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岁月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1
ISBN:9787503949074
作者:叶少兰
页数:55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戏还没开,我奶奶便早早到包厢坐下,不大工夫,在另一处包厢,母亲由外祖父母和母亲的姨妈及媒人陪着也来了。开戏后奶奶从所坐包厢望去,觉得眼前一亮!母亲那天梳着大散辫子,穿着葱芯儿绿的绣花旗袍,衣襟领上挂一对玉兰花儿花棒,眉清目秀.文静大方。祖母心中暗喜,非常满意。祖父照料后台公务之余来到包厢,往侧面一望,也连连点头轻声地说:“好,好啊……”台上,父亲《岳家庄》一剧表演得生动精彩,将岳云这个将门虎子天性喜武的神态演活了,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笑声。舞台上光彩照人英姿勃勃的少将军形象,深深感动、征服了母亲。父亲卸妆后,换上缎子长袍马褂,也来到包厢,陪坐在祖母身边,越发显出英俊高雅的仪表。后来,父亲曾说:“那天,向那边一眼望去,你母亲就像个'玉人',绿得仿佛明媚的春光一样!”相亲过后,两家都很满意,便择吉日“放定”后“下聘”、“过礼”,均都有序而行。但从相亲到完婚相隔两年,两年中,父、母亲却从未见过面,那是因为祖父认为:亲虽然定下了,可是心还得搁台上。直到成亲的前一天,父亲还在演出《天河配》。演牛郎嫂子嘎氏的马富禄先生现场抓哏,还向台底下说:“谁不知道,明天你就跟刘淑卿女士结婚了啊!”博得观众热烈掌声,以致贺喜!听母亲说,结婚那天一红两绿,共三顶花轿。花轿和銮驾,包括轿夫、吹鼓手,衣服靴子全是新的,全头次使用。红轿子上绣狮子滚绣球,轿里有三寸高的半边台坐,新娘盘腿而坐,罩红纱盖头。花轿门帘有小纱窗,可以望得见外面,新娘手抱一木制小瓶,瓶里放两个小如意,如意一寸多长,金色红色各一支。母亲那天身穿大红绣花裙袄,黑地儿绣彩花儿上衣。銮驾有八面大鼓,全带绣花围子;旗、锣、绣伞、掌扇、瓜锤、钺斧、金镫、手笔槊等,一应俱全。抬轿杆,由八至十名轿夫们组成,两旁由舅舅和外祖父的徒弟洪善扶把。送亲太太和娶亲太太,分乘那两顶绿轿。轿队首先在祖父一方取灯胡同的同兴堂饭庄亮轿,而后起轿,至珠市口外祖父一方天寿堂饭庄,接亲上轿。随即轿队绕经珠市口、前门大街,再在同兴堂祖父一方下轿,拜堂、行礼、叩谢,均须叩拜大礼。当喜宴喜酒宴罢之后,花轿送至海北寺街八号院中,下轿后,一对新人洞房坐定。先给吃一口半生的饺子,父亲同时也得吃,吃一口后,有人问母亲:“生不生?”母亲便答:“生。”自此,父母这对天作之合就开始了一生的相濡以沫,相扶相持。父亲是京剧艺术大家,广受观众、戏迷的崇拜和喜爱,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慈祥的严父。父爱如山,父亲不仅给了我亲情之爱,而且父亲的一生为人处世侠肝义胆,对艺术的热爱、钻研精神和辉煌的成就也如一座高大的宝山一样,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是鼓励、护佑我向前走的动力和后盾。我刚过完百日,就开始跟我父母,跟周围的这些艺术前辈走南闯北了。我父亲从一出科就常年往来于天津、上海、青岛、济南、汉口、长沙等地,最多的是津沪两地。最早参加的是马连良先生的剧团,搭班;后来又与章遏云先生合作,我父亲挂二牌。我出生四个月,母亲抱着我去上海。