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邓小平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我的父亲邓小平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
ISBN:9787507307825
作者:邓榕
页数:538页

章节摘录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以此为标志,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革”的爆发,并不偶然,它是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的一个必然的产物。  建国以后,经过七年多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在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下,我们党内开始滋长一种集胜利、自信与头脑发热并存的喜悦与骄傲。对现实和成就的过高估计,对及早进人共产主义的急切,使得不切实际的想法滋生膨胀,违反经济规律的冒进措施大行其道。经过几次反复,“左”的理论逐步升级,最后终于在党内占了上风。  与此同时,在党内民主日益削弱的基础上,个人崇拜和专断发展,党内生活已不正常。对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使此时已树立绝对权威的毛泽东,对不同意见日渐不满和不容,开始在政策上和组织上,并最终下决心在人事上,采取非常举措,排除一切阻力和障碍,以确保他认定正确的革命路线畅通无阻,顺利进行。  1966年的开年,似乎与往年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三九严寒,一样的北风凛冽。冬日的阳光照耀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和活力。  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多方努力,经济形势大大好转,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带来的巨大困难得到克服。人们心中那沉重的负担已经减轻,紧锁的眉头也开始舒解。党中央正在放眼未来,开会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虽然还是食有定量,物资不足,毕竟人们已可以基本吃饱肚子,可以以较为轻松的心情生活和工作。人们以善良的心,期盼着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过得更平静,生活过得更有意义,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好。  但是,事物的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更常常有悖于人们善良和单纯的愿望。  人们没有注意到,在上一年——也就是1965年年末,发生了几件意想不到的事件。  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文章批判了撰写戏剧《海瑞罢官》的历史学家吴晗,并借此批判所谓彭德怀的“翻案风”。这篇文章是由江青和张春桥秘密策划,姚文元执笔写成的。  1965年2月,江青到上海,在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支持下,与张春桥共同策划,由姚文元捉刀写成上述批判文章。文章报经毛泽东前后三遍审阅,而后批准发表。这篇文章具有极强的政治批判目的,对未来“文革”运动的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文章的策划出笼,经过了一个长期而又缜密的过程,并且是在对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篇批判文章于上海发表后,在北京主持工作的中央领导因不明就里,并未引起太大注意。对于该文,中央书记处采取了慎重和保留的态度。父亲作为总书记,对批判吴晗很不赞同,当彭真对他说吴晗心理有负担时,他说:“马连良演的那个海瑞的戏我看过,没什么错误嘛。有些人总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对别人一知半解,抓着一点辫子就批半天,好自己出名,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你告诉教授,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照样打牌嘛。政治和学术一定要分开,混淆在一起是最危险的,会堵塞言路。”父亲照常和吴晗打桥牌,并对吴晗说:“教授,别这么长吁短叹,凡事都要乐观。怕什么,天还能掉下来吗?我今年六十一岁了,从我参加革命到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有我们给你往前顶,你可以放心了吧!”父亲不赞成这种批判,他劝慰吴晗,想保吴晗,却没料到,事态的发展很快脱离了正常轨道。中央书记处在了解到姚文元文章发表的背景后,不得已让北京各报进行了转载。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一件不经意的事情,但是,却正是这件事情,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并进而演变成为掀起一场政治大风暴的导火线。  