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宗教人物 >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ISBN:9787531714514
作者:梅列日科夫斯基
页数:522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彼得堡的维纳斯  “反基督要降临了。他是最后一个魔鬼,还没有到过人世,可是他的徒子徒孙却生了不少——遍布天下。子孙给老子铺路,他们全都干着反基督的勾当。等到一切安排就绪,处处都畅通无阻。反基督便会亲自出马。眼下已经到了大门口——不久就会到达!”  这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者对一个年轻人说的。这位老者穿着破旧的书吏长袍,而年轻人则穿着中国棉布长衫,赤脚穿着布鞋,坐在桌子后面。  “您是从哪儿知道这一切的?”年轻人说,“圣经上写得明明白白: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都不知道,神子也不知道。可是您却知道……”  他沉默片刻,打个哈欠。又问道:  “你莫非是分裂派教徒不成?”  “我是东正教教徒。”  “到彼得堡来干什么?”  “从莫斯科家里来。带来了收支账,监察官告密说我受贿。”  “你受贿过吗?”  “受过。不是出于强迫或者诈骗,而是由于爱和良心。有人为了奖励我们在衙门里的工作而自愿行贿,多少不拘。”  他说得很随便。看来他实际上真的不认为受贿是罪恶。  “监察官揭发我的罪过,可是并没有拿出任何证据,只是根据包工头们的笔记。包工头们每次行贿数目不多,但已有多年,推算到我的头上为二百一十五卢布,我无力偿还。贫穷,年纪老了,多灾多难,一无所有,成了废物,毫无用处,衙门里的事不能做了——呈请退休。大慈大悲的殿下,发发慈悲吧,可怜可怜我吧,救救我这个孤苦伶仃的老头子吧,让他们免除这笔不合理的债务吧。请您开开恩吧,阿列克塞·彼得罗维奇太子!”  阿列克塞皇太子是几个月以前在彼得堡遇见这个老人的,那是在接神者谢苗和女先知安娜教堂里。在封丹河畔铸铁街的谢列麦捷夫市场附近。皇太子见他很久没有刮脸,胡子花白,觉得这对于在衙门里做事的官员来说非同一般,又注意到他在唱诗班里规规矩矩地念诵圣诗,便问他是什么人,从哪儿来,担任什么官职。老人说他是莫斯科炮兵衙门的书吏,名叫拉里翁·多库金,从莫斯科来,落脚在这座谢苗教堂烤圣饼的女人家中:他提到自己的贫困和被告密的事,而且几乎是一开口就讲到反基督。皇太子觉得这个老头很可怜。他让他到家里来见他,可以给他出出主意,帮衬他些钱。  现在多库金站在他面前,穿着那件破烂不堪的长袍,像个叫花子。这是最常见的书吏中的一个,这种人往往被称作“墨水瓶”、“衙门誊写员”。他脸上的皱纹坚硬,仿佛是石头刻的,一双暗淡无光的小眼睛露出呆滞而冷漠的神情,灰色的脸庞像他整天抄写的公文那样枯燥乏味:他在衙门里辛辛苦苦地埋头于公文堆里可能已有三十年,出自于爱和良心而接受包工头的贿赂,而且也许还搬弄是非,现在竟然异想天开,说什么反基督要下界了。  “莫非是个骗子?”皇太子产生了怀疑,更加仔细地察看他。可是一点儿骗子的迹象也没有。甚至看不到一点狡猾的样子,而这张脸上更多的倒是老实憨厚和孤立无助、阴郁和倔强,就像有些人被某种固执的思想所占据一样。  “我从莫斯科来还要办另外一件事。”老人补充道,好像是笑了。那种固执的思想慢慢地显露到他那副呆滞的面部表情上来。他垂下眼睛,把手伸进怀里摸索起来,从衣袋里子的破洞里面掏出一叠纸来,交给了皇太子。  这是两本很薄的沾满油污的小笔记本,只有通常笔记本四分之一大小,里面用书吏的笔体写满工整的大字。  阿列克塞漫不经心地读起来,可是后来却越来越聚精会神。  一开头是抄录圣父、先知和启示录关于反基督、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然后——向“伟大俄国和整个宇宙的大法师们”呼吁,祈求宽恕他多库金的“狂妄和愚蠢,他没有得到国家的恩准,竟敢出于悲痛和怜悯以及对教会的笃信而写成本文”,还祈求在皇上面前为他求情,恳请皇上赦免他并且听听他的陈述。  接下去看来就是多库金的主要思想:  “上帝吩咐人要独立自主。”  