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08025647
作者:罗尔纲
页数:306页

内容概要

罗尔纲,广西贵县人,历史学家,主要从事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在青年时代曾师从胡适。他于1943年写了《师门五年记》,专门记述向胡适求学问道,师生相处五年情谊至深的经历。出版之后,学界评价甚高。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称“此书不仅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实为近数十年来之一奇书”。

书籍目录

师门五年记胡适序罗尔纲自序一 初人师门二 《蒲松龄的生年考》与《醒世姻缘传考证》的启示三 回乡省亲走上研究太平天国史的路四 重人师门五 史学研究会与北京大学考古室六 煦煦春阳的师教胡适后记附:关于《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一 中国公学校长二 蜗居著作三 胡铁花遗稿四 名医陆仲安五 胡适与王云五六 梅博士拜谢胡博士七 从沪迁平八 迁平后每天时间表九 藏书十 徐志摩在胡适家十一 傅斯年十二 编纂蒲松龄《聊斋全集》十三 蒲松龄的生年考十四 《考证》十五 景山登临……附录胡适自记世人记述

作者简介

罗尔纲(190l一1997),广西贵县人,历史学家,主要从事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在青年时代曾师从胡适。他于1943年写了《师门五年记》,专门记述向胡适求学问道,师生相处五年情谊至深的经历。出版之后,学界评价甚高。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称“此书不仅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实为近数十年来之一奇书”。 《胡适琐记》完成于90年代,真切细致地记述胡适的治学、从政、社会交往与生活情景。虽然两书的写作时间相隔半个世纪,且世间关于胡适治学之道、生平活动的著述极丰,但由入门弟子亲撰的这两本书却角度独特。书中,煦煦春阳的师教与虚心笃实、毫不苟且的为学组成一幅充盈师友切磋乐趣的图景。本书在海内外流传甚广,甚至有“教科书”之称。 此次重刊是1998年增补本的修订再版。
《胡适琐记》完成于90年代,真切细致地记述胡适的治学、从政、社会交往与生活情景。虽然两书的写作时间相隔半个世纪,且世间关于胡适治学之道、生平活动的著述极丰,但由入门弟子亲撰的这两本书却角度独特。书中,煦煦春阳的师教与虚心笃实、毫不苟且的为学组成一幅充盈师友切磋乐趣的图景。本书在海内外流传甚广,甚至有“教科书”之称。

