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文明史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文明史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06048477
作者:田家康
页数:224页

章节摘录

  在莫斯科遗址的墓地中出土了做工精细的裤子和上衣,以及莫西干风格的鞋跟帽子和玻璃珠等装饰品。此外和线一样,人们学会用植物纤维等编织披风,并在距今2万年前发明了狩猎动物工具——弓箭。  芝加哥大学的亨利,巴罗斯在1961年出版的《初期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记载了对旧石器时代的76具人体骨骼的调查结果。其中,21岁以上的不足半数,40岁以上的有12%,并且全部是男性。30岁以上的女性骨骼一具都没有,其原因有可能是妊娠和育儿造成女性的寿命缩短。  生活在欧洲干燥广漠的平原上,人类仅靠采集食物难以保证充足的食粮,因此以狩猎驯鹿、马和驼鹿为生。一家三口的人类为了生存,一年之中必须捕捉一千五百头驯鹿。由于猎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所以人类必须把握自然的变化和动物的动向来设置狩猎用的陷阱。在食粮依赖于大型草食动物这一点上,欧洲的克罗马努人和尼安德特人并无二致。通过分析尼安德特人遗留下来的骨头发现,他们通过食用动物来摄取蛋白质。而生活在北纬60度以北的地区的现生人类,九成以上都靠食用动物为生。  法国和西班牙的洞窟壁画分布在山间的溪谷地带,这些壁画应该是由一边躲避严寒一边狩猎大型哺乳动物而选择洞窟作为生活据点的某个集团所绘制的。与此同时,由于气候比较稳定,并且可以以海产物为食,应该也有相当数量的人类选择沿海岸线居住。有一些研究者将这种沿着海岸线生活的生存策略称之为“GototheBeach”策略。可是最终冰期结束后海平面重新上升,当时海岸线附近的遗址现在绝大部分都沉入了海底,未能留下考古学意义上的证据。  将目光转离欧洲,靠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的人类,则留下巴勒斯坦北部的死海河畔的OhaloⅡ遗址。这一遗址由于常年沉于水面之下,所以有机物的保存状态良好。在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遗址内发现了六间小屋,一间墓穴,若干石质设施,数个用火场所以及垃圾场等。遗址内发现的粮食种类也很丰富,一共出土了一百余种,万粒以上的各种种子和果物,主要有栗子、杏仁、葡萄、橄榄、悬钩子、大豆等,还发现了野生大麦和小麦——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储藏这些种子和果物了。  ……

内容概要

日]田家康。
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农林水产金融部部长,1959年出生于神奈川县,1981年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系,现为日本气象学会会员、日本气象预报师协会东京支部部长。

书籍目录

译者序 气候的历史,文明的历史
前言
第一部 黎明篇 气候变动养育人类
第1章 与气候变动的斗争的开端
1 现生人类“走出非洲”
2 多吝火山大喷发
火山灰所引起的寒冷化/基因瓶颈现象和多各巨灾理论
3 穿衣御寒
第2章 在寒冷的气候中
1 最终冰期的气候和人类的生活
最终冰期中大地的模样/北美大陆的巨大冰床和人类的移居/最终冰
期的气温和降水量/严酷自然环境中人们的生活
2 剧烈的气候变化
剧烈变化的气温:D-O旋回和海因里希事件/“冰河时代的孩子”
3 最终冰期时的日本列岛
冰期时代日本的地形和气候/日本人从何而来
4 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原因
气候变动说和人类狩猎说/灭绝争论的背景
第3章 最终冰期的终结和新仙女木事件
1 温暖时代的开始
海平面上升:温暖化由南半球开始/欧洲大陆的生活变化
2 突如其来的回寒:新仙女木事件
地层花粉所显示的三次气温低下/冰川理论的创始者:路易,阿加西
/阿加西湖的崩溃/北大西洋洋流和热盐循环/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微妙
平衡/与新仙女木事件有关的假说
3 农耕的开始
农业艰难的开端/契机是什么/为什么农业的发祥地是美索不达米亚
北部/动物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家畜/在中国的新发现和其意义
第4章 “漫长夏季”的到来
1 温暖时代的到来和其背景
全新世的气候最适宜期/温暖化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轨道以数万年为
周期发生变化/苏格兰人的观点/塞尔维亚人孤独漫长的研究/北半球
日照量的增加和活跃的太阳活动/巨大冰盖的消失
2 地貌改变和海面水位上升
森林带北上,海岸线变化/热带地区季风的强化和水蒸气反馈理论
热带辐合带和哈德利循环/“现代人”的诞生/绳文初期的日本气候
3 洪水传说
诺亚的洪水是真实的吗/黑海的泛滥/黑海沿岸的农耕人群去向何方
第二部 古代篇 气候变动催生了文明
第一章 “长夏”的结束和古代文明的兴盛
1 皮奧拉回旋和寒冷化的开始
冰人展示冰河扩大/厄尔尼诺现象的复活/吉尔伯特,沃克和南方震荡/雅各布·皮叶克尼斯和ENSO/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率:如果温暖化会更频繁吗?
……
第三部 中世纪·近代篇 气候变动改变了历史
后记 与气候变动的斗争仍在继续
卷末解说一 如何调查过去的气候
卷末解说二 为什么会发生气候变动

