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金零距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与巴金零距离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06337991
作者:赵兰英
页数:286页

章节摘录

  送行巴金先生,与公葬鲁迅先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不仅在于队伍的浩大上,更在乎人们的情绪上。上世纪30年代的鲁迅先生,是民族之魂。今天的巴金,是人文精神的象征。巴金先生受惠于“五四”新文化,更是“五四”新文化的传承者、光大者。而鲁迅先生,更是他漫长生涯中一盏不灭的明灯。上世纪80年代,巴金先生的《随想录》陆续问世,反响热烈。很多人被巴金先生讲真话、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感动。而那时候,巴金先生就说:“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位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人们也许还记得,鲁迅先生那年公葬,抬起先生灵柩的是当红的16名青年文学家。他们是:巴金、胡风、黄源、陈白尘、萧乾、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鹿地亘、黎烈文、聂绀弩、欧阳山、姚克、曹白、周文、孟十还。在巴金逝世前,另外15位文学家已先后去世。因此,巴金先生的逝世,可以说是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鲁迅先生和巴金先生,都是一本很厚的书,值得评论家们去研究、书写。  我不能完全沉浸在个人感情中,我还有采访任务。于是,我对吴殿熙说:“我们还得进去,到大厅里去。”他说:“好的。”谁知,也不知是警察还是保安,把我们拦住了,不让进,我对他说:“我是新华社的,我们今天要发稿,有些地方需要进去核实一下。”吴殿熙也在一旁帮着说话。这时候,正在广场上排队等待进去的女作家王周生看到了,站出来说道:“我可以证明,她是新华社的。这几天报上登的关于巴老的新闻,都是她写的。”这样,他们才放我进去。我很感激王周生,要不是她站出来,不知道要和他们“磨”到什么时候。但当时,我连和她打一声招呼的时间都没有。  来到大厅门口,只见华东医院的焦主任仰着头向外张望着。焦主任和护士长丁惠莲今天担任保健工作。她告诉我,俞院长他们还没有来,人太多,她怕他们也被“堵”在外面。看到徐钤、陆正伟、小吴、小张等人,都和巴老的亲属们站在一起,我也赶忙加入进去。老徐悄悄问:“你到哪去了?”我说:“稀里糊涂出去了,还不让进来。吴殿熙还在外面呢。”广场上的人太多了,组织者为了加快速度,不再是4个人一组,而是十多个二十多个人一组。一般是,送行者三鞠躬后,往右转一圈,来到家属面前,握手致意后,即离去。这时候,我看到读者曹达转了一圈后,又去转一圈,完了后还要再去,被工作人员劝住了。

前言

  令人敬仰的人民作家、中国现当代文坛的泰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先生逝世已近一年时间了,一年来,巴老慈祥、亲切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展读赵兰英同志的新著《一与巴金零距离》时,又一次勾起了对巴老往事的回忆。  1992年春节,我第一次拜访了心中久仰的巴金先生,那时我还在上海市委工作,代表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看望巴老,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当时的场景依然清晰可见。我记得那天巴老坐在一张小桌前,桌上堆满了许多书稿。巴老的家人告诉我,这张只有二尺多宽的小桌,就是巴老写作和工作的地方。我很惊讶,一个闻名遐迩的大文豪,他笔下那些感人肺腑的优美文字,就是在这样一张简易的书桌上完成的。从那以后,我有不少机会见到巴老,巴老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风范深深地感染着我。  巴金先生是一名深受读者爱戴、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有关巴老的研究著作、论文和回忆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赵兰英同志记述巴金先生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兰英同志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的一名记者。她长期关注和报道上海宣传文化战线的工作,写了许多精彩、及时的新闻和通讯报道,她的许多作品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表扬。早在1993年,赵兰英同志就破格晋升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作为一名复旦大学的学子,她对我总是以“老师”相称,我也为自己曾经学习、任教的母校涌现出这样优秀的人才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有时还会打趣地称她为“赵高级”,而她总是微笑着表示谦逊。  身在上海,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新闻报道,再加上对文学大师发自内心的尊敬与喜爱,赵兰英同志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接触巴金先生。这几年,巴老几次病危,每当我匆匆赶去看望巴老,总会碰到赵兰英同志,她对巴老的敬仰和关切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愿化泥土》

