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回忆录》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影视明星 > 我的青春回忆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300102153
作者:陈凯歌
页数:179页

有这么一个导演

有这么一个导演,我一直以来就以为他到目前为止只拍过一本好电影,这本电影是我认为的华人拍的最巅峰的作品,如同万米赛跑中,超越第二名500米远。他就是陈凯歌,这本电影就是《霸王别姬》,不可能被他自身超越,而且也不大可能在将来被别的导演超越。今天读了他的自传作品《我的青春回忆录 》,才知道他至少还写过一本这么独特的隽永的书。他讲的是凯歌的经历的1965-1971;短了一点,却是中国最疯狂的年份。关于那十年,我看的资料作品不下千万字,但是以一个少年的时而凛冽、时而无知、时而细致、时而懵懂、时而天真、时而愤怒的眼光来写的,陈凯歌却是孤例。陈凯歌说,“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确实不假。他说那些“运动”里最凶狠的人,其实心里满是恐惧。人是无法摆脱对社会的依附的,如同铁粉如果不依附在磁石上,连重量也没有,风一吹就没了。正是怕被社会排除的恐惧,让他们如此歇斯底里。这几年的切面,足以让你觉察到你一辈子都无法也不愿体会的无可奈何。如果你爱这个国家,你想了解那段历史,那这本回忆录你绝对不能错过。凯歌的文笔之独到精妙也令我叹为观止,绝对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文字传承为哪位,也似乎跟他的电影作品毫无瓜葛;或许的确是得益于他母亲帮他打下的唐诗宋词的童子功,和作为一个导演独特的眼光和画面感。他的比喻比谁都好,比如他说被洗劫过的家,像个刚吐过的胃。这本《我的青春回忆录 》是我09年、甚至是研究生入学以来读的最好的一本书,在华联书店里翻了三页我就放不下了。请你一定要读这本书;何况这本书不长,10多万字。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看纸质书又不愿意买这本插着无数凯歌写真的小传,去书店读就好了,读完他只花了我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如果你觉得网上看就可以了,请移步这里 。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世界

作者用一种真切的方式讲述了关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的特殊记忆。那些无知的狂热、命运的沉浮、无法释怀的愧疚等,回忆还刚刚开始,期待下一段记录。

少年凯歌。

一个并不完美的少年,在不可遇知的恐惧阴霾里穿行时,他的心里曾冒出多少勇敢的词汇?十三岁的陈凯歌想到了暴力,并夹裹着时代洪流对所想的一切身不由己地执行。他尝到了暴力的快感,这使他暂时地摆脱了恐惧和耻辱。“久渴的虚荣和原来并不觉察的对权力的幻想一下子满足了,就像水倒进一只浅浅的盒子。”然而恐惧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延续了十年。时间的灰烬扫平一切的时候,那个蹲在葡萄架下看着一只小鸟抽搐死去的少年陈凯歌已经不再年轻。《我的青春回忆录》,就是陈凯歌1989年写的那本反思自己少年时代的书《少年凯歌》,曾被评为1989年最佳传记之一。又20年过去,这个国家的面貌已经变化到不可复识,但基于批判的态度和文字功底,还有“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的古训,改名后再版的该书还是有着勃发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如陈凯歌所言:“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不到10万字的书很容易就会看完,然而并不会就此束之高阁。这本从头到尾都在“自供”的书,总是会让我想到卢梭的《忏悔录》,虽然陈凯歌并没有在书中坦露自己的全部灵魂,但其将对于父亲的批判和对于故去友人的怀念放在随处可见的字里行间,则是一次不容易的诚实。他大多数的电影都看上去很诚实,起码很诚恳,看他的这本近乎在灯下吸烟自语的书,或许能有更多的理解赋予这个曾经被传说成“狂妄电影人”的文人。陈凯歌说:“这本书的主体是克服恐惧。”他诚实面对了自己的恐惧,并一条条罗列出来,风干,在太阳底下的树荫里泡酒。人所以为人,在于不能绝对地离开集体。所以当少年凯歌知道父亲曾经是国民党员后,在那个时代狂吼的烈风中,他的骄傲和自信瞬间崩溃,“当众把自己的父亲一点一点撕碎。”可是他的眼里充满咸涩的泪水,周围却仍是红卫兵的笑声。他在反思,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呢?书中并没有刻意对时代发表评论,也无需再去评论什么,时间已经在那里刻下磨不去的痕迹,妄图泼上一碗清水以为自己也是重要的书写者,注定会徒劳无功。于是我们在后来的香港导演彭浩翔的电影《青春梦工厂》看到了借用本书中的这句话:“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我一向觉得演艺圈人士出的自传没什么文字上的看头,这本却是例外,一些深度一些力量,在那些伴随着恐惧的事实面前发生,看过的人,除了叹息,不知道还会生出怎样的感慨?而再版的书中新加入的百余张照片无疑为这段用心良苦的忏悔找到了一个可以微笑的出口,尤其是陈凯歌跟父母亲的照片。当然,还有张国荣跟陈凯歌在一起的一些照片,据说是绝版的从来没有面世过的,摄影是叶锦添。我们的时代和历史都需要宽容,需要忏悔,也需要,恐惧之后对未来无可辩驳地相信。这个相信的过程艰难而寂寞,但对个人的成长却受益匪浅。又如陈凯歌在书里的话:“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经验大都来自那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革命’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认识自己即是认识世界,明白这一点,就决定了我的一生。”孙吉顺

