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孔子的故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200044744
作者:李长之
页数:137页

内容概要

李长之,初名李长植。生于山东省利津县。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出版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

书籍目录

引子
一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在挫折中前进
四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一0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一从中都宰到司寇
一二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一三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一四孔子终于出走
一五在卫国受到监视
一六过匡城被拘留
一七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一八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一九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O孔子停留在陈国
二一孔子绝粮
二二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三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四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五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六编写春秋
二七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八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九孔子最后的歌声
后对

编辑推荐

  李长之是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经常活跃在字里行间。本书包括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在挫折中前进;教育事业的开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等内容。

作者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在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够表现中华民族之独特伦理价值的话,这无疑就是孔子的思想。

图书封面


 孔子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仲尼是怎样成为孔子的?——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摘抄: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到的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作者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语和《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语祥略不同,现在综合评述。)在这个时期(指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的官,可是他是反对刑法的。孔子曾经说过:“对人民如果光靠发布命令,又用刑法来强制执行,那是会使人民养成侥幸的习惯而不顾廉耻的;如果在政治上加以诱导,并用礼义来约束,人民却会既有廉耻,又肯往好处走的。”(作者注:见《论语·为政》篇,第3章)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下。”(作者注:见《论语·颜渊》篇,第19章)关怀政治和热中功名富贵是两件事,但孔子在往日对这两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孔子往日奔走,其中未尝不带有功名富贵的念头。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这方面多少有些看开了。他这时说:“吃粗菜,喝清水,枕着胳膊睡一觉,这就是很大的乐趣。那种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实在和浮云一样呵。”他又说:“如果富贵真是一求就可到手的话,叫我给人赶车我也干;如果强求也未必到手的话,那就不如让我爱做什么做什么了。”(作者注:见《论语·述而》篇,第16、12章)李长之译《关雎》:关关叫着的双鸠鸟,停留在河里小洲上,苗条善良的小姑娘,正是人家的好对象。水里的荇叶像飘带,左边摇来右边摆,苗条善良的小姑娘,睡里梦里叫人爱。这样的姑娘求不到,起来躺下睡不着,黑夜怎么这么长?翻来复去到天亮。水里荇菜不齐整,左边揪来右边揪,苗条善良的小姑娘,钟鼓迎来好欢喜!* * *大部分中国人和部分外国人都是知道孔子的吧!但是系统地了解孔子一生轨迹,恐怕就没几个人了。