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10812187
作者:黄峥
页数:335页

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看到刘少奇说“好历史是由人民写的”,我的心里就一团苦涩。如有异物凝噎在喉,无法正常地呼吸,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相信读过《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的人和知悉了这位心中常存人民的人竟遭遇了被那些所谓的“人民”所推翻、批斗并赤身送葬的经过之后都会有此感同身受的。刘少奇冤案是中国建国以来人为蓄意制造的最大冤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的主角又是当时在任的国家副主席,曾经身居要职却遭到惨绝人寰的人身迫害,然后黯然神伤地寂灭……文革过去多少年了,可是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始末始终很少有人提及,即使是偶有提及也很少有人知道刘少奇冤案的细节,包括经历的那场浩劫,并与那个动荡的时代共同走过的人们也是很少很少有人真正知悉。是时代以及国人集体失忆了吗,还是我们的媒体和视听根本就缺位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那位忍受不堪的国家领导者…….很显然,黄峥研究员关于刘少奇的系列作品填补了这些空白,也为世人了解史实和痛定思痛做好了准备,《刘少奇的最后岁月》就是其中之一。本书是由刘少奇同志的妻子、儿女、身边的机要秘书、工作人员和研究员共同书写的,他们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详尽地揭秘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的时期内,刘少奇同志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经历和细节,以及遭遇迫害前因后果细枝末节,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坚贞不屈者最后岁月的生命履历以及心路历程。多少年过去了,刘少奇被极其惨烈地留在了那个年代,成为了那个时代永远的痂,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知道这样的历史以及构成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的这样一个不能忽略的人,感受那个曾经为了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为了国家建设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时代伟人汩汩流动着的新鲜血液,感受那个为了国家恢复稳定,为了政治局及早恢复正常工作而努力维稳义无反顾地高喊着“向我开炮,要打倒就打倒我自己”的滴血的情怀,为了正义为了大爱他流尽最后一滴的血,而成为那场浩劫的最大牺牲品,不过很显然,他的牺牲也留给了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最大的反思。我们是一群时常遗忘的生物,但有些人有些事是不容遗忘的。