作者简介

历经8万年,人类不断和寒冷化、温暖化交替出现的气候变化抗争。地球暖化也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反观社会和历史变迁,人们时常无法释然。为什么民族会迁徙?为什么单凭杰出人物的个人能力就可以使一个大国崛起?又为什么在某个特定时期,全世界范围内会同时出现历史性的巨变?
《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作者田家康从对地球整体的气象系统及古气象学的理解中意识到,推动文明和历史前进的关键词之一即是:气候的变迁。
《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详解自人类诞生的远古开始,历经中世、近世,直到21世纪,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

图书封面


 气候文明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气候文明史》人类征服了南极北极,登上了珠峰月球,可是还是无法控制气候,甚至连简单的准确的预报都还做不到,更不要提能够战胜并且控制了。每年因为气候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的损失,可是我们却依然无能为力,因为气候和我们现在的科技实在是不在一个能量级别上面。就是原子弹氢弹也没有达到台风的级别,可是台风仅仅是气候威力的冰山一角而已,看看《后天》、《未来水世界》、《2012》那些人类的末日幻想中,最靠谱的就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的大规模灭绝,对于我们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东西,我们都发自本能的会感到恐怖。这本《气候文明史》是日本学者的作品,用气候这个因素来统领文明的历史,不过这本书比较专业,里面有很多很多专业术语和图表,很权威,也很理性,但是也为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不过当你越过了远古部分,就发现气候对历史的影响其实也挺有趣的,战争,国家,疾病,文明的兴亡,其实很多都是和气候有直接关系的,即便不那么直接,也有很重要的间接关系。可以说气候的重大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肯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是很难说会从什么方面,引起具体的什么样的影响。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还有《小红帽》的故事出现,都有气候的影子在里面,其实作为文明的一个大背景,世界上的哪一件事,能够脱离气候的影响呢?书中很多细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让你大吃一惊,撒哈拉大沙漠竟然是的历史竟然只有那么短,才一千多年,以前还是一片绿野,真是让人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很多东西我们都以为历史就那样一点一点发展过来的,却没有想到在历史中,很多东西都翻来覆去的经常发生逆转。比如我一直觉得农业的产量肯定是现代远远超过了古代,没想到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大麦收获率是7、8倍,而4400年前的同一地区的大麦收获率竟然是76倍,看来气候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化肥和农药啊。还有我一直以为人类的身高是在缓慢增长的,没想到这也不对,在农业时代开始以前,远古人类的身高居然比现代人矮不了多少,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居然变矮了十几厘米,后来才又开始增加的。这本书虽然和畅销书或者小说来比不是特别好读,但是的确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个很广阔很新奇的世界。
  •     这是一本讲述地球寒暖交替过程及其根源的书,顺道提了提气候变化给动植物生存、繁衍、迁徙的影响,当然其中重点还是说了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缘何从畜牧走向农耕?农耕技术以及肥料何以被创造和使用?在人口增长和气候影响下的粮食相对不足的矛盾中,地缘战争何以展开?不一而足。大量科学证据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已经显示,地球的寒冷与温暖自有其规律,多重规律构成了一个自我运行的复杂系统。那些我们仍不得而知或无法解开的谜题,是因为知识和理性有限;事实上,关于冷暖交替这件事,人类行为确实没有什么作为。相反,气候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疫病、饥荒以及与此相关的战争,一幅幅衰败的场景轻易地展开。文明之内涵极为丰富。文中在多番剖析寒冷期时,几次指出残酷的逆境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但一次次地成长,真的让我们更加智慧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敬畏自然这件事根本与道德伦理或高尚情操无关,活命才是眼前最紧迫的正经事。p.s. 引起气候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 地球表明海陆分布的变化:大陆的移动、造山运动、深层洋流;※ 地球的轨道数值变化:公转轨道(离心率)、地轴的倾斜、岁差运动※ 太阳活动的变化:黑子周期、日照量的变化※ 火山活动:火山灰的阳伞作用、海洋浮游生物的繁殖※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     很久以来,每当我读到历史上有关游牧民族入侵的内容时,都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不知疲倦的一次又一次的南下发动战争?遗憾的是,很多历史书籍对此都是语焉不详的,有的干脆就只就简单的归结为落后民族嗜好杀戳的本性,或者是对先进文明的奢侈品心生向往。