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最后的大溪地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532531547
作者:钟文音
页数:159页

内容概要

钟文音  台湾著名女作家,毕业于台北淡江大学。1995年赴纽约学生艺术联盟习画。酷爱摄影。曾经做过电影场记、剧照师、记者等工作,现专事写作和绘画创作。被誉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崛起的优秀小说家、散文家。尤其擅长以散文之笔写家族、写旅行。其作品多次荣获台湾

书籍目录

关于“九万里旅行书系”
序曲・最后的奢华
流浪的基因
南方的十字星
欢愉之屋
岛和岛,岸和岸,我和他
抵达大溪地岛
前进马克莎群岛
前进莫里亚岛
前进波拉波拉岛
返回大溪地
极简中的岛屿华丽

作者简介

十九世纪印象画派大师高更,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 厌弃现代文明对人性的侵蚀, 逃离欧陆, 来到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亚群岛, 在那里, 艺术家面对蓝天, 大海、草木石头, 乃至充满原始力的女人, 激发本真, 创作了大量风格别具的画作. 时隔近百年, 一位台湾的才女, 登上这块旅游胜地, 寻觅会晤高更的梦迹, 呼吸着一代大师的生命气息, 以其独具魅力的笔触, 还原井彰显艺术家独立于西方文明的精神世界.