那时坐火车,需两天时间,火车上虽也有卧铺,但我妈妈始终是坐着,两天两宿就紧紧地抱着我,可能是我太小,总不断哭闹的原因。那时,到南京要先下火车上大船,过长江后再重上火车奔上海。腊月底,快过春节的时候,天气很冷。大船上什么样的旅客都有,非常的拥挤,担行李、箱子、担建筑材料或各种商品的,非常杂乱。母亲就紧紧抱着我,脸朝着窗户外跪在木凳上,就怕那挑担子的人碰着我。当时与我们同行的有赵燕侠先生,还有她的父亲。赵先生的父亲就紧紧护在我母亲身后,保护着我们。赵燕侠先生,也是初去上海。她父亲一路连坐都没坐下,为保护我们母子,在船上一直是张开双臂。当时的艺人之间就是这么仗义啊。母亲说,我们到上海正是大年初一,非常热闹,像什么跳财神的、放爆竹的、敲锣打鼓和耍狮子的,还什么大减价,穿着洋服吹吹打打洋鼓洋号,总之一派过年景象。我们住的旅馆叫一品香,我父亲当时正在天蟾舞台剧场演戏。父亲那时,经常在三个剧场演出:天蟾舞台、黄金大戏院、还有牛庄路上的中国大戏院。京剧好角儿凡到上海去演出,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天蟾、黄金及中国大戏院这三家剧院,相比之下要属去天蟾舞台最多。出生四个月,我就到了上海,后来还一直断断续续经常去;上海是我演戏最多的一个城市,与上海的不解之缘,可以说是延续了一辈子。我记事较旱,至今还有我在黄金大戏院后台,亮开嗓子,高声叫金少山先生几声三大爷的印象。金先生很喜欢我,爱与我开玩笑,我很幸运看过他的演出。那次,是黄金大戏院演《群英会》,金先生去的黄盖,头旬定场诗“二十年前摆战场”念的声音很轻,待第四旬“不觉两鬓白如霜”时,声若洪钟震耳欲聋,把我吓哭了。还有一回妈妈抱着我到黄金大戏院后台去叫三大爷,金先生正勾着黄盖的脸谱,猛地一回头,把我吓得竟发了高烧,很长时间都不敢再进后台。1947年春节前,那年我4岁,父亲带着我母亲和我还有我三姐(时年5岁)及一个保姆冯妈,到上海演出。地点仍在天蟾舞台,领衔主演是程砚秋、谭富英、叶盛兰,三英合作盛况空前。那时我还小,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剧场门外都是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剧场里三层席位总是满坑满谷,观众的叫好喝彩声不断。父亲和程先生当时合作演出的《玉堂春》,由程先生、谭先生和我父亲合作演的《御碑亭》,被现场戏迷观众用钢丝录音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几十年后,在李瑞环先生组织关怀支持指导下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中,经过技术处理,去噪还音,补缺做实,已然配像播出。当时年已93岁的老母亲,于辞世之前,曾在电视前“听”了这场精彩的、美妙绝伦的实况演出。为什么说是“听”了这场戏呢?因我母亲那时不但年老耳聋听不见,而且已双目失明,是用我妻子许嘉宝做的一个约一尺多长硬纸听筒(母亲对使用助听器极不适应)贴近电视机,才总算能听得清。母亲极为认真地听了整整一出戏,听得仔细、投入,虽看不见图像,眼眶里却闪出了十分激动的泪光。那天母亲对我说:“这场戏,是你坐在我的腿上,咱娘儿俩一起看的。我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是昨天一样,当时剧场里的叫好声不断,王少楼先生演的蓝袍。(即刘秉义)也好极了。现在,你为你爸爸演的王金龙又配了像,你爸爸要是在九泉之下能得知此情此景,他该有多么高兴啊!”

