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二十讲

出版社:天津人民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201058191
作者:刘华杰 编
页数:318页

内容概要

刘华杰,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国类科学》、《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等。

书籍目录

编者序
第一讲 自然与目的
第二讲 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
第三讲 产生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产生的自然
第四讲 论自然
第五讲 论自然
第六讲 生存斗争
第七讲 湖
第八讲 大自然的报复
第九讲 阿尔玛实验室
第十讲 生存竞争与互相
第十一讲 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
第十二讲 自然的脉搏
第十三讲 两个大洋之间的时辰DD巴拿马运河
第十四讲 土地的价值
第十五讲 从自然到历史
第十六讲 一位播种希望和欢乐的老人
第十七讲 自然史
第十八讲 生命的未来
第十九讲 自然作为养育者
第二十讲 大自然的美学

编辑推荐

  要人定胜天,还是要天人合一。

作者简介

《大学西学:自然20讲》汇集了从亚里士多德、培根到威尔逊、利奥波德等西方二十位学者对自然的种种看法。自然曾经拥有灵气,而后又被袪魅;自然曾被视为有待持续征服的对象性存在,而后又进入伦理共同体并成为美学探讨的主题……在生态环境危机迫在眉睫的现今之世,人类在自然中如何自处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图书封面


 自然二十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有些“大”词儿在日常用语里出现太多,难免叫人心生反感,比如“道德”啦,“爱情”啦,“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并非它们本身不好,只是在日常用法中,它们不但流于滥情,而且常建立在一些非常浅层的主观感受之上——主观感受是没错,但这些词儿显然不是表达那些感受的合适语言。或许用它们在黑暗处定定神是不错的,若经常用于日常交谈,就不仅显虚假,简直有些无厘头了。相比之下,“自然”更复杂些,至少它有四种用法曾在日常经验中刺激到我的神经。第一是“什么是自然”的“自然”,这是我最初想知道的问题之一,它直接指向目的却难以得到答案,甚至提问方式都要被怀疑。本书中的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J.S.密尔、柯林武德和福柯直接面向这个问题。 第二是说别人“不自然”或“违背自然”时的“自然”,这样的指责都或明或暗地依赖于一种本体论(即第一个问题),诚如J.S.Mill所说:“and the word "unnatural " has not ceas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vituperative epithets in the language. Those who deal in these expressions may avoid making themselves responsible for any fundamental theorem respecting the standard of moral obligation, but they do not the less imply such a theorem, and one which must be the same in substance with that on which the more logical thinkers of a more laborious age grounded their systematic treatises on Natural Law”。柯林武德的回答,自然是一种观念,自然的观念从属于历史的观念;福柯从自然的一种,即植物的观念来谈论,尽管考虑的思路不一样,但认为自然是历史性的观念这一点上是一样的。福科谈到,我们怎样谈论和认识植物是个观念史的问题。摘引自福柯《自然史》的那一节,重点在叙述18世纪规范“植物”的历史是怎么回事。因为在17世纪对植物的描述还没有出现像现在的植物分类学那样的精确规范,还都只是一种植物和植物名称混杂的传奇式描述。“并不是因为在17和18世纪人们对植物学发生了大量的兴趣,人们才对分类方法作了许多研究。而是因为只有在可视性分类学领域内,人们才有可能认识和说话,植物的认识比动物的认识要占优势。”274他认为植物分类学是古典认识型的特征,现在有机的和解剖的的动植物学,则是和古代相似的认识型。第三是自称“热爱自然”的“自然”,涉及自然的审美问题。最后一篇卡尔松的说法很是明晰,我很赞同。摘抄长长的几段:“如果对艺术进行审美欣赏,我们必须具有艺术传统和艺术风格这些相关知识,而对自然进行审美欣赏时,则必须知晓不同自然环境类型的性质、体系和构成要素这些相关知识。如同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学家使得我们能够审美欣赏艺术,博物学者和生态学者以及自然史学家也能够使得我们审美欣赏自然。因此,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是自然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自然,不仅由旅游者欣赏,也由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经历中欣赏。。。这样的欣赏经常建立在艺术途径之上,特别是景观模式上。然而,如画性并非在应用美学欣赏中占据垄断地位,与之抗衡的还有其他途径。有些欣赏在H.D.Thoreau和J. Muir那里得到例证。J. Muir就认为,所有的自然特别是原生自然,在美学意义上都是美的。丑陋只存在于那些被人类开发过的自然之上。这个观点,可以称之为肯定美学,它也荒野保护运动紧密相连,而且与环境主义式的自然欣赏紧密相连。自然环境模式与肯定美学相关,是因为前者为后者的欣赏提供着理论基础。当依据自然科学与环境科学知识对自然进行审美欣赏时,肯定美学式的欣赏便异乎寻常的适当:因为一方面,原生自然——依其本性而存在的自然——可视作一种审美理想;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日益发现,或至少看上去已经发现的,自然中的整体性、秩序性与和谐性乃至自然本身。在依据科学知识来欣赏时,看上去几近完美。”。。。“该模式认为:对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审美欣赏,无论它是人或宠物,农家庭院或左邻右舍,鞋子或大型购物中心,欣赏必须放在欣赏对象的真实本性上,并被其所吸引。在这种情形下,适当的欣赏不是由艺术的或其他不恰当的概念所强加,而是由科学或其他与欣赏物体本性相关的知识所指引。它排斥那些不相关的艺术成见,从而导向欣赏对象的真实本性,并指向一种普适的美学,这种普适美学将传统的艺术哲学领域予以扩展,因为后者过于局限在艺术哲学领域中,并将美学错误地等同于艺术哲学。因此,自然环境模式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不仅是艺术的美学,更多地也是一种普适的美学——即我们所说的环境的美学。”第四是“保护自然”的“自然”,讨论“自然”的现实方面,主要是威尔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环保主义”之争,展示了看似道德正确的“保护自然”, 是怎样迎接挑战并自我说明的。如上,这个选本有关于自然的广泛涉及,很有启发性。至于编者荐读、据说是能“引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篇章,是不是真能引发,就要碰运气了。
  •     整本书是一个剪辑,二十个大家对于自然的讨论。从梭罗到恩格斯。可是不敢恭维的是这本书的翻译,简直让我不知所措。按理说我也看过这么多翻译的书了,可是这本书我仍然读不进去!不知道是为什么。是因为里面描写的是大自然么?可是我不是这么喜欢大自然么?那么我应该很能读进去啊。可是,我是拼命才读了几篇,我也不记得数量了。反正没有十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这样的书我就应该沉下去,还是因为翻译不好。阅读体验不好。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一共20篇原著,有几篇给人很深的震撼,但也有一些是对自然的乌托邦式幻想,因为逃避工业文明而试图在无意义的自然中寻找慰藉,写出来的东西难免是苍白的。
  •     刘华杰的书我都喜欢,尤其那本《植物的故事》
  •     配合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来读比较好。另密尔的观点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有详细分析及批判。
  •     算是比较好的启蒙读本。
  •     终于读完了。。。有的很有启发,有的真是催眠利器(⊙o⊙)
  •     很好的书。
  •     没读完,先搁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