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508606323
作者:乔治·施蒂格勒
页数:172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管制和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回顾多姿多彩的经济学世界。    施蒂格勒的回忆录是瑰宝:无论从文风、内容,还是从重要性上看,都精确地反映了他个性魅力以及他对经济学所做的卓越的贡献。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我有时候会不同意乔治·施蒂格勒所说的观点,但是我愿意花时间去聆听他讲话。因为他的话引人入胜和鼓舞人心。                ——罗伯特·索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内容概要

作者:(美)施蒂格勒 译者:李淑萍1911年1月17日出生于美国化盛顿州西雅图市,1991年12月1日去世。乔治·施蒂格勒193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艾奥瓦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58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他因“产业结构市场功能,以及公共领域管制的原因和效果”的贡献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籍目录

斯隆基金会科学系更丛书前言作者自序前言 经济学家是好人吗?第一章 启程第二章 大学生活第三章 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时期的经济学第四章 科学的战略:国民经济研究局第五章 我发现了!第六章 垄断第七章 经济生活中的政府管制第八章 作为专家的经济学家第九章 保守主义的学徒第十章 芝加哥学派第十一章 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第十二章 充满火药味的学术生活第十三章 经济学帝国主义第十四章 对前辈的景仰和妄加理解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  管制和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以幽默诙谐的笔调  回顾多姿多彩的经济学世界

作者简介

这部优美诙谐的回忆录,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从上个世纪中就洞察到经济理论对政策影响的乔治·施蒂格勒的亲笔自传。这本书涉及面宽广,从作者自己对传统理论的看法到经济学家在公共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垄断看法的改变,学术自由的限制、经济学家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入侵”以及科学发现的性质。
作为一名有才华的作者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施蒂格勒以简明有趣的方式给读者展现了经济学和经济问题。在本书中,他从古典经济学的历史写到政治、社会以及短期经济的头号题,还有关于政策制定者的利益的冲突的问题。
施蒂格勒还作为非常有影响的“芝加哥学派”的领导者之一,描述了这个学派鲜明的历史,它的发展里程和核心人物——其中包括弗兰克·奈特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图书封面


 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大多数学者都过着平凡的生活,我也不例外。我既没有领导或参加过骑兵团,也没有抢过银行,更没有教唆过市长甚至总统去干蠢事。”这样幽默俏皮的话语,正是施蒂格勒(G.J.Stigler)的风格。它出现在《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的开篇。幽默的人总是令人喜欢的。好几年前阅读施蒂格勒的《知识分子与市场》,就深为其文采折服。即使翻译成中文,语言打上折扣之后,也佩服得紧。施蒂格勒相信“幽默中有真理”,也常常希望“运用欢笑的武器”来打动读者和听众,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这种幽默轻松的风格贯穿他的人生,甚至被注入到学术领域——他创办的《政治经济学杂志》(JPE)就曾专设“Miscellany(杂记)”栏目,时不时发些用经济学包装起来的搞笑幽默文章。张五常的《费雪与红卫兵》就发在这个栏目,本是一篇幽默之作,却被国内一些研究者当了真,当作学术论文来正二八经地“研究”;当然,这是题外话,且按下不表。对于一个学术上的大师来说,对其幽默风格喋喋不休,对其学术成就避而不谈,显然就如同对一个漂亮的女士不断夸她着装有品位却对其本人容貌不加置评一样,都有些令人不爽。所以应当强调,施蒂格勒的学术成就,是足以将其推进伟大经济学家行列的。我所说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曾作为管制和信息经济学的先驱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1982年度),而是在于其关于经济分析方法的认识。虽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每个人,都为经济分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思想有高下。施蒂格勒属于思想家;有一些得奖者,只是经济工程学家。施蒂格勒自己显然也更看重其一生沉迷的学术。许多人的回忆录,都杂七杂八地罗列着自己从出生到年老的各种生活与事迹。施蒂格勒的《回忆录》中,却只有短短几页交代了出生、成长、求学,然后几乎所有的篇幅都记载着与学术相关的生活、交往和思考,其成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思想跃然纸上。与其说这是一部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普及读物。