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62473213
作者:[美]汤姆·沃尔夫
页数:168页

内容概要

汤姆·沃尔夫(Tom Wolfe,1931— ),美国当代著名的记者、评论家、作家。先后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早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开创了新新闻写作模式,被称为“新新闻主义之父”。他的文风泼辣大胆,擅长捕捉当代人的心态,讽刺性地描写美国社会。主要作品有《水泵房》、《着色的世界》、《真材实料》、《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和《虚荣的篝火》等。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哥伦比亚新闻奖、国家人文勋章、《芝加哥论坛报》文学终身成就奖、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在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译者简介:
关肇邺(1929—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早年师承梁思成,在现代建筑和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发表论文、译著等40余篇。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05年当选为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荣誉理事。

书籍目录

Ⅰ 银王子……001
Ⅱ 受限制的乌托邦……029
Ⅲ 太白星们……037
Ⅳ 逃到伊斯里去……061
Ⅴ 叛教者们……079
Ⅵ 卖弄学问的人们……097
Ⅶ 银-白,银-灰……119
译 注……139
译后记……151

作者简介

本书问世之后轰动美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
“新新闻主义之父”汤姆·沃尔夫以他一贯尖刻而幽默的笔触,无情地嘲弄了背离自然与传统的现代建筑及建筑师们。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密斯·范德罗、勒·柯布西埃、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菲利浦·约翰逊……所有这些建筑大师,都逃不过沃尔夫的调侃。
第一次正式推出中文版本,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教授心血译作。
本书对于今天我们探讨和思索现代建筑的得失和未来,极富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通过对西方现代建筑近六十年的梳理和分析,引经据典,对于以“包豪斯”风格为代表的现代派建筑艺术的理论及作品,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点评。在机智幽默的笔触下,包豪斯的霸道和刻板被喻为“殖民”、“盒子”、“密教”等,既形象又尖刻,而作者所持的观点也是中肯而不失偏颇,显示了他深厚的审美素养,以及对建筑文化的深刻洞察。