刘少奇最后的岁月

三十多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象急风暴雨般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了正常运行,工检法被摧毁,不明真相的学生青年、群众组织,走上街头,开展了大大小小批判会、斗争会、声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无数正真善良的人遭受冤屈、打击和迫害。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在这场运动中被迫害致死,溘然与世长辞之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独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日,孤独地离开了人间。本书是刘少奇的家人、机要秘书以及其它专家学者等人所写的回忆与研究文章,从各个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刘少奇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69年含冤去世期间的种种经历和遭遇,为我们全面认识刘少奇、准确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对这段刚刚成为的历史的历史,现在已给出了定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为了错误的目的,用错误的方法发动的一场错误的运动。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象看戏一样看待我们过去的历史,不能从灾难中总结并吸取教训,势必还会重犯以前的错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帮派,同样有官员的地方就有官僚主义,任何官僚主义毛病,都是所有的官员所共同拥有的,无论是中国的所谓走资派还是非走资派,是西方执政之类的“象党”还是“驴党”,有当权者的地方就难免有官僚主义错误,有官员就有官僚就有官僚主义乃至更严重的官僚集团,就象职业病一样,只是轻与重,多与少问题,用何种方法去制约与减少的问题。卢梭说过,有权利者,如不加以限制,无不滥用其权的。他的后辈韦伯也曾说:无限制权利,无限制腐化。西方行政机构或国家机器的官僚主义毛病,是可以通过国家法律与法律程序以及社会舆论的临督,来制约来解决的。而我们国还未具备这样的条件下来解决这方面的顽症,所以民众只能通过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去破坏再重建,以致使我们国家民主法治建设遭到空前的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刘少奇最后的岁月是凄惨的,这也是整个民族的伤痛,时间的流逝冲淡了人们的记忆,也能使人们更冷静地思考过去。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这本书是刘少奇的研究专家黄峥同志编著的,黄峥从1980年起就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研究刘少奇的重要集体成果《刘少奇传》和《刘少奇年谱》中,他都是担任副主编的重要角色,12集电视文献片《刘少奇》中,他担任总撰稿,长期关注刘少奇的研究经历造成了他独特的视野和眼光,由他来编著这本以“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为主题的书籍是非常适合的。收在这本书中,既有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同志关于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的谈话,刘少奇的子女刘平平、刘源、刘亭亭对父母的怀念文章,长期在刘少奇身边工作的机要秘书的回忆文章等,又有中国党史方面研究的专家黄峥、王年一等人的文章。这本书的不少文章都是长期在刘少奇身边的亲人或是工作人员的回忆性文章,因为好多都是亲身经历过,可信度比较高,一些文章写的很是感人,读后禁不住为之动容。“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刘少奇同志和她妻子王光美永诀的话语,也是她亲耳听见的少奇同志最后的留言!这样的话从王光美的口中再次说出,无疑是悲愤的,也充满对未来的信心!至死,刘少奇对党、对人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从中可见一斑。这句话也是鼓舞王光美活下来的精神支柱和力量。可以这么说,正是这句话,使她能经受住近12年牢狱生活的残酷迫害而不倒,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未来,坚持活到了平反的那一天。面对被造谣诬蔑的种种境况,事后,刘少奇还是那句话:“客观的历史事实是否定不了的!”说的多好啊!历史事实是不容否定的。“如果马克思再给我10年时间,跟同志们一起干,一定还可以把中国搞得更好!”是啊!我们相信这一点,可惜历史没有给刘少奇同志这个机会,而是让中国走上了一段曲折的道理。“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对这段历史的深刻的反思著作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很少、很少。中国真是到了该好好研究一段时间的时候了!中国当代史的研究人员真的应该努力了!刘少奇同志子女的回忆文章,写的非常感人,那种对父亲的深情怀念和绵绵之思,让人动容!黄峥等研究专家对刘少奇的研究材料,很多与《刘少奇冤案始末》一书有重合之处,而且相对而已,后来内容更为详实一些,毕竟这本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以前出版过,现在这个版本是再版的。为了尊重历史,黄峥同志对所有文章一律维持原样,没有做任何改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阅读一下的。

最后岁月里总是凄凉

1898-1969,71年时光里,刘少奇做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1966-1969,3年时光里,他又做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答案。作为八零后,毫无疑问对于十年浩劫是陌生的。对那段时光的印象,我们多是来自于祖辈或是父辈的口耳相传。在口述中,祖辈和父辈自然要加上自己对那段时光的理解,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十年浩劫,也不是一段真正的历史。本书用非常客观的笔触描写了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这十年浩劫的头三年,这也正如标题所讲,是一个国家主席的最后三年。对于刘少奇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最早版的百元钞上的人头像,那些票票上印的是我们国家的四个伟人。我们这一代接受的教育是平反之后的教育,所以听到刘少奇这三个字,最先反应过来的就是国家主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甚至首次听到十年浩劫时候的事情,心头还是有些不太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这才渐渐明白过来。封面上的照片就是刘少奇一家,看着这一家三口,心头突然涌起一阵酸楚的感觉,因为读完本书我知道,接下来的时光就是这个国家主席的最后三年。在如此兄的提醒下,我注意到,本书是黄峥编著的。翻开目录,这才明白这个编著的意思。全书十四章,分别由十余个不同的人口述笔述完成。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记叙这段凄惨的岁月。在这十四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妻子对丈夫的爱恋,孩子对父亲的眷恋,下属对上司的关心,人民对主席的敬爱。这些文字无一不深深地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一本读起来相当压抑的书,没有办法,毕竟书中描写的正是一段压抑的时光,一个压抑的年代,一件压抑的事情。本书也是对十年浩劫的一个反思,十年时光令我们感到无比痛心。全书共三百三十六页,二十四万字,二十一点五个印张,厚实的大部头带给我们一段难忘的压抑时光,每一个章节无一不在考量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心头充满沉重感。书中每个章节写得都很真实,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毕竟这种以回忆录形式写出来的文字都带着叙述者最真实的感情的。本书最让我觉得难受的部分是第二章和第四章,这两个章节都是刘少奇的子女在怀念自己的父亲。从这两章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以及一群孩子对父亲的依恋。抛却刘少奇国家主席的身份不讲,他还是个父亲,他的子女甚至还有未曾成年的六岁孩童。从一个孩子的手中抢走她的父亲,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啊。除了真实的感情之外,本书还非常客观地讲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加详实地了解到这场浩劫的始末,尤其是开始阶段。有关浩劫,不愿多谈,书中尽有,如无不太详实之处,还有更多的资料可供参考,这里就不再详细地剧透了。

