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僧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宗教人物 > 留学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63399765
作者:郭涛
页数:329页

章节摘录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正月初九,傍晚,玉华寺。一位僧人在跨越后院一条已经习以为常的小水沟时不慎跌倒,小腿上擦破了皮。这本来是个轻伤,但却直接导致了二月三日当时最高统治者唐高宗李治的紧张不安。    二月三日,京城长安,朝堂之上,驻玉华寺的政府代表许玄备上奏此事,唐高宗李治听闻后,即刻下令御医制药,组织专家会诊,前往玉华寺,看望此僧,为之诊断。    二月五日①,御医张德志、程桃棒刚刚煎制好药,来不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坊州玉华山玉华寺,快马加鞭,速度之快,大概只有战事汇报和杨贵妃的荔枝堪与相比了。但是,虽然马不停蹄,毕竟长安距离坊州(今铜川)的路途遥远,关键时刻,一分钟也是漫长的,等专家们到达的时候,为时已晚,医药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事情已经发生。    而就在御医们捧着御药急忙从长安赶往玉华寺的时候,坊州刺史窦师伦正急忙从铜川赶往长安,两个擦肩而过的队伍,关系着同一个人,一个前去救人,一个前往报丧,都是大事,各自抓紧时间,没得时间招呼。    二月五日夜,这位因损足染病的僧人整个身体从脚往上慢慢变凉,气息渐渐微弱,与世长辞。事关重大,坊州刺史窦师伦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上奏,这就与专家们的队伍呼驰而过。    二月九日①,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举国悲痛。唐高宗惊呼“朕失国宝矣,朕失国宝矣”,说“朕失法师一人,就像行驶于苦海中,船桨俱沉,行走于暗室中,灯丝俱灭,可以说是四生无导,这让朕可怎么办呀!”说完就悲伤不止,连续数日不理朝政。一时间从皇帝到文武百官,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举国上下,都陷入了沉痛的悲伤之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离世。    这个人是谁呢?玄奘。    这位趟过湍急的大河,越过炽热的沙漠,翻过冰冷的大雪山,穿过茂密的森林的人,却没有跨过后院的一条小水沟,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槛,越不过。    有什么事情比生命的终结还让人伤心的呢?生命的离别总让人悲伤。但是这是我们的看法,当事人什么态度呢?    二月五日前一晚,也就是二月四日半夜,玄奘圆寂的前一天晚上。照顾玄奘起居的“瞻病僧”明藏法师看见两个“人”,一丈多长,三米多高,共同捧着一朵有小车轮那么大的白莲花来到玄奘跟前,花有三重,叶子有一尺多长,光净可爱。    这两个人是谁呢,史书上没有说明,但肯定不是一般人,也不是黑白无常,这俩从来不捧什么白莲花,只拿一根铁链子,索了魂就走。所以这两个身长丈许的人应该不是来自人间,也不是来自于地下,而是来自天上,是天上来的使者,我们叫他天使吧。这两个人来干吗呢,跟玄奘打招呼,说你现在病得不轻,快要死了,这是好事,你应该高兴,因为你所有的烦恼都将因为你的死而消除,都将因为你的死而解脱。那这话什么意思呢?这在我们看来就没法理解了。    但是请注意玄奘的身份,玄奘是什么人呢?僧人,高僧,Master,得道的大师级高僧。唐太宗李世民称他是“法门之领袖”,“千古无对”,就是在我们国家宗教干部中,你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多少年才出这么一个。但是除了这些当时最响亮的头衔之外,后人还给了他一个更加响亮的称谓:唐僧。其实在所有的评价当中,我认为这个名字是最有分量的,这有《西游记》的功劳,也是历史的评价,时间的考验,是真正抛开势利因素得出的客观结论,也是最高评价。就是拨开历史来看唐朝的僧人千千万万,就剩下谁了?玄奘。唐僧就是玄奘,玄奘就是唐僧,由一个泛指变为特指,代表了一个时代,这就很了不起。    一个权贵被当时的人认可那没什么,但是能被当时,当世,后世以及后世的后世都认可的人那就了不起。因为“现在”讲话是有一些条件约束的,比如说,很多人说“皇帝圣明”,圣明吗?不圣明。面前说你圣明,回到家就算账,头一转就骂你,什么东西嘛,骂完了就反你。那为什么还要说圣明呢,顾忌太多,真话不敢说,只能顺着毛捋。但是后人就不管你这么多了,跳出这段历史,就不在你的管辖范围之内,评价就可以肆无忌惮。但是我们说肆无忌惮并不是不讲原则、胡乱揣测,而是跳出历史局限性,以现代眼光来看待历史,说出当时不敢说的话,还历史一个真相,这叫历史的现代观。正是因为这种肆无忌惮,才能得到最全面、中肯和客观的评价。玄奘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被历史和时代都认可了的人,如果当时有《时代周刊》,他肯定是封面人物,时代英雄,文化代表,佛祖最优秀的弟子。所以从玄奘的身份来分析,我们就能看出这两个身长丈许的人说应该高兴的原因了,这当然跟僧人的信仰有关系,僧人的死是圆寂,身体是有罪的,死是抛开肉身积累的罪孽超脱了,是修成正果,是一种圆满。所以这样子来看,我们就也可以理解这种说法了。P1-3

前言

《西游记》中唐僧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你这泼猴”,另一句是“悟空救我”。这是非常矛盾的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人,一边是在责骂,一边又在求救。使用最多的方法也是两个,一个是“念紧箍咒”,另一个也还是“悟空救我”。这也是非常矛盾的两个方法,一个是对付“泼猴”的方法,一个是对付妖怪的方法。可见唐僧对这个徒弟是不满意的,不是一个自己理想中完美的徒弟。但是这个徒弟又是有用的,见不得又离不开。因为唐僧的本事是念经,打架不行,是非不分,又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还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是个“名人”,这种人就需要保护。即便是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他们的本领在我们看来也远在唐僧之上,那为什么这几个人心甘情愿地跟着唐僧?跟着一个比自己本领差的人呢?只是因为他是“老板”吗!    其实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罪之人”。    孙悟空是一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反政府武装力量,因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猪八戒因为性骚扰,调戏嫦娥,被贬下界,沦落福陵山云栈洞,占山为王,吃人度日。