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00081029
作者:曹汝霖
页数:491页

章节摘录

但勤与俭,不能分开,若勤而不俭,即以辛苦得来的钱,随意挥霍乱用,小则不能成家,大则不能立业。故要勤又要俭,这是一定的理。你看富有人家,都是从勤俭得来,但亦不必过分,过分勤劳反有害身体。自己要体谅,能担任多少力,即用多少力,不可过分的用力。讲到俭,也不可过分,过分俭,即近于吝,应用的地方,自然要用,若一味省俭,即成为吝啬。这要看自己量力而行,故说过犹不及。又云做事要有恒心,不要高兴时即做,不高兴时即不做。读书亦如此。今天读这本,明天又读那本,这叫始勤终怠,有始无终,结果一事无成,一书也读不通。这恒即是要有常性,确是难事,要慢慢的练习,起初勉强而行,自然能成习惯。若能做到恒字功夫,即可无事不成,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即是此意。又云人要知足,只是贪求无厌,终必失败,故曰知足不辱,尤以人要自重自爱两句,勉勖最多。能自重,才能使人看重;能自爱,自然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我望你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大家称你为正经人,我愿足矣!又以做事须要忍耐,不宜性急,耐能成功,急多偾事。你性太急,更应切戒。每于晚饭后,在书房旁坐,面聆庭训,往往讲至一二小时,娓娓不倦,足见我父期望之深。现在想来,似属老生常谈,然使我小子今日尚自觉不愧不作者,都是先君子训迪之功,兹所记者,不过什之一二,以示后入耳。后我晋京时,我父又说,你已将踏进社会做事,做事毋忘耐字,兹将临别,以耐轩为我别号。十四岁冬天,继祖母病笃,病系外症,在臀上生一血瘤,初似豆大不以为意,慢慢的一年一年的大起来了,经过五六年之后,竟大若核桃。以病在下部,坚不肯就医,后经大家苦劝,始允就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价值之高,在众多回忆录中十分少见,其精彩、隐秘之内容层出不穷。在香港初版后,40多年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内地版问世适逢五四运动90周年,传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特殊身份及第一手的回忆是该书最富可观之处,抛开书中弥漫的自我撇清成分,单看与其相关的吴佩孚、冯玉祥等历史人物、事件一一登场、回放,极具史料价值。——《2009年中国百佳图书》、《中国读书报》《曹汝霖一生之回忆》的丰富内容和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早为史学界所高度重视,此系首度出版的中文简体字本。曹汝霖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而其一生的复杂经历,实不为此一事所囿。允许当事人说话,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这对当事人自己有揭示事实和表明动机两重意义,对我们则有了解上述两方面的意义。——《中国青年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曹汝霖的《一生之回忆》(香港春秋杂志社1966年初版),写这部书时,曹汝霖已近九十高龄,在他笔下,火烧赵家楼的喧嚣,恍如昨日,愤愤之情,溢于言表。以今天的眼光视之,“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民族主义的街头运动,还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和文化运动,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向。他的回忆,虽然对自己颇多回护,仍不失其史料价值。——《南方周末》

内容概要

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他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清政府外务部供职,官至外务部左侍郎。民国以后,先后供事袁世凯与段琪瑞,担任过外交、财政和交通总长。五四运动后离开政坛,转入实业界,任交通银行总理、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等职。

书籍目录

前言
陈序
李序
李序
一 幼年景象老去未忘怀
二 完姻后适值戊戌变法
三 游学汉皋拳匪闹北京
四 鬻附郭田赴日本留学
五 蔡钧升官吴氏被放逐
六 学校毕业见习裁判所
七 同范静生商办速成班
八 日本明治时代之一瞥
九 联军和成老臣薨于京
十 日俄战争引起亲日感
十一 毕业回国派商部行走
十二 北京市政今昔之改观
十三 殿试中式引见授主事
十四 东三省会议调充随员
十五 会议完毕奏调外务部
十六 两宫回銮慈禧行新政
十七 修订官制袁宫保晋京
十八 袁兼外尚革新外务部
十九 初次召见奏陈立宪事
二○ 地方自治先设咨议局
二一 预备国会设立资政院
二二 两宫宾天仅相隔一日
二三 嗣君登极一语竟成谶
二四 随伦贝子赴日本答礼
二五 设邮传部筹赎回路权
二六 遭弹劾想起端方革职
二七 罢免袁世凯铸成大错
二八 调查东三省条陈十事
二九 开跳舞会酬治疫会员
三○ 补左侍郎使法未成行
三一 武昌起义星火竟燎原
三二 起用项城为总理大臣
三三 唐绍仪奉旨南下讲和
三四 受优待条件清帝逊位
三五 民国改元北京起兵变
三六 业律师领第一号证书
三七 选举总统公民团起哄
三八 出任外次加仪同特任
三九 修新华宫竖子出风头
四○ 承认民国各使递国书
四一 政事堂成立厘定官制
四二 日使面递廿一条觉书
四三 外交大楼中日开会议
四四 召大会讨论最后通牒
四五 总统感国耻气忿发奋
四六 清华大学周寄梅奠基
四七 帝制运动先设筹安会
四八 我父花甲项城赠彩金
四九 借谢寿进最后之劝告
五○ 逢场作戏贻终身之憾
五一 撞车受伤住医院治疗
五二 项城禁赌一场没结果
五三 滥捕乱党乘机进忠告
五四 保举顾少川闲话使才
五五 设中央医院又修汤山
五六 英使劝进误尽了项城
五七 蔡松坡人滇声讨帝制
五八 取消帝制项城薨于位
五九 黄陂继总统张勋复辟
六○ 马厂誓师合肥讨复辟
六一 合肥组阁征余长交通
六二 兼长财部西原谈借款
六三 冯河间阻挠合肥征南
六四 奉军入开张作霖干政
六五 新国会举东海为总统
六六 青岛撤兵换文之经过
六七 巴黎和会失败拒签约
六八 五四运动终身受冤诬
六九 漫谈财交任内两三事
七○ 旧居被毁北京盖新宅
七一 交通银行闹挤兑风潮
七二 梁士诒组阁昙花一现
七三 皖直开战北洋始解体
七四 靳云鹏设计谋毒同僚
七五 直奉火并竟殃及池鱼
七六 痛遭大故一怒散两姬
七七 徐蔚如讲经达铨办报
七八 靳云鹏忘恩不愿师门
七九 暗杀之风蔓延到天津
八○ 徐东海下野曹锟贿选
八一 邂逅女学生竟成眷属
八二 三角联盟奉直又启衅
八三 冯玉祥回京逼宫盗宝
八四 还乡葬父合肥任执政
八五 合肥嘱赴奉邀张作霖
八六 在病中闻徐又铮被戕
八七 老母古稀静真生一女
八八 子女出洋谈婚姻问题
八九 冯玉祥阴谋逼段下野
九○ 张作霖开府称大元帅
九一 张作霖殉国于皇姑屯
九二 张学良怀疑杀杨宇霆
九三 北伐告成东北亦易帜
九四 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
九五 吉田茂请合肥商停战
九六 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九七 日军设立冀东伪政权
九八 逊帝出关成立满洲国
九九 西安事变种下了祸根
一○○ 禳灾弭兵建金刚法会
一○一 合肥南下受蒋公礼遇
一○二 侍母到杭建水陆道场
一○三 庐山应召蒋先生邀请
一○四 合肥留遗嘱逝世沪滨
一○五 老母八旬我又得一女
一○六 七七事变平津遂易手
一○七 十九军抗日战争开始
一○八 南京失守德使出调停
一○九 天津日宪兵横行无忌
一一○ 抱不平遭日宪兵疑忌
一一一 坚辞华北伪政府主席
一一二 与王叔鲁病床一席话
一一三 华北临时伪政府成立
一一四 就公司董事长的开始
一一五 坚辞联准银行董事长
一一六 贝岛会社收买正丰矿
一一七 明治矿业开发磁县矿
一一八 汪组伪政府竟称还都
一一九 游青岛访老友章仲和
一二○ 徐东海高龄病逝津门
一二一 吴佩孚设宴硬拉交情
一二二 王揖唐继任伪委员长
一二三 松冈洋右急功反误国
一二四 日袭珍珠港掀起大战
一二五 收容协和医生之经过
一二六 四十七年夫妻竟永诀
一二七 王克敏再起实行统制
一二八 雷电一霎慈母痛归天
一二九 王荫泰任末代委员长
一三○ 释放教授冈村践诺言
一三一 雅尔达协定中俄诡计
一三二 波茨坦宣言日本乞降
一三三 太和殿受降盛极一时
一三四 胜利后平津形形色色
一三五 肃奸工作北方亦开始
一三六 蒋先生关垂戴笠道歉
一三七 老友受累达铨尽友谊
一三八 摒挡还乡葬先母亡室
一三九 追述汇业倒闭之经过
一四○ 父老相劝还乡度晚年
一四一 徐蚌会战国军受重创
一四二 和谈不成金融总崩溃
一四三 共军渡长江直下上海
一四四 庆稀告奋勇陪我远行
一四五 中共通缉穷途走香港
一四六 避居日本感旧雨温情
一四七 日暮穷途友情之可贵
一四八 留日时间种种之接触
一四九 日本五十年之今昔观
一五○ 盟军占领日本之闻见
一五一 故人云亡四女亦病故
一五二 卧病东京庆颐成婚礼
一五三 留日八年别时多感慨
一五四 来新大陆就养女儿家
一五五 米特兰市巡游之所见
一五六 游览都市泱泱大国风
一五七 故旧凋零我亦撄小极
跋语

