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梅兰芳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非常梅兰芳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101064063
作者:翁思再
页数:205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讲 “祖师爷不赏饭”的平庸少年梅兰芳,一个响亮的名字。提起他,大家马上会联想到京剧。现在,人们已经约定俗成地以梅兰芳来代表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晚清以来,无论政权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变迁,当政者无不倡导国剧。这是因为中国特有的戏曲艺术,绵延千年,发展到京剧而成为集大成者。我们作为中国人,就应该了解自己的国剧,也应该了解作为国剧代表人物的梅兰芳。大家一定想了解,梅兰芳当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他引起了多大的轰动,又赢得了怎样的尊重?我举一个例子。1949年6月下旬,北京,当时叫北平,已经解放了。为了参加第一届文代会,梅兰芳从上海坐火车,回到他的发祥地北平。前来欢迎的主要是京剧界的同行,其中有尚小云、苟慧生、谭富英、萧长华、裘盛戎、袁世海等,他们早早来到火车站等候。当时的北平火车站在前门,属于闹市区。京城市民本来就爱凑热闹,这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大腕,人群就越聚越多。一打听,这些大腕是来接梅兰芳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把前门车站,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使得现在的天安门南面,前门东西大街和大栅栏一带,交通堵塞了。梅兰芳一出站台,就听得四周群众的欢呼声:“欢迎梅兰芳!欢迎梅先生!”“梅先生,您终于回来了,想死我们啦!”简直是山呼海啸。围观的人群,使得梅兰芳寸步难行。这时接站的梨园界人士中,走出两位武艺高强的人,一位是著名武生演员李少春,一位是著名武丑演员叶盛章,他们挤到前面来为梅兰芳开道。梅兰芳一边频频挥手致意,一边艰难地挤出去,走向他的汽车。据京剧界的老人说,当时前门一带老百姓自发欢迎梅兰芳的热闹场面,甚至不亚于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盛况。这件事,后来有人汇报给毛主席了。过了几天,梅兰芳为第一届文代会演出,毛主席上台接见时,风趣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你的名气比我大呀!”为什么梅兰芳有这么大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他,拥护他?梅兰芳是怎么造就的?我们应该怎样欣赏和理解梅兰芳的艺术?要想了解这些,我们有必要从他的家世和从艺之路讲起。一、被师傅炒鱿鱼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籍贯是江苏泰州。据确切的文献记载,梅兰芳的曾祖父梅鸿浩于道光年间曾做过安徽怀宁县的知县,祖父梅芳,艺名梅巧玲,号慧仙,是京剧史上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名旦。梅巧玲的艺名是怎么来的呢?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过许多描绘皮黄艺术的诗句,其中有一句竹枝词很流行,叫做“天子亲呼胖巧玲”。据说,梅芳身材很胖,却不失灵巧,皇帝爱看他的戏,称赞他“胖、巧、灵”,叫得顺口了,就成了一个艺名“胖巧玲”。“胖巧玲”姓梅,后来大家就称他为梅巧玲。梅巧玲和当时京剧界其他十二位名伶,并称“同光十三绝”。或许大家会以为,梅兰芳有梅巧玲的遗传,本人后来又是如此风靡,那么他小时候或许是个“天才少年”吧?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以演员的标准来看,梅兰芳小时候不算漂亮,也不够灵敏。甚至最初学戏时,被师傅炒了鱿鱼,差点学不下去。这件事被梅兰芳明确记录在他的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里。书中说,小时候的梅兰芳学戏条件不好,可用八个字来概括:“言不出众,貌不惊人。”梅兰芳也没有天生佳嗓。他小时候,嗓子没出来,听上去声音不亮,也不宽,条件很一般。旦角演员的理想脸型,不能见棱见角,轮廓线条要柔和,最好是瓜子脸,或者是鹅蛋形的。可是这两条梅兰芳都挨不上,小时候他基本上是一张圆脸,或者是介乎圆脸和国字脸之间。至于五官,作为演员来讲,眼睛是最重要的。因为五官中眼睛的表现力最强,是可以传神的。我们有时候听观众评价演员,说谁的表情好,谁的脸上不会做戏,其实这里的区别,往往就在于一双眼睛。可是梅兰芳小时候,恰恰就是眼睛不行。他是单眼皮,眼皮下垂,还是近视眼,眼珠转动不灵活,有时还会迎风流泪,这就更谈不上眼睛有没有神啦。要是放在今天,梅兰芳去考戏校的话,第一关体检他就会因为近视眼而通不过。很可惜,像“梅兰芳考不取戏校”这一类的事情,如今还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以至于我们往往要“礼失而求诸野”。然而,近视眼还不是梅兰芳最致命的缺点。最糟糕的是梅兰芳行事反应迟钝,比一般人慢半拍。而且他不擅言辞,笨嘴拙舌。演员吃的是“开口饭”,师傅总希望徒弟伶牙俐齿,反应灵敏,可梅兰芳不行。对梅兰芳这种性情,怎么描绘呢?有一个词叫做“木讷”,北京话里比较接近这个意思的,大概叫做“蔫儿”。言不出众,貌不惊人,还不够灵敏,这样的孩子,学戏是比较难的。梅兰芳八岁时,他的伯父梅雨田请一位姓朱的师傅到家里来教戏。这位朱师傅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家学渊源。他来到梅家后,看梅兰芳这副样子,这条嗓子,觉得有点失望,可他还是努力教了一段时间。学戏时,梅兰芳领会得比较慢。师傅教的是基础戏,一句一句地,教了好几遍,梅兰芳还是唱不下来。这些都是老腔老调,外面很流行,照理你出身梨园世家,熏也该熏会了呀,可是梅兰芳不行,既没有“熏”得会唱,也没能一下子学会。朱师傅着急呀,骂呀,甚至抄起戒尺打小屁股,都没什么用。时间一长,朱师傅就没有耐心了。