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的南极之旅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35596253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将近1577年底时,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起航驶向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实际处于战争状态,胆大的英国航海者时常在美洲掠夺西班牙人的财产而致富。西班牙对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戒备森严,但认为太平洋海岸安全无虞,因而并未加以防范。”阿西莫夫接着介绍了德雷克海峡名称的由来,“德雷克穿过麦哲伦海峡,于1578年9月6日抵达太平洋。在那里遇到暴风雨,把他吹向了南方。风推动着他长驱南下,终于使他发现了火地不过是一个岛。火地岛以南依然是茫茫大海。这一片海面现在就叫德雷克海峡。”    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在英王伊丽莎白时代曾为海盗,后来才被封为爵士。阿西莫夫在书中的附注里提到,德雷克是“英国海军将领、航海家,曾积极参加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他还强调指出:“德雷克根本没有停下来从事任何探险考察,他只一味地掠夺。在美洲太平洋沿岸一带尽情抢掠一番之后,他便越过太平洋满载而归了。”    离开南美,驶向我们这次漫长航程的目的地——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经过的这道海峡便是以德雷克的名字命名的。我从心底发出一丝苦笑,它的名字竟是一个海盗,眼前这波澜壮阔的大海哟。    打开南极洲地图,那1390万平方千米的冰雪高原,加上环抱着它的35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海域,以人名命名的例子屡见不鲜。乔治五世地、彼得一世岛、爱德华七世半岛、查尔斯王子山、玛丽皇后地、朗希尔德公主海岸、毛德皇后地、玛塔公主海岸等,南极洲的山脉、岛屿、海岸、冰架、海峡,就是以这些国王、皇后、公主、王子以及探险家、船长甚至海盗的名字命名的。研究南极的地名肯定是饶有兴味的课题,南极的地名实际上就是一部南极探险史。    不过,你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里绝对找不到以中华民族命名的地名,哪怕是弹丸之地的小岛,或者一片荒凉的冰架。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不禁有些黯然。    谁最早发现了南极洲呢?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像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那样获得举世一致的公认,围绕最早发现南极洲的荣誉,笔墨官司至今没有结束,甚至永远不会结束。    看起来这是地理发现史上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但是透过探险史上的争论,不难看出,某些国家实际上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对南极洲这块土地的领土要求。根据谁先发现谁先得的法则,不少国家早已把南极的一部分纳人本国的版图。因此,是谁最先发现了南极,或者最先发现了某个岛屿或者一块冰岸,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可能涉及南极的领土、资源之争,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地加以回避的敏感问题。    我在前往南极的旅途中,曾在美国纽约短暂逗留。说来也是很巧,就在我到达纽约的次日,联合国第39届会议就秘书长关于南极洲问题的一份长达86页的报告,进行了一般性辩论。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是根据大会1983年12月15日38/77号决议,请他“编写一份关于南极洲所有各方面的全面、翔实和客观的研究报告,编写时应充分考虑到《南极条约》和其他有关因素”。在我驻联合国外交官武秉伦同志协助下,我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索取了这份报告的中文本。    “19世纪,探险家发现了南极洲,”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令人敏感的发现权的争论,用了一句笼而统之的提法,“他们到达南极洲各地,并加以绘图,因此,南极洲科学勘探时代到了,美国、不列颠、俄国、挪威、法国等国的船员也开始对南极洲的海洋资源,主要是海豹和鲸鱼,从事商业性开采。”    秘书长的报告没有回避这样的事实,他强调指出:“19世纪后叶,活动增加,逐渐涉及边远地区,因此,各国开始认真考虑在南极洲的本国利益。由于本国的利益,许多国家竞相在南极洲划分地盘。20世纪初以来,7个国家,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法国、新西兰、挪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分别在其本国立法和国际声明中,对一部分的南极洲作出了正式的、单边的领土主权要求。”    撇开这些,我们客观地回顾一下100多年来的南极探险史。下面提到的许多勇敢的探险家的名字是当之无愧地载人史册的,他们的功绩以及对南极事业的贡献,得到了举世的公认。    我们的考察船即将抵达的南设得兰群岛,是1819年10月英国海军军官威廉·史密斯发现的,这个英国人用苏格兰以北的设得兰群岛的名字给这个新发现的群岛命名。此后,英国海军中校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绘制了南设得兰群岛的海图,并且在1920年1月南行到了南纬64度30分的地方,隐约地看到了南方的陆地。现在横亘在南设得兰群岛与南极半岛之间的一道海峡,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随后南极考察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提到这些人的名字,因为海岛、海峡是他们命名的。    自从阿蒙森、斯科特征服南极点之后,南极探险史上的英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对于南极事业来说,它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的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    这里特别要提到1957年至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对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推动。这是南极考察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合作,有121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有12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67个观测站。如美国在南极点设立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苏联在东南极内陆冰穹(南纬78度28分,东经106度48分)设立了东方站,法国在南磁极(南纬66度33分,东经140度)设立了迪蒙·迪维尔站。一个以南极大陆为中心、遍及南极沿海岛屿的观测网终于形成,在超高层大气物理、极光、气象、地磁、地貌、地震、地质、生物、海洋等学科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单枪匹马的探险活动已经被有计划、有组织的定位科学考察所代替,人类对南极的探索已经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这以后,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还有100多个夏季站。为了确保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场所,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他们是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美国。这12国是《南极条约》的原始缔约国。此后又有20个国家加入这项条约。我国是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的,成为它的成员国之一。    从库克船长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到现在,两个世纪已经过去。从勇敢的阿蒙森、斯科特登上南极极点至今,也快80年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第一次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远涉重洋,向地球的最南端挺进,几代中国人的南极梦终于梦想成真。    我怎能不为此激动万分,并且感到自豪?我站在船舷,倚着栏杆,眺望着德雷克海峡翻涌的海浪,我的心潮也犹如这一刻不能安宁的大海……    P27-30

