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书评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201097202
作者:鲁迅
页数:200页

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

鲁迅有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内里写了什么,根本不记得了,标题留下的印象却很深。“我们现在怎样……”是个几乎万能的句式,套用在所有场合都不算跑偏,我们现在怎样赚大钱,我们现在怎样拗造型,我们现在怎样吹牛皮。一个当下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我的回答是,干干净净地读鲁迅,读干干净净的鲁迅。什么是“干干净净地读鲁迅”?就是把自己的杂念抛掉,忘记写下眼前文字的是“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把这个作者当作无名小卒(nobody),去干干净净地阅读里面的每一个字。觉得好的,能吸引自己,就畅快读下去;觉得不好的地方,也完全无妨,放在一边就是。鲁迅总有他好的地方。什么是“读干干净净的鲁迅”呢?言下之意就是说有“不干不净的鲁迅”,这种“不干不净”和八十年前那个头发硬挺、穿着长衫的绍兴人几乎没有关系,他本是赤子,写赤子的文字。后来却被加上了太多不该有的东西。比如“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其实什么家也不是,鲁迅就是鲁迅,周树人变来的鲁迅,绍兴人,南京上过新式学堂,去日本学过医,学不大好转行写字,以此谋生。写的还挺不错,有些粉丝。然后患病死掉,埋在公墓里。现在的鲁迅不在公墓里,他的尸骸被迁葬到以前的大公园,独享。迁葬仪式极隆重,参加人物规格甚高。棺椁上照例覆着那面红旗,“民族魂”。也不知道问过棺里的这个人没有。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总要问问棺里的这个人。我猜他会和我给出一样的答案。读就好咯,读出来什么是什么,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他的文字本来就和他的发型一样清爽。但以前的鲁迅的书都好像不大清爽。那一套几十卷的全集够厚重了吧,翻开像是字典,每页的脚注认真严谨,战战兢兢,经常搞得比正文字数还多、还复杂。这哪是清爽的鲁迅?清爽的鲁迅,应该就是清爽的。清爽的纸张,轻盈、薄(但不透),尺寸小一些,精致一些。文字嘛,还是那个文字,注释却可以扔到文章后边去。别给我来什么专家的导读,老读者的感想倒是可以放一点,但是要放在最后面,放前面可不行。这样的鲁迅,现在有了。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这两本书递给你面前。读罢,鲁迅。读出来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儿,读不出来任何一些什么也是相当欢迎、甚至相当厉害的。鲁迅本就是这样,没什么特殊的。他很特别倒是真的,特别在文字里的个性,个性每个人都有的。他的有意思些。像是周海婴写给他父亲的墓碑,“鲁迅先生之墓”,笔触多童稚、多歪歪扭扭。而不是后来迁墓之后的墓碑,“鲁迅先生之墓”,雄浑的、大气的。却好像不是那么鲁迅了。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读那个干干净净的、漂亮的、清爽的。像这本一样。

很好的一版呐喊

呐喊是从小时候就想看的好书,现在终于有了最新修订版,想收藏一本。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失去与失意

小时候爱听戏,我们那一带常听的是晋剧、二人台和爬山调,戏里面不外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不管剧情多么曲折,总要给观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后来读了些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包公案》、《施公案》之类的侠义公案小说、《平山冷燕》、《玉娇梨》之类的才子佳人小说,还是《封神演义》、《西游记》之类的神魔小说,一个安慰人心的美好结局总是不可或缺的。中国读者对于大团圆结局的需求如此强烈,似乎对悲剧性的结局有天生的反感。《红楼梦》里贾母听戏,看到《白蛇传》、《满堂笏》这样的大团圆戏,心下怡然,一听到《黄粱梦》这样的戏码,就浑身不自在了。那些和贾母一样“心理脆弱”的人,更是难以忍受《红楼梦》“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好干净”的悲剧结局,纷纷提笔续写,于是,一堆想让宝玉和黛玉结婚、大家伙儿永远幸福地生活在大观园里的《红楼后梦》、《红楼复梦》冒了出来,随后被扔在垃圾堆里,无人问津。中国古代小说中,称得上优秀的作品,讲的大都不是圆满和获得。比如《金瓶梅》,比如《红楼梦》,前者的收尾,有点儿救赎的意味,后者,按照曹雪芹的本意,则是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其实想来,无论在哪个时代,多的是失去与失意,圆满与获得不过是失去和失意之间的间隙。近来我重读了几遍鲁迅的《呐喊》和《彷徨》,读到了不少的失去与失意。关于失去,最著名的当然是祥林嫂了。祥林嫂是悲剧的楷模,苦难的典范。丧夫,再丧夫,丧子,最后自己也丧失,死了。祥林嫂失去了所有她能失去的,她的命运过于悲催,以至于我有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同情她,就像抗生素用多了反倒对病毒失去抵抗力一样。和祥林嫂相似的是单四嫂子,她也是寡妇,也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宝儿。这两篇,一篇叫“祝福”,一篇叫“明天”,“祝福”是一种仪式,也像一种嘲弄,而明天呢?对于失无可失的人来说,明天不明。《药》这一篇中的华老栓夫妇和夏瑜的母亲,都失去了儿子。夏瑜被当作革命党,死于刽子手刀下。华小栓得了痨病,人血馒头也没能救了他。鲁迅在小说中引阿尔志跋绥夫的话说:“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这些失去儿子的爹娘,这些悲伤的父亲和母亲,他们自己并没有处在一个黄金时代,他们却连子孙都失去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大团圆结局的荒唐,大团圆结局把一瞬间的结果当成永恒,把王子和公主走进森林深处的那一刻当成永恒。如果《祝福》在祥林嫂和贺老六生下阿毛的那一刻结束,也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可是,贺老六会死,阿毛也要被狼吃掉。真相就是,幸福也许是偶然的,失去则是必然。鲁迅小说里更多的是失意者。《白光》里的陈士成,屡应不举,蹭蹬科场,老大一把年纪,连个秀才的功名也没捞着,做着寻找家族宝藏的迷梦,最后丢了性命。陈士成有点像《儒林外史》里的那些科举失意者,比如范进和周进。不同的是范进、周进最终考中,身居显位,摆脱了世人的冷眼和欺压。同样是科举失意者的孔乙己,比陈士成要强悍一些。他不忘穿着自己的长衫维护一下读书人最后的体面,他的尊严并没有完全沦陷,甚至逼急了还会来句“窃书不算偷”。只是他看上去越坚强,打在他脸上的巴掌也就越用力。陈士成和孔乙己的遭遇,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能力的因素。《故乡》里的闰土,则是社会压迫的典型,也许他自己都没工夫想自己是不是失意者。在少年好友的眼中,活泼的少年变成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腰的中年人,这无论对处境相对优越的“我”和闰土来说,都是件沉重的事。一起长大的朋友,终于因为各自处境的改变而变得不再平等,这是常有的悲伤的故事。《风波》里的赵七爷,并没有被“社会压迫”,却有些不合时宜,民国都好几年了,还留着辫子,做着皇帝复辟的美梦。也许他是痛苦的,不过痛苦之余,还可以拿着本“金圣叹评点的《三国志》”解解闷儿,好像“坏人”在失意的时候都可以过得很轻松似的。我们已经读了太多圆满幸福的故事:那些每周上映的商业电影、每天流窜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心灵鸡汤、仁波切、激励你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或许还有别的。这些东西就像《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正面,照多了,会精尽人亡。《呐喊》倒有些像风月宝鉴的反面,看着沉重,却能让人在失去或失意的时候,有勇气继续活下去。

