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太平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伤心太平洋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46109015
作者:王安忆
页数:177页

章节摘录

  伤心太平洋  当我行驶在去往槟城的海面上,风吹过来,掀起了我的草帽,这是马六甲海峡的风。这是一条古老的航道,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从我行驶的这一小片海面的周围经过。郑和是个古老的名字。船推开波浪的景象看起来那样雄伟,壮阔,浩浩荡荡。烈日当头,无遮无拦,海面的反光烧灼着我的眼睛。在我的身前与身后,布满了神秘的地名:爪哇海,苏门答腊,婆罗洲,暹罗湾,这些地名引动了我们猎奇的心理。它们有一种热烈与荒凉交加的印象;它们还有一种繁盛与幽谧交加的印象。它们代表了曲折的海道、未名的岛屿和土著人的歌舞。槟城在海平线上浮现,空阔的海面有了边缘。我忽然想到五十年前,父亲的马华巡回歌剧团乘船去槟城的时候,槟城也是这样在他眼前浮现。那时候,父亲是个十九岁的少年,他热心于戏剧和救亡,他跟随歌剧团从新加坡出发,贯穿了马来亚,最后去往槟城,一路唱着抗日的歌曲。那也是七八月的南季候风的日子,热带的阳光把他晒得焦黑。我眼前出现了一个身穿短裤、皮肤焦黑的少年,随了这少年的出现,我心中突兀而起一股伤痛之感。这伤痛之感从浩荡的海面陡然升起,弥漫,渗透,阳光也变得彻心的伤痛。

前言

  黄山书社的一位年轻的编辑来信告诉我,出版社正在策划出版一套当代作家的选集,编辑宗旨是通过作品来反映当代作家的成长道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作家的童年经验、接受教育的方式等等。她说:“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作家的精神源头。”我注意到信中用了“我们选择”这组词,猜想大约这些作品不光是作家自己选出来的,而是编辑与作家共同商量、一起挑选出来的,自然也有了编辑的主动与理解的投入。这样的通过出版社编辑主体参与策划的一套作家文丛,应该是独具一格的。  从编辑部给我提供的目录来看,大多数是当代最重要的一代作家的早期作品,反映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的信息。我是这代作家的同代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虽然我现在没有时间重温一遍这些作品,但看到这些熟悉的篇名,都会让我的思绪回到那个时代,——一个作家与时代的起落同命运的时代。我想提一下的是选入方方的作品集里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这篇小说是在一个沉闷的年头发表的,那个时候的文学创作处于相当疲软的时候,但是一股刚劲的清新的气息却在地下慢慢地流淌,我正是在那个时候先后读到了方方的这个中篇、以及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阎连科的《年月日》等等,慢慢的,文坛的风气出现了转机,萎靡的风气冲淡了,中国的作家终又找到了一个嘹亮的音符来发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与作家们在80年代发出的稚嫩的声音不同,既继承和深化了80年代人文精神的最好的部分;又体现出90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独立思考和我行我素的追求。93年人文精神讨论兴起,人们主要是藉了媒体力量,对“两张”的走向民间的创作趋向有很多推崇,而对于当时文坛上最有风骨的一批知识分子写作,诸如方方、王安忆、杨争光、阎连科、刘震云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却远远重视不够。而这些作家又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写作实践,各自形成了自己成熟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方的厚重而开阔的知识分子的叙事特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个亮点。  再往上推,那就是80年代的中后期。我看到了选入叶兆言选集中的《悬挂的绿苹果》,也让我想起很多往事。这篇小说发表之初,我为之写过评论,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起过不错的反响。但关注的人似乎不多,叶兆言兄至今还把它列入选集,可见私心里还是喜欢的。这篇小说发表在探索风气弥漫文坛的80年代中期,许多打着“先锋”、“探索”、“创新”的稀奇古怪的作品满天飞,而这篇作品却以日常生活为描写题材,以不动声色的笔法进行了人心深处的探索,表达了在社会舆论的认知定势与人性自由流向的对照下,人在选择生活道路时本能所起的作用,还涉及到非理性和神秘的领域。作家把这些现象看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加以表现,解构了时代生活的本质论和因果论。这种叙事方式,为后来成为创作主流的新写实小说开启了先河,有着更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这一代作家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于文坛,在艺术创新、形式探索、寻根以及先锋等一系列思潮的激励下,一步步走出了笼罩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长达几十年的政治阴影,靠着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审美经验,凭借着文学表达的独特形式,慢慢地走向成熟,经过了三十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片绚烂风景。我在论文《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描述过当代中年作家如何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三十年的理由和原因,这真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道奇观,如今,出版社愿意用这一套文丛来保留或者说体现,这三十年来文学道路和作家成长的痕迹,以示后人从中可以获得某些启迪。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创意。这是这套文丛在一开始策划时就含有的独特意图,我希望通过读者的流通与阅读,能够使这样的编辑意图得到很好的传播,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慢慢地产生的。  2009年12月11日于上海黑水斋