沙和尚因为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界,落难流沙河,饥寒难忍,生活落魄。这三个人都是有罪之人,而且对自己的现状表现出不满,认为现在过的都不是自己想过的生活,所以对他们来说等待的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将功赎罪、翻身“正名”和过上好日子的机会。机会说来就来,唐僧的出现就是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只有跟着唐僧,保护唐僧,直至取经成功,才能获得合法地位,“重新做仙”,过上好日子,不然你在这个神仙社会上就没法混下去。    这里顺便说一下,唐僧也是一个有罪之人,见《西游记》第一百回,如来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具体金蝉子干了什么呢?据说是上课睡大觉。但是这是有问题的,第一,罪不至此,上课睡觉绝不至于打人凡间,量刑过重,罪名太轻,名不符实。第二,逻辑有问题,上课睡大觉就是“轻谩我之大教”吗?不一定吧!完全有可能是你讲得不好,不能引人人胜,听者乏味,所以睡觉。第三,将个人和组织画上等号,将私人问题上升到组织问题,将个人恩怨上升到组织矛盾。我们来看罪名是什么呢?“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那就是说我就代表大教,不听我说法就是轻慢我大教,其实都是被代表。古往今来,这个问题经常犯。    这四个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可以定性为“恐怖组织”。    而孙悟空反政府的原因十分可笑,竟然是不愿意从基层干部做起。自恃有些本事,慕虚名,好头衔,认为工作有贵贱之分,不是干一行爱一行。给了一个弼马温的基层干部,刚开始还称职,养得马儿肉肥膘满,后来一打听说官小,就不干了。想自己以前称王称祖,现在却落得个“未人流”,就开始闹情绪。而且认为这是一个下贱工作,“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就掀翻办公桌,辞职报告也不写,一路打出南天门。    孙悟空的这些认识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大胆和前卫的,和主流认识有很大差别。我们现在的主流意见是什么呢?“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工作无贵贱,岗位无差别,都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我们的主流意见。这句话没错,可是很多人不相信,认为这是骗人的鬼话,说这里面有前途的恐怕只有张华吧。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张华也有可能卖猪肉,售货员也有可能当老总。人的命,天注定,那是他认命,愿赌就要服输。其实人的命,谁都不注定,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选的,走上这条路,就不要羡慕别人走上另一条路。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命运在自己手中,任何人都不能轻言放弃。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表达过同样的观点:“没有什么人有这样的权力:能够教你们永远被奴役。没有什么命运会这样注定:要你们一辈子做穷人。你们自己不要小看自己……”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这其中的意思没有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说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就要看你怎么做,权利在你手里,路在你脚下,怎么设计人生,自己做主。所以当现实不可避免的时候,不要在乎做什么,而要关注怎么做。有些事情是因人而异,不因行业而异。    孙悟空就是一个不在乎做什么,也不在乎怎么做,却在乎挂什么职称的人。从知道官衔大小的前后变化就可以看出,不知道官衔的时候相当称职,“那些天马儿见了他,泯耳攒蹄”。但是一旦知道这是个“未人流”的干部,连编内都不算顶多是个编外的时候,马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不干了。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自己气自己,事情没法改变,能改变的是你的看法,不管你知道它是“人流”还是“未入流”,编内还是编外,你都是个养马的,这是个事实改变不了。即便给你个很大的头衔,你还是养马的。知道和不知道,这对做什么并没有改变。这从后来做齐天大圣也可以看出,齐天大圣是一个什么职位呢?有名无实,有官无禄,有职位无职务,是个闲差,而且不发工资。但是孙悟空喜欢,“话说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但是往往“慕虚名而处实祸”。三国的曹操就说过这话,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讲求名至实归。    但是人都是要面子的。玉帝也是小题大做,走吧便走吧,反正是个“未人流”,大不了重新招聘嘛。可是玉帝不这么认为:一个未人流的都敢这么跟我叫板,这还了得,却要拿来问罪。这便开启了大闹天宫的序幕。后来招安,给了个齐天大圣,其实也就是挂了个名,有官无禄。又怕猴子闲暇无事惹出事端,就给了个差事,权管蟠桃园。其实这也就是个看园子的嘛,和养马的有区别吗?但是这次孙悟空不在乎,“大圣欢喜谢恩”,因为他已经是齐天大圣了,即便这个齐天大圣也只是个看园子的。结果权管蟠桃园,却将桃儿吃个干净。怎么吃呢?偷吃。将土地、力士支走,这就说明他是明知故犯,明知不能吃却偏吃。再者,这桃是公家财产,或者说是王母的私人财产,不管怎么样,都不是你孙悟空的个人财产,你只有管理权,没有经营权,更没有使用权,只是“全权管理,好生在意”,不得私吞、侵占和据为己有。但是猴子才不管这么多,猴子爱吃桃,也没有这个是非观念,就将桃儿吃个干净。再说了,一个齐天大圣吃个桃子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职位越高,权力越大,束缚就越大。如果没有外界约束,这种束缚主要靠自律。孙悟空显然是个新手,没有经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权力。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挪用公款,以权谋私,侵占他人财产。    桃子是吃了,可问题也来了。有两个问题孙悟空就没有搞明白,第一,桃子给谁吃;第二,孙悟空吃了谁的桃子?    表面上看是吃了王母家的,实际上桃子也不是供王母一个人享用,是要分给大家的。