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重新创造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35769732
作者:[荷] H· 弗洛里斯· 科恩 H. Floris Cohen
页数:23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牛顿之所以会对各种可能的力的作用假说进行研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确信,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类型的力。不仅是他已经发现的万有引力,而且还有其他力在世界中起作用,比如在化学反应或电吸引中。这些力有待于在各种现象中分别去发现,作为准备,牛顿在《原理》中对一系列可能的力的抽象的一般性质作了数学研究。 是什么使牛顿能够写出这一开创性的著作?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回答。在个人层面,这是由于胡克和哈雷的介入。胡克已经无意中帮助牛顿重新表述了关于苹果下落与月球轨道运动之间关联的猜想,使牛顿能够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而哈雷的两次拜访不仅促使牛顿真正开始写作,他还实际出资使著作得以出版。如果没有哈雷的通信和拜访,牛顿也许根本不会去写《原理》,更不要说完成它了。但两人的介入都不是纯粹的巧合。在建制层面,皇家学会与他们有很大关系。1679年,胡克曾以皇家学会秘书的名义给牛顿写信,哈雷也为皇家学会做事。轨道运动问题和开普勒的定律是会员们经常在例会和咖啡馆讨论的话题。此外,如果没有期刊和通信,牛顿也不可能获得最新的重要信息,当时科学事业许多新的发展和进步都要归功于此。然而在思想概念和理论层面,正是由于牛顿此前参与过第四种和第五种革命性转变,他(而且只有他)才能作出这第六种革命性转变。 比牛顿大13岁的惠更斯是第四种转变的先驱者。为什么惠更斯没有发现第二运动定律或万有引力呢?在某种意义上,惠更斯其实独立于牛顿同样发现了第二运动定律,即力会引起加速,但并没有继续追踪下去,这是非常典型的。大约在1675年,即《原理》问世前12年,惠更斯在一份匆匆写就的笔记中引入了一种新的力的概念。他谈到了“inci—tatie”,意指引起加速的“推动力”(Anregung)。接下来他给了几个例子,然后笔记就中断了。他在这里没有继续思考下去,这并不难理解:在他的思想和环境中恰恰缺乏那种含糊不清的丰富的以太,它在英吉利海峡的对岸乃是培根式的混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牛顿仿佛是凭借着实验和思辨,经由这种带着“主动本原”的以太而发现了力的作用。惠更斯则一直停留在意义明确、简单直观的运动微粒机制上。 在牛顿之前,比他大7岁的胡克已经对一种丰富的以太作了探索。胡克早在1679年就能在轨道运动方面给牛顿以重要的思想启发,甚至差一点就可以使“主动本原”有意义地置于微粒思想之中。那么,为什么胡克没有发现第二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顺便说一句,在这方面,他的看法非常不同)呢?这里的回答与惠更斯的情况不同,胡克并没有参与第四种转变。换句话说,他缺少数学训练,特别是缺乏数学的严格性和思想的规范,没有这些,就无法为他的以太猜想提供可靠的基础和确定的形式。

内容概要

H· 弗洛里斯· 科恩(H. Floris Cohen),1946年生,荷兰科学史家,曾任莱顿布尔哈夫博物馆馆长(1975~1982),特温特大学科学史教授(1982~2001),2007年起任乌德勒支大学比较科学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乐: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音乐科学》、《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近代科学如何产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等等。

书籍目录

导言:旧世界与新世界

第一章 从头开始:古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认识
雅典
亚历山大
“雅典”与“亚历山大”:两种自然认识形式的比较
衰落:固定的模式
道与综合
希腊与中国的自然认识之比较
发展潜力作为解释关键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翻译问题与扩充的形式
伊斯兰文明:特殊发展
中世纪欧洲:特殊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特殊发展
1600年的趋势观察员:三种移植之比较
第三章 三种革命性转变
……

