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好莱坞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剥削好莱坞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32749553
作者:[美] 罗杰·科曼/ 吉姆·杰罗姆
页数:327页

章节摘录

插图:想要在好莱坞游刃有余,你先得了解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仔细观察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全部系统运作,对我来说,那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我之所以想吃电影这碗饭,为的可不是能有机会勾心斗角。讨价还价这种事,我希望尽可能快地搞定,然后,就能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创作上了。优秀的谈判专家,可能会很享受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但我不是。在这一行,我一直都是个短跑选手,而非长跑运动员。在20世纪福克斯,即使跑腿送信的之间,竞争也很激烈。大家挤破了头,都想在制片人工作的楼层干活,而非制片经理们的楼层。或许,某天你给某位制片人留下了印象,那就走大运了。但我并不期盼这样的馅饼会从天而降,整整6个月的时间里,我安分守己地骑着自行车,送信,送邮件,送胶片,送包裹,什么都送。当时的福克斯还是达里尔·扎努克(Darryl Zanuck)的天下,很明显,那时还是制片人说了算,而非导演。那时候,拍摄周期还都是每周6天工作制的,我找到公司经理,请求他准许我星期六什么都不用干,那样我就能待在拍摄现场,尽可能多地学习新东西了。周末,我还会在剧本部门学着看看剧本什么的。我的计划成功了。某天出现了一个空缺岗位,我得到了那份工作。难以置信,我的工资翻了一倍,达到了周薪65美元,我的新身份是20世纪福克斯的剧本分析员。那是1948年,我22岁,周薪65美元算是很不错了。我还在旧编剧楼有了间自己的小办公室。那栋楼其实该叫做“富编剧楼”才对,一些顶级的合约编剧,都拿着高达数千美元的周薪。

媒体关注与评论

罗杰•科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也是位艺术家,最优秀的那种毫不吝啬地给予一批批电影新人以启迪。    ——马丁•斯科塞斯  罗杰对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十分伟大,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大师级导演,对电影这一媒介的掌握无比娴熟,在选角、摄影、剪辑、叙事和构图上都有卓越成就。他是位电影巨人。    ——乔纳森•德米  那时的我一文不名,真心感谢罗杰没放弃我因为除了他,我再也没有别的希望了。    ——杰克•尼科尔森

内容概要

罗杰·科曼,近50年来,他一直美国最杰出的独立电影人之一,现与妻子朱莉居住在美国洛杉矶。
吉姆·杰罗姆,约翰·菲利普斯回忆录《约翰老爸》共同作者之一,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演艺界名人报道50多篇。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致谢

编辑推荐

《剥削好莱坞》是好菜坞独立电影圣经,B级片之王、第82届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得主,罗杰•科曼口述自传。电影是一种妥协,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

作者简介

电影是一种妥协,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
罗杰·科曼
好莱坞独立电影圣经
B级片之王、第82届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得主
罗杰·科曼口述自传
谁在好莱坞制作了数百部电影,却几乎部部挣钱?
谁能用两天一夜的时间,拍出一部风靡影坛五十年的cult经典?
谁是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德米、朗·霍华德、詹姆斯·卡梅隆等人进驻好莱坞的敲门砖和领路人?
答案就是罗杰·科曼。
在这本被独立电影人奉为圣经的自传中,罗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电影传奇和创业故事:如何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送信小工,一跃成为反抗好莱坞大公司的中坚力量,以及低成本剥削电影界的领袖人物。
罗杰·科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也是位艺术家,最优秀的那种,毫不吝啬地给予一批批电影新人以启迪。
马丁·斯科塞斯
罗杰对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十分伟大,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大师级导演,对电影这一媒介的掌握无比娴熟,在选角、摄影、剪辑,叙事和构图上都有卓越成就。他是位电影巨人。
乔纳森·德米
那时的我一文不名,真心感谢罗杰没放弃我,因为除了他,我再也没有别的希望了。
杰克·尼科尔森

图书封面


 剥削好莱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终其一生罗杰科曼所想的无非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拍电影,对大公司的多层管理人员审批,随意增减自己的作品的体制的反抗。他说想的只是自己对一个项目的完全掌控,从预算,拍摄,到发行,他是一个真正热爱拍电影的人,他身上有真正的独立制作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从他的公司里能诞生那么多牛逼的天才。看完这本书联想到我所从事的游戏制作行业,是否能带来一些思考和转机呢?