也是在这一年的1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被免职,“罪名”是“背着中央私设窃听器”。杨家与我们家一向交往甚密,当毛泽东作出处理杨尚昆的决定时,父亲却认为杨尚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后来在被迫“检讨”时,父亲曾说过,他曾长期不认识这是一种“特务”行为,作为总书记,他对此事处理得“既不及时,又不认真”。这个“检讨”,说明了他对批判杨尚昆的不赞成和不以为然。杨尚昆从中央降调广东工作,父母亲还专门安排他在北京上学的女儿妞妞在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  如果说,批判杨尚昆还可以算作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的话,那么,在此以后发生的事情,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是年12月,中共中央副主席、主持军队工作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诬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有篡军企图。毛泽东听信了林彪的诬告,在上海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对罗瑞卿进行背对背的揭发和批判。  据我的母亲回忆,那次在上海,会议的气氛非常而又紧张,所有与会者均没有了往日的和谐与谈笑,会议文件连秘书都不能看。母亲觉得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不敢问。父亲也是什么都不说,整日沉着脸,少有的严肃。12月10日,中央用专机把罗瑞卿夫妇接到上海后,毛泽东派周恩来和邓小平找罗瑞卿谈话。那天,父亲叫母亲,说:“今天我们去看罗瑞卿。你也去,看看郝治平,劝劝她。”在汽车上,母亲看见父亲和周恩来都沉着脸不说话,她虽不明就里,但心中甚感紧张。到了罗瑞卿被隔离的地方,周恩来、邓小平与罗瑞卿在楼下谈话,母亲与郝治平上楼。母亲对郝治平只说了一句:“你放宽心些。”便控制不住地哽咽起来。后来批邓时,造反派曾抓住此事,说邓小平包庇罗瑞卿,说卓琳与郝治平抱头痛哭。  父亲说过,他对林彪向无好感,因此,对林彪的恶意诬陷根本就不相信。对于批判罗瑞卿,父亲是消极和抵触的。后来在“文革”中“检讨”此事时,他说:“对于这个斗争的严重性质一直没有理解”,坦言“实际上是在开脱罗瑞卿”。此后军队在北京开会批判罗瑞卿时,毛泽东指定邓小平等主持会议。父亲的态度仍然消极。他后来说:“我是被指定为主持者之一,但我在开始后即到西北三线去考察了,而交由彭真一人去主持,这也表明我对这个斗争是不积极、不热情的。”批判罗瑞卿,是林彪一手制造的。父亲对林彪的这一恶行,反感而厌恶。他同情罗瑞卿,却又无回天之力,到外地视察工作,是他当时唯一能够采取的回避方式。  批杨批罗,已使党内相当多的高级干部感到震惊和不解。但此时,他们还不知道,一场更大的更具灾难性的批判,已在酝酿和准备了,而且事发之紧之急,让人不容思索也不容回避。  1966年一开年,一系列事情、事件,目不暇接地连续发生了。  1月,林彪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大讲“突出政治”,为觊觎权力做理论准备。  2月,江青在林彪支持下,于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3月,该座谈会《纪要》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并批发全国,为借用军队力量进行“文化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3月,罗瑞卿被撤销职务,后被投入监狱。  同月,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三十余万人受灾。  同月,毛泽东多次同康生、江青等人谈话,说如果中央机关做坏事,就要号召地方造反。并说,要支持左派,建立队伍,进行“文化大革命”。  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回看,恐怕任何一个人,仅从以上这一简单的时间表,就可以充分地感觉到那已经十分浓烈的火药味道。可是,在当时,绝大多数党内领导干部,却都还没有从中品味出暴雨欲来前那满天狂风的气息。就是对一些事情不甚赞同或心存疑虑,也绝对想象不出今后事态的发展,竟然会演进到那样一种疯狂、混乱而最终无法控制的局面。  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与当时几乎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一样,对于此前发生的一些事件,虽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却没有引起更高的警觉,而对于今后将要面对的局面,更没有做好足以应付的思想准备。  4月8日,康生打电话叫邓小平即刻回京。其时,邓小平与李富春、薄一波率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干部正在西北视察工作,一路之上,他们讨论和思索的都是如何发展西北经济和建设三线这些问题。接到电话,紧急从延安坐专机直飞北京后,邓小平才知道,彭真又出问题了。  事情的起因,是彭真不同意上海《文汇报》姚文元等人对吴晗进行的政治性批判。吴晗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又是北京市副市长,作为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的彭真,当然要查问,发表姚文元的文章为什么不向北京打招呼。江青、康生、张春桥等背着中央,到上海向毛泽东恶意告状,说这是“查到主席头上了”,从而引发了毛泽东的怒气,决定批判彭真。  4月9日到12日,中央书记处在北京接连几天开会。康生在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在上海对彭真的批评,说彭主持所拟《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不分是非,是错误的。陆定一主持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是“阎王殿”,并指责北京市委和中宣部包庇坏人(指吴晗)。  ……

