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教家路德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宗教人物 > 改教家路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ISBN:9787500474906
作者:James Kittelson
页数:266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年轻时代思想之形成    1 农民之子  马丁·路德离世时,消息传遍了讲拉丁语的基督教世界。很快罗马就有谣传,说守在路德床边的人看见魔鬼从他体内飞了出来。较为善意的人则称,看见他和以利亚在一起,还看见了以色列的战车。  相比之下,路德的出生却微不足道,以至于他和朋友们后来还争论他到底生于哪一年。另外,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甚至成年后还常常称自己是一个农民。没有人指望农民会有什么大作为。在15世纪晚期,德国东北部地区农民阶级的成员,通常都耕种着一小块地。他们时刻准备反抗地主,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都非常保守,不过要求回到所谓“旧法律”的治下而已。眼下的一小块耕地便是他们所有的一切,他们的视界鲜能超越这些。    汉斯·路德  马丁·路德的父亲汉斯·路德(Hans Luder,该姓氏地方方言的发音)曾经是一个农民,但为时并不长。地方继承法规定家族的土地全部由最小的儿子继承,因此汉斯在他的二儿子马丁出生之前,就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莫赫拉(Mohra)。只是1483年11月10日这个孩子来到世上时,他在艾斯莱本(Eisleben)如何谋生,却无人知晓。    ……

内容概要

詹姆斯·基特尔森,是美国历史学家、宗教改革运动研究专家,曾任美国路德神学院教会历史教授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教授。

书籍目录

序再版序致谢年代表    第一部分  年轻时代思想之形成1  农民之子    汉斯·路德    艰苦岁月    父亲的抱负    埃森那赫    追寻属灵的安全感    罪、忏悔与补赎    爱尔福特    专业教育    真理的假设2  忧伤之子    “我愿意做一名修士”    布莱克修会    路德首次主持弥撒    严苛之路    怀疑的攻击    修会内部的张力    罗马之旅    迁往维腾堡3  神学生    科学之后    现代之路    满足上帝的公义    属灵之约    其他传统    约翰尼斯·陶勒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沉默的岁月      寻觅平安    第二部分  改教家的产生4  臻于成熟之教授    不肯饶恕的良心    博士帽    上帝的公义    谦卑的作用    一点面酵    唯独基督    唯在福音    教牧关怀    既是罪人也是义人    寻求圣洁的危险5  大爆炸    约翰·台彻尔    大赌注    《九十五条论纲》    暴风雨中    海德堡辩论会    解释论纲6  划清界限    罗马的事态    安排听讼    教皇和公会议可能出错    信与望    奉命前往奥格斯堡    与卡耶坦面谈    上诉罗马    情势危急    陈述案情    为我祈祷7  公共辩论家    米尔蒂茨的使命    政治策略    因信称义    有力的支持    莱比锡辩论会    “萨克森的胡斯”    第三部分  逃犯的工作  8逃犯    应用到生活中    被逐出教会的威胁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    《教会被掳巴比伦》    《基督徒的自由》    复杂的政治局势    沃尔姆斯会议9  流亡    瓦特堡    一个被定罪的人    现实的关切    质疑修士誓言    访问维腾堡    新约的翻译    圣经神学10  回到争辩中    选侯的十字架    传讲律法    建立团队    改革的蔓延    两个王国    托马斯·闵采尔    路德和农民战争    