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生命从容》书评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39975342
作者:沈奇岚
页数:240页

愿自己优雅生命从容

沈奇岚,那个写给亲爱的妹妹的姐姐,说“吃喝玩乐勤劳勇敢,人山人海边走边爱”的姐姐。 这书看的却不是多么的走心,有些像欧洲的游记,可能因为没有去过欧洲,不了解那些风土人情,所以没有太多共鸣。但有几段话说的还真的很好“每个人都要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让自己立足于世界,每个人也都需要学习一些好玩的知识,让自己不被这个世界过分羁绊。我以为那些无用又好玩的知识,是一顶又一顶的热气球,让我们在那些学习的过程中,飞越当时当下的逼仄生活,可以俯瞰世界,获得另一种面对生活的角度和勇气,这些收获,无法标价,却使得生活可亲可爱”

生命从容是多么难的修炼

上次,沈奇岚来到慢书房做分享,有事耽搁没能参加。后来听到鹿茸哥和蓑衣高度赞美她,生了些遗憾。有一天,同桌给我发来《我愿生命从容》的照片,向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同桌的品味向来不错。有了她的推荐,我放心地买了回来。整本书写的都是沈奇岚在欧洲各地的见闻和感受,像是旅行日记,但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攻略似的旅行笔记,而是更多地写进了作者细微的观察、思索和感受。但是怎么说呢,我读罢只有一个感受,当然这个感受只是结合我自身的经历作为我这个读者而言,就是:太不接地气了。这是我个人的喜好,我喜欢阅读那些来自于生活,挣扎于生活之上而写出的文字,是那些与衣食住行相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字,是源自于生活但又能超出生活之外对生命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行走在国外的大街上,看到一只鸽子、一只鸟、一幅画而来的思绪翻飞和感春伤秋。当然,这本书中很多内容也是关于艺术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就是觉得整本书脱离于生活之外,浮在空中,不接地气。我想起来了,向我推荐此书的同桌,我们都来自于最市井的生活,她却一直渴望过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太过渴望理想的生活,有的时候连普通生活最基本的小纰漏、小缺陷都不能包容。沈奇岚描述的“生命从容”的日子,应该就是她所追求的生活,所以才向我高度推荐此书。生命从容也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不要大富大贵,不需波澜壮阔,只如涓涓细流从容流淌着就好了。但我知道,生命的从容不是我每天对着书本、看着鸽子就能产生的从容。尤其是这些天,我和老公遇到了婚姻生活中不可避免,但是又非常难以调和的矛盾。我想要生命从容,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矛盾。而此时此刻,我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一种欢迎生活苦难的豪迈气魄。当这一切迎刃而解之日,才是我的生命从容之时。我不想以柔软易碎的心来面对世界,而是历经磨练、经历沧桑,带着厚厚的茧的保护的强大内心来面对世界,当然,在这保护之下的内心,仍然能感受这世界的柔软和美好。我想要的从容是经历过生活沧桑之后的平静、经历过生活艰难后的平和、经历过生活弯路后的顿悟。我想要像溪流一样,但希望是一条流过高峰、流过谷底、流过草原、流过山涧的溪流。

人生何其广阔

“旅行久了,就能明白人生何其广阔,不必计较眼前的一时一地。”虽然没能有机会旅行,但是也许只要走出去,就不会局限在自己的生活里了。每天和病友们在小花园不约而同的相聚,有时候能看到回来复诊的老病号,有时候是刚刚准备移植的新病友。羡慕着那些移植时间长的人,还没移植的病友也羡慕我这样的。别人是我的信仰和希望,我也是别人的向往。曾经的五雷轰顶,终究成为过去。有多少苦痛还不是都过来了,想起来甚至还会笑呢。那么,就对生活葆有生生不息的希望,相信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读书无用,读书不急,读书为如此一份明朗心境吧。“其实你可以这样烤蛋糕,可以更有效率。”“我为什么要有效率呢?”“有了效率就可以更快地干完手上的事情,有时间做其他事情。”“可我有了时间就想烤蛋糕啊。我不想更快地结束这件事情。”