编辑推荐

《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曹汝霖一生之回忆》的丰富内容和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早为史学界所高度重视,此系首度出版的中文简体字本。曹汝霖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而其一生的复杂经历,实不为此一事所囿。允许当事人说话,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这对当事人自己有揭示事实和表明动机两重意义。

作者简介

陈夏红
2009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史学”丛书,隆重推出了曹汝霖的回忆录《曹汝霖一生之回忆》。该书此前只在港台地区有出版,而且亦是很多年前的事情。适逢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出版此书,编者未必有心,但我们作为读者,不能不想想这位五四运动中被斥为“卖国贼”的风云人物了。
老记者徐铸成在其《旧闻杂忆》中曾提及,在其老家江苏宜兴小城市,五四时期曾贴满花花绿绿的大标语,诸如“誓死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打倒曹章王陆四大卖国贼”等等。徐铸成还说,“群众确实是实事求是”,因为这里面“王”所指的王正廷“亲日有名,卖国尚无实据”,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则毕生被戴上“卖国贼”的大帽子。
笔者之所以关注曹汝霖,并不全然是因为曹的政治结论,更多是因为曹汝霖是清末民初重要的法律人。不才并不认为法律人就一定是高大全的形象,但亦不敢坐看法政前人蒙受过分的不白之冤,只好检索资料堆砌成文,权且为曹汝霖说几句公道话。
曹汝霖字润田,1876年生于上海,1966年逝世于美国。祖父、父辈两代均在洋务企业江南制造局任职。曹汝霖18岁时,以第五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后入汉阳铁路学堂就读。1901年,曹汝霖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早稻田专门学校、东京法学院(中央大学前身)。1902年清政府派载振出使日本,曹汝霖以留学生代表身份与之结识。1904年曹汝霖学成毕业后,先和范源廉在东京开设“法政速成班”。不久后应载振之邀,回国后供职于载振担任尚书的商部,并兼任商律馆编纂。1905年清廷考试留学归来学生,曹汝霖考试合格并被授予进士,成为当时有名的洋翰林。大概在1907年前后,曹汝霖经徐世昌的保荐,获得两宫召见,授以四品参议候补。此后一直到1919年,曹汝霖都官运亨通,极一时之盛。
曹汝霖参与处理对日交涉事宜,可以追溯到1905年。这年的11月17日,中日两国全权大臣奕劻、小村寿太郎等在北京就东三省条约事宜展开谈判,袁世凯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与其事,而曹汝霖和唐绍仪等当时都是袁世凯的助手。这次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按照张学继先生在《袁世凯幕府》中的可笑的说法,“曹汝霖一出山做事,就参与了卖国的勾当”。
与此东三省事宜有关,大致到了1909年左右,曹汝霖奉外务部特派,前往东三省实地考察,脚步踏遍除了被日本占据的南满“关东州”之外的东三省各要津。曹汝霖考察后发现,日本逾越条约事很多,比如日本人在鸭绿江的伐木权,按条约规定以三十里为限度,而实际上日本人已进展至五十里处;并在鸭绿江上建筑铁桥,为修筑安奉铁路打下基础,对于清政府的抗议丝毫不理。曹汝霖在东北期间,会晤了时任滨江道尹的施肇基,得知俄国在东北的扩张实况,市面上充斥俄货。基于对日本、俄国祸华后果的得失权衡,曹汝霖回京后呈递说帖,建议清政府以小妥协换取大整顿,适当满足日本要求,如将鸭绿江的伐木权扩张到五十公里处,早日了结此多年悬案,“日本也许感我好意,将来不至处处与我为难”,而我们则趁此安稳环境赶紧整理东三省内政。曹汝霖提出了诸多具体可行的建议,如练新军、分县区以便治理、屯田寓兵于农、开设学堂、兴工业、练警察、开公路等等。这些建议未获清政府采纳。我们素有弱国无外交之说,而外交本身又是妥协之艺术,曹汝霖此建议,客观说来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清政府置若罔闻着实可惜。
此次考察回京途中曹汝霖获得清政府提拔。日本方面见此外交界新秀冉冉升起,对曹汝霖极尽拉拢之能事,曹汝霖亲日之说逐渐不胫而走。
1913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委任曹汝霖为“顾问”,屡次约曹至总统府谈话,并于不久后委任曹汝霖为外交部次长。日本人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之后,袁世凯政府不能同意,又不敢不同意,着实不安。曹汝霖参与有关“二十一条”之谈判,功劳苦劳一肩挑,在其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交涉事宜:“此次会议,我与陆子兴(陆征祥别号)总长,殚精竭力,谋定后动,总统又随时指示,余每晨入府报告,七时到府,总统已在公事厅等着同进早餐,报告昨日会议情形,讨论下次应付方针,有时议毕又入府请示……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条,议结者不满十条;而第五项辱国条件,终于拒绝而撤回。会议结果,虽不能自满,然我与陆总长已尽最大的努力矣”,“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
对于袁世凯称帝行为,曹汝霖持反对态度。袁世凯为保密计,不通过外务部而召见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作为袁世凯的好朋友,朱尔典在没有英国政府指令的情况下,率尔对称帝行为表示支持,坚定了袁世凯称帝决心。有次曹汝霖前往总统府,正好袁世凯召见朱尔典,当时总统府副礼官蔡廷干将朱尔典劝进之言和盘告曹。嗣后称帝失败,朱尔典竟宣称袁世凯不听他的规劝,曹汝霖在其回忆录中以“英使劝进误尽了项城”一节详细记录其事。
1919年巴黎和会失败,曹汝霖等亲日派外交人士成为重矢之的,被五四游行中群情激愤的学生痛殴。此后曹汝霖等递交辞呈。起初徐世昌大总统对于辞呈不予批准,对曹汝霖积极慰勉。学生运动一发不可收拾,迫于压力,徐世昌不得不于6月11日将曹汝霖等免职,并令其搬家以保障安全。曹汝霖被免职后,段祺瑞前来慰问,说:“这次的事,他们本对我,竟连累了你们,我很不安”。在其回忆录中曹汝霖坦陈,“此事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
曹汝霖被免职后避居天津,不再与闻政治。但曹汝霖的名声已一片狼藉,徐铸成先生言其在天津时,曹汝霖之子在南开上学,“课堂里坐的是独桌,因为没有一个同学肯同他并坐,下了课,也没人理他。”
1937年国难日重之际,蒋介石召集庐山谈话,曹汝霖亦被邀并前往共商救国大计。徐铸成就此认定,“听说,在华北沦陷后,蒋介石曾利用过曹汝霖,叫他‘曲线救国’,打入‘临时政府’当一名‘最高顾问’,一面要他递送情报。”不管此事真假,的确抗战胜利后曹汝霖先被短暂囚禁,后蒋介石手令戴笠,“润田先生有功党国,望即释放,优待”,曹汝霖即被无罪释放,1949年后先去香港、日本,后终老美国。
对于曹汝霖给予同情之理解的评价,来自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曾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在曹汝霖回忆录日译本序言中指出,“但他的亲日,绝非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一种坚强的信念,认为中日两国,如果不能合作,便不能希望有真正的东亚和平。”遗憾的是,这些持平之论毕竟无法为在中国臭名远扬的曹汝霖恢复名誉,一代法科出身的外交家就此留名青史,不亦悲乎?
2007年5月29日凌晨于昌平军都山下;2009年5月25日改定于昌平军都山下