第四部分  真教会11  “假弟兄”    象征性理解    “外在的东西”    “这是我的身体”    结婚    与伊拉斯谟辩论    意志的捆绑    圣餐之争    公众人物,公共问题    身体和灵里的试炼12  牧者和教师    真正的自由    视察教区    两份教理问答    复杂的政治    马尔堡会谈    “上帝在统治”    一种协同13  被谴责的罗马    消极反抗    科堡    试图妥协    反抗的问题    即将来临的灾难14  建立教会    个人事务    重洗派    改革教育    对组织的需要    实施改革    尊崇福音    路德教授    教导真理    第五部分  成熟的路德15  信仰的谈判者    政治建议    回复乔治公爵    约翰·腓特烈选侯    韦尔杰里奥的使命    寻求合一    面对面谈判16  信仰的捍卫者    反律之争    《施马加登信条》    “反对犹太人”    公会议的问题    雷根斯堡会谈    土耳其人的威胁17  最后的岁月    凯蒂·路德    牧师路德    常识性建议    信仰和良心    反对公爵和教皇18  “我们都是乞丐”    一名改教家的警告    调停争端    艰难的谈判    路德逝世    路德和他的遗产    从言语到行为注释参考书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引用路德主要著作索引

编辑推荐

  《改教家路德》是继罗兰·培登的名著《这是我的立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路德传。作者结合对路德时代的宗教习俗、日常生活状况以及他受教于其中的神学和宗教传统的探究,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了伟大的改教家路德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过程。作者活泼的文风与灵巧的手法使改教家路德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本书是继罗兰·培登的名著《这是我的立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路德传。作者结合对路德时代的宗教习俗、日常生活状况以及他受教于其中的神学和宗教传统的探究,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了伟大的改教家路德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过程。作者活泼的文风与灵巧的笔法是改教家路德的形象跃然纸上。

图书封面


 改教家路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首先从路德的归信说起几乎所有谈到路德的书中都会说到,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几个字本身会给读者一个人物形象的预设,几乎是下意识地,这几个字好像含有这些所指——生活闭塞、不熟悉新兴文化、不了解城市架构、性格坚韧、人际关系简单直接等等。这本书告诉大家:你猜得没错,路德的确有这些特点。但要是仅只这些,这传记真的没必要读了,所幸路德有趣得多。路德的农民性格之所以有趣,在于这种性格与他的改革主张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一边是激进的改革者的身份,一边是他原初的性格,天平两端两种力量的紧张、平衡和失衡的变化,是他一生中最有意思的地方。路德的父亲确实是个农民,后来为了逃避瘟疫做了矿工。凭借着毅力和节俭,他最终拥有了6个矿井,但日子还是好不到哪里去。父母都望子成龙,跟那时的普通人一样,他们的表达方式很简单:体罚。路德多次回忆到儿时受到父母鞭打的情形,有次还说这种严厉管束“终于使我跑进修道院里去。”路德的传记《这是我的立场》的作者就认为,是家庭和学校的苛虐让路德逃进了修道院,而不是他自称的“突然的归信”。路德对自己年少时的回忆并不少(这一点他不同于加尔文,加尔文几乎讳谈身世,所以直到现在他的生平还是有不少空白),但可信度值得推敲。