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00465072
作者:张国壮
页数:319页

章节摘录

三 “我只爱旅行”莫扎特从童年时代起便跟随父亲乘马车在欧洲大陆旅行演出,那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各国著名音乐家的乐风以及乡村民间音乐的淳朴气息甚至是旅行的艰辛,都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生了巨大的激发和诱导作用。1764年4月,他们一家旅行来到英国伦敦。在这里,莫扎特第一次听到了德裔英籍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创作的清唱剧。亨德尔用这种音乐形式所表现出的庄严神圣、气势恢弘的精神感召力,使莫扎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这里,他还认识了德国伟大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rm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小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1735-1782)。这位当时已经闻名于欧洲乐坛的作曲家给莫扎特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音乐中的乐观情绪和明朗色彩深深打动了这位从萨尔茨堡远道而来的音乐神童的心。旅行和旅行演出是莫扎特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主要生活,也是他接近自然、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体验和感悟其神奇的造化,扩大“身体、精神、心灵”感觉范围的重要途径和音乐创作的动力源泉。莫扎特一生共作了九次音乐之旅,其中,时间最长、对其一生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一次,是从1763年6月6日(7岁)开始,到1766年11月30日结束的长达三年半之久的旅行。在这一时期,莫扎特创作的作品,大多是在旅途中完成的,即便是呆在故乡萨尔茨堡不外出,他谱写的作品,也几乎都是为了旅行演出而谱写的。