有些东西一出生命运就已经确定,就注定成为某些人的盘中餐,午餐肉。比如桃子。桃子一出生就已经名花有主,谁是谁的桃子就已经被分好,熟了谁吃都已经被确定。蟠桃会就是见证这一盛举的时刻。所以孙悟空你现在吃了大家的桃子,大家吃什么?这就大大的不应该,所以桃子吃了,孙悟空也犯了众怒,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办事前不做好调查的结果。这样一来孙悟空的战斗面马上扩大,与整个天庭为敌,这就是他最主要的失利。你可以与王母为敌,可以与玉帝为敌,但是你不能与整个天庭为敌,不能没有群众基础。孙悟空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群众基础,是单干。    后来又因为听说王母设宴没请他大为不满,这个在我看来纯粹是自己气自己,没事找事。首先这个消息的真假不得而知,来源不可靠,获得消息的渠道就不对。从谁那里听说的呢?从摘桃仙女那里听说的,一个摘桃仙女她不是送请帖的,请谁不请谁她怎么知道。渠道就已经决定了这个消息的可信度,道听途说,经验之谈,这话的可信度就要打点折扣。而且摘桃仙女说的是“上会有旧规”,今年是什么新政策,她们不知道。有没有请孙悟空,她们也只是没听说。所以到底有没有请,从这几个摘桃仙女这里看不出来。如果一定要知道别人有没有请你,直接问;如果不好意思,找几个有可靠内幕的人确认一下不就可以了吗?而且即便退一步来讲,真的没请,也可以理解,那是人家王母的私人聚会,家庭聚会,请的都是多年的老知交,老相好,跟你又不熟,请你做什么!但是猴子一不确认,二不理解,就认定是没请。“住!住!住!”好大圣使个定身法,定了这几个摘桃子的仙女。还假传圣旨,支走赤脚大仙,变作大仙模样前往瑶池,先偷桃,后偷酒,搅乱蟠桃大会,又窃取老君仙丹,后来酒醒,知道自己罪过不小,竟然敢做不敢当,而是“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又跑了!害怕追究责任,再次擅自离职。后来还知错犯错,只道地上的酒不好吃,又跑去天上偷来御酒开酒会,还说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话本身没错,可你不能偷别人家的酒啊,你不能拿偷来的钱挥霍,抢来的钱潇洒,喝得潇洒,可这潇洒是追求一种个人享乐主义。    等到天兵问罪,竟然还说:“我就是干了,你能怎么着?”这分明是“恶霸”语言,蛮不讲理嘛。被天兵捉了些小兵,竟然说:“捉的都是些虎豹狼虫、獾獐狐骆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没有把替他卖命的兄弟当成自己人,所以说“移民”未必是好事。后来还跟如来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让玉帝搬家,将皇宫让与他,便可罢休,否则永无清平。实际上他只是看到了玉帝的名气和权力,而没有看到责任,做玉帝不是掰手腕,谁力气大谁做,需要的是管理能力,治世之能力。即便是好好好让你孙悟空来做,又会怎么样呢,顶多是改帝不改制,天下改姓孙了而已。    可惜天下没有改姓孙,孙悟空却被压在五行山下。    猪八戒被贬是因为性骚扰。职衔本来是很高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总司令,天河这片地盘可以说就他说了算。可是不知道在哪一次王母举办的蟠桃会上,来了兴致,喝了点酒。但是有兴致无雅致,酒后乱性,就去骚扰嫦娥。这个人以前有没有前科我们不知道,没有记载。但是没有记载和有没有是两码事。有没有自己知道,没有记载只是没有被大家知道,公众没有知情权,反正摆平这个事情的方式有很多。有句话说“丑事人人有,不露是高手”,从后来的表现来看,天蓬极有可能就是个高手。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做,就绝对不是一次两次。但是高手也有露马脚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次他几杯酒下肚,就搅乱了那花花肠子,带酒戏弄嫦娥。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因为酒能乱性,所以有些人为了某些事情故意喝酒,他平时不敢,喝酒壮胆,一出事就往酒身上推,“哎呀,这个我不知道啊,可能是喝了点酒”。于是大家就原谅了他,奏效,下次还喝,最多就是酒后失德嘛。其实哪里有什么德呀?一个君子是不会因为喝了点酒就成了小人,小人也不会因为喝点酒就成了君子。酒能乱什么性呢,都是人在乱性,人以酒乱性,所以酒有时候就成了借口,成了“替罪酒”,成了为某些人开脱的理由,为非作歹的手段,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天蓬极有可能就是想找一个借口,是留了一手的。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喝酒无非几种情况:不尽兴了继续喝,喝醉了当场睡,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就是喝完酒了回家,这也是一个正常的想法,回家睡觉、休息,这还算清醒,喝了酒但没醉,似醉非醉,最起码知道家门在哪。但是你要说你连家门都不认识,跑到别人家里去睡觉,那就是装醉。而且是跑到一个“寡妇”家里,那这就说不过去了,这就是第三种情况:没醉装醉,借酒卖醉,别有用心。    那么骚扰嫦娥的地点是哪里呢?广寒宫。就是说天蓬喝完酒不是回家,而是直奔广寒宫。这就让人纳闷了,你不回家跑广寒宫干吗?你说你回家路过,可这也不顺路呀!你要非说是顺路,这就绕远了。当然这么一来,我们就知道了,天蓬之意不在酒,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借酒发挥。但是你说你发挥得有点水平、讲点情调吧,不,没情调。干什么呢?“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动手动脚的,这就让人很不愉快了,没有哪个人喜欢这种粗暴的方式,这种不尊重的方式。天蓬这次他惹错人了,扰错对象了。骚扰嫦娥,嫦娥是谁呀,是个寡妇,“正史”记载是玉帝的外甥女,“野史”记载扑朔迷离。反正“寡妇门前是非多”,嫦娥这淌水多深啊,这次事件就成为天蓬元帅辉煌生涯的结束。据天篷自己说天庭里对性骚扰这种事情的处理非常严厉,按律当斩。玉帝也没有格外开恩的意思,没有因为天蓬的级别高就从轻发落。如果要减刑,方法有很多,为了避免政治影响,革了官衔也可以嘛,大不了以后重新提干,或者调离本职工作岗位安排在其他地方任职也可以。但是玉帝没有这么做,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非常严厉,不以酒后失德论,而是认定就是性骚扰,不管多大的官都不能随便对别人进行性侵犯,更不能以酒为借口进行I生骚扰。天蓬也没有辩驳,认了,这最起码还敢做敢当,虽然无耻但不至于无赖。后来多亏太白金星求情,改“重责两千锤”,贬出天庭,投入凡胎,结果错投猪胎。这个差错是前所未有的,天庭里贬了这么多神仙,错投猪胎的,天蓬是第一个。所以有人因为这个事情说玉帝用了他的上帝之手,暗中使坏,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天蓬元帅错投猪胎我们不得而知。