这些都不能让我信服。读完田家康先生的新书《气候文明史》,让我如同醍醐灌顶一般,找到了答案——这一切都是地球气候变化所致!地球气候有着周期性的变化,每当进入气候变冷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生活的地带因为寒冷而变得不适宜居住时,他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就只能向着更为温暖的南方迁徒,不断抢占农耕文明的生存空间,诱发战争——这改变历史的原动力背后竟是气候的因素,它才是塑造人类的那把手术刀。原来如此——从150万年前的直立人和巨立人在地球上的出现,到距今5万年前人类为应对严寒开始穿上衣服,到人们开始开垦农田、驯化家畜,到民族迁徒引发战争促进文化的发展……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被气候追赶着一路蹒跚前行走到了今天。可以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为不断适应气候剧烈变迁而开展的持久的斗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被气候所塑造的历史。这本书在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对很多问题给出了非常有趣的解答,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人们为什么穿衣服?不是遮羞而是为了御寒;人们为什么会发胖?是为了抵御寒冷而进化出来的吃饱东西就可以形成脂肪以储存能量的机制;远古人们的体格为什么比近代人要高大?是因为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比近代气候变冷周期中更加丰富,而且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妨害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为什么印度人不吃牛肉?为什么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是什么造成了欧洲的黑死病大流行……是严酷的气候变化迫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而书写了自己的历史。一路读来,给人的感觉是,虽然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在自然面前仍然微不足道,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动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它让撒哈拉从草原变为不毛之地,让巨大的冰川变为森林,人类在此中的那点砍砍伐伐似乎微不足道,也根本无力抗争,保护环境还有必要吗?作者好象很怕给人们造成这样的误解,又专门讲述了对气候变化麻木不仁的迈锡尼文明由于一味砍伐森林最终导致自身灭亡,而且至今仍然无法恢复的例子来说明人们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无止境的破坏很可能会在气候突变对环境做出改变之前就耗尽自己所有的生存资本。而我们现在为应对环境变化、为改善地域小气候所做的所有努力,同样是人类与气候所进行的斗争,也是气候对人类所进行的数十万年的塑造过程的一部分。事实上,这本书不但记述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而且讲述了人类对气候变化发现和认识的历史。对人类历史上很多知名的气候学家的生平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是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很多气候变化的现象和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并且用考古成果、文艺作品、历史记载来相互佐证,读来别有一番趣味,确实深受教益。书的作者田家康是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农林水产金融部部长,也是日本气象学会会员,他在这本书中的写作中把日本人古板、认死理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书写得非常专业、严谨,就连写那些史前气候的推测也是旁征博引,只是期间提到的许多非常拗口的专业名词,让人读起来不是很畅快,但似乎又无可避免。而书中出现的多处错别字,则与原作者的严谨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如梗在喉……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这是一本讲述地球寒暖交替过程及其根源的书,顺道提了提气候变化给动植物生存、繁衍、迁徙的影响,当然其中重点还是说了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缘何从畜牧走向农耕?农耕技术以及肥料何以被创造和使用?在人口增长和气候影响下的粮食相对不足的矛盾中,地缘战争何以展开?不一而足。
       大量科学证据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已经显示,地球的寒冷与温暖自有其规律,多重规律构成了一个自我运行的复杂系统。那些我们仍不得而知或无法解开的谜题,是因为知识和理性有限;事实上,关于冷暖交替这件事,人类行为确实没有什么作为。相反,气候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疫病、饥荒以及与此相关的战争,一幅幅衰败的场景轻易地展开。
       文明之内涵极为丰富。文中在多番剖析寒冷期时,几次指出残酷的逆境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但一次次地成长,真的让我们更加智慧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敬畏自然这件事根本与道德伦理或高尚情操无关,活命才是眼前最紧迫的正经事。
      
