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总统们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15
ISBN:9787515001449
作者:张程
页数:30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午后一时,国民党继续在湖广会馆举行成立大会,仍由张继主持,由张耀曾报告六党合并情况。大会进行中出现了些许插曲,先是有人反对国民党的名称,要求改称民主党,遭到更多人的反对而作罢;后来又有唐群英女士登台,谴责国民党党纲取消了同盟会中男女平权的条款①,伤了女同盟会员的心。唐群英情绪激动,看到热心主持六党合并工作的宋教仁站在讲台旁,举起手中的扇子就要打宋教仁。张继赶紧拉住唐群英,好言劝阻下去。会议最关键、最费时间的内容是领导人选举。为避免冷场和秩序混乱,会务人员让孙中山发表长篇演讲,同时分发选票并回收计票。孙中山先生口才很好,威望又高,果然吸引住了观众,保证了选举秩序。这次演讲,孙中山主要是谈民生问题。他指出,现在民族、民权问题基本解决了,只有民生问题尚待解决。党外人士误会民生主义是劫富济贫、扰乱社会秩序,其实民生主义是建设国家,“富人极应赞助提倡之”。因为民生主义的目的是社会均富,防止出现西方社会资本剥削劳动大众的情况,“民生主义即以富人虽富,不使以其富害贫人”,所以,大家都要来共同实践民生主义。接着,孙中山回应了男女平等问题,说男女平等始终是革命目标,但现在“可置为缓图”。只要民主共和巩固了,社会进步了,男女平等才能有扎实的基础。“否则,国基不固,男子且将为人奴隶,况女子乎?”梁漱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当时选票超过千张,回收、统计工作颇费时间,孙中山演讲预订的时间不够了。张继站在孙中山身旁,一见到孙中山露出要结束的话头,就赶紧揪揪孙中山的衣服,示意他继续讲下去,如此反复多次。八月底的北京很热,孙中山又穿着西式大礼服,站着演讲时间长了,就不断地喝水、擦汗。