玉帝和嫦娥是什么关系,我们也说不清。反正天蓬是被开除了。而被贬下界之后,那帮原来的部下和朋友也是没有来看过这个前任天蓬元帅。直到碰见观音出差,菩萨让等一个取经的有缘人。    沙和尚是有点委屈了,没有个人作风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是非问题、原则问题和政治性错误,仅仅只是因为失手打碎了个玉琉璃盏就被贬下界。最多是个过错,但却被治以刑罚,可以说是量刑过重。后来多亏赤脚大仙求情,才免死被贬下界。后来也是受观音指点,等一个求经的有缘人。    而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三个都是因为在王母的Pany上惹的祸,一个搅乱Pany,一个在Pany后骚扰嫦娥,一个在Party上失手打碎玉琉璃,可见这个Party确实惹了不少麻烦啊。    不管怎么样,这三个人的最终结果都是没得混,一个被压在五行山下,一个成了头猪,一个沦落流沙河,都是无期徒刑,等于说这辈子就完了。所以只能跟着唐僧,凭表现减免罪刑,重新获得名分。这是他们跟随唐僧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人都是受了菩萨的指点,不看僧面看佛面,菩萨的话总得听吧,上面安排下来的事情总得做吧。而且话不白听,活不白干,有好处,有承诺。虽然没有正式合同文本,但是有口头协约,也算是“签”了合同的,而且出家人不打诳语,菩萨这话可信。    对悟空的承诺,第一,恢复自由身。第二,面包牛奶。五行山下五百年孙悟空的饮食标准是什么?如来的安排是:“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融化的铜汁饮。”这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没人性,虐囚嘛,这东西比三鹿厉害多了,直接结石。而且,这是上面的安排,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又不知会克扣什么,说不定拿出去卖烂铜废铁了,所以能不能按时吃到铁丸,喝到铜汁,这都是个问题,面包牛奶很诱惑。第三,入我佛门,再修正果,恢复声誉。孙悟空一生最在乎的就是面子,西行途中孙悟空最反感的就是别人叫他弼马温,可是孙悟空最反感什么别人就叫他什么,摆明了要跟孙悟空对着干。孙悟空一恼,别人就笑。为什么呢?这让孙悟空很没面子,自己有面子,气势上先胜一筹。人活脸,树活皮,面子不能丢,名声很重要,所以孙悟空决定出来干。但是我们说面子要有,不能死要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一个不要脸的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死要面子的结果是让你很没面子。    对八戒的承诺,将功折罪,“管叫你脱离灾瘴”,恢复人身。对沙僧的承诺,脱离苦恼,功成免罪,复你本职,这个承诺也很诱惑,但是有条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对白龙的承诺,免死。面对这些承诺的诱惑,这几个人的反应是:悟空“愿去!愿去!”八戒“愿随!愿随!”沙僧“我愿皈正果,愿领教诲!”白龙“叩头谢活命之恩,听从菩萨使唤”。一个个都欢喜得不得了。    那为什么这几个人都愿意呢?心不死,日子没法过。深层原因加上现实原因,就必然导致他们欣然接受。一个人心要是死了,就没什么想干的了。心灰意冷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管你说什么我不在乎。但这几个人恰恰心不死。这几个人的心态是什么呢?不做大哥好多年。报名的时候往往都是“我乃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我乃天蓬元帅是也”、“我乃玉帝身前卷帘大将是也”,都活在历史之中,总在“想当年”,没有活在当下,其实怀旧是因为看不到未来,没有未来就没有幸福,尤其是对有过去的人来说,没有未来就生活在过去。正是因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现实的严重不满,所以他们愿意出来干。    再者,唐僧上头有人。选定唐僧去取经的原因之一就是唐僧是如来的二徒弟,是自己人,取经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还是交给自己人来得放心。另一方面,唐僧是唐太宗皇帝的御弟,拥有人类社会的官方背景。所以这就是唐僧的厉害之处,不看僧面看佛面。    跟随唐僧的第四个原因是感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遭唐僧驱逐的时候就说过:“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一是感恩,二是怕背骂名,说白了还是面子问题。但是这是有问题的,表面上看好像是唐僧救了他们,实际上这是上头的意思,如来许的诺,观音传的话,唐僧只是一个执行者。但是在孙悟空看来就是唐僧救了他,知恩图报是一个原因。但是这个知恩也是有问题的,是如来放的他,也是如来关的他,失去了五百年的人身自由出来还得谢人家。一关一放就造就了一颗感恩的心,如来没有损失,孙悟空失去了五百年的自由,还要感谢那个当初把他压进去的人现在把他放出来。    《西游记》中我们最痛恨的就是唐僧人妖不分,愚昧迂腐,其实是我们对唐僧要求过高和误解了唐僧。    第一,唐僧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就不能用神的标准来要求他。    第二,神仙妖怪怎么界定。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菩萨说:“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既然一切魔障都是心魔,一切本来又皆属无有,你怎么判断?神仙妖怪绝不是他们名片上印的那个东西。有些事情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上最难的鉴定是对人的鉴定。    第三,人就没有坏人吗,妖就没有好妖吗?人与妖的本质区别绝不在于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跟他们的妈没有关系。魔由心生,是妖是人,不在于形而在于心,不在于他们长什么样,而在于他们做什么事。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战胜自己的心魔,心向善,那就是佛,心向恶,那就是魔。所以唐僧是有自己的处世哲学,为人原则,那就是不以集体论个体,不以组织论个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说这个组织是好的里面就没有坏人,那个组织不好里面就没有好人,大多数并不代表全部。    而且唐僧身边跟着的这三个,哪个不是妖,孙悟空自己就承认自己是妖。那既然这三个妖怪可以是好一点的妖怪,为什么别的妖怪就不可以呢。而且后来很多菩萨神仙的童子,坐骑,都占山为王,称妖称魔,那这到底是妖还是仙,说不清。