      p.s. 引起气候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
      ※ 地球表明海陆分布的变化:大陆的移动、造山运动、深层洋流;
      ※ 地球的轨道数值变化:公转轨道(离心率)、地轴的倾斜、岁差运动
      ※ 太阳活动的变化:黑子周期、日照量的变化
      ※ 火山活动:火山灰的阳伞作用、海洋浮游生物的繁殖
      ※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     多地气候变迁情况、地理及植被影响及人类的应对(迁徙、农牧业品种等)。众多历史大事件都追溯到了气候遽变,如中东埃及古罗马等古王国兴衰 多次民族迁徙 饥荒 甚至拿破仑1812侵俄和希特勒侵苏失败(由于气候突然变冷没有足够装备);格陵兰岛除了因纽特人之外,维京人的殖民因气候变冷而难以为继、彻底灭绝;当然更少不了西欧和日本的文明由于气候而起伏
  •       在人类已知的历史研究中,不管是渔猎名族、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追逐水源而居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然,如果再往宏观里去讨论,空气、阳光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追溯到地球的起源甚至是宇宙的起源了。这里讨论的是相对近一点的问题,是以人类的起源、迁徙和发展为主线来讨论气候的决定性作用。其实,人类的起源、迁徙和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要说人类的起源、迁徙和发展与气候的关系,就其中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以衍生很多详尽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所以,对于这样薄薄的一本小书,期待其给出充实的内容和明确的观点来支撑“气候文明史”这个宏大的主题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上,本书的内容也是如此。作者的论述,无论时间还是地理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和跳跃性,作者对于众多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引用和申论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因此,我更愿意把这样一本书看做是对于“气候文明史”的抛砖引玉。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认为,人类迁徙的背后推手是气候。并且,古代的气候与现代的气候存在巨大的差异,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的迁徙,气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考古、地理、历史、气象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为支持这论断,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线索和证据,并由此催生了一门新学科——古代气象学的诞生和发展。众所周知,在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的气候中,最深刻最明确的便是冰川。如果说冰川是一块“砖”的话,那么气候文明史就是一“玉”,是冰川抛砖引玉般地引发人们对于气候文明史的研究和关注。科学家们对于冰川的存在和冰川对于人类生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有共识,寻找证据支持也成了多领域研究人员的目标和责任。作者在书中有一个小观点,让我印象格外深刻。那就是利用中国墓葬制度中的厚葬风俗来推断这是人类对于寒冷的一种记忆。这样的思维角度和思考方法,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一振。假如,类似的思维角度和思考方法被用于考古挖掘和地质勘探等领域的话,我相信会有更多惊世骇俗的发现。
      
      其实,关于人类与气候的关系,能牵动和涉及的科学领域远远不止上述的几个。如果说冰川是一块“砖”,他不只是抛砖引玉的“砖”,还是一块“敲门砖”。它不仅敲开了气候文明史的大门,也敲开了诸多相关或者不相关学科的大门。一些看上去风牛马不相及的学科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美容减肥的书。其中有一种说法:动物脂肪一但被人吸收后,就会在人体内迅速变成脂肪并储藏保存,这就是人为什么一吃就容易发胖的原因。这个说法让我灵机一动,以这种说法来推测,这算不算是人体生物机能对于寒冷的一种应对和记忆呢?如果真如我所想,那就是说生物学和生理学与冰川也存在联系。由此可以判断,还有诸多貌似不相关的学科或许都可以为冰川的存在和冰川对于人类的影响提供线索和证据支持。由此可见,冰川可真是一块好“砖”啊!
      
