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新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08627007
作者:[美]哈罗德·埃文斯,[美] 盖尔·巴克兰,[美]戴维·列菲
页数:478页

章节摘录

《独立宣言》的颁布只是1776年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同年3月8日,格拉斯哥,詹姆斯•瓦特揭开了他的第一台商业冷凝蒸汽机模型的面纱,这成为工业革命的支点。几天后,在同一座苏格兰城市,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国富论》,这本书被认为是大西洋两岸新经济时代的奠基石。斯密分析并颂扬了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背景下的制造业的巨大价值,以及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商人对社会的好处,当然政府不要施加过多的限制。1783年,13个州和平组建美国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空旷的大陆,是一个仅有母国英国人数(有400万人)一半的农业国。即便其最大的城市也没有伦敦的1/10大。新美国人经受了长期的战乱,他们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何等重要,现在他们能够开发甚至决定自己是否要开发它们。让人激动不已的是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憧憬,流行文化的创造者是将军、政治家、牧师以及拥有土地的贵族。亚当•斯密断言,正因为那片未开垦土地的诱惑,所以在美国还未曾出现以“远距离交易”为目的的制造业。他指出,商品制造商——斯密称之为“工匠”——只要获得了超过其所需原料的收入,他就不会去扩大自己的生意。他不会受到大笔收入的诱惑,因为现有的一切就可以让他过上舒适的日子。“他认为工匠是自己顾客的仆人,顾客是他的衣食来源;但是,农场主要耕种自己的土地,靠自己家庭的劳作获取基本生活来源,这些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真正独立的人。”殖民主义同时培育了一种内心敌视制造业和工业的习性。以重商主义而闻名的英国把其所有殖民地当做原材料的来源地,而不是发展制造业的地方。美国革命的煽动者也或多或少抱有同样的想法。他们都是有产者,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社会最大程度上是靠农业、渔业和贸易维持的;制造业被设想成为女人在家里织布、编毯子、搓洗东西、缝制衣服,男人在家里做家具、铸铁锹、铰铁链,以及沿街补锅、打铁、做木工等家庭作坊余下的工作。他们的词汇表里没有“资本主义”这个词,如果有,也是被当做一个肮脏的字眼。本杰明•富兰克林不遗余力地猛烈抨击个人财富的积累。在《独立宣言》的27条特别申诉中,开国之父们对英国政府打击美国制造业规模而采取的不受欢迎政策只字不提。宣言的主要起草者非常清楚美国应当发展成为哪种类型的社会,弗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斐逊在1781年的一封信中写到:“我们绝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国民围着操作台忙碌,或者去操作手动纺纱杆;而希望木匠、泥瓦匠、铁匠们都能经营自己的事业,但对于一般的加工业,我希望他们仍留在欧洲。”古维尼尔•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预见了美国“将涌现出大批机械师和制造商”的时代,可是他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审视工业革命蓄积的力量对英国造成的影响时,他们观点相对孤立。马萨诸塞州的约翰•亚当斯坚持认为土地是唯一真实的财富,相反,让他感到困惑的是阿比盖尔(Abigail)对投资有价证券的妇人之见。即便集商人、科学家和发明家于一体的富兰克林也歌颂农业,瞧不起商业。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个体企业。中央政府弱化了管治职能,亚当•斯密的放任政策观念已经扎下根来。1790年,乔治•华盛顿在对国会所做的首次咨文中,建议“对从国外引进新型适用发明的人给予实质性的奖励”,然而他却没能说服国会拨款建立一所国立大学。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特别是他在财政部的助理秘书坦奇•考克斯(Tench Coxe,1755~1824),为奖励发明和制造业的拨款据理力争,结果徒劳无获。有几个州公开设立奖金,激励企业引进机械设备或众所周知的生产线,如梳毛机、硫黄、电线和编织品,可是那些人依然囊中羞涩。同1781到1785年相比较,1786到1789年授权企业可以融资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但美国产业界仍然缺乏资金,筹措资金的能力不强,整个经济大环境显得沉闷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萎靡不振的美国如何能领导世界蒸汽船行业的发展呢?不错,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推动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蒸汽船服务业的发展——他采用了英国的瓦特-博尔顿(Watt-Boulton)低压蒸汽机。然而到了1830年,在繁忙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行驶的蒸汽船却采用了美国人自行发明的高压蒸汽机做动力。确实,地理条件也是蒸汽船得以发展的有利因素。美国密布着大量的内河流域和众多的湖泊,加上有森林木材持续地用做燃料,比起英国相对狭窄的内河航道,美国蒸汽船的应用空间更加广阔,英国的河道两侧没有覆盖如此多的森林,因此适宜远航的英国河流不像为驿站马车修筑的快速道路那样多。但英国当时仍是最主要的海运国,这为蒸汽船主们提供了许多近岸内河航运和横跨英吉利海峡进行贸易的机会。英国的气候变化远不及美国那样猛烈,而且英国还有制造工艺的改进和金融实力做后盾,这一切无疑有利于蒸汽船业的发展。早在1788年,威廉•赛明顿(William Symington,1763~1831)驾驶一艘由他自己设计发动机的蒸汽船沿河上行,连续行驶到了苏格兰的一个观光湖泊。1803年,赛明顿在资金断绝情况下失去了研制蒸汽船的兴趣,这再次说明个体在蒸汽船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英国, 尽管詹姆斯• 瓦特和马修• 博尔顿(Matthew Boulton)在瓦特设计的蒸汽机制造上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这也成了阻碍蒸汽船发展的消极因素。这对合伙人拥有25年的设计专利权,而且还可以对原专利范围进行扩大和延伸,这无形之中阻碍了其他潜在实验者的发展。这对合伙人渴望保护他们的权利,拒绝跟别人合资。谁能够责备他们呢?他们花了整整25年时间才收回初期投资,同时还要向法庭支付时常出现的诉讼费用。另外,工业革命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瓦特本人也借助自己的威望,对用蒸汽船来航海一直持怀疑态度。最终,美国蒸汽船先驱们的形象就定格在了这个国家心目中。1787年,约翰•菲奇(1743~1798)第一艘实用型蒸汽船下水,他完全无视瓦特对蒸汽发动机设计专利的担忧,而且非常任性,完全不在乎瓦特是否知道这一切。赛明顿因为没有资助人而犹豫不决,菲奇则不屈不挠地争取所有可能的机会。极具人格魅力的罗伯特•富尔顿和精明的合作伙伴罗伯特•利文斯顿以及具有反叛精神的亨利•施里夫(Henry Shreve)都对蒸汽船的发展持批评的态度。因为在当时的俄亥俄流域和中西部地区,蒸汽船是工业革命的敲门砖,而他们的这种态度则使之显得与众不同。新型蒸汽船发动机制造厂和铁件铸造厂吸引了一大批熟练技工,他们汇集到匹兹堡、辛辛那提、威灵、路易斯维尔,以及后来的圣路易斯。有一组数据能表述当时发展的速度之快。从1809~1819年的10年间,蒸汽船建造的总吨位数从1 000上升到17 000,而1830年的数字是64 000,1840年则是202 000。到1830年,随着蒸汽船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美国人渴望跟随英国的脚步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这种热情呈现出乐观,甚至盲目自大的情绪,美国在新型领域的发明能够跃居世界第一的观点在当时急剧膨胀起来。杰斐逊也受甚嚣尘上的美国人完美无缺论调的影响。1785年,他写信给巴黎的阿比盖尔•亚当斯(Abigail Adams),恳求她给自己寄两条英国的亚麻桌布和餐巾,因为英国货“比这里的更好、更便宜”。到1812年同英国的战争打响的时候,他对安装在自己庄园里的纺织机械津津乐道,因为只需两名12岁的小姑娘和两名妇女即可加工他家里所需的全部亚麻布、棉花和羊毛。“我们的制造工人,”他自夸道,“几乎同英国的那些工人在同一水平线上。”工业革命运动从失败主义论调到走向繁荣,从被禁止到急剧扩张,经历了50年时间,其中有两起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第一件事情发生在1824年3月3日,蒸汽船成了那个星期一事件进展的催化剂。美国历史上对法庭审判造诣最深的人之一、伟大的司法创新者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自1801年以来担任首席法官——终结了纽约州对蒸汽船服务业的垄断地位,而且他的裁决结果造成的影响超出了对航运权本身的制约,且一并解除了美国跨州贸易活动的限制。第二件解除人们思想束缚的事件发生在1838年,当时的国家专利法使发明家们的利益得到保护。1790年以前,发明人必须一个州一个州地取得专用许可证,为此要满足各州不同的要求。1790年颁布的第一部《联邦专利法》简化了专利申请的手续,但它只是建立了一套申请专利权注册的程序,并没有对专利产品进行审查。当时不提供任何产品独创性的证据也能够申请专利,以致几个人可以持有相同发明意图的一个专利权。实际上发明者们仍旧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来保护自己的所有权。赛勒斯•麦考密克(1809~1884)在1834年获得谷物收割机发明专利的时候年仅25岁,他在22岁时即完成该项发明,但是在1848年基本专利权期满后,他的余生就花费在想方设法保护自己改良成果的专利权上面。多产的发明家和创新者奥利弗•埃文斯对法官的裁决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的专利不符合公众的利益,结果他回到家里销毁了自己的论文。