好时光

读此书之前,心里是有隐忧的。“我愿生命从容”,这个书名太过行销模式的励志或温情,人的际遇千千万万,又哪里是作者一支笔写着要从容就可以真的从容起来的。但是,凭着对作者沈奇岚的信任,还是毅然买了下来。其实此书之前,我只读过奇岚的一篇文章,《写给今天又长大一岁的亲爱的你》。这篇旧文让人惊艳,直抵我心深处,也记载了我和闺蜜多年友情。大学时,于闺蜜某年的生日那天读到这篇旧文,觉得完全精准地表达了我想和闺蜜说的话,从此就记下了这个名字。好在《我愿生命从容》这本书虽然温柔宁静,却不乏深度,也不乏趣味。很久没有好好读过生动的随笔了,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段好时光。如今许多畅销书的内容多只为情感的表达与道理的说教。情感固然是人类的最珍贵的特质之一,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当然不失为好文。但太多的你爱我,我爱她,她爱他实在让人疲累,而微博上的故事或段子被固定成受人欢迎的消费品模式时,我真的怀疑某些作品是否真的有必要出版成书。庆幸,这本书是值得我收藏的一本不煲鸡汤不说教的书。作者并没有写要怎样摆出从容优雅的挺拔身姿,只是写她异国寄居所经过的城所遇见的人,写那些城市的气息和痕迹,写那些人的过去和现在,而透过对城市对人的认知和深入了解,她和读者分享她对历史、对文艺、对城市的哲思,为读者展示那些城市的从容,那些生命的从容。她只是在书的第一篇以鸽子的角度阐释她对从容的理解,在后记里从她自己的角度再次写她从鸽子那里获得的启示:生活的真意就在从容的啄食过程里。点题,首尾呼应,但是节制而不刻意。书的正文内容却丰富又有趣。有不同的展览,有痴情的黑天鹅,有歌剧,有文艺青年,有不同性格的城市,有不同情怀的画家有独树一帜的舞蹈家,每一篇都可以在给人抚慰的同时启发人的思考。我喜欢读作者写欧洲那些城市:拥有多情黑天鹅的明斯特,怀念Paula的不莱梅,坐拥十字架山的波恩,拥有动人海岸线的阿姆斯特丹和威尼斯,莱茵河畔的漂亮堡,追寻自然真意的斯特哥尔摩,留下茜茜公主叹息的维也纳,可以跟着小熊旅行的慕尼黑,连电线杆都会对时间有感应的卡塞尔,喧嚣热闹的雅典,宽阔的日内瓦,刻着欧洲移民史的汉堡,有英国气息的莱比锡,强大又温柔的柏林,充满力量的梵蒂冈。这些不同城市在作者的笔下真的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这些城市的景致、性格透过作者的描述和感悟是如此生动,透过作者的笔,这些城市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不知是否由于作者的哲学背景和德国哲学国度的缘故,对这些城市的书写平实、准确,但是不单薄,不是单纯的叙述和描述,不是纯粹的想象和抒发,而是某种程度上了触摸到了这些城市的温度和骨血。我想,作者在欧洲的生活是真的融入了当地,才可以观察入微表达合宜。最喜欢的当是作者对欧洲城市的市民生活和公共空间建设这个议题的关注。无论是雕塑、歌剧、画、舞蹈、狂欢还是座谈,都在向我们展示当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精神生活的面貌。尤其是《城市的精神空间》这篇,读得让我又羡慕又有点恍惚。城市的一个活动中心可以和大学合作,定期举办多元文化的报告,而市民们也会认真了解相关的主题,和报告者探讨,谦虚地面对和自己不同的文化,多么精彩又多么有趣的活动。也令我想起国内一些营建城市精神空间的情况,某些大中城市也有这样的固定的平台,可以让人相互交流,拓宽思路,获得乐趣。可惜我生活的这座小城在这方面有些令人遗憾,虽然有多元文化的元素,但彼此之间总让人觉得有些隔阂,没有足够开放和有效的交流平台。希望将来要是有机会,可以在这方面为小城做些事。作者另一个让我颇心有戚戚焉的点是关于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的争取。