前言

1777年11月8日,22岁的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l,1756-1791)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不会写诗,因为我不是诗人。我没有能力把对象安排得有光有影,因为我不是画家。我甚至也不会用手势和体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为我不是舞蹈家。然而,这一切我可以用声音来做到,因为我是音乐家。”(1777年11月8日自曼海姆教父)1791年12月5日,当这位天才的音乐家放下手中正在谱写的《安魂弥撒曲》溘然谢世时,差两个月才满36岁的他,向世界贡献了626部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这尚不包括他的132件未完成的遗作和在各种场合即兴演奏以及后来人们新发现的一些作品。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优美动听的精品!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许多作品是作者一次性完成的,没有经过任何修改!1991年,在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之际,由荷兰菲利普公司(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 NV.)录制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全集的CD光盘,为数竟达180张之多!另外据文献记载,目前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旅行者号”(Voyagerl,2)探测器所携带的向宇宙可能存在的智慧生物显示人类文明成就之精华的金唱盘,就录有莫扎特的经典作品!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能够创作出数量如此可观的音乐作品,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有人曾对他音乐创作的“勤奋程度”做过大致的测量和估算,所得出的结论让人难以置信:除去莫扎特来到这个世界的开头五、六年,余下的30年间,莫扎特恐怕五日不在构思和写作!莫扎特传记作家W·J·特纳(W·J·Turner)对此感叹道:“我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去想像莫扎特的大脑中是怎样从不休息地创作音乐的。音乐一直存在于他的大脑中,甚至可能在他睡觉的时候也不停息。”莫扎特曾这样解释过他创作的勤奋,他说:“我不停地创作是因为休息更让我感到疲劳。”莫扎特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Maria Anna Mozart,1751-1829):这位从小就和弟弟一起同台演出的亲人,在莫扎特去世后回忆说:“沃尔夫冈自己就是音乐的化身;一旦曲终,人们才又看到那个孩子。”可见,莫扎特投身音乐完全是由天赋使然。“我再也无法往下写了。”1770年,14岁的莫扎特从意大利的米兰(Milan)写信向母亲诉说道,“由于写了那么多的宣叙调,我的手指头都写疼了!求妈妈为我的歌剧一切顺利、也为大功告成后我们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祷。”由此不难想像,他谱曲付出的工作量有多大,他创作的艰辛也由此可见一斑!1777年10月,21岁的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创作给他带来的愉快享受,他这样写道:“只要有机会让我作曲,我便觉得快活多了。无论如何,唯一能够使我快活而且动情的事便是如此。”(1777年10月11日致父亲的信)“投身音乐我可以不顾一切,就是把脖子伸进绞索里,也心甘情愿!”:莫扎特这位天才的音乐家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果说“生命”这个词意味着“创造”的话,那么“莫扎特”这个名字就是“创造”的同义词,它同样也是世界音乐史上音乐最高水准的象征。作为音乐家,他一个人的创作几乎满足了全世界人对音乐的需求!也许有人要问,是什么因素激发起莫扎特如此高涨的创作热情,是什么因素给予他如此巨大的创造力,他的创造秘诀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就蕴涵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那就是:爱!爱是一切生命中最为强大的创造性动力。奥地利当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兼莫扎特研究专家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1927-)说得好:“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清晰而自然的语言,每一个国度的人都可以表达它。弹奏莫扎特的音乐是考验自己能否返璞归真,考验自己能否让音乐说话。要掌握他的音乐情绪,心中必须要有爱,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就是爱的流露。”美国当代音乐史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1901-199])在他所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他指出:“把握莫扎特的真正伟大,理解他的音乐具有的强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奥秘,就必须始终牢记这个人的高贵灵魂曾忍受痛苦,曾竭力挣扎,曾屡遭挫折,曾蒙受屈辱。但是在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爱,因而尽管遭受折磨,但是作品却不以痛苦为支配性基调。”所谓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的强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奥秘”的所在,无疑就是这位为爱而生的音乐家内心充满的对上帝、对生命的爱。莫扎特曾经这样写道:“为升进天国而拼搏,当然是壮丽的、崇高的。但是,活在这个可爱的尘世同样是美好无比!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做人吧!”做人:亦即成为一个人、成为其所是,从生存的本质而言,就是接受和欣赏上帝创造的一切,换句话说,即是接受上帝之爱。对于一个个人而言,只有接受了上帝之爱,才会从厌弃和否定自身的生活怪圈中走出,才会发现生命之美。莫扎特的上述感叹性陈述,可谓是一语道出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和他直面现世、直面生活的乐观态度。天国与尘世同样美好而不是对立冲突的信念,正是一名基督徒的信仰基础。莫扎特正是凭借这种信念体验生活和从事创作,才使得他的音乐显示出这样一种特征:在神性面前,意味着人性;在人性面前,意味着神性。这种整体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的不可分割:在莫扎特的创作活动和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但是,爱并不是人与生俱有的,要认识它和获得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创造,去行动。终身致力于爱的教育的美国学者里欧。巴士卡里雅(Leo Buscaglia,1924-1998)在他所著的《为爱而生:爱的备忘录》这本通篇讲述“用行动表现爱远比口头谈论它更富有意义”的书中指出:“人人都是为爱而生”,并且强调:“‘爱’为挫折、孤寂、恐惧提供了另一条出路,但爱不会从天而降。”巴士卡里雅撰写此书的目的旨在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觉、去行动,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真正认识到爱的真谛,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成长,才会逐渐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接纳爱,如何施爱予人。莫扎特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他实践如何做人、如何接纳爱、如何施予爱的一生。“人生多美好啊!”这是莫扎特在世时经常发出的感叹。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生活的意义就是发展和实现造物主赋予生命的潜能,彰显生命的价值,荣耀上帝的恩典,而“爱”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核心意义,活出爱来,乃是人生终极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说,肯定爱,就是肯定尘世,肯定生命。反之,否定爱就是否定尘世,否定生命。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爱才能使人活得更像人。在自然和现实之中,还有什么比爱和生命更美好的东西吗?莫扎特选择了爱,爱也选择了莫扎特。莫扎特有一本友人题词纪念册,其中好友戈特弗里德·冯·雅坎(Gottfried von Jacquin,1763—?)所题的这么一段话清楚地点明了造就天才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真正的天才仅有伟大的理解、仅有想像力、或者仅有理解加想像力还是不足以造就天才。爱!爱!这才是天才的灵魂。”是的,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没有对爱的智慧的深刻感悟,人永远不可能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发出真正的出于心底的爱、赞美和关怀。人只有在与上帝、自然和生命的交流中才能感受到爱,只有在爱的感召下,人才能产生出伟大的行动。正如艾米特,福克斯在他的《登山布道》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治愈不了的疾病,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打不开的门,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填没不了的鸿沟,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推不倒的墙,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赎不回的罪,无论苦恼有多深,无论希望多渺茫,无论问题多纠缠,无论错误多严重,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只要你能充分认识到爱,这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只要你能够充分地去爱,你就会成为人世间最幸福、最强大的人。”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用其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告诉人们,谁没有爱,谁就将一无所知。在人类经历了因放弃彰显上帝的荣耀:这种灾难性无知: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而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愈加清楚地看到,莫扎特:这位天才音乐家,就是上帝在250年前派来的“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