  •     如果要给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德米、朗·霍华德、詹姆斯·卡梅隆……颁发好莱坞的毕业证书,授予人必是罗杰·科曼。罗杰·科曼(Roger Corman,1926— ),被称为好莱坞的“剥削电影教父”。所谓“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film)”是指20世纪70年代于欧美等国流行的泛电影类型,强调官能刺激,弱化影片的故事性与艺术性,按其不同主题,又可细分为黑人剥削片、性剥削片、女囚剥削片、摩托党剥削片、食人族剥削片等小类。从这个字面解释来看,好像剥削片尽是些没有故事内容与艺术涵养的纯图像,只靠抓人眼球的视觉冲击作噱头,与当下不入流的泛滥视频如出一辙,看这些片子好像意味着降低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事实上,剥削片就是现在类型片的前身,科幻片、恐怖片、动作片、冒险片、灾难片等等卖座的好莱坞大片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剥削片小类,而观众可能并不觉得看这些好莱坞大片有损自身修养,反而乐在其中。《纽约时报》的文森特•坎比曾这么写过:“《大白鲨》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罗杰•科曼电影吗?”罗杰本人也发出类似的喟叹:剥削片常取材于新闻头条。当大公司发现他们也能靠高成本的剥削片赚大钱时,这类电影便被冠以更玄虚的称呼“类型片”。尽管我们对剥削片作出了这样的辩护,恐怕仍有观众对罗杰本人反感,认为他顶多算个贩卖感官享乐的商人,远不是有文化的“电影人”。可是另一个事实又会让我们大跌眼镜:罗杰在制作发行限制级剥削电影的同时,也将海外的优秀艺术电影引入国内,其中更有五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照常理,难以想象这是同一个人干的,要么是另一个罗杰,要么这个罗杰有“精神分裂”。事实就是如此,罗杰自述:“想象一下,还有谁能在同一年中既发行了《呐喊与细语》,又发行了《夜班护士》?刚发行完《我回忆》两年后又发行了《监狱风云录》,又或者80年代的《锡皮鼓》和《深海怪》?我们一手是剥削片,一手是艺术片,两手都很硬,在美国范围内双双领跑。”这就是真实生动的罗杰。用一个稍微夸张的对比来形容罗杰的双面形象:“白天他是为人们谆谆布道的虔诚先知,晚上又化身成为感官冲动提供原始享乐的鸦片商”。事实上,这位怪才教父是好莱坞诸多伟大电影人的入门老师,他带出来的“罗杰·科曼学校”的毕业生恐怕比全美任何一所电影学院的学生质量都要好: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德米、朗·霍华德、詹姆斯·卡梅隆……用棒球联盟来打比方,如果你打小联盟时,在“科曼队”里待过,那绝对是你进入大联盟的最快途径。罗杰自述:曾经有人说过,我的公司应更名为“科曼电影研究生学院”。大家都知道,从我这学院毕业拿到“文凭”,整个好莱坞都承认。想成为导演的年轻人,会专门为我们设计项目,为的就是我能允诺他们一个拍摄机会。我偶尔甚至会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拍片机会。更多的情况下,我会雇佣他半年至两年时间,让他们熟悉电影制作的流程,随后就会给他或者她执导的机会。在圈里,罗杰提拔新手是出了名的,他会把写本子和执导筒这样艰巨的任务托负给几乎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年轻人身上。一个例子是:“前不久我们拍一部周期一个月的电影,专门雇了一个打杂的。第一个星期拍完,他被提拔为第二副导演。等全部杀青时,他已经变成第一副导演了。之后他又参与了我们的两部电影,随后我升他当了制片经理。”真想打个广告,别去费劲申请什么UCLA,NYU,USC了,进“罗杰·科曼电影学院”吧!不仅不要学费,毕业证书也比那些滚金的“烫”多了!事实上,如果真收学费,报名处也会门庭若市的: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能和罗杰合作,那感觉就像是既不用出卖灵魂,又能确确实实地成为电影工业的一分子;既不用替大公司体制打工,又能太太平平地和桑德拉·迪这样的大明星合作拍片。