后记

感谢大家阅读此书。    这是一本评介民国早期总统的通俗图书。以1928年东北易帜为界,“中华民国”38年历史(1911年至1949年)可以分为两段。前17年北洋军阀操纵北京政权,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北洋政府时期”。这本《总统们》里的总统就包括北洋政府的五位总统和缔造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共六位总统。    北洋政府时期,政局乱得一塌糊涂。16年间,北京召集过五届国会,颁布过7部宪法,组建过42届政府,约60个人担任或者代理过内阁总理。但以“总统”名义执政的却屈指可数,其中临时大总统2人(孙中山、袁世凯)、大总统5人(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其他名称的国家元首有临时执政1人(段祺瑞)、陆海军大元帅1人(张作霖)。这8个人中,中间的6个人都在小站练过兵,是百分百的北洋枪杆子人物(徐世昌虽出身翰林,但投笔从戎),最末位的张作霖毕业于“绿林大学”,投靠了袁世凯,也算半个北洋枪杆子。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位西式政治家,不做军阀的那一套,可也掏过手枪扔过炸弹,军事经验不逊于其他诸人。8位国家元首都深深地与乱世军队牵连在一起,是民国早期的一大特色。    本书又是怎么写这六位总统的呢?    老实说,书中的六位总统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课本教、电视放、报刊写、口耳相传,相信每位读者肚子里都装着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要把他们写好、吸引读者重返清末民初去看他们的作为,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本书写的是我心目中的六位民国总统,我尝试着写出他们的另一面。因为我觉得,人们对六位总统惯常的认识存在偏颇,许多史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比如课本上的袁世凯就戴着一张面具:面目狰狞,一无是处。我觉得袁世凯并非没有政见、一心追逐权势的卑鄙野心家。他在朝鲜局势、编练新军、主政直隶、晚清新政等方面都有建树,是当时国内外瞩目的政治人物。在民国初年,袁世凯被许多人看做是稳定局势的强权人物。但在西方民主共和问题上,袁世凯无知,而且排斥。他曾对西方外交官说:“我们传统的习惯与你们西方的很不相同,我们的事情非常复杂,我们不能稳妥地运用你们的抽象的政策观念。”考虑到袁世凯一生只有四年生活在民国,他的底色是传统的、旧式的。他首先是个清朝权臣,其次才是民国总统。实事求是地讲,袁世凯对局势的判断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的问题不是西方的民主共和能彻底解决的,骤然照搬西方制度反而会激化中国的问题。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西方的许多思想和制度都在中国国情下水土不服。当然,袁世凯肯定是个大罪人。他的罪过在于,作为掌握政权的强力人物理应为中国找到正确的富强之路,可他却将中国步步引入歧途,直至个人粉墨登场南面称孤。袁世凯对民国初年的局势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还有许多人看到袁世凯做过皇帝,就以为袁世凯过着帝王般的奢侈生活。其实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袁世凯终生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留着两撮大胡子,又喜欢喝粥,几乎每餐都喝好几种粥,有大米粥,有小米和玉米混掺的粥,还有一种河南的绿豆糊糊。袁世凯吃东西很快,几口就吞完了一大海碗的面条,常常弄得胡子、衣服上沾满饭食。即使当了总统,袁世凯也从不用手绢,抹汤汁、擤鼻涕都用衣袖擦擦,结果浑身上下脏兮兮的。更“乡土”的是袁世凯不爱洗澡,与当时北方农村的老农一样每年只在过年时洗澡,平时就用湿毛巾擦一擦身体完事。别看袁世凯留下来的戎装照威风凛然、光彩照人,可就光鲜那么一层,里面还是一个河南老农。    后人常常仅凭结果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生。袁世凯日后的表现让许多人过分关注他的恶行,忽视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其他几位总统的遭遇也类似,不到百年的岁月在他们身上沉淀了不厚不薄的尘埃。希望本书多少能吹散一些历史的尘埃,显露真迹。    北洋政府时期顺带着也沾染了不少的历史灰尘。那是个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统治薄弱、民生暗淡的时期。东南西北军阀攻来打去,全国一盘散沙;外辱不断,中间还夹杂着“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怎能不叫爱国志士为之扼腕叹息?但是北洋政府时期并非一无是处。恰恰是政府控制力的薄弱,才给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带来宽松发展的空间,非政治层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当代社会的许多事物,都可以在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中找到模糊的源头。近年来,人们拿出望远镜回望民初社会,兴趣盎然。其中最明显的原因就是,民初社会拥有若干值得肯定、珍惜和回顾玩味的东西。    1912年4月16日,上海《民权报》发表了署名“天仇”的文章《胆大妄为之袁世凯》,此后一连发表了10篇批判袁世凯的文章,历数袁世凯劣迹。“天仇”是当时年仅21岁的戴季陶的化名。他把袁世凯批判得体无完肤、十恶不赦,更在4月26日发布《讨袁世凯》一文,指责袁世凯“俨然帝制自为,且较亡清为尤甚”。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北洋军阀对媒体的批评坦然处之。尽管有时候,北洋军阀对媒体的批评很不高兴,和作者、编辑对簿公堂,但对簿公堂本身就意味着北洋军阀对媒体的宽容。比如冯国璋曾经因为报纸称他为“狗”(他本来就是“北洋三杰”中的“狗”),愤而与报馆法庭上相见。但他对报刊媒体总体是宽容的,并无取缔、操纵之举。民国初年的报馆遍地开花,繁荣得很。报馆里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比如戴季陶之类的“愤青”,往往因某个事件或者不公现象抨击政府,指名道姓骂政治人物。他们的监督很有意义,但很多时候是仅凭有限的事实乱扣帽子乱放炮。1912年早期,袁世凯的形象和作用还相当正面,《民权报》和戴季陶的言行遭到了同盟会稳健派的反对。同盟会的《民立报》就和《民权报》打起了笔仗,批评《民权报》意气用事,一不称自己的心意,就搬出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来,胡乱骂人,成了“谩骂”派。其实,《民立报》自己也批评袁世凯,只是比较温和而已。    宽松的环境让戴季陶们的胆子越来越大。熊希龄财长与列强银行团磋商的借款时候,“天仇”发表了一篇言辞激越的奇文《杀》。全文四句话,24个字:    “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    于是,公共租界当局以戴季陶“鼓吹杀人”为名将他逮捕。十里洋场各报馆顿时大哗,强烈要求租界当局放人。国务总理唐绍仪也致电上海交涉使说:“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嘱其与租界当局交涉。租界当局第二天就让戴季陶交保开释,不久以“妨害秩序”罚款戴季陶30银元结案。    这便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好玩之处,当时有“报馆热”、“政党热”、“办学热”、“新学热”、“出洋热”等等。大城市中,称会、称党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上海百姓专门造了一个词来形容一类人:街头政治家。有那么一群人,终日里西装革履、挟着公文包,与社会三教九流广有联系,满嘴新名词,什么国家、政府、民主、共和、平等、富裕等等。一旦国家有事或者社会上出了热点问题,他们就鼓噪而起,成立若干协会、团体或者大会。别看这些全国性团体的总部设在里弄的某个亭子间里甚至是楼道的一角,却丝毫不影响街头政治家们的热情。于是,五花八门的通电充斥中国上空。一些人甚至以名字列人通电为荣,至于这些通电有没有人看没关系,只要自己能露脸就行了。如果有人去看电报内容,即使看完觉得电报狗屁不通,通电之人也得意洋洋,多了份炫耀的谈资。当是时,西方风气汹涌进入中国,主流观念希望中国大地能够复制西方社会,可惜学得不深不好,就变成了上述情形。    民国初年,中国大地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时期,不单单有传统王朝崩溃新权威未能建立的混乱,还有中西方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混乱。如何看待这个大变革时期呢?许多人认为这一阶段因为缺乏社会铺垫和思想教育,依然没有逃出中国传统“改朝换代”的范畴。“20世纪最初的十年,是清王朝统治威信大面积堕落的十年,对于那些对政治并不敏感,甚至对革命党人卖力地宣传不甚了了的下层百姓来说,如果说他们也有一些改朝换代的预感的话,那么恐怕更多的来源于历史习惯。在多少懂得一点历史知识的老百姓眼里,一个统治了260年的王朝,无论如何也是该寿终正寝了。一时间,有关清朝气数已尽的民谣,盛传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这些民遥和传言,有些固然有革命党人的因素,但能够迅速地流传开来,毕竟说明它们契合了老百姓的某种心理。反过来说,革命党人其实也受到了气数说的影响,我们在许多起义后建立的军政府的文告上,都能看到诸如‘上征天意,下见人心’,以及‘胡运告终’之类的说法。”(张鸣著:《民意与天意》,载于《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客观存在的,有目共睹的,但传统被掩盖了,新的东西被夸大了。辛亥革命的本体,仍然是一个王朝更替的运动。”(朱宗震著:《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    中国第一位总统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面对几十位临时参议员宣誓,誓词很短,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从此,千年古国告别了王朝,进入了现代社会。“这个生生不息的最古老的国家,便由‘帝制’转人‘民治’的新时代了。在此之前的社会政治制度,帝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围绕着这个帝王,还有一整套交互运作的国家机器和与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文化体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系统。它们是个相辅相成、一转百转的整体。因此,要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或帝国制度,转入一个民主代议制度,这种制度转型,就非三年五年之功了。”(唐德刚著:《袁氏当国》)各国都经历了从王朝到现代的转型。这个转型很艰难,涉及各方各面,难免存在反复。英国就有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法国有恐怖统治和拿破仑称帝,俄国的转型期更长,农奴经济、专制残余和薄弱的经济让自上而下的历次政治跃进都大打折扣。民国建立后种种乱象,常让人有痛心疾首之感,但是如果放在社会艰难转型的大背景中观察,我们也许会平常、客观一些。转型的疼痛表现为社会乱象,也许是中国付出的必要的代价。    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民国肇建,百废待举,况以数千年专制一变而为共和,诚非旦夕所能为力。”    三    每一本书的完成,都是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结果,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本书的主要参考书目有: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唐德刚著的《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中国史学会编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朱宗震著的《真假共和-1912的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真假共和一1913的中国国宪政实验的困境与挫折》,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朱宗震著的《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新华出版社2009年4月版;[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6月版;夏双刃著的《乱世掌国——平议民国大总统》,九州出版社2006年2月版;李菁著的《孙中山传——天下为公》,华文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王政著的《历史的棱角》,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9月版;刘秉荣的《荒诞史景——北洋官场迷信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张鸣的《历史的坏脾气》,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内容概要