缅怀少奇,吐露心声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博一波同志和杨尚坤同志王光美同志好几位同志评论伟人刘少奇,为我们祖国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工作和建国以后功绩的全过程。对此文革被陷害到死大概的全过程,看得我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边看边擦,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正国为刘少奇的功绩大能力超凡,官兵都佩服,中央们都佩服,他的威信和威望就越高,威望越高,和嫉妒心就越强,和说过一句:一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这就是信号,不用说刘少奇还超过他,就是持平都不行。因为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封建王朝20来个朝代都是皇权制度,皇上就是一个,没有第二个。少奇同志越积极努力地工作,他的威信就越高,威望越高就功高盖主,这是皇权制度的大忌,虽然和表面上没象袁世凯是的喊着要称帝,但了的内心已把自己当成了皇上。在以前多次选举中选票几乎都是平,这不得不让毛感到恐慌,甚至逼得毛自己选自己一票,弄的主席多没面子,以前有两句话:早有凌云志,重上井岗山,就有这种指导思想。以致最后不得不痛下杀机,再者说在文革中毛演的那一套中国历史上都发生过,就象火烧庆功楼,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等,为什么文革中和要穿上军装演说,意思就是说,我军权在握,谁敢说个不字,我就叫他象刘少奇一样,结果邓小平敢说……难道说毛就没有功绩了么?有,但是歌颂了60多年了,地球人都知道了,不用多重复了吧。再者就是,刘少奇说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句话说的既对又不对,我的看法是:在封建皇权制度下,百姓是墙头草多,在民主文明制度下,百姓是墙头草少。不知大家的看法是怎样的。总而言之,刘少奇的死对咱们中国是一个最大的损失,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位为我们国家指引正确道路的领导者,他还在我们中华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敲了一次负面警钟,他让我们全国人民灵魂深处产生了负面榜样,让爱国的有识之士含着眼泪沉思吧……以上是一上老农民的心声,埋在心里几十年了,现在啰嗦几句,让读者见笑了。

天公挥泪

未读及正文前,看着封面幸福的一家三口,回想这一家日后的悲剧,心底沉重。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人民请善用自己的集体激情,请理性而聪慧对待一切生灵。这期望其实很傻很天真,除非你是隐居世外之者,否则又如何不沾染一身尘埃。即便如此,仍需要回首历史,看清那些过往的真实,以求为未来能寻找一盏指路明灯。 这本《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着重写刘少奇受批斗迫害后直至逝世的最后三年(1966-1969年)发生的事。48年的老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之中沉浮,即便想离开也不得,一生被迫死磕在政治舞台上。莫须有的罪名自古便有,比起古人的迂和强扯理由,当代人运用得更加隐晦和技巧纯熟。连根拔起的传统,斩草除根的排除异己,专政斗争到底的残虐,十年动乱,十年浩劫酿成的人间惨剧,令人发指。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整本书是与刘少奇相关人士共同撰文,从不同个侧面书写刘少奇的生平事。刘少奇夫人王光美谈最后分离的情景,留下永诀的一句话“好的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句话也成为王光美后来经受住艰难曲折和迫害的精神支柱。子女沉痛怀念父亲的生平。机要秘书回顾充满“必须”的生活。在机要秘书的文章里,写到刘少奇面对工作人员种种质疑时的回答“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央常委作了变动,我没有意见,再变动我也没有意见。我是四平八稳,求稳怕乱,所以没有资格领导文化大革命。历史将证明,这次文化大革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逆流而上”的刘少奇其实早看清了这场大运动,只可惜无法力挽狂谰。而他面对针对自己的不公正也只是平静接受,只希望国家能稳能好。可惜。党史研究者王年一的文章则侧重刘少奇这场莫须有的罪名之后被株连者的情况,本质依然是借此打击刘少奇。特别是王光美专案组的批斗,30万人的现场,株连陪斗300余人,史上少有。文中还附有三次审问实录。此外,还有刘少奇最后27天、查寻骨灰经过、追悼会以及骨灰海葬情况。 党性、生命、国难、民族灾难,浩劫远去,尘嚣之上,愿这位老人英魂长存,愿生者和死者、后来者们都一起铭记历史教训。 封面照片是1966年秋,一家三口在中南海福禄居住处散步的情形,此时,刘少奇已离开领导工作岗位。

