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书信集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莫扎特书信集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806920268
作者:钱仁康
页数:447页

书籍目录

前言莫扎特一家合影莫扎特旅行路线图莫扎特旅行年表莫扎特书信手迹莫扎特书信集人名索引作品索引

作者简介

本书大体上是根据布洛姆选编的《莫扎特书集集》(布洛姆从安德森的《莫扎特及其空人的书信》中选出201封信,加上按语和注释)编译的。布洛姆的按语由汉译者作了增补。信中的夹注一部分是布洛姆的原注,一部分为汉译者所加。阅读莫扎特的书信时,需要查考每一封信是在哪一次旅行中写于何时何地,汉译者为此撰写了“莫扎特旅行年表”,绘制了“莫扎特旅行路线图”,以供读者参考。

图书封面


 莫扎特书信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了真本书多了一些对莫扎特生平、性格的认识,更加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他谈论别人的时候,常常夸张的表达赞扬或者批评,生动有富戏剧性;他也会说粗鄙的语言,这真的更像个普通人(有很多人常常对艺术家抱有某种浪漫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李云迪更像刚琴家而朗朗则不具备所谓气质,在我看来恐怕朗朗和莫扎特具备更多相同的气质属性——一种纯粹感,虽然他俩实际上当然不可相提并论);莫扎特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则有着毫不谦虚的正确认识,总是充满了自信与骄傲;莫扎特成年后也要吃饭找工作,奔走于权贵之间,但是他对个人财务的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手段恐怕就远不及音乐才能了。虽然在他的书信中能感受到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但这并没能帮助他更好地生活。以前我总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在世时都混得穷困潦倒,无人赏识。现在看来这几乎是一种必然。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及其卓越的时候,他首先容易比较骄傲,于是难以向人妥协,其次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不可能花心思钻营人际。最后导致了这些艺术家时运好的时候,不需要力气就有人围着他们转,他们自己不须付出社交努力;时运差的时候很容易因为骄傲而不被待见,又因为骄傲而不能迂回和妥协。此外,他的书信里有大段的对音乐作品的探讨,我想对于相关专业的人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帮助吧。最后,可以看得出来,莫扎特纵然是个聪明的人,有天赋的人,但有他父亲的培养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莫扎特本人也绝不是仅倚仗天赋便取得成就的,他对音乐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从短暂的生命便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的人。PS: 小时候的莫扎特好萌的。他那个时期是有阉人歌手的时期;音乐演奏中是允许鼓掌喝彩的。那时候医疗真差啊,生病就放血,我也没看明白他妈得的什么病。
  •     1993年10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劳舍尔(F.H.Rauscher)和肖(G.L.Shaw)于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音乐和空间任务能力》一文,介绍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这种现象就是后来被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这一成果经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这个结果可以解读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要比不听的孩子智商高。劳舍尔的研究由此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场流行心理热潮。在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以及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最典型的是美国佐治亚州政府,1998年6月,当时的州长为该州每一名新生儿免费发放古典音乐CD和磁带; 佛罗里达州则要求公立日托幼儿园播放古典音乐。一时间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时尚。“莫扎特效应”并非只是在美国流行,它及时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至今在网上随便搜索,都能找到无数出售“莫扎特效应CD”的网站或免费下载试听。 瑞士心理学家班格特(A.Bangerter)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希思(C.Heath)在2004年12月《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莫扎特效应”:追踪一个科学传奇的演变》的文章,把“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演变、发展和应用当作一个典型的科学传播案例来研究。与此同时,他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在欧美一些媒体和网站、尤其是大学的校报和网站广为传播。 劳舍尔在科学家们对此的争议中于1999年11月6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透露了其新近的研究成果。“莫扎特效应”不仅在人身上存在,在小鼠身上也存在,而且作用更大。她让30只小鼠一天听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12小时,持续了8个多星期。结果显示,这些小鼠通过迷宫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迷宫试验中,听了音乐的小鼠比起那些未听音乐或呆在无害噪音环境的小鼠来,犯错误小于37%,过迷宫的速度快了27%。这些结论是通过对照组获得的。劳舍尔说,听了莫扎特奏鸣曲的小鼠,其大脑海马区内刺激和改变脑细胞联系的几种基因的活跃水平明显提高。这些基因分别负责生成一种神经生长素、一种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化学物质以及一种神经突触生长蛋白。2004年4月28日,在旧金山举行的认知神经学研讨会上,劳舍尔希望这些发现能有助于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其他神经退化疾病的患者设计音乐疗法。 出版过两本与“莫扎特效应”相关畅销书籍的美国教师唐"坎贝尔指出,科学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听音乐时大脑的许多不同部分都处于活跃状态,其中一些最活跃的部分与人们进行空间推理时的活跃部分是相交迭的。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我的名字还是莫扎特
  •     都不过是凡人