编剧约翰·塞尔斯(作品《激情之鱼》《孤星》两度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种好处:作为编剧,如果你替大公司打工,你永远找不到真正主事的那个“读者”,你的作品在所谓的十几个负责人手中传来传去,反复修改,最后还不一定能拍成电影。但在新世界(罗杰·科曼的电影公司)只有罗杰和弗朗西丝两位主事的大头,你一上来就能和握有生杀大权的人直接对话。对于罗杰来说,“拍电影前我要找人写个本子,也就是说,只要一有本子,我们就开拍。至于本子的质量,只要对得起我出的钱和时间就行了。”人人都想成为罗杰事业的一部分,在这里,哪怕你什么都不懂,也有受雇的机会。对于电影新人来说,罗杰是个打破传统的人。办公室里到处都贴着他的左翼宣传海报,他就坐在那里点钱。那里面有种经典的父子或师生关系:一方面,你得让他高兴;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理想的反叛对象。做了这么多铺垫,让我们来正式了解一下罗杰电影事业的发展。罗杰的起步并不顺利,“为找工作,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还是靠走关系,才进福克斯当上了一个送信的。即使跑腿送信的竞争也很激烈。接下来六个月,我安分守己地骑着自行车,送信、送邮件、送胶片、送包裹,什么都送。每周六我会呆在片场尽可能多地学习新东西,周日会在剧本部门学着看剧本。我的计划成功了!某天出现了一个空缺岗位,我得到了那份工作——20世纪福克斯的剧本分析员。”就这样,罗杰·科曼的电影事业风驰电掣起来!在其随后创办并经营一生的新世界电影公司中,罗杰参与制作了300多部电影,280多部盈利,这在把钱当水漂使的好莱坞是个奇迹。奇迹的盈利当然需要比较奇异的经营方针,罗杰自述经营公司的偏好和方针:“我偏爱小巧,结构松散的办公环境,重视的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和称职能力,反对的是过度膨胀的官僚作风。”事实上,罗杰不仅是反对“过度的”官僚作风,他是一丁点儿官僚气息都容不得。与他一起从事达16年的弗朗西丝这样为我们描述:“在他主持新世界工作几十年间,只召开过一次工作会议,还是在极不情愿下被公司副总裁逼着开的。在20分钟的晨会时间里,他面对员工提出的各式问题,没有给出一个实质性答案,只是一个劲嘟囔‘不知道’,‘我们尚未作出决定’,有时甚至干脆沉默。从此以后公司再没开过会。”除极度厌恶官僚作风外,罗杰还描述了他的用人标准:“在我那里,职位和职务描述都是虚的,公司从上到下都信奉一点——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公司里容不下耍大牌的人,也容不下勾心斗角。”在罗杰的公司做事,你必须是个电影通才:你必须能打灯,能制作布景,能打板,必要时你也可以写两行本子甚至执下导筒。这也正是“罗杰·科曼电影学院”培养出众多电影奇才的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信奉的就是“万事皆从实践来”,片场就是最好的课堂。罗杰亲身实践了这种“学习方式”:《五虎战西域》是罗杰的导演处女作,在此之前他还没有摸过摄影机。他决定给自己上个导演培训课,于是花了一天时间拍了部8分钟的短片。这就是他的全部导演训练课程!罗杰电影最明显的特色是“局外人”主题,他的电影主角都是所谓的“边缘人”——亡命天涯者,叛逆者或反英雄形象。事实上,这也是他自身的隐喻:他本身作为早期的独立电影人,也是好莱坞体制下的反叛者。他觉得自己始终处于主流世界之外,精神世界一直处于空虚之中。他认为:“进入主流就等同于丧失了艺术和财务上的双自由。更糟的是,进入主流后,一旦遇到商业或艺术上的失败,我会输得更惨。”除“局外人”特色外,罗杰的电影还带有其它明显特征。以《恐怖小店》为代表的黑色喜剧片可以看到罗杰电影风格的某些决定性组成元素: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奇怪的情节,快速的剪辑,流畅的镜头运动,极具景深的构图,不同于传统的个性饱满的人物,“科曼固定班底”的精彩表演。虽然没有专门接受过导演培训,但大量的片场实践使罗杰自有一番对“导演”的认识。事实上,第一次执导筒的新人都会在开机前和老板吃一顿类似“饯行”的午餐,罗杰会在餐桌上把自己的执导心得悉数传授,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后来的电影大师都曾聆听过罗杰的“餐桌学问”。摘录一些罗杰当年的语录:1、拍摄一场戏前,一定要问问自己:这场戏你要从谁的视角来拍?这场戏是关于谁的?这场戏会影响到哪个人物?你希望观众代入哪个人物?