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之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你我之间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08615400
作者:[美]迈克·华莱士
页数:255页

《你我之间》摘评

献给迪克·萨兰特感谢他在1963年任CBS新闻频道总裁时给了我一份他知道我渴望已久的工作和一种我渴望已久的人生。faith:被“渴望已久的工作”和“渴望已久的人生”给触动到了。不是所有金子都会发光的,机遇真的很重要。两三个月后,南希上了拉里·金的晚间节目做嘉宾,我正好在看电视,金在节目里提到了我们之间闹翻的事,并问她,我们俩之后是否就再不来往了。作为回答,她问拉里,她是否可以通过电视对我说句话。他说,当然可以。南希看着镜头,说让我给她打个电话。第二天,我就给她打了个电话。结果是,我们和好如初。我很高兴地说,我们之间的友谊打那以后一直很牢固。faith:这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镜头,没有之一。这段文字描述真的镜头感十足,借着豆瓣的平台我也想对某人说“给我打个电话”。我怀疑我之所以会问米勒关于他的墓志铭,是因为大约从那时起(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常有人会向我提这个问题。碰到这样的场合,我习惯性的回答是三个单词“粗暴——然而,公正。”可能有点过于简洁,但完全概括了我希望自己如何被后人记住的大意。电视新闻业是一项必须团结合作的事业,记者、制片人、研究人员、摄像师、音响师、剪辑师们日日夜夜地四处奔波、竭力搜索,追求那些他们(我们)认为有用的、重要的东西,并最大限度地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你经常收看《60分钟》,会在节目结束时看到他们的名字,但是字幕滚动得太快,你根本来不及看清楚。在此,也无法对他们的贡献作出一一的说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仅仅是我的同事,还是我的朋友。我对他们一直心存感激。faith:看到这段作为“致谢”呈现出来的文字,心头涌入一股暖流。