后记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第一次”改变了我的生活,也丰富了我的人生。几十年来,无论生活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多少变化,都没有使我改变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真有“耳福”(能与莫扎特的音乐相遇是一种“福分”,也是上帝的安排),因为相对周围那些年龄与我相仿的大多数人来说,我,可以说比他们早,也比他们多地接触了莫扎特的音乐,而且至今仍乐此不疲。听莫扎特的音乐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活(甚至包括个人“灵修”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我这个孤独地度过了大半生的人来说,多少年来,一回到家,就意味着回到了莫扎特音乐的怀抱之中。想写本书的念头产生已久,而真正开始着手写它却是在几年之前:确切地说,是在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也就是在我结婚成家之后。有了这个家,自然也就有了更多地聆听和谈论莫扎特音乐的机会。于是,那些产生于茶余饭后闲聊中的与莫扎特音乐有关的言论和见解,我的妻子曹静听后就让我记下来(甚至有时她为我记),并鼓励我坚持记下去。这也可以说,是这本书得以问世的原因之一。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她认真聆听了我朗读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并对此:提出她的修改意见。即便是在国外学习之时,她也会放下手头紧迫的工作,通过电脑耐心地听我朗读,并作出回应。这本书自然也饱含着她的心血和爱。所以,我在这里最先向她表示感谢,同时向她表达我的爱和感激之情。关于莫扎特,尽管最近这些年来介绍他生平与创作的文字和音像出版物在逐年增多,涉及他创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搜集和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的文献却是不多见的:至少我个人所接触到的汉语文献是如此。这也可谓是我撰写本书的动因之一。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从关系存在的角度拓展我们认识和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空间(其实莫扎特的音乐本来就具有这种功能),并为人们寻找莫扎特创造的踪迹,发现爱和生命存在的关系,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如果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将不胜欣慰。在写本书的后记之时,我深感,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仅凭我个人的努力是完成不了这项工作的。因此,在这里,我要首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为避免影响和打扰我的写作而做出的种种直接和间接的努力,都使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鞭策和激励。有多少个深夜,年迈的母亲起身为我做一点夜宵,然后悄声端到我的案头,招呼我吃下,嘱咐我别再熬夜的那一幕幕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此,我谨向我的父母表达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这里应附加一笔的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家庭蒙受了沉重的打击:我失去了我的哥哥。我父亲的身体先后被医生实施过两次手术,我母亲也因身体衰弱几次住进医院。我本人也因健康原因退离了工作。然而,所有这些不幸和变故,都没有阻止本书写作的进程。这当然是我从莫扎特音乐中获得的爱和关怀,获得的勇气和力量所产生的结果。对于我而言,撰写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聆听莫扎特音乐和净化自身的过程。所以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莫扎特音乐和莫扎特精神为我撰写本书所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除了上述感谢之外,这里,我还要感谢何光沪教授和高师宁教授为本书写作所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感谢他们在繁忙的工作甚至在国外的旅行中,不忘为我搜集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感谢大卫·R·格里芬先生,他也一直关心着本书的写作进程,并以“渴望读到它”这样的话语来激励我早日完成本书。感谢温伟耀博士:这位对莫扎特的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对本书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我的好友摄影家张本初先生,每当写作把我搞得头昏眼花、疲惫不堪,以至很多时候是坐在电脑屏幕前发呆之时,他就开车带我去济南南部山区的风景区呼吸新鲜空气,观景、散心、换脑子。总而言之,关于本书,所有的感谢都应归于莫扎特和喜欢莫扎特音乐的人,而所有的遗憾和批评都应归于我本人。我期待着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对莫扎特和莫扎特的音乐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因此而喜欢上他和他的音乐,我也期待着由我本人写作水平和写作疏漏而招致的批评。最后,我也借此机会,向那些为阐释、介绍和传播莫扎特音乐而孜孜不倦地奉献出自己卓越才艺的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和文本作者、影音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作者2006年6月4日于北京海淀知春里。