张程,浙江临海人,现居北京,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现为职业编辑、业余作者。
张程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历史作者。其写作先是集中在古代专题史和断代史,出版有《三国大外交》、《脆弱的繁华》等书;之后转向微观案例的写作,出版有文章合集《大案人心》、《帝国的坏脾气》等,近来,其写作偏重于中国近代史,从政治运作角度观察中国社会,从社会变迁角度考察宏观历史,出版有《泛权力》、《辛亥革命始末》,此外,张程还出版有《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并翻译出版了《中国人本色》、《多面中国人》等西方观察近代中国的作品。
在《光明日报》、《国际先驱导报》、《经济参考报》、《科学时报》、《百家讲坛》、《中华遗产》等报刊发表评论、散文多篇。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孙中山:中国第一位总统
思想发轫:西方归来的革命者
革命起步:领袖是如何炼成的
总统生涯:仓促民国和空降总统
南北统一:议和与让位
北京之行:君子遭遇两面派
“多用匪类”:不靠谱的依靠力量
名垂不朽:孙中山之死与身后事
第二章 袁世凯:路过民主共和的门口
戊戌变法:告密者还是自首者
晚清重臣:练兵与办新政
东山再起:“养病”与逼官
宋教仁案:幕后主使?庇护凶嫌?
艰难抵抗:袁世凯与“二十一条
洪宪帝梦:中国还得有皇帝?
后袁时代:民国从此成乱世
第三章 黎元洪:菩萨总统梅开二度
武昌首义:别无他选的都督
张振武案:诬陷案背后的黎袁斗法
被迫离鄂:黎元洪搬进了瀛台
府院之争:引狼入室成复辟
法统重光:尽职演员与虚假闹剧
息影津门:黎元洪的隐居时光
……
第四章 冯国璋:典型军阀与非典型总统
第五章 徐世昌:民初乱世的文人总统
第六章 曹锟:总统的诱惑力
后记:大变革时期的人人物