我当然难以对这样一个大师的全书内容做出既简洁又准确的评介。那应该是有兴趣的读者自己该做的事。我只能选择自以为重要的内容。在国内,这些年来一直有呼吁反垄断的声音。垄断真的那么可怕吗?施蒂格勒讲述了美国20世纪40和50年代中,经济学家对于垄断的恐惧。比今日中国对垄断的担忧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施蒂格勒本人在一开始也相信了需要反对垄断,还在钢铁行业垄断问题调查听证会上作了证词。但是过了10 年,他对垄断的恐惧减小了,因为他发现许多关于行业集中和垄断的看法实际上只是建立在舆论而非切实证据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市场本身有许多反对垄断的力量。即使一个市场只有一家企业,潜在的进入者也可构成对垄断者的竞争威胁。而反垄断法案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倒多得令人难以置信。而今,显然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不再那么恐惧垄断了。管制也是经济中的大问题。在国内经济改革进程中,管制的改革最引人瞩目。中国的人民习惯将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移交给政府来解决。当然美国人民也一样。人民都指望着政府扮演“救世主”。许多经济学家也往往致力于向政府提出建议,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对于解释政府的行为、探寻政府某一特定政策背后的推动力之类的截然不同而又更为基础性的工作,在施蒂格勒的时代少有人问津。从直感上说,公共政策确有可能是由社会某些特定团体为其自身利益而度身定做的。但大胆的假设需要仔细的验证。为此施蒂格勒作了好几项关于规制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刺激了后来一系列相同领域实证研究的兴起。而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明确告诉我们,政治影响力强的团体往往能有效利用国家政治程序来增进自身的利益;政策最终总是倾向于牺牲政治势力弱的团体的利益,来帮助政治势力强的团体。经济管制政策,大多也并没有什么好效果;而旷日持久的垄断,往往是管制政策的结果。施蒂格勒《回忆录》的笔墨也不限于自己,其中诸多篇章和段落涉及到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比如弗兰克•奈特、米尔顿•弗里德曼、雅各布•维纳、阿瑟•伯恩斯、罗纳德•科斯、加里•贝克尔……(当然,由于此书英文版写于1988年,所以不可能提到芝加哥的新秀人物如史蒂文•列维特等)。若要说这本回忆录是自由主义经济学阵营的一份揭底报告,那也不是不可以的。本书秉承芝加哥学派的精神宗旨:现代价格理论是解释经济行为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不是仅仅用来展示个人聪明才智的花拳绣腿。他们坚决地认为:追求效率是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本质;要消除经济生活中的竞争是不可能的;应当从经济动因来理解政府管制的原因和效果。这些认识,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芝加哥学派可以独步经济学江湖的秘籍。如果还要介绍点什么,我想不能落下施蒂格勒对经济学家的职业本身以及学术自由和责任的看法。这都是回忆录中专门论述的篇章,对于今日中国的学术界恐怕也有意义。在施蒂格勒看来,经济学家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坏,在善良、勇敢、慷慨或忠诚等方面,他们与普通人无异。我们也不必要求大众对经济学家有特别的喜爱。经济学家只不过是一群受过经济学训练、思维方式与其他人稍有不同而已。但是作为学者,还是应该少掺和些公共事务,尤其是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这样,经济学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是可以提高的。不过,现在各个领域、各种事务中似乎都充满了口不择言的经济学家的发言。对于这一点,施蒂格勒一样感到无奈。毕竟,没人有权利剥夺学者就自己不熟悉领域发言的权利。而不负责任的发言常常会产生误导。对此也许只有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自律和担当起一个学者的责任。在行文要结束的时候,我还向大家说明,这本回忆录的内容远比上述介绍丰富。喜欢传记的读者可以读到一个诺贝尔奖经济学家是如何炼成的;而经济学的学子也可以从中找到是否应该花精力阅读早期经典著作的答案;经济实践工作者可从中理解到自由经济学的本意;而学者也可获得学术道德和信仰的讨论;经济学的门外汉可以明白什么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并见识经济解释的强大威力;当然,一些经济学的附庸风雅者还可以记住一连串大师的名字以供谈资。弗里德曼对该书的评价是:“施蒂格勒回忆录是瑰宝。无论从文风、内容,还是重要性上,都精确地反映了他个性的魅力以及他对经济学所做的卓越贡献。”[美]乔治•施蒂格勒著:《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李淑萍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8月,25元。来源:【读品】第十三期
  •     信息成本被视为交易成本一部分,这就是他的贡献?但看不出作者是多伟大的经济学家。作品不错,不像介绍的那样诙谐幽默。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但不是伟大的作品。和弗里德曼s回忆录相比优点是短小精悍。采取每章一专题形式,很妙,方便读者阅读。弗里德曼的书对象是对他整个人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对象是对作者职业生涯感兴趣的读者。本身更恰当的名字是《斯蒂格勒职业生涯回顾》推荐!
