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梁思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一代宗师梁思成

出版社: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112082216
作者:郭黛姮,夏路,高亦兰
页数:319页

内容概要

郭黛姮,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师于梁思成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建筑学院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1987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然,科技进步一等奖。撰写学术论文50多篇,完成学术专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华堂溢采》、《东来第一山——保国寺》、《20世纪东方现代现代建筑》以及中英文版《中国古代建筑》等。近年从事的建筑设项目——杭州雷峰新塔获国家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银奖、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父亲梁启超与维新变法  二、父亲梁启超的家庭  三、梁思成的青少年时代第二章 成长的历程  一、梁思成与林徽因    (一)梁家与林家    (二)林徽因随父出国  二、赴美求学    (一)意外的辍学    (二)终于成行    (三)林长民辞世  三、浪漫的归途    (一)异国他乡的婚礼    (二)欧洲之行第三章 留学归国  一、任教东北大学  二、梁启超逝世第四章 中国营造学社  一、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  二、早期野外考察    (一)蓟县独乐寺    (二)宝坻广济寺    (三)正定隆兴寺    (四)北京卧佛寺、法海寺    (五)北京天宁寺    (六)访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心大同    (七)千古绝响——应州塔    (八)晋汾古建预查    (九)1936—1937年——抢时间野外考察    (十)从敦煌61窟到唐代佛光寺  三、开始了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第五章 北京的文化沙龙第六章 八年抗战  一、七七事变  二、颠沛流离  三、昆明  四、川康调查  五、李庄  六、迎接抗战胜利第七章 抗战胜利  一、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二、赴美考察、讲学  三、新的办学道路    (一)以“体形环境论”为核心安排教学    (二)调整基础训练和建筑设计教学    (三)重视文化修养,重视在教学中引入某些人文学科的内容  四、教书育人第八章 解放初期  一、新的生活    (一)认识共产党    (二)保护文物建筑    (三)担负建设重任  二、国旗、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国旗和国徽设计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三、景泰蓝  四、制定北京城市规划的一场战斗    (一)近代的北京规划    (二)出台新的北京规划    (三)《梁陈方案》    (四)根本的分歧  五、为保护古城古迹拼搏    (一)力保古城体形环境,不能“独善其身”    (二)力保城墙——将其建成一座空中花园    (三)力保塔、楼、门——北京独具的街道景观    (四)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规划思想之要点  六、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之特点    (一)规划必须注重城市发展的秩序性与计划性    (二)规划必须注重城市环境的完整性与地方性    (三)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扩展和延续    (四)规划必须注重城市是文化的综合表现  七、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之背景    (一)接受CIAM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赞赏伊利尔·沙里宁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    (三)前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八、对梁思成的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思想之评价    (一)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与古城保护思想    (二)为保存古都的城市形象与个性鞠躬尽瘁  九、关于“建筑的民族形式”  十、设计作品与设计思想    (一)粱思成设计思想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梁思成早期的设计作品    (三)从梁思成早期的建筑作品看他的思想文化脉络  十一、林徽因逝去第九章 重新燃起激情  一、递交入党申请书  二、在整风反右运动中  三、“中而新”的理想第十章 短暂的平静  一、难以割舍的古建情结  二、重回科研一线  三、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鉴真纪念堂  四、古都的恩人  五、林洙走进梁思成的生活  六、永远心系文保事业    (一)梁思成晚年的文物保护思想的特点    (二)梁思成文物保护思想的前瞻性  七、拙匠的心声第十一章 最后的煎熬  一、在劫难逃  二、最后的人生旅程    (一)认真的反思    (二)希望的破灭    (三)梁思成逝世第十二章 难以忘却的伟绩  附录    一、林徽因小传    二、费慰梅的后话后记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他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和文物保护工作倡导者之一;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他就是一代宗师——梁思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图书封面