只能说妖也有好妖,人也有坏人。    第四,一切都是变化的,神仙也有可能成为妖怪,妖怪也有可能成为神仙。    对于《西游记》中唐僧的成功,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这是一场官方行为,有背景。就是一小撮不知死活的小妖,看着别人说吃唐僧肉,自己也要吃,结果是胄讨苦吃。这些计划外的妖怪对于唐僧西行的大进程来说只是螳臂当车,蜻蜓撼柱,结果都被打死。计划内的妖怪比如菩萨坐骑类,神仙童子类什么的,那都是安排好的,就被收回。所以唐僧的取经其实是自编自导,自导自演,成功是必然,取经只是形式,磨难只是增加一些故事性和曲折性,让这次事件有些嚼头,这是一场真人秀。虽然也有意外发生,但总在控制之内。    第二,讲“身份”就要付出代价,妖怪们的失败在于大概这些妖怪成精之后就有了些人性,爱干净,或者是消化能力不行了。以前都是虫狼虎豹什么的,生吃,而且连皮带毛地吃,现在不行,成了“人”了,有了身份,讲究了。非要泡一泡、洗一洗,有些还要把唐僧饿上几天,排净体内的粪便才吃。这哪里还是动物世界,分明是人类社会嘛。有的还要吃熟食,要剥了洗了之后再蒸了煮了,这样才能吃,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解救的机会。而吃一口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这些妖怪非要把人家整个吃了,与众兄弟们分着吃了,有的还要把亲戚朋友请来一起分享。就这样太讲究,以至于后来不但没有吃上唐僧肉,还或被打死,或被收编。有背景的就被收编了,没背景的就被打死了,实际上在我看来跟有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具体的来说是计划内的被收编了,计划外的被打死了,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敌人们的失败就是我们的胜利,所以妖怪们的失败也可以看做是唐僧成功的一个原因。    第三,全方位二十四小时实时监控保护:四位徒弟的强力保护自不用说,“六丁六甲、五方揭帝、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轮流值班,暗中保护,还有一个二十四小时值班的“金头揭帝”昼夜不离左右。菩萨许的诺是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实际上唐僧这边在走着,西天那边就在现场直播,实时监控,一切都尽收眼底。    这岂有不成功之理,一切都是“有惊无险”,只是需要增加一些故事,一些劫难,让这个过程更好看,而这些劫难又在可控之中,其目的是提高“收视率”,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所以成功是必然的。这是一部宣传片。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不是玄奘的,男主角是悟空,不是唐僧。吴承恩的《西游记》看似说神,说魔,说佛,说道,其实都是说人。因为不管神魔佛道,都离不开人性,纵使神通广大,也都跳不出人类社会的那些条条框框。九九八十一难,恰恰说明玄奘之路的不容易,着力去说孙悟空也恰恰说明吴承恩不相信没有神力玄奘能够成功,甚至他干脆认为玄奘就是神仙,是金蝉子转世。但是不管相不相信,事实就是这样,真实的唐僧就是这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们从《西游记》中看到了故事,读出了精彩,读出了思考,同样也读出了玄奘的艰辛。神话尚且如此,真实又将如何?    真实的唐僧就更不容易了。现实没有神力,只有人力;事不在神助,而在人为;成就绝非天生,而在后天努力。真实的玄奘不是金蝉子,也没有那么多光环,只是众多僧人中的一个,不光上头没人,而且是偷渡出国。玄奘的西游记没有悟空,没有八戒,没有沙僧,也没有白龙马,有的只是一匹赤瘦老马和自己。如果非要在玄奘的西游记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找一些相同的话,那大概就是同样的艰辛,同样的惊心动魄,同样的舍身求法,同样的毫不畏惧,同样的坚持不懈,同样的完满归国。但是他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更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人不是神,面对种种的困难,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自己。但正是因为他是人,更值得我们敬佩。    今人再走玄奘路那是走不来的,因为玄奘走的是山路,水路,不是高速公路,用的是双脚,不是汽车。而且最关键的是玄奘是走自己的路,而别人都是在走玄奘的路,这就有本质不同。玄奘走的是无路之路,后人走的是有路之路,后人走玄奘之路大多认为玄奘之路是一条从中国到印度的路,这只是一条形式之路,虽然路线相同,却未必是玄奘之路。因为玄奘之路的真正意义不是路线本身,而是其精神内涵,是一条溯本之路,求真之路,对真理永不停歇的追求之路,将理想付诸有效实施的实践之路,而不是地图上勾勒出的那条路,那条路只是一条形式之路。心中的方向决定了脚下的方向,我们要追随的是前人的目标,不是他们的脚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走玄奘之路才恰恰是不走玄奘之路。精神上的一致才是本质上的一致,而形式上的一致却容易误导人们以为这是一条正确之路,其实早已偏离目的地。形式主义从来都不是真实意义,当形式大于内容时,形式也就取代了内容。而后人走玄奘之路的又大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追随者,一种是尾随着,还有一种是盲从者,追随者是慕玄奘之名,尾随者是图自己之利,盲从者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伪”随者,他们只是形式上的追随者。现在人大多只追求其形式,而不注重其内涵,而玄奘之路恰恰是无冀名誉,不求功利,只为求无上正法,是一条无路之路。首先他连签证都没有,是非法偷渡。没有媒体,没有宣传,就是靠着心中坚定的信念和自己的双脚一步步的走向那个遥远的地方。    公元627年,玄奘西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路在何方”,玄奘的回答是路就在脚下,坚定而豪迈地走出了西行的第一步: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    几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    一路豪歌    向天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千多年以后的这首歌如果让玄奘来唱该是何样动情,这种发自肺腑的声音唱出来的歌又是怎样的一种豪壮呢?    我们就把距离拉近,把镜头拉回,把历史还原,一起回到公元600年,去看看真实的玄奘,看看这位伟大的旅行家、思想家、翻译家、宗教学家……    那将是怎样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后记

