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涼山兄弟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9866525674
作者:劉紹華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劉紹華,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近二十年來,我當記者、從事國際發展工作、投入人類學的學術田野調查,角色雖異,卻讓我有機會長年在世界不同角落參與當地生活、體會人情,並見證這個快速變遷世界裡的悲歡哀樂與權力失衡。滿實多元的人生閱歷,總在我返 程歸鄉時塞不進有限行囊,諸多的尋常人事物在瞬息萬變的人世中常一閃而過便被忘卻。只發生過一次的事等於沒發生過。微小如我不樂見所有往事如煙。歷史一眨眼,我雖恍惚,但仍努力清醒,記錄、分析、審視我親身經歷過的時代流轉與人生百態。這是我生涯軌跡的殊途同歸。

书籍目录

推薦序:一位優秀的台灣年輕學者∕南方朔
推薦序:千山獨行∕黃樹民
推薦序:疾病與權力剝奪的深入探討∕黃嵩立
推薦序:土匪兄弟的現代性寓言∕藍佩嘉
推薦序:逼下涼山∕張娟芬
中文版序:生命之書
第一章導論
.鬼故事.發現「土匪」.我的涼山研究.現代性與社會變遷:政治經濟的角度.後社會主義轉型的醫療民族誌.本書章節概要
第二章現代路漫漫長兮
.諾蘇歷史的轉捩點.睥睨漢民族的老涼山.鴉片入涼山.一九五六年:社會主義現代性之肇始.一九七八年:躍向資本主義現代性.地方經濟發展的模式.致富的村莊陷入困境
第三章男子氣概、探險與海洛因
.新興成年禮.新生活、新認同.踏上探險之旅.落入災難混沌.性別與藥物.城市隔離.終結扭曲的成年禮.愛滋流行疫情浮現
第四章暗潮洶湧的地方禁毒史
.深入社區運動.一波三折的地方禁毒運動.聯合跨鄉運動.夾處官民之間左右為難.傳統威權的政治經濟學.再議傳統、挑戰現代
第五章啼聲初試個體性
.四兄弟.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踏上獨立與風險之路
第六章體檢失敗的地方疾病治理
.發展典範變遷與衛生保健改革.社會主義醫療現代化.市場化的典範.農村國家代理人的困境與被動性.體檢國際愛滋防治合作計畫.深入文化領域
第七章愛滋污名與全球化移植
.異常、愛滋、污名.全球去污名計畫的政策移植.諾蘇的道德世界.國家介入引發的爭議.新興愛滋污名.污名的政治經濟學
第八章結論:疾病治理的時空意義
.當前在地的全球化
中文版後記現在已成歷史
.漢化、主流化與體制化的個體化
參考書目

作者简介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
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
在開卷獎年度好書《柬埔寨旅人》的自序中,劉紹華留下一段文字:「二○○○年,我對所謂第三世界國際發展的疑問大到無法以我當時既有的知識解套,決定繼續我的人類學夢想,並期待圓夢的同時我的困惑能得到解答。」這是她離開金邊高等研究院人類學愛滋病研究計畫實習工作時的深切自我期許。如今呈現眼前的《我的涼山兄弟》,正是她十年鑄一劍的心血結晶,也是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具體實踐。
本書以現代性與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和理論視野,將海洛因與愛滋比喻為諾蘇男性的流動成年禮。奠基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人類學的完整紮實訓練,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深入在地田野調查,作者生動鮮活地呈現出諾蘇流動青年與吸毒者的生命經驗,將之與中國在過去一世紀的鉅變中所經歷的多元現代性、社會韌性,以及個人生命憧憬交織在一起,並從中揭露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與斷裂。
這部兼具民族誌知性與報導文學感性的動人作品,銘誌了一個可能即將灰飛煙滅的時代紀錄。在涼山徹底隱沒於現代性洪流之前,惟願諾蘇兄弟的生命能廣被認識,這是作者書寫始終如一的初衷。
本書英文版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Arthur Kleinman(哈佛大學著名醫療人類學者)
