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理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ISBN:9787208047938
作者:华尔兹 (Waltz K.N.)
页数:325 页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东方编译所译丛”之一。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 
《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第二、三、四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八、九章则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这三章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按照作者所言,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国际政治理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让我再一次认识到,不管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哪里有理论,哪里就有争论。其实,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笔者没有修过方法论的课程,只是从几位学者的论著中学习到一点关于方法论的皮毛——林毅夫与其学生关于方法论的讨论,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的相关论述。华尔兹在本书中也对方法论作了相当完整而概括的讲解。华尔兹在本书中花了一章的篇幅,专门来讨论“规律与理论”。无独有偶,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也同样花了一章的篇幅讲授“科学方法论”。虽然一个是政治学理论著作,另外一个是经济学理论著作,但是在方法论上却是一样的。另外,这两位学者都是各自学科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要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出方法论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所在学科的研究人员之缺乏方法论训练。华尔兹先提到,“‘规律’阐明变量之间联系,而变量则是具有不同价值的概念。”张五常也首先讨论了“规律”。他认为,科学的形成基于三个信念:1、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靠的是主观判断,大家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2、所有被大家认同的现象,都是有规律的;3、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坚持凡事不会无缘无故发生。由于主观因素的存在,即使是对“规律”的看法,也会产生分歧。而“理论”是对规律的解释,所以这也就成了争论的第一个来源。至于“理论”,华尔兹提到了两种定义。第一种是,“‘理论’被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集合或系列”。在这种定义下,“理论比规律只是在数量上更为复杂一些,但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第二种是,“理论并非只是规律的集合,而是对规律的解释”。华尔兹采用的是后者,即“理论解释规律”。接着,华尔兹进一步解释,规律是‘对事实的观察’,理论则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他认为,经验结果永恒不变,而解释理论无论多么完备也可能无法长久。但是经验恒久并不代表不同人对所谓“经验”的认识是相同的。对于为什么需要理论,或者说理论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认为是为了实现某种控制,或者至少是通过理论知道控制是否可能。很多人学理论,就是想预测什么东西。其实,预测并不需要理论。没有学过半点理论的农民照样能预测。只要学会归纳和演绎,知晓一定的规律,没有理论,照样可以预测。当然,这里的“理论”笔者采用的是上述的第二种定义。把握规律,要通过重复观察检验其真实性;但是把握理论,要检验的是解释力。说到理论的解释力,就不得不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那场关于“真实主义(realism)”的争论。现在很多人还常常落入这个争论的陷阱中。其实,理论的非真实性是解释规律所必需的。因为事实不能解释事实,事实的规律只能使我们知其然,不能使我们知其所以然。人们常说“让事实说话”,但事实除了说明自己,什么话也说不了。理论需要抽象,抽象并不代表不现实,它只是大脑处理现实的一种方式。这就好比词语。比如说“苹果”一词,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东西就行了。这个词语到此就完成了它的任务了。但是,每个人脑中关于苹果的印象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单凭一个词语是不能完全描绘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的。而理论建立在词语的基础之上,本身就已经和现实有距离了。再者,理论中只能包括有限个词语,它就更不能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了。通过不同的词语,学者们构建出一个个理论模型。华尔兹认为,模型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用来代表某一理论,二是通过省略或缩小范围等方式,对现实加以简化之后再进行描述。前者等于是用数学、化学等特定符号表示某一理论,后者相当于用语言文字直接描述的理论。作者进一步指出,在为理论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关注该模型对于描述理论的作用,而非它所解释的现实世界。检验理论的时候才需要再次关注现实世界。对此,经济学界有过一个讨论,即弗里德曼和科斯关于前提假设的现实性的讨论。