不是口号式呐喊,也不流于学术性的小枯燥,而是透过几个不同时代女艺术家的命运各异来告诉人们,女性的解放是来自于多么艰苦的争取。当代女性已经习惯了所拥有的一切,可是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天生的,那些在争取道路上被忽视被践踏的个体乃是我们的来路。我真的感激生在这个时代,努力可以被认可,梦想可以被尊重,可以拥有独立的意志和空间。虽然关于性别社会学仍然有太多可以探讨的空间,但至少,在探讨的时候,女性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除了内容的不单薄外,作者态度谦逊,文笔也让人欣赏,温柔而不造作,读来舒服又惬意。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遇见正在读这本书的你,我觉得,太幸运了。谢谢。身为一个负责任的读者,我也想对作者说一句:谢谢你成全了一段好时光予我。附注:摘下了一些书中一些喜欢的字句,以为纪念。- 任何人的感情都会有一个最终版本。凡多情者都有无情时刻,有时负人,有时负己。- 这是关于两个拥有强大自我的人相捍卫生活理想的故事。丽莎和苏崇都是自私的人。两个自私的人相遇了,没有人肯让步。他们都努力过了,越努力,越受伤。很相爱的人在对彼此的期待中渐渐失望灰心。- 墓地,让喧嚣者静默。因为墓地诉说着真相:我们最后都会成为尘土,无论现在如何喧嚣,心头涌上的是博尔赫斯的诗:树影和石碑的絮语,承诺或显示着,那令人欣羡的已死的尊严。- 平日里太多与人的相处虽然让人觉得愉快,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彻底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内心的清净和自由总觉得不满足。- 这是一种奇妙的空间,人们可以如此彻底地享受孤独。他们和很多人在一起,同时他们只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在看得见月亮的夜里,听过海潮声的人们,直到那些时刻多么不可重复。那是不可言传的享受,那是一天中最壮观的涨潮。- 城市的街头巷尾就像一本小说的章节标题。没有个性的城市就像乏味的小说,标题虽然华丽,内容空洞无趣。充满故事的城市不同,她的街头巷尾引人猜想,她的传奇故事让人好奇。这样的城市就像在书店随手拿起的一本书,打开来就不想合上,就想一直一直阅读下去,直到自己也走进书里。-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一些有用的只是让自己立足于世界,每个人也都需要学习一些好玩的知识,让自己不被这个世界过分羁绊。我以为那些无用又好玩的知识,是一顶又一顶的热气球,让我们在那些学习的过程中,飞越当时逼仄生活,可以俯瞰世界,获得另一种面对生活的角度和勇气。这些收获,无法标价,却使得生活可亲可爱。- 记忆需要空间,如果想体会一座城市的魅力与哀愁,不能看它存心陈列出来的东西,要看它无意成就的那些痕迹。- 真正平等的交流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感是这个时代最奢侈的享受。因为这对享受者本身是有要求的,不是花钱就可以得到的,而是要真正地投入进去,进行创造,成为有意义的交流的一部分,一个城市拥有多少提供这种交流感和满足感的精神空间,就可以知道这城市拥有怎样的气质,怎样的市民。- 哗众取宠是当代艺术的能力之一,不哗众取宠却是最难得的美德。雕塑和人的生活一样,是为了安静而有尊严地存在着,不是为了让什么人仰视,也不是为了取悦人。如今有太多的艺术追求着眼球和媒体曝光,无非是为了更高的市场价格和更热闹的掌声,这些雕塑以非常亲和的姿态附身告诉我们,无需仰视,真正地艺术就在生活中。