两个伟人的悲剧——评《刘少奇最后的岁月》

《刘少奇最后的岁月》和《刘少奇冤案始末》一样,版权都归黄峥,只不过后者是“黄峥著”,而这本则是“黄峥编著”。换句话说,《冤案始末》是“专辑”,而《最后的岁月》则是“合集”。因为是“合集”,用到的材料就会更多一些,一些细节会更具体更翔实一些,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没有“专辑”那样主题集中。这本书里的很多材料都来自上个世界,有的甚至出自1980年。这样的材料对于一位真正关心历史的人来说应该并不会陌生,甚至可以说了无新意。而尤其对于看过《冤案始末》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更不大了。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光美谈刘少奇最后的岁月》,此文首发于1980年5月,距今已有32年了;而今天,王光美同志已经去世6年了,这么久的时间,显然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现在翻出三十多年前的老生常谈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王光美同志在晚年对刘少奇的冤案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对于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仍不得而知。书的第二篇是由刘平平、刘源和刘亭亭合著的《怀念我的爸爸刘少奇》同样出自1980年,甚至比前一篇还早,是发于1980年的4月,文末有一行作者注:“本文是应《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杂志之约而作”。而我们知道,《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是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中作出的,可见,上述两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并没有太大的价值。相反,王光美和刘源在后来对毛泽东家人的态度、刘源对刘少奇的评价都没有呈现在这本书里,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与本书主题不符吧。笔者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王光美晚年对毛泽东的家人采取的是一个“宽容”的态度。实际上,这份“宽容”很有深意,如果是两个朋友之间根本就谈不到“宽容”。我相信王光美对李讷等人的“宽容”完全是来自她的本意和她善良的天性,但是在她心中究竟如何评价毛泽东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而刘源上将评价他的父亲刘少奇时曾说他父亲对“文化大革命”“很不认真,很不理解,很不得力”。我想这三个“很不”正是毛泽东要整刘少奇的原因,至少是怀疑刘少奇的原因。实际上,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不要说刘少奇不清楚,即使是事过境迁这么多年,也依然没有人能说清楚,发动“文化大革命”究竟要干什么,意义是什么?有人说就是因为毛泽东要整刘少奇,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存疑,至少在本书作者黄峥的看法,毛在发动“文革”——至少是在策动“文革”的时候对刘少奇还是信任的。而正是刘少奇“‘文化大革命’怎么革我也不知道”的表态才让自己成为了“文革”的对立面。而他一开始派出工作组、命令“不许武斗注意保密”等言行和毛泽东的“不怕乱”刚好形成反差。也从这个层面显现出,刘少奇关注的重点是国家的稳定与建设,人民的安康与富足,而毛泽东所关注的重点仍然是革命和斗争。从根子来说,刘少奇是一个理论家,是一个文人;而毛泽东则是一个革命家,是一个将军。当文人遇上将军,当时必然是文人失败,然而将军也往往会损失他的名誉。所以,刘少奇的冤案,是两位伟人的共同悲剧。黄峥认为,毛泽东在后来已经不能控制局面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我不知道毛泽东对林彪的叛逃采取的“宽容”态度是不是跟刘少奇的屈死有关,他已经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战友,他不想再失去一次。而最后毛泽东在逝世之前说的那句“江青不堪一击”则极具讽刺意味。我个人猜测,毛泽东已经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只好把这一切做为身后世留给了后人,这可能是毛泽东一生当中的唯一一次认输,却输得最彻底。当然,毛泽东在晚年对刘少奇持什么样的态度,就像刘少奇最后对毛泽东的态度一样,已经湮灭在历史的迷雾中,再也无处觅迹了……