买过《少年凯歌》的,似乎不用买这本了。

01年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陈凯歌的《少年凯歌》。09年冒出了这部《我的青春回忆录 陈凯歌自传第1部》(下简称《青春回忆录》)。01年的《少》版我买过,觉得写得很好。本来以为《青春回忆录》是陈导新写的一部,特别是《青春回忆录》的副题“陈凯歌自传第1部”,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象是陈导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回忆,目前刚写完第1部,新鲜上市。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青春回忆录》,结果翻开来,陈先生在自序里第一句就把我放倒了:“再想不到,一本十几年前写的小书,仍能在2008年末再版……”我晕!赶紧看目录,果然和《少年凯歌》的目录几乎一样,只多了附录里的三篇文章:1“千里走陕北——《黄土地》导演阐述”写于1984年(共8页)2“张国荣的眼睛”(共2页)3“《梅兰芳》的拍摄初衷”(共2页)也就是说如,和《少年凯歌》相比,出自陈导的文字大概只有12页的新内容(且这12页采用的是上部1/4留白的版式,12页能容纳的内容就更有限了)。唉,太让人失望了。不过似乎也不能怪陈导,因为看后记里有个叫黄斌的说:是他张罗修订出版《少年凯歌》的,并且是他建议更名为《我的青春回忆录》。至于到底修订了什么,则语焉不详,难道“修订”只是指增加的那些图片?而副题“陈凯歌自传第1部”以及什么时候出“第2部”则答案不详,难道我应该将副题理解为——陈凯歌的“第1部”自传?总的来说陈导这本书还是很好看的,但如果买过《少年凯歌》且手头紧的话,似乎不用买这本了吧?唉,这书名改得,你就是改成《少年凯歌——修订本》也显得真诚一点嘛。

who care

我想说,这本书写的远不如我爸或者哪个叔叔讲的精彩,他想讲出深刻的涵义,的确如此,但是个人想法,谁对谁错,谁功谁过,不过一种体味,who care…

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文字(二)