      人类为气候所迫而迁徙流浪,就像如何循水源而居一样,这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本能和手段。在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多少秘密为我们所不知所不解呢?我们知道,不同国家的创世神话和宗教传说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西方有挪亚方舟、中国有女娲补天等等。这些神话传说里的内容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但其所反映的共通的环境背景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因为那很有可以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因此很可能就是因冰川而生的真实的生存灾难。与冰川相比,洪水的宗教起码有了文字记载可循。然而,从冰川到洪水中间有经历了什么呢?冰川与洪水之间的关联还有多少秘密呢?这不只是读者想要问的,应该也是科学家想要追寻的。假如有一天,这些秘密能够被一一解开,那么“气候文明史”终可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气候文明史”了。
      
      
  •       很久以来,每当我读到历史上有关游牧民族入侵的内容时,都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不知疲倦的一次又一次的南下发动战争?遗憾的是,很多历史书籍对此都是语焉不详的,有的干脆就只就简单的归结为落后民族嗜好杀戳的本性,或者是对先进文明的奢侈品心生向往。这些都不能让我信服。
      
      读完田家康先生的新书《气候文明史》,让我如同醍醐灌顶一般,找到了答案——这一切都是地球气候变化所致!地球气候有着周期性的变化,每当进入气候变冷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生活的地带因为寒冷而变得不适宜居住时,他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就只能向着更为温暖的南方迁徒,不断抢占农耕文明的生存空间,诱发战争——这改变历史的原动力背后竟是气候的因素,它才是塑造人类的那把手术刀。
      
      原来如此——从150万年前的直立人和巨立人在地球上的出现,到距今5万年前人类为应对严寒开始穿上衣服,到人们开始开垦农田、驯化家畜,到民族迁徒引发战争促进文化的发展……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被气候追赶着一路蹒跚前行走到了今天。可以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为不断适应气候剧烈变迁而开展的持久的斗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被气候所塑造的历史。
      
      这本书在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对很多问题给出了非常有趣的解答,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人们为什么穿衣服?不是遮羞而是为了御寒;人们为什么会发胖?是为了抵御寒冷而进化出来的吃饱东西就可以形成脂肪以储存能量的机制;远古人们的体格为什么比近代人要高大?是因为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比近代气候变冷周期中更加丰富,而且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妨害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为什么印度人不吃牛肉?为什么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是什么造成了欧洲的黑死病大流行……是严酷的气候变化迫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而书写了自己的历史。
      
      一路读来,给人的感觉是,虽然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在自然面前仍然微不足道,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动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它让撒哈拉从草原变为不毛之地,让巨大的冰川变为森林,人类在此中的那点砍砍伐伐似乎微不足道,也根本无力抗争,保护环境还有必要吗?作者好象很怕给人们造成这样的误解,又专门讲述了对气候变化麻木不仁的迈锡尼文明由于一味砍伐森林最终导致自身灭亡,而且至今仍然无法恢复的例子来说明人们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无止境的破坏很可能会在气候突变对环境做出改变之前就耗尽自己所有的生存资本。而我们现在为应对环境变化、为改善地域小气候所做的所有努力,同样是人类与气候所进行的斗争,也是气候对人类所进行的数十万年的塑造过程的一部分。
      
      事实上,这本书不但记述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而且讲述了人类对气候变化发现和认识的历史。对人类历史上很多知名的气候学家的生平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是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很多气候变化的现象和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并且用考古成果、文艺作品、历史记载来相互佐证,读来别有一番趣味,确实深受教益。
      