弗里德曼觉得,理论家的东西本来就是想象的,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拿可观察的东西检查。但科斯从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可操作性和现实性之间的两难选择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可以构建出兼具这两种特性的理论。其实,读过他们的文章之后,就会发现分歧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的误解造成的。两位都知道理论以及理论模型的非真实性问题,只不过弗里德曼侧重用事实检验理论,科斯更强调构建理论时假设要在多大程度上作非真实的处理。实际上,最“真实”的假设,也不是现实的描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对现实的描述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了。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多数人的认可而已。因此,弗里德曼和科斯要求的前提假设的现实性,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华尔兹在本书中也论述了建构理论的方法。他认为,归纳法适用于假设和规律两个层面,而非理论层面。规律和理论的区别之一是规律可以被发现,而理论只能被建构。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身永远不会令人信服地对自身作出解释。从规律到理论、从形成假说到对假说的解释的飞跃,需要建立理论模型。通过建模这一简化的过程,将基本要素凸显出来。简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分离(isolation),即考虑少量要素或力量的运动和互动,而将其他事物视为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在经济学的理论训练中,往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初级的价格理论。也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万事万物处于联系之中,任何领域都无法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因此理论的作用不是包络万象,而是将某一特定领域分离出来加以研究。这种分离的是否成功,解释力有多广泛,是判断这个理论好坏的标准。最后,在谈到理论的检验时,华尔兹列出了七步程序。并特别指出,对由理论推导出的假设进行检验(无法对某一理论直接进行检验)时,如果该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应该先检查一下推导是否出错,而不是马上认为这个理论是错的。另外,理论的可靠程度是与检验的多样性和难度成正比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理论都值得费力去检验。至少得是对术语有清晰并符合逻辑的定义、指明了变量间的联系。其实,说到底,关于理论的叙述本身也只是一种理论。理论有局限性,就好比语言文字有局限性一样。但是正如语言文字使我们多了一种交流方式,理论也是人类多了一种理解现实世界的工具。工具没有好坏,要看使用者的水平。
  •     《国际政治理论》第一章 规律与理论I. “规律”阐明变量之间的联系,而变量则是具有不同价值的概念。规律不是简单地建立在任何被发现的联系之上的,而是那些重复出现的联系。如果出现a,那么就会产生b,a代表一个或多个自变量,而b则是因变量。如果a与b之间的关系完全恒定,那么这就是一个“绝对规律”。如果两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高度稳定性,那么:如果出现a,就会以概率x出现b这一结果。II. 理论并非只是规律的集合,而是对规律的解释。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种联系为何存在。理论尽管与需要加以解释的世界密切相联,但却独立与真实的世界。理论无法用归纳法建立,归纳法适用于假设和规律两个层面,而非理论层面。理论只能被构建。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相联的,任何理论都无法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但理论却将某一特定领域分离出来加以研究。必须选择适用于研究主体的方法。研究规则因方法而异。检验理论的程序(略)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被证明是永远正确的。即便是成功的规律建构也并不会导致理论的产生。第二章 还原主义理论I. 关注个人或国家层次原因的是还原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内部力量产生外部后果,其理论模式为N——X。采取还原方法的原因:国家决策或行为肯定看上去常常可以解释世界上绝大部分事件。例:霍布森和列宁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霍布森:“富人不可能聪明到为防止生产过剩而保持足够的消费”。国内利润率的不断下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潜在的投资者必然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找更好的商机。这些机会存在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即缺乏资本的国家。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希望能够进行海外投资,各国政府也易于支持本国国民希望在投资国享有公平待遇或是特权的呼声。投资海外的欲望以及随之而起的国家间的竞争很自然地导致各国相机采取帝国主义行为方式,并渐渐成为一种潮流。结论:帝国主义“意味着私人利益——主要是资本家——利用国家机器来保障其海外经济利益”。经济因素是“根源”所在,否则帝国主义事业将走向衰亡。列宁试图证明霍布森认为可能发生的后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两个方面的区别。II. 对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检验A、该经济理论本身的完善程度如何?