早在1520年代中期路德就发现,不少公国开始把他对福音的理解官方化了;后来他说的每一句话,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保存。路德渐渐习惯了这样生活,到了1531年,“如果听不到笔在纸上写字的声音,他甚至吃不下饭。”那时,他以一副先知的口吻说话的时候,对自己的往事难免要做一些润色。路德的归信是在21岁上,那时他刚刚成为文学硕士,父母想让他做律师,所以催促路德重新入学学习法学。就在他入学刚刚两个月的时候,路德“归信”了。路德的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引用《十诫》来谴责他“不孝”。据路德的描述,归信很突然,他在7月的一天突然被雷劈中,被击倒在地,于是他向圣约拿求告:“圣约拿救我,我愿意做修士!”这个情节很有些神的临在的意味,但却是十分可疑的。因为从后来路德的思想上看,他与茨温利、加尔文等改教家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完全蔑视法律。他喜欢引用保罗的话:“我们看定了:人称信是因为义,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3:28)”他认为信心才重要,而“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他在1518年的海德堡辩论上说:“律法说‘去行!’但从来行不出来。恩典说:‘相信这个人’,瞬间一切就成了”。而在1530年代,新教地区商议成立施马尔卡尔登同盟时,路德更显示了他对法律原则的无知,他以为法律规定中的自由和平等仅仅适用于同一级的人之间,而下级对上级没有自由可言。路德的“上下级”观念,主要是因为他有类比自己神学理论的习惯,在他的神学观念里,“自由意志只能向下施行”,信徒的自由意志是有限的,不能靠自己来选择得救;部分地,这种想法也来自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来为主”的看法。要知道路德读大学时就学的文学院,是被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统管的,经院的解释统治着一切。路德其实是改教家里唯一的没怎么受过人文主义熏陶的人,他的观点也并不新。萨克森公国真正开始在大学里大规模剔除经院哲学的成分,已经是《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出来的一年以后的事了。并且实行者是精通希腊语的人文主义者梅兰希顿,而不是一直接受着传统教育的路德。所以他刚刚入学法学院就“归信”,可能是因为他本来就反感法律,对法律没有兴趣。而后来,路德不单对法律没有兴趣了,他对一切规章、一切属人的机构都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属人的机构注定变坏”,唯一的防范措施只有传讲福音和祷告。路德是一个来自小地方的人,不像加尔文是来自昔日的贸易中心——日内瓦的,日内瓦有完整的商业体系、法规和市议会,因此加尔文教会设立长老制和宗教法庭。而路德的城市维腾堡则几乎没有什么贸易:“当地的主要产业是酿酒,但大部分酒其实都被酿酒者自己喝了。”路德来维腾堡前不久,维腾堡刚刚成为萨克森的首府,也被建设成了要塞。名头虽大,其实仍只算一个中等城市,总共大约只有2000位居民,四周几乎是一片平坦的沙地,不出任何土产。“维腾堡绝对不是一个适于生活的地方”,属人的机构在这里的力量也小得多。因此可想而知,这里的法律不会很复杂。路德自然更容易忽视它了。何况他一直在象牙塔里做教授。路德1511年来到维腾堡,第二年被授予进阶许可,成为教授,对这个新任教授,腓特烈三世提的要求是——路德要一辈子负责维腾堡大学的圣经讲习(因为路德晋升博士的费用是说服选侯,让腓特烈三世自己出的钱,选侯不想让自己的钱白白花掉)。在这样一个地方,人员流动不大,对外交往不多,民主和商业的讨论在这里几乎无效,一个人更容易回到自身,用内省拷问自己,而不是用法律规范群己关系,保护自己的群体。路德有个坏脾气罗伦培登在他的路德传记里说:“路德极端敏感,深受情绪上一起一落的支配。终其一生,情绪的波动一直令他困扰不已。”他暗示这有可能是种不能自制的亢奋症。观察路德改教生涯中的重要事件,能看出来,他的进攻其实都是受到刺激之后的亢奋的反抗。书里提到,在1513~1517年授课期间,路德从未直接论述过教皇权柄的问题。