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曾国藩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35458094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湘乡县第一号乡绅家,正在大办丧事。 这人家姓曾,住在县城以南一百三十里外的荷叶塘都。荷叶塘位于湘乡、衡阳、衡山三县交界之地,崇山环抱,交通闭塞,是个偏僻冷落、荒凉贫穷的地方,但矗立在白杨坪的曾氏府第,却异常宏伟壮观:一道两人高的白色粉墙,严严实实地围住了府内百十间楼房;大门口悬挂的金边蓝底“进士第”竖匾,门旁两个高大威武的石狮,都显示着主人的特殊地位。往日里,曾府进进出出的人总是昂首挺胸,白色粉墙里是一片欢乐的世界,仿佛整个湘乡县的幸福和机运都钟萃于这里。现在,它却被一片浓重的悲哀笼罩着,到处是一片素白,似乎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过早地降临。 大门口用松枝白花扎起了一座牌楼,以往那四个写着扁宋体黑字——“曾府”的大红灯笼,一律换成白绢制的素灯,连那两只石狮颈脖上也套了白布条。门前大禾坪的旗杆上,挂着长长的招魂幡,被晚风吹着,一会儿慢慢飘起,一会儿轻轻落下。禾坪正中搭起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里供奉着一块朱红销金大字牌,上书“戊戌科进士前礼部右堂曾”。碑亭四周,燃起四座金银山,一团团浓烟夹着火光,将黄白锡纸的灰烬送到空中,然后再飘落在禾坪各处。 天色慢慢黑下来,大门口素灯里的蜡烛点燃了,院子里各处也次第亮起灯光。曾府的中心建筑黄金堂灯火通明。黄金堂正中是一间大厅,两边对称排着八间厢房。此时,这间大厅正是一个肃穆的灵堂。正面是一块连天接地的白色幔帐,黑漆棺材摆在幔帐的后边,只露出一个头面。幔帐上部一行正楷:“诰封一品曾母江太夫人千古”。中间一个巨大的“奠”字,“奠”字下是身穿一品命服的老太太遗像。只见她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幔帐两边悬挂着儿女们的挽联。上首是“断杼教儿四十年,是乡邦秀才,金殿卿贰。”下首是:“扁舟哭母二千里,正鄱阳浪恶,衡岳云愁。”左右墙壁上挂满了祭幛。领头的是一幅加厚黑色哈拉呢,上面贴着四个大字:“懿德永在”。落款:正四品衔长沙知府梅不疑。接下来是长沙府学教授王静斋送的奶白色杭纺,上面也有四个大字:“风范长存”。再下面是一长条白色贡缎,也用针别着四个大字:“千古母仪”,左下方书写一行小字:“世侄湘乡县正堂朱孙贻跪挽。”紧接县令挽幛后面,挂的是湘乡县四十三个都的团练总领所送的各色绸缎绒呢。遗像正下方是一张条形黑漆木桌,上面摆着香炉、供果。灵堂里,只见香烟袅袅,不闻一丝声响。 过一会儿,一位年迈的僧人领着二十三个和尚鱼贯进入灵堂。他们先站成两排,向老太太的遗像合十鞠躬,然后各自分开,缓步进人幔帐,在黑漆棺材的周围坐下来。只听见一下沉重的木鱼声响后,二十四个和尚便同时哼了起来。二十四个声音——清脆的、浑浊的、低沉的、激越的、苍老的、细嫩的混合在一起,时高时低,时长时短,保持着大体_致。谁也听不清他们究竟在哼些什么:既像在背诵经文,又像在唱歌。这时,一大捆一大捆檀香木开始在铁炉里燃烧。香烟在黄金堂里弥漫着,又被挤出屋外,扩散到坪里,如同春雾似的笼罩四周的一切。整个灵堂变得灰蒙蒙的,只有一些质地较好的浅色绸缎,在附近的烛光照耀下,鬼火般地闪烁着冷幽幽的光。换香火、剪烛头、焚钱纸、倒茶水的人川流不息,一概浑身缟素,蹑手蹑脚。灵堂里充满着凝重而神秘的气氛。