 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批评性的著作不好写,不过一旦写出来,而且“骂”得够精彩,便会拥趸顿增。本书既是此类。包豪斯是一种建筑风格,形成于二战之后的欧洲,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与诞生,随即便被使用到了建筑中去。不同以往的材料,决定了建筑师的思维可以更加天马行空,虽然号称是“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但看一看常在图片中出现的几何图案为主的建筑风格,便会顿时了然:这种建筑风格虽然被命名为包豪斯,但是从本书书名就能看出,这种风格绝对无法和我们的“豪斯”(House)联系到一起。夸张一点说,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建筑风格。建筑都是大手笔。因为考虑到地皮、地基、材料、人工,建设一幢楼,哪怕只有两层,也是很昂贵的。建筑师用建筑来表达自我,而且建筑师基本上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就不难理解:当从最初建筑物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遮风挡雨的作用已经被弱化,用建筑形成一种氛围,让人们走进建筑便能产生不同的心情和感受,成为了主流。即便忽略功能,包豪斯真的赏心悦目吗?这本书告诉我们,大量使用单调的几何图案,并不能带来心神舒畅。比如包豪斯在美国体现为巨大的摩天大厦,长方体的建筑物、密密麻麻的窗户(密集恐惧症者表示无奈、强迫症者表示痛苦),除了带来现代工业社会的压力和紧张外,美感何在?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所告诉我们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包豪斯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理念刺激了建筑界的思路,也的确培养了一批明确表达自己的建筑师。缺点是在西方经济强势的影响下,这种风格被带到世界各地,天下大同。特别是被大量没有见地的工程队模仿后,连科技感现代感都无法表达出来,完全成了魔方体,丧失了曾经不同民族和文化下的既实用又惊艳的建筑风格。-----------------------------------------------------分割线------------------------------------------------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文字
  •     这一次,汤姆·沃尔夫以他一以贯之的犀利语言,幽默的讽刺,将投枪和匕首掷向现代美国的建筑大师们。现代建筑的生硬和势利,是他最不能容忍的。关肇邺教授的翻译,很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特色和精髓,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又引人深思。
  •     在沃尔夫的书中,无数令人崇拜的现代建筑大师的高富帅形象被颠覆,无数经典的现代建筑名作被形容成枯燥、呆板、不招人待见的光秃秃的方盒子。很多经典的建筑作品,在20世纪的欧洲美洲以及今天的全球还是以小众的审美评判出的,然后有一部分人跟风的人云亦云,但在大众百姓们眼里,其实很多被觉得丑陋,怪异。本书作者就是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描写了二十世纪欧洲美洲现代主义建筑作品给大众的感受,还有建筑的使用者对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抵触和最终的遗弃。现代主义其实是新材料新技术兴起的必然产物,对于沃尔夫对这种建筑风格的批判,我认为是当时现代主义刚刚兴起,还不成熟,建筑虽有有很多划时代的创新,但也暴露出病垢(作者对建筑和建筑中的人有大量讽刺的叙述),舆论的声音除了宣扬赞赏,更多的是批评再正常不过了。沃尔夫赞扬的,大众喜欢的古典主义风格毕竟经历百年的发展成熟,相比现代主义这个新生事物当然无法让所有人一下就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丘里和之后的纽约五的一些作品给现代主义吹进了一阵新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渐渐丰满起来,手法开始更多的变化,至此(我才知道文丘里和纽约五是这么划时代的存在),沃尔夫的腔调终于不那么酸辣嘲讽了,这是不是算他对现代主义的一丝认可肯定啊。本书信息量很大,边看我得边百度里面的人和建筑,可以帮助复习外建史了,书里也有些大师们的轶事挺欢乐,总之值得多读两遍的难得不枯燥的建筑类书籍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作为一个对建筑和建筑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从中找到一点伍迪艾伦式的吐槽神韵。结果这位作者无聊的时候像伍迪艾伦一样无聊,幽默的时候却不像伍迪艾伦那么幽默。归根结底,作为一个不懂建筑的人,读这本书完全是自讨苦吃。瘸子里面拔将军的话,前面几篇比后面几篇“幽默”一点。
  •     这种带点艺术史,建筑史的social criticism还蛮好看的。非常佩服沃尔夫高度准确的概括能力。
  •     用上一本書吐槽包豪斯,不是愛是甚麼?
  •     对于治学态度生动的教育,每个人或许都能因其找到自己的“殖民地综合征”,p.s. 真的好可怜我家赖特,虽然已笑cry。但是作者偏激的戏谑又何尝不是作为一种表演而洋洋自得,搞得好像只有他看破红尘似的。
  •     呵呵呵呵呵
  •     一个记者对包豪斯建筑的通告
  •     哈哈,痛骂现代主义,其实看完就忘的一本小书,谁让我是现代主义的拥护者呢
  •     比 the painted word还要好看,犀利,毒舌,还确实抓到一些痛痒之处。
  •     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对现代主义建筑及建筑师的轻佻评论。20世纪艺术都成了意识形态的附属物了。包豪斯过时了吗?这要问问杭州市政府。
  •     十分毒舌,自银王子以来的建筑师和他们的拥趸们被嘲讽了个遍。关院士的翻译非常传神。
  •     高冷路线的建筑评论,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建筑历史的资料了。毁三观的好东西!不破不立!
  •     阴损刁钻不失深刻。但不太偏爱这种语言风格,喜欢一本正经的宣战。
  •     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 is a 1981 narrativ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ritten by Tom Wolfe.
  •     讲真,复习建筑史的这几天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必然性。某一时期就是会出现某一个人,带来一种新思潮——从希波丹姆到帕拉第奥再到格罗皮乌斯、赖特
  •     读的好好玩
  •     关院士的翻译在原文例举帕默斯顿选择了哥特式的国会大厦时 把Once译为“有一次”......我感觉很难受.....
  •     感觉很多东西不熟悉,没想到这是记者写的书。
  •     好有趣
  •     瞬间爱上汤姆沃尔夫,抖机灵就得这样抖。
  •     现代主义被调侃讽刺成这样也是简直了,写得倒是让人既好笑又可恨
  •     作者至始至终都以一种诙谐的口吻在批判着现代主义建筑后期的表现主义倾向以及后现代时期的各种不给力的变革...甚至可以从行文中感受到一种鄙夷的态度.不知是不是翻译的缘故或者中文的语境不太一样... 到底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这个议题太大需要考虑太多因素. 但作者并没有站在他个人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角度表明一丝丝自己的观点... 至于建筑的风格取向. 或许是出于对现代主义的崇敬 或许是因为视觉系统已经习惯了简洁有序的构成受不了混乱或复杂 … 我仍然喜爱柯布西耶的自然简单. 至于功能和形式之间这场无休止的争夺…我仍然没有答案… 很多事情都没有答案. 真希望可以简单地相信一种答案而不去费心纠结停滞不前……
  •     这本书简直郭德纲写的嘛,笑得不行了
  •     尼玛我还是读不懂!!
  •     坐在盒子里读完感觉很焦躁
  •     一颗八卦的心去看作者黑美国现代建筑,以及各种建筑界大(hun)师(hun).
  •     开个玩笑,我觉得整本书应该改名叫《现代建筑:一部调侃的历史》。从头到尾都在吐槽,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吐槽起来感觉又长又臭,阅读感受打折扣。
  •     感觉这就是终究也逃不出去的劫难,圈子里的人出不来,圈子外的人进不去,也会这是一个要超乎我们想象的组织,一个信条。
  •      翻译不算太好,但是我给五星/醒醒吧,蠢货们!
  •     作为不了解建筑,不了解设计的我,这本书至少解了我的一个惑,那些设计大奖的椅子到底为什么得奖,看来不完全是我的审美有问题。
  •     这本设计史评论充满了八卦和趣味,小小的一本,却很招人喜欢。据说英文原版的措辞更有趣。
  •     撕的欢乐无比。
  •     设计的潮流也许会变成形式主义,要看清本质。翻译太烂!!!!
  •     新新闻主义之父,tom wolfe的非小说代表作之一。该书的“叛逆”味道一点不比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兴奋剂实验)差,薄薄的一本小说将20世纪的建筑界大牛讽刺了个遍。虽然距该书首版已三十多年,但他笔下只知道盖楼的傻冒政府,只知道买楼卖地的美国土豪土鳖们,以及那群打着各色主义满世界招摇的大鼻子建筑师们,和今天的天朝何其相似。
  •     推荐每一个学院教育背景的同学花2个小时看一看
  •     所谓“第一次推出正式中文版本”是什么意思?是否仅仅是是否购买了版权的问题?我大一时(1990)就见过这本书,题目《从包豪斯到现在》,关肇邺译,大三时完整读过一遍,语言尖刻阴损到无以复加,作者的立场体现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流行的波普或后现代思潮。
  •     看不太明白
  •     tou le monde
  •     包豪斯是建筑领域的白左?!
  •     形象而尖刻,中肯又偏颇,值得分享
  •     全程忍俊不禁
  •     矫情的美国现代建筑史。
  •     开始对建筑有了点阶段性的厌恶...搞来搞去都是小圈子里自以为高深莫测的东西,实际上对现实的影响极小,一辈子都在跪舔资本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