图书封面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68节“五四运动终身受冤诬”、90节“张作霖开府称大元帅”、96节“成立冀插政务委员会”、99节“西安事变种下了祸根”、103节“庐山应诏蒋先生邀请”、133节“太和殿受降盛极一时”、134节“胜利后平津形形色色”、138节“摒挡还乡葬先母亡室”、141节“徐蚌会战国军受重创”、144节“庆稀告奋勇陪我远行”、145节“中共通缉穷途走香港”
  •     QQ443407599,非诚勿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曹汝霖可谓大名鼎鼎,“二十一条”、“西原借款”、“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等这些大事件都和这三个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之而来的定性又大多为“亲日”、“汉奸”、“卖国贼”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曹汝霖流落异国他乡,在时日无多的夕阳岁月里,回想自己的一生,他留下的回忆无疑就有了一种亲证历史、还原事情本来面目的朴素价值。当我们随着他的娓娓道来,从正史看野史,再从野史反证正史,不能不因历史的扑朔迷离而低首徘徊,怅叹不已。自序里,曹汝霖说 “自服官外部,职务所系,与日本接触特多。终清之世,中日交涉皆以和平解决,由是反对者疑我迁就日人,以仇视日人者转而忌嫉于我,加我以亲日之名。及入民国,日本态度趋于强硬,乘欧战方酣,逞其野心,出兵占领青岛,犹以为未足,又提《二十一条》。余与陆子兴(徵祥)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国人既怀恨日本,遂益迁怒于亲日之人。甚至张冠李戴,谓《二十一条》由我签字;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大有不共戴天之概。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清夜扪心,俯仰无愧。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 我想,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影响了曹汝霖一生的两大关键之处:一是与日本商谈“二十一条”;二是巴黎和会北洋政府失败,引发五四运动。这两大关键,再加上曹汝霖主任其事的“西原借款”,华北沦陷后出任伪职务等等,不仅“坐实”了他的“亲日”、“汉奸”、“卖国”之名,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进程,这些重大事件在教科书上可谓板上钉钉,不刊之论。 而这些,在去国还乡的曹汝霖看来,他无疑受了莫大的委屈与误会,以至年近九十的他回想起来,愤愤之情,仍然溢于言表。对于这些关键之处,曹汝霖在回忆录里做了详细说明。 关于二十一条,在曹汝霖的笔下,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有清醒认识:“意在控制我国,不可轻视”,至于如何与日本交涉谈判,哪一条可以退,哪一条决不含糊,袁世凯“逐条用朱笔批示,极其详细”,在谈判中,“我与陆子兴总长,殚精竭虑,谋定后动。总统又随时指示,余每晨入府报告,七时到府,总统已在公事厅等着同进早餐,报告昨日会议情形,讨论下次应付方针,有时议毕又入府请示……”最终,幸赖我“府院一体,上下一心”,“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条,议结者不满十条;而第五项辱国条件,终于拒绝而撤回。会议结果,虽不能自满,然我与陆总长已尽最大的努力矣”。外交为内政之延续,公理战胜强权说到底只是一种幻影。其时北洋政府成立不久,虽然“……全国统一,各国正式承认,白狼之匪已平,中央威信已立……”,但在另一方面的日本,早已初步完成自己的工业化,更于1904年战胜俄国,世人为之侧目。在此形势下,向日本讨价还价、处心积虑”卫一点权益,无疑是与虎谋皮,焉能长久? 在与日本交涉二十一条过程中,袁世凯并没有不顾实际,拍案而起。他一面谈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内容,希望得到英美支持抗衡日本。最后在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叫嚣宣战的压力下,他方才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的部分条款。对于要不要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北洋政府内部有较大争论,段祺瑞主张强硬,不惜一战,而袁世凯则从现实出发,决定接受二十一条中的不满十条,因为这“虽有损利益,尚不是亡国条件……从此各尽各职,力图自强,此后或可有为”。可惜对于北洋政府的苦心,“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尤异者,我虽列席会议,而此约之签字者是外交总长陆征祥,我是次长何能签约?世人都误以为此约由我签字,张冠李戴,反而未提及陆氏,亦是不可思议之事。” 据曹汝霖的回忆,被迫接受“二十一条”后,袁世凯颇有振作之意,“总统以屈于最后通牒,认为国耻,发表告诫百僚书后,一时曾力图振作,督促各部,于兴利除弊应行建设之事,指示周详,以期百废待举……”。 根据新权威主义代表萧功秦先生的观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是典型的强人政治模式。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过渡性历史人物,一方面具有朴素的现代化意识,另一方面又具有浓重的旧官僚气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袁家长制的权威有效地保证了国内建设的逐步开展,避免过早地陷入于敌争战之中,但从另一面看,袁的强人政治缺乏权力制衡,一旦他 “渐生自满之心”,沉迷于帝制的美梦中,就没有谁能有效制止他的行为,北洋政府也终于陷入一败涂地,群雄纷争的局面。袁世凯死后,“中国迅速进入了群龙无首的政治真空时期……那些具有不同政见与利益的部署之间,……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妥协机制,所以在发生矛盾时,极容易走向武力冲突与抗争”。 关于北洋政府树倒猢狲散的过程,曹汝霖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段祺瑞再造共和等……在这番岁月里,曹汝霖另一个为后人诟病的就是他经手的西原大借款。该借款以东北等地森林资源为担保,极大地损害了国家权益。但从曹的视角看,他于此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较孚众望,段祺瑞“谋统一非用武力不可,用武力必须筹备军费”,而当时“地方统税,本应解中央,各督军藉口作为中央驻在各省军费之用,截留不解。故收支相抵,月亏约八百万元,……只靠借款,岂是办法……目下急需军政费,只好出之借贷”,“财政空虚,欧战方殷,舍日本外无从商量”。 在回忆录里,曹汝霖详细记载了西原借款的来龙去脉,以及资金的用途走向。“余摄财政十个月,经手借款为一亿零五百万日元。此外参战借款等,均为陆军靳云鹏经手,与财政部无关,余亦未尝顾问。而我经手借款之中,除了二千五百万日元为交通银行所借,二千万日元为东海所用,财政部实用者只有六千万日元,合之银元尚不足五千万元。而余在任,官员无欠薪,军警无欠饷,学校经费月必照发,出使经费月必照汇,即清室优待费用四百万元从未积欠,至交卸时,库存尚有三百万元,此皆财政部有帐可稽……”“自知才疏任重,遭谤招怨……后由财部库藏司出纳主任周叔廉君辑有西原借款收支小册子,分门别类,按月日登记,一目了然,阅之自可明了西原借款之用途矣。” 对于五四运动。