前言

我喜欢冬天,喜欢漫天的雪,喜欢冰雪的原野和冰雪中沉睡不醒的小湖。    如今终于来到南极,这是一个只有冬天的寒冷、孤寂的世界。    这里动人的还是雪景,雪花一年到头依恋着寒冷的大地。不论什么时候,你爬上寒光凛冽的冰原,或是走向山中幽暗的谷地,或是踯躅在浪花拍岸的海滩,雪花毫不经意雕琢的风景,总是那样令人惊喜,令人感动。下雪是十分神圣的时刻,伴着黎明和黑夜而生的雪花,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来自何方,漫天雪花像无数的小精灵在天上飞来飞去,一边编织天幕最灵动的图画。它们静静地飞翔,从容地、不慌不忙地,仿佛要尽量延长在天空散步的时间。因为它们知道,那飘逸的、婀娜多姿的飞雪是它们的花季年华,展示了它们的青春与活力。一旦降落在地,就意味着告别浪漫的青春,寒冷将凝固它们的生命,变成亘古不化的冰川了。    多数的时候,飞雪是与暴风结伴而来,那就很少有诗意了。暴风雪是这儿的常客,它往往令人想起性格暴戾的娇惯坏了的野小子。它是那么狂傲,不耐烦地吹着尖厉的口哨,挟裹着飞雪,从海湾掠过冰原,向着岸边的考察站横冲直撞而来。刹那间,天翻地覆,海起狂澜,天地昏暗,什么也看不见了。海中的陡崖和礁石隐而不见,躲在冰上的企鹅、海豹不见踪影。仿佛是几百辆蒸汽机车同时怒吼,发出震撼大地的呼啸。暴风雪粗暴地推掇一切挡在面前的东西,不管是笨重的运输车辆,还是屹立在冰坡上的房屋,只听见钢铁的撞击,撕裂的呻吟,痛苦的悲号,久久不息。多少个夜晚,我被暴风雪从梦中惊醒,不得不钻出睡袋,冒着风雪抢救栖身的小帐篷。即使后来住进了坚固的考察站,但那恐怖的风声也使人难以入睡。    可怕的南极的风雪啊!    南极的景色比起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单调,这是实情。这广袤的大陆和许多岛屿,居然找不到一棵树,没有高大的乔木和丛生的灌木,也见不到鲜花和碧绿的草地。我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举目四顾,找不到哪怕一星半点的绿色。寒冷挡住了春天的脚步啊!可是有一次,我在经常走过的山坡上,在我的脚底下,竟然发现了亮晶晶的玻璃似的冰壳,那里一个个隔开的小空间,如同微小的玻璃温室,充满黄澄澄的阳光。我惊讶极了,不由得躬身屈腰,俯看着冰壳底下,里面居然生长着南极的植物地衣,绽放着绿色,洋溢着生命的热情,那一片冰雪似乎变成了绿茵茵的草地。在寒冷的南极,在没有土壤的冰下,生命如此顽强地抗衡着环境的恶劣,这是多么伟大、多么迷人的风景!    我还记得,当夏天的太阳像玩疯了的孩子半夜里还呆在天空的“白夜”时分,我也时而坐在海边积雪很深的高地上,向着远方眺望。那海天相接之处,昼与夜交替的精彩表演正在拉开序幕。绚丽的云霞和波动的海水蒙上了浓浓的睡意,似乎再也打不起精神了,可是那顽皮的太阳却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尽管哈欠连连,却挣扎着,跳跃着,企图抵抗不断袭来的睡意。这时,风停了,浪也息了,冰上的企鹅们熬不过,也垂头缩颈停止了喧哗。终于,像是乐池中的指挥一声令下,厚厚的紫水晶色大幕从天际垂落,掩盖了橙黄的黄昏和红石榴似的海水,白的冰岸、银的雪原都沉入暮霭,漫长的白夜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    这时,我不仅领略了黑夜征服白昼的艰难,也从这一幕光明与黑暗的天象变化,理解了生与死的交替。死亡是这般的庄严,这般的辉煌!在生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之前,尽管心里知道这一天这一刻是必然会来的,任何人,天王老子也好,一介草民也好,谁也休想躲过这一劫,那么就在死神降临之前,像夏日南极的太阳一样,活得有滋有味,活得多彩多姿,活得让人难忘吧。    《我的南极之旅》是两次前往南极的记录,一次是1984—1985年,一次是1990—1991年。在这些难忘的日子里,我与参加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家们和海员们的近距离接触,在风雪中,在风浪颠簸中,在生与死的搏斗中和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才是最值得怀念的。    本书正文分为三篇,第一篇《暴风雪的夏天》,是首次赴南极回国后应光明日报出版社之约写成的,1986年12月出版。10多年后,湖南教育出版社汇编一套《中国科普佳作精选》,该书有幸忝列末座,于1999年再次出版。    第二篇《重返南极》和第三篇《踏上归途》是1990—1991年前往南极的随笔。这次,我没有采访任务,但也积累了不少素材,回国后除《光明日报》发表了几篇通讯,其余的大部分,包括“夏至登雪山”、“纳尔逊岛的捷克站”,以及复活节岛、塔希提岛(大溪地)、塔斯马尼亚岛的见闻,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记得有《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科幻世界》、《知识就是力量》、《科学与生活》等,但始终未能成书,有些内容多年来也未加整理。如访问许光健大使的重要谈话和乘直升机访问乔治王岛各国考察站的情形,这次是第一次披露。此外,附录的三篇文字,也透露了中国早期南极考察史上的人与事,多少有一点史料价值。    