真理和信仰的坚持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基本上是对刘少奇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的重要回顾,当然这三年也正是文革开始后的三年,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并不舒服,要知道这三年对于中国和刘少奇本人来说都只能用水深火热来形容。黄峥先生花费了精力整理了很多人对于刘少奇当年遭遇的真实回忆和见闻,其中包括了刘少奇的夫人、子女及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等,这不仅让人看到了当年刘少奇遭到了何种的不公正对待,也让人们能够了解到刘少奇在逆境中的坚韧精神。可以说《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给我的震撼并非是文革的种种罪恶,事实上文革彻彻底底是一场人格分裂、人格变态的集合体,如果单单要知道这个《刘少奇冤案始末》就足够了。这本书对我来讲所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对刘少奇其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在以前对刘少奇的了解中已经初步确立了。刘少奇其人品质的最大优点在于原则性强、信阳明确,这在共产党内是出了名的,就连毛泽东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个特点,当然对于毛泽东来说这个特点可能是一个缺点。虽然最后三年是恶果,但实际的因却在之前,刘少奇自1959年当选国家主席以来就基本在中央一线主持工作了,也正在这时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困难之中,不仅仅有政治危机更加之经济困难。刘少奇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国家决策中的二号人物,甚至是最高决策者,因此他肩负的责任和应有的政治眼光就已然转变了,就像他曾经的一位秘书所说的那样刘少奇在当时的状态下已然把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指针了,这只有这样的心态的人才真正具备坚持真理和信仰的条件。曾经几何我也怀疑过一个问题,刘少奇是一个久经考验的革命家,但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这样的人怎能让人相信他的真正的光明磊落和大无畏?可是随着看到的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不畏政治风险站出来说出当年实情,就让我不得不相信刘少奇是党内的一位真正的理论家并且是坚持真理的领导人,建国后毛泽东在党内、国内的威望几乎达到“化境”可以说无人能及,如果说毛泽东此时具有绝对权力也不为过,但也就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人站出来挑战毛泽东的权威,他们便是彭德怀和刘少奇。说来也有意思,毛泽东一生政治斗争无数然而在建国后进行的主要斗争则是与他的两位老乡,虽然有可能是湖南人的性格所致,但更是因为此二人对于人民的责任感驱使他们做出了与毛泽东斗争哲学相悖的决定。自1957年低开始党的政策就已然向左转,八大的决定成为了空架子没有了丝毫的实际意义,左的思维本身是好的是倾向底层群众利益的,但什么东西都忌讳极端,左的过了头就成了悲剧中的悲剧不仅没有好的效果还让国家和民众深受其祸。刘少奇与彭德怀一样随着形势的发展,慢慢的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因此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主张纠左,怎料想彭德怀单刀直入的行伍性格以真话来进一步纠左,结果却刺激到了领袖的感情,彭德怀也因此成为了路线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从心里认可彭德怀的观点,但政治就是这样大局高于一切,政治格局的稳定才是改革的前提,刘少奇无异已经认识到了毛泽东在中国政治和党内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即使在1962年著名的七千人大会上发表了让全党为之振奋的口头报告,也还是在为毛泽东保留权威的。即使这样,路线不同的事实已经无可否认,刘少奇始终坚持把经济问题放在党当时重点工作的核心,民生始终是这位国家主席所牵挂的、所不能忘怀的,没有否定“三面红旗”即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却也没有让毛泽东认可他的路线。因此我始终认为关注刘少奇也势必对毛泽东做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领袖的性格和政治思想、态度决定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毛泽东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的改变自己的主张,也就是说即使在七千人大会上做了自我批评,也未就是说他认识到自己当时的路线是有问题的。文革结束到今天已经几十年了,我们回过头去看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路线分歧,结论已经很明显刘少奇是正确的,事实上在1962年到1965年经济调整后经济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到1966年文革开始后这一切就嘎然停止了,随着刘少奇被打倒很多领导干部也因此遭遇厄运。即使这样刘少奇本人也从未想过屈服,他始终坚持原则让自己的信仰得到了解放,一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仅让当年的千百万党员受教,从中涌现出了很多难得的模范人物,也使他自身得到了修养的淬炼成为了一代真正的伟人。《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不会让我越读越生气,相反它让我通过了解他最后的遭遇及人生态度,让我对刘少奇其人更加尊敬,一个能够始终坚持真理和信仰的人身上充满着人格魅力,他应该收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