      书的作者田家康是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农林水产金融部部长,也是日本气象学会会员,他在这本书中的写作中把日本人古板、认死理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书写得非常专业、严谨,就连写那些史前气候的推测也是旁征博引,只是期间提到的许多非常拗口的专业名词,让人读起来不是很畅快,但似乎又无可避免。而书中出现的多处错别字,则与原作者的严谨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如梗在喉……
  •     气候方面的资料还是挺多的,叙述比较清晰。间冰期,小冰期,变冷变暖,暴雨干旱,各地不是同步的,还是要具体分析。作者还详述了对全球变暖的争议。另外这个混球日本人在哪里找的资料说黑死病起源于湖北,具体年代都有。
  •     摁爪
  •     略读半本
  •       公元五世纪,正值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全球气候突变。虽然科学家对此解释不一,但不管是拉包尔火山爆发还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巨大的“迷之云”笼罩在罗马、中国上空,尘埃遮蔽阳光,气温骤然降低,乃至渤海海域也被冰封。伴随气温骤降而来的是冰雹、瘟疫和作物减产,人民生活苦不聊生,“是岁,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十七八”(《北史》载)。饥馑与病厄成为宗教情绪滋生的温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自东汉时传来的佛教开始蓬勃发展。可以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正是拜这场“迷之云”所赐。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场宗教崇拜却催生了印刷术的推广。为了宣扬佛教,武则天和法藏法师重新“发现”了印刷术并推而广之,印刷了大量的佛经。虽然后来由于李唐王朝的“崇道抑佛”使得印刷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抑制,但如果将印刷术放到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或许正是这场严寒导致了人类文明迈出了一大步,并继而发展出了今天可以“呼风唤雨”的现代文明。
      讨论气候为人类所带来的变化或许不仅仅是以上这个波谲诡异的故事,虽然我们现在热衷于谈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变化,然而当我们翻开《气候文明史》我们才发现,原来人类历经8万年,不断经历着气温不断上升或者不断下降的寒冷交替气候,乃至忽然的骤冷骤热。在这种气候的变化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羸弱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与“迷之云”类似的还有一场7.4万年前的多峇火山喷发,同样也是火山灰漫布,全球气温降低,不过不同的是这次巨灾所导致的是一场近乎绝种的人类大灭亡。科学家根据基因谱系发现,现代人类与其他种类的类人猿相比基因的多样性极端匮乏。如果从单独个体的基因差别来进行比较的话,非洲同一座山的两头大猩猩之间的差别都比非洲人和南美原住民之间的差别大得多。科学家认为,这种单一性是由于在某个时期人类急剧减少所导致的。而这个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多峇巨灾。
      而另一方面,人类之所以没有灭亡,恰好证明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人类智能的出现是在距今5万年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冰河时代”,事物越来越少,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了智能。至于为什么人类的前任地球统治者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两亿年都没有发展出智能,或许得归因于恐龙即便没有智能也能活得很好。从这一点来说,或许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也是一种恩赐。
      在《气候文明史》中,作者不仅展现了人类是如何与气候抗争生存的,更多的是通过气候变化这个不同的视角去重新解释我们习以为常或者认为神秘莫测的事物。气候首先影响的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冰河时期结束人类开始了农耕生活,但由于寒冷化所带来自然降水的不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开始出现灌溉农业。而随着这种影响的渗入,气候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印度的“神牛”,在外人看来是神秘莫测的事物。然而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才知道其实印度历史上是吃牛肉的,只是由于在距今5500年左右,由于气候变化人类食用的谷物越来越少,而牛也是以谷物为食,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便将牛限制在耕牛的作用,而即便如此,当时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也还是在食用牛肉。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温暖时期的5000年左右,这恰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时期,人类的总人口倍增到了2000万,但身高却比1万年前矮了10多公分,很显然,除了由于粮食限定在小麦和大米,长期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原因以外,当时集团生活使得人们不需要从事同样的劳动,,体格较差也可以留下子孙就是原因之一。
