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与空气泵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208078239
作者:[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
页数:448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眼见与相信:气体力学事实的实验生产罗伯特·玻意耳坚持适当的自然哲学知识应该通过实验产生,而这类知识的基础达不到由实验产生的事实所构成。但托马斯·霍布斯不同意。在霍布斯眼中,玻意耳的程序步骤绝对还达不到称为哲学事业所要求的确定性程度。本书即是关于这一争论以及受争论之解决影响的相关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霍布斯的立场颇为奇异。一个理性之人怎会否定实验的价值和事实的基础地位?相对来看,玻意耳的纲领又似乎是自明之理,一派老生常谈。一个理性的人怎么可能有别的看法?本章则旨在探讨自明之理(self-evidence)的问题,我们会仔细解析玻意耳的实验程序——人们一般认为该程序会产生知识,特别是那种称为“事实”的知识——并展现实验程序的运作机制。我们将看到,实验生产事实的过程牵涉到大量劳力,并且是基于对特定社会及论述成规的接受,这更有赖于一种特定形式的社会组织的制造和保护。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实验纲领是一种“语言游戏”,是一种“生活形式”。接受或反对该纲领就等于是接受或反对玻意耳及其同仁所提议的生活形式。一旦指出这一点,实验纲领的接受或事实的认识论地位,都不应再是不证自明的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智识世界有项成规,即最稳固的知识莫过于事实。我们可能会修正对事实的诠释,也可能调整其在整体知识地图中的位置;我们所做的理论、假设,我们的形而上体系,都可能抛弃;但事实是无可否认且持久不变的。当然,我们会拒绝接受某些事实,但这种态度却会使事实的范畴更强固。被抛弃的理论还是理论;有“好”理论和“坏”理论——那些目前大家都认为是真确的理论,以及再也没有人信其为真的理论。然而,当我们反对某一事实时,我们会取消其被称为事实的资格:它从来都不是事实。没有什么像事实一样如此当然。在—般言语,如同在科学哲学中,事实的稳固和恒定就在于其发生过程没有人的介入。人为介入只制造理论和诠释,因而人为介入也可以取消这些理论和诠释。但事实正被视为“自然之镜”。像司汤达理想中的小说,事实是持镜面向现实时被动产生的结果。人造的,人可以撤除;但自然所造的,没有人可以质疑。指出某项知识的制造过程中人的能动性所扮演的角色,就等于指出有其他可能性存在。将能动性改换到自然实在之上,就是规定了普遍而不可变更的同意基础。

前言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内容概要

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1943-),当代著名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科学史家。爱丁堡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历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讲师、高级讲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社会学教授,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代表作有《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1985)、《真理的社会史: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文明与科学》(1994)以及《科学革命》(1996)。
西蒙·谢弗(Simon Schaffer, 1955-),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研究员,曾执教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著有《利用实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1989)、《启蒙欧洲的科学》(1999)等。

书籍目录

图目凡例
致谢
第一章 认识实验
第二章 眼见与相信:气体力学事实的实验生产
第三章 双重之见:1660年以前霍布斯的空间普满论政治
第四章 实验的麻烦:霍布斯对玻意耳
第五章 玻意耳的对手:为实验辩护
第六章 重制及其难题:1660年代的气泵
第七章 自然哲学与王政复辟时期:利益之争
第八章 科学政体:结论
附录 霍布斯《物理学对话录》
参考书目
汉英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利维坦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首次将霍布斯拉丁文版《物理学对话录》译为中文(见附录),是了解霍布斯与玻意耳论战的一手资料。《利维坦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因对欧洲社会科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伊拉斯谟奖。

作者简介

《利维坦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回到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从知识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情境出发,重新考察了传统科学史认为已成定论的“实验科学的诞生过程”,揭开了玻意耳-霍布斯之争的历史黑箱。《利维坦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对科学史和政治史兼具启发意义,“利维坦”与“空气泵”的并列出现暗示着如下主张:消除真空,就是避免内战;解决了知识秩序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秩序的问题。