无主题

——————————————————————————————————————————————————————————————————————————————————————————————————————无主题……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斗争的双方,从来没有人敢像洪七公在华山之巅对裘千仞那么自信而又霸道的说:“我是清白的。”战争,不管是武斗还是文斗还是智斗,从来都是沾染了无数人的鲜血,而这鲜血之中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没有清白,没有卑鄙,只有失败与胜利。成王败寇,从来都是一段历史后的标签。所以不管文革、四人帮粉碎与否,拨乱反正与否,都会是失败者的意料之外,胜利者的情理之中。 高中尚未分文理时,一个励志学文的男生在一次历史的开放课中,便做了一套精美的PPT,内容是讲刘少奇为什么是个好的主席。虽然当时的我还没有像现在对于历史的SB面那么有个模糊的脉络,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促成了我最终没有选择文科的原因。那时,我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有些反感这种论调,现在恐怕清楚了。你说他好,是因为他后来被“愿望”;你说太祖坏,是因为后来他“冤枉”了人。 你看《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时,你会不会为了他这几年的遭遇悲愤?我会悲哀,却没有愤怒。并不是因为我心中没有是非正义,而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而我的悲哀并不是因为刘少奇的遭遇,而是现在人在提到刘少奇时,想到的都是他的冤,他的凄凉。仿佛他那70多岁的人生,只有最后几年是精彩的,值得人们关注的,然后被反复的提炼出来,供人欣赏。 我们大可不必用悲悯之心去同情这个“伟人之后的主席”,因为他不需要同情,因为,这一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也应该有所预见最好的与最坏的结局,想到意料之外的失败与情理之中的胜利。唯一没有定性的是,什么时间,怎样发生。大起大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得了的。 实在觉得《刘少奇冤案始末》与《刘少奇的最后岁月》可以合一而作,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读者来说,若是只单看一本,或许还会有些理性去思考与辩驳,然后小心的接受,而两本一气呵成后,却觉得看两书有些内容上重复,感情上做作矫情了。 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历史评论总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展示在你的面前,在少数客观与大多数主观的相互博弈之下,以一种极不平衡却又和谐的状态下,主导的大多数人。需要救赎的人并不是作者,更不是读者,而是已经在历史之中的人,但是因为死亡的阴云,所谓救赎恐怕有些苍白无力,而这一次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好像跪在岳飞墓前的秦侩雕像一样,只是某些后人为了填补良心的空虚强烈的YY而已。

《刘少奇最后岁月》最终的惋惜

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四人帮的浩劫,但是我并非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段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但是那时所造成了的损失,那时所作下的作孽,那时所遭受迫害的人们依然是中国永远不得不说的伤痛。而在这其中的刘少奇同志,无疑是其中的最为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曾经是那么一个伟大的领袖,但是他取在那场浩劫之下含冤而亡。对于他,我们怀着崇敬的心理;对于他,我们有着惋惜的心境。那么,这样的一个伟人又是怎样在当时的那段历史中度过他的余生的呢?作为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刘少奇最后岁月》,便是今日的人们在缅怀这位伟人的同时,更是怀着一颗伤痛的心去记录伟人最后的人生。如果中国没有四人帮历史事件的发生,相信刘少奇必定会带领着中国百姓实施大有作为的举措。然而,一切的一切皆因为这样的迫害让让他事业的戛然而止。相反地,带给他的更是屈辱和叹息。怀着一份崇敬和沉重的心情,我翻看着这本记载这位伟人的书籍。原本只是停留于简单历史事件记载的印象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更让我逐渐步入到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之中。一如此书所说,这本书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客观实际的描述分析中更是清理交融的穿插讲述,让我们这些虽然并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震惊于四人帮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之中。书中同时还穿插着边际如了很多当年的历史图片,更是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沧桑之中。对于一个国家的副主席,原本应该在国家安定之时带领着国民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规划绸缪。不过短短的三年文化大革命中,他的一切就被毁于一旦了。不是他没有反抗,只是因为他被有心计的那群人隔离与批斗;不是他真的别有用心,只是因为有人蓄意地栽赃嫁祸。为了展示那段曾经过去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为了让我们不去忘却他的那段受屈辱的岁月,我们共同可以在《刘少奇最后岁月》见证那个年代的残酷。尽管这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但是通过刘少奇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怜老人的余生。除此之外,书中最后还有相关的背景大事记。所有的一切就在如此直接详实的记录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残酷的过去。刘少奇最后的岁月是心酸的。在我们伤痛的同时出了叹息更有惋惜。但是,也就是在如此的一本不同人们的回忆中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伟人的最后余生。可悲可叹。事实上,这更是一个令整个中华民族都痛心的冤案啊!

