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林语堂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印象林语堂

出版社:王稼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0-11出版)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39635873
作者:王稼句
页数:115页

章节摘录

  这个题目早就该写了,然而迄今还没有能够写完成,这也够瞧得出来能够完成它该算是一桩伟迹了。我并不是谢葆康,又不是论语社同志,无从去买一听阿拔吐腊牌香烟来“有不为斋”里面狂抽,我又不是刘大杰或阿英,不知道《袁中郎全集》还该添上一段跋或重校读一遍错字。更非简又文,嘴唇上面没有黑鬃鬃的板刷,括不起偌大的“东南西北风”。亦非张歆海,不喜欢时常用英语来和他互相讨论中西文化之同异。……够了!我只是住得和他相近,往还不稀,时常在夏夜来过斋闲话的一位不懂文章的友人罢了,虽然夏夜访语堂倒也是他们的“特写”里面认为有小品笔调的一个题目。  夏夜的月色是清凉的,一泻如水,令人有音乐的感觉。语堂的有不为斋,是在忆定盘路(他写过一篇《一个字条的写法》,讲写一个字条给木匠,最后告诉他自己的住址就说“吾路忆定而盘,门牌四十有×”),是一幢小小的洋式房屋。夏天雨季的时候,积水可以没胫。语堂是擅长弹钢琴的,他的太太廖夫人也是披霞娜的名手,可惜平常很少听到他们的几阕佳奏。虽然那只钢琴安静地放在斋中,对面壁间悬挂着明末侯朝宗的爱人李香君的图像,也只是显示着肃穆的氛息。唯有在夜里,或者酒酣耳热众客纷嬲,或者语翁静坐焚香长夏难遣,那么叩门的客人,就可以隔着那小块软松松的草地,饱听一阵阵清亮悦耳的丁丁当当的琴声了。  语堂的家庭,是很和睦的,时常有一股和气快乐的空气。他们都是基督教徒,好像上一代已经是教徒了。听说语堂幼时,曾在福州或龙溪的一家教堂讲演,当时台下有一位八九岁的小姐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未免一见倾心。那女孩就是他后来结合的林太太。语堂在圣约翰大学毕业渡美和赴欧(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他的太太是一起去的。他们在外国求学时代的生涯据说相当的穷困。林太太有一年夏夜在闲谈里,还说起从莱比锡归国的旅费,都无从筹措,好像登岸时只余剩了十几圆的样子,弄得异常拮据,足见他们都是苦学出来的。后来林太太还曾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过英文,有名的幽默作家老向(王向辰)就是她点名簿上的学生。老向在《磨而不灭录》里,记她教书教得很严厉。  他们没有儿子,林太太因为身体胖,不能够多生育了,却已有下三位千金,就是如斯、无双和“妹妹”。这三位女孩都生得秀丽活泼,爸爸的朋友来了,绝不闪避,客客气气地从里面端出大盘的糖果蜜枣一类的食品飨客。此时使我忆起有不为斋(这是书斋兼会客室)里面常见的东西,大约就是语堂的雪茄,客人的听头纸烟(南洋烟草公司的银行牌之类),香冽的龙井,此外就是蜜枣那些甜渍渍的食物了。这几位小姐天资都聪明得很,后来不是还写过《吾家》那一类的英文小品集出版,销路很广么?这或者曾经过T.Y.的润饰也说不定。可是无双、如斯她们为《西风》写的通讯或像《埋生记》那一类的书评,都不怎样低能,想起她们不过是在国内中西女塾念的中文,倒真觉得语翁的家学渊源确是不差的了。这里我颇想说出一句老实话,就是语堂留学返国后初在清华学校(当时还不是大学程度,只是留美预备学校性质)教书,国学的根基原是不很深的,可是人真是太聪明了,加上用心研求,不出数年,就写出了《语丝》(后来收在《大荒集》、《剪拂集》里)和《语言学论丛》那样像样的著作了,而且绝对不肤浅。这种惊人的天资,私衷以为他们福建人是最成功的。  在夏夜的有不为斋,你时常可以晤见当时文化界的知名之士。老辈之中有蔡孑民先生,其他还有邵洵美、施蛰存、郁达夫、陶亢德、阿英、简又文、温源宁、全增嘏、周黎庵、徐讦、黄嘉音、刘大杰、谢葆康这些位,真可算是济济多士。论语社的信条是主张说老实的私见的,提倡“风雨之夕促膝谈心”的,劝人吸纸烟的,偶尔打打扑克的,这些事情在座间常可于烟雾弥漫之中彻底实现。语堂是位有十分风趣的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畅谈之时,他的风度胜于令兄葆园和憾庐。他的友人也多有很特别的风度。我开始认识有一位蜀人海戈(张海平),越人××(即近年以若干笔名在刊物发表幽默妙文的那一位),都在那个时候。海戈和语堂是投稿认识,大家曾经同探庐山之胜,而且在一块儿编纂着一种很大的迄今并未完成的字典。民国廿五年夏天语堂离沪去国,谈风社(《谈风》由黎庵、浑介、海戈合办)聚餐摄影,恰像是一幅临时纪念的图画。现在距离当时已近十载了,友朋既多星移物散,旧时聚息的情景竟已不能仿佛目前,我们追怀旧游,夏夜的欢欣酣谈以及那销路到三万八千余份的《论语》时代,简直有点像是梦境。那么说这一篇多年未能缴卷的文章,到今日竟还是交的一张白卷,也不能算是错了啊。  ……

