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ISBN:9787533920555
作者:解波,汪逸芳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那个曾经很亲切,很有记忆的时代,那些追求过的荣誉、历经过的苦难,以及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就这么一晃而过了……







内容概要

解波:194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5年进入人民日报文艺部,1985年调入新创立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任海外版文艺部副主编,1992年升为高级编辑。著有传记文学《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叶浅予传》、散文集《今夜有雪》等。
汪逸芳:浙江德清县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为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散文创委会副主任。著有散文集:《岛国风情录》、《常有雨为伴》、《心雨》、《月光下的菩提》和《逸芳散文》等。

书籍目录


楔子恭肃喧腾陪盛典
第1章少年雄胆气凌云
第2章转蓬飘泊游子意
第3章一树绽开两朵花
第4章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5章娇鸟共啼调相异
第6章良辰未必有佳期
第7章自古英雄本无主
第8章浮世从来多聚散
第9章弄璋喜庆添愁怨
第1

编辑推荐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上的离合悲欢,生生死死,无一不是人生的缩影。大千世界,百丈红尘,处处动荡着天灾、人祸、离散、挣扎、搏击、机遇、挑战、成功、失败、沉沦。人生几十年,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总有说不完的戏剧性。生、旦、净、末、丑、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踩着什么样的锣鼓点子上场,在什么样的气氛中退出舞台,都看你自己如何把握。而对于从事戏剧的人来说,戏外的人生,总比舞台上更丰富多彩,更错综复杂,更曲折动人,也更刻骨铭心,如鱼在水,冷暖自知,欣慰只在自家心中,眼泪只能往自己肚里咽,外人是无从理解和感受的。人们只看到出将入相,花团锦簇,只欣赏一颦一笑,只听到婉转歌喉,看到满意处,只会鼓掌喝彩,击节称赞,他们有多少人知道台上的内心苦乐呢?

作者简介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上的离合悲欢,生生死死,无一不是人生的缩影。大千世界,百丈红尘,处处动荡着天灾、人祸、离散、挣扎、搏击、机遇、挑战、成功、失败、沉沦。人生几十年,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总有说不完的戏剧性。生、旦、净、末、丑、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踩着什么样的锣鼓点子上场,在什么样的气氛中退出舞台,都看你自己如何把握。而对于从事戏剧的人来说,戏外的人生,总比舞台上更丰富多彩,更错综复杂,更曲折动人,也更刻骨铭心,如鱼在水,冷暖自知,欣慰只在自家心中,眼泪只能往自己肚里咽,外人是无从理解和感受的。人们只看到出将入相,花团锦簇,只欣赏一颦一笑,只听到婉转歌喉,看到满意处,只会鼓掌喝彩,击节称赞,他们有多少人知道台上的内心苦乐呢?
《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这本文学传记,将我们带到拥有大量观众的江南地方剧种之一的沪剧舞台边,结识上世纪活跃在沪剧舞台的三位沪剧表演艺术家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沪剧艺人。作者解波女士在这本书中:写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写自己深受熏陶的沪剧,更写她的父亲解洪元、母亲顾月珍和继母丁是娥。这三位在近几十年从滩簧、申曲走向现代沪剧的历程中,献出自己的青春、血汗和泪水,各自都走过非凡的道路,有过尝试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遭受过失败和挫折,蒙受过侮辱和委屈,跌倒了再爬起,在上海这个“海”里滚打扑跌,呕心沥血,丰富和发展了沪剧的舞台艺术,也使自己成为有响当当代表作的璀璨明星。书中将爸爸、妈妈、阿姨各自几十年风风雨雨中的遭遇,三个人之间聚散离合、恩恩怨怨,都能写得细致人微,字里行间,情意绵绵。浓郁的上海风情、江南韵味,读了十分亲切有味,仿佛又回到石库门弄堂里,坐在矮凳上听阿婆阿姨娓娓细语,看小囡奔跑哭闹,收音机中传出的沪剧、越剧和弹词曲调,不觉陶然。这也构成本书语言艺术的一个特色。
岁月悠悠,风流星散。作者的三位亲人先后去世,感情的狂澜巨浪,渐渐归于平静,时光磨洗,水波不兴。作者站在世纪末的门槛前回首来路,自会用更多的理性去审视和反思过去,即使是最亲最近的人,即使是曾经给自己带来过心灵震撼撞击的人,也会用冷静的双眸和心情去看待,去分析,去沉思。在怨恨面前,更多的是宽容在愤懑面前,更多的是理解。毕竟都是共同经历过那几十年动荡的岁月,共同遭逢和承担了历史造成的悲剧性命运。在那场浩劫的大网中,谁都逃不脱,避不开。