写这个话题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是佛教体系庞大。二是中国历史深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国家历史的长河中,我也只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够用。三是中国对佛学知道和略知的人太多,我都不算是这一类的。虽然我自认为民间有高人,但却不认为民间都是高人,而现在的人又爱说话,不管懂不懂都要说两句,动不动就要拿三分。我甚至也不算这一类,因为说话容易,说什么话却不容易,发言轻松,但是调查却很难,怎么得出这个话就更不容易,书中如果有误,还希望大家不打酱油,批评指正。四是前人有众多著作,在前人的著作面前我是有压力的,但压力变动力,我的写作不为新意而新意,都是真情实感,希望我的写作能给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精神建设,添砖加瓦,给大家带去思考。五是玄奘法师名望太高,我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故事,任何人都有可以书写一生的传奇,更何况是玄奘法师,法师的亮点太多,不是一两句话,一两本书能写清楚的,我也只是窥斑见豹,抛砖引玉。六是有诸多的专家学者,民间高人,我就算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关老爷面前耍大刀,欢迎专家批评指正。七是文笔有限,知识有限,错误之处不可避免,欢迎指正。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第一,人性的伟大;第二,思想的伟大;第三,精神的伟大;第四,事业的伟大。这样的人就值得传唱,而玄奘法师这几点都有。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说历史,说什么?就是说这些最本质的东西,人性。我们说古代物质文明不如我们高,科技程度不如我们发达,擦个屁股还得到处找瓦片,那我们向它学什么?那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注。科技程度不如我们发达,文明程度不如我们高,但思想绝不比我们落后。否则今天还有很多人在讲论语吗,把孔夫子请出来救市吗?又是心得,又是感悟,搞得沸沸扬扬。这就是思想,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有人说是谋略,有人说是权术,我看都不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智慧。所谓谋略、权术也只是智慧的一种。因为智慧是处,谋略是争,权术是夺,人类社会不是动物世界,你争我夺,你死我活,这个世界不是一个非你即我的世界,而是一个有你有我的世界,要求和谐。所以我非常同意玄奘的一句话,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可做的事情有很多,为什么要作恶?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是钩心斗角、争权夺位,也不是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历史告诉我们的是怎样与人和谐共处,这是智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原因是:第一,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同;第二,看待历史的眼光不同。胡适说历史是一个姑娘,任人打扮,有人说历史是一个怨妇,任人糟践。恐怕未必都是历史态度。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什么镜?哈哈镜?凹凸镜?还是西洋镜?或者是一块墨镜。什么镜不重要,关键的问题看待历史的这个人的视力怎么样,是不是近视眼,1.5的还是2.0的。    本书是什么视角呢?    第一,平民立场,“俗人”观点。甚至这也是拉帮结派,给自己壮胆,把自己置于某一集团之中,然后说我代表他们,代表吗?不敢。你不能自己说我代表谁谁谁,那得大家同意,得被代表的人授权。所以我的立场甚至都不代表全部的平民立场,只是代表了一部分群众,或者说是我自己的立场,个人观点。而玄奘法师恰恰是超越了僧俗界线,超越了平民专家界线,超越了民族界线,为世人所尊重。虽然是平民立场,“俗人”观点,但全是尊重,静下心来,尽最大努力追求卓越,怀着一颗真诚和崇敬的心来描写这位法师的传奇一生,续写这位法师人性的伟大,思想的伟大,精神的伟大,与大家共勉。    第二,不谈佛性,只谈人性。因为不管佛性什么,它的基础都是人性。一个人性不伟大的人,他的其他性也高不到哪里去。这就如同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品性也肯定不高,一个品性不好的人,这个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三,不做表面文章,而做深层挖掘。讲故事背后的故事,问题背后的问题,至于挖出来的是古董,是宝贝,还是别的什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我不盖高楼,只建小屋,不敢高谈阔论,只是老生常谈。因为盖高楼成了楼脆脆,倒不如建小屋实在,道理谁都懂,就是老生常谈,说话也不敢高声语,因为恐惊天上人。    最后借用沈从文先生在《习作选集代序》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身世迷离
第二章师从何来
第三章皈依佛门
第四章求学之路
第五章京城佛难
第六章西行求法
第七章有诏不许
第八章即日起程
第九章负笈出行
第十章勒令回京
第十一章西出阳关
第十二章命悬一线
第十三章险象环生
第十四章一箭射来
第十五章沙漠孤征
第十六章被困高昌
第十七章高昌结义
第十八章屈支辩法
第十九章逢遇可汗
第二十章改变国风
第二十一章初入印度
第二十二章辉煌不再
第二十三章无法无天
第二十四章死里逃生
第二十五章曲女传奇
第二十六章火烧玄奘
第二十七章成名不易
第二十八章那烂陀寺
第二十九章归国奇缘
第三十章曲女法会
第三十一章归国之路
第三十二章面见太宗
关于玄奘
后记
致谢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由郭涛编著的《留学僧》内容介绍:那个罗里巴嗦,看到妖精喊悟空、看到女儿国国王冒冷汗的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少年聪慧、名满天下的他,为何走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没有白龙马为坐骑,没有能降魔伏妖的三个徒弟,他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多少的生死,才得以完成了十万里的徒步游学?