前言

引言:美国的创新天赋“你看见一样东西就会问‘为什么’,而我会梦想那些还未出现的东西,并且问‘为什么不?’。”——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长生》(Back to Methuselah)(1921)美国人来到北美大陆已有4个世纪,他们憧憬着建立新的生活,以摆脱旧世界的束缚。早期定居者初踏上这片新奇而广寂的大陆时,陌生环境的冲击和生活必需品的匮乏,激发他们产生了近乎疯狂的动力去完成实用性创新,以便让生活少一些贫乏,多一份惬意。理解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是21世纪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当今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要求美国人不断开拓创新,就像第一批冒险家那样充满勃勃生机。我对美国人的适应性天赋产生兴趣要追溯到50年前一个薄雾弥漫的早上,当时我沿着第一批英国定居者的足迹,漫步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河口的海岸。在詹姆斯敦(Jamestown)栅栏要塞遗址,我参观了考古学家们从泥土中发掘出来的5万件文物残片,这是350年前到此的第一批英国侨民遗留下的:一个陶制烘箱;一把弯柄长剑;数枚象牙棋子;一个带有四个长钉的小铁蒺藜,用以伏击西班牙骑兵;剪刀、针和顶针;一把烙铁;百十把剪蜡烛芯用的剪刀;杜松子酒瓶;一座储藏食物的冰窖。1607年5月14日,约翰•史密斯船长率领三艘帆船,带来了104位定居者。其实,最早的117位侨民在此前十多年便由沃尔特•雷(Walter Raleigh)爵士带领着定居在罗诺克荒野,这些人中包括了男人、女人和儿童,但后来尸骨无存。之后,詹姆斯敦的定居者率先在印第安人的敌意和“饥饿年代”中生存了下来。这些人通过创新生存了下来。在今天的詹姆斯敦,参观者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如何使用锁子甲和护胸甲,这本是用来抵御西班牙军队的,不过西班牙军队从未出现过。用这样的装备来与印第安人作战显得太笨重,所以他们切碎装甲,并将部分制成烧饭用的锅。后来,他们出口生丝、玻璃、檫木和草灰碱,但仍不足以换取从英国运来的生活必需品;于是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约翰•罗尔夫(John Rolfe)的创新上,对一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植物种子进行杂交培育,从而生产出第一种长期支撑出口的产品——非常适合弗吉尼亚的土壤特点和伦敦人口味的烟草。从1776年之后,这些新独立的美国人不断进行政治创新,逐步把允诺的独立自由变成了现实。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进步故事已经被许多经典的历史和传记详述过,我自己也为之补充了详尽的文献,从而描绘出1889年到1989年这第二个百年间盛开的自由之花(《美国创新史》)。虽然史学家们很少注意到过去两百年来实用性创新的故事,但美国人正是由此创造了自己舒适安逸的生活,进而迈进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所以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刻画那些创新的主要缔造者。在早期的岁月里并没有多少创新者,新的共和国的命运还是未知数。直到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的新移民陆续到来,新一代的创新者才在他们中间产生。通常的说法是,与这些后来的移民一起到来的还有他们的梦想。实际上,他们带来了我们的梦想,并使美国人的期望与誓言变成现实。新移民拓荒的能量是显而易见的:种植玉米、铺铁路、收割小麦、纺棉、建设城市、挖运河、炼钢、筑桥、建厂,他们无所不能。他们带来的不只是体力,由于他们刚刚摆脱了阶级分化的束缚或赤裸裸的暴政,所以他们倾向于守拙,而且凡事都要问个究竟。茫茫人群中并不引人注目的这些后来者,来自世界各地,怀有抱负,是积极的风险承担者,是格外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们的创新天赋在过去两个世纪加快了美国的进步。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没有任何特别的秘密,没有任何专利发明,没有任何巨额财富或者特殊关系。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闪现在新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时,他们也曾前途未卜。但神奇之处是他们在共和国自由和自然竞争的刺激中找到了一条路,从而满足了他们自己和他人。创新,这个曾让约翰逊博士战栗的观念和行动,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独特品质。创新不仅仅指某项发明,更应指能投入实际应用的发明。赫伯特•博耶(Herbert Boyer)不满足在大学实验室里合成基因,于是顶着学术界的非难,投身商业,大规模生产人工合成激素。赛勒斯•麦考密克(Cyrus McGormick)不仅是发明收割机的农民,也是为此而融资的第一人,因此才让成千上万的农民用得起这项发明。被严重忽视的无线电天才埃德温•阿姆斯特朗(Edwin Armstrong)在看到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了确保在调幅收音机制造市场上的收入而搁置他发明的调频收音机后,便毅然独自挺进市场。艾达•罗森莎(Ida Rosenthal)没有发明胸罩,甚至也并不是她创意推出媚登峰品牌(Maidenform)“我曾梦想”的推广活动,但却是她把所有这一切整合进产品市场,之后她丈夫的发明才得以影响无数女性。西奥多•梅曼(Theodore Maiman)在1960年5月16日发明了第一台可应用的激光器,他把激光的发明描绘为一个“无的之矢”之作,因为当时很少有人认识到了激光在多方面的潜能。由于他停止了创立自己公司的进程,所以他首先是一个发明家,其次才是创新者。在1957年我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发明与创新之间至关重要的区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记者,我去特丁顿采访了政府出资成立的国家物理研究所,他们带领我参观了该所高级研究员罗伯特•沃森•瓦特(Robert Watson Watt)在1935年发明的雷达系统,就是这个雷达系统帮助英国皇家空军赢得了不列颠之战。他从前的同事抱怨说,英国人的发明在1939后被美国人拿去投入商业应用,从而奠定了伟大的电子工业的基础。抗生素的故事如出一辙,青霉素由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于1928年发现,之后被美国人大规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Wilkes)于1951年在乔•莱昂斯公司(J. Lyons & Co.)的办公室开发出的第一台商用电脑。喷气式发动机也是如此。所有这些英国发明都被美国人的创新活力所超越。弗兰克•怀特(Frank Whittle)设计了燃气涡轮机并申请了专利。这项发明在1930年用于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当时他只有24岁。1937年4月12日在拉格比这架飞机第一次试飞;1941年5月15日,英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首航成功。英国空军的懒惰和国家科学院的怀疑耽误了弗兰克•怀特喷气式战斗机的生产。直到1943年,绝密的设计蓝图才被送到了英国的盟国美国——美国人进而主宰了喷气式发动机的制造。怀特为美国人的开发和创新热情所打动,加入移民美国的热潮,最终在美国海军学院任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实用性创新是让美国出类拔萃并让其他条件优越的国家落后乃至失败的首要原因。