前言

  1999年8月22日,  是父亲九十五岁诞辰纪念日。  父亲八十岁生日时,  我送给他一篇《在江西的日子里》,以为贺礼。  十五年后的今年今天,  我写此文以寄托缅怀之思。  十年“文革”,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史无前例。凡经历过“文革”的人,无不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回首往事,诸事淡薄,唯有心中的感知,仍旧萦绕于怀,不能磨灭。  父亲是“文革”十年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写“文革”,不能不写邓小平。而“文革”十年又是父亲人生中跌宕起伏的重要一页,写邓小平,也不能不写“文革”。写下父亲的“文革”经历,既是对他不平凡人生的回顾,也是对那蹉跎岁月的回顾。  我所写的,不能称作父亲的传记,也不是我个人的回忆录。一时茫然,不知归类,在此权称“感情流水账”吧。  愿人们随着这感情的流水,回溯往事,在对“文革”的回顾中,感悟一二。

内容概要

邓榕,以名萧榕,幼名毛毛,1950年生于重庆市。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在陕西省陕北地区农村插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八十年代初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任随员和三等秘书。回国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任副主任,多年从事议会政体及立法工作的研究工作,曾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妇女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俄和平、友好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国际音乐节执行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1、多事的1966年
2、祸起萧墙
3、炮打司令部
4、批判刘、邓
5、向“走酱主义道路物当权派”
6、打倒刘、邓、陶
7、秋日的悲凉
8、狂涛中的一叶孤船
9“邓小平专案组”成立记
10、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11、恐怖的五月
12、天降横祸
13“邓小平专案组”舞台演逻始末
14、“九大”与“继续革命”
15、战备疏散
16、孤独的南行座机
17、初到江西
18、劳动生活
19、回家啦!
20飞飞回来啦
21不变中的变数
22庐山会议风波
23不安定的“平静日子”
24朴方的遭遇
25皇天不负有心人
26峰回路转
27江南春来早
28对极左做法的纠正
29解除禁锢上井冈
30故地重游
31再见了,步校
32复出工作
33坚持“文革”路线的党的十大
34进入军委、政治局
35出席联大特别会议的风波
36一场恶战
37四届人大“组阁”斗争
38意味常任长的四届人大
40全面整顿的序幕
41毛泽东批评“四人帮”
42全面整顿
43全面整顿三个文件
44伟大成就
45“评《水浒》”与最后的周恩来
46恶人先告状
47艰难时日
48悲壮的殉难
49“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50伟大的四五运动
51“两个决议”和邓小平的两次被打倒
52波澜不惊
53天怒人怨
54一人伟人毛泽东的逝世
55彻底粉碎“四人帮”
56光辉的复出
57结束语

作者简介

“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本书装帧考究,印制精美。全书39万字,插有珍贵照片130多幅,多数为首次发表。随书附赠光盘(CD-ROM)一张,由著名播音员播录灌制,可通过电脑视听,是一部极具特点的可读可听的书。

图书封面


 我的父亲邓小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从这本书上看来,那段岁月中,邓的日子过得还是相当好的。对邓来说,失去了权力,就是受到最大“迫害”。邓当时只要一有机会,就为他孩子们的事情提要求,抛开“走后门”不说,作为一位父亲,确实是一位“好父亲”。看看他们当中每一个人,我...相信所有的传记都是真实的,他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扮演的诸多角色中,都很称职甚至优秀,每一个人在家可能都是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在外是好领导,好同事,好下级......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好领导,好同事...... 20年前的今天,会做下永远不会被历史忘记的罪恶?都是一群“好人”,带着最为纯净的动机、最为美好的意愿、最为严明的纪律,行出来的却又恰恰是最为灭绝人性的罪恶?