图书封面


 利维坦与空气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Shapin与Schaffer这本书,是SSK研究中最具争议的一本,在许多人如Steven Weinberg或Alan Sokal眼里,这本书就是胡扯八道。在我读过的科学社会学著作中,这一本也是相对让我不能接受的。不是不接受它的观点,而是它的论证方式。Shapin等人基本的认识论立场来自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即科学真理扎根于生活形式。然而这是一个哲学的讲法,它隶属的“语言游戏”根本不同于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语言游戏”。这就好比你和一位数学家去讨论1加1未必等于2,八成会招来白眼。去年我曾就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征询过THU一位数学老师,结果得到的回答也是:这个属于哲学,跟数学没有关系。书中援引了一些霍布斯对波以耳的反驳。波以耳认为存在真空,因为随着不断抽气,接收器中的动物就窒息而死了。而反对真空论的霍布斯评价道:这些动物是被抽气产生的环流风刮死的。诚然,我们可以用融贯论的真理理论来为霍布斯辩护,但是在这种辩护过程中,我们都会违背现代人普遍接受的关于“空气”和“窒息”等词汇的语法,人们不可能愿意这样掩耳盗铃。其它SSK著作虽然也多少涉及这种讨论,但这本书里的痕迹过于明显。不过,对于富有哲学心智的人来说,这本书睿智且深刻。Shapin和Schaffer在极力言说不能言之事,尽管这种做法有悖于维特根斯坦的告诫,也遭来了Sokal等人的极尽嘲讽,但是正因为如此,两位作者的勇气值得敬佩。希望批评者们能够理解,本书归根结底的问题意识并不在自然科学,而如果你们对人文社科领域中的“科学化”有比较深的感悟,或许你们就能发觉,自己对此书的批评有些苛刻了。
  •     真理的第三条道路——从《利维坦》看科学的权力关系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只有两条,也只能有两条。一条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飞到最普遍的公理,把这些原理看成固定和不变的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出发,来进行判断和发现中间的公理。这条路是现在流行的。另一条道路是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这是真正的道路,但是还没有试过。——培根:《新工具》,第一部,箴言XI-XIX千年以来,人们始终纠缠于发现真理的阵痛与快感中。如何才能称之为“真理”?如何才能称之为“科学”?进而如何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无疑是摆在启蒙与现代性问题面前的难题之一。在17世纪实验科学发端之初,霍布斯对其科学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利维坦》中对权力关系的分析,也许能使我们看清,遮蔽于“科学”阴影之后的那个“看不见的手”。真理的自明性17世纪科学研究建立的推理方法与古老的“演绎法”截然相反,培根创造的“归纳法”意味着从前在感觉与特殊事物中“飞跃”而出的公理已经失去了它的有效性,新的科学必定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归纳与推论之上的。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对自己的感觉进行延伸,而这正是仪器的使命。正如胡克所说:仪器“乃为增进并提高感官的辨认能力,不只为将吾人器官不经辅助已可感知而得的事物归结为数字、重量、尺寸,也为扩大吾人有限的能力,俾能在迄今感官若无辅助无法得见、透彻、感知的状况领域进行同样归结的工作”○1。而之后出现的“实验科学”也在用不断发现的新的“事实”摧毁过去人们的经验。但是,诚如演绎法最初的原则有可能是谬误,归纳法所依据的“事实”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人为构造出的“假想物”。于是,“事实”的产生必定需要“或然率”的支持:当“或然率”或者机率越大时,实验结果便越有可能成为事实。作为实验见证人的数量与实验的次数即是或然率的增长直接相关。因为,作为自然哲学基础的事实(或称实验结果)如同在刑法中一般,证词的可信性必须依赖证人的多数性。实验科学的“三人成虎”并不意味着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事实,甚或真理,而意味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愿意指认这个结果为真理。事实的权威性依赖大量的人群对其地位的认可。用霍布斯的话来说,即是人们的契约指定了这种权威,无论这种契约背后的事实是不是具有任何的真理性。当众人所信者相同时,知识就此构成。然而这一切对于霍布斯来说都是不可容忍的。这种知识的产生的基础是事实,而事实之所以能对公众产生效果,是因为它的“自明性”。而自明性并不在实验科学(或称17世纪的自然哲学,沃利斯语)的研究范围之内。玻意耳所采取的策略是对这一问题保持沉默。自明性的事物只停留在感觉和记忆中,并没有任何运用推理的可能。自明性意味着对事实定义不清,对于霍布斯来说,它是混乱的来源。语言的第一种滥用即是“用词意义不准,表达思想错误。他们用这些语词把他们从未构想过的东西表达为他们的概念,因而欺骗了自己。”○2霍布斯认为玻意耳的“真空”便是这样一个词。在《论物体》的《关于世界与星体》一章中,他明确的否定了所有赞成真空的论证以及所有据称支持真空存在的现象。而他更反对的是教会所声称的灵魂基本形态的“无形实体”说,以及笛卡尔的“广延就是物体的本质”○3的说法。他认为这都是些荒谬的断言,笛卡尔的问题在于未分清“广延是一回事,广延之物又是另一回事”○4,以此“将物体的名词赋予了偶性,或是将偶性的名词赋予了物体”○5。