美国从一个偏远落后的“新大陆”成长为发达国家,不能单纯地以其自然资源或人口资源来解释,因为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南非在这些方面同样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却都未能持续地发展。美国人铺设横跨大陆的铁路要早于俄罗斯人和加拿大人很多年。在阿萨•惠特尼(Asa Whitney)简洁的描述中,美国人接受新创意的速度是惊人的。1830年,从事时尚货品买卖的惠特尼来到英格兰进货,当时美国已经独立50年,工业革命发源地英格兰的铁路建设依然遥遥领先,这激发了这个骄傲的美国人毕生的敬畏之情。1830年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间的铁路开通了,惠特尼尝了一个鲜,坐上了火车。火车的速度之快让他无法想象:据他估计时速已达46英里。但在惠特尼的有生之年,美国竟然后来居上,超过了英国,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卷入了铁路工程。惠特尼回到美国,对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的“火箭”号大加赞美。10年后,美国的铁路里程已达3 312英里,超过欧洲铁路里程总长,惠特尼发起了充满激情的运动,倡议兴建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于是沿着穿越大陆的铁路抵达太平洋已不再是横跨大陆的旅行者们的空想。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指出这样一种转换关系,看清楚创新者在承前启后的拐点上的来龙去脉。有许多灵光闪现的时刻,但那只是创新过程的开始,先行者们总是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方能完成创新。得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不是无中生有采摘到了集成电路的硕果,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也不是于某个明媚的日子里在巴黎“发明了”蒸汽船。托马斯•爱迪生把电力引入到城市,而他的移民职员塞缪尔•英萨尔(Samuel Insull)找到了一个途径,让电力便宜到每个人都用得起。英萨尔又依赖于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在交流电上的创新——而威斯汀豪斯并没有像英萨尔那样将改善后的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所有这些人都是创新者:他们是能动的创业者。人们常说科学家探索发现,发明家寻求解决办法,我们再加上一句,创新者不择手段地为某项解决办法谋求大众化应用。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传奇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他发现了声波转化成电流的方法,但他并不是创新者。的确,1876年3月10日的那个晚上是个伟大的时刻,贝尔的年轻助手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听到了贝尔在电话线另一端的声音:“沃森先生,来帮个忙!”但是,正如沃森日后评价的,贝尔公司应运而生的电话并没有使交谈变得便利,反而让美国人锻炼了嗓门和肺活量。贝尔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再对电话技术作出更多贡献,或者说没有能再作出必要的改进,没有使用自动交换机,加感线圈和载波电流系统等使之成为有效的装置,也没有运用市场开拓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是托马斯•爱迪生,当然查尔斯•巴彻勒(Chriles Batchelor)在这方面也功不可没,解决了声音微弱和消音的问题,他们为竞争对手西部联合公司(Western Union)生产高效碳精按钮话筒,因此,真正的电话是在西部联盟电话公司买下爱迪生及贝尔的竞争对手埃利萨•格雷(Elisha Gray)的专利权后才出现的。接着,西奥多•维尔(Theodore Vail)将西部联合公司和贝尔电话公司合并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 & T)。维尔预见到了全国性长途电话系统的潜力,克服了来自政界、技术界以及官僚体制的诸多障碍,因此能在1915年1月25日一边在乔治亚捷奇岛康复修养,一边聆听纽约的贝尔对旧金山的托马斯•沃森重复那句1876年所说的电话请求(沃森回答说他要花一个礼拜才能赶到)。维尔还创办了一家研究机构,1925年,这家机构成立并命名为贝尔实验室,数十年来,这里都是创造力的来源,包括1947年的晶体管和1962年的“电星一号”通讯卫星。维尔是一个创新者,塞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es)也是,尽管他不是第一个发明实用型电磁电报机的人。科学家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的发明在他之前,但温文尔雅的亨利没有兴趣把他的发明用于商业开发,而摩尔斯有兴趣,他是电报机的创新者。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于1938 年在纽约市昆士区自家厨房里用炉子制造出了可以将一张纸上的图标转印到另一张纸上的化学物质,但商业机构对此不感兴趣。1944 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一家非营利性机构——巴特尔研究院再度开始了这项研究。当时,约瑟夫•C•威尔逊(Joseph C.Wilson)刚接替父亲成为生产摄影器材的哈洛伊德公司的董事长,他便派遣刚从海军退役不久、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友索尔•M•林诺维兹(Sol M. Linowitz)律师前往哥仑布考察。林诺维兹说:“我们到了哥伦布,看见一块被猫用尾巴蹭来蹭去的金属装置。”1947~1960 年间,威尔逊共在这个奇怪的装置上花费了7 500万美元,几乎令公司濒临破产。但这些努力最终成就了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施乐复印机,所以威尔逊是毋庸置疑的创新者。托马斯•爱迪生被看成是美国最重要的发明家,他名下的专利多达1 093项,但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研发和商业推广的漫长过程把发明的理论转化成创新的现实。他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爱迪生之前的数十位实验者,已经在加热白炽灯丝上下了很多工夫,他们中的佼佼者有一天也会取得成功。但是,爱迪生出类拔萃的创新在于弄清楚一点:他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要想使办公室或家里的电灯开关发挥作用,你就需要依赖以下部件协同运转:发电机、电缆和无数的接头,这些都需要设计并投入人力物力制造出来,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爱迪生还扮演了创业者的角色:融资、处理法律事务及培育市场。所以,爱迪生是一位最伟大的创新者。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专利在一些产业中非常重要,如制药产业,但在其他产业不那么重要,如机器制造。不过它们所发挥的作用都被夸大了,因为一项专利的发明只是一个开始,有商业价值的专利不到10%。莱梅尔逊项目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有不到1%的专利具有创新价值。约翰•沃特(John Vaught)在1975年为惠普公司发明的喷墨打印机,或是200年前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的粗陋的轧棉机,才是这种百里挑一的发明。这本书中的一些创新者是发明家,他们将发明申请了专利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但也有一些创新者没有任何发明。少数人有科学发现,但绝少有人精通任何纯科学分支。他们的独特之处不是他们申请了专利或阐明了一组公式,而是他们以某种方式把最重要的创意转变成了商业现实,并带来巨大冲击。在历史进入18世纪时,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和弗朗西斯•卡波特•洛厄尔(Francis Cabot Lowell)使马萨诸塞成为棉纺中心,但他们没有发明那些机器设备。那些设备是他们从英国偷来的。这本书中的创新主角儿们可谓三教九流,他们在美国包容、平等的社会风气中成长。看看美国历次经济大变革的主要缔造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你会感到特别吃惊。他们当中有卡车司机、肖像画家、修鞋匠、哈佛大学教授、海员、卖蔬莱和水果的侨民、毒贩子、美发师、小商贩、广告员、磨房主、不识字的奴隶女儿、20世纪60年代旧金山街头的暴乱分子、海滩出租车司机、女裁缝、钢琴销售员、发电厂的工头、“二战”末在战舰上无所事事的美国海军士兵、花花公子、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五金店老板、小职员……当然,还有两位自行车技工。