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总论 >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ISBN:9787532553556
作者:(美)艾尔曼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插图:由于赞助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和奥古斯丁会的西班牙与训练并向海外派遣耶稣会士的葡萄牙之间的长期竞争,世界各地天主教传教团的冲突不断加剧,后来,连法国耶稣会士也被指责美化了法国科学。每个教派都采用不同策略诱导世界各地的人们皈依其信仰并想方设法取悦赞助者。起初,受过良好教育、文雅有礼的耶稣会士适时地采取调和政策促进他们与知识渊博的中国文人和世故多变的明清帝国朝廷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政策并不是无条件的调和,利玛窦拒绝为缠绵于小妾或赞成同性恋的信众洗礼;他也把正统的玄学作为无神论来进行攻击。[1]与他的前任不同,教皇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 Ⅺ,1649-1721)同情天主教会中的纯粹主义者(Purists),虽然在1702年之前他并不显示出任何偏向。不过,1701年,克雷芒派遣了一位反对耶稣会士的使节代表他出使中国,目的是确保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能在中国的信众中得到贯彻执行。然而,康熙帝已不再相信教皇的代表,遂下令驱逐所有引起麻烦的传教士。更令耶稣会士不安的是,这一新政策还推翻了皇帝1692年的“宽容诏”。1706年之后,康熙帝要求所有传教士必须持有帝国的永居票才能在华居住。[2]康熙帝已经认识到耶稣会士是罗马方面的代理人,而对于皇长子来说,传教士就是准备入侵中国的西班牙或葡萄牙的间谍。也许是出于这类担忧,1717年,皇帝禁止了所有在华传教士的工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艾尔曼的著作表明,中国科学在1600年之后仍在继续进步,它从西方吸收了新的观念。在他看来,19世纪中国未能充分回应西方的侵入这件事被过分夸大了。他的这一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且重要的审视中欧交流史的角度。  ——蒂丽亚(Delia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东亚系主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在这本简洁而又全面的新著中,艾尔曼驾轻就熟般地把自己所擅长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这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据此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一直翘首企盼一本关于1900年前中国近代科学史的教科书,如今,它终于浮出了水面。  ——胡大年(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史学会)《爱西斯》在这本简洁易懂而又包罗万象的著作中,本杰明·艾尔曼描述了耶稣会士传教团于1600—1800年以及新教传教团于19世纪在中华帝国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正因如此,他能够把中国近代科学的出现这一大的事件置于全球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中。  ——《自然》

后记

2008年6-7月,艾尔曼先生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开设“重看近代格致学在明清的发展”研讨班。这个主题与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非常贴近,因此,我也前往参加。艾尔曼先生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相关的原始材料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带领大家认识并讨论所谓“科学”在中华帝国晚期近三百年间的发生、发展情况。艾尔曼先生对中国近代科学史有素研究,其专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00-1900》当然也是我们必要的参考读物。研讨班每次学习结束前都会布置作业,让其中一名学生准备下周上课的内容,也就是提前阅读文献,上课时复述、讲解作者的思路与结论。轮到我时,恰好就是准备《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中关于晚清中国近代科学的形成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与我作的晚清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史研究有很多重叠,关于历史事实本身,我的认识与艾尔曼先生的似乎没什么不同,但艾尔曼先生对晚清时期中国科学入门读物中弥漫的自然神学意味以及国人在接受达尔文学说时的延迟和曲解格外关注,并进而思考近代西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调和与融合过程,就非我的研究功力所可企及的了。我立即就生出要把此书译成中文的念头。

内容概要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1946年出生。1968年获美国汉密尔顿学院学士学位,198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1992-1997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学术副主席,1992-1999年任该校《中国科学》杂志编审,1997-1999年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1999-2001年,艾尔曼作为梅隆访问教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传统中国文明研究。2002年,正式出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艾尔曼教授著述颇丰,著作主要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的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1984年第1版,2001年第2版)、《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1990)、《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2000)、《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2005)等。