内容概要

  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文学硕士,编审,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并著有随笔《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等。

书籍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奔丧遇险
一 湘乡曾府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二 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中,杨载福只身救排
三 摆棋摊子的康福
四 康家围棋子的不凡来历
五 喜得一人才
六 把这个清妖头号押到长沙去砍了
七 哭倒在母亲的灵柩旁
八 蟒蛇精投胎的传说
九 刺客原来是康福的胞弟
第二章 长沙激战
一 城隍菩萨守南门
二 康禄最先登上城墙
三 今日周亚夫
四 欧阳兆熊东山评左诗
五 计赚左宗棠
六 巡抚衙门里的鸿门宴
七 药王庙里出了前明的传国玉玺
八 左宗棠荐贤
第三章 墨绖出山
一 谢绝了张亮基的邀请
二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三 接到严惩岳州失守的圣旨,张亮基晕死在签押房里
四 陈敷游说荷叶塘,给大丧中的曾府带来融融喜气
五 郭嵩焘剖析利害,密谋对策,促使曾国藩墨绖出山
第四章 天王定都
……
第五章 初办团练
第六章 衡州练勇
第七章 靖满惨败
第八章 攻取武昌
第九章 田镇大捷
第十章 江西受困
中卷
第一章 进军皖中
第二章 部督两江
第三章 强围安定
第四章 大变之中
第五章 幕府才盛
第六章 天京大火
第七章 审讯忠王
第八章 殊荣奇忧
下卷
第一章 裁撤湘军
第二章 整饬两江
第三章 三辞江督
第四章 名毁津门
第五章 马案疑云
第六章 东下巡视
第七章 黑雨滂沱