最后——是对皇上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的指责:  “如今我们皆与上帝的恩赐——独立自主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所隔绝,也丢掉了房舍和商贸、农耕和手艺以及自己从前的一切行业和古代定下的法律,更有甚者,竟然丢掉了基督教的一切虔诚。从此地被赶到他处,从这座城市被赶到另一座城市。悲苦难言,心中愤愤不平。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以及服饰,剃掉了头发和胡须,把自己的人骂得狗血喷头,使他们名声扫地。我们已经没有善,没有自己的面貌。与别的信仰的人没有区别;完全跟他们同流合污了,习惯了他们的事情,而背弃了自己的基督教约言,荒废了神圣的教堂。对于东方则闭上眼睛,撒腿向西方跑去,走上一条奇怪的未知的道路,毁灭在朦胧之乡。安置外国人,给他们提供一切福祉,使其富贵起来。而让土生土长的自己人忍饥挨饿,受尽折磨,拷打追债,用无法承担的赋税使他们倾家荡产。再说别的就不合适了,比较得体的是把嘴封上。可是看到新耶路撒冷的荒芜和苦难中的人们受着无法忍受的灾祸熬煎,心无比地疼痛!”  “这一切,”结尾说,“都是以我们耶稣基督的名义给我们造成的。噢。隐秘的受难者们,不要害怕,不要绝望,你们要更加善良,以十字架为武器武装起来,去对付反基督的力量!为了上帝而忍耐,尚须稍加忍耐!基督绝不会忘记我们,现在以及永久。任何时候,光荣都属于他。阿门。”  “你为什么写了这个?”皇太子读完笔记本,问道。  “一封同样的信几天前扔在谢苗教堂前的台阶上,”多库金回答道,“可是那封信被人拾去给烧了,没有呈递给皇上,也没有搜查。而这篇请愿书我想要张贴到皇宫附近的三位一体教堂,凡是读到其中写的东西的人都能了解这一点,并且能就此呈报给皇帝陛下。我写这个是为了改邪归正,为了让皇帝陛下有朝一日明白之后能翻然改悔。”  骗子,——阿列克塞头脑里又闪过这个念头,——不过也可能是个密探!是魔鬼让我跟他联系起来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当我着手写作《基督内骨骼反基督》三部曲的时候,我觉得存在两个真理:基督教是关于天上的真理,多神教是关于地上的真理,这两个真理将来要融合在一起——那就有了完满的宗教真理。可是,等到我快要写完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基督与反基督的整合纯属亵渎神明的谎言;我知道,这两个真理——关于天上的和关于地上的——早已在耶稣基督身上,在神子身上融合在一起了,普天之下的基督教所信奉的那个唯一真神身上体现出米的真理,不仅是完美的,而且也是不断完善的,不断成长的,永无止境,除此之外,再就没有别的真理了。  ——德·梅列日科夫斯基

内容概要

德·梅列日科夫斯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大师级作家之一,在西方享有盛誉。长篇三部曲《基督与反基督》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这套蕴含了深刻宗教哲学思想的巨著,可与二十世纪欧美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其对基督教本质的深入挖掘,对人类历史命运的宗教观察,则是其他经典难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彼得堡的维纳斯
第二部 反基督
第三部 阿列砍塞皇太子的日记
第四部 洪水
第五部 一片荒凉
第六部 皇太子在逃亡中
第七部 彼得大帝
第八部 变形人
第九部 红死
第十部 子与父
尾声 就要降临的基督
总编后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次真正的俄罗斯文学的朝圣之旅,思想小说之父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历时12年倾心打造的文学的、艺术的、思想的饕餮盛宴。译文与原著一脉相承,地道与畅快淋漓的表达,是一次从经典到经典的华丽变身。