所谓代入,并不是用手提镜头拍摄观众的主观视角,而是指这个人物看到的世界,也就是观众看到的。2、镜头不能死,要一直动,要为镜头运动寻找合理有效的借口。3、看电影时眼球是用得最多的器官,如果不能让眼球享受到,那肯定也没法让大脑参与进来。4、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有趣的拍摄角度,特写镜头的构图不要重复,别让观众觉得已经见过这东西了。5、反派要和主角一样塑造得出彩、复杂。6、……罗杰的故事讲到这里暂告一段落。恐怕任何一个渴望在银幕上大展拳脚的电影菜鸟都会向往罗杰的教导和其提供的机会。他善用新人,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力,有这样一位慧眼识才的工头,就算让你没日没夜地干上两年,你也心甘情愿吧!可惜,在中国,这个可能性趋近于零。中国低成本电影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经常是苗还没发出来就已经死在各种高压下了,这里当然没有“罗杰·科曼们”的照看,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恐怕连他们都自身难保。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叫嚣着“没有创意”“没有内容”“没有人才”的中国电影市场。
  •     “电影无关其他,其实就是拍电影本身”——罗杰•科曼也许有很多电影青年曾经和我一样,误打误撞进入了电影的美丽世界,发现有个叫昆汀•塔伦蒂诺的家伙,在录像带租赁店看了几年电影后,拍出了风格凌厉的电影;有个叫凯文•史密斯的家伙在零售店收银,就地取材,居然也在电影圈混出了名堂;还有个叫贾樟柯的中国人,拍的都是你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却可以让那么多人感动。于是你头脑一热,告诉自己“我也可以拍电影”。你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和你看过的电影一样有趣,但你发现你拍出来的东西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时候,你也许开始怀疑你的点子不如导演们好,或者你比我更聪明,开始由“拍什么”转而考虑“怎么拍”。你翻开一本电影教材,发现里面在讲述灯光、布景、摄影、采音、特效、视觉设计…几乎每一项在电影学院都有一个独立专业;又或者他们在讨论“电影语言”——里面有一堆看上去高深无比的人名和术语:格里菲斯、爱森斯坦、茂瑙、戈达尔,平行剪辑、蒙太奇、场面调度、长镜头…最后你意识到,你了解的每一件事都没有对你产生帮助,反而成为你实现梦想的阻碍。而罗杰•科曼走的是另一条道路。毕业于斯坦福的理科生罗杰•科曼,因为喜欢电影,于1948年托关系到福克斯当了一名送信员。“入行”三年后,他卖了个剧本,又东拉西凑攒了12000美元,制作了一部科幻/怪兽片。这部电影赚了不少钱,让他有机会又制作了几部低成本电影。这时,他感觉时机成熟,开始筹划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西域五枪神》。之前作为低成本电影制作人在片场什么活都干的经历,加上《西域五枪神》拍摄前一天一部八分钟短片的拍摄练习,就是他作为导演的全部功底。因为预算只有60000块,他想尽办法节省。演员工资按工会最低标准支付,剧情上尽量只让五位主角出场,为了应付剧中印第安人情节,他从商业片库买了些旧素材,然后让一位主角拿望远镜观察地形,接着剪接上素材画面(500个印第安人骑马奔驰,气势恢宏),最后主角大手一挥:“印第安人在这边,我们往那边走!”在自传中,罗杰•科曼得意地回忆道:“这绝对是穿越印第安人领地最省钱的办法”。这样的故事几乎在他制作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为了压缩拍摄周期,他创下过一天之内做77次机位设置的惊人记录;剧组成员统统可以上阵演配角,包括偶尔来现场的投资人;因为心疼别人用剩下的舞台布景,他两天之内构思并赶拍出一部电影(即后来成为cult经典的《恐怖小店》);有时候,因为垂涎用剩下的布景,他甚至有点削足适履,适得其反,把剧组弄得郁闷无比。成名前的杰克•尼克尔森曾经出演他的多部电影,后来也回忆道:“…他那种拍电影时能节约就多节约的理论,绝对是错误的。”表面上看,罗杰•科曼留给人们的印象,不过是一位制作剥削电影的生意人。