内容概要

张国壮,男,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现任职于湖北省襄樊学院神学美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生态神学和生态美学以及基督教艺术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致力于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创作等。

书籍目录

引言上篇 生平及创作 一“荣誉属于有教养的人” 二 良师益友 三“我只爱旅行” 四“我要在狂喜中用我的整个心灵拥抱你” 五“法国人是蠢驴,他们永远是蠢驴” 六“萨尔茨堡不是我施展才艺之地” 七“人性的呼唤,在我身上像别人一样强烈” 八“婚姻是愉快的抉择,也得付出代价” 九“穷,但是聪明,埋头干活吧” 十“愉快的戏剧” 十一“我们的财富保存在头脑中” 十二“我多么希望在你的怀里休息片刻” 十三“爱一个人就是使其幸福” 十四“我的内心是宁静的” 十五“我已经感到死神到了我的舌尖” 十六“我就是音乐,音乐就是我”下篇 创造的踪迹 一“我认为我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二 人的伟大与渺小 三 上帝的宠儿 四“如果有比较光明的社会,我愿归属于它” 五“有艺不露,乃为真艺” 六 天才创作的过程,即接受和回应上帝恩典的过程 七“歌剧领域里的莎士比亚” 八“爱上帝并且做你喜欢做的事” 九“由衷地祝愿我周围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这种幸福感” 十 从莫扎特音乐中汲取“爱的养料” 十一 音乐浓缩着宇宙的和谐 十二 用“美”说服人们去“爱” 十三“爱我吧,因为我爱这个世界,爱尘世 十四“莫扎特效应” 十五“阳光音乐” 十六 蕴涵在身体中的生命之歌尾声附:莫扎特的著名作品主要参考书目(中文)后记

编辑推荐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一个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一个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爱和服侍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核心,并且也是引导他进入音乐创造完美之境的一条重要途径,“用音乐播撒爱”和“用美说服人们去爱”,是他创作的神圣使命,也是他向我们发出的进入充满爱和关怀的世界的邀清。

图书封面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是本书的作者.喜欢莫扎特和他创作的音乐.当然,我更喜欢看到中国的青年人也喜欢他和他的作品——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正在走向穷途末路之时。我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具有普适性和普世价值的音乐,所以,接受和欣赏这种音乐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任何障碍和问题,只要你喜欢,你就一定能够听懂并喜欢上它。我相信,喜欢莫扎特和他创作音乐的人,绝不会陷入恶俗的文化之中并成为它的帮凶。我希望与所有热爱莫扎特和他的音乐的人成为朋友。张国壮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对于音乐家的传记,我一向不买(甚至不看)。因为不是肤浅就少儿读物。直到近日在书店看到了这一本莫扎特的传记,比较新颖的观点和层面,遂在卓越购买。送到后细读,觉得可以与外国人的传记大致吻合/
  •     本书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
  •     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写这本书,看得出作者十分敬重和崇拜莫扎特,但是个人觉得,书中有些言辞有点过,且不说对于莫扎特的评论(比较恰当吧),有些地方似乎过分贬低了其他伟大的音乐家。 我觉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吸收书中的思想,还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作进一步客观的品评。
  •     不知道怎么拿到这书的…这是在借他布道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