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出现,是因为他对台彻尔横征暴敛的直接的愤怒,论纲中没有直接攻击教皇的权威,内容也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上。并且论纲是用拉丁文写的,而非日常的德语,他并不想借此发起一场运动。这个事件之所以能进一步发展,第一是有人把《论纲》译成了德语四处传播,第二是台彻尔的反应过于剧烈。路德到晚年仍觉得,要是权威人士“马上平息台彻尔(宣讲兜售赎罪券的人)的怒气,事情不会发展到这一步,造成这样大的混乱。”但事情已经闹大了。路德有像他父亲一样的坚韧的脾气,性格执拗,火爆易怒。路德自己说:“愤怒总是不放过我。有时候我会为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而生气。无论谁妨碍我都得为此付出代价,而我不会对任何人和颜悦色。”他知道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使他坚持下去的是愤怒。所以我们看到,路德的每一次改教理论上的进展,都是因为他刚刚遭到过官方的攻击。而路德的反击每次都更变本加厉。每交手一次,教皇的权威在路德的理论中就下挫一点。从一开始的担心教皇的权威被腐蚀,到指出圣经并未授予教皇唯一的权威,再到认为教皇是必须面对的“必要的恶”,最后到1520年,号召诸侯推行宗教改革,直击教会维持其民事掌控权的每一种方式。1520年6月时,教皇要焚烧路德的著作,12月时路德也把全部的教会法一把火烧了。路德因此被逐出教廷,之后愤怒支撑他仅用了三个多月,就翻译完成全部新约圣经。去世前一年,他在他最后一本著作《反魔鬼创建之罗马教廷》里这样骂教皇:“地上最坏的恶棍们所在的可恶教会的头;魔鬼的代理人;上帝的敌人;基督的对头;【此处省略五百字】老鸨中的老鸨;婊子中的婊子;敌基督者;罪人和灭亡之子;真正的狼人。”不但大肆辱骂罗马教廷,对新教的其他派别,路德也没有好脸色。跟马克思一样,他肆意挖苦、嘲笑跟他观点不同的人。他的坏脾气阻碍了新教诸侯之间的联盟。1529年,查理五世正忙于对付土耳其人,菲利普亲王试图与趁机让路德派和茨温利派达成同盟,建立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缓冲地带保护新教国土。所有人都看出这将有利于新教的发展。菲利普召开了一次会谈,而路德压根就不想跟与他意见不同的人有什么来往,他表明他之所以参加只是尊重选侯的意愿,“我不能给撒旦(指茨温利)任何好处,不管他们把自己装扮得多迷人。”会谈上路德甚至对茨温利人身攻击,以开会地点在德国来恐吓茨温利。最终所有的问题都获得了通过,只有路德和茨温利就“圣餐”的问题无法和解。联盟终于没有形成。后来茨温利在瑞士的战场上牺牲时,路德说:“我为茨温利感到悲伤,因为我对他在来世不抱什么希望。”厄科兰帕迪乌斯突然去世,路德的口气也仍不依不饶。作为教师,路德谴责所有理解福音的见解与他相反的人。谁都不例外。对他来说,他们都是撒旦的工具,包括茨温利、厄科兰帕迪乌斯和重洗派。路德真的是“一个都不宽恕”。欧洲局势和土耳其人帮了路德十六世纪,德国诸侯们的民族主义和对意大利的反感水涨船高。当时,西班牙国王已经有了异端审判所(1478年),法国国王则通过《博洛尼亚协定》(1516年)拥有了任免高级圣职人员的权力。教皇的权势已经减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联邦早就有分裂的趋势,眼看法国和西班牙都有了特权,诸侯们不想让教皇的手伸到自己这里来,他们认为教皇其实是被意大利控制了,自然不乐意把第一年的财政收入送到意大利去。越来越多的圣人纪念日成为教会法定节期,而每增加一个节日,从事生产和贸易的时间就少去一天。也确实需要有人来改变这种境况了。其实路德自始至终都是腓特烈三世受保护的,人称腓特烈三世为“聪明的腓特烈”,他擅于拖延、虚与委蛇,他波澜不惊地支持新教改革,又不与皇帝查理五世直接冲突。路德的称义论完全没有干涉到腓特烈三世的权力,从一开始他的关注点就在于教皇和教会,而在理论成熟后,他又进一步认为,教会没有丝毫的插手世俗事务的权力,教会是属灵的,是“隐形的”,只负责宣讲福音,与属人的事务没有一点关系,甚至教会主持的七项圣礼被他简化成三项(《教会被掳巴比伦》),后来又简化为两项,只剩下洗礼和圣餐礼;而世俗权力作为“上帝的左手”,全权负责属人的事务。如此一来,路德宗的受欢迎简直是理所应当的了。路德的改革所以能成功,欧洲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起了不小的作用。