远方的远方

远方的远方文/沈奇岚几年前,在我去德国留学前的一个月,遇到了一个长辈。她得知我要去留学,就对我说:“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可以进去的美术馆和教堂,不要错过任何一片可能遇见的风景,用一切机会学习。”——这可能是最有用的“旅行指南”。在开始一段长期的旅行之时,任何一本泛泛的、只有餐厅和旅游名胜地址的旅游指南都显得浅薄无用。凡是到过远方的人都知道,真正的旅行从哪里开始:抬起头、张开眼睛,将手里的指南扔到垃圾箱里去,走在马路上,抓住一个面善的人问路,坐在公园里和身边的人聊天,和当地的人们一同庆祝他们的节日……唯有如此,才可能抵达远方的远方。一个旅行者必须抛开偏见,打开原来麻木的感官,去感受一座城市的不同。感受一座城市的气质是一个旅行者的基本功课。去看那些标志性建筑往往是为了证明“到此一游”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那些所谓的地标建筑关系并不大,城市的气质写在了走在街头的人们的脸上。阅读人的脸是作为旅行者最大的乐趣。看着一座城市的人们的表情,就能判断——这是一个匆匆忙忙不能停下脚步的城市,还是一个连居民都愿意笃悠悠慢慢骑自行车穿越的城市?在旅行的路上,陌生人的微笑和从容给了我善意和继续前行的理由。他们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就像所有的都市名人都曾是默默擦肩而过的路人。街头默默拉着小提琴的音乐家,说不定就是下一个谭盾。一个已经成名回国的艺术家曾悄悄对我说,从前在巴黎赚钱的旺季是夏天,在名胜为旅人画肖像,尤其是给中东国家一大家子的富豪画肖像,一个夏天就能赚够一年的家用。在欧洲的街头,眼前这个为自己细细画肖像的街头画家,说不定就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梵•高。都市无穷的可能性点亮着人们的希望。我们这些旅行者正目击着这些绽放中的可能性。旅行久了,就能明白人生何其广阔,不必计较眼前的一时一地。我曾在一个城市生活,住在街边,已经习惯了每天的噪音。有一次去了海德堡。海德堡好宁静。是山区特有的宁静,森林和大山消去了空气中的噪音,真空一般的安静。窗外的雪一片片落下来。漫天银雪,缓慢而庄严地划过空气。简直就像无限的时间在流逝,而我是永恒的观察者。在海德堡的两天,我突然发现我的听觉恢复了原来的灵敏。原来多年在街边的生活,早让我的耳朵麻木,对高分贝也充耳不闻。每一次真正的旅行,都如同此次经历——恢复身上的某种知觉和灵敏,让已经麻木的感官回到最初的好奇状态。这矫正了我们平日用以感知这个世界对几近功利主义的态度。扔去了常见的指南后,步伐终于从容了起来。在威尼斯,我邂逅了最美的落日。威尼斯是个浸在水里的城市,浪漫极了。在威尼斯散步,经常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这种时刻,根本不必慌张,继续走下去,继续看那开满花朵的窗口,那映着五彩斑斓城市的河流。往前走,转弯再转弯,又是熟悉的街口。某一个傍晚,又一次在城市中心迷路,我就随便跳上一艘公交船,看看它会带我去哪里。船越开越远,渐渐离开了城市,开向了靠海的港口。就在那里,我目睹了壮丽的亚得里亚海的落日。夕阳在帆船的另外一边缓缓落下,温柔无限地勾勒出了船的金色轮廓。海洋一片金红色,全船的人们都默默看着落日,迎面海风吹来,汽笛声回响在海面上。空气里是海风,是音乐,是爱情,这样的时刻才会在人们的生命中留下印痕。旅行是为了什么呢?常常有人问。旅行是为了找到这些能在生命中留下印痕的时刻;是为了去到远方的远方,那里有被遗忘很久的自我;是为了体验那些孤独时刻的美好,去找到生命的从容。就像那只鸽子的启示:生活的真意就在从容的啄食过程里。我愿生命从容。