前言

  林语堂先生逝世于一九七六年,享年八十二岁,比起他同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一辈人,实在算得上高年了。他的一生,风帆顺畅,少有坎坷曲折,生活平静和美,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里,从事创作和研究。在学术思想上,他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追求,以“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奔驱”为愿景,因此而兼具东西文化的学养,在文学史、翻译史、语言学史、期刊史、词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可推为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府平和县坂仔村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谱名和乐,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改名语堂。他六岁时就读坂仔的铭新小学,十岁时转学厦门鼓浪屿小学,十三岁入鼓浪屿寻源书院就读中学。一九一一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翌年注册文科,以语言学为专门科,大二时创作了以凤阳花鼓为素材的英文短篇小说,获学校金牌奖。一九一六年毕业后赴北京,任清华学校英文教员,先后发表《汉字索引制》和《分类成语辞书编纂法》,在语言学研究上崭露头角。一九一九年夏,与廖翠凤女士在上海结缡。婚后,偕夫人赴美国留学,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在哈佛读完一年,因本来半额的助学金被取消,便申请去法国为华工服务,又转往德国耶拿大学补修学分,一九二二年获哈佛硕士学位。在胡适的资助下,他又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一九二三年以论文《古代中国语音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那年他二十九岁。也就从那时开始,林语堂的生活和学术活动进入了绚烂多采之境,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以在北京生活为主。林语堂在北京大学,继续进行语言学和汉字索引方法的研究,发明了“汉字号码索引法”和“国音新韵检字”,出版了《末笔检字法》,被推举为方言调查会主席,又被聘为教育部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这一期间,他结识了周氏兄弟、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特别与鲁迅交往频繁,加入语丝社,常在《语丝》、《晨报副刊》发表文章。一九二六年,他又兼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及教务长,支持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摒弃“费厄泼赖”的恕道,成为痛打落水狗的急先锋。因此被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南下避难,出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和国学院秘书。  第二阶段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以在上海生活为主。因厦门大学发生人事风潮,林语堂辞职往上海,随即应陈友仁之邀,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不久就返回上海,全心从事写作。这一期间,他担任过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西语编辑主任、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史语所研究员,受聘上海东吴大学任英文教授,又参与发起成立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他在《奔流》发表了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触怒孔氏族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先后出版了教科书《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风行全国,一时有“版税大王”之称。又开始为英文《中国评论周报》写“小评论”专栏,由此而赢得了英文作家的美名。一九三二年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学,先后出版了一百七十七期,也使他得到“幽默大师”的雅号。一九三四年创办《人间世》半月刊,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提倡性灵文学,乃是中国第一本纯散文小品刊物,出版了四十二期。一九三五年创办《宇宙风》半月刊,以畅谈人生为主旨,以意必近情为戒约,为现代文人贴近人生的刊物,出版了一百五十二期。一九三六年,又与陶亢德、黄嘉德、黄嘉音合办《西风》,以“译述西洋杂志菁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出版了一百一十八期。一九三五年,他用英文写作的《吾土与吾民》,在赛珍珠的帮助下,由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一举成名,从此享誉欧美文坛。英译的《浮生六记》也在《天下》月刊连载,引起很大反响。他还将历年所作的散篇结集出版,有《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语言学论丛》等。  第三阶段是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六六年,以在纽约生活为主。到美国的第二年,林语堂就出版了用英文写作的《生活的艺术》,以个人经验陈述中国人的生活观,即被美国“每月读书会”评为特别推荐书,翌年成为全美畅销书第一,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达五十二周之久,为林语堂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林语堂在海外三十年,印书三十种,英文著作主要有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唐人街》、《朱门》、《红牡丹》、《赖伯英》、《逃向自由城》,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杂著《讽颂集》、《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中国印度之智慧》、《啼笑皆非》、《枕戈待旦》、《中国人的生活》、《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里的风景》;中译英著作主要有《冥寥子游》、《古文小品》、《寡妇、尼姑与歌妓》、《重编传奇小说》。抗战期间,林语堂于一九四○年、一九四四年两次回到重庆,应邀在学校、军队演讲,宣传抗日救国,并将在北碚的居所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一九四七年,他长年潜心研究的“明快中文打字机”终于制成轻巧简便的样机,造价十二万美元,能打汉字九万个,每分钟可打五十字,可惜因中国内乱,未能生产,而林语堂因此而濒临破产。一九四七年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全家移居巴黎,但半年后即离职,遍游欧洲各国后返回纽约。一九五四年被聘为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携全家赴新加坡,因筹建的预算案与执委会意见相左,辞职后仍回纽约。一九六二年访问中南美洲六国,历时两月之久,举行多场演讲,宣传中华文化。  第四阶段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以在台北生活为主。经多方周旋,林语堂两次访问台湾,遂于一九六六年六月定居台北阳明山,他受到蒋介石的礼遇,也受到朝野的普遍尊重。他应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当代汉英词典》。出任“中华民国笔会”会长,主持了在台北召开的国际笔会第三届亚洲作家会议。一九七五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笔会第四十届大会上,他被选为副会长,并以《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一期间,他的写作除《平心论高鹗》、《八十自述》外,主要是为台北“中央社”撰写“无所不谈”专栏,先后有一百八十余篇,一九七四年汇编成《无所不谈合集》。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林语堂因心脏病突发,在香港玛丽医院逝世。四月一日落葬阳明山故居后园,钱穆题写了墓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一段时期,林语堂在内地得不到应有的评价。这一情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变化,他的旧作被影印,他的选集也陆续出版,包括三十卷的《林语堂名著全集》。内地学人对林语堂的研究也取得很大成绩,对他的人生历程、思想人品、学术成就,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和意义,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除大量散篇论文外,专著有万平近的《林语堂论》、《林语堂评传》,施建伟的《林语堂在大陆》、《林语堂在海外》、《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传》,刘炎生的《林语堂评传》,王兆胜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李勇的《林语堂传》、《林语堂评传》等。尽管如此,由于种种的局限,对他的研究和描述还仅仅是个开始。  我想,对于这样一位人物,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他,更深刻地理解他,然后再来评论他,再来确立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本小书,就提供一点别人对他的印象,或也是有所补益的。  王稼句  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书籍目录