作者简介

由郭涛编著的《留学僧》虽然是平民立场,“俗人”观点,但全是尊
重,静下心来,尽最大努力追求卓越,《留学僧》的作者怀着一颗真诚和
崇敬的心来描写这位法师的传奇一生,续写这位法师人性的伟大,思想的
伟大,精神的伟大,与大家共勉。

图书封面


 留学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首先声明这绝对是一篇软文。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我高中同学;其二,这本书是他赠予我的;其三,我和作者严格上来讲还算得上亲戚。想读这本书很久了,自从我知道他写了这本书之后就跟他厚着脸皮索要一本。五月十号,我在索要另外一本关于Mac的书的时候郭老连同这本书一起寄了过来,很显然,一直没有给我是因为时机不对,而且很显然,郭老一直记着这事儿呢。我想着读完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可说实在的,有些不敢按键盘。算起来四个月了,一直断断续续的读,知道临近的这次出差,才有时间看完。当初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不仅仅因为作者是同学,更是因为我渴望了解玄奘这个人。依稀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我去陕西历史博物馆,我看到了玄奘的画像,我很好奇的问爷爷,那几个徒弟跑哪里去了。得到解答之后,我才在心里一下子觉得自己有知识起来。可看过此书之后,又突然觉得读了这本书尚费了些神,可想而知组织起这三百多页是如何的辛苦。单单说说作者所读的参考书吧,除去书最后列出来的,我再列一下我在书中看到的未列出的书名。《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卷第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孝经》,《隋唐佛教史稿》,《梁高僧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法显传考证》,《大不列颠的印度统治》,《佛教和它在印度的历史》,《印度佛教》,《新唐书》,《印度通史》。除去这些,要写明白玄奘避不开的是众多的佛经。我所列的不见得都是作者一一通读了的,但肯定都去了解了的,而且为了能写出来这三百多页,让人读的明白,这些书和经的某些内容他都得是深入领会了的。说是软文,倒是有些牵强。因为从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就是呆着批判的眼光读的,为什么,因为两个字“嫉妒”。我想,同样是一个学校出来的,凭什么你就能写出这几百字的书呢,我可得好好看看,好好读读,最好再找点硬伤出来。很明显,这本书就是以《慈恩传》为蓝本扩展而来,通过作者的笔和想象,去还原一个几百年前的场景让大家不用去读晦涩的古文就可以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活灵活现的唐玄奘。玄奘的出身并不是遗腹子,但是也很悲惨,年纪轻轻父母皆不在人世。但是中国人说过”祸兮福所倚“,这就与佛结下了缘分,入了佛门。玄奘乃好学之人,师从名师,年纪轻轻便名满天下但是他并不满足,他内心有迷惑,于是他不顾法律,准备去远行西域求得真经。接下来就是历经风霜雨雪大漠雪山强盗冷箭的艰苦历程。人们也说,与其说与大自然斗艰辛还真不如说与人斗更加的艰难。除了上面,你要经历诸多,你要与这些国家的国王们交流沟通,有的想供养你,有的想为难你,总的说来,玄奘用自己的智慧或者说佛给予的一些东西都一一化解了。终于在西域数年之后归国并未获罪且受到唐太宗的重视,但她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翻译佛经。读罢此书,你会对玄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他表面上看是一个僧人,但他又是一个外交家,走遍整个西域与印度。外交家不简单,很有谋略,不俾不吭,懂得隐忍,懂得感恩。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也是一个冒险家,为了心中的梦想他连法律都可以不顾,这是叫不墨守成规。是的,玄奘成功了。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吗?很难,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玄奘所具备的人格品质不是学能学出来的,你不可能像他一样被大师有好感,你不会像他一样长的那么帅,你也不会像他那样气场十足,但是,仍然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以下几点:第一,沟通。沟通就要讲究策略,不要没事就呛呛,你以为你是东北人啊。另外,学习好外语很重要哦。第二,凡是预则立。一定要做好准备,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是大俗话了,可你看看玄奘,如果没有准备好,可能连玉门关都出不去,这里他的是深厚的思想准备。第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知识是力量。爬雪山过草地恐怕不是文弱书生能干得了事情吧身体好,现在小孩一千米就趴下了,学校都出不去还别说玉门关了。除了身体,知识才是行走的本钱,玄奘肚里有东西才可以不怕强盗才可以让诸国折服愿意供养。整部书也算是给玄奘写了一部白话文的传记。文字不华丽却会娓娓道来,所述经文不简单堆砌却会给你一些浅出的解释与分析。另外,这部书一大特点是文字的幽默感,这个事儿读读你就会知道了。除了玄奘的行走故事之外,这里面会讲到的不少佛经还是让人对佛教有了一些亲近感。了解了佛教的一些教义,一些本来面目还有这佛教的统治作用。只不过这书看过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这书里的唐玄奘简直和诸葛亮一般,多智而近妖了,从来没有输过,从来都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这不是作者的问题,这历史书里面留的材料恐怕就是这样,作者想黑也黑不了。另外还有就是,动不动就是梦,估计这佛教比佛洛依德同志更应该写一本书叫《梦经》。我不拔高这本书到第五名著的高度,我也不贬低到粗制滥造。这本书有作者的心血,阅读和写作的心血,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作者读史书的读书笔记。我们这些人懒得读原著,看看翻译看看笔记也还是可以的,况且这笔记记得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不可避免的想和《明朝那些事儿》做个对比。《明朝那些事儿》整体的基调是幽默的,而不靠一两句包袱抖出来的。当然这事儿不一样,《明朝那些事儿》说的那事儿波澜壮阔,你不见那明宫戏都拍了多少个电视剧了,可唐玄奘这事儿难,史料没那么多,其次就是走路这个事儿,你想怎么个戏说啊。另外,《明朝那些事儿》不堆砌史料,他就是那么那么的戏说下去了,显然他把那当小说写呢,咱这玄奘的事儿还基本上是个传记文学,不能过多的炒作。软文终于要写完了。总结一点,如果想对佛教有所了解的可以读一读此书;如果想对玄奘有所了解的可以读读此书;如果你想读本好书,读过之后不会觉得浪费时间,这本书是一个选择。