内容概要

叶少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之子,194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文职一级将官军衔。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北京军区文职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军区第五次党代会代表,荣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称号、荣立二等功,。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金唱片奖”获得者,全军汇演优秀表、导演奖获得者,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京剧流派班导师,全国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家,美国富布赖特国际学者,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叶少兰7岁随父亲叶盛兰、姑父菇富兰学艺,1953年初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师从于姜妙香、萧连芳、菇富兰、阎庆林。1962年毕业后,随俞振飞先生深造昆曲,并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叶少兰文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广阔、表演技术全面、文武俱佳。所扮演的周瑜、吕布、罗成、周仁、梁山伯、许仙、赵宠、李白、曹植、薛平贵、陆文龙、陈大官、杨宗保等人物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在继承的基础上把京剧小生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海内外有“京剧王子”之美誉。60岁时再创新剧《洛神赋》,荣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和上海“白玉兰”奖。叶少兰曾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曼、阿联酋、埃及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演出或讲学,为中国民族文化和京剧艺术的传承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赢得了荣誉。

书籍目录

前言
我的心路与思考——浅悟六十则
上篇 回眸 儿时记忆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是座山
可敬的傍角儿者
“铜床戏院”之懵懂趣事
初窥红氍毹
第一个小生角色与“勒头”
逆流行舟上下求索
教学与深造
仰望山巅,向上
寒风刺骨的沙岭子
风雨飘摇中
拨开云雾见青天
在美国替师传道
艺海无涯
父亲晚年的舞台生活
母亲的光辉与伟大
听父亲说戏
小生和“叶派”艺术的功法秘诀
换位思考“假如是我……”
八千里路云和月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悟戏,悟人,悟道
她,就这样地走了
血脉的延续
人民给予的荣誉
我崇敬的祖父叶春善
出身贫寒替师传道
侯喜瑞在喜连成
马连良在喜连成与富连成
谭富英在富连成
毛世来在富连成
附:善本目录
下篇 叠翠 纪念我的父亲叶盛兰大师
繁荣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在叶盛兰先生80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不断发展京剧事业——在叶盛兰先生80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活周瑜”
忆盛兰兄
无与伦比的叶盛兰
怀念叶盛兰老师诸世芬
舒卷风云 吐纳珠玉——怀念叶盛兰冯牧
深切缅怀我的父亲——浅谈父亲的表演艺术叶少兰
学艺谈戏
从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谈京剧表演艺术的学习和实践——在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上的讲座