他瞅着梅兰芳说:“裙姊呀,祖师爷不赏饭啊!”梅兰芳当时还没有起艺名,他姓梅名澜,字畹华,小名裙姊。因此师傅叫他裙姊。中国戏曲起源干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里办戏班,自己会打鼓,后代戏班里的人都自称梨园子弟,尊奉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为祖师爷。所谓“祖师爷赏饭”,就是说你有天赋,唱戏有前途。反之,祖师爷不赏饭,就是说你没有当角儿的条件。朱师傅说了“祖师爷不赏饭”这句话后,就向梅雨田辞了工,从此再也不肯来教梅兰芳了。那个时代,徒弟拜师,是要立下契约的,满师后若干年,三年,五年,甚至七年,演出收入全部归师傅。师傅教出角儿来,将来自己收入就高,如果孩子教不出来,长大后只能在舞台上跑龙套,那么师傅的几年工夫就白费了。因此,师傅们对于天赋好的学生,是要去发现,去争抢的。就像今天炒股票一样,要善于发掘潜力股,投资成长股,对于垃圾股呢,当然要敬而远之啦。况且梅兰芳是梅巧玲的后代,如果教不出来,师傅的牌子就会被砸掉啊。因此朱师傅辞工,情有可原。这就是梅兰芳第一次学戏的遭遇,失败了。二、梨园宿命或许有人会问,天无绝人之路,梅兰芳为什么非要当演员?他家里一定很有钱喽,既然不能学戏,那还不能去上学吗?就算不能读书做官,难道不可以去做生意吗?梅家确实曾经有过钱。梅鸿浩当过县太爷怎会没钱?他后来到泰州开木雕铺,至少也是个小业主。可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那里闹过“长毛”,是官军同太平军作战的战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外,泰州属于“里下河”地区,那个时期多次发生水灾,逼得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就这样,人祸加上天灾,梅家衰败了,在逃难过程中还被迫卖掉了孩子。梅兰芳小时候看见家里祭奠祖先时,梅家祖先牌位旁边有一个姓江的小牌位,这个姓江的家庭就是当初买下梅巧玲的。梅巧玲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逃难到江南,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把梅巧玲卖了。梅巧玲这个姓江的养父是苏州人,起先没有儿子,对他很好,后来续了弦,有了亲生儿子,从此梅巧玲的处境就不妙了,养母对他很刻薄,养父就把他卖到戏班当学徒了。这里插叙一下梅兰芳的籍贯问题。我这里说梅兰芳的曾祖父名叫梅鸿浩,同一般梅兰芳传记上的说法不同。我采信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的说法。他在名著《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出版)中的“梅氏家系”一节里说:“梅鸿浩,兰芳.曾祖父,外行(曾任怀宁县知县)。曹氏,鸿浩妻,扬州宦家女。”属于安庆地区的怀宁县,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治所石牌镇有一种“石牌腔”,又名“吹腔”,后来演变为京剧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黄。怀宁和附近地区出过许多京剧名人,如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以及叶氏家族(叶春善、叶盛章、叶盛兰、叶世长等)、杨氏家族(杨朵仙、杨小朵、杨宝忠、杨宝森)等。梅兰芳的祖先做过怀宁的父母官,可见这个家族同京剧的渊源了。我曾经见过梅兰芳在1913到1915年间,初到上海演出时的宣传出版物,上面写梅兰芳是“安徽人”。此后披露梅兰芳籍贯信息的出版物是《舞台生活四十年》,那已经是建国以后了。梅兰芳引用祖母的回忆说:“你曾祖在泰州城里,开了一个小铺子,仿佛是卖木头雕的各种人物和佛像的。”1956年,梅兰芳曾经委托泰州有关部门为自己“寻根”。当地找到一支有木雕经历的梅氏族谱,可是上面记载的梅巧玲父亲,并不是梅鸿浩。那么为什么梅家认定自己是泰州人呢?我认为一种非常可能的情况是:梅鸿浩从安徽的官场上退下来后,来到夫人曹氏的原籍泰州(当时属扬州府)安家,并做起生意来了。梅巧玲籍贯泰州无疑,然而究其祖籍,或许应该是潘光旦所说的安徽官籍所在。当然,梅鸿浩当年也可能是从泰州游宦安徽,那么为什么1956年泰州找出来的梅氏家谱,同梅鸿浩的名字、经历都对不起来呢?我在泰州演讲时,曾经希望当地的学者深入调查,以期破解这个“梅兰芳祖籍”之谜。那年头家族衰败后,卖儿卖女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梅巧玲被卖到戏班后,初学昆曲,后来他辗转北上天津,再转到名演员罗巧福办的堂子:“醇和堂”,学的应该是皮黄。梅巧玲很争气,戏学得非常好,很受观众喜欢。因此他从师傅的堂子里学戏期满后,很快自立门户,创办“景和堂”。景和堂和醇和堂一样,当时被称作“堂子”,也叫“私寓”。堂子里的弟子们既要学戏和演出,还要兼做陪酒的营生。在清代,这是许多少年男演员的一种副业。当时不许女子登台演出,唱戏的都是男人,就使得男旦这一行得到发展。皇帝下过命令,皇亲国戚和四品以上的官员不许逛妓院,于是找男旦(或其他行当的少年男伶)陪酒,就成为一种消遣甚至发泄的渠道。这类堂子里的男旦学徒,往往只有十几岁,被称为“相公”,也叫“像姑”,像姑娘,却是男儿身。那些来看戏的阔少爷们,就像今天的“粉丝”一样,觉得某位少年演员舞台上有魅力,就想“捧角儿”,就要近距离接触,于是择日张宴,以表心仪。这种社交活动被“堂子”纳为营业项目,成为一种有价的交易。徒弟和师傅都是有合同的,办宴席和陪酒的收入,当然全归堂主。梅巧玲的景和堂办得很成功,弟子以“云”字辈排列,其中有余叔岩的父亲余紫云,陈秀华的父亲陈啸云,朱霞芬的父亲朱霭云,以及刘倩云、孙馥云、王佩云、周绮云等等,可以说是云蒸霞蔚,有丰富的男旦资源。加上梅巧玲经营有方,与人为善,景和堂搞得有声有色。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之后,北京形成了有名的“四大徽班”,其中有四喜班。后来四喜班由梅巧玲来掌门。梅家到了梅巧玲再度中兴,确实也是一度很有钱。可惜好景不长,梅巧玲才四十岁就死了。梅兰芳的父亲叫梅竹芬,也是唱旦角的,他承袭了梅巧玲的景和堂,可是梅竹芬的寿命比梅巧玲还要短,二十六岁就死了。当时梅兰芳只有四岁,过继给了伯父梅雨田。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他是辅佐谭鑫培的。