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言辞并不激烈,他实际上是在为教会着想,担心兜售赎罪券会腐蚀教会的权威。直到一年后的1518年11月,罗马才起草正式教令,给路德定了罪。路德惶惶不可终日,给腓特烈三世去信,说看来自己自身难保,只能离开选侯的领地了。但没想到路德马上有了喘息之机:1519年1月,皇帝马克西米连去世了,教皇忙于阻止西班牙的查理一世即位,把路德的事情放到了一边。1521年,沃尔姆斯会议把路德定为异端,腓特烈三世把路德保护在了瓦特堡。路德实际上不能自由行动,因为根据敕令,任何人都有权杀死路德。而到了1520年代中期,德国境内的改教运动变成了一件非常公众的事情,许多公国已经不能区分政治与宗教了。查理五世终于下定决心,对新教下手,新教似乎难逃一劫。但是这时候奥斯曼土耳其人出现了。他们甚至兵临城下,打到了哈布斯堡的中心——维也纳。皇帝只好把精力放在抵御异族上,以免欧洲沦入回教的手里。土耳其最终没能占领维也纳,但1526和1529年对匈牙利和奥地利的进攻,使神圣罗马帝国受到极大的冲击,客观上推动了路德派的发展。从神圣罗马帝国来看,奥斯曼威胁不仅直接促成了两次重要的帝国议会上帝国政府对新教的妥协,而且使大部分的帝国经济、军事和人力资源用于东线的防御,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镇压新教。帝国对新教的镇压再次延后,新教有了与天主教诸侯和帝国统治者讨价还价的筹码,也获得了团结对敌的充分时间。菲利普伯爵想促成茨温利和路德两派的联合,并使双方的代表于1529年10月1日至3日会晤。尽管由于双方在圣餐方面的分歧而未能实现联盟,但伯爵仍然努力地同哈布斯堡的所有对手(奥斯曼除外)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丹麦、戈尔德恩、威尼斯等。30年代初,新教亲王门与皇帝的谈判终于让皇帝做出了让步。1532年8月的条约保证,如果亲王门为反对土耳其人的战争提供财力帮助,那么他们可以享受完全的宗教自由。在德国爆发宗教战争的危险暂时消失了。“1521-1555年奥斯曼的压力迫使哈布斯堡王室给予新教徒让步,并且是新教获得最终官方认可的一个因素。在1527年、1532年和1541年,帝国面对最危险的时刻,迫使查理在宗教上妥协而对付土耳其人,并且1547年他对路德派的值得注意的唯一一次胜利是在知道苏利曼忙于同波斯的战争情况下实现的。”路德去世后的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把德意志北部、东部和中部划给路德宗,余下的划给罗马天主教;以前被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可以不再退还;基本上确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可见宗教改革的成功多亏了地方诸侯的保护、教皇和皇帝之间的掣肘,而土耳其人对欧洲腹地的进攻也让皇帝难于分出兵力对付新教,只能一次次同新教诸侯妥协,让新教的既成事实合法化。说了这么久,就以路德一生中最后一次讲道结束吧。书里写:“他的经文是《马太福音》11:25-30,在这段经文中耶稣说,他的道是向聪明通达的人隐藏的。忠于自己、忠于形式、忠于经文,路德劝告他所有的听众离弃属人的智慧,他称这种智慧为‘谎言’。”
  •     《改教家路德》是结合马丁·路德改教家的身份,进行其一生的阐释。从路德卑微、视野狭小的家庭背景,到进入求学生涯中面临的信仰生活,再到作为教师讲解圣经时不断颠覆自己的信仰,从而通过重新梳理的信仰去一点点的质疑与挑战他曾经服膺于的罗马教会体制下的信仰。这样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路德面对着被罗马教会定罪,甚至像胡斯一样被处死的命运。以及很有可能沦为诸侯亲王政治环境中,争权夺利的牺牲品。然而路德并不是像圣人般的英雄,他也极力的躲避不明智的赴死。但是路德坚信他所信靠的,从而从未改变过自身的立场“要好好活着,坚定立场,因为要么被人弃绝,要么被上帝弃绝。”他积极的选择公诉的机会,争取着大公会议的辩论申明。以至于把他自己所读圣经中的认识向这个世界阐明出来。但是在他辩论与申诉的过程之中,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敌人的诡诈面孔,更加确信罗马教廷就是“巴比伦的淫妇”。