书籍目录

凡例/1
引言/1
概说/1
一些史学史问题/9
第一章 耶稣会士的遗产/15
晚明历法危机/16
晚明历算学/19
从“盖天说”到第谷宇宙体系/21
数表、星座图和仪器/21
耶稣会士的文言文科学译著/24
中国一耶稣会的调和/25
五行对四元素/26
耶稣会士和明代中国的世界地图/29
基督教关于中国共识的衰微/34
第二章 复原中国经典/36
康熙和北京算学馆/37
康熙时代的天文历算学/38
康熙帝和梅文鼎/39
18世纪的测量法和绘图法/43
内转的17世纪/44
绘图法、中俄关系和清帝国的利益/49
医学著述和复古/51
重构医学经典/52
古人对今人/53
中国古代数学的复兴/55
中国古代数学著述的复原/55
《算经十书》的重建/57
宋元数学著述的重新发现/58
阮元和《畴人传》/61
第三章 中华帝国制造业和贸易的兴起/64
耶稣会士在清代艺术、仪器和技术方面的作用/64
康熙时代的钟表制造/65
皇家玻璃工场/68
耶稣会士与庭园建筑/69
中国的瓷器工场/70
景德镇瓷器/71
瓷器制作技巧/73
印刷术和书籍出版业/76
南方和北京的书籍贸易/79
皇家对藏书业和出版业的支持/82
缺失:欧洲数学论证的解析风格/83
英国的牛顿科学/86
科学与工程学的法国世纪/87
马戛尔尼悖论/91
第四章 科学与基督教传教活动/93
新教传教士在中国/94
现代科学和医药知识在华南地区的传播/97
西医解剖学与传统中医/99
从西方医学到现代科学/105
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与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106
伟烈亚力和《六合丛谈》/107
关于《六合丛谈》的科学与宗教之议/110
现代数学和微积分知识传入中国/112
上海格致书院/116
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从《中西闻见录》到《格致汇编》/119
《格致汇编》/122
第五章 从教科书到达尔文:现代科学的到来/127
早期的科学读物/127
初级科学读物和达尔文问题/130
现代科学的门类/131
近代地理学和地质学/132
植物学、生理学和进化论/133
格致课艺题目及其科学内容/136
格致课艺中的医学问题/140
自然神学、达尔文和进化论/143
第六章 官办兵工厂激励新技术/150
角色颠倒:传教士为王朝服务/151
晚清的改革家和科学/153
上海的江南制造局/155
傅兰雅和翻译馆/156
通过翻译和术语实现的启蒙/158
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技术训练/164
江南制造局的造船业/165
福州船政局和法国技术/167
海战和清朝改革的替罪羊/171
南方的灾难/172
北方的灾难/175
洋务运动再思考/182
第七章 中国传统科学和医学的转变/188
以日本为中介的西学/189
科学与1898年的维新派/190
从传统算学到现代数学/194
近代医学在中国/197
明治日本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202
清代科学译著在日本的影响/203
1895年后日本科学在中国/205
物理学在技术领域的滞后出现/208
对中国早期科学史的淡忘/212
附录一 唐代算经/216
附录二 《格致须知》系列(1882—1898)/218
附录三 1886年《西学启蒙》目录/219
附录四 科学二十三科——1886/220
附录五 《格致书院课艺》部分题目/221
附录六 1855—1873年的部分化学译著/223
附录七 中国各地的兵工厂(1861—1892)/224
致谢/226
参考文献/227
索引/255
译后记/267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复旦文史丛刊

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内容简介:这本教科书描述了16世纪中叶(155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科学、医学和技术的文化史。它同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耶稣会士对中华帝国晚期的影响,以及1840年至19世纪末的现代中国早期的新教时期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有一种持续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帝制下的改革家、早期的共和党人、国民党骨干和中国共产党全都把科学和技术看作是最应该优先考虑的事物。然而,我们过去总是低估了科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实际上,我们对所有20世纪以前的中国自然研究还停留在认识不足的地步。

