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马思聪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218054445
作者:陈夏等
页数:128页

章节摘录

书摘三、崭露头角    1932年春,马思聪回到了中国。    初到广州,马思聪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同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陈洪慷慨地把他接到自己家,安顿在客厅里住下。陈洪是马思聪就读广州培正小学时高年班的同学,大马思聪5岁。马思聪在法国学习作曲期间,陈洪也到法国学习小提琴,同学、老乡、同行使这两个有着共同爱好的知音走到了一起。    不久,陈洪告诉马思聪一个消息:一群热衷音乐的青年打算办个音乐院,并一致要求由马思聪来担任院长。羽毛已丰跃跃欲试的马思聪答应了下来。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在广州越秀山仲元图书馆的门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块醒目的“私立广州音乐院”牌匾高高挂起,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院”。马思聪任院长,教授小提琴、钢琴、作曲理论、视唱练耳等课程,陈洪任副院长兼教导主任,主持全院的教务和管理工作。    开学不到半年,由于学校的经费日显拮据,音乐院不得不搬迁到广州惠福东路的一所祠堂里,这里的房租比较低廉,学生上课也比较方便。    一个星期天,小提琴班的王恒同学领着一个文静瘦小的姑娘来到马思聪面前,介绍说这是他的大妹王慕理,想来学钢琴。马思聪让王慕理弹了一首曲子,然后告诉她到钢琴初级班上课,当时高、中、初级班的钢琴课都由马思聪教授。    很快,王慕理的钢琴大有长进。聪颖贤惠的王慕理深得马思聪的好感;而马思聪的才华也令长他两岁的王慕理为之倾倒。虽然,马思聪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在王慕理面前他却有说不完的话。两心相撞,两情相悦,1932年,这对以琴为媒的师生之恋终于奏响了“婚礼进行曲”,当时,马思聪年整20岁。    这一年,在父亲的朋友、台湾巨商辜显荣先生的安排下,马思聪到了台湾,并成功地举办了小提琴演奏会。    为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养家糊口,马思聪辞去了广州音乐院的工作来到上海,试图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但这所人际关系复杂的学校没有接纳他。于是,马思聪便经历了一段靠收学生教小提琴来维持生活的日子。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看好马思聪的学历和资历,破例聘任他为中央大学讲师,月薪240元,另加车马费50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个薪水不菲的工作。为了免去上海至南京之间的来回奔波周折,马思聪携妻迁居南京,租下了在玄武湖畔一座风景如画的、据说属于画家徐悲鸿的小楼。    1934年是马思聪创作收获颇丰的一年,幽静的环境给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玄武湖的寂静引发马思聪创作了《钢琴弦乐三重奏(降B大调)》;在莺歌燕舞生气盎然的早春,马思聪写出了《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G大调)》;以家乡海丰民谣《白字调》为素材,创作出了南国的《摇篮曲》。随后,马思聪和一个叫辛格的钢琴家在上海、南京的音乐演奏会上成功地演奏了自己的作品——《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G大调)》。    当老师毕能蓬看到马思聪寄来的弦乐四重奏后,马上回信说:“技巧是一流的,你作的是严肃的音乐,你走的路是正确的。”    就在马思聪忘情地沉浸在音乐的教学和创作之中时,他所居住的那栋幽静的小楼,每当万籁俱寂时便会发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声,把马思聪折腾得失眠和发烧,最后住进了医院。经历了这场病魔,马思聪夫妇不得不迁回上海居住。    1935年2月,马思聪再次到香港举办小提琴演奏会,再次引起轰动。当时香港《南华早报》的评论说:“马思聪的演奏堪与我多年来在音乐会上听到的任何小提琴演奏媲美,而且远远超出大多数的演奏水平……他手指的灵巧、几乎无懈可击的发音、毫无瑕疵的双音、真正快速的八度音阶、没有毛病的泛音、从稳健有力到柔曼轻和的有把握的弓法,这一切都与一种很好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理解力交织在一起。”    