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王羲之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9
ISBN:9787305029257
作者:郭廉夫
页数:302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王羲之是晋朝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更是家喻户晓。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与父齐名,人称“二王”。本书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生平、书法艺术、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此外还对大王、小王书法的异同作了深入的比较。

内容概要

郭廉夫,1938年生,江苏扬中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历任江苏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绘画作品曾多次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或作专题介绍,出版《郭廉夫画集》。主要著作有《色彩美学》、《花鸟画史话》等十余部。其中《美妙的色彩世界》1982年在全国获优秀奖,1990年在台湾出版发行。作为主要作者参加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1990年获中国图书奖,1992年获台湾最高奖——金鼎奖。参加《十万个为什么》(图画本)的创作,完成其中的一册,此套书1991年在全国获二等奖。曾在《美术史论》、《装饰》、《书法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鉴于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现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1)    王羲之评传第一章  生平概述(3)  一、生活的时代(3)  二、家世(11)  三、少有美誉(15)  四、婚姻佳话(19)  五、经历两次叛乱(21)  六、仕途(24)  七、告誓辞官(28)  八、隐居的晚年(32)  九、轶事(37)第二章  政治思想(42)  一、重民爱民思想(43)  二、进言改革(46)  三、反对愦愦之政(51)  四、政治理想(53)  五、审量彼我的决策思想(55)第三章  哲学观点(67)  一、儒道并综(67)  二、怀向平之志(75)  三、生死观(78)第四章  美学思想(82)  一、崇尚自然和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82)  二、名士风流与人格美的追求(86)  三、书法美学思想(102)第五章  书法艺术(117)  一、书法的鼎盛时代(117)  二、师承(121)  三、成就与代表作(125)  四、造就书圣的主要因素(142)第六章  关于王羲之的书论(149)  一、《自论书》(152)  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54)  三、《笔势论十二章》(160)  四、《记白云先生书诀》(172)第七章  文学方面的成就(176)  一、《兰亭序》的文学价值(176)  二、关于《兰亭诗》(184)第八章  有关争论的问题(188)  一、关于生卒年(188)  二、《兰亭序》的真伪问题(192)  三、关于帐中遇险(197)  四、王羲之是否有代笔人(199)    附:王献之评传第一章  生平及其思想风貌(205)  一、少有美誉(205)  二、工草隶善丹青(207)  三、婚姻与仕途(210)  四、思想风貌(215)第二章  创作思想及书法艺术(222)  一、变通古法的创作思想(222)  二、书法艺术(227)  三、代表作(232)第三章  二王书法比较及影响(237)  一、二王书法比较(237)  二、二王书法之影响(244)附录(249)  王羲之·王献之年表(249)  王羲之家族世系简表(260)  笔阵图(261)  王羲之·王献之主要书迹目录(263)  兰亭宴集四十二人名单(267)  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269)索引(279)人名索引(279)文献索引(289)词语索引(297)后记(303)

作者简介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尽人皆知、唯一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他书法艺术的极高水平和巨大贡献,后泽一千多年。    本书在叙述王羲之一生行迹之后,对其政治思想、哲学观点、美学思想等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特别是作者在旁征他说的基础上,联系经学向玄学转变的文化背景,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书学理论,比较了大王、小王书法的异同。对于有关的争论问题,本书汇于一章,存疑于正文之末,便于读者参与思考、讨论。

