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的儿子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伏牛山的儿子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7月
ISBN:9787020064526
作者:彭龄,章谊
页数:429页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耕读世家  河南省卢氏县位于洛河上游,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山,峰峦叠嶂,林木葱茏,是河南省西部边陲。距县城百余里的熊耳山南麓,有一处东西向约五里长的平川,名叫五里川。出五里川街向东南不足一华里,便是河南村的路沟口,它由于地处东、西两条道口的岔口而得名。缓缓流淌的老鹳河流过庭前,延绵起伏的鸭子坡、鸡冠山、笔架峰环峙左右。当年那里居住着二十几户人家,烟岚相招,鸡犬相闻,活脱脱一个山青水碧、钟灵毓秀的世外桃源。  祖辈传下过一句话:五里川,四面云山。说的是五里川四周的山峦都像陕西商洛地区交界的老南山那样,遍布森林。有成片成片的桦栎、核桃、柿子和漆树林,盛产蘑菇、木耳、天麻、核桃、柿子、地软、拳菜以及鲁迅先生所说的“闻所未闻,诚为珍品”,自己舍不得吃,“拟俟有客时食之”的猴头等等药品与山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由于滥伐,“四面云山”变成了“四面童山”,山上光秃秃的,除了高不盈尺的荒草之外,什么也不长。村里人祖祖辈辈,朝三晚五,靠着在河滩一块块卧牛似的青石问开出的沙土地上种一点谷子糊口。然而,就在这个贫穷荒僻的小山村里,却出了一个四乡闻名的读书人,这便是我们的爷爷曹植甫。  记得小时便听父亲操着浓重的豫西乡音,对我们娓娓讲述:“咱们家,可以说是个耕读世家。

前言

  一个豫西伏牛山窝窝里的孩子  在五四运动的惊涛中睁开蒙咙的眼睛  他走出大山,像一滴水珠,汇人江河  他要去寻找真理,寻找光明  在上海的渔阳里,他加入了共青团  便决心为共产主义奉献全部青春  那滴汇入江河的水,直向大海奔去  年轻的他,投入了大革命时代的斗争  “四·一二”,蒋介石的屠刀把北伐断送  苦难的中国,又沉人茫茫黑夜之中  多少人沉沦,多少人落荒  也有多少人揩干血迹,又踏上征程  几十年后,他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无不感念他有幸结识的三位伟人  瞿秋白——鲁迅——周恩来  三位伟人,他心中三盏指路的明灯

媒体关注与评论

  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当时好像落后,但因为他也并不一哄而散,后来却成为中坚。  ——鲁迅:《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您的革命文学活动总是和我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您翻译的苏联革命文学作品,影响了无数青年走向革命。  ——邓颖超:为曹靖华90周年诞辰纪念会题词  几十年来,你在翻译工作上的成绩,在教育工作上的丰功,党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并以此引为光荣。  ——杨尚昆:为曹靖华90周年诞辰纪念会题词  他不是一般的翻译家,他向中国人民介绍的是当时人类最先进的文化……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  ——魏巍:为曹靖华100周年诞辰纪念会题词  他那种反对蒋介石法西斯统治的斗争精神震动了全国,至今说起来,还虎虎有生气……  ——季羡林:为曹靖华110周年诞辰纪念会题词

内容概要

彭龄,本名曹彭龄,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历任我国驻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埃及大使馆副武官、武官,少将军衔;现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章谊,本名卢章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曾任新华社驻黎巴嫩首席记者,我国驻黎巴嫩、伊拉克、埃及大使馆外交官,新华社国际部译审。

书籍目录

伏牛山的儿子(代序)第一章  少年时代  耕读世家  猜娃——彩娃  求学朱阳关  去卢氏读高小  第二章  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中  “小古董”的新生    破例的勤工俭学生  青年学会的成立    常系游子一片心  第三章  渔阳里岁月  求索之路  在革命摇篮里成长第四章  负笈苏联  勇闯“三不管”交界区  奔向莫斯科  在饥饿与严寒的考验面前  毕生难得的良师益友第五章  沙滩红楼  到北大旁听    决心做一个“引水浇田的农夫”  结婚第六章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  去国民军做翻译    推荐王希礼翻译《阿Q正传》  参加“未名社”  “三·一八”惨案与《一月九日》  参加北伐  风云突变  第七章  再赴苏联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与瞿秋白同志再次重逢  与苏联汉学家们的亲密合作  “老朋友”王希礼    友谊树上的第一个花蕾  “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  雪雾迷蒙访书画第八章  祖国的召唤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  途经海参崴  在海轮上的一幕第九章  回到北平  小汤山奇遇  去女子文理学院执教  看望鲁迅先生  “教书匠”生涯  教泽碑与井台石  于无声处  十二月的风  陈蜕的故事  与丁玲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鲁迅先生与《苏联作家七人集》  肩起鲁迅先生留下的重担第十章  抗日救亡  故都烽烟  逃亡路上  在西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汉中学潮  入川路上第十一章  在重庆的艰难岁月  初到重庆  在白沙  安家立园  “中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座活的桥梁”  在日寇轰炸的日子里  “皖南事变”前后  从两封家书说起  “为读者与时代,更多地榨出血与乳来”  多雾的冬天  曾家岩——情逾骨肉的“家”  抗战胜利  告别沙坪坝第十二章  虎穴南京  “夜店”式的生活  风雨飘摇中的中苏文化协会  牙章  的故事  往返于宁沪之间  一张全家福照片  咫尺天涯,见时不易别更难  探望故里  黎明前的引渡  父亲的“失踪”  全家脱离虎穴第十三章  清华岁月  初抵清华  迎接解放  初解放的日子  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第十四章  五十年代  迁入法宪胡同  父亲的憾事  在文化部  从教北大  在“反胡风”的日子里  入党的前前后后  反右与反右倾运动  出任《世界文学》主编第十五章  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里  迟来的春天  父亲的“座上客”  “已见好花常在世”  “你应当到部队去锻炼”  疾风暴雨到来之前第十六章  癫狂的年代  疾风暴雨骤来  父亲“文革”初期的遭遇  1967年1月的那个寒夜  关于鲁迅先生书信的蹊跷事  工宣队、军宣队进校前后  父亲的“问题”第十七章  从恢复组织生活到粉碎“四人帮”  母亲带来的喜讯  出版《春城飞花》  父母间的龃龉  普天同悲的日子里  令父亲殊感意外的出访  粉碎“四人帮”第十八章  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把“四人帮”耗费的时间夺回来    愿人长寿  愿国长荣  老矣犹思万里行  不辞暂作岭南人  “你不妨写写散文  故乡行  “你们的岗位在火线上”  “不辜负党的期望,比什么都重要”  在重病的日子里  最后的烛光第十九章  尾声跋

编辑推荐

  曹靖华是谁?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至今逝世已111年。《伏牛山的儿子:曹靖华传》于2007年为纪念其110周年诞辰所作。作者是其儿子与媳妇。因此,书中内容可靠性、真实性很强。主要回顾了这位著名人物重要人生阶段所经历过的重要事件。

作者简介

《伏牛山的儿子:曹靖华传》主要内容:曹靖华,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五里川路沟口村人,中国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卒于1987年9月8日。这本传记文学是其儿子和媳妇为纪念其诞辰110周年而作,回顾了曹靖华先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图书封面


 伏牛山的儿子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