  •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泪流满面的完成的,因为此时的我也经历着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坎坷。毛毛写得很多话像是对我说的,讲出来这段时间以来的心声。面临可能被退学的压力,面对人生的低谷,面对难以揣测的人心,面对冷酷的落井下石,人心都是冰冷的硬石。也许我该写点什么来祭奠这段日子,阅历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也更理性。我懂得做事要格外谨慎小心,没有侥幸和小聪明,那些一时的幻想可能会让你一直爬不起来,付出惨重的代价。我懂得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人能帮自己,大家都是落井下石者,你的负面印象一旦被认定了,每个人都会用有色眼镜看你了,没有谁能相信你,没有人会站在你这边。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的残忍和无助,看着别人每天眉开眼笑,而你的生活可能千疮百孔。一开始就不能错,一时的行为可能会付出很多很多来弥补,甚至有时永远都无法弥补。你永远猜不到事态的发展,有时候不顺就是这样,不幸会接踵而至,没有抱有任何希望,很多时候结果就是你觉得最糟糕最不可能的那种。你没有那么幸运。整件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每天都哭,后来就变得麻木了,如今甚至在怀疑人生的意义。如果人生每天都没有乐趣,每天都是悲痛,那还或者有什么意思呢?原来一直觉得那些轻生的人多么的幼稚和不理智,现在才知道原来是那么的可以理解。原来只是我没有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也许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有种很玄的东西,叫做希望。怀着这样的情绪去读这本书,不能不说是功利的,想要寻求心灵上的慰藉,想知道一代伟人是怎样走过来的。经历了那么大的挫折,三起三落,从天到地,又从地到天。他是伟人,他的人生不可复制,他是时代英雄。也只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胸怀,能鼓舞现在的我。毛毛说;“事物的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更常常有悖于人们善良和单纯的愿望。” 感同深受,往往在我们揣测人们心理,把大家想象的善良的时候,人类总会让我们失望。小平也没有预料到文革的浪潮会到如此的程度,也未料到一下从接班人的位置,被沦入人人打骂的境地。世事难料,生活竟是如此的戏剧。 我也未曾想过一份小作业会将自己至于这种境遇,我的人生也许都改写了。我就一步步地幻想着大家人性的美好,结果没想到往往事与愿违。毛毛站在中南海外,“望着那斑驳剥落的高高红墙,觉得是那样的孤单,那样的无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这个漠漠人世上,没人能帮助自己。” 在我们真正困难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帮助你,也不会有人帮助你,只有自己靠自己。“打不死的小个子”, 小平从来没有因一时之冤而丧失信心,从来没有失去过希望,从来没有放弃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六十多岁的他经历了这一切,他没有说逆来顺受,没有说过苟且活着,他不服输,即使再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希望。我敬佩他身处逆境时的乐观,但更值得我敬仰的是他能从谷底又到峰顶的伟岸。大家依旧为刘少奇的境遇惋惜,但是对小平的却是敬佩。善良的后人只会同情弱者,但是真正成为英雄的是那些打不死的人。“生活就是这样,有乐就有苦,有苦也就必有乐。只要你能努力适应生活,生活就会给你回报。” 再苦的日子,也要坚持,单纯的我们以为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傻瓜,明天只会更糟。然后我们就消极地活着,幻想着已经最糟糕了,该到头了吧,你又错了,生活原来可以比你可以想象的更糟糕。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就被区分开了,懦弱的人选择逃避,坚强的人选择隐忍,乐观的人选择在逆境中找小乐趣,而成功的人,选择的人等待。他们依旧努力,他们不唉声叹气,他们时刻准备着,越是低谷,机会都是那么的难得,对待每个都要像是救命稻草。不要放弃希望,拼搏的人生是精彩的。我们不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旁观者的同情没有任何帮助。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更加努力,对机会更加敏锐的嗅觉,才能够可能重新站起来。那个时候,你的形象才是光辉的,甚至高过一路顺境走来的人,你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个生活的强者。人自身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被造反派打骂时候的是小平,被万众瞩目地在天安门前挥手的也是小平。不同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赋予自己更多的力量,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包装,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     《卞仲耘:北京第一个被红卫兵打死的教育者》,不语……………………………………………………………………………………………………………………………………………………………………………………………………………………………………………………………………………………………………………………………………………………………………………………………………………………………………………………………………………………………………………………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我在图书馆里借的这本书,这次终于买到了。我爸爸看了之后说很好。送货员态度很好,速度特别迅速。他周六送过来了。
  •     老牛舔犊之情脱墨欲出,比《战争年代》强多了。
  •     也许真的对这类题材很感兴趣,一口气两天读完。这本书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读书的快感,也给我了在烦躁琐碎的生活中难得的平静。
  •     还没读完,在华师图书馆。觉得挺有趣的。从女儿角度,有家庭的味道。
  •     平淡
  •     本想多了解些邓的事迹,却以并没有代表性的家庭生活为主,而且太主观,有些看法很片面,政治事件大段摘抄文史资料,没太多新意,挺失望。
  •     《邓小平时代》文革部分辅助读本
  •     不好评分,只是在其中,总说林彪是“自爆”这个怎么回事儿???