作者简介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的情节移到俄国,发生在18世纪初期彼得大帝改革的时代。小说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彼得大帝与其长子阿列克塞之间的矛盾斗争;另一条是彼得的政权及其所建立的“新教会”与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行的各种旧教派(特别是分裂教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彼得与阿列克塞的矛盾斗争不是普通的父子冲突,而是体现着尖锐社会矛盾的皇室政治斗争。小说截取了1715年6月至1718年6月这段时间,这是阿列克塞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是他与父亲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三年。小说不仅深刻表现了彼得与阿列克塞之间的斗争,而且通过回忆等手法,全面展示了沙皇父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了彼得大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刻画了异常复杂的彼得形象。

图书封面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们阅读的总是契诃夫、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塞宁和布宁和伟大的安娜•阿赫玛托娃。这变成了大多数人所了解的白银时代。然而实际上确实存在着另外一个白银时代——小人物之外的白银时代,国家钦定的主旋律之外的白银时代——或者直接说非主流的白银时代。伴随着黄金时代极端现实主义的descending,俄罗斯民族长久的理性和信仰双真空最终促使白银时代的诗人们探索出一条将宗教、哲学、神学混在在一起的特殊道路,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和他们所身处其中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酒神在他们身上苏醒,低语着巴赫金的狂欢,而基督的肃穆与哀悯也仍清醒的植根于他们的心灵之中。这个白银时代的作品大多是被禁的,直到很近的最近才被当局解封——也许这也是梅列日科夫斯基没有出现在我们书单上的原因之一?因为非主流白银时代关注的不是明朗和积极,却纠结在一团慌乱的时代沉渣之中?虽说象征主义迷茫晦涩,但究其本质,梅列日科夫斯基不失为一个欢乐的知识分子。他既是评论家、神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也是艺术家。其妻,也就是被称为“卡珊德拉”的З .Н .Гиппиус,交游极广,把梅氏沙龙变成了象征主义的神坛。吉尼乌斯的神秘主义诗作中多采用宗教意象,但其间却浸透着对另外一种更为精妙的爱恋的向往——但是阅读她对现在语言瘸了腿的小生来说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于是再次关注梅列日科夫斯基:他几乎是俄罗斯双头鹰精神的集中体现。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爱情与家庭、灵与肉、基督与反基督、幸福与苦难、末日与拯救等等一系列互相敌对的意向却彼此为对方的Doppelgänger。多神教反基督作为基督的同貌人而存在。但两人却不可避免的一个骄傲豪奢,耽恋于地上之美;另一个则谦恭和蔼,祈盼着天上之爱。阿波罗与神子之间永恒的交战总是他所关注的最佳主题。但是在纠结了整个三部曲之后他所给出的最终结果却是:阿波罗被神子吞入腹内,吐出的骨骸是名为魔鬼的一团脏污之物。所有善与美合于一体,而一切阴暗的因素都被从这圣洁的同盟之中拔除——人世间将迎来的是以希腊诸神之形貌降下的、全新的新生基督。在这一过程中,梅列日科夫斯基背离了自己天人交战的初衷,而无限靠拢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考。