图书封面


 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戏里戏外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剧种,尽管上海有京剧、越剧、准剧、昆曲各种剧团,而且还时不时有甬剧、锡剧、粤剧登陆上海,可谓海纳百川。但是同样也像百川不纳海一样,除了上海,包括长三角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没有第二个城市有沪剧团的。也许是语言的局限吧,沪剧很难走出上海。可偏偏也就是沪剧,当年红遍全国的八个样板戏中,有两个是由沪剧移植的,“芦荡火种”、“自有后来人”衍生出“沙家浜”和“红灯记”。沪剧演员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因而也为上海以外的观众所熟知。写梨园界的作品中,很少有写沪剧的,幸有沪剧名家后人,《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解波写的纪实作品《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一书,写出上个世纪包括文化大革命中,沪剧界的鲜为人知的种种内幕。全书以她父亲解洪元、母亲顾月珍和继母丁是娥为主,写出三位老艺术家走过的坎坷艺术人生和他们间感情纠葛。作者称自己是蘸着自己的血泪所写,写作几近使她“命归离恨天”。《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一书既摈弃文过饰非、为尊者讳的套路,也无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滥俗,写得真实,写得椎心泣血,是近年来难得见到的一部好作品。“爸爸”、“妈妈”的婚变以及“阿姨”的插足,在《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一书出版以前,上海的沪剧观众其实早就知道。尽管上世纪中叶,没有现在那么多小报记者的追星和渲染,但由于三位当时都是红遍上海滩的明星,因此他们间的绯闻照样能不胫而走,为沪剧观众耳熟能详。1955年秋,我就读的允中女中(后改名为第十一女中)开学时,同学间传说,石筱英的女儿卫蓓儿、顾月珍的女儿解波儿考进我校,一时间同学们争相到新生教室看这两位名人之后,而后便是传播名人家庭的轶闻逸事:诸如卫蓓儿的父亲沪剧演员卫鸣岐去了台湾,扬言要和蒋委员长一起返回大陆;解波儿父亲解洪元、母亲顾月珍因第三者插足而离异等等。卫鸣岐我不熟悉,解洪元、顾月珍我却是多次看过他们的演出。要说顾月珍的戏品、戏德、戏艺,应该说都是一流的。她演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演至赵一曼就义时,寂静的观众席上爆出清脆的座板碰击声,台下一排解放军战士肃然起立,向台上赵一曼致军礼。这种感人的情景不要说从没有在剧场里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我第一次看顾月珍的戏是在小学时,我的一位大同学是顾迷,她约我一起去明星大戏院看顾演出的“秋瑾”,我们买的是最低价位三角一张的后座票。本来我们俩应该坐在一起的,但因为票房有规定,买两张票必须搭买一张五分钱的说明书,为了省五分钱,我们只能各买各的,虽然买票时我们前后相挨,但是票房给我们票的座位却是隔得很远。当时年纪还小,印象中顾月珍演的“鉴湖女侠”既漂亮又侠气,唱腔也很好听,看得十分过瘾。散场后,我主动对同学说,下次换戏,我们还来看。接下来演出的剧目是上下两集的《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这是根据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改编的。 在沪剧《八年离乱》、《天亮前后》演出前,“阿姨”罔顾师姐即“妈妈”的提携之恩,乘师姐生育生病期间,充当第三者,插足师姐夫妇,导致恩爱夫妻分手的轶闻早已满城风雨。而《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剧情与主演顾月珍本人的身世又极其相仿:丈夫无情,移情别恋,结发妻子含辛茹苦养老抚幼……因此在看戏时,不由观众不对号入座:“爸爸”是张忠良,“妈妈”是素芬,“阿姨”就是王丽珍了。上集《八年离乱》还好,张忠良和素芬夫妻俩恩爱缠绵,难舍难分,令人感动唏嘘;下集《天亮前后》就热闹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张忠良和素芬只有抗儿一个孩子,而沪剧《天亮前后》里,解、顾的两个孩子──解波儿、解星儿──都客串演出。看着台上小小年纪的孩子被父亲狠心抛弃,观众怜爱之声不绝如缕……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和王丽珍回到上海,住进表姐何文艳家,素芬在何家帮佣,发现与王丽珍以夫妻名义在一起的男人,竟是自己八年来梦牵魂绕的丈夫时,素芬悲痛欲绝,观众为之也很洒一掬同情之泪;当王丽珍大发雌威,污言秽语侮辱素芬,逼迫张忠良离婚时,台下的观众愤怒了,忘记这是在演戏,指着台上的张忠良喊着“爸爸”的名字,怒其不争地加以谴责,指着台上飞扬跋扈的王丽珍,喊着“阿姨”的名字,一片詈骂痛斥…… “爸爸”、“妈妈”分手、“爸爸”和“阿姨”结婚后,“爸爸”的母亲即作者的祖母不随儿子媳妇过,却还继续居住在前媳妇家中,这种反常的情形,戏迷们也是很清楚的。