  •     印象中的文革一直是黑色的,邓蓉将那段时期写得很细致,感慨上个世纪老革命们对中国的赤子之心,也惊叹权利欲望对人的操纵竟如此可怕。
  •     当中的那些家人琐事反而是最具有历史感的。
  •     很小的時候讀的,算是啟蒙讀物吧!觀點偏見難免有,不過作為野史筆記這本書還是有很高的一手價值的。
  •     读书这么多年<三十多岁的人啦>,这还是头一回买有关大人物的书籍。知道邓公在文革期间在江西待了好几年,作为江西人,不免有些好奇,这回买回来一看,内容说实话有些是已成定论而熟知的话,<不过如果是更年轻的人看一看也可说从某一角度更了解历史,这是我个人的见解>,所以我同时也关注毛毛一家人在文革期间的生活和感受。
  •     当年听广播连载,在拉家常的传纪中算是写的不错的了,想要挖什么秘密资料的就不用看这本了。
  •     邓公文革中的确不易,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敬。
  •     文笔太差
  •     很厚···纸质很好~还没看,希望帮助自己了解到一个真实的邓爷爷~下个目标周总理~
  •     坦然面对自己的罪行,才有资格著书立作给以示人,否则都是失真的。
  •     生活中的邓小平!让人敬佩。
  •     毛毛的语言朴实的很,要忍耐,要能屈能伸,要有拍桌子的勇气,要心怀天下的理想。看过邓小平时代之后对邓的某种崇拜后读的书。政治人物的子女所见所闻,当然会有局限性。黑猫白猫都不抓耗子了,合着伙偷主人家鱼。
  •       “怕什么?天还能掉下来吗?我今年六十一岁了,从我参加革命到现在,经历了那么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 ---邓小平 前些日子总是睡前读,以致做梦都梦到了邓小平,周总理,刘少奇主席,老毛 。邓公不愧是一代伟人啊,大起大落中笑到了最后。国内出版审查的缘故,作者有些地方不敢明示,不过结合Youtube上一些天朝禁播,美国,台湾,日本比较客观地整理拍摄的历史记录片来思考的话,许多疑问都可以找到答案
  •     喜欢书的前半部分,很有人情味。
  •     这本书,因为是从子女角度写的。感觉很真实,也很让人感动。不是死板板的。
  •     写得一般,看得出来很多东西都是借用别人的叙述,不像是在描述自己的父亲。
    但是小平的精神值得学习!
  •     毛泽东对邓小平终究是宽容的爱惜的
  •     看看就行,不要太当真。
  •     对于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这段历史需要知道
  •     分开看,贵党待遇不错;邓心态牛B
  •     被“批”时的“桃花源”,不问世事的六年,艰苦的环境下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复出时为人民的尽心尽力,屹立着的巨人。
  •     以前买过上部,很早啦,是在实体书店买的。可惜没有买到第一版!