原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文化革命”发生时,我还小,小得记不下许多事情。但是对刘少奇,我却有一个抹不去的印象,那时家里有两本画册,画册上印着很多很文革的痕记。其中关于刘少奇的,就是一张张夸张的漫画,有的漫画上画的是一柄刺刀,刺刀上贯穿着赫鲁晓夫、刘少奇等“封资修”分子;或者是一张超夸张的筋肉爆剥的工农兵的大手,手里紧紧攥着赫鲁晓夫、刘少奇等“封资修”分子。那时候,我还小,小得辨不得是非曲直。我不知道,这个被如此漫画污辱的人,竟然是我们堂堂一个大国的国家主席,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开国元勋。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伟人,怎么会变成了叛徒、内奸、工贼,成为被声讨批判的对象。作为当下一个已届中年的中国人,对于给中国造成十年大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都会有痛苦的印象。年纪稍长的,会有亲身的经历;年纪稍小的,从文字影音资料中也对此有蚀骨般的感受。《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是黄峥先生从事刘少奇生平研究的又一个成果,书中收录了14篇刘少奇的家属及当事者的专访、回忆文章。其中对王光美的专访、刘少奇的子女刘平平、刘源、刘亭亭和刘爱琴的回忆文章,以亲历者的经历,回忆了自己的亲人当年所受到的非人折磨,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心痛不已。王光美说:“并不是少奇同志没有10年好活,而是一场浩劫夺去了他的生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了整倒刘少奇,林彪、江青、陈伯达一伙动员了40万人,查阅了400万卷敌伪档案,妄图从中找到刘少奇叛变投敌的证据。他们找不到证据,就采用法西斯手段,制造假证,罗织罪名,对刘少奇进行政治陷害和人身迫害,直至将他折磨致死,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可以说,刘少奇冤案和“文化大革命”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有刘少奇冤案;没有刘少奇冤案,也就不成其“文化大革命”。 好在,真理总会把一切颠倒的历史更正过来。在本书附录中,收录了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决议”对强加给刘少奇身上的罪名一一进行了澄清,从而证明,历史对新中国的每个创建者和领导者都是公正的,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功绩。刘少奇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一样,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铭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