他的标志性招牌包括极短的拍摄周期,极低成本与超高投资回报,对演员、编剧、场景布置都能用则可,依靠稀奇古怪的剧情(惊悚、恐怖、科幻、嗑药、变态、暴力等)吸引观众,其经典理论是“电影在前十分钟就要吸引住观众”。他眼光独到,投资的电影几乎从未失手;他可以从社会热点新闻中获取素材,先找个讨喜的名字,再赶拍电影;他还经常拍摄跟风作品。可实际上在有限的投资内,他做到的还远不止这些。为了更精确地预判和控制成本,他在每部电影开拍前都要准备大量的分镜头图;为了了解表演方法(目的也是与演员更好配合,更快地拍电影),他到纽约学习“方法论”演技。用心总会被看见,一些欧洲影评人就曾表示“罗杰•科曼比其他的独立电影制作人更会拍电影”,而这家伙则投桃报李地在自传中表示“欧洲影评人就是比美国影评人强”。 罗杰•科曼的自传《剥削好莱坞》,充满了低投入高产出神话,描写了他由赚钱走向赚钱的传奇历程。但是这本书没有丝毫“谁动了谁的奶酪”那种讨厌的成功学腔调,也绝非简单的电影工业片场生态的生动描绘。他可以因为某部苏联或日本科幻片特效制作不错,就以低价买进,补拍些美国人镜头,重新剪辑,换上美国观众喜欢的名字重新上映,可这中间所包含的,恐怕还远不止生意眼光这么简单。这更是罗杰•科曼对同行的成绩的肯定,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异,他们在从事同一番事业——拍电影。中文版《剥削好莱坞》腰封上摘录了作者的一句话:“拍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可在我看来,作者的另一句话才是全书精髓——“电影无关其他,其实就是拍电影本身”。他制作了300多部电影,其数量级直追电影鼻祖梅里爱(关于梅里爱的故事,可参阅另一本新书《迷影文化史》)。他抠门到极致的制作手段,首先是出于对拍电影这件事本身的着迷,种种迎合观众的做法,都在维护着“实现拍摄电影“这件事的可能性,他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使这种可能性最大化——这难道不是电影青年们最大的梦想么?他的所作所为其实包含着对电影的热爱——这难道和梅里爱身上的“迷影情节”不是如出一辙么?这大概也是他和贾木许一样被称作独立电影导演,而较少被称作剥削电影导演的原因。罗杰•科曼对电影制作的痴迷,不可能不在电影语言方面产生硕果。在自传中,他关于如何通过深焦摄影技巧的运用让画面生动、提高观影效果的论述,关于将爱伦坡作品电影化的方法的论述,关于如何运用镜头推移,制造恐怖气氛的论述,尽管零星散落书中,却让我这样的影迷感到真切、可把握和大开眼界。在主题上,他贴切地将自己电影总结为对“边缘人、异类”的描绘(黑帮分子、怪兽、嬉皮士、罪犯、疯狂科学家、摩托党、精神病人…),从这种描述中,我看到的仍然是一种独立的姿态。他的声誉始终在“电影作者”的门槛边缘徘徊,其电影曾经在威尼斯、戛纳展映,有的曾获得电影节奖项,有的更是已经在影迷心中成为经典。我对罗杰•科曼早期电影生涯的赘述,并不想鼓吹一种不懂专业就可以拍电影的观点。事实上,他本人在题材上的敏锐眼光,自身的文化修养,都是书中未曾提及的重要基础,更遑论他通过几百次电影实践积累的经验与技巧。只是,通过这本书,我似乎隐约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对一个喜欢电影的青年来说,你首先可做的是拿起摄像机开始拍摄,就当是家庭录像,拍一段烟花,几个人物,一次交谈;然后,你也许开始不满足,试图加入情节,研究怎么让别人看懂你讲故事,或者琢磨怎么让画面更好看;接着,开始考虑怎么把它讲得更吸引人;再往下,将牵涉到更多资源调用,困难重重,但如果你做到了,也许有一天,充满热忱的你也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还不错。能赚到钱主要是拍摄时间短,这适应于原始时期的影视制作
  •     “贱男”大佬。
  •     流水账
  •     一段奇妙旅程的开始。
  •     1.文笔太差,浪费段子。2.逻辑太差,浪费段子。3.NB如罗杰也需要靠与科波拉、马丁、尼克尔森的段子来抬高自己,好在是借用这些神仙原话,这是唯一不浪费段子的地方。PS.算账的部分等时机成熟好好研究。
  •     其实我既不太喜欢看b级片,也不喜欢看老电影,但这本书还是很过瘾的,很快就看完了。
  •     伟大的电影人,伟大的商人,伟大的伯乐
  •     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虽然说看的周期超长。对洛杉矶产生严重的向往之情!!!!!!!!!!!!