图书封面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好幾年前,艾爾曼就告訴我,他之前的兩種書翻譯的不太好。這一冊,似乎也是如此。這書是七月中旬他給我的,因為其中涉及到晚明清初科技在中國的傳播問題,與我之前所寫《古今圖書集成》的文章有關,他特意請我傳給他。不過,讀下來,發現他似乎與我的認識有所不同。比如說蒙養齋,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一機構與政治的關聯性,而在我看來,這個機構之所以來去匆匆,與其介入政治很有關係。否則,或許它的軌跡會完全不同。而雍正帝繼位以來對於西學的打壓,恐怕也與之前他在此方面受到的冷落有關。又說江永站在本土主義者的立場上,但這個恐怕不確。江曾與梅文鼎之孫就西學中源展開爭論,江以為西學自有勝處,與梅氏所論完全不合。不過,艾爾曼關於晚清時期科學翻譯中傳教士夾帶私貨的說法,確是對我而言,完全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啓發很多。與此關聯的,就是對於達爾文學說的接受和曲解,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見解。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深度。書斷斷續續翻了一點,體會還不深,等都看好再說吧。
  •     在翻开袁江洋的《科学史的向度》一书时,他就曾提到过一个国家科学的发展最终归于文化问题。相似的是,罗素在他1922年写成的《中国问题》时,也写到过他个人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文化问题最为重要。所以在书店看书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过去了,想看看对于中国这样特殊的文化而言,科学如何成长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本杰明·艾尔曼,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就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他的这本《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完成于2005年,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这本书的简本。在《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中,作者主要聚焦于1600年到1900年之间的中国自然研究和文人对欧洲自然知识的掌握情况。严格来说,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科技史的书,但是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人们了解那段在明清年间, 传教士与中国科学的发展之关系,也可以看做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下的科学与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首先,这本书探讨了从晚明开始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科学的影响。以前我在潜意识里对传教士的看法是为了传教才把近代科学的成就带给中国的,并且为了不让中国科学大跨度的发展,并没有把同时期最先进的东西介绍给中国,比如牛顿力学。但是,艾尔曼从中国的文化具有独特性以及贸易商并不需要与外国通商就可以自给自足这些方面阐明:传教士只有通过传播科学的手段才能传教,并不是传教士不把最先进的科学传给中国,而是传教士也是分为多个派别的,比如牛顿学说在英国盛行的时候,其实在法国并没有都接受牛顿,而当时的传教士又是法国传教士居多,所以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整本书展现最多的就是传教士到底如何与中国科学发展相连的历史,作者选择的角度使我看到了一幅较为全面的中国向西方科学迈进的画卷。尤其是在数学与天文学方面,作者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有点像李约瑟问题)的原因之一归结于中国数学没有发展成为西方现代的数学,或许这个观点并不是新的,毕竟中国数学是偏代数而西方是几何,但是从数学的视角,可以考察出其他科目同样缺乏数学的根基,所以没有发展成为近现代的科学,在这一点上,物理学就是其中典范了。其次,本书在讨论乾嘉时期的考据学盛行的时候,肯定了其积极的意义。“在18世纪,清代从事文本研究的庞大古典学家团体,将中国传统数学恢复到一定水平,其知识威望与耶稣回事掌握欧洲研究的情况相当。”这与上文说到的数学的差异并不矛盾,因为欧洲在18世纪后半叶的牛顿力学和微积分,社会实现了数学化,而中国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也无法接受数学化的洗礼。在对地理学和绘图学方面所做的考据方面的努力为当时清朝巩固并合法化了帝国统治,这成为了20世纪的时候中国所有中国领土主张的基础。再次,作者对洋务运动中海军的建设以及在甲午战争的细节进行了叙述,使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在细节上的一些了解。作者在分析为何19世纪80年代,江南制造局与福州船政局在技术上比日本的横须贺造船厂先进的情况下,却最终输给日本时,写道了几点:李鸿章的军需供给部有严重的腐败问题;在鸭绿江战役中,日本船只的速度和开火速度比清朝船只的吨位和铁甲优势更重要;日本破译了李鸿章的军事联络密码;日本海军是一个整体在作战等等。的确,一场战争的失败,不能仅仅从技术上来说话,如果简单的把甲午战争的失败归结为任何一点都是不全面的。最后,我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科学放在文化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不同的,虽然我对于文化史这个概念有点懵懂,但是通过这本书作者的考察,提供了对传教士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考据学的贡献、对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理解的新视角。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此书本就是节本,是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教材,批评内容空洞、论证粗疏的朋友太过吹毛求疵了。艾尔曼此书的贡献在于将传统和近代的中国科学史这两张皮重新粘连到一起,在各自交缠拧结的关系中,尝试呈现出不同群体行为的动机、思想工具与实践的方式,无论是对中国文人、朝廷,还是对耶稣会士、新教徒,都不存固见,尽力寻挹出各方行为的不同面相和后果。这本著作基本上达到了他要完成的目标,也是他的价值所在。但是正如某位书评作者指出的那样,艾尔曼对中国文人对自然的复杂态度还欠考虑,对西方科学的理解亦不够贴切,当然这也是“全球史”作者最为人诟病的地方,不独艾尔曼罢了。
  •     好吧,是我期待有误。这真的就是文化史,而非近代科学观念的史。
  •     如果是作为专业研究来看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作为者拓展视野的读物的话,这本书未免太无趣了,行文不够凝聚,内容散了一些
  •     本来就是大纲梳理性的作品,就不能指望多深入了
  •     他和费正清属于西方世界两个类别的中国史研究学派,我更喜欢他的立场和观点
  •     just ok~
  •     :N092/4426
  •     艾尔曼出了两本中国科技史方面的书,一本是on their way,一本是 a cultur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后者是前者的缩写本,或者说降低学术味道的通俗版。按照中文本的译名这本书应该是后者,但是网页上的“后记”部分一直在讲on their way,并且说“产生将此书翻译成中文的念头”。有点疑惑,这本书到底是上面哪一本的翻译版本呢?
  •     宛转周旋,遵而不失,无怨亦无德。
  •     论述相当精到。
  •     原著应该比汉译本更值得一读。
  •     一部大纲。就个人阅读感受而言,让眼前一亮。但就内容而言,显然不止于 近代科学 ,因而有些像资料汇编的纲目。
  •     bye bye 科技史
  •     此书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的节本,受教科书体例限制不太清楚,但相信原著一定非常精彩。
  •     近代史望去满眼打打杀杀,无形中推动历史发展的手却被忽略了。本书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
  •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明清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之滞后,突出了外缘,而忽视内缘,从李约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史一直是在重估价值,礼仪之争结束后中国科学并非是停滞不前,康熙设立蒙学斋、算学馆,培养本国格致人才,可谓不遗余力,但是仍未避免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的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与耶稣会在欧洲的衰落也有着重要的原因,耶稣会士是当时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媒介,随着耶稣会的衰微,微积分以及牛顿力学等最新理论发现未能传入中国,这或许是中国近代以降落后的又一潜因。艾尔曼虽在此书中提及此节,未能详述之,有识诸君,可就此公案大做文章
  •     论述空疏
  •     有些内容组织的不够好,有些太过简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