内容概要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能在《长恨歌》中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用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同样也能在《伤心太平洋》中用细腻温婉的感情隐喻一种宏大的历史沧桑感,细腻与博大,虽两极却能在她的笔下相得益彰。所以,她不仅仅是继张爱玲后又一海派文学传人。

书籍目录

总序
伤心太平洋
一家之主

编辑推荐

  (1)《伤心太平洋》编选视角独特,以成长史、家族史为纽带!  (2)名家的完整回忆档案,追怀成长的源头!  (3)文学名家亲自参与编选,皆为公认的最优秀作品!  (4)时隔多年后,《伤心太平洋》重现于世!  (5)《桃园春醒》自期刊“收获”后首次亮相书林!  (6)黄山书社首次出版成套类文学名家读本!  (7)当代文学著名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倾力推荐!  王安忆的《伤心太平洋》和《一家之主》比较完整地展现了王安忆父亲的家族史,宏大壮阔的历史叙事中又有着强烈的抒情和浓郁的诗意,展现了一代华裔的海外生活和心路历程.这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也是别具一格。这本书是王安忆创作中很独特的一部分,以前的选本没有注意到王安忆父亲家族史这一个角度,这次我们辑录成集,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者简介

王安忆的《伤心太平洋》和《一家之主》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其父亲的家族史,宏大壮阔的历史叙事中又有着强烈的抒情和浓郁的诗意,展现了一代华裔的海外生活和心路历程。
《伤心太平洋》是“当代中国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经验、受教育经历等等。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以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图书封面