香港《行政公报》说:“一些人宣称中国人根本不能真正地领悟和欣赏西方音乐。马思聪最有力地驳斥了那些嘲笑者的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思聪的演奏使他跻身于世界小提琴手的佼佼者之列。”    受马思聪的影响,九弟马思宏也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成了马思聪的忠实追随者。马思聪在南京中央大学授课,马思宏是旁听生。在马思聪的精心培育下,马思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突飞猛进。    1936年初,在上海新亚大酒店宴会厅,马思聪为年仅13岁的马思宏举办了一次小提琴演奏会。马思宏像三哥马思聪当年在上海初次登台那样,手携小提琴,在一片掌声中从容地走上舞台。教育家董任坚、钢琴家王瑞娴夫妇7岁的女儿董光光为马思宏作了钢琴伴奏。如行云流水,似鸟语花香的琴声倾倒了在场的观众,又一个“小提琴神童”在马家诞生了。    一次美好的演出,结下了奇缘:20世纪40年代,马思宏、董光光先后赴美国留学,50年代结为秦晋之好,后来都成了美国著名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在马思聪的影响下,马家十兄弟姐妹中有五人走上了音乐的道路:九弟马思宏——小提琴,大妹马思荪——钢琴,三妹马思琚——大提琴,小妹马思芸——长笛,至于他们的配偶、子女也大多是从事音乐工作的,如果把马家的人集中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乐团。    1936年5月,马思聪偕夫人第一次踏上积雪刚融的古都北平。他们兴致勃勃地登长城,游颐和园,逛天坛,蹈紫禁城。当他们踱步到“天桥”  (旧北京艺人传统的活动地方)时,马思聪被“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的氛围深深吸引住了。京都大鼓的说唱艺术震撼着他的心,令他如痴如醉。他迷恋上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和单弦。他在戏园茶馆里听着、记着、吟着、想着,这使在此之前对中国民间音乐还没有多大兴趣,对戏曲也没有什么好印象的马思聪,感受了一次心灵的震撼。日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大鼓给予我新鲜的感觉,节奏、韵律都奇特而自由,令人感到这是不断在创作中的艺术,一种并未让年岁染上陈旧的颜色的艺术。民众的声音从其中表达出来,它还没有染上旧艺术的成见与陈旧的规则,保留着它的自由与创作的新颖。”    北平之行,使马思聪视野开阔了,他深深领略到“中国文化之博大与美丽”,这不但给马思聪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更重要的是他的音乐创作着眼点也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崇拜欧洲音乐家、作曲家转向倾情于中国的民间艺人和音乐。他开始收集大鼓的曲调,收集中国的民歌、民谣,关注地方戏曲,他开始把自己的音乐创作之根,伸向中华文化的沃土,促使他在思想上为自己树立了要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新的目标。    马思聪运用北方大鼓的调子,创作了《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b小调)》。音乐描绘了沙漠、烈日、金字塔、驼群、星夜、五彩辉煌的鸟类、带着神秘的黑而大的眼睛的阿拉伯女郎,人们的身体与灵魂都在沙漠的火里望着天空的蜃楼焚烧,四周升腾起极欢乐、极痛苦的歌声,京都大鼓的调子染上了撒哈拉星夜的色彩……从此,民族的鼓点调子渗入了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意识中,于是,他又开始创作《第二弦乐四重奏》。    P17-23

书籍目录

一、琴童追梦二、异国琴愫三、崭露头角四、热血琴心五、心朝北斗六、情满京华七、山雨欲来八、灾难降临九、曲诉乡愁十、抱憾九泉尾声

作者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马思聪》对其丰富的内涵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形成《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是一套普及读物,有利于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图书封面


 马思聪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胡乱组织的。很一般,对于马思聪的崇拜者,还是可以看看知道更多的马思聪事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