图书封面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道听途说谈胡适——读《胡适琐记》读毕《胡适琐记》,作此读书笔记一篇。论胡适,我们可谓毫无发言权,既不可能与胡适有什么交往,又只能从他人的文章中获得只言片语的印象和判断,所得的观点自然是有失偏颇的,故曰“道听途说谈胡适”。谈胡适,先谈他的治学,再谈谈他的为人。论为学,胡适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徐复观曾批评胡适“对人类任何学问都沾不到边”[ 见《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2年1月5日的记载,胡颂平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言辞虽刻薄但却道出了些许事实。论文学,胡适真正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一个《尝试集》更是贻笑后人;论批评,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虽惊世骇俗,但愈到后来愈引起研究者的怀疑;论史学、哲学等,胡适也未有力作,一部《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半卷,成了“烂尾楼”。胡适初到北大任教之时,本有意拆台的傅斯年听了胡的几节课,认可胡的研究思路,但也说胡书读得不多,国学功底不够。罗尔纲跟随胡适多年,对胡适的藏书情况比较了解,也坦承胡适“文史书籍的缺乏”[ 见《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第93页,罗尔纲著,三联书店2006年第2版]。但就是这样一个谈不上大学问家的学者胡适,却因缘际会,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暴得大名”、独领风骚,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在文学改良理论上虽难称完备,却因开宗明义而将胡适一举扶正为“新文化”的旗手;就是这样一个没写出什么大部头巨著的胡适,却屡用几篇短而精到的文章开拓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文学、文化研究领域,或促成相关研究的大转向,带动了其他研究者闻风而从,其中不乏穷毕生之力以验证胡适之论者,如俞平伯;还是这样一个安心治学、不喜入仕的胡适,却凭借天才的文笔与演讲才能而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中外交游广泛,思想影响者众,作为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的社会地位与能量可见一斑,其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身后40多年仍有后辈如李敖者自愿出资25万为其在北大立像。古人言“立功、立德、立言”为“三不朽”,胡适是不是可以当之?梁实秋言,“胡先生的思想好像到了晚年就停滞不进……胡先生常说‘但开风气不为师’。开风气的事,一生能做几次?”[ 见《梁实秋散文全集》第三层《怀念胡适先生》,梁实秋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胡适一生屡开风气之先,独步纵横文坛,游走中外各界,影响广及当代后世,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似乎只能用天赋异禀、天降大任于斯人等运命说来解释这奇特的“胡适现象”了。胡适一生最可彰著的功绩就是提倡文体改革、促进新文化运动了,但不仅建国初期大陆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而对胡适的文化启蒙大加批判,而且随着当下复兴中国文化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儒家”、国学等各派思想主张颇得舆论及民意的支持与同情,胡适等人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功过更是遭到重新评估。然而,在胡适诸多学术主张存在争议的同时,胡适的为人却获得了一致的赞许与称道,凡臧否胡适者未见有批评其人品的。论与家人相处,胡适发妻江冬秀乃胡母包办,胡适对其一生不离不弃,恩爱有加。虽有与美国人韦莲司的疑似“婚外情”,但也未影响到胡适的家庭生活;论与师长,胡适毕生爱戴其导师杜威,毕生服膺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甚至为自己的幼子起名“思杜”。出版大家王云五是胡适在中国公学时的老师,胡适力荐其入商务印书馆,成就了王云五的一段伟业;论与同辈朋友,丁文江、赵元任、徐志摩等都与胡适友情深厚,此外还有诸多曾有交往的朋友也无不念及胡适的好处,时人更是常以言“我的朋友胡适之”为荣,且从未听说过胡适与哪位朋友反目的故事;论与后辈,不管是傅斯年、罗尔纲等曾蒙胡适师教、亦徒亦友的入门弟子,还是偶得胡适提携的后学晚辈,都对胡适感恩戴德。胡适的性格及其为人处事之道,或可总结为倔强、容忍、通达、谨严四点。胡适出生于安徽绩溪,是徽州人的后代,拥有“徽骆驼”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他敢于打破世俗观念,大力倡导新文学,既与国民政府多有往来却并不苟合,一生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这都是他倔强精神的体现;胡适的“容忍”更是常人难以企及,大陆批判胡适,让他的儿子写文章骂他,台湾当局也容不得胡适,但胡适总能淡然处之,并自诩“唐僧”,愿意让骂他的人来吃他的肉以得长生;胡适通晓人情世故,故能修炼得人情通达,善于为人处事,故能让家人朋友都感念他;胡适人缘极好但并不左右逢源,因为他亦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这便是谨严,便是不苟且。这种谨严既是做学问的必需,也是做人不应当忘记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综合体,刚、忍、达、慎在他身上就得到了这样统一的诠释,而这些性格不正是儒家“忠恕”之道的表现吗?“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却是现当代名士中不多的终生保持着儒家传统道德情操的代表,这是历史的悖论吗?