  •     热血沸腾血脉喷张。。满满白羊男的即视感!!
  •     充满逗趣小段子,大萧条时代诞生的一代电影人之所以干起了剥削片行当似乎也能理解了,小时受过穷,长大拍片要多省有多省,导演也很早就产生了模块化拍摄思维,烧一栋房子用在好几部片里,意识先进,大片形态的先驱。
  •     ๏̯͡๏﴿想看他拍過的電影
  •     和想象中一样值得一读,外观也很漂亮,物超所值!
  •     独立制片者的圣经
  •     电影即是主张,又是妥协。
  •     读的过程有些恍惚,始终无法将作者与其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身份挂起联系。
  •     还没看 不过送货挺好
  •     看的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码拍两部片子。
  •     黄老师的译文准确,不失幽默。
  •     罗老抛出了多年来打拼好莱坞的血泪史,也抛出了那些经验之谈,以及那些津津乐道的段子。这本被众多人归为独立电影圣经的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放下的态度。
  •     好看。各种好看!
  •     制片人手册。一定要复读记录,类似于飞行员用的全球天气变化手册。
  •     大师的血与泪都在里面了,期待即将发行的纪录片。另外本书文笔不错,可读很性强。
  •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了一批伟大的电影人,仅此而已。书里还是有些有趣的东西的。但是读到后来就觉得重复了,看看消遣一下了。。。估计喜欢电影的人都知道德尼罗为了愤怒的公牛吃成了大胖子,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了演好血腥妈妈里的吸毒儿子减了多少肉呢。。。
  •     很多問題值得商榷,這像是一個段子集,但段子畢竟有真有假。我相信這不是最真實的好萊塢。
  •     这本书拿到手3年了,才拆开看,但是翻译得好差,不准备继续看了。
  •     牛逼到无话可说,无数大咖的指路人……
  •     事例和文字实在太好玩了 我基本上每隔10页就会哈哈大笑 我猜罗杰*科曼应该是O型血 非常典型 十足工作狂人 他永远只想成功 不想失败 无论什么方法 :P
  •     这书是老头儿写的么,多半是代笔。这种书跟那种成功励志的有点像,大概走向就是看了让你觉得自己也能干嘛干嘛的,随便翻翻得了。卵用没有
  •     作者和翻译俱佳,难得的佳作译著。尤其适合电影专业的孩子们阅读。不一样的好莱坞。
  •     独立制作口述
  •     1.装帧设计不ok 2.语言描述很ok 看起来很舒服 3.扭转一部分关于荷里落的影响。
  •     An ambitious man with determined mind~看此书想到彭胖了,同样是小成本的商业导演~
  •     挺有趣的,得以窥见B级片之王是怎么剥削自己剥削剧组剥削好莱坞的,想来和黑白片的时代也有关系吧,掩饰了道具场景上的缺陷.