编辑推荐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权力巅峰的黑白神情,民国总统的多面人生。六个总统的政治传记,六亿同胞的乱世体验。

作者简介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是一本评介民国早期总统的通俗图书《总统们》包括北洋政府的5位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和缔造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共6位总统青年作家张程以细腻的笔触,真实、质朴地评介了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6位总统,一改传统认识思路里对6人的偏颇认识,引入不少不为人所知或被人忽视的史料,视角独特地写出了这几位人物的另一番故事全书兼具客观思辨性和故事味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权力巅峰的黑白神情,民国总统的多面人生。
六个总统的政治传记,六亿同胞的乱世体验。

图书封面


 总统们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我们曾经离现代民主那么近,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议会立宪都离这个国度那么近,而实际上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积习又让民主制度毫无土壤,所以我们又离现代民主遥不可及了!看看这些总统们,人无完人,既可爱又可恨,就那么昙花一现了。
  •     帮助我厘清了直奉皖
  •     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那段历史,趣味性和历史性结合的好书
  •     常识:我国至今有多少位总统
  •     很好的一本书,纠正了对于民国人物“教科书”式的历史观。历史不能脸谱化,不能也做不到简单地区分成好人和坏人、或是恶人和善人,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应该“吹散历史的尘埃,显露真迹”。
  •     个人的悲剧大抵也是因为时代的悲剧吧。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
  •     还记得历史课上学到的民国历史吗?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窃国独夫袁世凯,然后在小文字里出现过冯国璋、曹锟,而对冯国璋的认识似乎更多的来自于他的孙子冯巩,至于徐世昌,在我们的教科书还没有出现过。
  •     用作者的原话:本书多少能吹散一些历史的尘埃,显露真迹,都是风云人物;如今的言论的环境远远不如民国时期的宽容
  •     比较真实的反应了民国初期乱世的枭雄们。
  •     距离第一部宪法诞生100年了,为之癫狂的当年那些政客的样子挺好玩的
  •     还不错
  •     通俗易懂。。不过看了易忘,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
  •     新浪微博上关于袁世凯的评论,还是停留在二十年前,该补课了
  •     可看性颇高,可信度颇低。好料与废渣齐飞,为求人物立体,从历史结果倒推行为并不罕见,但作者能将私密会晤内容都能说出来就让人感觉不对劲了,如同不沾一尘的古董,看着别扭。
  •     提起北洋时代,人们对当时的政治和政治风云人物,尤其是军阀,都印象很差,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他们的贡献,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还算中允。作为大众读物,可读性一般。
  •     我不了解这些总统们,你怎么说都行¯\_(ツ)_/¯
  •     那些我们很少知道的民国故事。。。
  •     从另一个角度叙述民国~算是给我这个民国盲扫了盲了
  •     kindle.
  •     引用的非正式资料太多,以至于真实性难以考证。此书作为入门尚可,不可全信,不可深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