后记

去年夏天偶接吴俊教授电话,百家讲坛到华东师大选主讲入,中文系有人推荐我去讲京剧,近日约见云。我正在吴俊带的研究生班讲京剧史,稿子是现成的,因此大胆赴约,谁知一谈,心里就打怵了。央视要求“以人带史”,而且预判梅兰芳将会成为热点,据此,非但现成讲稿不能用,而且还要把演讲焦点集中于旦行人物,恐怕于我“不对工”吧?此事搁置数月后,策划百家讲坛的解如光老师和栏目组长孟庆吉特地来沪现场指导,使我顿开茅塞。原来,学术、艺术、传播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所相交的三个圆圈,主讲入应该跳出固有的圈子,在三者相交的那一部分“边缘地带”耕耘和开拓,以达“文化传播”之功效。明乎此,我描绘的《梅兰芳》,力图用学术视角编织经纬脉络,以“新闻眼”遴选形象资料,以文章技巧构筑矛盾悬念,以舞台经验融入演讲过程。梅兰芳虽是京剧史里面的一个点,可是若要做出他的全部拼图,又完全能构成一本大书。鉴于讲坛专题篇幅有限,我力图突出其主要精神和业绩,正确总结艺术和人生经验,使之更具普遍意义。节目播出后,自感报效了京剧,心情很愉快。