但改变历史的创新者多具备一种救赎的品德,人数之多,令人惊讶。他们想改善我们的生活,想把从前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所有人。阿马德奥•贾尼尼(Amadeo Giannini)开设分行服务于平民。在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之前,显影冲印图片的摄影师简直需要具有化学博士学位。计算机专家长期藐视AOL的电子邮箱,但是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让无数人用上了这些电子邮箱和互联网。乔治•多里奥特(Georges Doriot)和随后的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把有优秀商业计划的创业者从靠个人关系融资的境地中解放出来。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和肯•奥尔森(Ken Olsen)扩展了电脑用户,使电脑不再由少数精英独享。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在 eBay 网上创建了民主的供需关系。雷蒙德•史密斯(Raymond Smith)把赌场从烟雾缭绕、全是男人的昏暗房间改造成了公共娱乐场所。胡安•特里普(Juan Trippe)和唐纳德•伯尔(Donald Burr)使民航大众化,向每个人开放了飞行的天空。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浪漫的臆想,那些大众化的推行者不过是为了争取高额利润才去迎合普通人。当然,这些人服务大众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让自己受穷,但根据我对这些创新人士生平的研究,他们的动机并不总是赚钱。他们各有追求——毫无疑问,罗伯特•富尔顿多年来依赖他人为生。亨利•福特若是为了钱,他就该按照合伙人的需求制造汽车,这会让他在早年赚更多的钱。贾尼尼尽一切可能避免个人财富,他深受家庭早年的争斗带来的民粹主义的鼓舞。成为上帝的代言人,服务全人类是摩尔斯、维尔、刘易斯•塔潘(Lewis Tappan,提供商人信用评级信息)、西奥多•朱达(Theodore Judah,提出在高山峻岭修建铁路)、奥尔森和玛莎•马蒂尔达•哈泼(Martha Matilda Harper,美容业)等人的最终愿望。约翰•沃纳梅克(John Wanamaker)忠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他一改南北战争前通行的讨价还价习俗,在他著名的费城百货商店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我把创新者称为大众化的推行者,他们有利他精神,但无疑也掺杂了虚荣心,还渴望成为受赞美的施恩者,渴望得到同行的认同。有这种复杂的想法并没有错。对于爱迪生和埃德温•阿姆斯特朗,满足科学探索中的好奇胜过一切;对于约翰•菲奇(John Fitch,蒸汽船),他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于C•J•沃克夫人(C.J.Walker,美容护理),她追求的是对种族优越感的肯定。无论个人的内在动机如何,在诸多创新者的成功中,推行大众化的本能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创新者是英雄和施恩者,但他们不是圣人。我认为描绘出他们的本色极为重要,而不要过滤掉他们那个时代的禁忌与偏见及他们自身的恶习。所谓瑕不掩瑜,粉饰瑕疵反而会妨碍我们对他们的理解,虽然他们创立的公司往往不持这种观点。许多公司查找其档案和搜索以前的记忆,尽力帮助我。很少有公司像联合科技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那样珍视他们的历史,他们仍细心保存着最初的奥的斯(Otis)电梯。颇有意义的是我们还能看到19世纪60年代以来奥的斯公司的产品开发历史资料,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工程师们进行各种计算的铅笔记号:必须使用多少缆绳,棘齿数目,蒸汽机的规格,平台的尺寸、形状和重量,以及锻铁制动器的数目。那时,电梯制作显然是一门手艺活儿,并不可以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美洲银行公然阻碍我将其创始人阿马德奥•贾尼尼列入本书,因为在其传略中,我提及他曾用过的一个反犹太的绰号。贾尼尼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者,并且“利在千秋”。这里没有任何暗示,说今天的美洲银行——美国最大的银行——有任何偏见。贾尼尼自己是以色列国的支持者,有极其高尚的品质,但是有必要结合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审视这些创新者,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雪花石膏人像。我关注过去两个世纪来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创新者,从约翰•菲奇在特拉华河上的蒸汽船服务到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Google上的电子服务,包括一些后来评价有失公允的创新者,如奥利弗•埃文斯(Oliver Evans),他设计出高压蒸汽机和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显然,具有创造才能的美国人何止千千万万,他们在不经意间摆弄着机器,为实用化改进添砖加瓦,这是美国进步的关键,但他们的名字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必须谨记,少数天才创新者是扎根于无数的劳动大众中的。随着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美国的创新成了那里夺目的风景,英国议会派遣著名的制造商约瑟夫•惠特沃思(Joseph Whitworth)和教育家乔治•沃利斯(George Wallis)来了解他们所说的“美国制造体系”。他们总结出美国进步的关键在于“在工厂运转中盛行的普遍智慧”。沃利斯归结于“发明创造的处理权”以及“公立学校体制注重全民教育”。山姆•科尔特(Sam Colt)在伦敦开枪械厂的时候常常谩骂美国人的机械学(后来这个厂关掉了)。本书收录了70位创新者,外加一个包含了101位当代创新精英的群英谱。研究助理戴维•列菲衡量了数百个创新者所取得的成就,从中筛选出了这些精英,此外,斯隆基金会推荐的三位学术顾问对此作了指导——他们不以任何方式对我的最终选择承担责任。显然,我不会把我自己限制在技术范畴,除非是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阐述的那种广义的技术,即由所有更好的方法和组织构成的、以提升新老资本效率的技术进步。这包括很多东西:科学发现的进展、多项发明的要素结合、劳动重组、融资/交易/营销的新概念。当然,莱特兄弟在入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另一个人:在1907年那个壮丽的日子,欢呼的人群中观看威伯尔驾机飞越哈得孙河的那位小孩子——胡安•特里普,他后来在泛美航空公司开辟了大众航空旅行。我不会装做能领会所有科学的复杂性,更不会装做能把其细微差别转换成大众话语,但若是社会历史工作所必需,我仍试图描述技术性问题。总体上,我相信这些侧面会清楚地揭示创新过程。对于所有主题,我都要问:为什么是这个人,为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美国?创新有什么样的来龙去脉?这些个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彼此独特的又是什么?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什么驱使他们把想法变为人们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他们的动力是金钱还是理想?毋庸讳言,正是妇女、非洲裔美国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贡献点亮了这本书,因为是他们点亮了创新的历史。对于弗雷德里克•麦金利•琼斯(Frederclk Mckinley Jones)这样的黑人,即使他取得了60项专利,发明了冷藏车,但要为大规模创新融资也是不可能的事。沃克夫人和加勒特•摩根(Garrett Morgan)这样的黑人创新者克服了巨大的社会不公。妇女们还必须克服社会的种种偏见:除了操持家务,还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拉塞尔•西蒙斯(Russell Simmons)、王安(An Wang)、贝里•戈迪(Berry Gordy)和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都曾引领更有前途的潮流。掌上电脑的先驱,唐娜•杜宾斯基(Donna Dubinksy)和惠普公司的革新者卡莱顿•菲奥莉娜(Carleton Fiorina)提出,把妇女们归入只为其他妇女而去创新的人,这会是多么失败。