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南方朔(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胡台麗(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作者)
張翠容(香港獨立媒體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作者)
黃嵩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我安坐室內讀著《我的涼山兄弟》,理所當然地擁有現代生活的一切。而我手裡的書,是一個人類學家對於現代化過程的批判性描繪。我忽然理解到,紹華克服生活條件差異的能耐,並不僅僅是寫作過程的生活點滴,而是她在寫作與研究上的重要實踐。如果一個人想看清楚坐墊的紋路花色,就必須把自己的屁股移開。紹華移開了,於是她能夠用道德中立的眼睛,來看涼山在中國現代化歷程裡的狼狽與尊嚴。--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作者 )
本書作者劉紹華擁有豐富的人文視角,字裡行間充滿動人情感,我翻閱此書不久,便立即投入到她所調查的世界。她透過一個又一個極具人性的故事,就讓讀者能與中國邊沿族群諾蘇人(涼山彝族)面對面,直視他們在中國匯入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大形勢下,如何被迫為生命轉型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對生命尊嚴的吶喊。劉紹華細緻感人的描述,更像是位文學家,生命的使者。當我掩卷之時,心情仍難以平伏。--張翠容(香港獨立媒體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作者)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狂潮下,社會關係被金錢取代,在地文化斷裂,公共醫療崩解。這本書是對利姆農村的深情凝視,作者拉出體制變遷的歷史脈絡,生動記錄一個個寧可染病入獄也要到山外冒險的諾蘇青年,不讓他們獨特瀟灑的主體被凝固於全球化統一的愛滋防治污名。--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當代歐美人類學已被後現代的抽象論述與反思敘事所佔領灘頭,紹華不逐流行,堅守民族誌的傳統,以白話、生動、準確、流暢的文字,剖析社會變遷的物質過程、洞察社會災難的結構根源,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本書不僅應該成為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者的必讀教材,對於在現代性洪流中載浮載沉的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得到重要的啟發。--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本書可說是台灣當代年輕輩學者所寫的醫療疾病人類學的典範之作。它雖然寫的只是小小的四川涼山州的幾個小鄉村西南民族的吸毒及愛滋問題,但透過該書多層次的觀察與討論,該書其實已將後社會主義中國之醫療困境和西南民族的文化困境和各層次衝突做了顯示。這本書雖是部人類學著作,但真正而言,它其實是西南民族集體所寫成的生命之書。--南方朔(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這本書是中文世界難得的醫學人類學民族誌。作者文筆流暢優美,將理論融會貫通於清晰的文字之中,可讀性極高。其勤奮治學的態度,足為未來人類學者之楷模。基於上述理由,我全力推薦本書為人類學與民族誌研究的基本必讀範本。--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本微觀與鉅視兼具,令人讚嘆的醫療民族誌。一位年輕的女性人類學者勇敢地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以濃郁的情感與關懷,細膩地記述、剖析她涼山諾蘇族兄弟們在現代化浪潮中經歷的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以及反毒病成效不彰的體制性因素與文化污名。