      不过,虽然气候影响我们的文明如此之深,然而直到上世纪中叶,人们似乎也对此无动于衷。1969年,雅各布·皮耶克尼斯发表理论认为,引发厄尔尼诺的气象学现象,并不只是局限于秘鲁远洋地区的局部现象,而是给热带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带来严重的干旱和洪水的异常气候现象。然而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大众的认同,直到1972年到1973年突然发生的干旱和其后的粮食危机袭击了全世界后,雅各布的理论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另外一方面,当我们去审视人类对于自然的影响时,我们也似乎也遇到了难题。1961年以美国地理学者保尔·马丁为主的学者提出大型哺乳动物——比如《冰河世纪》里的主角猛犸象——是由于人类的肆意捕猎而灭绝。然而马上就有持反对意见的人跳出来解释,认为大型哺乳动物是由于无法适应冰期结束时期的环境变化而灭绝的。虽然现在这一争论并没有结束反而越来越激烈,不过透视人们争论的原因,其根源在于人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祖先是杀戮者。同样,现在人们也不愿意相信是自己在破坏地球。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依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     翻译问题太多,减一星
  •     寒冷固然是一个方面,而饥饿才是更大的驱力。而人类就像牛马驱逐丰美的水草一样迁徙着,在无夏之年、春旱秋雨霜来早的年头、在太阳黑子消失的极小期,饿殍遍野、人食人肉。
  •     虽然小猫写的不错 但是真心不怎么喜欢这类型的书
  •     被环境掌控的人类,弱小的不堪一击,多脆弱
  •     工匠技艺。
  •     13年读过开头几章,可能是知识储备不够读的索然无味,新年再读可是击节赞叹啊。
  •       当我们听到一个日本人说起气候的时候,不禁要追问一句,动机是不是为了宣传1997年在你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是不是又要为修改《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张本呢?不是,一点都不是。作者田家康,为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农林水产金融部部长,81年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系,从履历来看,似乎与气候气象完全扯不上关系,然而这本著作却是响当当的以气候的漫长变化看世界文明变迁的著作。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深深的感慨,因为同时还在读东方社的另一本新书《谁在统治日本》,在《谁》一书的阅读基础上,再看《气候文明史》,后者的科学性严肃性可读性即是前者的优秀实例。
      田家康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事实上在他之前曾经有不少知名学者在气候对文明发展上有着细致深刻的研究,并出版过,如亨廷顿的《气候与文明》,休伯特 兰姆的《气候、历史、近代社会》包括布莱恩 费根也有四本论述气候与历史关系的书籍。现代以降,更多的著作也纷纷出现,田家康先生谦虚的表示自己的著述并非专业书籍,也非研究论文,“气候文明史”这样的标题对于自己来也是十分的宏大。
      尽管前言中非常谦逊,在正文中,作者立即显现出日本技术性官僚的认真本色,描述细致而语言简练,以《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展开“人类和其他的动植物一样,都是在气候变化中诞生的物种”展开了气候影响文明之旅,每一章节的标题也是明确而有趣,气候不同于天气,只能影响一地,只能影响一时,新闻中常有“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仔细想想,其实真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正是气候,犹如君临天下的帝王,睥睨众生,不屑于任何小动作,一出手,便是少则几个世纪多到万余年的繁盛或衰败。从前各种角度论述文明的著作却惟独遗漏了气候,真真是大疏忽啊。在作者带领下,我们得以从气象观测,古代文献、树木年轮以及湖沼和海底沉积物等诸多方面重现距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的气候特征,以上几点也成为了作者的卷末解说一《如何调查过去的气候》,在这本严肃的书里,除了丰富的科学调查外,作者不时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一些“弦外之音”,风雅的“观樱御宴”,参加者随手记下的樱花开落时间经过细致的论证分析竟也可以佐证中世界温暖期的存在,令人大开眼界。
      全书从头至尾,尽管由于专业的限制,非此专业读者会被一些专有名字难住,但综合上下文也能理解,这便要感谢作者理论功力身后因而不屑于堆砌词汇的功底和译者的负责精神,愈发让人敬佩霞关技术官僚严格准入门槛的先见之明,气候虽然是大标题,但终非本门,愈见牛刀锋芒与工匠技艺。
  •     很不错的科普好书,各种气象分析技术让人眼花缭乱,也极具催眠效果。
  •     好像买的是本盗版 有些地方似乎有错字 总体还是不错 只是觉得有些笼统
  •     本书和贝林格《气候的文明史》在气候对历史的影响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
  •     气候决定论,估计会被很多正统历史学家鄙视吧
  •     haha,是蛮好的书啊,不过对我们文科生而言,专业术语和图表什么的有难度
  •     自己是地理和历史专业的,一读就觉得译者明显不是地理或历史专业科班学生,很多专业名词翻译不准确。另外书上有很多错别字或错别年份,编辑上很不细心。作者毕竟不是该专业出身,很多地方治学处理很不严谨,所以他称自己的研究是业余的也是很谦虚的自知的。 但总体来说本书还行,大体的轮廓有了,里面各种理论建立的历史有详细交待,当然地理决定论的错误早已成为史学界共识了。
  •     3.5,比费根那本有意思,结合朝代更替,兼顾众家之言。
  •     书是好书啊,可是翻译也太不负责了吧。怀疑这个翻译不认识数字,人类七万年前穿起了衣服,他写成700万年前穿起了衣服。一家三口一年要吃1500头驯鹿,我想问他怎么能吃得完,我猜是150头。此外还有很多错别字,比如把冰期写成兵器等等,遍地都是,真不知道怎么审查过关的。
  •     2012年的经典书之一
  •     日本人最喜欢弄这个,前段时间看过一本什么《太阳景气经济学》,感觉都是胡说八道
  •     有趣的课题,但写得民科。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虽然很多内容我没看懂,哈哈!讲了近8万年的气候的变化,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人类演化和人类文明历史的影响!天儿好的时候生孩子,天儿不好的时候抢地盘,这就是人类的历史!古代的丝绸之路路况绝对和现在不一样,和旅游路线差不多,绝对不是漫天黄沙!
  •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极限。
  •       《气候文明史》
      