这图色差太明显了,书本身摸起来好滑!!!

比较舒服的一个版本。装帧、设计、排版都挺让人感觉很干净很舒服。易读性不错。感觉拿着这书走在街上挺小清新的噢~~~没想到还有陈丹青的后记,第一次知道原来陈丹青那么喜欢鲁迅,挺奇怪的。买了填充一下家里的书架!!

鲁迅走了,我们去《呐喊》《彷徨》里找他

鲁迅走了,我们去《呐喊》《彷徨》里找他当我做完《呐喊》、《彷徨》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门微博。微博的标题是“长大后,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那么深刻”,截止到今天,转发量是41967。 在经过学生时代那过度解释与追捧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一度对鲁迅与他的作品是不以为然,甚至是反感的。在经历一段真空期后,当鲁迅的文字再度被抬到台面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那独特犀利的见解,那剑指轩辕的气魄,嬉笑怒骂式的批判,让我们震惊。他的呐喊实实在在。正如陈丹青所说的,他自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呐喊》、《彷徨》。他说,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陈丹青很早之前就表达出鲁迅的钟爱。他看鲁迅有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看出了一些曾经的“鲁迅专家”没有留意的东西。他认为,过去对鲁迅的看法,害垮了很多年轻人对鲁迅的兴趣了!向陈丹青约稿之时,正是他忙于筹备木心美术馆开馆的时候。可是当他听到小编的一句话——“我们是有使命的”,就欣然允诺了。但补充了一句,等木心美术馆落成后,才有时间好好写,这个必须放下一切认真的写。“我们是有使命的”,真不是匡人的。在明朝人胡震亨开始编全唐诗之前,唐诗已然失传了一半。李白这个天才写了一辈子的诗,总有五千到一万首,然而十分之九是没有的了。写出“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凄美句子的孟浩然,其诗文集也全部失传。感谢古代做书人,因为他们,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盛唐的瑰丽与旁礴。时至今日,我们已无需为‘保存下来’而苦恼。那我们新一代的做书人,是怎样的使命呢?举个栗子,《呐喊》与《彷徨》并不是古书,保留地很完整,印刷了千万册,可现今有多少新的读者呢?陈丹青在后记里如是说:“眼下,倘若不是言过其实,《呐喊》与《彷徨》遭遇问世以来不曾有过的冷落(直到八十年代末,它们仍然唤起必读的尊敬与爱),鲁迅的读者即便不是大幅度丧失,也在逐年锐减(太多读物裹挟新生的读者,逐出了鲁迅)。” 我想,“交付新的读者”,应该是我们现代做书人的使命吧。我们要告诉大家,新版的阿Q与假洋鬼子,新版的孔乙己和夏瑜,新版的祥林嫂和子君,其实仍然活着,并非是旧书中的鬼魅。前不久,我看到的一则新闻:被卖到大山里的女人,竟然做起了被拐妇女代言人,我不禁想到了两个字——吃人!于是新版《呐喊》、《彷徨》再次面世的意义则显得十分重大。记得在木心美术馆开幕之时,他说,木心逃走了 我们去美术馆找他。今天,我斗胆也说一句,鲁迅走了,我们去《呐喊》《彷徨》里找他。

为了怀念的记忆

读鲁迅还是年纪小的时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表达简洁,背后确藏着深刻的含义,引人深思。读经典是一条捷径,和大师对话,和他们的思想碰撞。现在这个社会,读点深刻的,很有必要。陈丹青撰写深情后记,也是这个版本出彩之处。五星推荐!


 呐喊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