  •     像我这样的年龄,在中国内地长大,鲁迅自然是读了不少。不光是课本上学,许多课文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看了他的许多著作,那个时候,他的作品应该是我们所能读到的作品中最深刻的。当然随着我们长大,所能读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鲁迅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除的烙印。现代史上另一位大师胡适,却是早闻其名,但其著作就读得很少了,对于他的了解,也远不如鲁迅。近段时间来,关于胡适的书就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觉得这也是一位有趣的人物。最近在网上订了罗尔纲这本《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就一口气读了下来。不过读完却有些失望,觉得这本书有些注水。书中除了收集有《师门五年记》外,还有罗尔纲所写的关于胡适的一些文章及别人所写的关于胡适的东西。《师门五年记》还是不错的,毕竟写于国共易帜之前,而且写的又是作者的经历,此书后来虽有改动,但大体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后面的文章就有些水了,一些虽是罗尔纲本人的回忆,但写作的时间就很晚了,不说记忆上的可靠性,仅是对乃师的理解上,经过五六十年代大陆对胡适的批判,也已经变得很隔膜了。虽然罗氏还是处处为其师辩解,但立场已然与《师门五年记》完全不一样了,毕竟岁月会慢慢改变着人的思想与感情,何况又经历了那样一个极端的年代。说此书有些注水,在于它所收的另外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其实很多都已看过,如大段节选了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其实这是很没必要的,那本书在国内算不得冷门书,相反倒很热门,想了解胡适的,大多看过。不过此书的博杂,倒让我看时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胡适与鲁迅的交往。书里有许多处提到了鲁迅,提到了胡适对于鲁迅的评价。让我好奇的是,胡适对鲁迅并非全盘的否定,在许多地方对他的评价也不低。书中还附了一篇鲁迅致胡适的书简,讨论了鲁迅所作《中国小说史略》。不过文中光收了鲁迅的信,胡适的信呢?而且从信中看,两人应该有过多次通信,都谈到些什么?我觉得这是很有趣的问题,不知有无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我一直都认为,胡适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值得重视的两个人物,他们对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其他人难以匹敌的。而且他们的观点相异处甚多,相同之处呢?一般认为,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而鲁迅则一直被视为左翼文人的旗手;胡适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而鲁迅则对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性格做过很多解剖。一个是批判者,一个是建设者,两人的交集何在?弄清楚了胡适与鲁迅两人的观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中国现代社会会有极大的帮助的。鲁迅曾在中国红了很长时间,所以现在对他很反感的人颇多。这也好理解,我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过分的灌输必然带来生理的反感,但过后沉下心来,会发现鲁迅的深刻。他的目光很深邃,他的文字很犀利,他的骨头确实很硬(看来毛对其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正应该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风骨。许多人反感他,是因为他曾经被人利用,被人当作棍子打过人。但他去世已久,他怎么能为那些利用他的人负责呢?相反,他的许多文字,也曾激励了一代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样的话语,八十年代后,我们也时时可闻,难道这不也是他的影响?论及他对于中国社会与人性的解剖,至少在目前还未看出有谁比他更深刻。多读读胡适先生吧,多耐心思考一下鲁迅先生吧,也许对于中国社会会有更深刻的见解。
  •     10年10月23日这本书很薄,把序、自序、后记和附文都包括进来,也不过是62页。读起来很轻松自然,却又让人不敢随意翻阅了事。几天前,刚拿到这本书,就一口气读完了,但仍觉得不够,这个台风即将来临的下午,趁着无事,我又读了一遍。感动的是那煦煦春阳的师教。作者罗尔纲把他在老师胡适那里受教的经历,写得极其动人,极其令人受启发。比如,作者对学术的态度和方法的最初训练,就来自于胡适亲身立教《蒲松龄的生年考》和《醒世姻缘传考证》的考证,既如何大胆的假设,又如何小心的求证。具体让作者参与的,是教导他如何用对勘方法来解决考证问题。这点让作者大受启发,影响深远:50年代时,作者太平天国史料辨伪代表作《太平天国史料里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就是用这个方法写出的。后来,因为生活原因,罗尔纲大量卖稿,很多皆是急就章,以至于举例以偏概全,立论简单粗暴,胡适读后,甚是生气,写信和当面批评他,要他“有一份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做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做无证据的概论也”。