国内消费不足,海外投资的高额利润,促进帝国主义的形成不能推论出建立帝国是必须的,资本流向国外,是否需要以进行帝国征服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产生剩余资本作出解释,并不意味能对这些资本将如何得到运用进行解释。B、国家的符合程度如何?(两个角度)所有应该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至少采取了一定的帝国主义行为。英国:美国是英国资本最大的接受国。法国对其属地的投资和贸易方面始终居于第二和第三位。日本、俄国,属于帝国主义国家,但它们既非资本主义国家,也非生产剩余国家。帝国主义比资本主义出现得早。发达国家是帝国主义国家,是由于它们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由于它们是发达的?III. 当资本主义不再奉行殖民政策,如何拯救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新殖民主义——商业无需政府政策或国家力量的支持便可建立自己的“无形帝国”。随之引出的三个问题A、自我证实的理论断言资本家在海外的一切行为都是帝国主义行为——无论其是否通过建立帝国或是使用武力——则使该理论成为一个自我证实的理论。该理论并未对事实加以预测,也没有引导人们期待业已存在的帝国的衰落。该理论却改变了它声称要加以解释的东西的定义,以使之适应存在的现实。B、没有行为的结构或是功能的消失加尔顿(Johan Galtung)看来,帝国主义是更为和谐和富庶的国家与不很和谐而且贫困的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帝国主义成为一种结构性现象,国家属性——和谐程度,充其量也只是国家层次的结构性因素。将国家属性纳入国际结构中,是还原主义性质的方法。如果把结构视为行为的条件,并对功能的发挥具有影响,那么结构就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将国际结构部分地按国家属性加一定义,行为与功能就消失了。一个国家之所以被称为帝国主义是由于其属性,而与其行为无关。帝国主义不再是一系列难以解释的行为,而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状态。附:富国与穷国的关系C、过度的解释和变化问题为了拯救列宁的理论,几乎所有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被称为“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将帝国主义与政府政策分离开来,帝国主义成为一种状态,只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失衡依然存在,那么这种状态就将持续下去。消除帝国主义的方法的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弱国或穷国团结合作以变得强大富有,才能终结帝国主义,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IV. 总结:霍布森和列宁认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一特定时期的帝国主义的解决办法可以解决帝国主义这一普遍而古老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战争问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与当时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重要特性。随后的新殖民主义,只是对理论重新定义,而非解释。经济原因既非唯一的原因,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霍布森的错误就在于根据单元特性来预测结果。第三章 系统方法与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混淆了理论与现实,并将理论模型等同于现实世界。国际政治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国际政治后果。I. 分析方法(analytic approach)和系统方法(systemic approach)的比较A、分析方法:将整体还原为分离的个体,然后检验各部分的性质和彼此间的联系。对整体的理解是通过对处于相对简单状态的各要素的研究以及对其联系的观察得来的。例:F=GMm/R2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存在或是异常微弱,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分析性方法才是充分的。(即排除干扰,获得简单的变量之间的关系)。B、系统方法:如果单元的组织形式对单元的行为和彼此间的互动具有影响,那就需要系统方法。在国际政治中,某种力量对行为体具有限制作用,或是介入了行为体与行为结果之间,这便是系统层次的力量所发挥的作用。系统的两个层次:结构,互动的单元。任何理论或方法,只要它是系统性的,就必须表明系统层次——即结构——是如何与互动单元相区别的。应用系统理论的两个方面:a、追寻不同国际系统可能的发展过程,例如:指出不同体系可能的持久性与不变性。b、表明系统的结构是如何互动单元的,以及互动单元又是如何影响结构的。II. 对三位系统理论家的考察A、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没有限定国家行为,影响国家互动结果的系统层次除了能得出单元行为决定国际后果这一决定之外,别无其他。没有指出或设定任何在系统层次上发挥作用的因素,所以国际系统只能被视为行为体的单元来决定。因为组成部分导致了整体变化,而这些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属于系统层次。罗斯克兰斯的方法是还原主义的。B、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将“国际系统”定义为:“世界政治基本单元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世界结构所决定。”但是,这一结构的定义包罗万象而且模糊不清,以至失去了所有确切的意义。霍夫曼认为:国际系统既是一种分析架构(analytic scheme),又是一个假设。