--胡台麗(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本書作者所描述的是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世人訝異於中國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上海的繁華成為耀眼新星。與此同時,同樣是在中國,卻有這麼個任由愛滋病人凋零的鄉間。這本書的歷史地理背景似乎和台灣離得很遠,但是仔細讀來,又看得出許多類似之處。我們需要檢視權力,並記錄上一代和這一代在歷史變動中的傷痕。唯獨如此,才能保持儆醒。--黃嵩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此書令我迴甘,如重溫魯迅譯《山民牧唱》及《桃色的雲》中的淒麗與積氳;迎面沐浴於陳映真講黑澤明「老掉牙的人道主義芬芳」之春風的輕拂中,教人彷彿回到了少年!--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劉紹華的醫療民族誌不僅生動有力地說明了青年移民、毒品與愛滋病對彝族社會的影響,人類學的研究更令人深刻地指出,由於國家與國際組織忽略了實際上人們所力行的地方道德,結果不僅造成了更多的社會痛苦,也導致社會介入的失敗。本書是一耀眼的成就。--Arthur Kleinman(哈佛大學著名醫療人類學者)


 我的涼山兄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作者一直尽量以旁观者姿态叙述所观察的现象,不做三观判断,可是我们都知道她笔下走出大山到花花世界发展的诺苏人,「出去耍」就是叛卖毒品、偷拐抢骗、强盗杀人,搞作奸犯科的帮派,这种现象很眼熟,跟早年意大利移民到美国一个模样。可贫穷不能当作行恶的借口,同是移工,多得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同是来自西南贫困区,纳西、傣、白、普米等一大堆族繁不极备载的少数民族一样是往都市发展,可有把自家名声搞得如此恶劣吗?历史上当现代性大潮还没卷来时,旧时诺苏人周遭的住民早已经身受其害,翻阅相关民族志,通常大家都会讨厌汉人,只是汉人也带来许多好处,可说是又爱又恨。以家族为中心画一个与外人关系联系的同心圆,汉人通常会跟敌对部族在外圈,可只要这圈子一再细分,最外的是诺苏人,比汉人还讨厌,大家有志一同显露出对他们的憎恶。千百年来诺苏人抓奴蓄奴的侵略行为恶名在外,用卖鸦片的丰厚财富武装强大自身后,难道只是乖乖守卫家园而已?新西兰的好战的毛利人从西方人取得枪枝(武器)跟土豆(粮食)后实力大增,就把同根的毛里奥里人Moriori给灭族了。翻阅这时期西南地区历史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多少各族氏姓就此消失。可以说这些历史久远模糊,有待商榷,可最近的纪录可就透露出残酷的事实。千禧年左右,台湾曾有位来云南支教的女老师记下她在永宁遇上一位手上有刺青的摩梭人老婆婆,那是她幼年被抓去为奴留下的烙印。(不知道是被赎回还是其他,算时间她被释放也许还是共产党解放的缘故)。每个族群都会有阶级区分,温和的(相对)摩梭人也不例外,低贱(养蛊)人家,被排挤在边缘。只是随着政治解放、科学昌明等等的影响,这些旧传统不能说已经完全去芜存菁,可至少有了好的改变,现已没有这种禁忌歧视了。那诺苏人呢?已经公元2000年了,书中告诉我们一位昔日平民阶层的人与奴隶阶级通婚的下场是被诺苏社会唾弃。包含汉族,各族群皆有作奸犯恶之徒,可至少明面上不见容于各族的伦理准则,都是令人羞耻的。而因为诺苏传统观念崇尚「武勇」对于犯罪无所谓,不要害到诺苏自己人就好,仗着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的优待,都市彝族盲流作奸犯科,造成治安动乱,作者以一句污名化就一笔带过,这以邻为壑的扭曲思考值得让他人包容体谅吗?而且随着熟悉了现代化,近年来彝族帮派犯罪手段也升级了,老大们搞起中介自家娃子去沿海工厂当童工,其中有双赢,可更多的是剥削。更令人发指的是视诺苏女人如同母猪一样,生出婴儿当商品卖到中国各地。另外诺苏传统婚姻形同买卖女人、丈夫身死,就要转给夫家其他男性,否则还得赔偿。这样直接把女人当作物品性奴,无视人类尊严意愿的野蛮习俗,这还有国法?这不是外人故意泼脏水,自身传统不能与时俱进,行不正,就不能怪旁人看歪你。作者笔下故作理性,不做批判,可却又透露着对诺苏传统的同情,这样无视历史的连续性,瞎子摸象似的解读,烂好人般的同情,实在谈不上客观。尤其还是出身亚洲女权最高的台湾人类学专业知识分子......
