为不管是压抑本能还是升华本能都是对本能的否定。
马尔库塞的压抑-统治和福柯的话语-权力之间有共通性。
马尔库塞对原始性的依恋显示了他的浪漫主义的反工业文明的怀旧倾向。
通过“回忆”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文明与本能的对立取消了。
马尔库塞从个体发生史(儿童性欲被压抑)和种属发生史(远古“弑父”)两方面来解释现实原则的形成。
第三章 第二节
一个新的社会构想在福柯看来仍旧逃脱不了权力的统治,正是对总体性的否定性的怀疑,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只批判而不提新构想。这种清醒的现实主义也是一种清醒的悲观主义。
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定义: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这些状态是生物体在外界干扰下不得不抛弃的东西。
在马尔库塞眼中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非压抑的劳动。但是直到最后一部著作《审美之维》时他才确定了艺术对劳动的优先性。
德国宗教改革以后的思想传统对文化于文明的区分:文化是人的内在修养,独立于外在的文明世界。
第三章 第三节
由于经济基础层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已经不可能,马尔库塞寻找到的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就是本能。同时结合马克思的潜能的解放(马尔库塞所谓的人的真实需要)。
心理学的政治性-在马尔库塞看来心理学显示出它本来就是政治的,一方面心理学被政治化,成为了一种统治手段(政治只会利用心理中有利于统治的部分而压抑不利于统治的本能那部分);另一方面政治也被心理化了,成为一种内在压抑。
通过把进步解释成技术上的进步,马尔库塞看到异化劳动成了生命的唯一内容。他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失去个体性的组织化的群体。
相比于外在自然,马尔库塞更重视人的自然,一种远离异化的自然状态。
弗洛伊德在马尔库塞的思想发展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使他从黑格尔走向席勒,从社会革命走向感性革命,从社会学走向生物学和美学。
第四章 第一节
技术、机器思维导致私人理性向技术理性转化。
在《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含义》中,马尔库塞的含混指出在于当他把技术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时他是反技术的浪漫主义者,在把技术视为人类物资财富的创造者时他是技术进步论者。
黑格尔的对象化异化或外化代表“精神”的实现过程,马克思把异化引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使异化成为一种妨碍精神实现的过程,卢卡奇则把异化扩大到生活的全部方面,视其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全面物化。
马克思和韦伯的分歧在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层动力学上,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动机是享乐主义,而韦伯认为是为了灵魂获救。
《苏联马克思主义》得出的结论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不再是早期马克思定义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了。他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把一种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理论扭曲成了一种压抑个体自由和解放的教条。
但是马尔库塞没有考虑到的是,苏联当时受到的外部军事压力使得生存成为最重要的事,因此现代化和工业化自然也是当时最迫切的任务。
苏联官方艺术家告诉工人他们的劳动就是艺术,工厂生产的飞机和汽车也是真正的艺术产品。
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形成一种超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那就是技术理性及其制度化。
现代极权主义的合法性来源于它所声称的理性或者科学。
第四章 第二节
科学主义在精神学科里只是一种假象,但是它对现实的恭敬以及对精神学科的过滤使得留下的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世界,这与现存的政治秩序就达成共谋,因为既定的政治秩序也致力于排斥社会中的异己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就成为了一种精确的政治学。
在《单向度的人》中,劳动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工会的出现都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
高级文化的世俗化指将高级文化转化成大众传媒统治下的大众文化,从而消除了高级文化中本有的否定力量,使其成为一种维护既定社会价值的意识形态工具。
肯定性思维就是单向度的思维,这种思维倾向于肯定既定的现实状况,不再怀疑它的合法性。
第五章
造反学生往往把马尔库塞的大拒绝理解成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放纵。而最终造反学生的中产阶级化,使马尔库塞最终失去了他期望过的历史主体。
第五章 第一节
马尔库塞的历史主体从“世界精神”变成无产阶级,后来又变为造反学生,最后变成孤独的艺术家。
第五章 第二节
虚假的需要指自由和解放等真实的需要之外的需要,如时装饮食等生活方式。
资产阶级家庭把子女送进贵族式学校进行教育,想使粗俗的资产阶级变得文雅起来,但是这种教育本身却是具有反资产阶级性质的,它们培养学生对美、自由、人的完整性的向往,唤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感和一种普遍的人性。从而使得资产阶级受教育子女与父辈的对立成了一种大学校园与校园外的社会之间的对立,一种前技术文化价值与技术时代的冷酷理性之间的对立。
第五章 第三节
在马尔库塞看来真正的革命应该是解放个体的内部,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首先是人类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也就是需要培养一种与前人具有不同本能结构的社会主义新人(实际上指一个审美的人,马尔库塞的本能概念偏向席勒的审美),通过弗洛伊德才能回到马克思。
马尔库塞的乌托邦不再是一种关乎能否实现的愿景,而是一种乌托邦的思维方式,即幻想(马尔库塞的幻想更多的是一种怀旧的回忆式的幻想)。由于艺术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幻想,马尔库塞的乌托邦主义最终也就成了一种艺术至上主义。
马尔库塞在怀旧的情绪中退回到前技术时代的美学的时候,他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退回到前技术时代的贵族主义,同时也就把当初他想拯救的大众抛在了身后。
第六章 第二节
即使是以创造贫瘠句子著称的加缪也不得不用句法,而且因为他对法语的贡献成为了法国文学的一个象征资本。也就是说他本来想反抗,却最终被纳入了传统或经典之中。


 否定性思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