【EEO书评】作为教科书的自传

EEO书评人 焦建 作为在中国电视界为数不多的值得骄傲的从业者,白岩松以其犀利的口才和睿智的大脑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难以想象的是,假如白岩松继续在央视工作个几十年,他所讨论的问题能够摆脱现有的体制迈向更广阔的领域增多批判性的话,白岩松究竟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段位”的新闻人?对于未来,我们无法过早的进行想象并认定它一定会成为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成真的现实,来为这种想象增添合理的依据——这依据,便是鼎鼎大名的《60分钟》,以及它的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华莱士的这本自传——《你我之间》,既是一个新闻人从业者的自信的展现,也是一种辉煌历史的记载。或许令中国新闻人爪挠的是——或许,他们将会终生与这种辉煌无缘。好在,除了知道《60分钟》是一个国外无比辉煌的电视调查节目华莱士曾经采访过邓小平之外,能够具体的给这种辉煌增添细节和人物的血肉,似乎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安慰。根据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在这个节目十年所出的纪念性文集《“调查”十年》中的记载,央视新闻评论部之所以会在《新闻调查》创办之初便希望以《60分钟》作为范本,做出一个调查性的电视新闻杂志来。以本书中记载的《60分钟》的辉煌来看,这其实的确没什么好奇怪的。而以央视“戴着镣铐起舞”的现实来衡量,十几年前的那种决定,既是一种勇气,似乎也是一种美好的令人钦佩的“奢望”。要知道,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调查性力量,依靠的是体制内的某种授权。而后者的威力,则全然是来自节目本身因言路宽泛和真实重要性所带来。以书中华莱士针对某期有关烟草内容不得不因为种种原因进行“删节”来看,最重要的并不是美国新闻业中也存在着“潜规则”,而是华莱士和《60分钟》有意愿也有机会将这种“潜规则”公之于众。因此,的确有必要为这种新闻史上的华彩乐章引述这段文字:“最后,对您今晚从节目一开始就收看的烟草业报道做一个补充。我们《60分钟》的人——共有100多人为每周播出这档节目而工作——为我们在这里、在CBS新闻频道工作而感到骄傲。所以,当CBS管理层因为担心烟草业巨头可能对我们提出法律诉讼而要求我们删改报道时,我们感到失望。多年来,我们播出了很多这样的调查性新闻,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下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这次节目上丧失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们丝毫不怀疑,我们在未来会延续《60分钟》的传统——勇敢的、客观得报道类似这样的新闻故事。”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新闻报道金科玉律的坚持,让华莱士和《60分钟》赢得了声誉——“周一的时候,你要是碰到了《60分钟》的人,你就知道,这一周你都过不好了。”正是因为如此,说华莱士和《60分钟》能够成为电视调查新闻“教科书”的说法,一点都不奇怪。在华莱士退休之前,虽然引起的麻烦和辉煌足以相提并论,但是,这二者既已经历了相伴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而屹立不倒,自有其独到的秘诀和收获,等待读者以自身经验去发掘和吸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来看,华莱士一直是作为一个评论员来臧否他所曾经采访过的人物。说他是自传,其实基本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华莱士对他们的观感。因为自身在新闻界的“段位”所致,他的确做到了书皮印刷的那句评语——“从各国首脑,到艺术名流,再到流氓恶棍,无论是声名显赫之北,还是臭名昭著之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密友——迈克华莱士。”正是和这些三教九流权力人物们的亲密接触,让华莱士和他的节目们变成了一种观察美国和世界的窗口。并不夸张的说,这种接触的产物在这种书里的表现,既是一种对于他所采访过人物的传记性评论,也是对于20世纪下半叶美国及历史许多重大事件和变迁的独特观察和体悟。而在历经了时间的沉淀之后,这种观察和体悟在最终被华莱士回忆并组织起来之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历史的视角。这里并没有太多的提到华莱士采访风格的“犀利”,并不是一种遗忘,而是跟上述的教科书意义及观察比较起来,华莱士的咄咄逼人,并不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所应该更多的关注的,是一种因为节目自身的权威和主持人的睿智带来的提问的权力——你我之间:假如你太装,那么我便犀利,二者因挑战隔阂;假如你智慧,那么我便仔细倾听,二者因平实相容。相较之下,我们依然在探讨的“权力的提问,还是提问的权利”这样的问题,实在是显得太过于初期。除了总统、总理们等等权力人士之外,也不提黑手党杀手和学历诈骗犯的故事,这本书中华莱士对一系列艺术家、演员、作家的交流和对于他们特质把握的层次感和洞察力,的确能够看出华莱士那种自信的从容不迫,这的确是一种岁月所带来的沉淀。而这,也就又形成了一种教科书般范式和二者之间的差距:不知道再过多少个几十年,我们也能够看到这种电视节目,看到主持人和各行各业的人士们坐而论道,时而针锋相对,时而谈笑风生。不管他是总统还是流氓,都能够在镜头前展露真实的一面。

我相信这书的中译本是翻译软件的作品

昨天晚上在飞机上看得我直叹气以华莱士的幽默和讽刺他的自传一定会读得人乐不可支结果是我在闷地要死的经济舱里窒息屡次想去找包翻另外一本来看却又责怪自己不够专心,耐性子读下去我相信这书的中译本是翻译软件的作品我相信这书的中译本是翻译软件的作品我相信这书的中译本是翻译软件的作品华莱士退休的时候我跟做媒体的朋友说真不敢相信他也有退休的时候他难道不应该是在电视里说句刻薄的评语然后在节目结束时倒下才对吗

刘伟伟:谁造就了华莱士不朽的英名?(【读品】94辑)