内容概要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化发展中心顾问、《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剧作家。青年时期曾在吉林驻军文工团任京剧演员和创作员。1980年代初进入《新民晚报》,是复刊初时的业务骨干之一,担任过文化部负责人、驻北京记者站站长、特稿部副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奖和全国晚报好新闻奖。剧作有京剧《大唐贵妃》《玄奘出关》,越剧《道观琴缘》《新三笑》和舞剧《杨贵妃与谢阿蛮》等。写作或编著的学术作品有《京剧丛谈百年录》《余叔岩传》《余叔岩研究》《两口二黄》等,是《京剧大百科全书》京剧音韵系列目的撰写者。

书籍目录

第一讲  “祖师爷不赏饭”的平庸少年第二讲  一代名伶是这样炼成的第三讲  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第四讲  “东方维纳斯”的“样”第五讲  艺术遗嘱:“移步不换形”附录  梅兰芳: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  梅兰芳:怎样保护嗓子  叶秀山:论艺术的古典精神    ——纪念艺术大师梅兰芳  翁思再:我所知道的梅孟往事后记

编辑推荐

《非常梅兰芳》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讲座为基础整理加工而成。沉醉江南仕女心,衣襟总带梅花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翁思再,以独到资料独特视角精彩解读国剧大师的艺术人生;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梅兰芳,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中国的文化符号。从〔祖师爷不赏饭〕到〔四大名旦〕之首,其间经历哪些坎坷?他的艺术究竟好在哪里?他同孟小冬的婚恋真相如何?在他艺术高峰期,却为何停止演出?而〔移步不换形〕又为何成为他的艺术遗嘱?

作者简介

《非常梅兰芳》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全书精选梅兰芳不同历史时期精彩剧照及生活照一百多张,将梅兰芳精彩纷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大师及其创作的经典艺术形象。
作者出身票友世家,与梅兰芳及孟小冬的家人和朋友接触很多,掌握了大量不为外界所知的第一手资料,以独到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梅兰芳,资料独家,视角独特,披露了有关梅孟往事的真实相关背景。《非常梅兰芳》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作者将学术的严谨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能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全面了解梅兰芳及其代表的京剧艺术的真谛。

图书封面


 非常梅兰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梅孟的恩怨,怕是说不清楚了。原来梅先生也曾是“侑酒”的少年。这两笔,是算不清的帐。但是除此两笔,梅先生的端正平和,不张不扬,虚怀若谷,宽容自律,确实让人钦佩。他的美,除了勤学苦练,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他的道德。“艺术陶冶了道德,而道德力量反过来又滋养了艺术”,真是门外汉所不能领悟的东西。
  •     一直对京剧不太感冒,尽管是我国的国粹,但总觉得听不太懂不能理解其精髓,直到过年的时候去国家大剧院看了京剧展,直到最近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所谓国粹真的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读此书,不光光学到了一些入门级的戏曲知识(比如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还了解了一些梅兰芳大师的生平,原来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流言蜚语漫天飞的年代,要想成为一名戏曲艺术家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原来梅大师除了唱戏,国画也画的非常棒,英语也很牛,原来他是付出了那么多艰辛才成就了日后的成功。个人认为是一本不错的戏曲入门书,对梅大师感兴趣的朋友也可看看。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长知识。压轴是倒数第二出。
  •     较为浅显,不过也算开卷有益
  •     本书是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将作为基础整理加工而成的,典型的百家讲坛风格。,作者名记出身,文字很流畅,对梅兰芳的解读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一本了解梅兰芳、了解京剧艺术的不错的读物。我买这本书,说实话是为着附录部分的那篇“我所知道的梅孟往事”。
  •     2009
  •     内容太浅显,不够深刻,适合高中以下人群!
  •       
      梅孟的恩怨,怕是说不清楚了。
      原来梅先生也曾是“侑酒”的少年。
      这两笔,是算不清的帐。
      