鸡汤没有用的时候,也就是时候变成熟了

就算汤熬得再美味,大多数的营养也还是在食材里。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科学。那些被疯转的文艺句子再戳你心头,你要面对的问题还是在那儿。哪怕这个问题踉跄着过了,下一个问题就在那儿等着呢。这也不是我说的,这就是现实。《我愿生命从容》,看到的是沈奇岚那颗饱满多汁的内心,不过她没有熬一碗现成的热腾腾的鸡汤给你,或许是因为现在这样做的人太多了,或许是她觉得你不该是这样被喂饱,她很少在自己的情绪里做周旋,而是打开自己去接受这世界的养料,一边对齐内心的触动,一边让这颗心丰满而从容地强大起来。因为这世界如此精彩,因为那些人这样发着光,因为自己还可以如此敏感地感知到,因为这些而砰砰砰用力跳动的心脏,真是动听。鸡汤一时暖人脾胃,而真正嚼咽下去的好食材能长人力气,要开始下一段成长的你应该知道什么才是好东西。还客气什么,好东西可比鸡汤更常见,这个生鲜世界都已经为你备好了。明斯特、不来梅、汉堡、布拉格、莱比锡……这些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地方;以分手为主题的艺术项目、女性解放背后的个人心路、二手集市上被废弃的小熊、洗衣店里机器隆隆旋转的寂寞声……这些触动着“我”让“我”陷入思考的遇见;卡夫卡、皮娜·鲍什、慕夏……这些凝聚着高纯度精神光芒的人,都在这本书里,用一种温柔同情的视角被诉说。同时,作为德国明斯特大学训练出来的哲学博士,这些诉不可能是单纯地抒情,其中的知识、思想含量也能带动起别人的思考。这本书里,“沈奇岚”这个人放得很小,但你通过她看到的世界,又会觉得她的心很开阔。你会在这本书里找到你也想去的地方,找到你愿意多了解点的人,它们都像是一扇扇小窗户,让你瞥见世界有多精彩,撩拨你别再只是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文艺世界中,“回归内心”这些字句是要写在牌子上,举过头顶,然后四处游行的。因为对这个世界这里或那里的不适应,所以要自己圈住一块地方,在里面养花弄草,自我补给。渐渐地你沉浸了,找到自己舒服的姿态,好像生活也比以前容易掌握了。这样很好。这样也不并容易做到,里面自然有你的坚持和付出。可这样真的不够啊,一个内在的完美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说,它真的那么真实吗?自己可以给自己好的安慰,但是力量这东西,始终是需要你去碰撞这个世界后才会有的,在损耗和吸收中持续生长。就像我在书里面很喜欢的那篇讲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的《每个人那么完美,每个人那么脆弱》里,奇岚说,跳舞对于皮娜的意义就是,“跳舞吧,跳吧,否则我们就迷失了。”迷失的时候,不是陷在迷失里,或是逃避这迷失,而是用一种专注的、有力量的、也是和这个世界有交流的方式去深入这迷失(皮娜在跳舞时可是不断地对自己提问呢),然后再走出来。就像成长这件事,鸡汤带来的安慰,就像这世界上所有的安慰一样,只是问题面前的暂缓。很多时候,心灵鸡汤名不副实,它不是针对内心和灵魂,而只是针对情绪。当鸡汤没有用的时候,也是一种祝贺,恭喜你终于要去找真正对成长有用的东西了。那时候,不如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养料吧。你看,这本书大多数是关于欧洲、艺术,而已,还有那么多其他地方,其他人,等着你去吸收。不是说世界都没看过,怎么谈世界观吗?那,当你只看到自己的时候,又怎么能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语境,本来就是说,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成为自己。《我愿生命从容》,从容,不是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从容的步伐,那个“身姿挺拔”的姿态不是摆出来的,是历练出来的。从容不是满足于安好,而是不懈向前。成熟在路上,它会比“一个安静的有阳光的午后”更动人。