       人类征服了南极北极,登上了珠峰月球,可是还是无法控制气候,甚至连简单的准确的预报都还做不到,更不要提能够战胜并且控制了。每年因为气候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的损失,可是我们却依然无能为力,因为气候和我们现在的科技实在是不在一个能量级别上面。
      
       就是原子弹氢弹也没有达到台风的级别,可是台风仅仅是气候威力的冰山一角而已,看看《后天》、《未来水世界》、《2012》那些人类的末日幻想中,最靠谱的就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的大规模灭绝,对于我们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东西,我们都发自本能的会感到恐怖。
      
       这本《气候文明史》是日本学者的作品,用气候这个因素来统领文明的历史,不过这本书比较专业,里面有很多很多专业术语和图表,很权威,也很理性,但是也为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
      
       不过当你越过了远古部分,就发现气候对历史的影响其实也挺有趣的,战争,国家,疾病,文明的兴亡,其实很多都是和气候有直接关系的,即便不那么直接,也有很重要的间接关系。可以说气候的重大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肯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是很难说会从什么方面,引起具体的什么样的影响。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还有《小红帽》的故事出现,都有气候的影子在里面,其实作为文明的一个大背景,世界上的哪一件事,能够脱离气候的影响呢?
      
       书中很多细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让你大吃一惊,撒哈拉大沙漠竟然是的历史竟然只有那么短,才一千多年,以前还是一片绿野,真是让人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很多东西我们都以为历史就那样一点一点发展过来的,却没有想到在历史中,很多东西都翻来覆去的经常发生逆转。
      
       比如我一直觉得农业的产量肯定是现代远远超过了古代,没想到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大麦收获率是7、8倍,而4400年前的同一地区的大麦收获率竟然是76倍,看来气候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化肥和农药啊。
      
       还有我一直以为人类的身高是在缓慢增长的,没想到这也不对,在农业时代开始以前,远古人类的身高居然比现代人矮不了多少,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居然变矮了十几厘米,后来才又开始增加的。
      
       这本书虽然和畅销书或者小说来比不是特别好读,但是的确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个很广阔很新奇的世界。
      
  •     为啥我挺喜欢这本书,这是一种地理决定论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