即便这些断言不是荒谬的,这种以事实为基础的学问也并不是哲学。霍布斯在《论各种知识的主题》一章中对这一问题作了严格的区分:“知识共分两种,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另一种是关于断言间推理的知识。前一种知识就是感觉和记忆,是绝对的知识。后一种知识被称为学识,是有条件的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记录下来就称为历史。学识的记载是包含断言推理之论证的书籍,一般称为哲学书籍。”○6荒谬的语言只能导致荒谬的结果。但是按照实验科学家的方法研究所研究的“自然哲学”毕竟被大量的人“自由的”接受,而事实之成为真理只因指认其地位的人数众多。从这一点来说,现代科学家需要跟同行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建立在公众权威基础的上知识必然带有一定的危害。“然而没有学识的人,凭藉他们的自然慎虑,情况还是比较好,也比较高尚的;更糟的是有些人由于自己推理错误,或由于信赖进行错误推理的人,而坠入了虚假和荒谬的一般法则。因为不懂得原因和法则虽然也使人误入歧途,但其程度与那些信赖虚假的法则,把相反的原因当作自己热心追求的东西的人相比起来,则远远不是那么严重。”○7从最著名的“经济人”的假设来看,“极端利己”也是荒谬的。如果为了当下的利益而不顾一切的破坏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从长远看来,这恰恰是最不利己的。那么这个假设必定需要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严格的界定,也就是说,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利己才是合理的。但古典经济学却忽略了这一点。“斯密悖论”也就必然会发生(马歇尔正是以函数的方式给出了界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没有对此界线进行明确的回应,因而忽视了包含着私欲的个人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动力问题,进而使得“各尽所能”成为一纸空谈。归根到底,这些矛盾起源于荒谬的“一般性法则”。因此,“人类的心灵之光就是清晰的语词,但首先要用严格的定义去检验,清除它的含混意义;推理就是步伐,学识的增长就是道路,而人类的利益则是目标。反之,隐喻、无意义和含糊不清的语词则象是鬼火,根据这种语词推理就等于在无数的谬论中迷走,其结局是争斗、叛乱或屈辱。”○8科学的权势玻意耳在《新实验》中小心翼翼设计的实验操作方法与书面表达方式正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给予人逼真印象的办法:清晰、简单、富有成规、易于重复操作。实验设备的设计也应满足不断的重复实验,从而增加实验结果产生的或然率。而科学家的人格也需要展现“冷静而谦虚”、“勤奋而明辨”、“只断言其所能证明者”○9。这无疑为科学家树立了一套书面报告技巧和道德行为准则,以此获得公众的信任。实验室形成了一个“归训的空间”○10。与炼金术士的密室相比,实验室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行走其间的人都需要经由一套成规来确定其可靠性与是否能够依赖:“牛津教授的见证比牛津郡庄稼人的见证更可靠”。实验室应“列举其名,实因实验为其所知正乃吾之光荣,实验有如此贤明卓越之士为见证,吾亦感欣慰”○11;“自然哲学家别无其他选择,其知识的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证人的证词来证明,而在评定证词时,他必须决定其可信度如何。这必然涉及证人道德的高低及其学识”○12,因为“证人有两大必要条件,一是他对于传述之事有所认识,二是他在真正传述其所知时的信实”。这些对于实验人与验证人的要求无不贯彻了“王政复辟时期英格兰的社会和道德评估体系”。○13但霍布斯对这一切并不以为然,他认为这都是无知所造成的:“缺乏学识,也就是对因果关系无知时,就会引导人们强制去依赖旁人的意见和权威”○14;并且“相信、信靠和信赖他人就是尊重,因为这说明自己重视他的品德和权势”○15。实验的结果要成为事实,并上升为真理,必须要经过“有道德的”、“有权势的”人的认可。其他人因为无知而无从使用理性的推理,只能对此表示服从。然而“服从就是尊重,因为一个人如果认为别人没有力量帮助或伤害自己,就不会服从他”○16。这正是“验证者”或称“裁判员”的人数众多的来源。然而“人类权势中最大的,是大多数根据资源同意的原则联合起来,把自身的权势综合在一个自然人或社会法人身上的权势”○17。17世纪的实验科学便具有这样一种效力。它不但以这种方式为自己树立起了权势,还应和着复辟时期的意识形态。1668年,霍布斯获令不准出版任何英文版有关宗教和政治的著作,《利维坦》也被主教查禁。这正是《利维坦》的预言的现实版本:“当自己的利益需要时,他们会放弃习惯,而一遇到理性对自己不利时,他们又反对理性。这就是是为什么是非之说永远争论不休,有时见诸笔墨、有时诉诸刀枪,……,我毫不加怀疑如果‘三角形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这一说法和任何人的统治权或具有统治权的一些人的利益相冲突的话,这一说法即使不备受争议,也会由于有关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把所有几何学书籍统统烧掉的办法,而受到镇压。”○18实验与本体诚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那么,“正确的”、“科学的”社会理论抑或“真理”到底需不需要被“事实”证明?作为主观与客观同时充分的“知识”必定需要客观的实验对其进行真理性验证。但建筑在“自明性的事实”之上的实验方法无法支撑起“真理”的大厦,而是被权势的力量所掌控。归纳法的力量是巨大的(也许来源于权力本身),因为“对自然原因无知时,会使人轻信,以致许多时候对不可能的事情也相信。因为这种人看不出其中的不可能性,所以除了认为这一切都可能真确外再不知道任何相反的情形。”