内容概要

  赵兰英,新华社高级记者、上海市新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定委员会学科组委员、上海新闻工作者学会理事、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一个记者笔下的文化人》、《文化咏叹》、《感觉巴金》、《访问上海文化名人》等著作。

书籍目录

序言上辑第一章 震动中国2005年10月14日2005年10月15日2005年10月16日2005年10月17日2005年10月18日2005年10月19日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0月21日2005年10月22日2005年10月23日2005年10月24日2005年11月17日2005年11月25日第二章 惊动中国2004年2月17日2004年2月18日2004年2月20日2004年2月22日2004年2月23日2004年2月24日至27日2004年2月28日2004年2月29日2004年3月3日2004年3月5日至7日2004年3月8日2004年3月9日2004年3月11日2004年3月12日至15日2004年3月17日第三章 感动中国2003年8月2日2003年11月上旬2003年11月中下旬2003年11月25日2004年2月20日下辑第四章 采访巴金第一次认识书本以外的巴金看到了大师的胸怀和境界每张书桌上都放着萧珊的像百年人生是用真情书写的一生自己的事都做不好,还管得了国家大事校对全集,瘦了8斤文坛要稳定,作家要团结我最不值得祝寿,我羡慕你们我是中国人,我要关心中国的大事我是大家的包袱我此时所想的是收一个徒弟长寿不是一件好事最怕当名人,偏偏当了名人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反映不要麻烦人家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境界是许多人做不到的不该发生的事享受他的幽默“喀嚓”这个词用错了虎年签的第一本书在杭州,他流泪了把病床号告诉我他关注的眼神,始终跟着你我死了后,你帮我写一篇文章第五章 记录巴金作家会见大使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巴金前往香港一批作家拜访巴金一息尚存,就要燃烧中外学者聚首青浦研讨巴金的思想和创作“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明天在沪举行朱镕基向巴金祝寿巴金接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巴金发起成立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巴金会见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巴金与孩子们巴金等上海百名作家赈灾义卖签名书满城多少送花人巴金摄影图片展在沪展出巴金与意大利的不解之缘生命之树依然灿烂近访巴金巴金与王仰晨巴金寄语全国政协大会巴金著作版本在沪展出友情是盏长明灯——巴金与冰心、萧乾帮助巴金活过一百岁巴金的痛苦“把心交给读者——《收获》45年记”祝福巴金平民巴金巴金寿登期颐一座城市的精神森林巴金文学研究会在沪成立思考巴金——与巴金研究者周立民的对话新发现的萧珊致沈从文的信:一个远去的真情故事巴金说“不”巴金和他的两个哥哥丁玲致巴金的信:一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巴金60多年前编辑的4种反法西斯画册再次与读者见面……第六章 送别巴金后记

作者简介

《与巴金零距离》内容简介:令人敬仰的人民作家、中国现当代文坛的泰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先生逝世已近一年时间了,一年来,巴老慈祥、亲切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展读赵兰英同志的新著《一与巴金零距离》时,又一次勾起了对巴老往事的回忆。

图书封面


 与巴金零距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巴金的女儿小林很聪明,“爸爸太痛苦了。1999年,他就说为大家活着。”(p11)可是在《家》中,巴金以自己为原型塑造起来的觉慧不是说了么:“人要为自己活着啊!”你说,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巴金呢?或者,哪一个才是巴金最愿意做的巴金呢?陈至立送别巴金的情景没能被记者写入新闻,因为当时没能拿到她“同意”的亲笔字。事后的陈至立也遗憾得不得了。(p14)原来,所有领导人的新闻都是需要经由自己审批才能出现的。如果,你还相信所谓“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提法;那么,你会相信一套运动员兼职裁判员的游戏规则么?当一个作家以人品而非作品被人称道,是福是祸?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累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