青山依旧在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勾践灭吴后,范蠡即小舟从此逝,商海寄余生。因其既能治国领军,又能齐家保身,人评其: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汉初军事家、政治家,汉朝开国元勋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取得天下。天下初定,便称病告退,终避免落得如彭越、韩信一般“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下场。——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全身而退的事例,纵览上下五千年,这种事例所占比例甚少。在舞台上登场的人,更多的是文种、吴起、商殃、周亚夫之流。功绩斐然,却又不得不被迫终结生命。1079年,苏轼因一篇《湖州谢上表》而卷入乌台诗案中。同朝为官的舒亶弹劾苏轼,云其: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乌台诗案与清朝文字狱相比,实属小巫见大巫,清至乾隆统治时,文字狱达至顶峰,竟达一百三十余起。其中四十七起案犯被处死刑,亲属因此而受诛连者不计其数。——这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文字狱现象。统治阶级或是既得利益者为了全面把持权力,往往采用下流手段,罗织罪名,诬蔑当事人及其支持者,对舆论进行已脱离道德规范的煽动与控制。文化大革命与以上诸多事例虽不尽同,却有相通之处。它的序幕,便是由吴唅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而建国后,若第一大冤案的当事人刘少奇当时拂袖而退,或许事态走向就会完全相反,他亦能终老此生。固然,这也仅是一种感慨,丝毫不含对其行为的贬义。事实上,刘少奇的风光霁月,从少年起就常听父亲提起。他乐道这些往事。有次问他,为什么他当年参加红卫兵,他答说,那时年纪尚小,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政策下来,唯其竭力而为,才显爱国本色。并且形势如此,即便个人有些想法,也无力逆势而为。这样一个无法辨别是非的年代,造就了国家副主席无数莫须有的罪名:被指分别于1925长沙、1929年沈阳被捕时叛变;1927年于武汉、庐山进行内奸活动;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对过去言行没有辩解机会,只有任别有用心者深文周纳、断章取义。他的家人同事,以及许许多多相关者,因为他的“罪过”,或惨死,或被捕,或被批斗。十年浩劫,法制制度崩溃,道德秩序解体,经济萎靡不振,百姓生活游离,恐怖肆意流行。这么大的代价,概括成《刘少奇最后岁月》封面上凝重的一句话: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一个民族要配得上它曾经历的苦难。书中章节由不同身份者写就:妻子,儿女,秘书,研究者。又从不同角度,对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以及身后之事进行解读。编著者黄峥分写两章,分别为针对性极强的《刘少奇专案组始末》以及综合性叙述的《刘少奇在1966-1969》。附录有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这个决议,不仅仅是刘少奇平反,它显示政党与民族敢于担当、知过则改的气魄。又附有1966年至1969年刘少奇与相关重大政治事件年表。阅读年表时,仿佛有令人倍感压抑的陈腐气息迎面吹来。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结束了,一个经济迅速腾飞、但是非观念又逐渐混淆的年代兴起了。太多言语,谈似乎亦无益处。不如向历史深处回头一笑,对那个在浩劫中曾饱尝百般滋味的老人恭敬以礼。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评《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信仰的力量,在西方追求自由的艰险历程中显而易见同时印象深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信仰的力量同样催生出一批批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不胜枚举。而在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中,面对各种迫害和凌辱,我坚信支撑他一直坚强下去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关于刘少奇冤案和文化大革命的定论早已有之,而更多其中的历史史实,可以在《刘少奇冤案始末》中得到。在这本《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讲述的是刘少奇从国家主席到被迫害致死三年间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通过他的子女、秘书还有各种和他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人员来讲述,让我们一遍遍回忆了那三年发生在这位国家主席身上的各种不公和冤屈,让我们一次次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公平和不正常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刘少奇的那句“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不仅仅是给予了他和像他一样遭受到迫害的人的一丝安慰,更多的是彰显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一种信仰和执着。或者说,在刘少奇的最后三年时间里,是他的信仰一直在安慰他、鼓励他、支撑他。 政治本身包容万千,当然也存在藏污纳垢之嫌,纵观历史,多数人难于保全自己,而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成千上万人成为了悲剧的牺牲品。刘少奇、王光美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人员都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折磨,其中的很少数人存活了下来。牺牲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枪林弹雨中侥幸逃生的奇迹,而在那个所谓的和平年代死于“文斗”,对于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而对于后来人而言,除了缅怀冤屈的干部、从历史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凝聚我们的信仰,集聚信仰的力量重新出发,文化大革命之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逐步走向发展之路,虽然个中也有曲折和不平,但发展和改革一直在持续着,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反思,对像刘少奇等同志的一种慰藉:只要坚持信仰,只要执着奉献,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有前途和希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高中历史课第一次上文革,我们老师给看彭德怀和刘少奇生命的最后一段,全班肃静,我暗暗泪流,触动极大。且不说为了国家民族革命劳苦功高,即是是个普通平凡的老人也绝不应遭此浩劫。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几乎体会得到那是怎样的绝望。历史课本总是以法制的缺失来解释这一中国人的浩劫,我一直觉得除了统治者的错误发动,但的确有千百万群众的响应,才有这样自相残杀的阶级斗争。民众被培养成了工具,对丑恶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看牛棚杂忆的时候,季先生说他感到悲哀、孤独、恐惧。我有幸没经历过,但我更有幸知道,这不是天方夜谭,青天白日之下,这样的事情真正发生过。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