作者简介

曾国藩最新改版(共两册),ISBN:9787535458094,作者:唐洛明 著

图书封面


 曾国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轩客会买了上下两本,一本放办公室,一本放寝室,交接者看。一个月下来,不紧不慢地看完了。本书作为一本历史小说,有纪实,有创作,浩浩荡荡叙述曾国藩的一生伟业的同时,也加进个人感情见解,通俗易懂的好书。一、曾国藩其人恰有同学研读曾国藩,写了下面一段文字:1836年春天,26岁的曾子诚再次会试落榜,伴着未使尽余威的北风,踏上了南下归家的路。科考失败的阴霾似乎跟子诚毫不相干,他和朋友游山玩水,穷开心的慢慢往家磨。后来还干脆卖掉了皮袄,连同半路借来的路费,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到家时候,浑身打扮已跟叫花子差不多了。过去两年的京师生活,让子诚大开眼界,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到最后的时间,他已不再读死书,转而开始涉猎天文地理,研习古今大家,关注民生百态,还以北宋大儒张载豪气干云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自勉——北漂的青年似已重塑精神。可紧接着的恩科考试又是一败涂地,同乡好友皆劝他勿要走邪路,一心只读圣贤书方是正道,而子诚却充耳不闻。 回家后的子诚一边照顾妻儿老小,一边按部就班用功读书作文,勤勉不辍,在两年后的会试上终金榜题名,仕途扬帆,其后的人生路更是一片坦途,当然此乃后话了。我们的子诚同志绝没有东坡、子建那般的天纵奇才或者家学渊源,整个人平实无华,以锈枪钝剑来论有些言过,但总归是个普通人。若非得万般牵强的去追寻他的闪亮处,恐怕在勤勉之外,便是他的见识和执念了。1836年,曾子诚26岁,从科举落榜后的转变开始,他已算是真正走在了建功立业的路上,只是那时的他还青涩、年轻,他的种种经历也无人知晓。直到十几年后,他立德、立言名闻朝野,再后来他创建的军队扫平天下,虎踞东南,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故事,和他另一个名字——湘军统帅曾国藩。这大抵就是曾国藩的青少年时代,话说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中进士,点翰林,升侍郎,创湘军,灭长毛,办洋务,等等,这一切都在书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曾国藩一生有三大功业,创办湘军,镇压农民起义,兴办洋务;曾最为得意的是识人用人之术,他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文化人才,这点连处处不服的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强过自己;曾给自己置顶了严格的为文之道,并严格遵守,其文才得以名震京城,才溢天下;曾家教甚严,男读女织,殷殷期盼,但子女成就婚嫁均不如意;曾最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成一代大儒,缺终劳郁而终。二、影响曾国藩一生的重要人物(在此不再展开)顶头上司:咸丰皇帝、慈禧太后恩师:唐镜先生朝中重臣:肃顺、奕䜣兄弟: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手下:彭玉麟、杨岳斌、李鸿章、康福、王鑫等朋友: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欧阳兆熊等。敌人:石达开、李秀成等三、主线——主角——配角康福、康禄这两个任务可以说是唐浩明的再创作,依附于曾国藩这一历史小说中的书中书。两兄弟都是浪迹天阳的好汉,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哥哥慕名利,选择随曾国藩做事,弟弟感恩情,跟随太平军创事业。这两个虚化的角色注定不会留下太多痕迹,而作者合理的利用了这点,哥哥和弟弟在各自阵营中都得到重用,但都没有担任一次战场的重要角色,一个顶多是幕僚,一个是多如牛毛的众王中的一王。两个人如丝线一般缠绕在主体故事周围,不时交错,但从未并行。哥哥最终震撼于弟弟的胸怀和抱负,破江宁城的那天,弟弟身亡,而弟弟吩咐随从将被谋害的哥哥救走,哥哥终于看清走向没落的清王朝,看清自己引以为光明大道的名利场,从而教育自己的儿子向叔叔学习。两个人物命运截然相反,一个壮烈地死,一个隐姓埋名活,从这巨大的反差中,映照出那时社会的畸形变态。一边是注定失败的农民起义,一边是看似庞大实则枯竭将死的百足之虫,两边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厄运,要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两人不正代表了两种力量?而第三种力量:后起的革命者,正是从太平天国起义中得到启发,获取力量,成就了清王朝的覆灭。陈广敷陈广敷是晚晴著名文人,比曾国藩大10岁左右,但比曾早死了十几年。但书中的陈广敷比曾大是真,在曾将死时还仙风道骨,脚步轻盈是假。正是作者创造出这二十年的时间,给陈曾安排了三次会面。分别是创建湘军前夕、曾败于九江心灰意冷、晚年将死。作者用文人的角度刻意安排的三次会面,时间都恰好是曾出现大变前夕,第一次间接导致了曾的出山创建湘军;第二次根治曾的心病,引导曾学黄老之术,曾从此在官场如鱼得水,在战场所向披靡;第三次,告诉曾其弟国华已死,最后对曾的一生作以总结,正说中曾的要害,曾抑郁而终。作者也是有文人情节的,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有巧了才有小说的玄妙,这样给曾国藩一个起承转合的楔子,给小说一个立足论道的机会。曾国藩与左宗棠曾与左均为晚晴重臣,曾国藩功绩就不说了,左宗棠在消灭太平天国、捻子军的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有名的就数左收复伊犁了。同样是雄才大略,满腹经纶,两个人惺惺相惜却又相互不服对方。在军事上相互竞争,在写字作文上也是见到机会就比赛;但在重大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出奇的一致,灭起义军、办洋务、培养人才、保护古文。曾创业数次遇到困境时,都是左给予鼎力相助,兵败想自尽时也是左痛骂一通将曾骂醒;而左的提拔、升迁、重用,都离不开曾的帮助。曾为帅才,运筹帷幄,左为大将之才,胸有昆仑,所以注定不会甘拜于对方下风。正是这样的两人,相辅相成,造就了晚晴的暂时安定,甚至还出现中兴的迹象,这也是封建帝制的最后一次繁荣时刻。根据书中描述,左的文采、文字略胜一筹,行军打仗天下无双,为人刚强正直也是无人企及;曾的修身之术更为严苛,城府深不可测,识人用人方面更是左自愧不如。曾国藩与李鸿章李鸿章无疑是曾的关门入室弟子,是曾最为得意的门生。无论李鸿章的缺点有多少,用怎么华丽的词汇形容他也不为过。这点正好突出了曾的识人用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李鸿章一手创办淮军,剿灭捻军,官至大学士、任两江总督,办洋务,聚人才。这与曾的历史功绩如出一辙。试问还有哪个师徒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李鸿章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名气可以说超过了曾国藩,但历史地位却不及曾。无论是文学上的修养还是为奄奄一息的满清政府做的贡献,都不及恩师。但李做徒弟做的最好,最得人心。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发货很快,书也很好,给同事买的
  •     送货的速度很快,书看了一部分感觉还不错,
  •     这个价格有这样的质量很知足了,重要的是内容非常精彩。
  •     字迹清晰,纸张比较薄,阅读还可以。
  •     一部以真实故事为基石,加进个人创作的历史小说。看点:太平军扫六合的气势,石达开、李秀成的英武果决,曾用人识人之术、处事之道、为学之规,如何从曾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康福康禄兄弟的深层思考。
  •       从轩客会买了上下两本,一本放办公室,一本放寝室,交接者看。一个月下来,不紧不慢地看完了。本书作为一本历史小说,有纪实,有创作,浩浩荡荡叙述曾国藩的一生伟业的同时,也加进个人感情见解,通俗易懂的好书。
      