我一直认为,新闻记者采写的新闻是短命的、转瞬即逝的,一旦时过境迁,记者笔下的文字也就与时俱亡了。因此,虽然大半生从事新闻采访,接触了一些人与事,写过一些或长或短的文字,但我也是随写随风而散,并不想去留下什么永恒。如今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已经过去27年,我听小儿金雷说,他不久前去了长城站,当初建设的楼房不堪风雪严寒已成危房,我脑海中的记忆和当年的文字也愈加渺茫、模糊了。    应《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编委会之邀,我将过去采写的有关南极的文字、照片整理出来。遵循丛书有关规定:选题内容须以作者“亲历”叙事为原则,此次重新出版,加配了图片,删除了《暴风雪的夏天》第五章概述南极探险史的有关内容,更换了小标题,第一章开头部分做了一点变动,其他内容基本维持原貌。    借此机会,向我的亲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去南极的理解和支持。向湖南教育出版社表示感谢,并向新华社驻智利记者刘瑞常、光明日报驻澳大利亚记者薛福康,人民日报驻阿根廷记者管彦忠以及他们的夫人,表示衷心的迟到的谢意。    2011年6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金涛,安徽黟县人,生于1940年,高级编辑,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中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任教员,后在光明日报社当记者、编辑、机动记者部副主任、记者部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曾是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1984~1985年,受光明日报派遣,他以特派记者身份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并被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授予二等功。1990~1991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再赴南极洲,与浙江电视台一道,参与策划、拍摄制作科普专题片《南极与人类》。该片在世界南极科学大会播出,获得好评,并获广电部授予的一等奖。1991年,获当时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1996年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部委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篇 暴风雪的夏天
 我的梦
 到南极去
 地球最南端的城市
 最后一个晚上
 南极地名是一部探险史
 前面发现了冰山
 你好,乔治王岛
 初访南极洲
 新年之夜
 邻里之间
 访问企鹅的王国
 风雪长城站
 冰海探险
 象岛和磷虾
 挺进南极圈
 别林斯高晋海的风暴
 登上雷克鲁斯角
 乔治湾的死火山
 舟中夜话
 大海的礼物
 ……
第2篇 重返南极
第3篇 踏上归途
附录

编辑推荐

金涛编著的这本《我的南极之旅》以轻松的笔调,记录了作者的两次南极之旅,一次是1984—1985年,一次是1990—1991年。通过本书,我们可以领略到冰天雪地的寒冷和暴风雪的肆虐,近距离观察那里的企鹅、海豹、南极毛海狮以及众多禽鸟们……

作者简介

一本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亲密接触的实录,包含了许多中国人远行到达南极冰雪世界的故事。
轻松的笔调,亲身的经历,回顾了中国人建成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艰辛和自豪,也带着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南半球风雪弥漫的日子,领略冰天雪地的寒冷和暴风雪的肆虐,近距离观察那里的企鹅、海豹、南极毛海狮以及众多禽乌们,而且亲眼目睹科学家们在波浪中、在冰原上、在广漠的天空,探索南极奥秘的无比喜悦。
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和海员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多角度地展现了各国科学家在南极的艰辛、真诚的友情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笔下,异国他乡,冰海雪崖,寂寞孤岛,也处处闪耀着令人着迷的光彩。
昨天的新闻,今天已成为历史。于是,本书也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珍贵回忆。

图书封面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的南极之旅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