      但是除此两笔,梅先生的端正平和,不张不扬,虚怀若谷,宽容自律,确实让人钦佩。
      
      他的美,除了勤学苦练,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他的道德。
      
      “艺术陶冶了道德,而道德力量反过来又滋养了艺术”,真是门外汉所不能领悟的东西。
      
      
  •     这本书写了很多梅兰芳的事,都很仔细,让人看了就能体会到梅兰芳的精神,很好的一本书~~
  •     找了一大圈才找到这本书,一看基本是百家讲坛的讲稿,内容主要是针对对京剧基本不了解的读者,所以还是浅显了一些。
  •     不错的书,学了不少京剧知识
  •     内容还没看。拿到的书旧旧的,上面还有污渍!买的是新书吗?!
  •     书不错,内容历史比较详尽。
  •     “没派”成就大家。
  •     收到书,先翻了一下,很多珍贵的图片,真是大师风范。好书,值得看。
  •     因为仔细看过梅兰芳和孟小冬,所以这一本着实只是泛泛而读,因为很多图片没有此本收集全且清。具体内容还是看梅兰芳传靠谱。CCTV的商业书而已。
  •     “没派”是最高境界,深觉有理。
  •     这本书真不错,梅兰芳伟大的一生
  •     通俗易懂、、、
  •     一口气读完,里面有很多珍贵的照片,记载了大师的成长过程,客观的展现了梅兰芳的成就,当然了我也颇为关注梅孟之恋,孟晓冬的身世之谜,等等,大家自己去看吧
  •     此书属于比较严肃和严谨的关于梅先生的传记,和一些其他有关梅先生的作品中缺乏对大师最起码的尊重,任意传播八卦和完全处于新闻考虑不同。感谢翁先生。... 阅读更多
  •     有许多照片,清晰度高,而且很少见
  •     百家讲坛文化快餐式的讲述,权做休闲。
  •     书装订的不错,内容也很有用。非常适合喜欢他或者向深入了解梅的朋友
  •     谢谢楼上的朋友,书还不错,是百家讲坛的书面版,没看过百家讲坛的朋友可以看看书,一样长知识的。
  •     可与梅大师共享人生的经验和智慧,真的很棒
  •     翁思再是个行家,他也是真推崇梅派的。我光听你的戏已经迷幻,总是在仰望那样一个美轮美奂的人,若能看一出你的戏,看看那个让丰子恺如临梦境的仙女,该是怎样的情境呢
  •     鉴证一代名家成功过程中的辛酸。
  •     就一个评论的都要顶!LZ辛苦啦~
  •     只能算是一本非常简单,点到为止,任何小细节都能大歌颂的一本书。需要从很多废话中挑重点。。一次sbahn罢工就看完了。。
  •     这是一本能够了解梅兰芳生平的好书,值得一看
  •     移步不换形
  •     还算不错吧,关键是有许多照片,清晰度高,而且很少见。
  •     图片比文字更好。非常非常浅显,适合入门级初级者
  •     这倒是,我看书的时候发觉跟陈凯歌的梅兰芳很多相吻合。
  •     没有八卦
  •     蹭上一把热点话题
  •       一直对京剧不太感冒,尽管是我国的国粹,但总觉得听不太懂不能理解其精髓,直到过年的时候去国家大剧院看了京剧展,直到最近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所谓国粹真的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读此书,不光光学到了一些入门级的戏曲知识(比如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还了解了一些梅兰芳大师的生平,原来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流言蜚语漫天飞的年代,要想成为一名戏曲艺术家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原来梅大师除了唱戏,国画也画的非常棒,英语也很牛,原来他是付出了那么多艰辛才成就了日后的成功。
      个人认为是一本不错的戏曲入门书,对梅大师感兴趣的朋友也可看看。
  •     够于广场书城......
  •     较好的一本书!印刷不错!
  •     如果我以后看完梅兰芳那部电影后感兴趣的话就买一本来看看问题:这个系列是什么时候说的,怎么没有印象
  •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许多梅先生的往事,值得收藏
  •     这种书就是一两小时解决。
  •     从北京流动图书馆淘回来的。不知道如何评价这种传记类书籍,还行,不算惊艳。比较浅显,介绍的京剧知识对于外行来说也很清楚。但是历史上的事谁又说得清呢?一家之谈总难免偏颇。不过作为一个泰州人,很傲娇这样一个老乡啊!学习书里梅先生待人处事的方式还是要得的,谦逊,不在背后议论别人,要记住哦!
  •     就。。。还行吧。
  •     我是看过电影<梅兰芳>后买的书,剧照很珍贵,大师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认真的一生.很感人!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     可以了解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不错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