      一、曾国藩其人
      
      恰有同学研读曾国藩,写了下面一段文字:
      
       1836年春天,26岁的曾子诚再次会试落榜,伴着未使尽余威的北风,踏上了南下归家的路。科考失败的阴霾似乎跟子诚毫不相干,他和朋友游山玩水,穷开心的慢慢往家磨。后来还干脆卖掉了皮袄,连同半路借来的路费,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到家时候,浑身打扮已跟叫花子差不多了。过去两年的京师生活,让子诚大开眼界,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到最后的时间,他已不再读死书,转而开始涉猎天文地理,研习古今大家,关注民生百态,还以北宋大儒张载豪气干云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自勉——北漂的青年似已重塑精神。可紧接着的恩科考试又是一败涂地,同乡好友皆劝他勿要走邪路,一心只读圣贤书方是正道,而子诚却充耳不闻。 回家后的子诚一边照顾妻儿老小,一边按部就班用功读书作文,勤勉不辍,在两年后的会试上终金榜题名,仕途扬帆,其后的人生路更是一片坦途,当然此乃后话了。我们的子诚同志绝没有东坡、子建那般的天纵奇才或者家学渊源,整个人平实无华,以锈枪钝剑来论有些言过,但总归是个普通人。若非得万般牵强的去追寻他的闪亮处,恐怕在勤勉之外,便是他的见识和执念了。1836年,曾子诚26岁,从科举落榜后的转变开始,他已算是真正走在了建功立业的路上,只是那时的他还青涩、年轻,他的种种经历也无人知晓。直到十几年后,他立德、立言名闻朝野,再后来他创建的军队扫平天下,虎踞东南,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故事,和他另一个名字——湘军统帅曾国藩。
      
      这大抵就是曾国藩的青少年时代,话说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中进士,点翰林,升侍郎,创湘军,灭长毛,办洋务,等等,这一切都在书中进行了详细描述。
      
      曾国藩一生有三大功业,创办湘军,镇压农民起义,兴办洋务;曾最为得意的是识人用人之术,他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文化人才,这点连处处不服的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强过自己;曾给自己置顶了严格的为文之道,并严格遵守,其文才得以名震京城,才溢天下;曾家教甚严,男读女织,殷殷期盼,但子女成就婚嫁均不如意;曾最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成一代大儒,缺终劳郁而终。
      
      二、影响曾国藩一生的重要人物(时间关系,在此不再展开)
      
      顶头上司:咸丰皇帝、慈禧太后
      恩师:唐镜先生
      朝中重臣:肃顺、奕䜣
      兄弟: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
      手下:彭玉麟、杨岳斌、李鸿章、康福、王鑫等
      朋友: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欧阳兆熊等。
      敌人:石达开、李秀成等
      