  •     近年来关于玄奘的活动不少:重走玄奘路,玄奘文化交流等等,但都办的过于浮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利"字,这是浮躁国情下的文化浮躁。而在这些活动之后,也让人在思索,玄奘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作为中国文化史和世界宗教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人物,其价值应包含三方面:一是玄奘取回的经书的价值,二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三是玄奘取经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而后者最为重要,因为后者是行为,前者是结果,没有行为就不会有结果,当然,结果也使得行为的价值更加明显。但正是因为这种结果,使得对行为本身的意义有所疏忽,对玄奘之路的真正价值定位不够清楚,重走玄奘路也只是按照玄奘的步行路线行走,而没有按照他的理想路线行走。如作者所说,今人再走玄奘路的时候以为玄奘之路就是一条从中国到印度的路,那只是一条形式之路,虽然路线相同,却未必是玄奘之路,因为玄奘之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路线本身,而在于其精神内涵。而且最关键的是玄奘是走自己的路,别人是在走玄奘的路,这就有本质不同。读完这本书,对玄奘精神和玄奘价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让我在思索,为什么是玄奘,不是别人?如作者所说:“人生是一种选择,正是因为他选择了从四川上长安,所以他与长捷不同,正是因为他选择了西行,因此他与其他僧人不同。”正是因为对心中理想的完美追求和坚定执行,才成就了玄奘。面对众多纪念玄奘的活动,这本书为我们探寻了玄奘价值的真正意义。让我看到玄奘崇高、伟大、执着的一面,更让我看到玄奘智慧和人性的一面,这点很重要。因为“一个人性不伟大的人,他的其他性也高不到那里去。”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他的党性、佛性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历史的解读其实是对现实的解读,联想当下,唱红歌,走长征路,观渣滓洞,我们是否明白这些事件背后的真正意义,一个徒于形式的活动会让活动仅限于形式,当形式大于内容时,形式也就取代了内容。我们需要思考更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玄奘精神,需要那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这才是玄奘之路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追随的是前人的目标,不是他们的脚印。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全面介绍玄奘大法师的一本书,很好
  •     里面的禅机和寓意不是人人都能读懂,那需要智慧,读得懂心的书就是好书,推荐。
  •     读《西游记》就一直好奇唐僧是怎样的一个人物?看《大话西游》就更觉得唐僧这个人是个迷一样的男人?以前读过关于玄奘的著作,但都过于肤浅,只是流于事面,但这本书不浮于事面,而是沉于事底,融于事中,驾于事件,挖掘玄奘精神的真正意义,这点给我感觉很好。语言有趣,风格独特,观点犀利,不落俗套,这本书很好。
  •     文化品读,历史品读。
  •     他是正厅级巡视员,跟国家领导人有亲戚关系, 去西方考察访问只带3个随从,从不警车开道,也不用公款吃喝,有时甚至要自己找饭吃。3随从因太清苦常闹辞职。他在西方考察多年,见过多位外国元首,成绩很大,回国后也没要求升官,一生教书育人,死后没任何家产。他,就是唐僧。
  •     讲述比较拖沓 感觉有点做作 不是我想要看的类型
  •     比钱文忠的深刻,精彩,有阅读价值。
  •     图书编辑让我帮助宣传郭涛的Mac新书,我却买了他的《留学僧》来读。
  •     央视每年至少2次播《西游记》,为什么呢?经典!经典如青春一样,时间越久越值得回味。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唐僧西游的真实目的,和唐僧是以一种什么的方式去取经,还有最终带回了什么,对大唐乃至后世到底影响有多深?!看了才知道,原来求学是那么不易,佛教是怎么帮助大唐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对整个亚洲形成绝对领导,绝对影响力。对后世历朝代的发展与变迁影响可谓更深,任何一个朝代如果没有在精神上对人民形成奴役,必将很快灭亡,随之更迭。现代社会也是一样,从小我们都被教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理想社会主义在精神上奴化我们,我们还能有那么高的信仰吗........以上仅个人观后感,欢迎大家发表讨论,再次推荐下这本书——linl
  •     如果想对佛教有所了解的可以读一读此书;如果想对玄奘有所了解的可以读读此书;如果你想读本好书,读过之后不会觉得浪费时间,这本书是一个选择。写了一篇软文在豆瓣上,说实在的,耐心不够,读的不够细,能写的就那些了。我想会看第二次的。
  •     玄奘作为中国文化史和世界宗教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人物,其价值包含三方面:一是玄奘取回的经书的价值,二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三是玄奘取经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而我以为后者最为重要,因为前两者是后者的结果,后者是前两者的产生的必然条件,没有后者就不会有前者。面对众多纪念玄奘的活动其实都没有找到玄奘价值的真正意义,这本书为我们找寻了玄奘价值的真正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玄奘崇高、伟大、执着的一面,更让我看到玄奘智慧和人性的一面,这点很重要。如作者最后所说:“一个人性不伟大的人,他的其他性也高不到那里去。”值得推荐。
  •     四度。角高尺态。一白三摩羯。
  •     在作学问和仿“明朝那些事”体之间摇摆,情感大于内容之作。
  •     了解到了佛教的零星片面,感受到了玄奘法师的伟大。没有作者简介、不附名人推荐、书本主线明确,细节篇章词句随意而至,可以读到作者的淡然、幽默、和渊博学识。看1300多年前留学僧的艰辛求学之路,听作者古今中外高谈阔论,很有趣。
  •     文笔通顺,信息量大,值得一读。作者是理科出身,条理性很强,什么东西都要列个一二三四,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呵呵~
  •     玄奘走的是自己的路,别人走的是玄奘的路。形式主义绝对触不到玄奘对信仰的追寻与追问。这本书写得还行,就是机灵抖多了让人看着难受。无序言无别人的评价,连作者是谁都闪烁不已,这个我不喜欢。
  •     如作者所说:玄奘之路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路线本身,而是其精神内涵。对比当下,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形式大过内容,而“精神上的一致才是本质上的一致,形式上的一致却容易误导以为这是一条正确之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本书。
  •     故佛弟子有问佛曰:[谁当下地狱?]佛曰:[佛当下地狱。]不惟下地狱也,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也,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梁启超
  •     历史总有借鉴意义,玄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的故事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启示意义,这才是我们要追寻的,才是真正的历史价值,才是真正的玄奘精神之所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