  •     一口气读完了《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以下简称《回忆录》)一书。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一般有三个原因:一是对该书感兴趣;二是该书不难读懂;三是该书篇幅不太长。如果将看书当作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的阅读消费的话,那么最优的消费数量(书的页数)应该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处取得。只要阅读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阅读就应该一直进行下去。以此来解释我的一口气读完就不难理解了,我之所以一口气读完《回忆录》,那只能是因为它在我这“一口气”的过程中,带给我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高源自我对它非常感兴趣,从阅读中得到的愉悦程度很高;边际成本低是由于它是一本自传,读起来轻松。根据一般的经济学规律,边际收益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随着数量的增加,最后它们会在某一最优消费点处相交。很显然,我没有停止阅读说明这本书的篇幅是不太长的(没有达到最优点)。《回忆录》原著写于1988年,作者也已于1991年去世,但翻译成中文却晚至2006年。隔了这么久才翻译,并不说明《回忆录》不重要或不好。恰恰相反,时间就像一个筛子,筛下的是谷糠,留下的方是大米。说《回忆录》是有营养价值的大米一点都不过,不仅如此,它还是有着特殊口味的大米。正像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19世纪英国杰出的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批评家查尔斯·巴贝奇的自传花很长一章的篇幅讲述他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却只用了很短的一章记述他获得的荣誉和赞美一样,施蒂格勒的这本自传也有点与众不同。只不过,施蒂格勒不是花很多篇幅讲述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是大谈与之有关系的其他著名经济学家的学术生活和贡献,这自传变得有点像他传了。开始看到《回忆录》的精彩之处时,准备将其重点标注出来。但很快,我发现,如果这么做的话,那么就会违反经济学中越稀缺越有价值的铁律。因为被标注的地方会太多,从形式上已不成为重点了。的确,施蒂格勒不愧是位有思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自传都充满着思想。《回忆录》给人的感觉是它不像是作者个人生活的记录,而是贯穿着作者对他所处的经济学家群体的观察和思考。网上有评论说,弗里德曼的回忆录适合对他个人感兴趣的读者,施蒂格勒的回忆录适合对他思想感兴趣的读者,这有一定道理的。如其说《回忆录》是记述作者的一生,不如说是拿作者这一生中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来做论据阐述他对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的一些规律性看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经济学家群体的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的生活。《回忆录》在讲述作者自己及身边的经济学家群体时,一个难能可贵的优点是客观中立。如,在讲述奈特和道格拉斯之间的个人冲突时,作者如实引用了他们之间的通信。虽然奈特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而道格拉斯不是,并且作者对奈特的学术和个人魅力无比崇敬,但他还是“对奈特上述的否认批评过道格拉斯的话我很难相信”。与绝大多数顽固坚持自己观点而死不认错的经济学家不同,施蒂格勒会检讨自己。如对垄断,他就坦承了自己早期的错误认识。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不会高谈阔论,不会只一味地夸大自己观点的重要性,而将别人的反对意见统统视为一无是处的谬误”,他的客观中立是来自于经常的自我反省的,这种反省体现的是一种对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原书的英文书名是“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我猜想,施蒂格勒使用"unregulated"这个词不仅表明自己是反对管制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更重要的是想表明这本书的内容是没有任何顾虑的真实经历和想法,难怪中译本的书名称为“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http://hi.baidu.com/pengshuhong/blog/item/e45447f176dfc6a7a50f524a.html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如果只比回忆录的话,施蒂格勒比弗里德曼要强多了
  •     从此成为芝加哥学派脑残粉
  •     看了很受启发,写得很实在,很真实,