发明家的传记中总有很多的溢美之词,但很少有人能从创新者的角度去审视,而且科学和技术已经被标准的历史课本所忽略。[这个不足最终在2003年有所弥补,在参考书目中列出了上下册教科书读本《创造美国》(Inventing America)]。米切尔•威尔森(Mitchell Wilson)的图解本《美国的科学与发明》(American Science and Invention)有趣地回顾了科学成就,但重点还不是写创新,并且那已是50年前的读本。在近些年,关于创新的著作有所增加。金融史学家罗伯特•索贝尔(Robert Sobel)写了9个创业者的经历,理查德•泰德洛(Richard Tedlow)写了7个,作家戴维•布朗(David Brown)写了当代35位创业者。据我所知,还没有像《美国创新史》这样的通俗读本,探索两个世纪历史上的创新者,去深入研究个人的、技术的创新,了解一个人如何影响其他人和同时代的人,以及把这些个体与同时代的事物一起放到历史背景中解读。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关注的是机械技术时代,介绍那些在从共和到南北战争早期美国的主要创新者。三项法律创新提供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法律架构:最高法院颁布法令允许自由开展跨州商业活动,并颁布了联邦专利法,确立了公司这一商业组织形式。这些法规减少了公司责任,为项目融资提供了便利。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1791年11月提出了有先见之明的报告,表明美国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进口关税来激励国内制造业,“特别是与机器相关的新发明”。如他的传记作家荣•切尔诺所写,汉密尔顿是美国自由市场经济革命的先知,他是“从我们现代去到那个时代的信使”。但是由农业利益集团主宰的国会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些突破惰性的创新者,都是自学成才、自我鞭策的人,他们准备在任何领域一展身手。那个时代的象征是美国领军的铅笔制造商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更多人记得他是因为他是哲学先验论者,从哈佛大学毕业10年后,他选择把自己称作木匠、泥瓦匠、吹玻璃管的、粉刷匠、农民、测量员,以及作家和铅笔制造商。作坊革命从未有政治革命那么引人注目,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让美国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第二篇开始于南北战争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刚起步的时候,由机械时代过渡到了电气时代。如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所说,这个国家从“民俗文化”过渡到“大众化”。数百万带有变革本能的移民接踵而至,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成长为国际商务的主宰。通常认为在这个时代,研究的主要推动力源自那些附属于大公司、政府和大学院系的研发实验室的专家之手,其实,个人创新者仍然为数众多。他们大部分独立地开展科学和理论知识研究工作,他们在复杂的组织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福特和IBM章节有所叙述)。第三篇的主题是数字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智能技术变得至高无上。带着对20世纪60年代加州嬉皮士的轻蔑,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这位硅谷的创新者评价道:“我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对的。美国已经变成了彼得•德鲁克(Peter Druuker)所说的一个浮现中的“创业型社会”,这是由摩尔和其他人创立起来的信息/服务经济。商业结构趋于更扁平的网络结构,而不是更深的层级结构。大规模生产正在进化成大规模定制,“生活品位”营销正在替代基于市场细分的营销,美国由此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垂直产业模式瓦解,互联网正在为无数更小的企业和个人创新提供便利。在我的调查中错过了一支创新力量:政府。在安•兰德(Ayn Rand)著名的小说中,创业者的形象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他抓住了美国人的商业想象力。那些理想中有真理,但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激发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总是让人看不清楚。政府赠地和政府贷款,对建设州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必不可少。晶体管发明后,庞大的美国政府始终支持半导体产业的研究保持世界领先,而美国国防部首创了互联网。把政府所完成的这类工作梳理出来,写进这本书中,看看政府的创新形象,的确充满诱惑,不过这是另一本书的事。这里记录的男男女女都是在商场上冒险的创新者。尽管如此,所有我们这些人,成千上万致力于创新或支持创新的美国人,都是开明、能动的公共领域的受益者。佛蒙特州参议员贾斯汀•史密斯•摩利尔(Justin Smith Morrill,1810~1898),15岁被迫辍学;他提出的两项“赠地法案”分别于1862年和1880年通过,联邦政府赠与各州数百万英亩的土地,建立教授农业和工程等应用型知识的高等学校(这比欧洲大学承认工程学作为一门专业要早很多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哈里•科尔默里(Harry Colmery)、密西西比州的国会议员约翰•兰金(John Rankin)和马萨诸塞州的国会议员伊迪斯•罗斯•罗杰斯(Edith Nourse Rodgers)一起提议的《退伍军人法》,于1944年由罗斯福总统签署执行。该法案所带来的个人实现和美国的繁荣在汤姆•布罗考(Tom Brokaw)的著作《美国最伟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中受到极大赞美。肯•奥尔森是退伍军人,还有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他们是电脑鼠标和图形界面软件的先锋。那时,有200万退伍军人转业,很多人成了工程师、科学家和经理人,而高等教育在英国仍受到过度约束,仍在强调艺术。在那时,只有极少数人——约占人口的2%——能上大学,《时代》杂志报道说,社会各界开放大学校门的提议激怒了高等院校,“更多意味着更糟”成为精英们的战斗口号。贵族观念给英国的创新潜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机会均等形式下的民主更可行。当然,美国人民是不折不扣的创新者,他们的信仰反映在其所建立和维持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商业制度上。我这本分析型传记中的创新者,是生生不息的革命舞台上的演员。下一个舞台要思索的主题可能是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廉价可再生能源,所有这些听起来让人振奋,然而创新的历史教育我们,最伟大的创新是不可预见的。卡内基基金会大名鼎鼎的总裁凯瑞尔•P•哈斯金斯(Caryl P.Haskins)想起1965年提交给总统的一份报告中提及:“直到1929年人们仍普遍认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我们都了解到我们所在的星系实际上只是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这样的星系中的一个,了解到宇宙在膨胀是最近10年的事情;1920年,甚至到了1950年,我们都对此知之甚少。”从这点上说,我们与那些在1607年第一次踏上詹姆斯敦海滩的男男女女身处同样的境地。眼下,美国人必须关注的是:要想通过创新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美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4年5月,《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发出警告,美国正在失去科学优势。威廉•J•布罗德(William J.Broad)报道,美国的专利份额在过去10年跌至原来的52%,诺贝尔奖份额跌至原来的51%,美国的科学论文在学术刊物上不再占多数。美国青年对从事科学事业的兴趣在减退,这让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雪莉•安•杰克逊(Shirley Ann Jackson)感到痛惜,她问道:“这个千年谁来搞科研?”爱迪生和阿姆斯特朗,以及许多其他的发明家、创新者都曾提到,他们的想象力,是在读法拉第和马克尼等创新者的传记时第一次被激发起来的。要是这本描述创造了美国的创新者们丰功伟绩的历史书,能激发年轻一代创造新美国的雄心,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谱写了一篇篇了不起的、振奋人心的创新史诗,史诗故事中的主角儿是那些敢于创造这个伟大国度现代面貌的梦想家和实干家。——杰克•韦尔奇哈罗德•埃文斯凭借其能力和才华,带来了美国创新天才们的传记。这本书是一部奇妙的群星谱,有历史长河中耀眼的明星创新者,又有被历史暗淡模糊但令人惊异的创新之星,从托马斯•爱迪生到泰德•特纳,星光熠熠。《美国创新史》之所以著名,应归功于埃文斯颂扬了了商业历史和思想,为创新在历史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沃尔特•艾萨克森,《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作者哈罗德•埃文斯凭借其敏锐地分析智慧、引人入胜的讲故事天赋,为我们奉上了一部光彩夺目、通俗易懂、有独到见解的书,展示了真正塑造我们现今生活的创新者们。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的作品,清楚地揭示出最难以捉摸的品质——天才——之谜。——乔恩•米查姆,《罗斯福与丘吉尔》作者哈罗德•埃文斯这部卓绝的新书将巩固他作为美国创新史学家地位。就像其磅礴的主题一样,这本书完全有其独到见解、令人振作——这种历史可以明志,更适合育人。 ——肖恩•韦伦兹,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代顿¬-斯托克顿史学教授