图书封面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杜拉斯苍老了却依然美丽的容颜在缭绕的回忆烟雾后面说:我有西贡;三毛跋涉万水千山之后梦境中依然有一片风沙苍茫,她有撒哈拉;高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心甘情愿将自己放逐于蛮荒之岛,他说自己属于大溪地……我说……我说,我有什么?据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前世的故乡。所谓原乡。毛姆在以高更为原型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对这种原乡情结有过精彩的描述:“我相信有些人诞生在某个地方可以说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故乡。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过客……而他到了另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儿正是自己地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所以值得寻找之前身心仓惶,寻找之中千辛万苦,寻找之后欣喜若狂。我只是想知道,除了餐风宿露颠沛流离,有没有其它的形式可求通往生命内核的热情,那个既虚渺又实在,既轻飘又沉重的——原乡?或者,生命的真相,唯有经由坎坷历练之后,才能朝我们徐徐展开?生活在别处。这句话,米兰·昆德拉说过,这句话很多人说过。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说,这一句话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逃离。名正言顺且理直气壮。高更当年舍弃巴黎上层社会的生活,抛妻弃子只身前往大溪地时,他的脑海中,有没有过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类似想法?到了他魂牵梦萦的蛮荒之岛,行走于金色阳光海滩时,他是不是确证了生活的存在,确证了灵魂与躯体的紧密结合?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高更用停留在大溪地的十年时间,使我们的眼睛在今天仍被他的画作所刺痛。肆无忌惮的整片的色彩运用,鲜艳明亮的基调,简单而恣意得笔触,呼之欲出的原住民健美的身躯和野气纯朴的精神状态……天赋的灵感与技巧被运用到了极致,是大溪地唤醒了高更艺术生命最深处的激情,那些流光溢彩的杰作在画家手下一一诞生。生活在别处。在别处的生活成就了高更。逃离成就了高更、但是我不能够因此而下结论。我不能够承诺逃离和到达必然带来生命热情的觉醒。我也不能够断定,生命必然于彼处才能发光,才有大欢喜与大飞扬。我不能够。写到这里,也许该来解释一下,究竟何为生命的热情。可能将有无数种解释。我最认可的说法源于惠特曼:“为了让灵魂前进,所有的一切都该让路。”(《草叶集》)所谓生命的热情,便是与生俱来却深藏于内不易觉察的灵魂前进的力量,这力量由燃烧的生命内核提供,炽热而永无止境。还有一点必须说明,这生命的热情存活于每个人心中,抑或说,沉睡于每个人心底。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开启,它会慢慢苏醒,青春的叛逆与流浪的渴望都不过是这热情苏醒到某一程度的表现。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有的烦躁不安、厌倦陈规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体验,正是你的灵魂与日益扩大的视野范围起了应和的结果——这世界无限宽广,有无数你所不知的存在于远方,你要去找寻,因为灵魂无时无刻不在呼唤与它契合相知的风景。是的,那所谓来自远方的召唤,其实是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在地平线以外的投射。渴望改变,渴望容纳与被容纳,渴望寻找与历练,渴望有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命。我们行走,因为心灵说必须。青春的热情能够持续多久?生命的热情永远都在,在内心深处等待释放。而当青春的躁动平息,不同的生命个体开始呈现出了不同的光泽,最终导向生命质量的轻重有别。是燃烧还是冷却,是伟大还是平庸?面对逐渐扩大的世界的复杂性,灵魂前进的路途不仅指向不明而且阻力重重。停止,还是前进?分界线终于清晰可见,有一些灵魂也因此得以在黯淡的背景下高高升起熠熠闪光——那些终生将生命燃烧将热情迸发的人,那些永不停止前进的灵魂。而这样的力量,原本每个人都应该有。大多数人不知不觉掩埋了它们,还有小部分人学不会舍得自己已有的一切而忍痛扼杀了它们。所谓的创造力丧失,所谓的麻木,都是由此而来。只有极少数的,那些伟大的星辰——套用一句经典的流行语——他们将热情进行到底。用不同的形式。甚至不惜将自己燃烧殆尽。说回高更。高更无意中见到大溪地,他明白,这就是自己的天堂。于是毅然决然斩断故国一切羁绊,生命最后的八年,交付给这个原始岛屿。因为只有这个地方,能使画家将自己的才华挥洒得淋漓尽致,只有这个地方能让他的灵魂燃放最耀眼的光芒。让灵魂前进,没有什么可以阻拦。在大溪地的岁月,除了画作之外,高更还留下了一本笔记。这本笔记整理出版,题名为《生命的热情何在》,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蛮荒,是生命的乐园。这是高更对生命之热情的理解:蛮荒=乐园。他自认为必得在蛮荒之地,在文明束缚到达不了的地方,生命的才情与激情才能迸发。而他到达大溪地之后,也仍是在岛与岛之间不断地辗转,一心想寻找一个文明痕迹最少、原始气息最浓的岛屿,来做最后的栖身之地。这是画家的遗传个性、气质与生长经历所决定的,他的生命,必然要在蛮荒之地才能燃烧;而可以激发灵魂激情的地方,于他而言就是乐园。他只是找到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只是这本书的叙述明亮而宁静犹如置身事外,令人生疑:八年时光,高更是否已经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他不停地辗转找寻,结果是否如他所愿,找到了真正的原乡?高更死之前深深思念着自己的故园,他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了吗?如果时光倒流,他是否还会作出相同的选择?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通往对本文文题的解答:生命的热情,究竟何在呢?我在一个安静的夜里突然想起了狄金森。铺一片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幻想。