  •     牛人 牛事,比Friedman的回忆录好看
  •     我这个学经济学的,说来很惭愧——学得不好!但大师的书我还是愿意看的,嘿嘿。
  •     神人的奇书,幽默无比。
  •     经济学家传记里看着很舒服的一本书。
  •     施蒂格勒很聪明,抓住自己和其他人的学术成就,显得条理分明,充满智慧。    施蒂格勒较为温和,经常旁敲侧击,从点滴中见人性,有幽默感,所以他的自传谈的是学术圈中的人事与思想,却一点都不枯燥。书中有许多好玩的故事,如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菲利普·威克斯蒂德,他在1910年时住在伦敦市中心。他说,由于他喜欢吃新鲜的鸡蛋,因此如果他搬得离当时的住所远一些,就更方便养鸡,容易吃到新鲜的鸡蛋。但另一方面,他搬得越远,朋友们来访的次数就越少,而朋友的来访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他搬到一个再远一点的地方,朋友来访减少所带来的损失会超过新鲜鸡蛋给他带来的收益。威克斯蒂德把这一决策用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配置资源(空间)时,应确保在两种用途上的边际收益相等。  将新鲜鸡蛋和友谊放在一块儿比较,的确有点别扭,但经济学家的思考有时对各种“奇怪”的现象很有解释力。例如,二百年前的经济学家帕特里克·科洪发现,伦敦附近的农用地比远郊的农用地便宜得多,这一现象与人们惯常的想法恰好相反,因为远郊的农场在将产品运送到城市中时,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运输费用,理应更贵才是。但科洪的解释却是,农场离伦敦越近,农产品被偷的概率也越大。如今,人们在分析某个地区的资产价值时,自然而然会考虑到犯罪所造成的影响。  当今世界有众多财经专家进入国家政府机构,人们往往以为他们仍能本着专家的学术原则。施蒂格勒却一语道破:“...一旦经济学家进入华盛顿,那么,他的可信度就与其他政客没什么两样了。如果仍将他作为博士或者教授看待,那就是自欺欺人。”因为对一名经济学家而言,政治生涯最终会将他推上一个既受约束又做作的职位。在这个职位上,他必须对自己所痛恨的政策,比如最低工资法或保护主义行为保持沉默,或者谨言慎行。即使政策错得近乎荒唐,他也必须表示支持。施蒂格勒提到曾是美联储主席的阿瑟·伯恩斯和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斯坦联合倡议,美国人要多吃奶酪少吃肉(当时肉类供应不足),以此来遏制通货膨胀。“总而言之,经济学家们必须学会政治家们的基本信条:要想做些好事,你首先必须先接受这些坏事。”  中国也有不少经济专家进入政界,亦应如是观吧。 阅读更多 ›
  •     小段老师推荐...
  •     简洁,大致了解一个经济学家的生活。提到了太多人名,晕
  •     可以轻松地回忆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培养研究方法
  •     斯蒂格勒充满睿智的幽默感,总是不经意地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来。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分讨论学术而不是讲述故事的自传来说,文字的幽默与优美无疑增强了它的亲和力。不仅对经济学研究,甚至对所有社会科学的研究而言,回忆录中的很多观点和体会都是深具启发的。
  •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best autobiography I have ever read.
  •     stigler的语言真是令人佩服。
  •     推荐。
  •     文笔流畅幽默,但八卦太少,让人觉得稍无趣。最后一章关于经济史的看法非常有意思。
  •     非常好
  •     斯蒂格勒 自由主义
  •     考试周期间偶然发现的==实际上这本才是今年看的第一本书,1月1日上午在久违的三教开始刷。。又是中信出的经济学家传记类作品。。看的第一本回忆录性质的书,下次把弗里德曼夫妇的也借来看吧,但貌似中文版的都被移到闭架区了==
  •     2-13读毕,对于奈特/贝克尔有了一定的认识
  •     幽默风趣,栩栩如生
  •     买了本新书
  •     文笔十分生动,极具可读性,想想大量被糟蹋得不像样子的译作,译者也是功不可没吧
  •     有八卦,有态度,赞
  •     stigler大师,最幽默的经济学家
  •     推荐给认识的每一个人
  •     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大师
  •     有意思
  •     语言幽默,大家风范
  •     芝加哥学派黄金年代
  •     听寇老师讲经济学家八卦,但是他发现我一点都没兴趣,就不讲了
  •     没读完
  •     大愛,斯蒂格勒把我洗腦了。一個右派在中國能幹什麽...我哭...
  •     高手之作,精彩,好读。
  •     你们不要笑我,我有段时间确实搞不清楚斯蒂格勒和斯蒂格利茨是两个人
  •     书里蹦出的一个又一个人名只能证明我把本科学的东西忘了个一干二净【。
  •     关于经济学术的看的不是很仔细,主要是了解学术环境以及他对历史的态度。
  •     有趣、洞察、丰富、生动。
  •     文笔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