○19恩格斯所声称的关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实验科学具有高度相似的类比性。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对人类历史每个阶段的“自然状态”进行梳理,以期“归纳出”一套在逻辑上有效、在历史中确实的“真理”。也就是说,在纷繁的历史幻象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在删掉了诸多“无意义”的历史事件之后,最能体现历史“真理”的“有效部分”凸显出来,形成一整套“历史的逻辑”。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与本体论的思维传统不无关系:“好奇心或对于原因的知识的爱好引导人们从考虑效果而去探索原因,接着又去探索这原因的原因;一直到最后就必然会得出一个想法:——某一个原因的前面再也没有其他原因存在,它是永恒的原因,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上帝。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原则,就不可能不使人相信有一个永恒的上帝存在。”○20如果说,哲学起源于严格的定义,那么这个永恒的上帝便存在于语言之中;若起源于作为自然哲学的实验科学的事实,那么这个上帝便存在于物体的广延中,即存在于自然中。霍布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对自然的解释1)对鬼的看法;2)对第二因的无知;3)对所畏惧的事物的敬拜;4)将偶然事物当作预兆。而这些“宗教的自然种子”受到了两种人的培育。一种人根据自己的独创加以栽培和整理,另一种则是根据上帝的命令与上帝的指示。前一种宗教是人类政治的一部分;后一种宗教是神的政治○21。实验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这种“对自然作出解释”的结构,其情况更符合前一种人类政治的情形。培根在《新工具》中所描述的两种方法也与这两种宗教有着结构上的可类比性。那么,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所称的科学,在知识生产的形式上是上述的哪一种呢?如果,这种“科学”是指第二种“神的政治”的知识模式,那么这种真理必然不带有任何实践性质。而是根据上帝,或者某个神的指示向前行进。这确凿无疑的“唯心主义”则与“科学”本身的“实践”(实验)相矛盾;如果,是指第二种“人类政治”的知识模式,那么这种真理必然要符合上述的实验科学的权力模式,也就是说,人们信任这种科学只是因为对权力的绝对服从。然而,还有第三种建立真理的权力运行方式。第三条道路在谈到圣经的《出埃及记》时,摩西在西奈山与上帝重新订约,“上帝命令他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后,当他说:‘他们必不信我,但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见《出埃及记》第iv章第1 节)时,上帝就给予他一种神力将手中的杖变为蛇,然后又变回为杖;并让他把手放在怀里、使之长上大麻疯,抽出来后又复原了;正如该章(第5 节)中所说的,象这样使以色列的子民相信他们祖先的神向他显现了;如果那还不够,上帝又给他一种神力,可以使埃及人的水变成血。当他在百姓眼前行了这些奇迹之后,据说(见该章第41节)百姓就信了”。霍布斯接着说:“在一切的奇迹中,所作出的事情都不是先知者任何气质造成的结果,因为这是上帝亲手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上帝没有用其中的先知作为辅助的原因而完成这一业迹。”○22摩西不是权力的主人,他只是权力的施行者,上帝才是权力的主人。而上帝之所以将权力通过摩西下放到人间来拯救以色列人,是因为上帝与以色列人定了约。摩西拥有的只是权力的行使权(power),而不是权力本身(Power)。上面提到的“神的政治”并不意味着神亲自统治这个国家,而是通过代理人的方式,授权于这个代表。也就是说“上帝首先是由摩西代表,摩西所治理的以色列人不是他自己的子民而是上帝的子民;他不用“摩西说”这样的说法以自己的名进行治理,而是用“神说”这样的说法以神的名进行治理。”○23这是上帝与以色列人定立契约的结果。作为国家的利维坦也是这样产生的。众人通过签订契约将权力赋予一个人,也就是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来代表他们的人格,每一个人都承认授权于如此承当本身人格的人在有关公共和平或安全方面所采取的任何行为、或命令他人作出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把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24这样说来,在实验科学中,对专家的解释的权威性认定,如同将自己认识事物的权力赋予该权威。这并不意味着“真理”成为人们必然会接受的不可逆转的自然力量,而是人们社会契约性权势在“实验科学领域”的表现。如此说来,在这样一种权力结构中,并不存在“上帝的直接统治”。也就是说,科学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由某个权威来指定“真理”及其现世的发展方向,而是通过众人与该权威签约,该权威指认代理人来履行这个契约(否则就沉沦于上述两种权力结构中)。这也意味着实验科学家所解释的自然或声称发现的规律并不是确实的“真理”,伟大的革命领袖所指出的规律并不是确实的“知识”,而是人们一致认可的对这一问题的契约的生效。实验科学所声称的“自然”与某个“先知”的所声称的“真理”只是人们对其合法性的认可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真理的事实”只存活在语言中,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这种事实必须要符合“社会契约性权力组织”的规范。语言的严格定义前面已经证明,实验科学所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是霍布斯所称的“作为事实的知识”,而是人们对实验结果的一致性看法。