一本不讲道理的书

走过一些路,吃过一些盐,知道很多事情过不去,并不是一句《习惯就好》就能让自己释怀。那些看似极其有效的道理,多半苍白无力,让你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自己心中的忍者。面前的这本《我愿生命从容》,并不是一本关于道理的书,它只是用另外一种视角告诉你,生活的另一种维度。如同一个魔术师,艺术的浪漫与真实生活的交汇,宛若回到中世纪去做焦虑的女画家贝尔特,然后跑到法国去做个马上被情人遗弃的小女人,最后乖乖地回到罗马做个静静吃食的鸽子。真实而有趣,过瘾而回味。当然,对生活与情感中的纠结,书里的人会怎么处理,最值得回味。比如,穿越到歌剧《微笑的国度》做那个来自异域的丽莎,和中国的王子苏崇,一起经历场浪漫而悲剧的爱情。两个自私的人,都想保持自己,不愿妥协,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分离。所不同的是,他们是王室婚姻,不是你觉得想分就可以分,关乎皇家威严和礼仪。但德国人最后还是让他们为自由而分。乍然你明白,虽然你很讨厌他们的自私,但于他们自己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表达和做到了真实的自己。想起曾经看过的很多书,不停地用干瘪的话告诉你:你要放下,要看淡,要接受。这的确是真理,但往往难以做到。当每次被困住,我也试着告诉自己要放下,可最后无比绝望地发现臣妾做不到。当胸怀配不上你的人生指南时,你真的会马上想把那本指南踩到脚下,然后拿推土机让它碎尸万段。所以,真应了韩寒那句话,知道了无数个干瘪的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一生,你需要的是生活深层的艺术。不是放下,放过,接受,而是无造作的真诚。这就宛若5岁打针,我总会鬼哭狼嚎,妈妈说:大孩子了,要坚强。但我还是会哭,因为确实很疼。妈妈会指指旁边的小男孩:你看,人家就不哭。可我看看,还是会继续哭。最后,妈妈发出通牒:你再哭就不要你了。我终于止住了,只是抽噎。岂止打针忍着不哭,还有很多。我记得有次手指感染,需要拔指甲盖。那时我已经15岁,早就过了大人所谓该哭的年龄,但是打完麻药,医生拔出指甲,我还是哭了。爸爸在旁边说:分明不痛啊,你怎么还哭。是啊,是不痛,可是我不喜欢血爬满我的手,所以我要哭。直到恋爱,失去,再恋爱,再失去,我才发现,即使把忍耐的忍字刻在手腕上,我依然做不到不哭,坚强。后来,我发现,坚强不是不哭,而是不倒。要想不倒,就像奇岚在书中说的,要明白,“一段关系中只有爱是不够的”。放进世界你的痛便不是痛,你会为自己曾经的泪发笑,至此,失恋只是场生活的历练,而不是泪淌过的跑道。打针、失恋会有痛,可以忍,但也可以哭。单凭坚强这个词,淌不过失落。哭并不丢人,因为那是你心底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如果强忍,会让自己更疼。这种疼痛带给人的伤痛远远胜过生理上的哭泣。不哭也不是坚强,哭泣也不意味着不坚强。生活本来就会有痛。只要哭着打完了针,也是条好汉。真正的胆小鬼是那些不敢打针的人。即使恋爱失败,痛哭三天,做个雨中奔跑的海鸟,也还是女汉子,沉溺其中,不给自己期限的,才是弱者。生活不需要你给自己贴很多标签,坚强不坚强都无所谓,做真实的自己,淌过沟坎是王道。如此,快乐而自由。生活的狗血有时也需要遮蔽自己真实的另一面,比如工作,比如社交。就像沈奇岚在写卡夫卡时说,他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渴望得到真实幸福的生活,另一个自己害怕失去孤独。在社交时强忍秃头的恶心勾魂媚笑,千万不要忘记在闺蜜面前恢复小女人的本态。这听起来有些分裂,但未尝不是一种狗血生活里的明智之举。就像奇岚在《总有一间小屋亮着》所说的,“脆弱的时候的确需要有人接着自己”。如此,心中的柔软才不会崩溃。在微信微博盛行的年代,读几句干瘪的道理不难,随手拈来,可是凭借道理淌不过雨季,更跨不过生活的泥潭,奇岚这本书提供的是让你自由一生的生活艺术,这远比道理更实用。对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一本不讲道理的书