之所以大段抄录李长之先生书中的文字就是向读友们推荐这本小书(正文才137页),但作者确是大家(其作《鲁迅批判》是鲁研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对于我这样文言不过关的读者来说,读《孔子的故事》,真可以是悦然读之。尤其是李长之译的《关雎》,更是让我又喜又羞:喜的是其语言的朴素,意境的美妙,阅感的灵动;羞的是我想起我上学时也翻译过,但那是什么呀!和长之先生的比起来,简直蠢钝得很!抄录第一段,是因为我崇尚这种为人出世的方式;抄录第二段,是因为我信服这样的思想;抄录第三段,是因为我佩服孔子说理的形象化;抄录第四段,是因为我欣赏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风格。具体的评价我就不说了(也没有资格说),可以看看正文前于天池、李书写的推介。古人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套用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孔子,还要知道孔丘仲尼是如何成为圣人孔子的。2006-2-28 团委
  •     傅子上课讲到“文学家眼中的孔子”时,特地提到李长之先生这本小书。书很薄,150页不到,读起来也很快。如果我这学期没上傅子的课,把论语背得自以为还比较熟,大概读这本书也就是眼前浮云飘过而已。但现在不同,正因为背了论语,再读与论语相关的书就觉得各种“豁然开朗”。李长之先生这本小书是用给小孩子看的语气写的,但同样充满了学者的严谨态度,把论语和其他各种有关孔子的材料按照时间线索贯穿起来,写成一部类似孔子传记的作品。论语中散落的只言片语并没有注明时间,要推断孔子或其弟子说某句话的具体场合和相关背景其实非常困难。不过,李长之先生还是按照自己的钻研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推断,固然我们可以指责有些推断不尽如人意,以及对有些论语原文的理解,李长之先生和主流的理解方式有比较大的出入(有些大概可以二解存疑,有些从情理上讲很可能是李先生的理解有偏颇),但能把孔子的一生写得如此明白,读后给人很多启发,终归是一件困难的事。傅子在评价的时候曾经说,这是文学家充满感情色彩的描述,虽可能有略显失当之处,但仍能使人受到感染。我有否受到感情上的打动我自己也不晓得,不过李先生确实有非常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力,能够描写出绘声绘色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孩子们都能读到这样的“大家小书”,大概是件天大的幸事吧。
  •     哎,现在的人能真正的读一遍孔子再好好看待儒家的话,大多数应该就会产生敬仰之心了。可惜,大家只知道说好像中国几千年来就败坏在孔子所创立的封建儒家糟粕上了,好像孔子一来所有坏事都是因为他的缘故。不过这应该也与后世解读孔子的一部分扭曲有关,正视孔子本身思想,一定会受益匪浅.于丹解读的实在有点功利化了,十分不喜。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非常不错,作者的文笔很好,不像专业书那般乏味,倒有故事书那般趣味。当然其中的专业知识涵盖量也是相当大的,总而言之,很不错,值得一看~
  •     无需多言
  •     作为一名著名学者,能以如此通俗笔调写孔子的传记,本身就是值得大力肯定并提倡的,况且本书文字通俗程度完全令小学生可以读的懂,行文及注解没有任何矜才使气之处,完全是一派淳朴气象。我想这部小书如果能结合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一定会是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典范。
  •     这本书比较适合亲子阅读,可以结合《论语》和历史来给孩子慢慢讲。个人感觉历史背景的东西年龄小的孩子自己看应该不好理解。文中对于个别内容的翻译,偏于浅薄。亲子阅读的话,放慢速度,慢慢给孩子讲,教育意义还是蛮大的,孩子会有所收获【适合7--11岁孩子哦】
  •     最近看的最好的一本书 果然是大家小书,不过两百页,却将整个孔子的一生白话讲完 又与论语按照时间揉进去 让人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而在李长之先森这部小书里,能看出“春秋笔法”的妙用:对孔老头的可爱朴实描绘的简白晓畅,看出作者对老头深入的研究与深刻的爱。语言又让我想起季羡林 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学者治学精神的氛围。值得再看 好书!
  •     所以说,把复杂的东西讲浅显了才是真厉害。读此书想起了井上靖的《孔子》,与本书近乎同样的内容,因为小说的缘故,文字更美。
  •     孔子那些事儿
  •     略去那些不得不说的话,故事讲得洒脱。另外,孔子跟音乐和诗经的联结写得很有意思。
  •     大家小书系列的一本,讲孔子的一生,和论语、礼记等串成孔子一生的故事,非常好
  •     还行吧。7.3分
  •     1954年﹣1956年,意識形態對詩人本質(第27章:孔子的語言很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就像詩一樣……)的侵略、交戰和規訓
  •     大家小书本本经典.是了解孔子的小书.
  •     用讲故事的通俗化“伪装”,在那个批孔的时代,至少坚持了不武断下定语的立场。李长之先生1957年被划为右派,此书中已见征兆。1978年12月13日因中毒性肺炎去世,李长之先生的手依然保持着生前握笔的姿势!人格化批评:“孔子的语言很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换句话说,就像诗一样。孔子的精神就是很乐观,很积极,像健康的音乐一样;他自己身上体现了他所指出的文学艺术所应起的良好作用。”