笔者导师曾在《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发表题为“谁造就了华盛顿的不朽英名?”的文章,指出:“新生的美国,是第一个把分权和制衡的欧洲启蒙主义政治思想,完全付诸于制度实践的共和国,是第一个从宪法上保护言论自由,包括批评国家最高领袖自由的共和国。从这个意义,华盛顿是美国共和政治制度的产物。”这里,笔者套用导师的文章题目,把华盛顿改成华莱士,意在解读为什么华莱士等美国资深新闻人受到广泛的尊敬?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新闻访谈节目《60分钟》的主播,19次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中国人第一次听到华莱士的大名缘于1986年华莱士对邓小平同志的专访。华莱士的提问十分尖锐:“现在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您当时告诉法拉奇(意大利著名女记者,1980年专访邓小平)准备1985年退休,您准备对华莱士作什么表示呢?”2000年,江泽民主席接受华莱士专访,并对他大为欣赏。《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记录了华莱士咄咄逼人的提问:“因为江对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非常推崇,所以华莱士向江发问说,为什么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府不适用于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不允许自由选举?……当华莱士指责江泽民是‘独裁者’时,江反驳道,‘你对中国情况的描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中国记者敢问。 华莱士并非因为戴着资本主义的“有色眼镜”,所以对中国领导人不恭敬。事实上,他一向以辛辣的提问和独到的报道著称,以至于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他的大名:“给他点厉害看看,迈克,别放过他”。而华莱士自己也一直信奉“电视女王”埃默森的名言:“这世界上没有鲁莽的提问”(只有愚蠢的回答?)。《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09年)记录了华莱士与美国总统、社会革命家、外国政治家等风云人物的唇枪舌剑。面对约翰逊总统,华莱士逼问:“越战强暴了你,总统先生,然后,你强暴了整个美国。你该谈谈这个事情!”并不因约翰逊领导“伟大社会运动”(尤其是民权和公共医疗)而避重就轻。为了揭露高层隐瞒越共兵力导致面临1968年春季攻势时准备不足而溃败的丑闻,华莱士质问美军越战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为什么在1967年夏天,忽然决定把一整支越共部队从‘战斗序列’中剔除——而这支部队自1961年起就是算在‘战斗序列’内的——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吗?”这期《越战中的谎言》遭到威斯特摩兰将军的起诉并索赔1.2亿美元,虽然3年后撤诉,但华莱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中东战争的报道中,华莱士并不因自己是犹太裔就袒护以色列,他“小心翼翼地处理报道,尽可能地保持视角平衡”。在叙利亚,华莱士采访了一位犹太裔药剂师:“当我问他,在叙以战争中是否感到对哪个国家效忠成为一个问题,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完全支持叙利亚。”叙利亚犹太人也并非像外界传闻得那样“水深火热、处境悲惨”,相反,他们很反感“犹太复国运动分子的政治宣传。” 为此,华莱士受到“全美犹太人大会”的围攻,并被冠以“自我憎恨的犹太人”的绰号。 由于华莱士尽力追求客观、中立的新闻品质,他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也备受困扰。与威斯特摩兰将军的诉讼使华莱士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听到的诽谤(骗子、卖国贼)越多,我就越心灰意冷。我开始晚上睡不着觉,没胃口,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华莱士的好友特德•耶茨报道1967年以色列“六•五战争”时被枪杀,华莱士本人则在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美国领事馆52人被扣为人质)后成为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接见的第一个美国记者。为了取得独家报道(尤其是犯罪新闻),他所首创的“伏击式采访”和“隐密性拍摄”也受到非议(后来成为新闻界的特殊技巧)。为此,华莱士专门制作了一集节目,接受三位著名记者的质疑。有趣的是,被华莱士报道过的“文凭诈骗犯”在狱中写信,“告诉我他决心从此洗心革面,并感谢我让他走上了正道。” 需要指出的是,华莱士只是美国王牌主播阵容的一员。今年7月逝世的沃尔特•克朗凯特在1962-1981年担任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播。他报道了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越战(现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沃尔特叔叔”。他习惯性的结束语是“事实就是如此”,被誉为“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1981年,克朗凯特退休,接替他的丹•拉瑟和NBC(全国广播公司)的布罗考及ABC(美国广播公司)的詹宁斯(主持《今晚世界新闻》栏目)成为三大电视明星。曾与拉瑟共事30年的斯特林格说:拉瑟的最大兴趣是追击新闻,而不是被动地播新闻。他身上的记者传统时刻在说:“带我去一线!告诉我哪里有危险!别拦着,我要破门而入!有故事,我去挖!”拉瑟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采访与美国不共戴天的萨达姆。能够受到美国的敌人的信任,足以证明拉瑟的职业精神和水准。回到题目,华盛顿的不朽英名有舆论压力的贡献(如杰斐逊、麦迪逊、潘恩、彼彻等对华盛顿的公开批评),克朗凯特、华莱士、拉瑟等当代美国新闻人则继续秉持言论自由和批评政府的传统,造就了新政治家、也造就了自己的英名。[美]盖茨,华莱士 著:《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徐琳玲 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36.00元。本文刊于【读品】94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dpjournal


 你我之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