在曹汝霖看来,他的委屈就更大了,在他眼里,他只是段祺瑞徐世昌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身不由己被架在了火炉上。尤其是当五月四日之后,学生运动已有平息之势,可是政敌林长民居心叵测的陷害却再掀风浪。 “岂知不多几天,有友来告,学潮又起来了。这次似有背景,且像有组织,有名人在街头演说,不是学生,历数你们种种罪恶,中有一人,你亦相识,竟舁了棺木在旁,大骂你为亲日派,甚至说你不但想出卖山东,连中国都要给你卖掉。说你签了廿一条还不够,将来必将与日本签中日合并条约呢,你们学生,怕还不知道。还说他有权力,可能杀我,我拼一条命,跟他斗到底,故将棺木预备在此。此人演说即在北大近处,顿时学生来听者数百人。学生大声说道,我们也非跟他拼命不可。于是这人帮助学生,设立学生联合会,派学生到上海联络。且运动商会,要求罢市。上海学校亦同时响应,但商会不很听他们的鼓动。上海有青年会会长朱某亦是好出风头的人,趁此机会帮助学生,向商会董事要求,且叫学生向商董磕头跪求,说得痛哭流涕。商董无奈,允开会商议。报馆亦附和鼓吹,说和会失败,全因我们三人对日外交失败之故。学生联合会又运动商会联名电政府,请求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以谢国人。政府接到此电,以为机会正好,即不等我们上呈辞职,竟下辞职照准之令矣。……”这段文字描写的惟妙惟肖,读之令人如临其境。当然,以今天的眼光视之,曹汝霖对五四运动的认识自然简单。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民族主义的街头运动,还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和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向。“此事对我一生名誉,关系太大”,五四运动给曹汝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从此脱离政界,另一个更深刻的影响就是“卖国贼”之名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不意国府编辑教科书又将此事列入教科书,加以渲染,遂使全国学子,知有五四运动之事,即知有不佞之名,不佞之谤满天下,实拜国定教科书之赐也。”当然,时过境迁,他回忆该事件,也有了较为平和的心态:“此事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 这三大事件可谓一步步将曹汝霖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从曹汝霖的角度看,他参与二十一条谈判、经手西原借款、参加巴黎和会,只是在其位谋其政,尽职尽责,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以当时之实际情景而论,中国自1895年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一方面是国是不振,另外一方面是外强压力不减。二者相互激荡之下,中国的民族主义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目。在一种“救亡压倒启蒙”的社会心态下,凡是主张对日本采取务实、渐进策略的人,似乎都得了“卖国”之名。在我看来,亲日与卖国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亲日,只是一种思想取向和态度,这种取向和态度一般建立在对日本有真实感受,对自身实力有切实认识的基础上。亲日的人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偏向与日本合作,试图通过学习日本、借助日本力量谋求自身发展,虽有一时一地之失,但辗转之后,还是为了自身长远利益。卖国,则是一种赤裸裸的现实交易,他们可能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或者胆怯,将民族权益主动献于“友”邦,虽然有时候这种“馈赠”可以伪装成“曲线救国”。当然,有时候,亲日与卖国之间,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从亲日投降为卖国,或者从卖国幡然为反日,大有人在。留美之人大多亲美,留日之人大多亲日,这很自然。一方面是这些人负笈海外之时,思想大多正处于萌兴之际,见得他人强大兴盛,心生向往,回国以后大为宣传,以为楷模,这无可厚非。再加上所在国也留心在留学生中或悄无声息,或大张旗鼓地施以恩惠,培养亲己势力,这就更好解释了。 从曹汝霖的经历看,他留学日本之时,日本明治维新已经近二十年,工业、教育、交通、军事焕然一新,斯时斯地,热血青年的他又多赖日人照拂,再加上“当日俄开战之时,我尚在日本,见日本军人之踊跃从军,我已心中感动。回国后,又见日本无条件归还我东三省领土,其慷慨仗义之精神,已使我心折。我想小村既有此愿望,终能见之实现。且以日本工业已有基础,惟缺乏原料,我国蕴藏丰富,而工业落后,假使两国亲善提携,有无想通,同时并进,假以岁月,不难同为富强之国,同为东亚两大强国,不但防俄,且可维持东亚之和平。我基此心理,亲日之感,由此而生。” 当然,曹汝霖一再强调,他之亲日,亲的是日本友善之人民,而非横行无忌之军国主义。全面抗战一触即发之际,曹汝霖受邀赴庐山面见蒋介石,对与如何与日本作战、注意事项等等都有所进言,颇为蒋介石所赞同,应该是进一步增强了蒋介石的持久抗战决心。当有人问他为何转换观念,他说“我主张亲日,不是亲帝国主义者的日本。现在他们侵略我国,与我为敌,怎能再讲亲善?”曾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在曹汝霖回忆录日译本序言中也曾指出,“但他的亲日,绝非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一种坚强的信念,认为中日两国,如果不能合作,便不能希望有真正的东亚和平。”(该序内地百科全书版无) 但纵观曹汝霖一生,我觉得,曹的身份仍然有颇多暧昧不明之处。举例而言,华北沦陷之后,虽然他坚辞华北伪政府主席,联准银行董事长等等,还借助自己在日人中的影响力收容协和医生,保释了一批爱国人士,这些都值得称道,表示了曹汝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良心。那么他出任伪政府最高顾问(虽然并不问事),后又出任中日合资的印书馆,为日人开采煤矿出谋划策,这些就难逃“汉奸”之实了。当然,他的汉奸和汪精卫、王克敏之流还是有区别的。 从他的回忆录看,曹始终觉得自己并没有为日本人奔走效力,甘为倭奴,但是当1937年日本人彻底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大肆侵略华夏之时,这个时候曹竟然没有离开沦陷区,这实在难以理解。当然,历史是复杂的,历史的真相也不是一部回忆录就可以简单还原的。在回忆录里,曹汝霖诉说了回复日本关于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的过程:由陆总长及余并施秘书,亲送至日使馆,交与日使日置益,已在午夜,时为五月九日十一时也。余心感凄凉,若有亲递降表之感。在回来的路上,陆并和他详说了当年与俄国交涉旅大问题的屈辱,更甚今日,曹由是感叹弱国无外交。这个细节颇值玩味。我无法想象,在曹汝霖为国是奔走的日子里,在蜗居沦陷区亲历日本人暴行的日子里,在抗战胜利的日子里,在不得已流落他乡的日子里,那一夜的屈辱是否在曹汝霖的梦境里反复出现……
  •     便如看电影无关风月一般,看此书无关政治,便是细看那一个年代的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个心态变化,从一个人的视角去了解那一段纷争杂乱,一切都是那么一鳞半爪的历史,细细品味,只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如果加了某种眼光,便是首先落了下乘,那你就无法体会他的心里路程,这就好比同行冤家一样,你就无法正确对待对方的事物。所以,放下心态,便是一本简简单单的细细道来的人生历程。