引言你的朋友林语堂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夏夜访语堂林语堂、郭沫若与周树人我和林语堂吵了嘴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林语堂在上海林语堂和他的一捆矛盾林语堂的归隐生活林语堂谈休闲生活烟斗、字典、马《我的老师林语堂》的几点补充语堂先生在台湾的几件事追思林语堂先生

编辑推荐

  《印象林语堂》的编选,按丛书体例规定,篇幅虽然有限,但却比较全面地展示林语堂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于选文作者,尽可能选择与林语堂有交往接触的人,于选文内容,尽可能兼顾林语堂的生活、性格、情趣等方面。同时,还选入一些少为人注意的旧文,如《逸经》、《风雨谈》、《永安月刊》中的几篇,就是首次被编入选本。

作者简介

《民国人物回眸:印象林语堂》主要内容:林语堂作为享誉文坛的中国现代作家,风靡学界白争文化名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他究竟是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还是专事“小凑设”的反动文人是睿智深沉的“一代哲人”,还是饶舌鄙俗的“世故老人”,许多对他饶有兴趣的人,都看法不一,使他成为一个建。夸书选编者均是林语堂的朋衣、学生等知名人士,他们以自己与之接触交往的切实感受,用倾情之笔,生动之墨,刻画了一个立体多面的林语堂。

图书封面


 印象林语堂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一个巧妙避开人生漩涡,懂得人生智慧的人。
  •     #1895.10.10-2015.10.10 纪念林语堂120周年诞辰# 编选关于林语堂的数篇回忆文章,各有千秋,最精彩者莫过于黄肇珩的,徐訏那篇也很出彩。书中配有许多林语堂的生平照片,也不失为领略林语堂先生音容笑貌的一条好途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