这种看法以自然的“自明性”为伪装,附和着人们当时的价值观念,而实质却与学术权力主导形成的“专家看法”撇不清关系。而霍布斯认为也只有“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教导获得的智慧”才不会引起混乱与谬误。“这方面只有推理一项。推理所根据的是语言的正确运用,所产生的是学识。”○25“当讨论发为语言,并从语词的定义开始,然后将语词的定义连接起来形成一般的断言、再由断言而形成三段论法时,其终结或最后的总和就称为结论。这种结论所表达的思维便是一般称为学识的有条件的知识,或关于语词序列的知识。如果这种讨论最初的基础不是定义,或者定义没有正确地连成三段论证时,其终结或结论便仍然是意见。”○26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又区别了很多哲学中的虚假概念:“哲学就是根据任何事物的发生方式推论其性质,或是根据其性质推论其某种可能的发生方式而获得的知识,其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在物质或人力允许的范围内产生人生所需要的效果。”○27“我们不能把包含着慎虑的原始知识(即经验)算成哲学的任何部分。因为这不是由推理得来的,而是在人和猛兽身上同样可以找到的”。“哲学之名也不能用于任何错误的结论,因为用他理解的语词作正确推理的人,决不可能作出错误的结论”。“任何人通过超自然的启示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能称为哲学,因为这不是通过推理获得的。”“根据书籍的权威进行推理而得到的知识也不是哲学,因为这不是从原因推论结果、也不是从结果推论原因所得到的,因之便不是知识而只是信仰。推理的能力是由于语言的运用而产生的,所以推理就不可能不发现某些几乎和语言一样古老的普遍真理。”○28从后来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霍布斯的这些思想远远超前于他那个时代的学者。他清楚的发现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是由他们自己的实践直接记录下来,哲学的有效性来自于对学术权威的崇拜和接受,而不管这些如有关自由的概念是不是“真理”。因为“人们很容易被自由的美名所欺骗,并由于缺乏断判力不能加以区别,以致把只属于公众的权利当成了个人的遗产和与生俱来的权利。当这种错误得到以这方面的著作闻名的人的权威肯定时,就无怪乎它会产生骚乱,并使政权更迭不已。在我们西方世界中,人们关于国家的制度与权利的意见自来就是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禄和其他希腊、罗马人方面接受过来的。这些人生活在民主国家中,对这些权利不是渊源于自然原理,而是只按照他们自己的民主国家的实际情况将其写入书中;其情形正好像文法学家根据当时的实践描述语言法则。”○29对于科学的发展与传播来说,权力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在利维坦的设定中,霍布斯也强调了“统一人格”的权力的必要性,及其力量巨大的重要性。但是,这是基于人们与这一人格(在实验科学中为专家,在社会科学中为权威学者)签订契约后的结果。这就使得无论何种权威,都必须符合民众之间(而不是民众与权威之间)契约签订的程序。并且,既然是契约,则应停留在语言的范围内,在现世的执行则仍需满足前述的契约签订程序。因为“约法对于每一个臣民说来就是国家以语言、文字或其他充分的意志表示命令他用来区别是非的法规;也就是用来区别哪些事情与法规相合、哪些事情与法规相违的法规。”○30然而如国家契约应符合自然法一样,因“科学”而规定的契约也应该符合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如保障人的自由、公平等等。因为人们授权于权威者一切行为并对之负责,这意味着对他自己原先具有的天赋自由并没有任何限制,从而“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任何人都不因语词本身的原因而有义务要杀死自己或任何其他人。有时人们也由于奉主权者之命而有义务要做任何危险或不荣誉的事情;由此看来,这种义务便不决定于我们表示服从的言辞,而只决定于意向,这种意向则要根据所作事情的目的来加以理解。”○31而这一切“目的”的衡量标准,一切作为“真理”的知识,只能在合乎第三条真理道路的权力结构建立之后,才有产生的可能。对于现世而言,永恒的真理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真理”在语言和权力组织的框架中,而不是成为一只吃人的怪兽,无拘无束的在世界游荡。08年12月16日———————————————————————————————————————○1Hooke,micrographia(1665),导言B2,转自[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著,蔡佩君译,《利维坦与空气泵》,上海人民出版社,p34○2[英]霍布斯著,黎思复 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p20○3[法]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V,转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商务印书馆,上卷,p379○4[美]马蒂尼奇著,陈玉明译,《霍布斯传》,上海人民出版社,p80○5[英]霍布斯著,黎思复 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p31○6同上,p62○7同上,p33○8同上,p34○9Boyle,”Proemial Essay”,pp.301-307,300;转自[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著,蔡佩君译,《利维坦与空气泵》,上海人民出版社,p61○10[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著,蔡佩君译,《利维坦与空气泵》,上海人民出版社,p36○11Boyle,”New Experiment”,pp33-34○12[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著,蔡佩君译,《利维坦与空气泵》,上海人民出版社,p55○13同上○14[英]霍布斯著,黎思复 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p75○15同上,p63○16同上○17同上○18同上,p77○19同上○20同上,p78○21同上,p83○22同上,p349○23同上,p125○24同上,p131○25同上,p53○26同上,p47○27同上,p357○28同上,p538○29同上,p167○30同上,p206○31同上,p169