精彩短评 (总计98条)

  •     其实对曹汝霖的评价一直以来不够客观,这是本自辩的书,值得一读。
  •     书的形式风格违背作者气质和内容,缺乏历史的艺术设计导致如此装帧,无奈看旧版
  •     曹汝霖一生经历复杂,在晚清和民国的历史上,长期处于最敏感、关键的地位。这部回忆录是他晚年寄居美国时完成的。由于是当事人自己撰写的,这部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非常高。
  •     持平之论。我看曹汝霖写袁项城时,类比胡兰成写汪兆铭,真是觉得一旦发迹的时候,要像孟尝君那样,养三千食客,以后即便坏事做尽,还有人念着你的好。还有,李合肥那句“当世非袁不可”,果真如此。项城要是不受其子克定及劝进的谗臣蛊惑,结局会好一点吧。
  •     很精彩的一本书,主要的内容还是前清和民国时期的故事 对于很多事儿,记述的是第一手资料,贵在真实吧,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是对于 袁世凯 段祺瑞 张作霖等人的第一手观察 但曹终究还是亲日的 虽然在书中各种自辨吧 在抗战中的表现,比汪精卫之流固然要好很多,但其实也并不值得夸耀 终究流落于异国,而且优先还是去了日本 只能 呵呵了 对于纳妾等的内容写的很直率
  •     半白话文看着不免有些累,还是年前就开始看的了。没记错的话他说自己是中国第一个领律师证的吧,偶像……不过到300多页抗战后的就兴趣不大了。
  •     任何事情聽聽雙方的解釋這樣比較客觀,今天有機會看看他曹老寫的和以前我們所知道的做對比未嘗不是個有趣的事情。
  •     好玩的故事
  •     对历史不敢妄议,是是非非谁又能道的明白。曹留学日本时明治维新已经近二十年工业教育交通军事和当时的中国比较下亲日也正常。至于他签订的条约,这都是当局者的无能他是外交官能抗拒命令嘛。人富足后若想身心自由绝不能涉足官场商场!
  •     颇感陈丹青所谓的民国范,确实都很有范,书中言道:袁项城在清时极力推进革命,而小徐老徐等都全力回收疆土和主权……………… 那个年代,远非我们臆断的那样,深感我们错过了黄金白银的时代,而碰巧在一片黑暗之中。
  •     读完这本书能让人基本搞清建国前50年的历史史实,比教科书更真实更鲜活. 在写史的同时也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和众多有宏图大志而终不能挽救国家的北洋人物,同时还有对中日关系做了客观的评价,悲哉一生,我读一潸然泪下,为国运,为作者之情怀!
  •     极好。惟繁简转换处有些微错漏,白璧微瑕而已。读至卷末,曹知袁家骝吴健雄研究“物理原子”有成绩,“喜项城有后”,读者心中感慨何如!
  •     九十年人生,上海、北京、天津、台湾、香港、日本、美国。中国百年历史都在他眼中。不无自我辩解之意。性情倒算中平。改变了我得自历史课上的对近现代人物的看法。无多文人气,很多掌故。不错。
  •     这本书是“大汉奸”曹汝霖的自传,40多年前就在香港出版了,今天在国内得以出版应该说是一件幸事。这表明我们开始正视历史了,尊重历史了。千秋功罪谁人曾于评说。对于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业绩(劣迹)还是应该放在历史的角度来评判,而不是站在政治的角度来评判。曹汝霖也算是一代名人了,从“五四”运动出了名以外,他还有那些鲜为人知的事情,通过此书我们可以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     无趣的文字记有趣的事,愈发无趣。
  •     历史的说法,可以看看
  •     书很有意思,但不太经济。
    纸质太厚,增加读者多方面负担,此当今出版界一大陋习也。
  •     曹氏一部回忆录就颠覆了整个近百余年中国史主体叙述架构!此书意外摆脱了近代中国史单向度思维的束缚,堪称记史经典!
  •     曹汝霖的这本回忆录,写得很坦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太尼玛贵了= =|||| 20151001改:当年我得多穷在一本58元的书下面留言太贵了。。。虽然跟我党相关的地方有明显删节,但是依然很好看,很值得看
  •     于日本人偏袒太多
  •     只找到四七节的电子版,有个地方挺有意思的,前阵子新闻说在抄某官员家底的时候,同时看到了行贿人的简历,但历史其实是重复和相似的,慈禧的家底捐出来的时候每一笔贿款也都有记录!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提供了不少历史细节,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太主观。毕竟是局内人,立场影响叙述,必然的
  •     照片印得质量很差呀,真怀疑是盗版书
  •     不错 很好的书 值得看
  •     非常好看,可读性很强
  •     刚收到书,没来得及看,但书的品相(纸张和印刷)极差。价格并不低,翻阅起来像是盗版书!另外,近来也感觉卓越对书的包装也非常粗糙,马虎,书的表皮经常出现污垢。
  •     当代中国人花了二十年学东西,然后又要花二十年去洗掉这些东西。
    先不要把教科书那套**拿来东套西套,先沉下气,看一看历史上的人是怎么说。然后再重新评判。每个人的回忆录,总会粉饰自己。曹汝霖当然不例外,尤其生前已背负恶名,更要为自己辩护。所以看他的书,不可全信,但亦不可全不信——要知道一个人做出什么举动,是有原因的。有些人,恶未必那么大;有些人,其实不恶;有些人,伟大光辉之下,其实是罪人。
  •     意识形态的评判搅浑了对历史的认知,就像法庭辩护一样,也要给被告人以自我辩护的权利。借李宗盛的歌词就是把道义放两旁,把历史真实放中间。
  •     这本回忆是记述性文字,算不了文学作品,但由当事人撰写,能反映客观历史。
  •     文笔极好!但别买这个阉割版,网上有全本。
  •     越来越觉得青年时刻对人一生影响的重要性。
  •     前2/3第一手历史内容更丰富一点,后面作者离政界远了,水分就多一些了。
  •     3.5星,果然是亲日派啊。文中说吴佩孚和日本人眉来眼去,领日本人津贴,和我们以前知道的完全不同。
  •     “五四”运动中名联一副:“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落款为:“北京学界同挽。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遗臭千古。”为高师学生张润芝所撰。
  •     很好的书,不过据说有删节。但是在网上也没能找到台湾版。没办法。就买个国产的吧。
  •     很多名人不为人知的事情。了解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常态,有意思。
  •     过两天写读书笔记٩(●˙ε˙●)۶
  •     不管他怎么写,怎么态度,这些事实,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史,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我把他放在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简体字版,希望能换成港版)的旁边。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曹汝霖的一生非常特别!