 伤心太平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诚如这套丛书的主题一般,作者用自己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段历史时期下南洋的国人们的生存状态。书中的爷爷一辈算是下南洋的第一代人,他在大陆度过童年,对大陆有着些许的记忆。他们远渡重洋,去了太平洋上的小岛国,远离大陆的生活让他觉得漂浮无根,再加上炎热的气候,使得爷爷的脾气很暴戾,动辄动怒,爷爷奶奶的一生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的,几乎没有快乐可言。到了父亲一辈,二战爆发了,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亲一辈算是幸运的,因为如果没有二战,他们的生活也许会是爷爷的复写。父亲、大叔叔和小叔叔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各类人物的代表。父亲算是有理想的文艺青年,可他那虚无的理想和散漫的性格却令他愈发迷茫,直到回到大陆,在经历了种种变迁之后,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要走的道路。而小叔叔却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切实的行动,他是那个年代“进步青年”的代表。至于大叔叔,则是当时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浑浑噩噩地打发着日子,度过了那段最黑暗的战争岁月。作者用一个家族的故事为我们再现了两代下南洋人的故事,不知他们的后代又会怎样?是否还会觉得漂浮无根?或许正如作者所言“人类其实是一个漂流的群体,漂浮是永恒的命运”,他们的子子辈辈也将永久的漂流下去……
  •     南洋是炽热湿润,惹人烦躁的。王安忆的叙述娓娓道来,很适合在安静地阅读,南洋风就这么扑面而来。叙述家族故事,再现长辈的生活是需要积累的。儿时听父亲提起就暗暗记下,重新踏上那片土地走父亲走过的路,买《南洋年鉴》看到时代的缩影,以及了解大环境的动荡政治人物的动态。这是件极辛苦的事,而线索也复杂,可她处理得很好。大历史和家族小事件结合,经济危机、太平洋战争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也就不再是简单的历史时间记载。她在叙述中再现长辈的故事,可是始终没有忘记“我”,让人在亲历历史的时候又有冷静和客观。她总是以寻访旧迹开始,引出对长辈们脾气及生活的猜测,很多个“我想”串起了他们的记忆和当时心情的揣测。他们家族全是性情中人,我猜测是B型。他们生性都带有一种容易激动,情之所致的气质,他们还有一些诗意的气质,富于理想。这种性情在爷爷身上表现为喜怒无常的坏脾气,在父亲身上则是热衷于戏剧,于小叔叔是温存的怜悯之心,而在另一个叔叔,则成为一个败家的浪荡子面目。她对父亲着墨最多,完整再现了父亲的一生以及他内心的动态。对于爷爷,她更多的是选择他的性格来写。而小叔叔,记忆最少,死时又年轻没留下多少记忆,所以只是个抽象的概述,就像青春小说一样,只让人停留在美好这一印象无尽遐想,并寄予时代的烙印。她笔下的爷爷脾气暴躁,她觉得可能是来源于炎热,炎热消耗了他的耐心,所以心中总有股无名的火。可她又觉得爷爷是更彻底更绝望的宿命论者,他不信神不信自己,他谁也不信,不相信谁来拯救,所以一直对生活这样暴躁。不暴躁的时候,他会想想同安,想想大陆上的孩童岁月,那是同时代下南洋的人对大陆的乡愁。他用骂人抵挡心中的惶恐,难以亲近使得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孤独,最后他也用这种方式摧毁了自己和自己的快乐。而小叔叔,风华正茂,温柔,坚定,春节,严肃,沉静。她诧异像她小叔叔这样年轻,斯文,英俊,华校学生,抗日志士,却从日本兵严酷的检证中脱身,后来小叔叔被抓住时,使日本兵也惊讶,觉得以前抓的人都不是抗日分子,而惟独这个才是。她在叙述父亲和小叔叔时总会引出李光耀。这是同时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父亲选择去了根据地参加了共产党,小叔叔则在这个岛屿上抗战。他们都有浓厚的民族主义,勇敢而坚强。只不过小叔叔比父亲更少幻想更现实,所以以更现实的方式早早离去,轰轰烈烈。父亲看到根据地的生活充满了震惊人类的悲剧感,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戏剧,“舞台上的戏剧是多么苍白啊!”戏剧和战斗的现实紧密相联,这使父亲体会到一种塌实的人生。黄仁宇在缅北的战场写通讯稿,那些战斗是不能忘怀的记忆,之后当记者无成,转而投向学历史。那时代父亲连澡都很难洗上,而黄仁宇背着一袋钱,舒服地理头发买衣服。这是战争前期战争后期的对比,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比。可是读书、文艺,都是与钱财无关的。父亲的文艺是王安忆文艺的来源,她更善于写上海,一座城的历史。那个时代是养育革命者和浪荡子的摇篮,漂流的岛屿性格注定了悲剧的命运。她说:人类其实是一个漂流的群体,漂浮是永恒的命运。这是对安土重迁的价值观的否定。大陆广阔,人踏着土地没有看到城市边界,就圈地而作,安居乐业。而岛屿上的人很容易就看见大海,他们总有忧虑感,怕岛屿有朝一日被大海吞没击沉,这种不安定感注定了他们的漂泊。人总有不安分的心理,人很少有拘泥于一个职业一个理想,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框框里的,人们总是想要走出去。曹文轩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他们的内心总有无家可归的感觉。眼中、心中总有一个前方。这是异曲同工的解读。在这片南洋的记忆里,她拾起的除了炎热就是伤心。在时代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每天读读,浓浓的南洋气息,深沉动人的笔触,读完也想好好了解自己家人的故事。
  •     睡前读 看几页就困。。
  •     看得比较压抑的一个传记,相对其它王安忆小说来说篇幅较短,总体还不错。
  •     那个时候,王安忆还没有那么王安忆~
  •     很漂亮的书
  •     读此书有如见道抗战时期热血青年的革命历程,内心感触颇深。