书名:《我的青春回忆录——陈凯歌自传第1部》作者:陈凯歌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读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喝一听雪碧,我爽快乐呵地喝完,再泛几个气嗝,却也惬意。读陈凯歌的《我的青春回忆录》却不行了,我得支一盏台灯在桌上,抚平心绪,不时或作沉思皱眉惴惴状,正如品一杯苦茶。一直以为,对于一个电影导演而言,那些似乎与电影毫无干系的人生经历反而会是更重要的。关乎电影的一切可以成其为导演,电影之外的人生才成其为自己。这也刚好与潘桦老师之前在通话中所提的“唤醒你自己的生命”的教诲不谋而合。陈凯歌在本书中所做的正是唤醒自己的生命,而且是最悲痛那一部分的生命。他说“本书的主题是克服恐惧”。不是谁都能坦然讲述自己在别人大声呵斥之下痛哭流涕的怯懦和举手推搡自己父亲的愧疚。那本就是一个个疮疤,揭开来给人看,便需要脱下光鲜的衣袍,屈下高人的身段甚至放下不可触碰的尊严。但是在把这一切置于光天化日之下摆在外人面前之后,再重新穿着打扮的陈凯歌,姿态也便近于超然。这样的意义必然不是在于“我甚至把最丑陋的自己暴露给你,你终于对我无可指摘”,而更在于“我甚至可以面对最丑陋的自己,或许我可以无往不利”。陈凯歌说“因此,这是我的自供书”。当一个人及早地能有一个机会认清自己的时候,他应该是幸运的。“文革”便是少年凯歌的这个机会。撇开他为这个机会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言,他终究还是幸运的。他在认识自己的同时,顺便认识了世事和生活。单作为一个后辈,一个学生,一个追随者而言,再次审视陈凯歌的风光得意照时,已觉不再那么闪亮,遑论他本人背负着对自己的否定走过几十年生命。原本在许多人把一切过错都归咎于那个疯狂的年代时,陈凯歌却不放过自己“我试图做的,就是在审判台空着的时候自己走上去,承担起我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这是一个良知者对自己的苛求,也是一个艺术家对人性的拷问。因此自彼之后的人生颇多沉重,却也充满力量。不谈电影,单论文字,陈凯歌在书中的表述当真文采流溢。半文半白的字句间竟有着鲁迅的风范,可见其古文造诣。套用陈凯歌在文中描述少年时同学的一句话是,如果他不拍电影,“写东西也是一个好的”。

少年凯歌

书非借,不能读。有才不借,我便依在沙发上挑灯夜读,一口气读完了,重走了一遭凯歌年少。陈导的文笔洗练而优美,情感细腻,就如他拍的戏,对他作品的记忆只停留在《霸王别姬》上,也只愿停留在那(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给人的打击太大了lol)……即便是那个特定时代痛苦的过往,他也丝毫没有抱怨只是淡定地去感悟所经历的种种。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发出锃锃的光吧,我磨我磨

写他人太多

读陈凯歌著《我的青春回忆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让我们有机会一窥这位世界知名电影导演在走进北京电影学院之前的生命历程,陈凯歌娓娓道来他的青春残酷物语,值得一读。自传是非常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自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一般来说,可以入“传”的,必然是名人,或者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具有号召力的人。他或她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进一步说,陈凯歌的传记应该就是电影史的一部分。然而,从技术层面上看,《我的青春回忆录》存在较大问题,那就是这本传记中有太多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比如他谈到了“文攻武卫”、老舍之死等。对这些事件的复述,占用了此书的不少篇幅,这些之于自传主体的背景性资料,其实完全可以一笔带过,或者采用加注的方式解决。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必然和社会发生联系。在该书中,陈凯歌着力写了他的同学F、G、K,以及被他唤作奶奶的保姆这些和他并无血缘关系却几乎每日都要相见的人。他的文字给我造成这么一种感觉,就是在写这些人时,细节、用情都要超过写血亲家人。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过多地写他人,必然导致写自己的内容变少。更重要的是,自传要写真实的自己,要写过去自己眼中真实的自己,还要写现在心中真实的自己。要做到百分之百真实是一件非常非常艰难的事,那不仅仅因为我们要对自身作出客观判断,还因为我们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束缚。然而,传者应该拿出勇气,尽最大力量写准确每个字。白纸黑字。我无从知悉少年凯歌的生活,他的文字怎样,便是怎样罢。只是我觉得,我和他的文字之间有一层厚障壁。可是我们并非完全无知,此书封面上印有“陈凯歌自传第1部”字样。如此说来,就还有第2部、第3部,大概可以写到大学和婚姻生活吧。对这些,我们略有耳闻,到时候再评论其真诚的程度不迟。比起回忆录,我更喜欢附录中的两篇文章《千里走陕北》《张国荣的眼睛》。它再次让我觉得,陈凯歌更善于观察他人,或者说更容易把对别人的看法表达出来。其实,谁又不是这样呢?要自省、要自我批评,要当众把自己解剖,并非易事


 我的青春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