但在思想已经被french decadence严重腐蚀化的我眼中,这幕本应无限光明的圣子降临场景却应该是如Bosch的《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一般,天上界之神明披着光的华纱微笑着俯视大地,而地上所有的人们——和兽类们——却在进行无法无天的顶礼膜拜。多神教与一神教交媾后排出摒弃的并不是撒旦而是天使。粘土偶像与圣灵手指相触的那一刹那,引发的不是善与美的融合而是熔去人类头脑中全部理性的热寂反应。于是这再次暴露了我观光看热闹庸俗化大师纯洁思想的本质——其实原本吸引我的只是梅氏雕琢的文字。和陀氏一样,梅列日科夫斯基所擅长的不是将读者“拉进”自己的世界里,而是“创造”出活生生的世界,在读者面前展开鲜艳生动的画卷。不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构筑的繁琐心理世界不同,梅氏象征主义的夸张文笔反倒更加适合于营造所谓“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在《反基督》第一部“彼得堡的维纳斯”里,梅氏这样描写矗立在彼得堡的维纳斯雕像:“她在这里跟从前在佛罗伦萨的山岗上是一样的。当年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个学生看着她产生了迷信般的惊奇,也像在从前卡帕多基亚古代马采鲁姆城堡的地下,在荒废了的神庙里一样,她的最后一个崇拜者,穿着黑衣的苍白瘦削的男孩,未来的皇帝叛教者尤里安向她祈祷。”梅氏以这种笔触描写梅迪奇、斯佛扎、波奇亚家族的兴衰,描写罗马皇帝的疯癫之举,描写彼得大帝和他的儿子,确实有着极强的实景感。但梅氏继承自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继承自俄罗斯双头鹰心理的通病却是:将一切历史的波澜与人物心理纠葛宗教化、神秘化。其人物虽身处于时代中心,却在最大的意义上抽离了时代,困囚于自己内心的信仰枷锁之中。而他们的宿命注定是无法与整个世界心灵相通。于是,在作者对审判、怜悯、上帝、惩处、神性、祈祷、灵魂、末日等等字眼的强力渲染之后,在思考着主人公拒绝时代的行为之时,小说读者也仿佛是身处于一个秘密的通灵集会之中,透过扮为先知的作者所展现的“超视觉”或称“千里眼”,体验着自己本人被安插在混乱、残酷漩涡中的无力感。其实俄罗斯久已有”圣愚“之传统,陀氏创造了数个受虐狂般的圣者形象,布尔加科夫也已经写出了一个笑着面对魔鬼的“大师”,而梅氏笔下困兽般的人物与其只差一步:将自己完全从尘世剥离的勇气。
  •     作为梅列日科夫斯基这部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彼得和阿列克塞》,在我看来,其主体可割裂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与三部曲主旨相呼应,即吉洪部分,讨论人类对于基督教或是宗教的探索;另一部分则是这本书自己所讲述的故事,关于彼得大帝和他的太子,爱与杀戮,追寻与牺牲。就自己而言,我更钟爱后者,这部分堪称一部殿堂级的历史小说,无论是对史料的剪裁、构思和一定限度地创造,还是对历史人物细腻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历史深刻思考,都是普通描写历史的小说望尘莫及的。而其中最能反映这一点的,便是对彼得和阿列克塞的解读。 “父与子,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句诡异而饱含忧伤的问话像一个飘荡的幽灵,盘旋于彼得大帝的心头,游荡于整本书的字里行间。大写的Father和Son,在宗教中为圣父与耶稣的借代,同时,也是彼得与阿列克赛这对纠葛的父子的象征。父与子将通往何方?这是令大帝彼得都恐惧的问题。天上的 Father and Son ,圣父与耶稣,圣父将自己的独生爱子献祭,无辜的鲜血平息了天赋对人类的愤怒,上帝与人类订立新约。圣经中的亚伯拉罕,宁杀独子表达对上帝的忠诚。天上的父与子尚且如此残酷。仿佛地上这对父子的隐喻。杀子为牲,这似乎是在已注定的宿命。我只能无助的看着这对可怜的父子,一步步走向命运的圈套,无路可逃。为了用柔和的牺牲的底色衬出牺牲的血腥,这对父子注定是相互深爱的。梅列日科夫斯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两父子堪称感人至深的情感。