  •     1
  •     影迷必备
  •     干嘛非要评价
  •     粗制滥造的电影怎样具有艺术感,这是罗杰科曼成功解决了的问题
  •     还好吧
  •     第一次觉得电影这个行业这么有意思,期待这本书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新的启发
  •     中文书名和封面设计都糟透了。内容还挺好玩的,有业内小段子,也有励志和管理方面的哲学。哪天有空写个长评论。
  •     文字诙谐幽默有趣易读,Roger Corman的搞笑水准不俗~但全书过于抓不住点,无高潮,报流水账,我同意他这种能省则省的拍片理念,但不同意他那种粗制滥造的拍片方式。
  •     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
  •     这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艺本和商业要五五开。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人才能在电影工业上如此得心应手。即使在美国工业水平落后于其他国家时,美国的电影工业依然屹立不倒,继续全球老大的位置。因为那就是我们最擅长的,将艺术和商业妥协地统一在一起。
  •     帮别人买的书,应该没什么问题
  •     一次买多本书,好好学习这个暑假
  •     罗杰科曼老爷子很有趣,读完再看他的那些代表作,令人莞尔。问他对川普当选怎么看。他说帝国有盛有衰,美国崛起得太快,现在落得也快。当然,他补充,他相信这个国家依然有未来。祝老爷子长寿!
  •     外行人看一看,也是很开眼界的。不过对于翻译中出现“力挺”,“肌肉男”这样的网络词汇,我不能接受,这一点都不风趣。
  •     重复啰嗦
  •     让联邦走马来做B级片吧
  •     科曼对个人成就与挫折都充分自信且直言不讳,但他的选择并非如此轻松而坦荡。创立公司为艺术片商业片提供发行机会,这不是随意而且简单的决定,科曼说是为了生存,但挣钱方式不唯此,罗杰大概是适当自谦装傻。一出发就已经心态成熟。作为传记,其中引用小伙伴的补充描述非常有意思。追随者早期靠卖盗版出道,哈哈!
  •     本意是想通过罗杰这个个例来看看整个新好莱坞从兴起到衰亡的侧面,毕竟他也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风云人物,不过后来发现他谈这方面很少,虽然他认识科波拉、尼科尔森、方达和霍柏,也险些参与《逍遥骑士》的制作。但这本书依然没有让我失望,罗杰很多谈电影的地方都给人以启示,而且他的语言非常幽默,故事也都趣味盎然,读起来很开心。至于作为史料以后能不能用到,以后再说吧。
  •     退学吧!(看完更)我操这书甚萌!
  •     3.4折,价格非常便宜
  •     在地铁上有免费的时代报,随便看了一页,介绍了这本书。看评论还蛮喜欢的,好莱坞的电影一直是我的最爱呀,看看这个大经济体是如何运营的我应该会很感兴趣。来卓越发现真的有这本书,兴奋之余发现新书没评论的,再加上价格要是再便宜一点的话,我可能再入账。故观望ING~
  •     实用派。
  •     6折购书
  •     在亚马逊上为了满减凑的一本,本来以为是一本有关电影知识的书,其实只是一个电影人的自传。本作者科曼在本书中提到的电影,基本一部都没有看过,当然读后也不是没有收获,起码让我明白,拍电影,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也并非一定和艺术或高雅相关。
  •     独立电影教父罗杰•科曼的自传性电影编年体。
  •     罗杰是个斯坦福毕业的工程师,他的父亲也是个工程师。他精明高效,但搞不清楚发票和账目。他在来钱最快姑娘最多的好莱坞闯出片天,身上仍保持着清教徒的一面。他说电影只需拍好头尾两卷胶片,其他凑合就好,却在坐了半辈子总裁椅后因为突然冒出的艺术家渴望召集老友重操导演旧职。真是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周期过了凑合传奇的人生。
  •     四星半。 很少读传记类书籍,因为分不清其中多少真多少假,这不是一本名人传记,而是一本文笔诙谐、充满阅读趣味的低成本电影制作指南。你可以不知道罗杰科曼是谁,也可以不了解他拍过哪些电影,但是如果你对电影感兴趣或者着迷的话,抽空可以看看B级片之父的这本片场日记,他告诉了读者拍电影最重要的一件事——电影是种妥协,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
  •     听朋友推荐买的,预备制片人必看。
  •     剥削好莱坞
  •     十足的商人,十足的偏执狂,一想到成功的同义词是神经病,我就感到恐惧。
  •     罗杰科曼为“电影人”这个词提供了一种诠释方式。不管作为电影制作教材还是电影八卦,此书都值得一看
  •     好玩。串串图书馆有
  •     吹牛笔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