  •     坐在武汉南下的火车上看完的。我的心情随着孔老夫子一起颠沛流离。
  •     时间、地点而已
  •     非常好
  •     慢慢走近孔子,走近圣人,可有助于阅读论语。
  •     好书,适合高中以前的孩子
  •     孔子的有幸,生于那个时代,有老子这样人交流,让圣人不至于寂寞。
  •     没有人儿的小人儿书。
  •     里边的"于"都是"子",有点粗糙了,
  •     大家风范
  •     子贡表示压力很大
  •     有种白话孔子世家的感觉
  •     我非常尊敬这位老先生可惜作者已经过世就像孔子老先生
  •     话说“大家小书”都不错的,深以为然。这本《孔子的故事》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考证详细,一字一句皆有出处。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司马迁之人格和风格》名声在此之上,由此想来也值得一读。
  •     小小的书,却让我受益良多,从中让我学到谦虚,礼貌,不懈学习,以及做人做事各个方面的道理....一个有涵养的人是全方面的
  •     举重若轻
  •     对孔子的一生有了时间上的认识,可以用一条线拎起来了。不过。。。
  •     朴实、简洁亦全面,通俗读物佳品。
  •     欢迎加入李长之小组~~~~~
  •       李长之先生作《孔子的故事》,其旨趣乃是使大众“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怎样看待孔子的”。该书成稿于1954年,2002年重版收入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第一辑。
      历史学家写一部故事,既要引人入胜,又需实事求是。许多时候,翔实的史料在劣等的史学眼光裁剪下总显得干涩无味。当然,历史电视剧中那些夸张的情节,也并不是历史本身。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只是这八个字的要求,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却并不轻松。
      李先生写孔子的故事,参阅的史籍不外《论语》、《礼记》、《史记》、《左传》、《孔子家语》和《孟子》。
      许多明确的纪年在古书中记载的并不详尽,而一些言行在记载过程中也遗失了特定的语境。
      以《论语》为例,夫子的许多话在今天看来难免产生歧义。《子罕》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李先生参照孔子世家,卫灵公与南子出游一段,将这句话作了孔子对卫灵公不满的注脚。《子路》记:“鲁卫之政,兄弟也。”这所指的究竟是鲁、卫两国的中兴迹象,还是夫子对两国政治的批评,我们不得而知。李先生将这段话附在孔子离开卫国之后,于是这“兄弟”也就成了难兄难弟的代名词。
      至于“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类的言语,其感情倾向也是值得玩味的。此类例子成为李先生勾勒孔子生平轮廓的基础。
      我们当然已经无法还原孔子当时全部的历史,也无从知悉李先生这样的解读是否贴近事实。但先生爬梳、剪裁史料之后,融会合理的想象,是这样一个鲜活且比较可信的夫子形象。比之孔子标准像的争论,这样的小书实在令人珍惜。
      历史并不只是单纯的考据,对于过去的记录始终是和现实连接在一起的。纷纷扰扰的“公众史学”热至少说明对历史的需求在大众中是何等庞大。为历史而历史的考证学需要一些想象力的激发;怀疑一切证据的现代史学又需要一些根本的信服。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却也可以很精彩。
      求教葛兆光先生关于历史学家的想象力,葛先生一语中的。在楼兰古国遗址发现一具古代尸骸,金发、深目、隆准,命之为“楼兰美人”。金发、深目、隆准就是美的根据,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想象她的美。如果没有历史学家的想象力,那只能叫做“楼兰干尸”。
      换言之,历史学家的想象力有两个要素。一是历史学家的爬梳、甄别,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不妄言,不枯燥。历史也可以很精彩。
      李先生成书后重新誊抄一遍,后又改定两遍。凡8万余字,援引注脚239条。呈现给我们的却是这样鲜活的孔子形象。
      斯人已去,或许我们也可以将这样的启示融入历史的学习与研究,聊作追思。
  •     欢迎加入李长之小组~
  •     用一天的时间粗略地浏览了孔子的一生
  •     多年来读过许多遍的小书,原来买的被我推荐给朋友了,只好再买一本留给自己珍藏。
  •     “2006-2-28 团委 ”
    什么意思?
  •     比钱穆的有趣
  •     隋珠虽小,尘埃难掩。
  •     大约在公元前551年,一个66岁的山东老头,强奸了一个不满20岁的少女,并致少女怀孕。最后这个孩子生了下来,老头竟以强奸地点给孩子命名,以资纪念。这个老头名叫叔梁纥,那个少女名叫颜征在,生下的孩子便是孔丘,他的生日便是今天——没有强奸,便没有孔子
  •     薄薄一本很快翻完,文极浅显,可作各年龄层的孔子基本背景读物
  •     很好的一本小册子,典型的那种80年代前的普及读物风格:深入浅出,考据严谨。顺便,这大概是最让我想去念论语的一本书吧。
  •     很易读懂,辽教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       不敢评论李长之先生,也不敢评论这本神奇的小书,只想说说李先生笔下的孔子。
      