 一代宗师梁思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当初因为林徽因而决定看的这本书,世人所熟知的林徽因是美丽动人,徐志摩、梁思成及金岳霖等人衬托使得林徽因风华绝代,但这几人之间的关系经后人润色过成了一场美丽动人的风花雪月,而对于这几人品性的品评,也都参次不齐,褒贬不一。究竟孰是孰非?书的内容无外乎梁思成的一生,最后几页附录林徽因小传。作为贵族二代,梁思成与林徽因年少时留学国外,学成后同游欧洲,考察西方建筑的艺术手法与风格特色,之后双双归来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在营造学社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醉心于野外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并开始从事宋朝李诫《营造法式》的注释。而后八年抗战期间,在艰难困苦、资源匮乏的李庄也未曾停歇。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继续考察各处古迹,而因病无法进行野外作业的林徽因只能在家打理生活,照顾孩子,同时卧床阅读各种古籍,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求证更多的文献注脚。当时夫妻两人的身体都不好,梁思成也不得不因为旧疾复发而在靠一个小花盆支托着下巴而在豆子大的菜油灯下继续学术研究和著作写作。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受聘于清华大学并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并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的发展与建设,尤其对于北平城墙、牌楼等古建筑物的保护并提出的北平规划方案——“梁陈方案”,都是立足于北平作为文化古都的建筑风格,认为北平应该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行政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放眼望去都是排排耸立的烟囱,中国这么大,工农业生产不靠北京这点地方。可惜这些规划建议都被搞行政的领导否定,且在1955年,林徽因因病去世,终年51岁。在解放初期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及黑暗的十年动荡文革中,他宁愿被批斗挨打,也不愿听从朋友和林洙的劝告离开前往美国,那时的他被认为是资本阶级的学术权威、留恋封建主义和复古主义。当中国人发挥着前所未有的愚公精神,在疯狂的大跃进中将那些他所倾心的古老城墙和精美牌坊一一轰炸推倒时,梁思成也在逐渐奔溃,那是在抽他的筋,扒他的皮。那些古建筑物,不仅风格和艺术融汇了当年工匠技师的聪明才智,也掺杂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情形、劳动技巧、经济实力和思想内容。或许还有是一些工匠世代相传的秘本,瓦石工种应遵循的规矩,彩画的画法及类型,这对于解读李诫的《营造法式》,是鲜活的案例及重要的佐证。1972年,梁思成离开人世,享年71岁。那时才看完这本书不久就听闻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和云南香格里拉的“月光城——独宗克”都遭受大火,心里觉得遗憾和难过,遗憾的是自己还从没见过那一片建筑风光和人文情怀的美丽,难过的是后期的重建再也无法复原出时光和历史。自然我是被这本书所影响,同时也感动于这本传记竟然无关风月,简单但不枯燥,业界良心之作。不像之前看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和《在最深的红尘相遇——仓央嘉措传》,拖沓的长篇全是作者一个人的风轻云淡,红尘花落,而真正关于林徽因和仓央嘉措的就只是那么几个时间点上的几笔几画。梁思成在建筑这条路上,最初迷茫,不知建筑师的“匠气”和“灵性”如何取舍,在父亲梁启超的开导劝说下拨开迷雾坚定信念,之后无畏,知道自己这一生的责任就是担负起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做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是一个受过西方先进文化的新式知识分子,但同时骨子里也是一个继承传统文化的旧式拙匠,所以这一生,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追求中国古典建筑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美”,只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夙愿。撇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我看来,林徽因首先是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再是艺术家、文学家。所以庆幸的是他有这样一位知心伴侣能在前半生追求的道路上一直相伴左右,风雨不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林徽因选择梁思成的原因了。能让我静下心来,认真的写一篇读后观感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实在,值得一看。陡然也想看《城记》这本书了!2014-2-18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梁思成的自传,可以一看
  •     不得不说现在看到这本书,心情极端复杂。一方面佩服他对中国建筑的喜爱之深,专研之透,即使到处都是礁石,任然风雨无阻!现在的建筑师也多了,新技术也多了,但真正为了建筑能疯狂的,寥寥无几。再有,关于北京城的拆迁问题,也是很痛心的,梁思成思想空前,可是得不到“苏联热”专家们的支持,批斗,打字报,他仅仅是想保留中国传统建筑,保留世界奇迹,只是一种纯粹的对艺术的尊重。伟大的梁思成,不仅仅是建筑大师!
  •     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林徽因而去了解梁思成吧 了解后会觉得很喜欢很钦佩
  •     早就想拥有一本这样的书,终于得遂心愿。喜欢极了。建筑大家,和妻子一道奋斗的故事激励了许多的人。
  •     因为喜欢林徽因,所以想了解爱她的男人
  •     这个书,写的还不错,喜欢看
  •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学习
  •     我们应该知道梁思成。了解梁思成,更要懂得建筑,人人做到保护建筑,尊重历史。
  •     书不错,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梁思成~!
  •     纸张,内容,印刷都挺好,是本好书。
  •     书纸张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内容客观,收录了很多珍贵的照片,非常值得一读!
  •     平平,可读。
  •     本来是给儿子买的,孩子看了一部分,感觉书中的专业术语太多,于是母子一起看,虽然那还是有一些专业上的隔阂,但不影响阅读。
  •     喜欢古建,一定要沿着大师的脚步~在先锋买的……我要珍藏~!!!
  •     了解一下
  •     图文并茂,书的内容有深度,受益匪浅
  •     感人~
  •       当初因为林徽因而决定看的这本书,世人所熟知的林徽因是美丽动人,徐志摩、梁思成及金岳霖等人衬托使得林徽因风华绝代,但这几人之间的关系经后人润色过成了一场美丽动人的风花雪月,而对于这几人品性的品评,也都参次不齐,褒贬不一。
      