  •     2010年8月,时任南非总统祖玛来人大做演讲,阐述南非自结束种族隔离之后在政治、经济、族群关系、民族认同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由于本人实习不在校园,因此无缘近距离倾听接触更多来自彩虹之国的发展与变化故事,殊为遗憾。据说在此期间却也发生了一个有意思但却不那么有趣的小插曲。返校后,闲谈之间说到近期发生的事情,朋友说“你知道嘛,XX院的XXX在祖玛总统的演讲会上牛逼大发了!”“怎么个牛逼法?”“丫居然提问‘总统先生,请问ANC(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现在还拒绝承认艾滋病的存在么?’”我干笑了几下,也没继续搭话问下去。“当然了,他被安保很礼貌地请出了场外。据说纪宝成事后气得脸都绿了,这不是破坏中非友谊嘛……”前两天读完刘绍华博士的《我的凉山兄弟》,之前的这段八卦不知怎么又重新浮现进脑海。如果说ANC拒绝承认艾滋病的存在是因为有政治因素的考量,那么按照刘博士在本书中的描述,诺苏人对艾滋病的态度可以说就是不在乎了。而这种不在乎,恰恰又是造成与推动艾滋病在凉山在诺苏族群中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了解严重性,不清楚危害性,人在感染病发后说死就死,诺苏人传统的丧葬仪式又无端让其蒙上了杀人犯的污名。而在外人眼中,如此没有责任心、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流行性疾病充斥泛滥于生活与族群中的民族,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也就不足为奇了。令艾滋病泛滥于凉山诺苏社区的原因不能单说是毒品,诺苏人特别是年轻一辈对它的态度、在吸食过程中不注意安全措施以及吸食人员之间的姻缘近亲关系同辈压力都是值得考察的重要原因。而作为传统诺苏男性来讲,吸毒作为一件很酷、代表自己长大成人以及曾经下山“耍”过的标志,通过几代人实践上的集体构建已经成为了民族社区内某种意义上的行为图腾,外界如果想要令其改变对该类成人礼的看法和做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这样的标志逐渐也开始在诺苏女性之间流行,令事情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书中提到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之后的一段岁月,凉山地区和外界相对隔离,这让诺苏人一方面处于一种闭塞落后的社会状态,同时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令其免遭外界负面事物的诱惑与侵害。而这一切,恰恰与民族内部的上层社会对整个社区的严厉控制密不可分。(讽刺的是,往往是上层社会的人才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与外部的汉人社会进行交往与商贸)随着整个国家政治动向与经济走势的变化,部落社会当中的头人被汉地的流官取代,族群政权也立起了红色旗帜,凉山社区也逐渐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双向的开放。但是这种“双向的开放”其实是非常不对等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批诺苏男子去外界的汉地“耍”,却鲜见来自汉地世界的人进入诺苏社会。(除了大批要搞定论文的驯养/野生人类与社会学家,这句掐掉)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以及衡量的标准,毫无疑问就是本书阐述的核心,“现代性”。可以说,推动现代性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力量,依然是来自汉地的汉人。而且考虑到就算是在汉地,亦有不少汉人没有跟上现代性的脚步,而成为了在时代转换的夹缝中挣扎着努力适应与生存的屌丝,更何况是本就不具优势的凉山社会中的诺苏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很难通过所谓正面的行为去达到,因此偷窃、打人、吸毒甚至卖淫成为了所谓的成人礼行为载体,而且这些行为本身就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继而满足他们对外部社会美好(至少比家乡好)的心理期待。而这种所谓的“美好”很快就会消失,他们发现要面临的不仅有警察的驱逐追赶与逮捕,一般民众的白眼有嘲笑,更有自身经济状况窘迫的尴尬。当他们拖着一身的病与疲回到家乡时,却也在无形中污染了整个社区。因此我在之前的短评中才会提到令诺苏人背上污名的首先是诺苏人本身,而令其知道这种“污名”并非是对其的再次伤害,而是一种拯救。