但教训之后,却是鼓励他(比如指出作者的优点乃是“不苟且”),和指导他(比如在作者准备研究清代军制时,特意写了一信,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步骤、方法和应注意的地方),令作者深受启发。这才是为师者可贵之处。令作者对老师念兹在兹的,还不单单是在研究上的教训、鼓励和指导,还有来自生活上的真切关心。比如,在工作上,帮忙和指导的用心良苦,在交往上,时时顾及到作者的自尊,所以作者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还不曾见过如此的一个厚德君子之风,抱热诚以鼓舞人,怀谦虚以礼下人,存慈爱以体恤人;使我置身其中,感觉到一种奋发的、淳厚的有如融融的春日般的安慰”。这是真心话。当今何处去寻得如此之老师呢?这也是读毕此书后,很多人自然发出的感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有想象中的各种八卦...“不苟且”三字的确让人动容
  •     治学方法值得学习
  •     励志读物之《师门五年记》,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给你看,有大视野的人,给予的自由度还是不一样。
  •     “此书不但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
  •     罗尔纲曾师从胡适先生五年,在书中他平实地说出了胡适在其学术道路甚至人生之路上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一真埋在深心处的不安和感激。所写全是实感,既不哗众也不欺己。胡适也极重《师门五年记》,亲自写序,自费重印,赠与亲朋。
  •     大师风范 人心不古 北大之耻
  •     人格的魅力。向往之
  •     非常使人受益,无论是治学的方法还是态度,值得初入人文学科研究的同学拿来读一读。
  •     了解胡适,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治学理念。
  •     师门五年记很感人,可以从中学到治学的方法
  •     胡适晚年曾两次自费印制此书,专门馈赠好友,可见此书对其之重。书中论学占此书篇幅大半,乃胡适经师一面,是为重点,又兼及胡适人师风貌,文笔朴实,口气虽有歌功颂德之嫌,亦诚恳动人,无情如我者,尚一口气读至东方既白,况有情众生乎?
  •     11年购于川大
  •     无了个聊的
  •     通读。
  •     平实
  •     胡适真是菩萨心肠。
  •     人格比学识更动人。
  •     得曹老师惠赠,于毕业之际阅读,甚为感动。“不苟且”最为难得,吾辈后学自当勉力学习。其余不言,罗先生拒绝中华教育基金月薪120元的文书,去做北大研究院考古室月薪60元的考古研究助理一事,从心从志的作为,实事适时地触动于我。勉之。
  •     红补丁什么的实在是太明显了,虽说罗尔纲对于胡适之的帮助不可谓不大。吴晗、傅孟真等等俱出胡适门下,而确实又可谓“但开风气不为师”。鲁迅、苏雪林公案之下,着实可见胡适之人格的伟大。下一步确实要去认真读《晚年谈话录》和《年谱长编初稿》了!
  •     从一个跟随适之先生多年的学生的角度来回忆胡先生,还原了先生在生活中以及做学问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心和不苟且的精神。不管政治上给胡先生怎样的评价,先生还是我辈学习的典范。
  •     2012-06-24 借于金陵图书馆
  •     只看前面的《师门五年记》就行了,后面的《胡适琐记》不值得看。
  •     因为仰慕胡适而读了这本书,可以明显地看出罗尔纲在写师门五年记和写胡适锁记的时候心态的差异。师门五年记里记录的胡适如何教育罗尔纲,很有借鉴意义。
  •     高三时从松泉老师那里借的,可惜读得不仔细~
  •     有点老头子讲冷笑话的感觉。。。
  •     煦煦春阳的师教
  •     读的是中研院胡适纪念馆的本子,只有师门五年记。
  •     胡适做人如清教徒 其他内容没什么趣味 很多49后无聊的东西也加进去
  •     一本很有分量的小书。将来大陆自由了,对于胡适,总该会有一番更为公允的评价。
  •     两个有意思的人。
  •     师门五年记写的好,后边胡适琐记逊色。
  •     真心学了不少 如果本科时读到该多好
  •     可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成为。
  •     此书细节之多、情感之真切,算是了解胡适为人处事不可多得的佳作。
  •     做学问永远离不开一个勤字,而为人师表能做到胡适这样也是难得。
  •     “但开风气不为师”,适之先生千古,扣一分是因为罗尔纲后来做的一些事
  •     胡适之对人的尊重,对青年的爱护,这本书里最能体现,所以胡适之朋友满天下!
  •     和导师讨论过这本书,感慨挺多的。
  •     2007年购于树人书店
  •     胡适的人格令人敬佩。让我一扫当年看扭曲形象。书中有些细节错误。
  •     如果说唐德刚酷似子路,那么罗尔纲倒是有原宪的风致
  •     胡适之啊胡适之。
  •     文笔平平,亲切。附录的梁漱溟所言“胡适为人有个弱点,就是怕共产党”,有种莫名的喜感
  •     前半部四星,后半部三星
  •     会做人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不会做学问 但是知识分子之间那种清高纯粹的友谊确是令人向往的
  •     前部分的《师门五年记》过于拘谨肉麻,一口一个适之师,后面的《胡适琐记》好很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不再有毕恭毕敬的低姿态。
  •     从南渡北归的参考文献中看到,如沐春风。
  •     发觉自己不那么喜欢这种细碎的而情感过于丰沛的“起居注”式的东西
  •     前面师门五年记先生叫的一个恭敬,胡适锁记就直呼姓名了,可叹
  •     大多数记述都是可靠的 很好的材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