  •     马克 回家继续 强迫症不可以在读半年
  •     是作者对祖父辈父辈流离境遇的细致重现和刻画,让人感觉悲伤的是她把这一切都放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背景里,展现人类的颠沛流离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就如同太平洋上某个小岛的命运,孤立无援,而又顽强存在。
  •     喜欢王安忆的文字。翻了翻感觉还不错。
  •     几代人的故事,为生计,漂泊的番客。苦涩与艰酸。
  •     后附短篇《一家之主》
  •     爱国主义与对于现代性的理想主义对于我是离得太远了。所以对于这种隔一层的叙述方式还是比较有认同感的。
  •     《一家之主》不像小说,不够好。《伤心太平洋》全文弥漫伤心的情感,父系的家族史,南洋的悲恸之地
  •     看得出作者尝试在不长的篇幅内塞进很多东西,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大陆与海外华裔的寻根试验,海外华裔的生活。但问题是想的太多而无法聚集起来,这也正应了女神所说的寻根之根也许本来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伤心太平洋》的文学性虽然不足,但是文本所包含的社会性问题值得探讨。相对来说《一家之主》笔墨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海外华人的生活,也更有深度。无论如何,华文环境下的华裔关注,这种视角是可取的
  •     比想象中好看许多,作家把动荡岁月中的家族旧事写的不让人感觉太沉重。
  •     写作方式挺特别
  •     一家之主里他让我一再想起佳丽。
  •     看了此书才发觉,王安忆的家族史真像是一本让人痛心的书。
  •     困难和岁月都是琐碎的。
    这本书比较冷门。看着会感到很个人化。没有跌宕情节的主观情感。我还挺喜欢的。
  •     人最眷恋不舍的莫不是家这个词汇,轻轻的念一声,家。
  •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书,是一种缘分,正好非常想了解新加坡的历史。作者文笔很有感染力,很喜欢
  •     小叔叔...我也想写GP的人生。
  •     作者写的不错,好像还是跟家世有关的渊源,可能看的太仓促了,感觉没能消化的了,
  •     王安忆中短篇——《伤心太平洋》+《一家之主》
  •     不同于王安忆的其它爱情故事,写的是自己家族的故事,从这个题材去看王安忆的作品,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我们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其实对于本国的历史也并不怎么了解,历史在离我们远去。
  •     呵呵, 封面欺骗了我.
  •     书的版本小了点,内容一般,不如别的王安忆书好看
  •     父亲一代的故事。
  •     我觉得是目前看过的最好的思乡文学,不过竟看到有人说文笔做作,也许这种切肤的愁并非常人能够理解的吧。
  •     与《纪实与虚构》对应的序列 补齐了所有作品 终于可以建立一下坐标了...新加坡给我的感觉是极度包豪斯的后现代主义气息 是李光耀式的冷静实用 王安忆却拾了这么多伤心碎片 英军面对日军弃城投降导致全岛屠杀和检证 为一种新生提供了特别合法自然的推动力(以至于都忘了是真实事件) “小叔叔”因此登场完整了王安忆的“共产者”形象序列 而关于寻根 一南(父)一北(母) 都有一打的理想人物存在着 只有上海这种极端城市化经验的王安忆 能为自己找这么多出路真不容易...
  •     可与其写母系家族历史的《纪实与虚构》对比看。
  •     一开始读还在想这是她自己的家族故事?想到祖籍是福建同安,就知道肯定是了。啊,我真是太喜欢南洋啦。 难怪王安忆对马华文学寄予别样的期待,那片岛屿上有她祖辈的足迹。
  •     王安忆的作品是有意义的,值得一读。
  •     热带的潮湿和闷热,暴躁的脾气。这两点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     人类其实是一个漂流的群体,漂浮是永恒的命运。海洋也许是人类最后的归宿,是人类漂浮的尽头,这便是太平洋所有的伤心所在。
  •     一定要给满分
  •     矬
  •     骨子里喜欢革命者和浪荡子。。。。
  •     大历史下的新加坡一家(看了别人评论才知道原来真是王安忆父亲家),感觉挺好,跟叔叔的故事的风格比较像,两篇,伤心太平洋与一家之主。
  •     原来王安忆还有这样一种叙事的风格
  •     通过作者一家几代人的人物性格、命运、结局影射出小人物在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的各种表现,移民海外的人是否对祖国都会有一种隔离感,心向往之但又无法融入,这就是父亲回国后的深切感受吧!作为长子的父亲,是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参加话剧社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叔叔则是这个家中最不爱读书、最现实的一个孩子,终日嗜赌成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靠婶婶支撑着这个家,小叔叔则是共产主义的实践者,终于消失在抗战中成了这一家津津乐道的英雄。 历史离我们远去了,透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加坡曾经的苦难和生活在那里的华桥的艰辛!
  •     为第一篇打五星!读的时候鼻子酸了好几次,硬是给克制住了。
  •     <一家之主>里的那个“他”
  •     引用 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 新加坡的心酸
  •     有人问我,已借过王安忆的那本小说了,为何还要再多借一次呢?因为里面有一篇小说让我想一看再看,它就是《伤心太平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