内容概要

哈罗德·埃文斯(Harold Evans)  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报人,在过去40多年里,哈罗德埃文斯是一位享誉大西洋两岸的媒体泰斗级人物。他从16岁开始,在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做了14年编辑,然后到伦敦《泰晤士报》工作,直到1984年定居美国。在美国,他先后任《康德·纳斯特旅行家》创刊主编;兰登书屋董事长和出版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西洋》杂志、《高速企业》、《纽约每日新闻》编辑部主任、副总裁。在其设计众多议题中从空气污染到子宫颈癌,再到萨里多胺(thalidomide)受害者赔偿,埃文斯带给读者很多官方否认或漠视的新闻报道或丑闻。他帮助了树立报纸及其高级编辑作为社会变革催化剂。  在2002年,英国新闻从业人选举埃文斯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报纸编辑。他名列2004年封爵名单,由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 他也是《美国世纪》(The American Century)的作者;2009年,他又出版了畅销书《我的报业人生:追忆似水年华》揭示了绝迹的泰晤士报的真相 。该书在2009年被《纽约时报》评为非虚构类年度最佳图书。

书籍目录

引言:美国的创新天赋 Ⅵ
第一篇 新型文明社会的开创者
推动美国发展的英雄们 4
约翰•菲奇 第一艘蒸汽船 8
罗伯特•富尔顿 蒸汽船交通公司 14
奥利弗•埃文斯 高压蒸汽机 24
亨利•米勒•施里夫 打通航道 30
蒸汽船之战揭开了美国商业解放的序幕
伊莱•惠特尼 机械时代的教父 36
塞缪尔•斯莱特 纺织出美国 44
弗朗西斯•卡波特•洛厄尔 洛厄尔女孩 45
山姆•柯尔特 大批量市场 47
塞缪尔•芬利•布里斯•摩尔斯 电报 59
赛勒斯•麦考密克 美国大商业的设计师 66
艾萨克•梅里特•辛格 第一个成功的美
国跨国公司 72
查尔斯•固特异 硫化橡胶 80
阿尔伯特•奥古斯塔斯•波普:自行车上的
民主
埃德温•德雷克 石油钻探 90
李维•斯特劳斯 牛仔裤 96
伊莱莎•奥的斯 安全电梯 102
刘易斯•塔潘 信用评级 106
西奥多•德霍恩•朱达 跨州铁路 114
四大巨头:科利斯•波特•亨廷顿, 利兰•斯坦
福, 查尔斯•克罗克, 马克•霍普金斯
第二篇 美国崛起
把大陆联合起来的冒险者 126
第一章 发明家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创新的科学 139
利奥•亨德里克•贝克兰 塑料 160
威尔伯•莱特 奥维尔•莱特 翅膀 168
加勒特•奥古斯塔斯•摩根 防毒面具 200
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 现代无线电 204
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登, 李•德•福
瑞斯特, 迈克尔•普平
第二章 大众化的推进者
亨利•福特 平民的汽车 222
福特最孤独的时候:乔治•塞尔登的专利
乔治•伊士曼 柯达公司 238
萨拉•布里德洛夫•沃克 美国女强人 242
阿马德奥•彼得•贾尼尼 人民的银行家 247
马萨•马蒂尔达•哈泼 零售特许经营网络 264
雷蒙德•“帕比”•英格拉姆•史密斯
赌博行业 266
胡安•特里•特里普 喷气机时代 272
“人民航空公司”的先驱:唐纳德•卡尔文•伯尔
乔治斯•多里奥特将军 风险投资公司 290
第三章 帝国的缔造者
艾达•罗森塔尔 媚登峰胸罩公司 296
拒绝穿戴紧身胸衣: 卡瑞斯•克罗斯比
塞缪尔•英萨尔 廉价的电力 306
费罗•T•法恩斯沃斯 电视技术 322
沃尔特•迪士尼 娱乐帝国 330
琼•奈德奇 体重守望者俱乐部 342
托马斯•沃森 IBM  344
赫尔曼•霍利里思,约翰•帕特森
小托马斯•沃森 大型计算机 355
肯•奥尔森:小型计算机
雅诗•兰黛 化妆品公司 366
马尔科姆•麦克莱恩 集装箱航运,豪华游轮 369
吉姆•舍伍德
埃德温•兰德 宝丽来 372
露丝•汉德勒 芭比娃娃 376
第三篇 数字时代
硅谷的微电子业精灵们 384
加里•基尔代尔 PC软件 392
比尔•盖茨, 史蒂夫•乔布斯
赫伯特•博耶 罗伯特•斯旺森 生物科技产业 410
泰德•特纳 CNN, 24小时电子新闻 422
琼•甘茨•库尼 芝麻街 430
雷蒙德•达马迪安 磁共振成像扫描仪 432
拉塞尔•西蒙斯 嘻哈文化市场大师 442
皮埃尔•奥米迪亚  eBay  446
拉里•佩奇 谢尔盖•布林  Google 448
十大启迪 456
创新群英谱 458
参考书目 466
插图授权 475
作者小传 476
致谢 477

编辑推荐

《美国创新史》编辑推荐:《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一部全面记述造就美国辉煌的主要创新者的伟大史诗。

作者简介

罗伯特·富尔顿
每个人都认为是他发明了蒸汽船。其实不然。但是他是相关的一些至关重要的事物的创新者。
山姆·柯尔特
这位不计后果的挥霍者造就了自己的左轮枪神话。
莱特兄弟
在难以忍受的失败背后,他们让人们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翔梦想。
爱迪生
这位绝顶天才使全世界变得更加明亮起来。
埃德温·阿姆斯特朗
每当你从电视机、收音机或手机上听到清晰的声音,你都在受惠于这个人。
赫伯特·博耶
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暴乱分子,但就是他给世界带来了医学革命。
琼安·冈兹·库尼
在纽约有一个餐会……随后就有了《芝麻街》
加里·基尔代尔
个人电脑革命的真正奠基人。
比尔·盖茨
一位将电脑直入我们生活中的伟人。
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
Google让人们和这个世界联系的更为紧密。
史蒂夫·乔布斯
手拿一个啃掉了一口苹果将创新理念发展到顶峰的创新大师。
从未有一部美国的历史像哈罗德·埃文斯写的这部我们期盼已久的《美国创新史》,他为我们讲述过去两个世纪创造美国、影响世界的伟大人们的史诗故事。
美国的繁荣史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民的历史,他们对技术有着神秘的信仰,从在大平原上用风车取水的早期定居者,到互联网上网络精英,创新、实用发明,是美国卓越背后的主要力量。正是这些创新者——在小镇阁楼里、在密西西比河上、在硅谷、在堪萨斯的麦田中、在黑人妇女的美容厅、在代顿自行车铺的创新者——使美国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达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生活水平。
当然,仍会有一些英勇的创新贡献者被历史遗忘。例如,是谁百折不挠地使银行能服务于普通人?是谁把国际航班推向大众?是谁发明了使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安全的红绿灯?是谁创造了保护人们在危机时刻保住生命的防毒面具?谁的互联网功绩是基于人人平等的理念?谁把廉价电力带进了每户人家?谁给每个人带来高质量的声音?
正是这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可敬的创新者,不但给美国,更给全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停进步的原始动力!
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五百多幅令人难忘的照片和插图,这些创新者栩栩如生。我们看到拓疆者约翰·费区在印第安人手中几乎丧命,由此激发他发明了第一艘蒸汽船;我们看到奥维尔和威尔伯·莱特在他们的铺子里,手工缝合飞行器的机翼;我们看到加里·基尔代尔开发操作系统,将为比尔·盖茨帝国打下基础。埃文斯串起了上百个这样的创新者、发明家和创业者,构成了美国历史的主线。
为表彰精粹,埃文斯把最实用的创新思想提炼出来——这些璀璨的精华,带着创新者的思想,激励我们去思索、去憧憬。这本不寻常的务实之作——最具意义的是,它是历史启迪!