书中谈及了中英项目及其令作者泄气之处,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民族地区对人对事特别在面对现代性的态度上本身就有着比解决表面问题更复杂的一面(比如所谓的消灭艾滋病,大家都知道不仅仅是资金、医疗设备和人员等问题),强力推行的结果很有可能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两败俱伤,救助者身心俱疲,被助者也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好处,最后救助者撤离,整个民族社区变得更加破落,直至消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至少在民族/种族消失方面,疾病因素远大于政治因素,虽然前者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后者)那么该如何解决?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明晰的答案,我这里也没有。但是我知道,要想解决诺苏人眼下以及长远的民族社会问题,单靠外界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族人自身。意识到吸毒不酷的族人越多,了解到艾滋病绝非什么大不了的事的族人越多,诺苏人才有可能走出这个恶性循环走出属于自己的新道路。如同在鸦片战争后,推动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恰恰是那些开始意识到本国本族并非天朝上国、正视与他国他族差距的所谓“开眼看世界”的人们。而这对于眼下的诺苏人来说,不啻为另一种“逼上梁山”。
  •     作者似乎非常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对立,描绘了在社会边缘挣扎的人群。但是我觉得诺苏人社会也应该在不断融入“体制”,他们之中必定不少人通过教育,进入国家机构等渠道融入了汉人的社会,甚至有一些身居高位,并且给予自己的亲属帮助,这也是在中国这个很有特色的社会里,取得权力,分配到资源的方式。但是此书并未描述,兴许在利姆,这些通往体制,获得权力的渠道都是关闭的,只剩下抛入大城市的洪流中一条路可走?政府既然下定决心现代化,却又不能坚决采取必要手段,比如很多诺苏人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哪怕是汉式的),这就断绝了其通往这个社会的道路。所谓利姆的传统早就被摧毁殆尽,所剩下的不过是一些不能称之为精华的风俗罢了,而且这些习俗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终究会因为耗费巨大而被放弃。其实,在现代化面前,所有民族,包括汉人都得经历这一切。利姆的诺苏人的所有价值观,在家乡所拥有的地位,等级,在大都市里一文不值。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毕摩在现代的城市中和一个没有受过教育,不懂任何技能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并且在非常异质的文化中,人们很难找到其对等的社会地位。一个伊斯兰教的阿訇很容易在基督教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对应地位:基督教神父。但是一个诺苏人毕摩在现代社会却找不到其对应的位置,甚至他都没有寻找的欲望,他很快就会陷入对新奇之物,对钱这种抽象的好处的单纯追逐。在异质的文化中,他甚至不会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带过来,寻找其对应物。他就像在丛林冒险,只需考虑丛林法则。在保持传统和进行现代化面前根本没有中间道路,而且结局往往是,传统总要失败,如果不能迅速适应,就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什么是传统呢?传统就是过去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要过上一种新的生活,传统是不可能完整保留的。即便不断修改传统,在建成新的现代社会后,其实传统已经变成了可以牟利的商品,或者仅仅是寄托乡愁的概念。我自己的家乡,很多人通过接受教育,进入体制,或者到大城市工作,年轻人不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和非本族人结婚,逐渐放弃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并且觉得这样挺好。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严格要求家族里的年轻一辈只许说汉语,可以说从我父母一辈,就已经开始主动融入这个扩大了的世界。因为不融入,就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我家那个小县城,在城里工作的人们成立了彝族协会,在下班之余,去跳跳自己民族的舞蹈,组织一些文娱活动,确认一下自己是彝族人。这是一群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人。对,他们像所有普通的汉人一样上班,买房子,送孩子上幼儿园,如果你不翻他的身份证,你还真不知道他有什么不同。