  •     在科哲名家库恩那里,一个新的学说或理论,要能够产生长期的影响力以及稳定性,首要条件便是该学说或理论必须进入「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的范畴。何谓常态科学?根据库恩的定义,常态科学指的是「以过去的科学成就为基础所从事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是某一科学社群的成员在某一段期间内所公认的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一门新的学说或理论,如何能够取得其「独断」或「权威」的地位?这也是《利维坦与空气泵》一书企图回答的问题:为何「实验」变成具有权威的科学方法?在过去,科哲学者或是科学史家都认为,那是因为这些创见或方法能够合乎「逻辑方法」的要求,因此在证明上站得住脚,能够取得「道德上」的权威。然而,如果从《利维坦与空气泵》一书的内容看来,波意耳使用气泵的实验方式其实漏洞百出,有许多令人质疑与诟病的地方。波意耳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家的信任,并非因为其实验在逻辑上毫无差错,而是因为波意耳掌握了「说服」的过程,波意耳善用了三个技术:物质技术、书面技术、社会技术。深究波意耳的例子,他的实验哲学之所以能够被接受,除了《空气泵》该书作者所持之观点——与王政时期的政治氛围有关——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科学界的氛围。波意耳实验哲学的基础在于「眼见为凭」(Seeing is believing),恰好符合当时科学界的风潮。根据科学史研究,同时代的霍克(Robert Hooke)、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哈维(William Harvey)等人,都极为重视眼睛所见之物。哈维利用解剖,看清楚当时人体内的器官,而不断改良并善用显微镜的虎克与列文虎克,则热衷于把他们所见之微小生物巨细靡遗的描绘下来,他们书中的插图至今看来仍属艺术之作。在这样试图完整呈现眼睛所见之事物的时代氛围下,「眼见为凭」自然容易成为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概念,也无怪乎霍布斯无法力挽狂澜。顺道一提,因为当时这些「自然观察家」极力要求他们所出版的书必须能够完整详细地呈现他们所绘制的插图,因此相当程度促进了铸版技术。此一追求插图细致精美的习惯,我们亦可于波意耳的身上看到如同媒体一般,科学家能够藉由实验来决定「观众」能够看见什么、看不见什么。但科学实验和其他再现技术不同的是,科学实验是科学家才有的再现技术,其他人如需学习,则必须进入科学的场域之中,从教科书的练习慢慢开始,学会典范的思考方式。正因为科学家拥有「科学实验再现技术」,他们才有所谓的「权威」可言。正因为科学实验室科学家才拥有的「独门绝活」,因而进行科学实验的场域——实验室,才会成为重要的场所之一。一间良好的实验室或研究室,被科学家视为及其重要,它不止关系到实验过程与结果,它同时关系是权力、身分、地位的象征。我在猜,如果实验室并非再现技术的运作场域,则它绝不会被视为一个教授应该要有的「基本配备」。它就像是武士的刀一样,没配刀就不算武士,没有实验室的科学家,也不会被视做科学家。当然,再次强调,实验室最重要的特性就在于它有再现的能力。我之所以说它最重要,是因为,比其他功能(例如:翻转力量大小…等),再现能力是所有步骤的起点,如果没办法利用再现技术搭起通往典范的桥梁,则后面的所有实验步骤都是空谈。(原文写於 2007-09-15)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作为科学社会学的经典,我倒没读出后来那种科学建构论的味道,倒是从自然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中,读出了后来新康德主义对理性和科学的坚持。。。
  •     没有真理,只要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事物的最佳解释
  •     有趣的争论,我们从未现代过的前传(对于某些读者而言)
  •     1985年,史蒂芬.夏平和西门.沙弗尔首次发表了他们的作品《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和实验生活》。在此书发表后的22年之中,其对科学史界和科学哲学界的影响经久不衰,以致于想要了解当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史发展状况,一定要阅读此书。 “利维坦”暗指霍布斯,“空气泵”暗指玻意耳,这两位17世纪的英国自然哲学家之间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论战。 托马斯.霍布斯(Hobbes,Thomas),英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他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动乱和安宁的根源。著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利维坦》是霍布斯最重要的代表。 玻意耳是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654年玻意耳牛津大学建立了一个实验室。1657年他着手设计他自己的抽气泵。