阿列克谢童年时迎接从国外归来的父亲,彼得一把从车中拉过爱子,小心翼翼的举上肩头,那一刻阿列克谢感到自己与父亲融为一体,幸福充溢心扉;暴风骤雨的深夜,彼得摸进儿子的房间,温存地吻着儿子温暖的小身体,阿列克谢温柔而羞怯的表白埋藏心底的话语:“我爱爸爸,胜过一切人……”深沉而热烈的感情令人窒息。然而生在帝王家注定让两人的命运纠缠错综,很快,生活的疾风骤雨冲击的幼小的阿列克塞平和优裕的生活。归国的彼得大帝展开新政,身为保守派的女儿,阿列克塞的母亲,彼得的第一位皇后阿芙多季娜被废。接着,软禁主易圣容宫,对保守派的清洗,新后叶卡捷琳娜上位并诞下皇子。如一只暖巢中的雏雀突然摔在冰冷的水泥地上,风刀霜剑从此便伴随着阿列克赛。而身为废后之儿,失宠太子,阿列克塞在有意无意间为保守阵营拉拢。利用阿列克塞对彼得冷酷无情的失望和惊惧,反对新政的分子用“反基督”的称谓加之彼得,并最终使阿列克塞鬼使神差的确信,彼得不再是那个慈爱的父亲,而是反基督,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恶魔,甚至成为了保守派反对的旗帜。父与子,就在历史无奈的推动下,走上擂台的两端,相互深爱又相互憎恨。“反基督”,又是一次宗教式的隐喻。很明确,彼得是文中众矢之的的反基督的化身。但是注意!与此同时,彼得又是Father,天主圣父的象征。而阿列克塞,Son,是耶稣基督。“Father,father,why you abandon me? ”被遗弃的阿列克塞向父亲发出椎心泣血的呐喊,这是耶稣临终时向上帝的呐喊。这一刻,人与神以诡异的方式重叠了。天上的与地上的父与子,它们互为象征。那么,进一步想,则得出令人悚然的结论:天父牺牲圣子,彼得杀死亲子,彼得是反基督,天主是父却又杀死子基督——那么,圣父(Father)便是反基督!基督与反基督,貌似不共戴天,实际上,却是水乳交融,同气连枝。反过来说,Father and Son,相爱相杀。That is what Father and Son means。Sacrifice,圣父献祭耶稣,彼得牺牲儿子,这本是一样的。然而最后问题是,牺牲的目的何在?文中彼得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杀儿子,会毁了俄国;杀了儿子,会毁了自己。”既体现出了父亲与儿子无法割舍的羁绊,又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决绝。是的,彼得是很清醒的面对这场父与子的交锋,清楚结局和目的:杀子。他知道若不斩草除根,就不足以震慑保守势力,新政无法保障实行,俄国将永远封闭落后,任人宰割。文中多次提及的杀子者伊凡雷帝是彼得的写照,而彼得的悲剧则在于太过清醒。他比被牺牲的阿列克谢更为可悲可叹,阿列克谢尚且可以在迷茫中借酒浇愁,可以任性地发泄对父亲的猜疑与不满,他的悲剧只是由于对爱的求之不可得。而彼得呢?在将阿列克谢下狱的前夜,面对烂醉如泥、心灰意冷的儿子,彼得深情地烙下一吻。而决然杀子、心如刀绞之际,彼得却冷静近乎残酷的想到,如果儿子活着,保守势力继续猖獗,俄国必受其害。彼得大帝,这看似矛盾,爱恨两极的“双面人”,却是这是时代乱局中的独醒者。他独自承受着孤独痛苦,背负着指责和背叛,一心一意的为沙俄帝国筹谋,甚至甘愿牺牲所珍视的一切。“上帝,惩罚我吧,救救俄国吧!”彼得在念及杀子的诅咒时如是祈祷。上帝会谅解的,因为他也是一样的父亲,为了解救灵魂堕落人类,以爱子献祭,让他的血洗刷人类的罪恶。这是梅列日科夫斯基对这段历史的解读,也是大师对于基督教教义所做的深刻思索。当最终的一刻来临时,我没有在落泪,因为这对饱经折磨双方来说都是某种程度上得解脱。然而,看着彼得孑然一身的独立在象征新俄罗斯的巨舰船头,我却不由得酸鼻。这艘浸透鲜血而成的俄罗斯战舰,将会驶向何方?风雨欲来,彼得悲壮而勇敢破浪前行,俄罗斯的命运又如何呢?文中关于新政的弊端与贯彻不力多有反映,而依然知晓历史的我们,看见的彼得身后的俄罗斯又有几多坎坷?彼得的牺牲是值的的吗?反顾历史与现实,人类社会的种种,上帝的牺牲,又真能使人类摆脱罪恶,得到救赎吗?这不是能轻易决断的。然而爱与牺牲(Sacrifice),其本身的崇高与悲壮,深沉与执着,已然给了我足够多的感动。