而彝族协会组织的舞蹈,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你在那跳着彝族舞,但是没有关心你的民族归属。这真的变成一种乡愁,或者乡愁都不是,只是一种普通的娱乐了。当某种民族特色被祭出来的时候,它已经死了。并且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的语言,他们所喜爱的东西,和全世界年轻人喜欢的,不会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个忧伤的事,但是这不正是人类努力活下来的方式吗?我们把全世界的树都砍了,把河流都污染了,然后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再来感叹人类的贪婪和背叛。我记得《Legal High》里有这话。很贴切。等我们毁掉了所有传统,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之后,再来感叹对传统的背叛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结尾好绝望啊,深感无力只能记述,现代性滚滚洪流中的这一座纪念碑……
  •     人类学的论文真好写
  •     被一席的演讲吸引而来。简单翻阅,写得很一般,逻辑条理没那么清晰,数据论证也没那么翔实
  •     看完这本书,了解到一个名词“污名”,及对基层的数据统计收集有多不靠谱也深有感触。刚好搜到一篇所谓揭示凉山真正贫困的原因的网络热文,“成功”又增加了一些人对彝族的恐惧印象,污名再次扩散。顺便顺藤摸瓜看了一些新生代彝族微博,已深受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觉得可怕,决定以后多看书,少被所谓网络热点污染眼睛。
  •     总觉现代性的叙事框架太过精心......
  •     没有一个人是孤屿
  •     没有盛赞的那么好,也可能是自己出生四川的缘故,好多作者的分析其实在我看来是常识?作者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还是分析得不够深入,其实诺苏的故事可以包含出比“现代性”更多的框架。不过作为自己所读的第一本人类学著作,还是算一本好书的,至少哥大博士论文答辩是没问题的……
  •     刘老师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有着女人类学家惯有的情感注入,但是政治态度过于明显,不造是不是台湾人的通病。伤心人类学的东西用辩证法看就好,本来就是要追求全方位理解他者的学科,为何非要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搞什么深层理论。
  •     本身就是博士论文,所以过多专业词汇可以理解。更何况作者的调查方向指向了我们刻意忽略的边缘群体。遗憾的是似乎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按着那个轨道在滑行,没有能改变方向或是停止下来的迹象。
  •     有温度的人类学者,btw台湾人错别字连篇
  •     一位女性人类学者作为他者走进大凉山,等待她的却是现代性排山倒海的倾轧之下异族群落的他者化和边缘化。感性书写结合学理探讨,女学者几乎声泪俱下。说理填充着戏剧化的的细节,细腻的体认和移情。作为民族志来阅读则有浮光掠影的遗憾
  •     理论建构一塌糊涂,田野调查难能可贵。
  •     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被打乱,这时以发觉与如今社会格格不入。落后导致贫穷,贫穷导致堕落。
  •     没有太大的亮点。
  •     第一本人类学读物。
  •     社会进程滚滚向前
  •     当一个人、一个群体看不到未来的任何希望时,能够立马让自己爽一下(打一针海洛因),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要担心一个会让自己在十年后死亡的疾病(HIV)呢?昭觉的海洛因使用问题及HIV泛滥的现况,是社会崩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只针对HIV治疗提供支持,最多只是扬汤止沸而已。
  •     三星+。所有从事过田野调查并企图解释世界的人类学家都值得给半个赞。书很好读,出乎意料,似乎是太好读了一点,反而让人心生警惕。观察是有趣的,解读往往就带上过多目的立场和角度,套用发展理论总是不太对,做博士论文的感觉略虚。总觉得作者企图解释太多,结果反而每段都讨论的不尽如人意。基层医疗那部分尤为明显。病耻感从某种程度上是健康宣教的矫枉过正,但另一方面也不过就是人性,了解知识的城市人就不恐艾么?恐怕也不是吧。要说全由防治合作所致,未免夸大。不过依然是一本好读的书。到最后补记,难免慨然。又过五年,何妨再访。
  •     故事讲得好
  •     从族群入手,探求边缘人群、种族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物,力透纸背!