传承京剧的老师们永远是神圣的
赴美讲学散记
随笔
怀念我的父亲
父亲赴朝慰问对我的教育
恩师姜妙香先生
在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京剧人的良师益友
“百日集训”育才典范
艺术评论
盛兰少兰艺术长青
从叶盛兰到叶少兰
博学广纳 继承创新——赞叶派艺术家叶少兰
叶派传人叶少兰
叶少兰同志与音配像
勤学·求实·思考
“小生”一代有传人——记叶少兰演出《吕布与貂蝉》
叶少兰和周瑜
狂吕布 情周仁——谈叶少兰在三个戏中的人物塑造
柳动闻叶语,蝶舞沁兰番——记叶少兰评《柳荫记》
叶少兰:只要能演就不离开舞台
名不虚传不同凡响——看叶少兰的《吕布与貂蝉》
英雄自古出渔樵
赞叶少兰在《吕布与貂蝉》中的表演
一位令人尊敬的京剧演员——记叶少兰
叶少兰——名门之后
文化大使叶少兰
幸有少兰
我的“少兰”情结
光耀氍毹的艺术工程——叶少兰谈京剧音配像
霍元甲打不过的演员——访著名剧演员叶少兰
北京京剧团首赴台湾圆满成功——著名京剧演员叶少兰谈访台演出见闻
叶少兰:昆曲每年有了1000万拨款
公益广告和素质教育——有感于叶少兰委员的提案
这是一场“及时雨”——全国政协常委叶少兰谈京剧音配像
后记

编辑推荐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分上下两篇。上篇回眸,分别由“儿时记忆”、“逆流行舟·上下求索”、“艺海无涯”、“我崇敬的祖父叶春善”四块组成,为叶将军个人回忆。下篇叠翠,分别由“纪念我的父亲叶盛兰大师”、“学艺谈戏”、“随笔”、“艺术评论”四块组成,为叶氏随笔和评论集萃。

图书封面


 岁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那时候演戏,开场的戏灯光开得不太亮,以后是上一个好角儿加一道光,再上一个好角儿再加一道光,到梅大师上的时候,灯光"啪"的一下就全亮了。所以小时候就是想做一个好演员,做灯光开得最亮的演员,做一个唱大轴的领衔主演,有前途的演员。  ——叶少兰  1  叶金泰生下来一百天就跟着父亲跑码头了。父亲是京剧小生叶盛兰,他后来成为京剧小生叶少兰。  叶金泰上学的时候改了一个跟得上新时代的名字叫叶强,1962年戏校毕业正式改名叶少兰。"文革"破四旧,连姜妙香先生都宣布改名"姜永革"了,叶少兰改回叶强。"文革"好歹结束了,叶强回归舞台,再次改名叶少兰,从此名满天下。  叶少兰从7岁开始学小生,但是在满师出科的时候碰到了大麻烦。一来他的变声期比较长,受嗓音所限只能改学导演;更糟糕的是,大致上从1964年现代戏会演起,京剧就慢慢往样板戏演变了。京剧一变成样板戏,就没小生行什么事了。那会儿,英俊小生都同时必须膀壮腰圆,武生出身的李玉和就是标准形象,而风流倜傥是和革命互不兼容的,小生于是成了行当之外的行当。从同光十三绝的徐小香开始的京剧小生风流史,从南戏滥觞的戏曲小生风流史,被"文革"腰斩车裂,雨打风吹去。当时的几位京昆小生艺术的代表人物--姜六爷妙香战兢兢如惊弓之鸟,俞五爷振飞栖遑遑似漏网之鱼,"摘帽右派"叶四爷盛兰身心俱疲,连基本的医疗都得不到保障,更遑论练功课徒、教子成名。  于是,叶少兰本应在氍毹上挥洒的汗水都流到沙岭子农场的稻田里了--因为无霜期特别短,必须冒着料峭的春寒插秧,及至开镰收割,又得踩着冰碴子下地:"'两层冰,一层水,中间夹着热大腿',……上身穿着棉袄,俩腿泡在冰水里。插秧时,往往要用脚先把冰泥踩软,再插秧苗;到收割时,由于放不掉水,稻子就湿漉漉的,你镰刀磨得飞快,照样割不下几根,只能硬揪。天气冷,上下牙冻得嘚嘚作响,嘴唇冻紫,五指冻得合不拢,手脚全冻僵了。"三年下来,武小生扳朝天蹬的腿生生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后来一到上台做繁难动作必须咬牙硬挺。先从老一辈那儿断了京剧小生的流脉,再驱逐传人令其劳其筋骨行弗乱其所为,京剧小生行就这样被彻底地"革命"和专政了。伴随着"革命样板戏"的豪迈旋律在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奏响,多少流派创始人被凌辱和迫害,多少流派传人被迫抛掷流年、断送青春。京剧的血脉就此被割断。嗣后虽经拨乱反正,百花重放,却已是盛年不再来,盛兰不再开了。  2  我第一次知道叶少兰的名字是在1983年。那时,叶强已经结束了不堪回首的"劳改"生涯(叶下放的农场原先是个劳改农场),回到舞台,并正式改名叶少兰了。  那年我11岁,既不会唱歌,也不会唱戏。我被音乐老师判定为"音盲",就是那种怎么唱歌都跑调的人。但是,那时候叶少兰带着几出大戏来到上海,电视里放的《周仁献嫂》让我震惊并且痴迷了,我开始看京剧。  