“改教”这一动作不仅仅局限于“颠覆”这一动作。路德的一生也在积极地建立他所读圣经中的信仰认信。所以他手中不断做着翻译圣经的工作,把只有神职人员可以阅读的拉丁文圣经翻译成大众通俗易懂的德文圣经。积极地编写着信仰教义问答,《小教理问答》《大教理问答》。这些“教理问答”的书写,也证实了路德“牧者”的身份。“尽管他是乐于做一名博士且在敌人面前夸耀,他仍是一名牧师,最关心的是羊群的属灵生命。”P163页 所以他也做着建立教会的工作,防范着“矫枉过正”的重洗派的影响,直接参与到新牧师的培训、任命的工作。在这些过程当中,尤其可以注意到路德建立信仰的“认信”与“制度”的核心就是“福音”,因为他深切的知道,福音才是信仰的核心,福音才是神的大能,这福音曾经颠覆着他的生命。这福音临到路德身上,也使路德变为一个有血有肉之人。我们在这本书中不难发现路德是“性情中人”,他骂人之时粗鄙痛快,有着饮酒快乐的习惯。甚至给情绪低落的人建议喝点酒,开些玩笑,搞些娱乐可以防备着魔鬼的控告。这也是路德在福音中十分珍惜的“良心自由”。路德以自己的良心一生深深确信他所坚信的。以至于在死亡的床榻上,有人问他“在你死时,你坚持你所信得基督和你传扬的教训吗?”路德大声的回答“是的!”正如序言中所阐述的《改教家路德》一书的产生是基于众多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又再一次更新了“路德研究”。但是作者的本意一定不仅仅如此。笔者在阅读《改教家路德》一书期间也在研读着圣经《罗马书》,在读《罗马书》期间,笔者背后的精神就是《罗马书》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教义知识,最重要的是它是可以理解的。在具体的信徒生命中是可以感受的到罗马书中的“精义”。对比而读之,笔者揣测作者写书的目的“路德是可以理解”。的确,在我们对路德的认识中有太多的传奇色彩。比如在路途中惊遇雷电,而发誓成为修士。虽然作者自己也说,这个决定是令人费解的。但是路德显然在这件事上也做过思考,甚至召集朋友一起来讨论这个决定。而路德所处的时代是拥有着浓郁地宗教气氛,有朝圣,有圣物,有死亡与绘画着地狱景象的各种作品。每个人都想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躲避利剑,得到生命的百合花”P11,于是罪感也深深压抑着这个时代,所以忏悔与赎罪券也应运而生。路德的学习生涯也是伴随着这浓郁地宗教气氛。他甚至可以在以经院哲学为根基学校教育的公共辩论中得到绰号“哲学家”,可见他在宗教问题上也是有许多折磨与思考。因为“他是上帝的人,他将用余生来寻求灵魂的得救,首先是自己灵魂的得救。”P29这样,路德的转变就更为合理,更让我们虽然在世俗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去理解“改教家”路德。路德在没有福音的信仰团体的挣扎也会让读者深有体会。没有福音支配的人,他的生命越是有极大地宗教追求,就会越陷入无尽的痛苦折磨。当他把外在的宗教形式学的差不多的时候,内心的罪恶加上外在的禁欲,路德忍受着身体与灵魂的刑罚,没有安慰。这也是为何对早期的路德来说“上帝的义”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概念。没有福音,信仰就是简单的“要想得救,就必须做工”。早期的路德在这样没有福音的宗教世界中极其惊恐,没有平安。而路德的转变开始于为了讲解《罗马书》而潜心的研读中。在这里他抛弃了中世纪末期神学和宗教实践的发展方向——修道院生活的清苦与禁欲,个人生活的舍己与克制,神秘主义者的属灵操练及超凡脱俗。P57 他单单把眼睛定睛在使人谦卑,唯独基督之义的福音上。这是路德的信仰核心,从解经生发而来,是那具有颠覆意义的“福音”。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路德在维腾堡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时的心情。因为台彻尔的“赎罪券”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属灵奋兴运动”。不信我们放眼望去,当代世界基督教营会活动有多少是不收费的?大家都乐于花费即使再多的钱,去得着属灵的好处。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赎罪券”运动也是使人即使花钱,去经历着“属灵的认罪与赦罪”。