  •     读完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前段时间也读了几本叙事学的书,而这本书就具备人类学和叙事学的特点。只是作者不断强调的现代性成分太足,我觉得有些刻意了?城市者进入大山,具备独特色彩的地方性知识得到丰富的积累,作者异质的生活情感体验使人类学有关观念不断印证。然而在整个大时代以及大凉山的社会背景之下,个体意志均得不到可解的释放,中国少数民族群体中存在毒品艾滋若干问题,映射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道德人性式微,但这仅仅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的不完美造成的吗?毒品泛滥,艾滋病泛滥,公共卫生干预却起不了任何的作用。总之书里的观点呢,见仁见智,还需要保持自身思想上的高度觉悟理性看待吧,不要太犀利就好,没必要。另外,我自己蛮喜欢作者的触角的,切入点也是从宏观大方面入手,值得一看。
  •     当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负能量滋生的人类学个案,大多数是在经济惨淡、信息闭塞、阶级缺乏存在感的时代容易滋生出一定的问题,当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知识普及之后,上层建筑自然完成革新,多年的“顽疾”无药自愈,这感觉就像十年前看《自杀成为中国问题》,而如今这些已经都不成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随之消逝的传统性与地方特色文化因素。
  •     太过学术、宏观论述的一本书,代入感弱。如果写成小说就真的扣题了,现在只能叫“他们凉山兄弟”。
  •     非常詳細、得當、清晰的民族志,訪談令人動容,分析又令人耳目一新。現代化全球化下的極權治理與被邊緣化的minority,多個主題凝結在涼山艾滋病這一問題上,實在是字字珠璣!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the air
  •     只能说还行吧,感觉也没有多深入,倒是搞了一堆生涩的词汇。哪能期待每个人都是何伟呢。2016.07.29
  •     英文書名看來更具深意,passage to manhood,至少有兩層意義。其一,利姆諾蘇青年在特定生命階段的「巡迴式遷徙」,具有成人禮式的人類學意義,在社會變遷的激烈動盪中縱情青春,生長出此前諾蘇人不曾有過的個體性與慾望,以有限的選擇去滿足和實現它們,在通向成人之路上歷經新奇、波折與痛苦,這也正是作者觀察和分析利姆當地諾蘇社會在後社會主義時期乍現並不斷增長的愛滋毒品雙重流行病的最重要視角;其二,介入流行病控制與治理的國家及國家代理人,雖然借助初衷良善、資金充足的國際項目,卻因官僚體系的缺陷及項目工作人員和地方官員的文化失能而徹底失敗,文化失能不過是排斥、歧視利姆諾蘇社會文化(因而無法切中愛滋流行氾濫之根本要害)的另一種說法,全球現代性之下的邊緣族群通向人之尊嚴的路途何其漫長艱困。
  •     将诺苏彝族人的苦难全部归结于现代性这一宏大命题,有失公允且牵强。不知是否因为作者是台湾人的缘故,先入为主的政治偏见和立场太过明显,反倒大大降低了其观点的说服力。对政府干预、医疗政策、彝族文化等,缺乏翔实的资料,以至文中很多价值判断,事实难以支撑。另,作为人类学学者,叙事是否应尽量保持中立客观,如对政府官员进行评价和批判时,是否可给对方表达机会,让读者自行判断。同情和悲悯固然重要,但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陈述,才能更好地避免整个叙事流于个人情感表达。总之,书中描述的诺苏社会吸毒、艾滋、流动的历史与现状等,翔实清晰,值得一看,但相关价值判断需谨慎。
  •     中國研究真不在中國
  •     现代人的思维真是恐怖 连看书的思维都是整个现代功利主义话语的概念 更恐怖的是看完此书后有人还再坚持凉山的问题是由于缺钱 欠发展 在新自由主义的裹挟下 他们的眼中只有一个衡量标准 即是否有钱 有钱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没钱的话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到缺钱上面 过去的失误和荒谬就是这样的思维造成的恶果 看完之后还没有一种多元化的视角看问题真是可憎 也可怜那种多元化的思维真不是一日可以养成 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和整体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的不容易 看一下这本书下面的评论就知道有多不容易了
  •     屁股完全错误,左翼小清新民族志, 政府原罪论,大民族原罪论,吧啦吧啦说了一大截,果然政治正确先行,人文科学,何其哀哉,人类学死胡同,看来还要长期存在....