图书封面


 美国创新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1373EMBA雜誌編輯部現今的企業常常喊著要創新產品,但是即使公司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甚至進一步投入大筆資源實行,真正推出創新產品的公司還是有限。究竟成功創新的秘訣是什麼?現今的企業常常喊著要創新產品,但是即使公司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甚至進一步投入大筆資源實行,真正推出創新產品的公司還是有限。究竟成功創新的秘訣是什麼?今年秋季出版「他們創造了美國」(They Made America)一書的伊凡斯(Harold Evans),長期研究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者,他在財星雜誌上歸納出,成功創新者最大的特色是,他們擁有將想法化為熱門產品的決心。由於創新者抱著要推出新東西的心態,因此會準備好為願景冒險,以及承受困難。由於想要改變現狀的人,必然會遭逢反對者,因此創新者要擁有打不倒的個性。新產品的第一次可能會失敗,一般人便以為想法不可行,成功的創新者則不同,他們擁有近似瘋狂的特質,非常相信自己的創新點子。在第一次失敗之後,他們還會繼續嚐試,往往當他們持續堅持,突破想法上較大的缺點時,之後便一片坦途。伊凡斯表示,不屈服的精神才能確保最後的成功,要成功創新,毅力甚至比原創性更重要。歷史上,來自借用和整合其他人想法的創新,比單純由自己發明的創新多,福特(Henry Ford)便曾經說過,「我沒有發明任何新的東西,我只是把幾世紀以來,其他人的辛苦發現,裝配進一輛車子裡。」創新不一定要挖空心思從無到有,站在別人的肩膀上,能夠讓自己看得更遠。伊凡斯認為,成功的創新者,還有能力看出事物之間的關連性,充份發揮想像力,讓既有的平凡想法,轉化為創新的點子。芭比娃娃的創意源頭,是來自德國的一個情趣娃娃,芭比將一個靜態的娃娃,加上傳統紙娃娃可以更換衣服的概念,就化成了多種服飾的娃娃角色扮演,成為長紅的商品。
  •     亚马逊上进口原版100多点人民币,翻译版要500.超级离谱!分是打给原作者的。豆瓣这是神马意思?“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不给我发评论。“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到底是鼓励短评论还是不鼓励?
  •     http://www.fortunechina.com/magazine/c/2005-01/01/content_1170.htm       作者: Harold Evans       从蒸汽机到搜索引擎,实用性创新是让美国出类拔萃、而其他条件优越的国家落後乃至失败的首要原因。创新不仅仅指发明。对发明的衡量要看专利的数量,或是那些冷清的实验室里传出了多少声成功的欢呼,而创新是指实用的发明。正像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告诫他助手时所说的:“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       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传奇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他发现了声波转化成波动电流的方法,但并不是创新者。的确,1876 年 3 月 10 日的那个晚上是个伟大的时刻,贝尔年青的助手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听到了贝尔在电话线另一端的声音:“沃森,来帮个忙!”但是,正如沃森日后评价的,贝尔的电话并没有方便交谈,反而让美国人锻炼了嗓门和肺活量。发明高效碳精按钮麦克风的是爱迪生 [还有查尔斯•巴彻勒(Charles Batchelor)]。因此,真正的电话在西部联盟电话公司(Western Union)买下爱迪生以及贝尔的竞争对手埃利萨•格雷(Elisha Gray)的专利权后方才出现。接著,西奥多•韦尔(Theodore Vail)将西部联盟电话和贝尔电话公司(Bell Telephone Co.)合并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Co.)。韦尔预见到了长途电话系统的潜力,克服了来自政界、技术以及官僚体制的诸多障碍。韦尔是电话的创新者 [他还创办了一家研究机构,1952 年,这家机构成为贝尔实验室(Bell Labs)]。       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的情况与贝尔类似。卡尔森致力于研究静电,1938 年,他在纽约市昆斯区自家厨房里用炉子制造出了可以将一张纸上的干燥图标转印到另一张纸上的化学物质,但商业机构对此不感兴趣。1944 年,哥伦布市的巴蒂尔记录学会(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再度开始了这项研究。当时,约瑟夫•威尔逊(Joseph C. Wilson)刚接替父亲成为摄影产品生产商哈洛伊德公司(Haloid)的董事长,他派遣从海军退役不久、关心公益事业的好友索尔•利诺维兹(Sol M. Linowitz)律师前往考察。利诺威兹说:“我们到了哥伦布,看见一块被猫用尾巴蹭来蹭去的金属物体。”1947-1960 年间,威尔逊共在这个发明上投入了 7,500 万美元,令公司濒临破产。威尔逊是静电复印机的创新者。       没有创新的发明只是一种娱乐。许多创新者也许连六孔哨子这类小玩艺都发明不出来,但像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确实能让自己的灵感在社会上付诸实现。调频收音机的出现全靠发明家埃德温•阿姆斯特朗(Edwin Armstrong)在 1939 年亲自把它推向市场。此前,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老板大卫•萨尔诺夫(David Sarnoff)害怕调幅收音机的利润受影响,不让调频收音机上市。       所以说,创新者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把灵感推向市场的决心。一旦下定决心引进新事物,就得准备承受未来的风险,忍受外界的轻慢。在我为撰写新作《他们制造了美国》(They Made America)所做的调查中,几乎所有受调查者的经验都表明,创新者最重要的素质并不在头脑,而是在脸皮。脸皮不厚的创新者一定失败,因为倡导变革的人必然要面临一大群尖刻的反对者。雷蒙德•达马迪安(Raymond Damadian)认为核磁共振成像可用于医学诊断,成了“可笑的傻瓜”;西奥多•朱达(Theodore Judah)提出在高峻的内华达山脉修铁路,被称作“疯子朱达”;阿马迪奥•贾尼尼(Amadeo Giannini)想开设服务大众的银行分支,结果成了“冲动的意大利佬”。但后来,他缔造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年轻的分子生物学家赫伯特•博耶(Herbert Boyer)在成功实现基因拼接后,因为从事大批量生产人造激素受到学术界非难;但他却带来了合成胰岛素,创办了 Genentech 公司。       新的想法会触动大公司里的教条主义者,他们的观点是“东西没坏,就不需要修”。新想法成功了,这些官僚主义者自然不会再提他们的预言;但若一开始遭遇挫折 [例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或是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com)],这些人就想表白自己一贯正确。成功的创新者有个惹人恼火的特点:过度。通常,超越常理的想法才能带来好处。为了发电,通用电气董事长塞缪尔•英萨尔(Samuel Insull)要求制造功率超常的发动机;同样,为了改变航空旅行,泛美航空老板胡安•特里普(Juan Trippe)提出的飞机发动机功率也是前所未闻。假如他们的要求未能实现,在美国几十年来的工业发展进程中就不会有不断降低的电价,美国人也不可能买得起泛美 747 航班飞往欧洲的机票。       赛勒斯•麦考密克(Cyrus McCormick)写道:“正确理解业务,坚持下去不动摇,终会成功。”尽管缺乏充份的证据,但毅力似乎比创造力更重要。可以拿两种重要的原材料─石油和橡胶为例。人们对于谁最先想到钻井找油仍有争论,但大家一致认为,1859 年宾夕法尼亚州蒂图斯维尔著名富矿区的发现,完全要归功于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的不懈努力,在所有精明的投资人已经放弃的情况下,他仍然执著;1838 年,一位不识字的青年纳萨尼尔•海沃德(Nathaniel Hayward)已经摸到了利用天然橡胶的门径,却和别人一样放弃了。是查尔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沿著海沃德的思路,最终取得成功。为此,他负债累累,一生多次进出监狱,还为硫化橡胶牺牲了家庭。       由借鉴和结合产生的创新,要多于出自单纯发明的创新。亨利•福特(Henry Ford)说:“我没发明任何新东西,只是把他人几百年来的发明组装成了汽车。”