在R.胡克的帮助下,他成功地制造了抽气泵,得以进行了许多开拓性实验。由这种空气泵获得的真空一度被叫做玻意耳真空。1660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论空气的重量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新实验》。1661年6月18日玻意耳公布了他的实验结果---玻意耳定律。他最重要的化学著作是1661年发表的《怀疑的化学家》。 夏平和谢弗的《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一书追问了一些在近代科...学中看似不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例如像:何谓实验?实验如何进行?实验要通过什么手段才可以说是生产出事实,实验事实和具有解释功能的建构物又有何关系?如何辨认一个成功的实验?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夏平和谢弗通过对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的玻意耳和哲学家霍布斯在实验制造事实的有效性上的争论。在与霍布斯的争论中,玻意耳主张“实验纲领”,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可以重复并经得起公众目验的实验来证实。霍布斯则根本瞧不起实验, 说:“它不是哲学”,霍布斯认为在知识的追求中只有“合理的推理”才是重要的。玻意耳和霍布斯之争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 夏平不是在谈哲学,他谈的是社会学和历史学,他不要问霍布斯与玻意耳谁对谁错,他要研究的是:玻意耳为什么会赢,霍布斯为什么会输?《利维坦与空气泵》围绕玻、霍之争这一个案,多方说明玻意耳之所以赢、霍布斯之所以输的社会因素,通过原始资料的详尽考释,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已被历史遗忘的历史具体。夏平的结论是:“当时的环境产生了支持实验纲领的自然哲学共识,但是并不存在任何使这一纲领显得自明或必然的东西。假使当时那个哲学共同体处在另一种环境下,被接纳的也许会是霍布斯的观点。” 在《利维坦与空气泵》中,夏平打开了科学家身份塑造过程的黑箱,发现在塑造科学家身份的过程中,玻意耳强调了科学家的社会形象。 在争论的过程中,玻意耳也总是表现的与霍布斯不同,从语言到行为,甚至到其宗教、政治立场,最终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科学家的形象,并将霍布斯及其理论划到了实验科学的对立面。另外,科学家身份也需要共同体的认同。玻意耳成功的得到了当时的科学共同体——皇家学会的认可,而霍布斯却没有。霍布斯因为并不认可当时同为皇家学会会员的玻意耳的实验方法,为了表明其立场,拒绝加入皇家学会与波义耳成为同僚。他止步于科学共同体——皇家学会之外,也就被排挤在科学家之外了。玻意耳利用皇家学会会员的身份拒绝将表霍布斯的文章发表科学期刊上。这样,霍布斯的声音在论战中逐渐消失,形成了玻意耳的学说一支独秀的局面。夏平和沙弗尔指出:“玻意耳的表述技术的作用是创造一个实验共同体,划定其内外边界,并规定了实验共同体内部社会关系的形式和习惯。玻意耳成功的运用科学文本将霍布斯和他的主张排除在科学大门之外。 在书中作者指出“本书的目的不在评价,而在描述与解释。” 夏平和谢弗的工作是建构主义的科学史研究,运用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方法,对一段历史进行再次解读,进而得出在非社会建构论视角下无法看到的东西,给出关于历史的另一种叙述。《利维坦与空气泵》“是建构主义科学史研究的一次实际演练”。本书最后作者说“当人们逐渐认清我们的认知形式有其约定俗成而人为的一面,就可以了解,我们认识的根本是我们自身,而不是实在。知识和国家一样,是人类行为的产物。霍布斯是对的。”这本书被众多学者研究,并奉为科学史研究的典范,主要是看重其在引入新的科学史研究方法。 史蒂芬.夏平(Steven Shapin)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之一,他的三本重要著作都已有中译本。 《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 本书评参考了 江晓原 刘兵: 实验科学:是一种神话吗? 陈克艰:真理靠的是信任? 阅读更多 ›
  •     想读,只是因为看凤凰里总是推荐,用的词还尽是 很是复杂 我们试试看能否帮您解读这本书 之类的话...我承认我很有好胜心和好奇心的
  •     当你试图用历史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方法重新审视科学,就会发现科学家也是社会权力网络的一部分,他们的科学探究难免会受信仰和政治立场的影响。
  •     文史专业的同学我觉得更应该仔细读读这本书,很有启发和收获。
    当当的评论实在是太水了,自己看不下去或者送货迟了,都成为一本好书被评为一星、二星的理由。
  •     翻译得似乎有点问题
  •     真实形象地告诉你所谓的实验科学刚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     找呀找呀找论题
  •     一本结合了科学社会学与政治哲学的著作,相当引人入胜。中间技术性的部分基本是飞过的。作者借助霍布斯的眼光看到,知识问题背后实际是秩序和同意的问题,知识生产和知识社群的构造其实具有生活方式和政体建构的意义。通过实验制造事实的过程,实际上依赖于一整套习俗、规训和动员机制。只不过在霍布斯看来,波义尔所提倡的实验事实依然依赖于经验和个人信念(私人判断),无法达到最终的确定和同意。这种最终的统一只能通过哲学、最终是政治权威才能达到。波义尔似乎赢得了争论,但霍布斯显然更彻底地意识到“自然”的决定性丧失和“科学”本身的人为建构性(一切科学的样板几何学就是人造的),这是现代世界观作为一个整体的巨大麻烦。
  •     科学史经典著作,早就想买了,买了却没时间看,真是悲剧啊