图书封面


 王羲之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羲之称“大王”,献之称“小王”。[1]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2]编辑本段政治生涯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他自己一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编辑本段书法艺术书法特色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拓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王献之《中秋帖》(米芾临摹本)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作品流传王献之《鹅群帖》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后世影响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后人学行草鞋楷无不以二王为榜样[3]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编辑本段婚姻家庭临沂王羲之故居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另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郗道茂郗道茂与王献之青梅竹马,相识相知。“东床快婿”王羲之娶的妻子就是郗鉴的女儿,也就是郗道茂的亲姑姑。王羲之不仅与郗昙姻亲关系紧密,而且交情深挚,有书记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年是赠给郗昙做殉葬品,后因战乱被军阀掘墓盗出。郗道茂到婚嫁年龄,王羲之便替七子王献之向郗家提亲。王羲之和郗昙均是公元361年离世,而王献之的母亲于早前也已去世。当时两人成婚不久,面对至亲故去的接二连三打击,两人相互扶持,共济患难。郗道茂和王献之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王献之虽然一生宦途顺利,但其人狂傲不羁,宦情淡泊,热衷于书画艺术,钟情碧水秀山之间,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夫唱妇随,两情洽洽。郗道茂与王献之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新安公主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离婚要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郗道茂父亲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据《晋书》,王献之离婚后曾写信与郗道茂,有记载的内容如下:“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桃叶渡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惟当绝气耳!”王献之对道茂一直心怀愧疚,在他奄奄一息之际,做法的道士问他平生有何憾事,他长叹道:“没什么别的事情,只是后悔与郗家离婚。” 简文帝与徐贵人(徐淑媛)所生之女司马道福(余姚公主、亦称新安愍公主),许配给东晋大将、明帝之婿桓温的儿子临贺郡公桓济。宁康元年(373),孝武帝即位之初,驸马桓济却与其兄桓熙参与了欲杀害叔父、时任车骑将军兼都督七州军事的桓冲的秘谋。此事败露了。桓温在临死之前下令拘捕了儿子熙、济。于是,孝武帝废除了桓济的驸马,把他流放到长沙。孝武帝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可这年孝武帝才11岁,他能够如此决断么?因此,这很可能主要是独掌朝政的谢安与王坦之、王彪之等重臣的决定,也考虑到新安公主母亲徐贵人的意愿。作为决策者之一,谢安应该会觉得,这样是对得起忘年交王羲之的。谢安还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妻子的叔父。正因为还加上了谢与王两家联姻这层关系,所以,谢安才支持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他把王献之拉进了皇宫,是给王献之提供了一条直接进入皇权高层的快车道。如此美意厚爱,却是给王献之本人的感情造成伤害,也给他的女儿埋下了一颗大灾大难、大悲大苦的种子。如此结果,谁何曾想到?年幼的孝武帝在谢安等导演下,在王献之已有妻子、而且夫妇感情还和谐的情况下,仍挑选他为驸马。于是,王献之被迫与郗道茂离婚。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神爱后来做了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     王羲之[1](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汉族人。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2],后迁徐国华作品居无锡洛社(今江苏无锡),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国家顶级军政高官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为官。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3]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王羲之兰亭序[4]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的大姨妈)学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 (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5]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王羲之·蒙汉良篆刻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家族背景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年-307年)。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迁居山阴(绍兴),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的夫人在江南洛社(今江苏无锡市洛社镇)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旷的弟弟王廙当了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堂伯父王导,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覆没,被刘聪俘虏。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年-322年)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58岁。这年王敦(王羲之的另一个堂伯)攻建康,杀周顗。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公元326年,王羲之在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亲,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导为司徒。车骑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驻守京口(镇江),此时刚平定王敦之乱不久,出于政治原因,与王导拉关系,实行王郗联姻,派家丁上门求婿,步入东厢,发生“坦腹东床”的故事[6]书法风格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远宦帖(11张)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兰亭序局部(20张)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现在可以叫德艺双馨,哈哈
  •     这套书精装的比较好,平装的太次了,提醒大家。
  •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羲之称“大王”,献之称“小王”。[1]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2]
      编辑本段
      政治生涯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他自己一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编辑本段
      书法艺术
      
      书法特色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拓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
      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
      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中秋帖》(米芾临摹本)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作品流传
      
      王献之《鹅群帖》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后世影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后人学行草鞋楷无不以二王为榜样[3]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编辑本段
      婚姻家庭
      