作为分析架构,是一种思维建构,系统是对为数众多而且错综复杂的数据加以组织的一种方式,是抽象的。作为一个假设,系统是一个论断,存在无需以人为或武断的方式便可以发现的、可以分辨的关系模式和关键变量。因此,系统也是现实。在霍夫曼把政治系统视为一种思维建构之后,他却很快地转向热切地追求作为现实存在的系统。他对分析架构的探讨如此之少,以致他所构想的系统的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本事始终令人感到困惑。要支撑一个系统理论,我们必须能够指出那些变化代表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正常运作,哪些变化代表了由一个系统向另一个系统的转变。霍夫曼只能武断地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变化加以区分,因为在他对结构所下的定义中,他混淆了单元层次和系统层次的因素。霍夫曼将系统内部的重大变化视为系统的变化。这样,系统的数量将会急剧增加。而实际上只是这些系统反映出的现象的多样性而已。将一切都纳入了他的结构之中,实际上将“结构”定义为一个诸多项目的集合,由此导致了原因的混乱以及原因与结果的混淆。霍夫曼的方法使他只能描述国际系统,甚至可以说只是表述出他对国际系统的印象而已。整个系统可能具有或是会重新获得那些印象上属于国家属性或行为层次上的效果,一旦构成系统的单元发生了重大变化,霍夫曼就必须宣布又有一个新的系统诞生了。C、莫顿•卡普兰(Morton A. Kaplan)要找到一种系统方法,它将结构视为一个具有因果影响的、系统层次的概念。卡普兰自然而且准确地做了一些简化的假设,没有对国家的多样性以及国内力量大加论述。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他是如何对系统中各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的因果力量进行定义、设置、衡量、并使它们相互联系起来的?卡普兰名义上考察了六个系统:均势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紧密的两极系统、单元否决系统、全球系统、等级系统。指出了足以描述不同系统状态的五个“变量”:系统的基本规则,转换规则,行为体分类变量,能力变量,信息变量。但并未指出这五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及相互作用,因此,他的系统方法不是理论。卡普兰把行为系统定义为“一套有别于环境的、相互联系的变量,那些可描述的行为规范刻画了这些变量间的内部相互联系以及各组独立变量与外部变量的组合之间的外部联系。”“系统具有不变的特性”首先,混淆了国际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没有描述环境,划分界限。有两个变量似乎是在系统层次上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则和转换规则。只要遵守基本规则,系统就将永久保持均衡状态。转换规则只有在“环境条件能够引发事关基本规则的行为发生变化时才会有用”。但是对于任何既定系统,只要行为体继续遵循基本规则,那么环境条件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所以这里的环境条件指的是国家所处的环境,而非系统的环境。只要国家遵循基本规则,国际系统就将保持不变,而国家所处的环境当然就成了国际系统。事实上,对于卡普兰来说,国际系统的变化的根源在于行为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国家就是国际系统的环境。所以他无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设想国际系统及其所处的环境。其次,无法确定国际系统的特性。卡普兰另一种看待国家的方式:国家并非国际系统的环境,而是国际系统的次系统。国家本身既是整个系统,又是国际系统的次系统,因此可以被视为干扰所由以产生的系统。在卡普兰的理论中,却始终没有对国家所处的环境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清晰划分。对卡普兰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家是否会遵从他设定的规则——将完全取决于这些国家的性质。根据国家属性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来界定系统,这种方法实际上还是还原主义的。因为卡普兰关注的是功能与过程,他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行为与互动。他的论述是关于决策单元以及它们遵循的规则,而不是不同的系统对这些单元所具有的影响。一个明晰的系统方法又变成了还原法。卡普兰的三个显著困难:首先,将均势系统等同于五六个大国间的竞争这一历史条件,由此混淆了一个事实:均势理论适用于任何存在两个以上国家单元的自助体系。其次,只有在系统层次发挥诱因作用时,我们才应使用系统方法。他本已明确反对将单元属性带入结构定义中,但是他又通过他的规则将其悄悄引入。在他的均势系统中,国家间的联系显然并不属于系统层次。再次,只有在系统的结构与互动的单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时才需要采用系统方法。然而卡普兰的系统方法却没有清晰地界定出系统的组成部分。卡普兰的机构概念虚弱无力,或是根本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对过程的功能的关注。III. 系统方法的总结两类采用系统方法的学者:A、只是将“系统”和“结构”作为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流行的专业术语来使用。B、试图使他们的工作符合普遍系统模式。国际政治缺乏明确的秩序和等级制的安排,从而使普遍系统方法难以适用。第四章 还原方法和系统理论无论采用的是系统方法,还是还原主义的方法,国际政治理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于从次国家层次到超国家层次上的事件进行研究。仅仅通过对国家内部特性的观察不可能理解国际政治。因为在单个行为体特性和动机之外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原因,而它们确实在行为体之间共同发挥着作用。比如:国际无政府状态,导致了千百年来国际政治生活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再比如:不管具有什么类型的经济制度、社会习俗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曾被卷入战争。尽管行为者的属性和互动方式千差万别,但是国际结果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却始终存在。由于行为者及其行为的多样性无法与结果的多样性对应,我们知道系统原因在发挥作用,进而明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建构一个系统理论。在一个系统中,理论对延续性进行解释。解释经常发生和重复出现的现象,而不是变化。关于结构的动态