编辑推荐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

作者简介

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关于科学革命的最新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作者将最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从而解释了近代科学为何最终产生于欧洲而非古希腊、中国或伊斯兰世界,更别具慧眼地关注了近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新问题。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图书封面


 世界的重新创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命题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学术领域,要回答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本书从“世界的重新创造”架构,追根溯源诠释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很值得看看。相信对许多学科的学者都有参考价值。
  •     看看
  •     全面认识科学
  •     印刷还不错,书给人的感觉挺不错的。
  •     相比其它讲科学革命的书,本书很好地做到了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尤其对于政治、宗教的影响着墨颇多。此外,作者独创性地提出了亚历山大/雅典科学传统及“六种转变”,改变了以往对于科学革命铁板一块的印象。结语处对现代科学图景的评价是“永恒进步观”和“科学二分法”的杂糅,是一个小小的败笔。
  •     比较有创意的一部科学史,介绍了为什么科学只能诞生于西方,只是篇幅太短,很多地方没展开。
  •     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很细致的视角看待西方科学的产生,有许多观点是国内的著作未涉猎到的,对西班牙的穆斯林文化和拜占庭的希腊化分析,使西方科学的历程更为清晰。作者对这一传统极为清楚,有大量资料和论证是前所未有的。也满足了我对笛卡尔和马勒博朗士等人的好奇心。
  •     我不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总有种牵强附会之感......
  •     重新思考李约瑟问题
  •     如果能考虑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就更好了。
  •     好书,作者思想深邃,见底独特,证据详实,非常好的一本书
  •     第五章的《三重扩展》观念独到,里面披露的一些细节令人兴趣盎然,总之是本文笔流畅的好书。
  •     不及《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     明晰简练。区分了希腊科学的雅典模式和亚历山大模式,相对于一般对希腊科学的笼统断言颇有新意。但这两种自然认识形式是否可以相提并论有些存疑,而作者对雅典模式的革命转化也颇为简略,也许这里省略了对科学世界图景转变的描述,虽然作者认为这种图景并不存在。
  •     科恩在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中间插入了惠更斯和一段欧洲历史概况。
  •     重读之后感觉大为不同,逻辑和事实链条异常的清晰,此书也许目前是对16到17世纪科学史最为精细与最具说服力的解释,高中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惠更斯、牛顿、伽利略、开普勒这些名不再是一个符号。此书推荐结合《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一起阅读,最好在看完编史学研究之后进行,可以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编史学研究给出了问题以及他人可能的解答,而此书给出了作者的答案。此书超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科学史著作的地方在于其犀利且深入的概念总结以及与“各种自然认识形式、哲学流派“紧密结合的细致的历史回顾,编史学研究一些谜题在这本书里面也有了明确答案,尤为精彩的是书中对科学革命中笛卡尔的位置的评价,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结果从哥白尼到开普勒、伽利略再到惠更斯、胡克、年轻的牛顿再到最后的牛顿的转变过程事无巨细的讲解
  •     蒙卜天兄相赠 近日始读 此书颇有启发 且翻译极佳 实为难得
  •     可以和库恩对于科学革命的相关论述对照来看
  •     整整读了一天。太好了!
  •     扩展了李约瑟问题
  •     从中能发现建筑学是如何衰落的。。。稍稍罗嗦了些
  •     书虽不厚,但比较系统,颇有说服力。荷兰真出人才!
  •     好书!
  •     也许是因为不习惯相关科学史书写原因,此书是我最近最糟糕一次阅读体验。我理解为是通识类型的大家小书,但只读到了通识宽泛的轮廓,却缺乏可供细致挖掘书写厚度。整个解释框架让人觉得无甚新意,也无足够说服力,很像看老一代学者自说自话宏大书写。文风更是有些干涩,自以为比较幽默和生动写作体例都体现着想象力匮乏感。。。
  •     : N091-49/2963
  •     这本书很学术化,不易读,但是值得读。更可庆的是:有人在做这样的事。希望国人能够警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