      
      临沂王羲之故居
      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另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郗道茂
      郗道茂与王献之青梅竹马,相识相知。“东床快婿”王羲之娶的妻子就是郗鉴的女儿,也就是郗道茂的亲姑姑。王羲之不仅与郗昙姻亲关系紧密,而且交情深挚,有书记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年是赠给郗昙做殉葬品,后因战乱被军阀掘墓盗出。郗道茂到婚嫁年龄,王羲之便替七子王献之向郗家提亲。王羲之和郗昙均是公元361年离世,而王献之的母亲于早前也已去世。当时两人成婚不久,面对至亲故去的接二连三打击,两人相互扶持,共济患难。郗道茂和王献之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王献之虽然一生宦途顺利,但其人狂傲不羁,宦情淡泊,热衷于书画艺术,钟情碧水秀山之间,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夫唱妇随,两情洽洽。郗道茂与王献之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
      新安公主
      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离婚要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郗道茂父亲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据《晋书》,王献之离婚后曾写信与郗道茂,有记载的内容如下:“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
      桃叶渡
      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惟当绝气耳!”王献之对道茂一直心怀愧疚,在他奄奄一息之际,做法的道士问他平生有何憾事,他长叹道:“没什么别的事情,只是后悔与郗家离婚。” 简文帝与徐贵人(徐淑媛)所生之女司马道福(余姚公主、亦称新安愍公主),许配给东晋大将、明帝之婿桓温的儿子临贺郡公桓济。宁康元年(373),孝武帝即位之初,驸马桓济却与其兄桓熙参与了欲杀害叔父、时任车骑将军兼都督七州军事的桓冲的秘谋。此事败露了。桓温在临死之前下令拘捕了儿子熙、济。于是,孝武帝废除了桓济的驸马,把他流放到长沙。
      孝武帝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可这年孝武帝才11岁,他能够如此决断么?因此,这很可能主要是独掌朝政的谢安与王坦之、王彪之等重臣的决定,也考虑到新安公主母亲徐贵人的意愿。作为决策者之一,谢安应该会觉得,这样是对得起忘年交王羲之的。谢安还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妻子的叔父。正因为还加上了谢与王两家联姻这层关系,所以,谢安才支持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他把王献之拉进了皇宫,是给王献之提供了一条直接进入皇权高层的快车道。如此美意厚爱,却是给王献之本人的感情造成伤害,也给他的女儿埋下了一颗大灾大难、大悲大苦的种子。如此结果,谁何曾想到?年幼的孝武帝在谢安等导演下,在王献之已有妻子、而且夫妇感情还和谐的情况下,仍挑选他为驸马。于是,王献之被迫与郗道茂离婚。
      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神爱后来做了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       王羲之[1](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汉族人。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2],后迁
      徐国华作品
      居无锡洛社(今江苏无锡),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国家顶级军政高官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为官。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3]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
      王羲之兰亭序[4]
      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的大姨妈)学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 (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5]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蒙汉良篆刻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家族背景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年-307年)。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迁居山阴(绍兴),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的夫人在江南洛社(今江苏无锡市洛社镇)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旷的弟弟王廙当了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堂伯父王导,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覆没,被刘聪俘虏。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年-322年)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58岁。这年王敦(王羲之的另一个堂伯)攻建康,杀周顗。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
      公元326年,王羲之在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亲,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导为司徒。车骑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驻守京口(镇江),此时刚平定王敦之乱不久,出于政治原因,与王导拉关系,实行王郗联姻,派家丁上门求婿,步入东厢,发生“坦腹东床”的故事[6]
      书法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远宦帖(11张)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
      
      兰亭序局部(20张)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     系统的介绍了二王的一生和书法艺术,不错。
  •     向达先生引《元史。张立道传》:“先是云南未知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故对此书期望甚殷,略失所望。
  •     了解文化背景和人物关系。
  •     大致了解了东晋的名士文化,王羲之其人。
  •     有些见解未免过分主观了。
  •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尽人皆知、唯一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他书法艺术的极高水平和巨大贡献,后泽一千多年。 本书在叙述王羲之一生行迹之后,对其政治思想、哲学观点、美学思想等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特别是作者在旁征他说的基础上,联系经学向玄学转变的文化背景,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书学理论,比较了大王、小王书法的异同。对于有关的争论问题,本书汇于一章,存疑于正文之末,便于读者参与思考、讨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