      究竟孰是孰非?
      
      书的内容无外乎梁思成的一生,最后几页附录林徽因小传。
      
      作为贵族二代,梁思成与林徽因年少时留学国外,学成后同游欧洲,考察西方建筑的艺术手法与风格特色,之后双双归来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在营造学社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醉心于野外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并开始从事宋朝李诫《营造法式》的注释。
      
      而后八年抗战期间,在艰难困苦、资源匮乏的李庄也未曾停歇。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继续考察各处古迹,而因病无法进行野外作业的林徽因只能在家打理生活,照顾孩子,同时卧床阅读各种古籍,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求证更多的文献注脚。当时夫妻两人的身体都不好,梁思成也不得不因为旧疾复发而在靠一个小花盆支托着下巴而在豆子大的菜油灯下继续学术研究和著作写作。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受聘于清华大学并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并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的发展与建设,尤其对于北平城墙、牌楼等古建筑物的保护并提出的北平规划方案——“梁陈方案”,都是立足于北平作为文化古都的建筑风格,认为北平应该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行政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放眼望去都是排排耸立的烟囱,中国这么大,工农业生产不靠北京这点地方。可惜这些规划建议都被搞行政的领导否定,且在1955年,林徽因因病去世,终年51岁。
      
      在解放初期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及黑暗的十年动荡文革中,他宁愿被批斗挨打,也不愿听从朋友和林洙的劝告离开前往美国,那时的他被认为是资本阶级的学术权威、留恋封建主义和复古主义。当中国人发挥着前所未有的愚公精神,在疯狂的大跃进中将那些他所倾心的古老城墙和精美牌坊一一轰炸推倒时,梁思成也在逐渐奔溃,那是在抽他的筋,扒他的皮。那些古建筑物,不仅风格和艺术融汇了当年工匠技师的聪明才智,也掺杂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情形、劳动技巧、经济实力和思想内容。或许还有是一些工匠世代相传的秘本,瓦石工种应遵循的规矩,彩画的画法及类型,这对于解读李诫的《营造法式》,是鲜活的案例及重要的佐证。
      