  •     这样的说真话的回忆录才看的过瘾。
  •     總體還可以,就是寫法比較老舊,不象現在人們習慣的文章寫法,讀起來有點不適應,全書還算客觀,當然也是為自己辨護,從中能夠了解當時的不事件,有所收獲.
  •     洁本,不推荐。还是台北传记出版社那本好。
  •     该书对个人不做多少发挥,历史资料上颇可借鉴。涉及到对日本的态度时,无论怎么掩藏,总还是有点亲日的意思。卖国贼倒是许多人叫出来的,本人以为过分关注于此无意义,以国家利益换取个人或者政权生存者多矣,慷慨激昂的叫喊多是,但此人是个无立场的人无疑。
  •     不够精彩,只能算他自己的历史流水帐吧
  •     这种半文半白话,看起来真是有点点费劲
  •     @20130816
  •     ナル推荐的书,相当厚,拖了好久才看完。从着墨不多的慈禧和西园寺到私交甚密的袁,段与吉田,从平津旧俗到东京市街的变迁,能够感觉到著者努力从多个侧面拼接出一个大时代的全景,而其笔触之丰富在中文回忆录中也并不多见。
  •     原拟看一下火烧赵家楼一节的自辩,不想翻开即被其不加矫饰不避褒贬直述经历之风格吸引,一气终卷。因作者身份之特殊,此书虽更近日记体且亦多带个人知见,然与叙述同期历史之课本相较,完胜无悬念。失节祸国之说为其一生之痛,因此每至二十一条等关节处总是详尽叙述,虽知世人无尽信之可能,然一吐为快亦有几分可爱。其笔下之袁项城乃极高智商之政治家,亦重情义识大体,唯时事世事所逼,“一念之差,贻恨千古”,在其眼中仍为一世英主。若以八卦史料之角度观之,的确颇多爆料之处,因其多为亲历者或一手转述人而比某些杜撰之野史可信不少。蒙陆兄赠此书多时未观,今日才感入藏一册可喜。
  •     读史使人智慧。
  •     没读哪
  •     此书关于五四记载的并不多,据曹回忆,当时只有三四十个没有警棍的警察,并不像电影《辛亥革命》里那样实枪核弹压压一片,“不意国府编辑教科书又将此事列入教科书,加以渲染,遂使全国学子,知有五四运动之事,即知有不佞之名,不佞之谤满天下,实拜国定教科书之赐也。”(P213)如果给这本书自拟章目的话,一、游学杂记;二、官场秘笈,袁之权术,亦何尝不是弱势政权人情社会下的无奈;三、北洋余闻;四、左右为难,在这一部分,“我真不懂日本名为反共,而做事都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P350);五、旅外琐记,温情自溢,尊极辱极,亦是寻常老人寻常人家。
  •     在民国时期,那个年代,一个职业官僚,如何不站错队,是件困难的事情。如何不被人利用,更是难上加难。
    曹汝霖在日本留学,亲眼所见日本的发达,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应该友好帮助中国。逐渐形成了亲日的思想和做派。回国后,长期负责对日外交工作,被大众视为日本的代理人,卖国贼。在五四运动中,被目为三个卖国贼之首,火烧赵家楼就是他的家产。
    他在回忆录中说,亲日不等于卖国。他承认自己亲日,对日本有好感。但,外交工作要脚踏实地,不能受民众情绪的影响。并且,一国的外交策略是国家意志,不受外交官的个人好恶的支配。弱国无外交,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力量所能扭转。就像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叱咤风云,又能奈何呢。但是近代以来,“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外交官何止一个。
    在抗战期间,他又多次受到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但终未投敌,还利用自己的关系,保护了一批爱国学生,功德功德。
  •     牺牲者
  •     本书在内地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时间。曹汝霖的一家之言,不乏为自我辩护之嫌,但对大多数历史事件的纪录,仍旧真实,值得一读。
  •     且不说功与过,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几乎流亡他乡,远殁故土,不得不说这是国家的损失。某党最大的错误也是污点,我认为就是文革时期彻底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系统,造成了民国历史的真空和断层。说回曹先生,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敬去瞻仰,此回忆录可通过他的回忆来一览清末民初直到文革整个的中国脉络,好书,值得推荐。
  •     首先曹汝霖即便不算汉奸,亲日确实是板上钉钉的,而本书又是自传,个人观点和美化自然少不了,看的时候自然要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看不看这本书,都不曾认为曹汝霖是个好东西,不过,从另外一种视角看待历史,则是我比较喜欢的。如唐德刚的《袁氏当国》,还有《文武北洋》。历史人物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纯粹的好与坏。好的纯粹坏的纯粹,即便是在小说里,也幼稚可笑的,而更可笑的是,这种纯粹却经常出现在历史课本里。中国的历史教育,其实应该改名叫政治历史;就像中学的政治经济课一样。我们上学的时候看到的所谓的历史只是部分事实,我们应该去学会多侧面的接触历史,独自思考,站在历史人物的性格逻辑上去看思考历史,到底什么更接近于真相,而不是用教科书里定义好的忠奸善恶、也不是用《曹汝霖一生之回忆》里的忠奸善恶。半文半白的写法看起来比较累,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历史,也不是坏事。
  •     当事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受益匪浅。
  •     这些生动的回忆跟片面的回避一些重要内容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教科书是两码事
  •     当时只剩一本了,所以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还是很值得的。
  •     书还没看,但估计不错
  •     作者在清末就作到外部侍郎,以后终生与政界高层周旋,所见所闻有弥足珍贵者。尤其在华北事件前后,由于长期对日折冲的经验,令到作者对日本军阀有清醒的认识,终于屏除王克敏、王揖唐等汉奸的纠缠,没有与其同流合污,晚节得以保全。至于作者到老一直不能释怀的“火烧赵家楼”事件,平心而论,处于19世纪下半、20世纪上半,中国事洋务、外交而不被目为卖国贼者,亦鲜矣。
  •     民国人物,争议颇多
  •     好书,未知是否有删节
  •     历史百分之百还原,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部分还原还是有可能得。
  •     民国历史的亲历者亲述的与教科书不一样的历史
  •     书的印刷质量与内容均不错
  •     乘折扣第三次买这本书!准备送给志同道合的好友!