  •     出自邓女儿之手,当做史料有失公允,说回忆录更恰当些
  •     开了个大夜车,读完了这本将近500页的书。挺好看的,起码能保证真实度,还原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一些关于文革的常识问题得到认识和强化。一些主要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清晰了起来。比如那个一口湖南话整天画圈圈搞专断的独裁者,有恃无恐丧心病狂的江青,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周总理,存在感不强但英明果断的华国锋,一批坚定的老军人。当然更包括极其坚定忠诚高瞻远瞩极富政治智慧的邓小平。除了精彩程度不输给宫斗剧的中南海内战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革时期的新闻媒体。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四人帮控制下的媒体,简直连喉舌都称不上,完全是傀儡和俘虏。可见反动势力的强大和民主监督的颠覆殆尽。另外,书中不少历史图片很珍贵,值得收藏。
  •       21日在飞机上读完。全书所描述的时间整10年文革时期,从文革开始到结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是10年可以说是邓的一生中最黑暗、困难的时刻,也是其认真思考国家前途、未来发展关键的10年。从全书中可以了解这10年终的高层政治生态,也可以了解邓小平政治生活之外的个人生活及其全家人的生活,全书可以说充满了一个女儿对于父亲的敬与爱。书的内容我认为称为回忆录也是合适的。    我喜欢读历史书,也喜欢读政治书,也喜欢读传记。这本书皆可满足,这书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部政治斗争,同样是一个个人经历。    全部读完给我深刻的主要是几点,一是对文革产生及经过,二是邓小平的个人品格、作风,三是幸福的家庭,患难中的亲情。
  •     结合邓小平时代以及一些随笔来看,毛与邓的关系很特别,可以说毛从一开始就对邓寄予厚望,不管是下放江西还是再次入京后面对四人帮的攻击,毛对邓依旧给予身体、党籍的保护。也为邓作为接班人的伏笔。我想邓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乐观也是需要别人对你的态度和行动,或对现实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的预判。邓的乐观一定程度上也是毛给他的区别对待。 中国经济有今天,邓功不可没。人民会记住您的!
  •     了解文革的好书,立场决定观点。
  •     看的台湾版,同时读完了胡鞍钢的《毛泽东与文革》,我觉得自己专门去文科图书馆看这种书真的大丈夫么
  •     无论王侯将相 还是布衣百姓 都会在不同的圈子里斗争 沉浮 才明白这个道理 面对困难的态度 和不败的精神很重要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怕,乐观。
  •     草祭书店的收获
  •     文笔太差劲了。没有一点深度。
  •     老师推荐的书,买给上初一的孩子。我本来担心孩子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本书是不是太难了。但是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伟人。还是不错的。
  •     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邓小平传之前,这本书是研究邓小平绕不过去的一本书。真挚的情感、大量的历史细节,使得这本书 有着很高的价值。尤其令人难忘的是邓一家在文革期间的遭遇,邓朴方被截访,王瑞林被下放,这些细节对于我们了解邓之后的作为和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领导人的孩子写的书中,这本和张胜那本最好。其余的都一般甚至很差,包括满妹的。
  •     89年你就绝口不提是吧?
  •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     这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书 伟人 我心中的圣雄 忍
  •     这本书更像是回忆录,在回忆那一段政治高压时期的往事,和中国改革开放领导者的10年。不得不说及时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中间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伟人的心胸还是一样的宽广。
  •     一些对白和细节非常珍贵
  •     小学时候翻来看看的,当时年纪小,没细看,但能了解文革的一些内容。
  •     阅读价值高
  •     毛概课老师推荐的。感觉还可以吧
  •     隔靴搔痒,作为邓公的女儿写到这个份儿上已经不易。很多看法不能苟同,三星完全是看在邓公三上三下以后还能改革开放的面子上,要不然,呵呵。
  •     女儿写父亲有其优势,也有其缺陷。
  •     珍贵的史料
  •     这是爸爸买了让我看的,草草看了一下,只记得其间一点了!
  •     文革啊文革,害了多少人啊!!!
  •     三年级看过的 啥都不记得了 想看下 就想知道当时我看些啥在想啥
  •     内容很不错、装订也很精美的一本书,多了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值得思考与学习。就是收尾感觉有点仓促。
  •     刚读完这本书,在国外长期出差,读到邓在江西3年的岁月,突然深有同感,无形的力量支撑自己继续坚持。
  •     从小平女儿写的传记开始了解文革时期的小平。作为一本回忆录,可能是够格的,作为一本传记,夹带了太多的本人的困难、感情和价值观。让我最觉得意外和惊喜的是后部分的珍贵图片,实在难得。
  •     201410 呵呵。
  •     当年写史纲课论文看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