但是他跟福音无关,甚至从本质上抵挡福音。路德也在其背后的神学观点操练下受尽了折磨痛苦,他的良心不允许他不进行反抗。路德一开始的反抗的范围其实是非常之小的。他说他自己“像匹被蒙了双眼的马”,被牵着走,看不见左右,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传道书说“万事万物皆有定时”。主的时候到了,上帝使用了这一切,上帝的手推动了这一切。这里的路德并不像深谋远虑的英雄策划着这一切,他只是无法昧着自己的良心,却被上帝所使用着。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路德的描述比较关注他的良心问题。正是因为路德对自己良心的坚持,他树敌无数,他写《论意志的捆绑》打击着伊拉斯谟,认为他不是一个基督徒。正是因着这良心的坚持,他未能与茨温利和其他改教领袖们同盟合一。也正是因着良心的坚持,他同意黑塞的菲利普的重婚之举。“就像圣经直白地表明,重婚不违反上帝的律法。这比一场宫廷私通更可取,因为它即会保护菲利普的良心,也会保护那个女人的地位。”P216 我们可以看得出,路德不仅保护自己的良心,也在乎每个信徒的良心自由,只要有圣经的支持。路德的婚姻上也体现这一点“我要通过实践确认我所教导的,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尽管有福音大光的照耀,却仍然胆怯。这是上帝的旨意,他也成就了这个旨意,因为我没有堕入爱河,也没有欲火攻心。但是我的确爱我的妻子。”P149《改教家路德》这本书笔者也很难驾驭,因为涉及着许多欧洲史的知识背景。中世纪神学的思考方式,以及教廷的组织架构等知识都是所知甚少。没有相关知识的补充,读起此书时许多地方是为困难。所以这份读书报告对路德应对政治环境的认识也非常之少。读《改教家路德》有许多的收获,不知道作者在撰写此书时有没有“福音情怀”。但是笔者在读此书时,感觉到浓厚的“福音情怀”迎面而来。不得不感慨“福音乃是神的大能。”宗教改革的导火索不是某个人,不是某个事件,而是福音的大能。所以当今时代,也正是缺着“宗教改革精神”。回归圣经,回归释经,回归福音。因为这是改变生命、改变教会、改变世界的唯一力量。在福音之中,基督徒才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也是全然顺服的众人之仆,受所有人管辖。”路德的身上也有许多让后世信徒学习的东西,每个信徒都当亲自去阅读圣经,从而亲自被上帝教导。这样才回到信仰的真谛。路德的改教是从研读圣经开始的,特别注意的是路德开始的研经是从《罗马书》与《诗篇》开始的。《罗马书》的逻辑严谨我们都非常熟悉,其中保罗一步一步的向读者展现基督的义、福音的大能。但是《诗篇》中的“福音”却是我们非常陌生的。《诗篇》是诗歌体,诗歌体是充满感情的。所以也可以看出信仰是“感情之至”,以至于影响着路德去亲近福音,亲近上帝他自己。也需进一步的研读《诗篇》。求主将那感动路德的灵,加倍的感动我。
  •     有些人一生只是自己在活着为着自己。有些人是为了某些事业。我认为后者比前者虽是有意义,但是倘若这些事业与永恒无关。那么这种荣耀也是烛火一辉。而路德就在做着与永恒相关的事业。一声“这是我的立场,我不改变”。为自己的执着活着的人很多。倘若这个执着是因为上帝的国度。是因为神圣言的真实。个人也看过其他的一些路德的传记。具体我也不太想清楚了。好像有《荆棘中的火焰》中的路德篇。还有三联出的《路德选集》中的路的生平简介。前者的一般,后者的还不错。但是这本《改教家路德》就好很多了。语言很容易读。而且把路德的神学与事迹描绘的也较为清晰。所以值得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将近500年的变革,起因却是一个不起眼的教士和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上帝的作为何等的奇妙
  •     我长得有点像您。
  •     书没有读过,不过非常想读
  •     SO OK
  •     本书以这样的话结束——“路德是一个完整的人”,套用此话——“基督信仰是一个整全的信仰”,重拾教会信仰传统,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敬虔而有见识的中国教会。 谢谢出版界肢体引进的这套译丛,真的很感恩能读到这些书!