    九十老人一生之回忆,难得的近现代史料,尤其爱读作者亲历的袁大总统事,非常精彩!

    阅历丰富,笔墨生动,趣味盎然,值得宝贵的书!只可惜书非原著,对于GG之争有删节!!
  •     值得一看,不同的历史叙述。比如对于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从高层权争的因素
  •     看完好感慨!
  •     有个想法,建议亚马逊设一平台,能让经常购书兴趣相近的读者相互交流,就如开心网找朋友一般,让读者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能找到意趣相同的朋友!望引起重视,应能对网站有所裨益!
  •     听说很好
  •     大陆版本有删改,且不标明,很过分,有欺骗行为,望各位买家注意
  •     民初那段還行
  •     我对这位被现今中国现代史否定的人物改观了,同时,我相信他回忆录中大部分的自述(
  •     想了解历史的很值得一看
  •     传奇的人生,耄耋之年写出这样一部精彩纷呈的书!一部如小说般妙趣横生的中国近代史,岂可多得哉!曹公少年得志,留日归国即获重用,历经晚清,北洋和南京政府,49年后旅居海外,许多重大事件如清末立宪、二十一条谈判等皆亲历,五四运动更不用说,整部回忆录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只不过少了几分世故,多了几分赤子之心,语言精练生动,叙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尤其对于晚清北洋的掌故秘闻,对于袁项城(世凯)等北洋的掌故系实录,是本书的华彩乐章,极生动可读。不过作者于五四之后淡出政坛,诸多事件非亲身经历,加之年老回忆有误,一些情节于史实不符。书中对涉及国共之争的许多地方作了恰如其分的润色.
  •     文体显得老了点,读起来费点劲。但那是历史啊。
  •     读此书,对于了解作者生活的一段清末民初的历史大有帮助。
  •     我喜欢这样的历史
  •     老曹有生活
  •     好书
  •     不一样的价值观,不一样的观点,项城被国人误读; 虽不是汉奸但是从甲午中日之战到八年抗战,不明白此公到底是哪国人 此书大陆版仍然因为国情需要而非“足本”,整篇删去了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版本中曹郭静真及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序言。其它的删节主要是68节“五四运动终身受冤诬”、90节“张作霖开府称大元帅”、96节“成立冀插政务委员会”、99节“西安事变种下了祸根”、103节“庐山应诏蒋先生邀请”、133节“太和殿受降盛极一时”、134节“胜利后平津形形色色”、138节“摒挡还乡葬先母亡室”、141节“徐蚌会战国军受重创”、144节“庆稀告奋勇陪我远行”、145节“中共通缉穷途走香港”等有关中共的内容。
  •     不听“负面人物”声音的历史是单向度的
  •     这套丛书所选人物都很好,本本过硬,可气的是,本本品相都极差,用纸更差,定价极高,真是糟蹋好书。
  •     看看五四被告的观点
  •     看书多一份真实的了解
  •     补记
  •     百年风云,造就历史车轮。五四遗产,牵扯时代脉搏。一代人杰,几被遗忘。
  •     很不错的书,适合喜欢近代史的人
  •     读的是1966年香港初版,但豆瓣未收录亦无法添加
  •     可惜的是,又是删节本
  •     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信度高
  •     笔者治中国近现代史,最大的感受就是近世以来,国人恒持一种虚骄的爱国主义高调。持此论者不察中外时势,只以感情用事,认为对外强硬者必为爱国志士,而主和或妥协者必为卖国贼和汉奸,由此就造成一些不负实际责任,务为高论的局外旁观者博得举世赞誉,而为国分忧,切实做事的当政者则身败名裂,遭人鄙弃。典型者如晚清的翁同龢与李鸿章。入民国后,曹汝霖身当外交首冲,经五四运动后,国人皆曰可杀,卖国贼的名声长久的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亦成为此论调的最大受害者。骂曹陆章为卖国贼,若是不解内中情形,易于感情用事的青年学生到也罢了,而历史学家们素以理性客观相标榜,竟然也不辨是非,随声附和。此情此景虽实在可悲,但也可以理解。因为长期以来,在极权统治下,史学家已丧失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成为御用学者,中国近现代史的书写已实际沦为政治宣传,而执政党又素以反帝反封为己任,排外主义的恶毒流布中国。故而一部中国近代史已严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而国人自幼即接受此种教科书,根深蒂固,历史的真相长期得不到纠正。对于曹汝霖,顾维钧先生曾有论,认为曹先生是能干的外交家,是拥护国家利益的。此为确评。世人诋毁曹汝霖最力者,有三项罪名,一曰中国最大的亲日派,二曰参与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三曰中日战争期间沦为汉奸。这三条罪名除头条尚容商议外,后者皆难以成立。曹汝霖早年出身日本政法大学,又感于日本经日俄之战后向中国交还东北,遂生中日亲善的想法。其主张以为,“日本工业已有基础,惟缺乏原料,我国蕴藏丰富,而工业落后,假使两国亲善提携,有无相通,同时并进,假以岁月,不难同为富强之国,同为东亚两大强国,不但防俄,且可维持东亚之和平”。