能为自己铺设一片草原的人,需要心灵恒久的坚忍和辽阔的自由,还有,出人的清醒与宁静。这位终生闭阖自己的女诗人,足不逾户,可是她的心灵之宽广足以与天地山河相应和。有谁说海上的第一波骇浪,没有冲击她的心房?有谁说春日第一线明媚,不曾投射她的额角?远方的飓风一样吹散她院中的阴云。闭阖是为了另一种自由。闭阖是为了选择生命热情迸发的另一种方式。所以“从人口众多的国度选中了一个”,她就可以“从此闭上心瓣,像一块石头”。原来如此。生活可以在此处。只要,心灵在别处。只要,心灵始终在行走与成长。生命的热情都在于穷毕一生的心灵寻找中,高更的找寻贯穿了他的大溪地之旅甚至他的一生,他躁动、激扬,终需通过流浪来确证自身的不曾堕入平庸;狄金森的天穹却冰冷并向内弯曲,最终,她也在以自身心灵为圆心的一个封闭的圆圈中完成了自己的追寻。夏天的暴烈抑或冬季的酷寒,一样成就伟大的生命历程。我最终发现那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甚至连是否有答案都已经不重要。是否融入不重要,是否找寻到了也不重要。因为最重要的,是整一个的过程。意义已经在过程中全部凸现,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生命的热情也是一个过程。永不休止的过程。高更与狄金森,他们只是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寻找的途径和方式。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与世界平衡的方式,而寻找的时间长度,是一生。我们生命的热情,并不在于某个地理或文化的远方,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延续甚至迸发这一份热情,唯有依靠灵魂的漂泊与流浪,依靠不停的追问与完善。没有心灵到达不了的远方。哪怕在最平庸的日子里,无论现在将来,放逐自己,天涯海角。那些不断向你涌来的新的发现与新的渴望,终会使你的生命自燃,光彩灼灼。回视高更一生,否议众多,但无可非议的是,这是一颗伟大的灵魂。能够为自己实现梦想选择心灵的栖息点并义无反顾投身而去,勇敢、决绝地抗拒平庸,哪怕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当我们认识不到自身灵魂的需要,或者因为懦弱而不敢正视,或者,生命的召唤已被庸碌与琐碎淹没时,高更提供的,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其实我们可以过得更好。只要有舍得的勇气。只要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式。只要不放弃前进。因为生命的热情,就在心灵的探寻旅程上。
  •       高更死在大溪地,他的画也在那里得到升华。  钟文音说,她去大溪地寻找高更的痕迹。然后留下这本散文。  查阅了钟文音的资料,女,三十七岁,自由作家,台湾多项文学大奖的获得者。自称“得奖无数,旅行无数,闲晃无所事事。右手写字,左手画画,眼睛拍照。文学是一生志业,绘画是私密后花园,摄影是偶然的邂逅……”  事实上,除了大量图片外,该书内容与高更关系不大,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一段情史。  读游记读出作者强烈的情感轨迹,对男作家是意外,对女作家是意料中事。我的观点在本书中再次得到验证。  
  •     在讲完宗教的历史课后看高更的大溪地,读到大溪地的人们生活俭朴、物质简约,莫非是由于佛祖所谓“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欲望自然也自然没有七苦中的“求不得”,而爱,也许如高更所言到处都是,这般说来,极像是西方的极乐世界。可高更还是在那郁郁而终地死去,那的生活貌似物质简朴,可高更还是穷苦潦倒,生活窘迫。书中说,高更是想回归纯朴,后来提到,他晚年心心念念的是家乡。这番求来求去可偏偏求不到,看样子,高更也许没能涅磐。。。来世他可还会再续大溪地情缘呢?书还是很好看,特别是大溪地风光描写,虽然不是特别多,但让人神往,仿佛瑟瑟冬日有一股夏天的味道~我喜欢海水沙滩~大溪地人的生活也少去了城市拥挤嘈杂,怎么不会让人神往呢?但,忽然想到,高更到了大溪地之后,遗憾地觉得自己来往了,他想去的应该是还是一片野蛮荒芜的大溪地,还非已被白人统治了几十年的大溪地,他觉得一些东西没有了,原始消失了些。。。话说回来,书还是有可读性,大量的画作照片,大溪地美妙风光和我以前所不曾熟悉的高更生平,只是,作者有些矫情的那些信虽然有些许启发,但还是觉得太矫情了~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艺术
  •     对于了解高更在大溪地的生活有用处。是本不错的有主题的游记。
  •     从伊能静博客中认识的作家,此乃我读的第一本书。
  •     重复的内容,少许亮点
  •     借来的书才会看得快
  •     还是高中时候读的,突然好想在读一遍
  •     钟文音的文笔是其中的亮点
  •     我最喜欢的旅行文字。
  •     风景因名人八卦更精彩
  •     值得阅读。
  •     法属波利尼西亚 画家高更人生的句点
  •     不喜欢作者的做作和无意间流露出的台湾岛民的自大。但是书的内容着实吸引人。(高更生平的那部分。)
  •     「我在这些孤岛里,希冀借着画家的亡灵来寻找自身的热情王国,以褪去自身外形的诸多束缚,回到那可能的人性原始。也许我将失望,也许热情不出于他人身上,但我总之必须走这一趟旅路,不论欢愉或幻灭。」
  •     心思很细腻的作家。
  •     很美的文字,虽有矫情之嫌;大溪地,多么令人神往的乐土`````
  •     初一读的书,开始了解高更。
  •     这女人总去一些我想去的地方
  •     你的文字和心情的纹理都如此与我相合。所以,你的脚下之旅以一本书的形式在我眼前摊开来时,也如自己游历了一番。少有人能给予我这种亲切之感了。
  •     耐着性子,也没读完
  •     就是喜欢这样的文化之旅。作为想写旅行札记的我,此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再次被文化艺术熏陶了~谢谢咏的推荐~
  •     一生一次大溪地
  •     想去的海岛几乎都去过了啊 留一个最爱的但又没去的是因为得为度蜜月留个地方吧
  •     向往
  •     反而喜欢里面作者的几封信。
  •     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后,补充读物
  •     喜欢这座快被淹没的小岛
  •     不记得当时为什么要看这本。貌似是很喜欢高更画中那个头上戴朵花的女人。。。。
  •     倒不如再看一遍<月亮与六便士>
  •     虽然有点乱,写的也都是鸡毛蒜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