  •     路德一生的主题:theodidacti,被上帝教导的人——受教,又专心热情用纯正真道教导人。
  •     我一想办法不那么推崇加尔文。我试了一切办法,包括阅读路德。
    结果是……我觉得加尔文更好了。
  •     中国现在的宗教也需要来个马丁!
  •     看习惯了神学,突然看传记得感觉好奇妙。
  •     路德从未在"宗教自由"这个词现代的意义上理解过这个词语...他的神学首先第一位的是他个人内心挣扎思考和人生修行的结果...其次才"偶然地"催化了宗教改革....... 他对农民战争的保守反对...对新教的宗教激进主义的阻挠...他的不懂政治...这些"瑕疵"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生命行之将逝时他默念:“这是真的,我们都是乞丐。” 作为一本传记,略感不足的是,作者太过强调的内心,而忽略了他的时代和由他引发的事件。。。
  •     翻得真不错
  •     总体而言,本书不错,所有想了解或研究路德生平的人都应该看看。但是,如果你想深入研究路德的思想,这本书则太浅啦。如果附上有关研究进展得内容,那就更好啦。总之,它只是一般读物。
  •     对于改教家的了解是全面的
  •     我可以说是因为真正的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所以我一个半星期就读完了嘛!好评!#学年论文好像有点谱了可是谁跟我说暑假结束才交#
  •     我们的榜样。
  •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却是一个完整的人!
  •     路德脾气很坏,对不同见解的改革者一个都不饶恕,茨温利、厄科兰迪帕乌斯去世时路德仍不忘恶言相加,至于教皇和撒旦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教人对撒旦时说“舔我的屁股……”)。他只学了2个月法律,便被雷劈中而顿悟,退学作了修士,我认为其退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喜欢法律。他在一个两千人的小城当教授,完全不了解法律和政府运作,菲利普亲王计划成立新教同盟武力反对皇帝查理五世时,路德以“对掌权者要忠诚”为由不合作,认为自由只适用于同级之间,不适于上下级。他完全以神学的构架来理解世俗,他反对伊拉斯谟的自由意志,理由就是“自由意志只能向下级施行”。路德的执拗让他的思想一以贯之,但也失之古板。相比起建立机构和教会法庭这些技术性工作,他更喜欢靠运动做成一件事,更注重内省,而非组织。他认为属人的机构注变坏,药方只有传讲福音。
  •     : B979.951.6/4122
  •     宗教改革之所以发生,根本在于天主教会的世俗化以及部分信仰上的问题,当前中国教会多少也存在类似的情形。500年后,教会牧者信徒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改教思想教条式的理解上,而应有改教家们智慧、见识、勇气以及意志,去面对种种问题的挑战。
  •     研究历史,无法绕开的人物。本书全面、深刻介绍了路德的神学思想,确实让人受益匪浅。但是希望翻译能够更精确些。
  •     好书,值的好好阅读
  •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言。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站式阅读,轻轻松松全面知晓宗教改革家的生平、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非常专业
  •     阅读别人的传记,是自我积累的有效方式
  •     硬骨头,但值得一啃~~ 对长句子的理解能力增强了~~
  •     写得还算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