《周仁献嫂》讲的是舍生取义的故事,周仁妻为救义兄之妻杜娘子代嫁严府,杀贼未成自尽身亡,周仁埋葬了妻子,顶着卖友求荣的恶名盼到了义兄杜文学沉冤昭雪的一天,却被当堂毒打,险些丧命。传统的京剧里,《刺汤》、《刺虎》、《青霜剑》等剧也有为复仇假意允婚、洞房行刺乃至杀身成仁的情节,但是《周仁献嫂》更激情四溢,更感天动地。叶少兰在乃父遗作的基础上整合关目,疏通情节,请原作者翁偶虹老又专门增写了"西皮调底"和"反二黄"两个繁难的唱段。由是,从遭遇胁迫的惶恐万状、夫妻诀别的痛苦不堪、吃"喜酒"洞房惊变、葬妻归来迷离恍惚,直至沉冤昭雪扬眉吐气……大起大伏的故事,大悲大喜的情绪,换来至真至美的艺术效果。诚然,京剧是写意的艺术,它要求各种疏离,各种安详,甚至启发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学说。但是,京剧从来都不排斥真诚的表演和由真诚表演带来的美感。叶少兰整理的《周仁献嫂》就是这样一部杰作,剧中不仅能听到动听的唱腔,还能看到各种步法和技巧的展示:跪步、搓步、甩发、抢背、僵尸,不一而足,非四功五法俱备的全才小生不能演出。特别是新创的"反二黄":"迷惘惘葬埋了我的妻,悲切切一路行来不敢啼……"周仁葬的是自己的妻子,世人却以为他逼死了嫂夫人,虽然是内心独白,却依然怕人听到,一个"妻"字唱得深情、哀婉、欲诉还休,到"悲切切"的"悲"字,声音已经在颤抖,所以,唱出来是"悲、悲切切……",叠字和情绪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到"昏暗暗问天天不语,黑、黑、黑沉沉问地,地也无言空唏嘘",已是天愁地惨,神人共哀了。  那正是在1983年,叶少兰完美地演出此剧,一举征服上海滩。我呢,正在小升初考试的无聊岁月里疯玩,一次次守着电视机看这出戏的重播,看得两眼放光,欲罢不能。多少年过去了,上海电视台这场《周仁献嫂》的录像早就无处寻觅,但是那些影像和声音已刻录在我的脑海里,一闭眼就能见到。  后来听说,叶少兰曾经说,给小孩演出也不能懈怠,因为小孩的头脑是一张白纸,让他们对京剧有一个良好的印象,京剧才有希望。这时,我不由回想起自己11岁的时候在自家阁楼上,对着那台九吋的黑白小电视,竖起耳朵给《周仁献嫂》的每个场次数掌声的情景。  3  "黑夜里闷坏了罗士信,西北风吹得我透甲寒……"苍凉凄怆的唢呐二黄,走投无路的绝叫,这是《罗成叫关》,叶盛兰不世的杰作。我总觉得叶盛兰在无端被扣上"右派"帽子时心里会有同样欲诉难诉的大悲大恸。不同的是,舞台上的罗成能把这一腔愤懑喊出来,让观众和他分担;批斗台上的叶盛兰却只能诺诺唯唯而已。但是,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心里又会是怎样地翻江倒海呢?章诒和曾经在《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叶盛兰往事》这篇文章里复述了一个细节。那是一个和英气逼人的周瑜、潇洒儒雅的梁山伯、风流倜傥的张君瑞……这些艺术形象都判若两人的叶盛兰。她说,"叶盛兰每次从批斗会上回到家里,什么话也不说,就把自己关进卧室。继而,就听见他在里面跟喊嗓子一样,用小生念白的声音大喊:'我是谁?''谁敢惹我?'……抑扬顿挫,且一声高过一声。……叶盛兰喊够了,自己开门出来,也恢复了常态。全家和和气气地吃饭。"这段描述让我联想起很多友人不约而同地描述过的路翎在被关押期间和平反释放后的漫长岁月中不间断、不自主的怒吼和哀嚎。莫道英雄气短,实在是世事堪哀。  我生也晚,听戏从少兰始,没赶上听四爷唱戏,只能从旁人的回忆中构拟1958年叶四爷在上海演出《罗成》的盛景。受章伯钧牵连,叶盛兰被中国京剧院划为"右派",但因为他是小生的"独一份",台上离了他不行,所以又让"戴罪立功",要求四爷随团演出,但是,不能贴海报,不能写水牌,不能谢幕,演出前要一趟一趟跑老虎灶泡开水,演出后要挽起衣袖打扫剧场。那天,原定演出《罗成》,但是不能贴叶盛兰贴演《罗成》的海报,所以先贴了李少春《野猪林》(一说《响马传》)的海报,演出前两小时贴出告示,称演员生病(一说演员真的生病了),临时换戏。于是,一个窗口退票,另一个窗口卖票。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住上海的观众奔走相告的热情,很快《罗成》连站票也买不到了。  从很早的时候起,不管什么角儿,必须在上海被认可了,才能算唱红了。上海的观众很挑角儿,轻易不会认可,一旦认可,则不吝惜最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罗成》首演于1946年,是育化社的打炮戏,育化社首演成功不久就曾经风靡上海滩。