这话听来好懂,但却强调了另一种比创造力更重要的品质─想象力,一种洞察事物间相互关联性的能力。创办第一家信用机构的并不是刘易斯•塔潘(Lewis Tappan),但他融合了早期的理念,创办了邓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Weight Watchers 公司的减肥食品并不是琼•奈德奇(Jean Nidetch)发明的,她借用了嗜酒者互戒会(Alcoholics Anonymous)的互助技巧,让这些食品具备了减肥效果;鲁思•汉德勒(Ruth Handler)制作了芭比娃娃,原型依据一个叫“莉莉”的德国产性玩偶,可她还提供各式各样的服饰,把原本不动的娃娃变成了各种角色的模特。而这个点子本身也是从纸板游戏里偷来的。毕加索说:“优秀的艺术家靠借;伟大的艺术家靠偷。”也许这话他也是听来的吧!       创新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在美国包容、平等的社会风气中成长。看看美国历次经济大变革的主要缔造者都是哪些人,你会感到特别吃惊。他们当中有卡车司机、肖像画家、修鞋匠、哈佛大学教授、海员、水果批发商、毒贩子、美发师、小商贩、广告员、磨房主、奴隶不识字的女儿、60 年代旧金山街头的暴乱分子、海滩出租车司机、女裁缝、钢琴销售员、发电厂的领班、二战末在战舰上无所事事的美海军士兵、花花公子、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小职员……当然,还有两位自行车技工(指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译注)。       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有句愤世名言:“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著罪恶”。有人认为这话千真万确,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为了财富,牺牲家庭、背叛伙伴的事情不算罕见。前者有固特异、爱迪生,后者的典型有艾萨克•辛格(Isaac Singer)、山姆•科尔特(Sam Colt)和科利斯•波特•亨廷顿(Collis Potter Huntington)。但改变历史的创新者多具备一种救赎的品德,人数之多,令人惊讶。他们想改善我们的生活,想把从前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所有人。他们做到了:贾尼尼开设分行服务于平民,福特生产 T 型汽车,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发明了照相技术。年轻的软件天才加里•基尔多尔(Gary Kildall)和工程师肯•奥尔森(Ken Olsen)扩展了电脑用户,电脑不再由少数精英独享。皮埃尔•奥米迪亚尔(Pierre Omidyar)在 eBay 网上创建了民主的供需关系。在里诺(Reno),雷蒙德•史密斯(Raymond Smith)把赌场从烟雾缭绕、全是男人的昏暗房间改造成了公共娱乐场所,预示著拉斯韦加斯的崛起。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浪漫的臆想,那些大众化的推行者不过是为了争取高利润才去迎合普通人。当然,这些人服务大众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受穷,但根据我对这些创新人士生平的研究,他们的动机并不总是赚钱。成为上帝的代言人,服务全人类,才是莫尔斯、韦尔、塔潘、朱达、奥尔森和马萨•马蒂尔达•哈泼(Martha Matilda Harper,美容店的开创者)等人的最终愿望。贾尼尼根本不看重财富,他说:“没人拥有财富;而是财富拥有了人”。一向务实的福特坚信:“凡事先想到钱而不是工作,只会让你充满忧虑,成功无门。”       我把创新者称为大众化的推行者,他们有利他精神,但无疑也掺杂了虚荣心,还渴望成为受赞美的施恩者,渴望得到同行的认同。有这种混杂的想法并不是错。不过,美国人创新的巨大热情主要来自共和体制固有的大众化本能,而不是“强盗资本家”式的贪婪。       译者:萧艾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设计精美 内容翔实 不错的一本书
  •     学习美国,反思中国,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忽略人性带来的创新意识
  •     内容好,图片好,物有所值。
  •     这个商品不错~挺好看的,图文并茂。
  •     好书,值得看;可以看到美国为何强大,务实而非务虚。看了才知道中国的落后于美国源于文化上。表面上是事物(商品,媒体,影视)的竞争,内在的却是文化的竞争,而某些人却以坚守文化为荣,却越来越落后。难道不知道“文化”也是在不断地进化吗?
  •     关注这本书很久了
  •     这书非常好,就是太贵了
  •     读懂美国货币史
  •     有塑封,铜版纸彩色印刷!
  •     此书不错很有手感,描述精炼,历史丰富,图片精美,只是多人翻译往往有问题,虽大多流畅,其中几篇就像踢到石头,坑坑洼洼的,出版社就没点精品意识,这么好的内容还混入烂咖翻译,太失望了!
  •     书写的不错,最后还是觉得要便宜点,这价格有点贵、内容不错!
  •     很不错,推荐~!
  •     语言简练,但小巧的篇幅能把一个人**之处进行抽离概括,引人入胜。。
  •     美国各行各业的伟人的故事~~最强大,最民主的国家是如何诞生的~
  •     老美牛逼!! ps 好,贵,多亏有图书馆
  •     了解美国才能更好的学习它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     价值大于价格。。。。。。值了!
  •     对美国创新的历史和重大事件描述非常有参考价值。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管理类人员都应该读读。同时,建议参考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以及陈伟的创新管理。这两本书是北京大学商学网推荐的创新名著。
  •     深入浅出的一本书
  •     不怎样。太贵了。内容不值。不值
  •     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尺度不够大。单就写作风格来说读了几位觉得更像是人物八卦,可能是八卦的形式更容易成为畅销书吧?但往深里推敲就不够味了,还不如纪录片《wall Street》有意思
  •     可作类另类美国史来读,但价格太离谱.
  •     定价比较离谱
  •     前一阵子抢购的,非常喜欢,很精美的书籍
  •     朋友推荐的书,确实不错。
  •     装订很精美!有点贵!内容很不错!
  •     狠好狠喜欢
  •     仅仅是发明是没用的,还要让他们真正造福普通人的生活。而美国人在这个方面做的太好了,相对于那些发明者,我更喜欢那些大众化的推进者
  •     书是借来的,看了几个熟悉的人,总体还不错。顺便吐槽下价格。
  •     为了写妙史读的..虽然说史实应该没什么出入,但是真的没有把历史写的很有趣
  •     可以看看 推荐
  •     真特么厉害,一本400多页的书,定价400多块钱,这是什么宝典吗?这么贵!
  •     经典名著,名不虚传
  •     1 有实体书,也有豆瓣电子书
  •     整本书由一个个开创者精彩纷呈的故事组成,历史细节考证很严谨,点评和总结也极其到位。无论是想了解商业史、看创新者披荆斩棘精彩故事,还是想从中得到关于创新的启示,本书都能很好满足到,上乘之作,不愧为《财富》75本商业必读书。
  •     定价贵了些,但内容详实,印刷精良。
  •     了解创新鼻祖,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创新理念
  •     这个书,估计出版商是把它当成装饰品来卖的,用来圈钱用的,要不然也不会弄得这么大,这么重,这么贵。
  •     几个月前买的 现像是涨价了 即使涨到原价 也仍物有所值 书中仍有瑕疵 比如个别别字 但已很完美了 即使是高仿版 单内容也值了 里面每一篇章 皆可独出一册 书中每位人物 皆值世人敬仰真诚推荐给喜欢安静 热爱思考 专注 理性 阅读品位高的爱书的你。。。
  •     书不错,价格太高
  •     这本书要是在80元左右才是正道,翻译得也不太行。可能是我水平不行,有的文章我有些看不太懂。比如 乔布斯是如何为比尔•盖茨铺平道路 这一章我就认为标题是词不达意,文章怎么也没有说明乔布斯是如何为比尔•盖茨铺平道路的,哎。。。。。。。
  •     草草掠过
  •     一本非常好贵,但写的非常好好的书。
    看的时候,经常令人掩卷长思。
    学习别人的创新,自己努力去创新。
    去观察,去剖析,发现并引领需求。
  •     发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也好,很不错。
  •     非常好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但太贵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