      康福、康禄
      
      这两个任务可以说是唐浩明的再创作,依附于曾国藩这一历史小说中的书中书。两兄弟都是浪迹天阳的好汉,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哥哥慕名利,选择随曾国藩做事,弟弟感恩情,跟随太平军创事业。这两个虚化的角色注定不会留下太多痕迹,而作者合理的利用了这点,哥哥和弟弟在各自阵营中都得到重用,但都没有担任一次战场的重要角色,一个顶多是幕僚,一个是多如牛毛的众王中的一王。两个人如丝线一般缠绕在主体故事周围,不时交错,但从未并行。哥哥最终震撼于弟弟的胸怀和抱负,破江宁城的那天,弟弟身亡,而弟弟吩咐随从将被谋害的哥哥救走,哥哥终于看清走向没落的清王朝,看清自己引以为光明大道的名利场,从而教育自己的儿子向叔叔学习。
      
      两个人物命运截然相反,一个壮烈地死,一个隐姓埋名活,从这巨大的反差中,映照出那是社会的畸形变态。一边是注定失败的农民起义,一边是看似庞大实则枯竭将死的百足之虫,两边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厄运,要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两人不正代表了两种力量?而第三种力量:后起的革命者,正是从太平天国起义中得到启发,获取力量,成就了清王朝的覆灭。
      
      陈广敷
      
      陈广敷是晚晴著名文人,比曾国藩大10岁左右,但比曾早死了十几年。但书中的陈广敷比曾打是真,在曾将死时还仙风道骨,脚步轻盈。正是作者创造出这二十年的时间,给陈曾安排了三次会面。分别是创建湘军前夕、曾败于九江心灰意冷、晚年将死。作者用文人的角度刻意安排的三次会面,时间都恰好是曾出现大变前夕,第一次间接导致了曾的出山创建湘军;第二次根治曾的心病,引导曾学黄老之术,曾从此在官场如鱼得水,在战场所向披靡;第三次,告诉曾其弟国华已死,最后对曾的一生作以总结,正说中曾的要害,曾抑郁而终。作者也是有文人情节的,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有巧了才有小说的玄妙,这样给曾国藩一个起承转合的楔子,给小说一个立足论道的机会。
      
      曾国藩与左宗棠
      
      曾与左均为晚晴重臣,曾国藩功绩就不说了,左宗棠在消灭太平天国、捻子军的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有名的就数左收复伊犁了。同样是雄才大略,满腹经纶,两个人惺惺相惜却又相互不服对方。在军事上相互竞争,在写字作文上也是见到机会就比赛;但在重大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出奇的一致,灭起义军、办洋务、培养人才、保护古文。曾创业数次遇到困境时,都是左给予鼎力相助,兵败想自尽时也是左痛骂一通将曾骂醒;而左的提拔、升迁、重用,都离不开曾的帮助。曾为帅才,运筹帷幄,左为大将之才,胸有昆仑,所以注定不会甘拜于对方下风。正是这样的两人,相辅相成,造就了晚晴的暂时安定,甚至还出现中兴的迹象,这也是封建帝制的最后一次繁荣时刻。
      
      根据书中描述,左的文采、文字略胜一筹,行军打仗天下无双,为人刚强正直也是无人企及;曾的修身之术更为严苛,城府深不可测,识人用人方面更是左自愧不如。
      
      曾国藩与李鸿章
      
      李鸿章无疑是曾的关门入室弟子,是曾最为得意的门生。无论李鸿章的缺点有多少,用怎么华丽的词汇形容他也不为过。这点正好突出了曾的识人用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李鸿章一手创办淮军,剿灭捻军,官至大学士、任两江总督,办洋务,聚人才。这与曾的历史功绩如出一辙。试问还有哪个师徒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李鸿章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名气可以说超过了曾国藩,但历史地位却不及曾。无论是文学上的修养还是为奄奄一息的满清政府做的贡献,都不及恩师。但李做徒弟做的最好,最得人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