  •     彼得和阿列克塞的第二部分,自然,是吉洪对其心目中真正宗教的求索。与父子纠葛部分一样,宗教苦行者吉洪的故事,在字里行间亦浸透着深沉炽烈的情感。虽然对于本书剧情这部分显得游离,但对于整个三部曲的内涵,确实是一以贯之的。诸神之死——诸神复活——基督与反基督的取舍,吉洪的探索,为这次心灵的旅程画上模糊却不失完满的句号。吉洪的出身对其经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没落的贵簇家庭,相依为命的父亲在政治斗争中被处决,由笃信宗教的老仆抚养,幼小的吉洪从开始便对世俗产生排斥和超离。饱受身心创伤,便转向宗教,寻求解脱和慰藉。这几乎是人类创造宗教根源的模拟!作者是野心勃勃的,他要重塑一个关于圣徒的神话,并同时为读者展示宗教的深邃与复杂。不妨说,这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吉洪所处的时代,正是宗教在俄国新旧交替的变革期。俄国的宗教改革落后于西欧,彼得大帝时期,才开始文艺的复兴化,脱离旧教会。由于家仇,以及身边分裂教派人物的影响,吉洪本能的排斥新教会。然而,天主教会的腐朽愚昧,修士的贪婪与虚伪,已无法承担起救赎心灵的义务。于是我们的吉洪出发了,去寻找真正的、能拯救心灵的教会。凄凉的童年,反基督降临、末日理论却激起了他心中莫名的冲动。有次他选择了第一次尝试:自焚派,或用吉洪的话说,是“红死”。厌恶时世,抵触变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从而对死亡产生难以抑制的向往——这是我们容易误入的歧途吧!“只有人生的波折向我们证明人生的空虚,才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死亡或新生天赋的爱。(《战争与和平》)”有不少宗教强调人生的虚无,死亡与来世的快乐。固然,这有助于战胜心灵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生活中的问题,然而,趋死的信仰,无助于提升人生;更毋论自杀性的邪教,只能制造惨白的尸体,丝毫无力与心灵救赎。“生命就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亮。”生命永远是一切的根基,反对生命的信仰追寻,无异于抱薪救火。惨烈的死是地狱而非天堂,俄罗斯文学中“永恒女性”崇拜展现:圣智索菲亚、圣母和童贞女马利亚及大地母亲融入吉洪的思索,大地母亲的生机,索菲亚的魅力,让吉洪离开了,再次踏上求索之路。二十世纪来临前,俄罗斯也普遍弥漫着一种末日情绪,而梅列日科夫斯基所给出的答案,既是“永恒的女性拯救世界”。这或许便是书中的映射。“白死”,另一异化的邪教。一开始它以及其圣洁的面目出现,神秘的仪式和蛊惑性的言行,仿佛麻醉剂,给予心灵暂时的快慰。然而其空洞的内涵,堕落麻木的行径最终令吉洪弃之不顾。宗教不是麻醉剂,它当是纯净水,使我们的心灵明晰。经历两次歧路,吉洪一段时间内又回到的现实,他原本的世界。贵族学校、新教会、来自欧洲的启蒙运动学者们。这是新教的世界,同时又走的更远——启蒙运动已明确反对愚昧迷信,崇尚理性科学。吉洪恐惧的听着这些无神论者的谈话,担忧的想到,俄国是否如欧洲一般,走上信仰虚无的未来。是的,科学不能僭越到精神信仰境界。“人类的科学为了理解而把一切加以划分,为了分析而使一切遭受扼杀。”吉洪离开了,他想寻找属于俄国的路,不能没有宗教信仰的路。孤独的旅程,漂泊的心,直到他再次遇到两位隐士。他们的修行臻于完美,几乎达到天人合一。内心纯净,心如止水,譬之明镜照物,鉴而不纳,令吉洪心向往之。然而,久而久之吉洪却发觉他们过分封闭的内心,由于畏惧玷污而趋于自私。如同佛教中的小乘,以自我净化和改造为首要目的。然而宗教是这样吗?独善其身,休管他人?宗教是社会化的,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可脱离众人。吉洪所向往的正是类似于大成的宗教,普度众生,拯救世人。梅列日科夫斯基曾说:“俄国不是缺乏社会性的宗教,也不是缺乏宗教的社会性。而是只有宗教的社会性才能拯救俄国。”便是这种意识的来源。作为一个探索者的形象,吉洪与我们这些信仰缺失的迷途羔羊一样,脆弱、急躁而迷茫,但他却有着百折不回的坚韧,致力于心灵的探寻和完善,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不断的创伤和失败阻止不了探寻精神解救的渴望。