  •     刚刚才读完埃里克.布洛姆编订,钱仁康编译的莫扎特书信集,这是一本通过多年来大量收集到的莫扎特的书信史料来更加详实的反应莫扎特生平的著作.他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作曲家,在短短的35年中,创作了大量优美典雅,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目前有编号的有626部).在收编的这201封书信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天真活泼,机智幽默,争强好胜,独立不羁的性格,和最初以稀世神童震惊王公贵族,其后怀才不遇,终于英年早逝的生活经历。在不同时期的书信中,可以了解到他的世界观,艺术观,还可以了解大多数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经过以及他对同时代音乐家的评论,交友,恋爱,婚姻等生活事件。阅读书信集有个好处,即不像看传记那样带有作者太多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更真实的对莫扎特有个比较全面和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从信中我知道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他常常在信中使用暗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此书,在此不必列出)并且这种暗语在他家庭里是比较通用的。在他早期的与姐姐特别是他堂妹的那几封信里,可以看出莫扎特的稚气和童真。很多人都说莫扎特的人生是充满苦难的,而他的作品出却丝毫感受不到他在生活中的遭遇。但我在看过此书后不赞同这种看法,至少在他结婚以前他的生活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相反的从他做为一个神童到他结婚前,他到了哪里都是那么的受欢迎和得到赏识,可以说除了和萨尔茨堡大主教间的矛盾外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之后也并没有干涉过他的生活,包括莫扎特带妻子回萨尔茨堡看望父亲和姐姐期间。不过即便这样,也没有一个自始至终的公侯或是有地位的人出来赞助他,以至于后来的生活是那么的悲惨。幸好当时他共济会的会员兼好友米卡埃尔.普赫贝格多次解囊帮助拮据的莫扎特(当然这种帮助是在莫扎特每次书信后所给予的),要不我们今天就不会欣赏到他后期那很有价值的作品啦。莫扎特除了六岁前和结婚后基本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欧洲的旅途中渡过的,早年是打着神童的名气到各地巡回表演,之后是在各地寻找发展的空间。在这里我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为什么今天在世界古典音乐这块,我们国家老是比不过欧洲,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当然,首先欧洲各国地域小,文化背景多元化:我们虽有56个民族,但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而且我们保守,在相互交流和发展中我们吸收和学习的就少,迸发出的创作激情和素材也明显弱于他们。其次,我们中西方宗教信仰和文化底蕴的差异也导致我们的音乐一直难以走出国门,其实在古代我们还是有不少音乐精品,尽管数目不是那么多。最重要的一点,在欧洲除了宫廷做为一种高雅的消遣需要音乐以外,基乎所有的教堂都有自己的音乐组织和创作,他们的宗教音乐多得令人瞠目结舌,这种遍地开花的结果是大多数家庭都能进行室内乐演奏,这种高度是现在也令我惊叹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现今我们能听到这么多精品也就不奇怪了。莫扎特的相当一部作品,是为了得到必需的生活费用而进行创作的,这和大文豪巴尔扎克类似。然而在短期的创作时间里诞生出来的作品却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好或时间的问题而呈现出不好,相反的他的创作每一部都是那么成功。难以想像他小小的头颅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短短30年内(除开前几年的时光)创作出626部作品,除了舒伯特外没有人能在短短时间创作大量的精品。不管怎么说35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多多少少会令我们后人遗憾。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纪念,世界各地都在举办纪念他的各种音乐会,他留给我们大量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伟音乐史上的伟人。
  •     所以对他的书信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一读~~~~~~
  •     译者已逝,书将再版。
  •     无法理解他的世界啊……
  •     翻译很难,译者还是个90多岁高龄的人,厉害
  •     不幸的天才
  •     https://book.douban.com/pics/sth.gif
  •     他必须首先是人。
  •     莫扎特连信都写得那么有意思.很值得收藏.
  •     感慨了,最起码学会了他那句话...
  •     太可爱!信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他……纯真烂漫,甜蜜又灵气十足,他高雅又粗俗,愁苦又欢乐,好像一直都是个孩子,怎么也长不大~这大概就是赤子之心吧……天哪,他为什么这么棒!无法更爱他!!
  •     1791年12月5日凌晨一时,莫扎特终于得到解脱。
  •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才看完 他一直是个天真烂漫的人 自尊心强 跟亲近的人说话非常调皮没个正经 但是一直敬畏父亲 跟父亲写信就严肃而谨慎 与他受到万千宠爱的童年和少年比起来 他的青年时代 实在不顺遂 最后那几年的信件看出生活十分潦倒 几乎全是在四处跟人借钱
  •     莫聚聚超可爱
  •     思考:莫扎特他的才华是人皆认可的,他也勤于工作,死亡到来的最后一刻也在工作,可为什么却死于生计呢?时代总是不善待那些不跟着自己节奏的人,而又让他们永生。时代配不上莫扎特。
  •     1769年15岁的莫扎特给妈妈写的信还以“出外旅行真好玩,我的心完全着了迷”开头。1791年,至今为止发现的他的书信的最后一封,35岁的他向妻子抱怨“孩子们什么也不干,只是吃、喝、睡、胡闹”。在他第一封向友人借债的信件后面,注了“他就这样穷途潦倒,以至于死。”然而“无论时间多么紧迫,经济多么拮据,他的作品总是写得完美无瑕。” 有朝一日,我学会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看懂他信件原文,就能如他所说“更了解我”,“以便决定喜欢我到什么程度”了吧。
  •     比看过的传记都精彩,更能了解他性情和为人
  •     电影莫扎特传里,莫扎特说:我的人很粗俗,但我的音乐不。读莫扎特的书信时候就有点这样的感觉,他喜欢开下流玩笑,说些秽语,但却能感受到他的一片天真浪漫。
  •     一个“欧漂”天才的书信。可见即使是天才也不得不跟世俗的金钱、关系纠缠不清,被女人利用抛弃,遭遇失去考妣之痛,与死敌钩心斗角,以及最难的事——找工作和租房子。才情若是换不来钱——只换来鼻烟壶、烟斗和金表这样的东西,只能常常跑当铺;才情也换不来地位——居然要遭人侮辱耻笑。当时的莫扎特,境遇恐怕还比不上如今的北漂。他们漂不下去了还可以回家。生病了也有基本得体的医疗保障,比当时的医疗水平要好太多。莫扎特则像是无家可归的可怜人,病了也不知道要吃什么才好。人生最后的信件都在借钱,借钱,借钱,也一边供着老婆去泡温泉。读来潸然泪下,在火车上泣涕横流不能自已。心碎。
  •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     对与神的使者和天才的信,你还有理由犹豫买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