  •     眼看着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摧毁一个又一个传统社会,也不知是好是坏。
  •     标完简体版发现自己看的是繁体版...
  •     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血淋淋的真相。
  •     作為人類學的第一本書來說有點太難了⋯但每一個章節都很值得去思考,身處多元族群的國家,就讀讀這本書吧
  •     除了文风不喜欢,其余都还ok。对于彝族,凉山,了解的太少,本书可以当做一个略科普的读物。
  •     读的时候常常忘记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流在哪里,读到后记部分,才又恍然醒悟,我离这些事情不仅有着2300多公里和1900公尺海拔的空间距离,还隔着整整十年的时间跨度。但是就像刘邵华在最最末尾写到““若我继续往更高山区的诺苏村寨走,也许可以找到十年前的利姆样貌。但那些更形偏远的村寨命运,迟早也都会往同一个渠道方向随波漂流过去吧。”这本书记下的是可供回溯和思考的历史,不单单是一份关于凉山地区的民族志。而且果然在徐琳玲老师这篇报道中发现,刘的确是以做历史之心来写一本民族志了。再则,对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现实之困惑,在这些故事和阐述中,好像也能找到如何去理解的方向和框架。
  •     差评!差评!差评!!!人类学也叫科学?田野观察法也叫研究方法?你哪怕来个质性分析呢!!!强行黑什么的更是看得人烦死了!
  •     用道德中立的眼睛,来看凉山在中国现代化历程里的狼狈与尊严。
  •     科學的客觀常識經常難敵道德的主觀認知。
  •     当然到了今天整个凉山都已经沦陷了……
  •     是个人习读人类学的第一本著作。生长在大城市的我并不了解、或许同时对艾滋病存在着“汉人对于少数族群的歧视“。一个社会现象的形成,必然是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酵。这本书最让我思考的是,诺苏族群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和时下政府推行的政策有关,但后现代性世界里这些少数族群最佳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例如卫生条件,例如交通条件,这些改善也是少数族群必然需要的吗?
  •     边缘群体投身于现代性,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读来令人唏嘘,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凉山的欲望。
  •     听四川的同学说,那里是三不管地带……虽然书写得不是那么严谨,但我们需要这样反映社会真实的作品。
  •     好书,荐之。
  •     深深的启发,我看了一下,很多人对污名化不是很理解,我觉得只要带入现代中国的地域歧视边能理解了吧?很多东西都是有共性的,当边缘化群体被迫现代化时,利弊真的说不清楚。
  •     强忍着作者对诺苏人的包容与宽宏读完的,天地间只有诺苏人是绝美的生灵,其他人就只是这场田野调查的变量。
  •     中国边缘族群在现代性中挣扎的悲观史,全球性和地方性交融的民族医疗志。凉山的明天会怎样,其实答案就摆在那,逐步失去自身特性,投入到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大潮,再不回头。
  •     m一下。有人说,这个书里面没有把已经在做事的人所做的改变写进去。还有,为什么彝族的学者都不看好这本书? 这个书是不是非常容易被误读呢,因为它容易被认为在blame the victim. 自取其咎。
  •     題材很好,作者調查深入、結論客觀,但整本書更像是一篇長篇論文,相比同類型的紀實類作品,比較枯燥,可讀性不強。不知道大陸版是怎麼閹割的。
  •     权当是了解了一下四川大凉山彝族利姆乡诺苏人的吸毒与艾滋的来龙去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