  •     苏老师的课也就这么随便混了个还行的成绩,谁知我是多么幸运地上到了他的课。大冬天的讲到满头大汗,语气却无精打采,谁也看不出他到底有没有情绪。那些水深水浅的不关我的事,只知道当时苏苏在那里结构结构的时候大家实在是云里雾里,给我们考完试他就离开了。这书本该在那时候就好好看的,可谁叫成绩好混呢。突然地觉得自己需要这门学问,只好重新认真起来。物理出身的沈丁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么多年我只看到他在3108忽悠小朋友。华尔兹在规律与理论这一章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些物理学的概念,这正是当时我们莫名其妙的原因,当时也就不求甚解地看过了。说实话,社会科学与我们中国的文科概念真的相去甚远,以至于我认为国际政治不开高数课是错误的教学规划。反正华尔兹很狡猾的,第一章提纲挈领,你不看清楚他在第一章里下的套,无论什么样的批判都会被他列入无效反对。现实自由论争就这么变成了伪论战。苏苏在前言前面的评价里打了个很好的比方,就是把国际体系比作打牌,当时上课的时候就这么提过,不过没怎么在意。看完前几章就觉得这概括还真的惟妙惟肖。系统就是一种牌的规则,比如80分,叫分、吃分、逃分,这是game玩下去的基础,这个规则基本上是稳定的。从1打到2,由1最大变成2最大不过是单元的变化。Rosecrance就是只扔出一幅牌没看到有规则的还原主义者;Hoffman就是错误地将2比1大还是1比2大当作系统变化的还原主义者,尽管他很热情执著地确信系统的存在;Kaplan看上去要高级一点,他把玩牌者出千勾结情绪变化什么的和系统混淆了起来,于是次系统和系统的集合包含关系就成了悖论。至于牌的规则他却没有慧眼看出来。看到第四章,一个很大的感觉就是牛顿很了不起。华尔兹的大概意思也许就是国际政治理论和经典物理学一样可以找到一个简洁的架子撑起来。没学理科的我非常莫名牛顿的公式究竟是他怎么提炼出来的,搞懂这个就算了,工程太浩大。不过简洁的牛顿一二定律并不是牛顿的发明而是发现,也就是说其必有源头。是伟大的神様的伟大创造吧,于是牛顿疯了。那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的源头到底是什么,额滴神。最近又要看霍布斯空气泵那本书,我开始困惑自然科学的实验方式竟然也是像社会科学需要这样争论的,我要搞懂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在此感慨一下。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好书!!!
  •     一板一眼,极其扎实。
  •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论著,不可不读。虽然后人对其多有攻击,但是能把理论做到如此地步的,世所少有。
  •     我的社会科学理念由此开始,对社科的怀疑由此开始,对社科“科学性”的追求来自于此。
  •     这才是牛书!!!!!!!!!!!
  •     新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研究国关、国政的必读书目
  •     前半部不错,结构研究就像家庭结构的形式,一个爹像美国,一个妈像苏联,有一大堆孩子嗷嗷待哺,多级世界就像一个封建大家庭,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那种形式好,专家都有点僵硬,此书好在不厚。
  •     不是很容易看懂,理论很枯燥
  •     虽然不符合我的观点,但是对于国际关系理论而言,这本书的地位只有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和基辛格《大外交》可以比拟。。。
  •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自己能力有限,未能全部理解,尤其是结构的概念。mark一下假期继续看。
  •     读过 还是没记住
  •     前两章非常赞,简洁清晰的理论框架,说服力很强,大师之作
  •     一身低首以拜的偶像
  •     我觉得这是现代国际政治学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以及华尔兹的其他著作,使国际关系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而不只是外交史或者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国关理论排名第二,第三的书籍:基欧汉的After Hegemony的整个论述其实是在华尔兹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看名字就知道受华尔兹本书影响有多深。
  •     有点闷,逻辑很清楚
  •     不过真的需要好好看好几遍,理论化程度太高了。
  •     影响至深的书,我的专业圣经。
  •     几百年前就该读的书
  •     naive
  •     译者去屎!
  •     高人,我的专业...
  •     入门
  •     补码
  •     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的入门书
  •     翻譯得一般
  •     当时也不知道,专英课竟然挑了这本书作为text,其后果就是我着实被难倒了!沃尔兹这丫的开了一头,现在整个国关学界掀起一股国际关系数理化的浪潮,苦煞我等没学过数学的文科生!
  •     糟蹋原著。
  •     看完必须要理解层次分析法,对于IR问题分析屡试不爽。
  •     这本好懂的一本书还翻译的巨烂无比~
  •     沃尔兹首先是数学家,然后是经济学家,最后才成了国关学者,所以,同志们先看懂第一章,再考虑要不要批判吧。
  •     简洁之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