  走过一些路,吃过一些盐,知道很多事情过不去,并不是一句《习惯就好》就能让自己释怀。那些看似极其有效的道理,多半苍白无力,让你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自己心中的忍者。      面前的这本《我愿生命从容》,并不是一本关于道理的书,它只是用另外一种视角告诉你,生活的另一种维度。如同一个魔术师,艺术的浪漫与真实生活的交汇,宛若回到中世纪去做焦虑的女画家贝尔特,然后跑到法国去做个马上被情人遗弃的小女人,最后乖乖地回到罗马做个静静吃食的鸽子。真实而有趣,过瘾而回味。当然,对生活与情感中的纠结,书里的人会怎么处理,最值得回味。      比如,穿越到歌剧《微笑的国度》做那个来自异域的丽莎,和中国的王子苏崇,一起经历场浪漫而悲剧的爱情。两个自私的人,都想保持自己,不愿妥协,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分离。所不同的是,他们是王室婚姻,不是你觉得想分就可以分,关乎皇家威严和礼仪。但德国人最后还是让他们为自由而分。乍然你明白,虽然你很讨厌他们的自私,但于他们自己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表达和做到了真实的自己。      想起曾经看过的很多书,不停地用干瘪的话告诉你:你要放下,要看淡,要接受。这的确是真理,但往往难以做到。当每次被困住,我也试着告诉自己要放下,可最后无比绝望地发现臣妾做不到。当胸怀配不上你的人生指南时,你真的会马上想把那本指南踩到脚下,然后拿推土机让它碎尸万段。所以,真应了韩寒那句话,知道了无数个干瘪的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一生,你需要的是生活深层的艺术。不是放下,放过,接受,而是无造作的真诚。      这就宛若5岁打针,我总会鬼哭狼嚎,妈妈说:大孩子了,要坚强。但我还是会哭,因为确实很疼。妈妈会指指旁边的小男孩:你看,人家就不哭。可我看看,还是会继续哭。最后,妈妈发出通牒:你再哭就不要你了。我终于止住了,只是抽噎。      岂止打针忍着不哭,还有很多。我记得有次手指感染,需要拔指甲盖。那时我已经15岁,早就过了大人所谓该哭的年龄,但是打完麻药,医生拔出指甲,我还是哭了。爸爸在旁边说:分明不痛啊,你怎么还哭。是啊,是不痛,可是我不喜欢血爬满我的手,所以我要哭。      直到恋爱,失去,再恋爱,再失去,我才发现,即使把忍耐的忍字刻在手腕上,我依然做不到不哭,坚强。      后来,我发现,坚强不是不哭,而是不倒。要想不倒,就像奇岚在书中说的,要明白,“一段关系中只有爱是不够的”。放进世界你的痛便不是痛,你会为自己曾经的泪发笑,至此,失恋只是场生活的历练,而不是泪淌过的跑道。      打针、失恋会有痛,可以忍,但也可以哭。单凭坚强这个词,淌不过失落。      哭并不丢人,因为那是你心底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如果强忍,会让自己更疼。这种疼痛带给人的伤痛远远胜过生理上的哭泣。      不哭也不是坚强,哭泣也不意味着不坚强。生活本来就会有痛。只要哭着打完了针,也是条好汉。真正的胆小鬼是那些不敢打针的人。即使恋爱失败,痛哭三天,做个雨中奔跑的海鸟,也还是女汉子,沉溺其中,不给自己期限的,才是弱者。      生活不需要你给自己贴很多标签,坚强不坚强都无所谓,做真实的自己,淌过沟坎是王道。如此,快乐而自由。      生活的狗血有时也需要遮蔽自己真实的另一面,比如工作,比如社交。就像沈奇岚在写卡夫卡时说,他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渴望得到真实幸福的生活,另一个自己害怕失去孤独。      在社交时强忍秃头的恶心勾魂媚笑,千万不要忘记在闺蜜面前恢复小女人的本态。这听起来有些分裂,但未尝不是一种狗血生活里的明智之举。就像奇岚在《总有一间小屋亮着》所说的,“脆弱的时候的确需要有人接着自己”。如此,心中的柔软才不会崩溃。      在微信微博盛行的年代,读几句干瘪的道理不难,随手拈来,可是凭借道理淌不过雨季,更跨不过生活的泥潭,奇岚这本书提供的是让你自由一生的生活艺术,这远比道理更实用。      对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我愿生命从容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