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313059765
作者:路甬祥 编
页数:364页

章节摘录

插图:可能在哈拉帕文化时代,印度人就采用了10进制计数法,到公元前8至7世纪左右.出现了表示数字的符号,吠陀时代的《绳法经》中出现了有关测量、作图与定向等几何学知识。《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记载,《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爱达罗氏梵书》分一年为360日,12个月,每月30天。印度人也发明了可以调解日、月周期的历法。为了研究太阳、月亮的运动,他们将黄道分成27个等分,称为“月站”,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称最早也见于《鹧鸪氏梵书》。印度人十分重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其医学与药物学都相当发达,涉及健康与长寿的古代文献被总结归纳到名为“阿输吠陀”的医学系统之中。古印度医学中的眼科很有特色,后来因佛教的传播在中国享有盛名。《妙闻集》卷六专述眼的生理与眼科疾病,并言及包括剔除白内障在内的多种手术疗法;尽管该书成书年代较晚,学者们认为其内容大多属于后吠陀时代。4.其他古代文明爱琴文明可以说是欧洲从金属、石器并用向青铜时代演变时期的文化,突出的有米诺斯与迈锡尼,辉煌期在公元前1700年至120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代。米诺斯位于爱琴海最大的岛屿克里特上,其王宫遗址出上了大批文物,包括使用象形文字与两种线形文字的泥版书。这一王宫气势宏伟、结构复杂。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米诺斯文明衰落之后,继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其古城位于希腊本土伯罗奔尼撒半岛,在19世纪后期被发掘,学者们认为就是荷马史诗所称阿伽门农的王城。迈锡尼文化的文字系统与米诺斯文化的第二种线形文字相同,在20世纪初已被解读,由此可以证明迈锡尼人在米诺斯文明的后期开始南侵,势力达到了克里特岛。迈锡尼文书中已经出现了后来希腊神话中众多神衹的名字,如宙斯、希拉、雅典娜、波塞冬等。除此之外,环爱琴海的若干岛屿和小亚细亚西岸,也出现了许多代表青铜文化的文明,最著名的就是特洛伊。19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这一地区进行广泛的挖掘之后,相信荷马史诗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爱琴文明的原貌。公元前1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国周初年间,地中海东岸今黎巴嫩所在的地区活跃着一些善于航海的城邦居民,希腊人称其为“腓尼基”。原指当地居民发明的一种紫红色植物染料,为后来希腊、罗马的贵族所钟爱。腓尼基地当埃及、赫悌两大帝国之间,以商业贸易与海外殖民著称,是沟通欧、亚、非三大洲古代文明的使者。

前言

现代科技构建的宏伟大厦,不断改变着人类文明进程和日常生活,并以其无限的魅力影响着人类的心灵。但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科技的起源、发展过程与历史作用,却是整个文明史中人们了解得较少的部分之一。自Z0世纪中叶科学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以来,科技与人文两大领域的专家学者逐渐开始将目光投向古往今来在人类进步历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的这一新兴学科。其深刻意义恰如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在半个世纪前概括所谓新人文主义纲领时所表述的那样——是双重的文艺复兴:对于人文学者,是科学的复兴;对于科学家,是人文的复兴。中国科学院早在1954年即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又于1957年初成立了独立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所。科学史所虽然规模不大,但很有特色,也很重要。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不竭的长河,技术是人类对生存发展方式不倦的创造。研究科学史,本质上也就是研究人类创造的历史,继往而开来,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08年,科学史所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为领导同志讲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任务。这一系列讲座始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与“中国古代科技概况”的纵横开篇,对于“科学史上若干理论问题与李约瑟难题”作了些比较深入的讨论;其间贯以“天算农医”等知识体系,“四大发明”以及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各个技术领域,共计44讲。科学史所也精心聘请了所内外久负盛名的资深专家,以及目前活跃在学术研究的中年科研骨干共同担任主讲人;历经试讲、讨论、修改等过程,使得每一讲的内容皆达到内容丰富、论说得当,体现了最新研究水平。因而得到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与赞赏。讲座结束后,专家学者们又对各自的讲稿进行了认真整理,集结成书付梓,意在能使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分享这一学术成果。

书籍目录

纵横开篇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概况天文学中国古代天学概述天文观测与历法中外天文学交流与比较地学古代地学概论与地理灾异观古代地图史与军事地理思想数学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与特点九章算术、刘徽与宋元数学欧洲古典及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物理学力学史光学史声学史农学生民之本——中国古代的农业生物学中国传统生物学史概略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编辑推荐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主讲天文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农学、生物学,本系列丛书分上、中、下三册,由2008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担的为领导同志讲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讲稿整理、集结而成。这一系列讲座始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与“中国古代科技概况”的纵横开篇,对于“科学史上若干问题与李约瑟难题”作了些比较深入的讨论;其间贯以“天算农医”等知识体系。“四大发明”以及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各个技术领域,共计44讲。主讲人以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各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主,其他单位的参与者亦皆属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
本系列丛书内容丰富、系统而全面,论说客观有据,旁征博引之处甚多。可供各界人士阅读,尤其是科技史、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教师与学生阅读。

图书封面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简洁而又有学术深度的科学史著作。是中科院科学史研究所为领导讲课的讲义汇编而成。每部分由相应专家撰写,皆为当今科学史界的不二之选。领导都听得懂,我想大家也能行吧。但本书的责任编辑很不负责啊。
  •     非常好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汇编文集。
  •     写课程作业需要读这本书里的地学部分,想说的都写在书评里了,明天发上来。当然地学的写作水准不能代表全书,而我又没读完全书,所以把地学部分的分数提高了半颗星代表全书,希望不会有太大偏差。
  •     在此书中,新的研究观点还表现在引导读者对熟知的史实进行思考。比如,一般人都知道中国古代金戈铁马,刀锋剑利,兵器成就非凡。那么,为何中国在近代没有发展出坚船利炮?军事史专家王兆春参加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撰稿,当时对中国古代兵器的成就赞颂有加,在其后的深入研究中,除了补充新的材料,他也开始探讨中国军事技术由盛转衰的原因,本书就反映出他这些年来的思考。例如,分析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中国军事技术由盛而衰的原因。以火器的制造与使用为例,王兆春大致归纳出几点原因:一是生产方式落后决定了军事技术的衰萎;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控制导致军事技术时兴时衰;三是对军事人员采取时扬时抑的政策埋没了创新成果。他认为,传统不变的科技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限制了军事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最重要甚至是最根本的原因。
  •     上篇的涵盖领域为开篇、天文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农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是讲稿、论文之类的,挺专业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