      1972年,梁思成离开人世,享年71岁。
      
      那时才看完这本书不久就听闻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和云南香格里拉的“月光城——独宗克”都遭受大火,心里觉得遗憾和难过,遗憾的是自己还从没见过那一片建筑风光和人文情怀的美丽,难过的是后期的重建再也无法复原出时光和历史。自然我是被这本书所影响,同时也感动于这本传记竟然无关风月,简单但不枯燥,业界良心之作。不像之前看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和《在最深的红尘相遇——仓央嘉措传》,拖沓的长篇全是作者一个人的风轻云淡,红尘花落,而真正关于林徽因和仓央嘉措的就只是那么几个时间点上的几笔几画。
      
      梁思成在建筑这条路上,最初迷茫,不知建筑师的“匠气”和“灵性”如何取舍,在父亲梁启超的开导劝说下拨开迷雾坚定信念,之后无畏,知道自己这一生的责任就是担负起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做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是一个受过西方先进文化的新式知识分子,但同时骨子里也是一个继承传统文化的旧式拙匠,所以这一生,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追求中国古典建筑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美”,只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夙愿。
      
      撇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我看来,林徽因首先是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再是艺术家、文学家。所以庆幸的是他有这样一位知心伴侣能在前半生追求的道路上一直相伴左右,风雨不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林徽因选择梁思成的原因了。
      
      能让我静下心来,认真的写一篇读后观感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实在,值得一看。陡然也想看《城记》这本书了!
      
       2014-2-18
      
  •     因为林微因,想了解下他。
  •     确实是偏学术多一点
  •     梁先生的学生所著,内容翔实。纸张也很有质感!
  •     此乃真正的翩翩君子。
  •     本书详述了梁思成的生平。也详述了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贡献。本书花了较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建筑业的一些专业内容,该部分对非专业人士阅读起来会费劲一些。
  •     大师级人物,忧国忧民,不计付出,期望越来多出现这种人
  •     梁先生学生写的,所以细节跟专业比较到位
  •     比较系统的了解一下梁思成,为了事业不惜一切的
  •     虽然不是我想看的内容,但也挺好
  •     书不错 就是书页边距留白太多 有点浪费
  •     内容庞杂,选读的
  •     令人钦佩的梁林两位先生是我们这些中国建筑师永远的榜样
  •     大一从龙哥那窃来看的 偷书不算偷(已经还了)
  •     在同类的传主传记中,这书应该算是很翔实的。得细细阅读。书品相也很好。推荐。
  •     结构上前紧后松,抗日那一段写的不够精彩。却也很好的描画了梁思成的人物秉性,成也书生,败也书生。一个在重庆曾隐忍审慎的人,竟还是被那十年的疯狂弄得疯疯癫癫。
  •     大师呀!中华的真正栋梁!
  •     很中立的一本书。写的都是事实,多数是关于梁思成的事业与研究,无关风月。
  •     不幸的年代里伟大的知识分子
  •     还好!有关他的成就写得较详细!
  •     这本书使我认识了一个真正的梁思成,不愧为一代宗师,大家风范,敬佩!
  •     看完了重新评论,书看上去不错。
  •     刚拿到手,正看。
  •     给朋友买的,大师的东西,喜欢。
  •     我没有看完。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逻辑不清晰,一开始写了很多的梁启超,然后写了很多林徽音,而梁 思成的影像反到不是让人感到很清晰。
  •     学建筑的还是要了解梁思成的。
  •     主要是和徽因·····
  •     刚看完。感觉这边书偏专业方面,写的挺好的,让我对梁思成大师深深地敬佩他对建筑的这种执着,这种精神。值得每个学建筑学专业的人去看。
  •     书很好,价钱很便宜,学习到很多,一代宗师
  •     书还不错,挺 厚实一本,价钱有点小贵,好在搞活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