沪剧《天亮前后》与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的是,素芬没有跳黄浦江,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张忠良的母亲在真相大白,当着众人痛斥儿子后,对媳妇素芬说,我不跟这个堕落的不孝儿子过,我要和你这个贤德的媳妇生活在一起……戏里戏外,情景交融,观众似乎不清楚这是演戏还是在演绎主演本人的生活,席上顿时掌声赞叹声叫好声不绝,场子里的气氛到达沸点……散场时,听意犹未尽的观众议论,说“爸爸”也曾来看过此剧,看得眼泪水塔塔滴……“爸爸”看戏的情节,在《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一书中,作者也曾提到,不过“爸爸”只是看了最后一场戏的最后几分钟,至于眼泪水塔塔滴,大概是观众们由自己眼泪水塔塔滴而想当然耳……难怪观众对号入座,连作者本人在书中也不讳言,此时的她,也视“爸爸”为可恨的张忠良,在戏院里,对来看望她的“爸爸”说:“侬是张忠良…….”最近,从荧屏上看到新近演出的顾派名剧《八年离乱》,恢复了素芬投江的情节。其实,我倒认为,让素芬坚强地活下来,还真是符合天理人情,至少观众不至于在走出剧场后,久久郁闷不已。现实生活中的“素芬”在婚变后坚强地活了下来,含辛茹苦的抚养一对子女,入了党,当上了上海政协委员、市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只是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坚强的女性最终为十年浩劫所吞噬,坠楼身亡……十年动乱中,多少戏曲界的名人惨遭迫害,或投环或跳楼或自刺,一个个含怨负屈走上不归路。倒是“阿姨”,尽管也遭受非人的折磨,但她的经典名言是:“我是砧板上的肉,挺斩!”像“阿姨”这样公开宣称 “挺斩”决不自我了断的“砧板上的肉”,极为罕见,“这个女人不寻常!”“阿姨”挺过文革后,走上领导岗位,在舞台上重放异彩,扶植新人,力推新戏,为沪剧事业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因其德艺双馨而长眠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阿姨”出演角色很多都是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推“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一举手,一投足,活脱脱的是一位带有几分江湖气的地下党员身份的茶馆店老板娘,被行家们誉为是全国第一的阿庆嫂。“阿姨”尤为人赞道的是她坚持下乡为农民演出,甚至在她罹患重症之时,还扶病演出。我有幸在1957年,看过一次她为上海县农民的下乡演出。演出假座我们学校──上海中学的大礼堂,演出的剧目是《寒梅吐艳》。因为是下乡演出,票价便宜,最低为一角,出三角就可以坐在前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买了好座位饱看一番。演出结束,我和同学熟门熟路到后台化妆室去看演员们的庐山真面目。所谓化妆室其实就是礼堂后面靠路边的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屋。清冷皎洁的月光下,正在卸装的“阿姨”,将热水瓶里的水倒在门边方凳上的脸盆里,弯着腰,因陋就简的用毛巾洗去脸上的胭脂口红,连卸装的镜子都没有。此时的“阿姨”衣着极为朴素,可能还未出戏,边洗边哼唱,洗完脸,将脸盆里的水泼在门外草地上。若不知道她是“阿姨”,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蜚声上海沪剧界的名演员。除了我们俩,没有其他看热闹的粉丝。出于中学生的矜持,我们也没有索要签名或者握手,一次很平淡的与名人邂逅。其后,因各种原因,不再有机会看沪剧,但听倒是听得不少,“阿姨”饰演《甲午海战》里的金堂娘,一曲“夜蒙蒙,海潮涌”的“祭海”唱段,唱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听后有绕梁三日之感。笔者以为,迄今为止,众多沪剧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无过于此,堪称绝响。“妈妈”惨死于文革, “阿姨”和“爸爸”于文革后相继病故。三位艺术家人生大幕就此合拢。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许,若干年后,他们的跌宕人生会被搬上舞台,絳红色的帷幕又会被徐徐拉开……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内容比较另类,作为一种参考资料
  •     沪剧名伶秘辛坊间似不多见 阿庆嫂当年竟风情如此 好一出三角 些许跌镜 文革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生 文笔殊不恶
  •     挑着看了一点,写得真坏。文艺腔,陈词滥调,小说化描写。作者是老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看来中文系真能把学生教坏,以前和现在都是如此。
  •      这么好的八卦材料写的乱七八糟
  •     解洪元,丁是娥和顾月珍的家事、国事,有太多过于主观和臆断的笔触。感情很真挚,史料也充实,文笔较琐碎。
  •     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平凡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