观察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形势,曹汝霖的主张并不失为一条出路,若两国具远大目光之政治家互相合作,何来日后之惨痛悲剧。然而极端军国主义精神的蔓延,使得日本国内政治形势逐渐逆转,主张侵华的少壮派军人以下克上的方式,暗杀盛行,促使实现其激进的政治主张,其气焰之嚣张,已使稳健的文人派大臣无力控制。亲华势力日益弱,侵华势力日益强,日本在侵华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其侵华举措亦愈演愈烈。随着中日政治形势的恶化,曹汝霖的中日互扶互助,共同发展的主张已成不合时宜的空想,曹氏自然不能不有所反省和变动。“我之亲日观念,因之亦有变动,盖可亲者为有正义感人情味之日本人,若暴戾侵略之军阀,则惟痛恶而深绝之耳。”曹汝霖对日态度逐渐转变为主张抗战,1935年蒋介石邀曹汝霖庐山一会,询以对日本战事的看法。曹谓,目下日本政府已无控制军人之力,和平解决,慑于军人,无从谈起。军人气焰愈高,欲望愈大,少壮军人已渐抬头,我们均不能谈和,为国家为民族,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一途了。所以说,曹汝霖是亲日派,这一点不假,但亲日派与亲英美派皆为外交策略,以中国获得利益为前提,绝不能等同于卖国派。同时又要给与时间限制,曹汝霖前期是亲日派,后期是抗战派,只提前期而不提后期变化,就容易予人误解。至于二十一条,世人误会尤多。袁世凯身历甲午战争之酷烈,向以日本为中国大敌,亲英美而仇日,而日本对袁世凯亦同样恶感,处心积虑以拆其台,二十一条即为其政策之实践。当此之时,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陆军总长段祺瑞谓中国军队抵抗日军,只能维持四十八小时,殆非虚言,故而外交谈判实为减轻国家权益损害之唯一途径。袁世凯对日本条件逐条驳斥,以为中方谈判依据,幕后指导,而陆徵祥和曹汝霖为前台折冲樽俎者。中日谈判持续四个月,陆曹二人历尽艰难屈辱,条条节节与日据理力争,虽不能做到不失权益,但已争取把损害降到了最小。一向有亲日倾向的曹汝霖,日方会谈纪录也说他“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情绪颇为激越”。日本唯恐夜长梦多,最后以大兵压境之势力逼中国签约,中国政府迫于无奈遂签订城下之盟(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原件,和签订后的新约,二者又有霄壤之别,不可不注意)。世人谓袁以签订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帝制的支持,殊为荒谬。中国政府应对这次危机,举措大体还算得当,曹汝霖即使无功劳也有苦劳。至于五四运动激起全国反对曹陆章的狂潮,此中既有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给与国人的刺激,国人泄愤必须有人作为替罪羊,又有政治上的明争暗斗和不怀好意的鼓动宣传。此次风潮中,曹氏实有冤枉之处。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之。七七事变后,由于双方实力相差甚大,平津迅速沦陷敌手,日方组织伪华北政权,拟以吴佩孚或靳云鹏做元首,曹汝霖任总理。日本第一阴谋家土肥原贤二和华北方面军机关长喜多诚一,均拜谒曹汝霖,希望曹出山任职,然而皆遭曹氏婉辞拒绝。之后日方和伪华北政权人员亦有来劝请,曹氏仍不应。但曹氏身在日方铁蹄下讨生活,又不能不虚与委蛇,担任了两个名誉性的顾问和谘委,只吃粮不干事,后又兼了几个商业性职务。曹汝霖日本故旧较多,沦陷区的同胞遇有困厄,皆求曹为帮助,曹无不尽力而为,其营救的同胞中还有重庆方面的地下党。抗战胜利后,曹汝霖以担任伪职而遭拘禁,但随即释放。蒋介石巡视北平听说此事后,命戴笠亲自登门向曹道歉,戴笠谓曹氏向称亲日,竟不就政治职务,蒋委员长亦称可贵;本来逮捕名单并无曹氏,是下面人不知情,抓错了。论人应看大节,亦应细查虚实,在整个中日战争期间,曹汝霖没有做过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际行为,反利用私人关系,为沦陷区的同胞作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因此可以认定曹汝霖保全了晚节,其在沦陷区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北洋集团因遭受政治和社会歧视,保留史料甚少,而曹汝霖的自传就于民初北京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揭橥内幕真相甚多,并对于北洋集团政要人物,亦多有精辟论述。故而此书史料价值极高,且亦富于趣味性,欲了解民初历史和北洋集团者,此书犹不能不读。笔者嗜读回忆录,认为有关北洋的回忆录中,可补正史极多者当属曹汝霖和顾维钧的回忆录。
  •     看回忆录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特别是看一些以世俗眼光开来是失败者的回忆录,会有很多未曾发现的惊奇,曹汝霖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这位在官方史学中早已定位的历史人物,其实并不完全是那样的一个人,历史风云,吊诡晦涩,如果仅仅是满足于一个既定的标签,那么我们的思考就终结了,历史也就没有意义了
  •     曹汝霖,清末民初的关键人物,所作回忆录不可不信,不可尽信。PS:李大钊、西安事变两段似尿非尿,当为被阉。
  •     是非功过,真相何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