但是,这一次,叶盛兰满怀着寄人篱下的屈辱和前途无望的迷惘,演一个黑夜里、黑煞日满腹冤屈无处诉的勇将罗成,以这样的心理体验完成一次因扭曲而更臻完美的舞台展示,上海观众疯狂了。  我的朋友方薏清阿姨是一位资深叶迷,她这样追述两年后在北京看叶盛兰演《罗成》的情形:"《叫关》一场,叶先生一条嗓子盖过唢呐,音高而远,在剧场回荡,那种悲壮的气氛油然而生。……《淤泥河》一场,在身中敌箭后,把箭拔下,用宝剑自刎,在长长的撕边锣鼓声中,把眼珠一直翻上去只见眼白,观众掌声四起,宝剑缓缓扔下,最后一个漂亮的僵尸。"把这段永不褪色的影像叠加回1958年上海的天蟾舞台,漂亮的僵尸后,终场唢呐响起,大幕缓缓落下。幕再次打开,罗春、李元吉、苏烈、大刀手上台谢幕,唯独不见罗成。观众不干了。上海观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拗劲头至今还是常常能够见到,为等一位演员返场,甚至只是再露一面,他们可以齐心协力地有礼貌地鼓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天就是这样。"叶盛兰!叶盛兰!叶盛兰!"观众有节奏地呼喊,鼓掌,再呼喊,再鼓掌,直到大幕再次拉开,舞台上,已经脱下戏装、换上扫地工作服的小生泰斗诚惶诚恐地向台下久久地深深地鞠躬。  4  叶少兰的祖父是富连成科班的创始人叶春善先生,叶氏一门出了十几位京剧名家,这是造化加熏陶,基因加苦练的结果。叶少兰说,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和哥哥叶蓬、表哥刘玉林一起在家里的铜制大床上唱戏玩。大床单当幕布,小床单当出将入相的门帘儿,操练起来一台"大戏"。最贪恋的是剧场的灯光照明--"那时候戏院里靠前面的戏或主演未上场之前,灯光是不开足的,就等主角儿上场才全开。"哥儿几个想出点子:先关上里屋灯,作为压光;开外屋灯,打开一点门缝儿,透进光亮来,作为垫戏;门开到一半大,就是倒第二;等到说:"爸爸出来啦!"或者说:"梅兰芳出来啦!马连良出来啦!"门就大开,里屋外屋每一盏灯大放光明,好似真正的大轴戏开演一般。  后来,叶少兰说:"小时候就是想做一个好演员,做灯光开得最亮的演员,做一个唱大轴的领衔主演,有前途的演员。"他做到了。  我虽然1983年已经知道叶少兰,正式进剧场看他的演出则是1992年以后了。那天,他演的是《三堂会审》的王金龙。从那天之后,我现场看过四次他的《三堂会审》,竟然每次都在小细节处看到不同,这才领会了业精于勤和艺臻于道的哲理。有篇报道说:"叶少兰每次演(《群英会》)之前都要看父亲的电影、自己的录像,找出不足的地方,然后默排一遍、实排一遍、统排一遍、响排一遍,最后才能上台演出。"这决非诳语。  最后,我要说,虽然在"粉丝"掉价的时代,自称自己是某位演员的粉丝显得十分矫情,万分悖谬,我还是以做叶少兰先生的粉丝而深深自豪。皮黄声里,龙音激越,虎音豪放,凤音婉转;剑影翻飞,昂首凝眉,人在戏中,戏比天大。他就是那个灯光开得最亮的演员,京剧小生叶少兰。  (叶少兰:《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 1950-2010》,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塑封的,很大一本,有很多高清图片,内容大概翻了一下,有看头,推荐!
  •     就买了这么一本 还给我挑了个有破损的 书是用来收藏的 不是用来摔打的 为什么就不能让人满意呢?
  •     叶少兰虽努力,但终究不是生在京剧最繁荣时期,而是最掉落期(不知以后会如何),虽自身修为极好,但造诣和成就终不及民国那一代艺人。现今的从艺60年,尚不及民国演艺20年。他家的富连成,曾经是那样的辉煌。可叹,可悲
  •     内容充实,实在,感人。对叶少兰从艺的道路有所了解。
  •     上面明明有货,付款后说没货,款等了四五天才退给我。
  •     对叶先生的人生和戏曲经历都能有很好的了解
  •     叶少兰是我最欣赏最崇敬的当今京剧艺术大师!这本《岁月》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我是含着泪水看完“前言”的!上篇“回眸”下篇“叠翠”字字句句给人感悟之深受益匪浅;而为数不少的剧照,生活照更是光彩夺目回味无限;我真有“相见恨晚”(《岁月》)的感觉!
  •     这是本好书,写了叶少兰先生的一生,我受益匪浅
  •     用纸印刷都好。就是编辑太次,连勒口上都是错别字,还是人名!!!内容太主流了,看着微微有点儿假。
  •     一些随笔的集子,可读性不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