  •     打开了科学家身份塑造过程的黑箱,发现在塑造科学家身份的过程中,波义耳强调了科学家的社会形象。他把自己塑造为谦卑好学,将科学作为个人的崇高追求的贵族,而把霍布斯描述为思想保守的、坏脾气的独裁老头。在争论的过程中,波义耳也总是表现的与霍布斯不同,从语言到行为,甚至到其宗教、政治立场,最终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科学家的形象,并将霍布斯及其理论划到了实验科学的对立面。另外,科学家身份也需要共同体的认同。波义耳成功的得到了当时的科学共同体——皇家学会的认可,而霍布斯却没有。据夏平和沙弗尔的研究,霍布斯当时与皇家学会成员胡克的关系密切,并且受到胡克的多次邀请,但霍布斯因为并不认可当时同为皇家学会会员的波义耳的实验方法,为了表明其立场,拒绝加入皇家学会与波义耳成为同僚。
  •     是不错 质量有问题 卖家自己反省吧 好在内容不错
  •     翻过
  •     这书让很多人狠得牙痒,就凭这,多给一星
  •     这个好
  •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编史学代表作,读完,你的科学观就此轰然倒塌。大学里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     看着书的质量挺好的,里面的内容做的也很认真,就是看不下去。
  •     初次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看到书名,便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神作被深深吸引。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亚于几年前读过的推理的迷宫知识的脆弱性,30年前这本书给了一个恰当的时代科学发现的新的解读,联想30多年前McCloskey的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不考虑翻译因素的话,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也许可以写的更精炼些。
  •     : N091-49/1414
  •     在哲理与实验的对立中寻找真理。
  •     我也不能完全认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立场,波义耳的实验科学并不是完全被政治组织决定的,其知识是有实在性的。不过霍布斯的反驳,哲学是公共的而不能设限和分界,知识不能逃避形而上和因果的探讨,这我倒很能认同,像康德《纯批》序言中批判冷淡主义者那样。
  •     一本预期在框架内很有趣的书,最后竟然拐出了一个如此激进的结论,这本中译真的找错出版社了。
  •     这部SSK的经典读得很辛苦,做了两万多字的笔记,搜了不少论文和参考书,灌了若干啤酒和咖啡。末了就说一句吧:波义耳赢了,霍布斯是对的。
  •     高级则高级矣,总觉得缺点什么,哲学意味上的探讨像是没有讲透(抑或我没读懂),缺点共鸣感。不过看看如今世事种种,毕竟得说,霍布斯是对的。
  •     在这本书里面他就告诉我们,其实过去实验或者所谓的事实,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么可以确信无疑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重述一个很简单的哲学上的或者科学上的一个争论,这个争论就是围绕在简单的讲,两个科学方法之间的争论,一个是演绎法,一个是归纳法。演绎法的典范当然就是数学,比如数学我们一开始只要定义清楚,搞清楚了一些基本的前提之后,我们可以很逻辑的一步一步推寻一个知识,一个结果出来,这个叫做演绎。而归纳是什么呢?归纳就是从我们可见的各种事实,各个例证里面,从这个事实经验的观察里面上升一个说法出来,一个理论假说出来这两套说法。这两套说法有些人就认为,演绎法有缺点,演绎法缺点在于如果一开始这个定义就有问题的话,就算你中间这个步骤再怎么逻辑,再怎么合理,它推出来的东西可能还是错的,所以搞清楚这个前提。可是也有人说,归纳法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因为归纳法虽然说从事实里面要推演出一个好像客观不变的规律,但是我们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个事实是否永远如此。想想看,古人要是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样一个原理的话,他就算说我天天看到太阳从东边出来,那也不说明会不会将来有一天太阳真从西边出来了对不对?就有这样的一个争论在这里。所以可见古人他们对于归纳法,尤其像霍布斯,对于归纳法或者说是他背后的一整套关于事实的说法都有怀疑,尤其是实验这一点,所以重新回到波义耳与霍布斯的...争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实验最后能够胜出?为什么实验方法在我们今天看来如此不证自明,当初却饱受攻击跟怀疑,到后来它终于被大家接受了,事实上这本书处理的问题可以说是相当专业,相当复杂,接下来两天我们试着简单的跟大家讲一讲,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阅读更多 ›
  •     这也是后来数学和其他严格科学都走向公理化的原因(公理化,就是用通过公理/公设给定一门学科的假定,其他的结论都只能演绎给出;而公理本身如果不合适,是可以换掉的)从霍布斯的主张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天才,但生得太早。玻意尔的为人真是极低;大家要警惕现实中的这类人。
  •     看的我真费劲。。。
  •     一个气泵引发的争论
  •     太精彩
  •     也是上一门课的时候读的书,那门课课程倒没什么,读了很多书倒是真的,至今都很感谢那位老师。这本书很好看,不管是翻译还是习作,提纲什么的都极其好看!
  •     这种科学史上的争论不是我所感兴趣的话题。
  •     第一次阅读此类书,感觉很有收获。从中反思科学工具很有现实意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