最终,他再次选择不妥协,毅然离开。接下来是超现实的叙述:遭雷击、耳聋、遇神、领受使命而继续探索。最终,在山巅上发出振聋发聩的自信呐喊:“奥沙那,基督必定战胜反基督!”我怀着悲凉的心境看完了最后的部分,感到的是如阿列克塞与吉洪一般的无力。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人类请求神灵的垂怜,但希望却往往落空,只剩下孤绝中发出“why you abandon me”的呐喊。然而在吉洪身上,我更看到了一道希望之光。信仰是修行的手段,自救者才能获得救赎。求索的过程,已让我们获得足够多的升华心灵力量。能否有明确的结果,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真理在何处,已不再使吉洪感到困惑。梅氏亦没有给出有确证的答案,也许这是人类终其历史都纠结不清的问题。也因此,宗教探索必将永恒。无论真理在何方,只要拥有追求,内心得以充实,宗教便有其常新的意义。那么,又何妨满怀希望的大声喊出:“奥沙那,基督必定战胜反基督!”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反基督
  •     还满以为阿列克塞皇太子能来个大逆转呢。。。。。。。。。。
  •     “彼得堡,站立在大地上”
  •     父子,非年下,清水,重口SM(啥),纠结狗血,BE……渣攻学外语,废受织毛衣= =翻得其实还凑活反正我也没有别的版本看orz不过相比辽宁教育的诸神之死和三联的诸神复活,这本无论是语句还是校对都槽点甚多!
  •     历时将近一年,终于把第三部看,啊不对是啃完了....说句实在话大叔文笔真优美内容真啰嗦...言归正传话说宗教派系斗争简直可以写成个超长篇武侠小说,而且人类的贪婪愚蠢等等劣根性暴露的一览无遗,十字军东征的书还是不看了。我尊重所有宗教信仰,但拜托某些人请先看看这部书再来拿西方所谓宗教信仰的“伟大”进行说教
  •     终于看完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三部曲当中,我最爱这最后一部。相比前两部,这部刻画得更细腻,意象更广阔。可能因为这部是写的俄国吧,梅爷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翻译得也不错!
  •     聖父獻祭耶穌,彼得犧牲兒子,爲了解救人類,以愛子獻祭,本是相同。
  •     如果要了解俄罗斯,这本书值得读。
  •     休憩138th,尤里安纯然基督与反基督白刃交锋,达芬奇已是一半一半,此书则把基督与反基督作为纯然的点缀与政治交锋的武器,全书脱节严重,前三分之二几乎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而后三分之一突然爆发激烈对抗,因果性并不是十分强烈,也看不到基督之所以胜利的原因,因此结局显得无比突兀而自说自话,这本不算是好书,文笔流畅尚可
  •     这一部口味太重了
  •     三本书里最好的一本
  •     彼得杀死了他的儿子
  •     爸爸再爱我一次= =
  •     夕阳下被白鸽裹挟全身的阿列克塞啊,那么美。Verweile doch,du bist so schön!
  •     是一个翻译吗?感觉很怪,没看完,再评
  •     判定老梅真爱粉丝的标志作品。
  •     该说不出所料么?梅列日科夫斯基经过漫长的十二年求索,最终果然还是回归到正统的基督教义当中;这是必然吗?还是偶然?今日我们称为“正统”的基督教义,在两千年的漫长时光中,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各种名为“异端”的对手,这是偶然吗?还是必然?经历漫长时光检验的所谓“正统”,并非可以简单视之为一把有待打倒的老骨头;不如说,如果真有什么宗教真理存在的话,那么它最可能存在的地方恰恰是那些看上去早已腐朽没落的“正统”教义当中。这该欣然吗?还是怆然?
  •     俄罗斯人总是那么激动
  •     我还太年轻。
  •     这是我觉得三部曲里面最好的一个。看来还是写自己最熟悉的、自己属于的写得最好最真、最充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