      孔子在我的印象中,大半是比较模糊的。中学课本里一张孔子像,曾经率着弟子周游列国,就是几乎全部有关他个人的印象。剩下的就是作为歌颂或者批判对象的符号孔子。去年的《孔子》,发哥的形象不算差,但怎么样也没法让人觉得孔子是那个样子的。读了这本书,这老头算是在我心里活了。
      
      要说知道一个人,孔子的爹妈籍贯以及学历啥的这些简历必备内容,我是从这本书里才第一次看到。这老兄弟童年不算顺利,家境相当不咋地,也没啥名师指点,似乎谁也不知道他怎么就变得博学多能,完全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唯一确定无疑的就是他的好学是从小就有名的。
      
      有本事之后没活干,干脆就教书。用他自己的意思似乎应该是,有本事没人请你是当权者的愚蠢。他的一辈子就一直纠缠在政治理想的失败和教育事业的成功中。
      
      三十而立,开私学,收了最亲近的弟子子路,还有颜渊曾参的爹,去齐国谋职未果回鲁国;
      四十不惑,继续收学生,专心教“诗”“礼”“乐”还有“仁”,鲁国内乱,孔子只能等机会;
      五十知天命,短暂从政,理念不合带弟子出走卫国;
      六十,离卫,过宋,到陈,奔楚,回卫,最终归鲁;
      七十,孔子真的是一个老头儿了,从政的心也淡了,就剩下“学不厌,教不倦”了。
      
      孔子搞教育,第一以身作则,好学的精神在他身上从小到老一直没变;第二就是因材施教,怯懦的鼓励,莽撞的叮嘱;再有就是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孔子搞教育搞的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本身吸引人,跟他的教育方法也大有关系。
      孔子搞政治,到哪里都是同一套,在不同的地方推广差不多的政治理想,因为不同的原因,结果也是差不多的失败。
      
      孔子怎么教弟子的,中学《论语》中我们学过,但看了这本书,体会更加不一样。能遇上孔子这样的老师,真是那些弟子的一生之幸。
      
      不奢望搞教育的都能有孔子的学识,只希望他们都能看看这本书,向孔子学那么一招半式。
  •     在书店站着读完,全当消遣,这书将来给孩子看不错。
  •     语言不美。有语法错误。如“涉及到”等。但是现代给孔子做传的貌似就这本了。应当把孔子所言原文括号内引用。
  •     普及书籍就该是这个样子。
  •     对论语中的有些话的理解不置可否。时间事件很翔实
  •     简单易读。爱上了立体的孔子。
  •       哎 人啊 何必非要标新立异以此来吸引别人呢.这就算拍马屁,难道你认为颜回说的不对吗?颜回自身的贤能你没看到吗?
  •     李长之先生善于做普及的书,深入浅出。虽然时代有局限,但还是有自己的角度
  •     2010-03-06
  •       圣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为什么只有颜回一人得以称圣?思想修为之外,当还有过人之处。
      
      孔子和学生被困匡城五日,原本掉队的颜渊得以赶上。孔子见了他就说:“我以为见不着你了,我以为你死在路上了。”颜渊说:“老师还活着,我们还要做一番事业哩,哪里敢死?”(这件事记于《论语 先进第十一》: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
      
      老百姓之间这么说话就有点像咒人了,但是在怀有远大治世理想的圣人面前这么整,马屁算是拍得稳准狠,深深的触动了老人家的神经。想到自己都时常犹豫徘徊的理想报复竟然有人可以客服死亡的召唤坚持追随,再不感动还是不是人。
      
      还有一次,吴楚交兵,孔子一帮又被围,老多天没吃东西了,大家的理想有些动摇。孔子就拿一首诗验证学生是否变节。子路大老粗,张口就说,之所以遭难,恐怕是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够。圣人老不高兴了。子贡稳重点,说要不是老师你的理想过高了,适当往下落落兴许就好了。圣人老不高兴了了,还骂了他没出息。颜渊最后说,老师的理想很高,肯定能找到实现的机会。别人不接受,才能考验有德行学问人的涵养。没有好的主张,是我们的可耻;有好主张却没有机会实现,那是各国当权者的羞耻。圣人听了老高兴了,说是这个理,你姓颜的小子如果有了钱,我给你管账都行。(这件事载于《史记 孔子世家》)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潜台词是世界上最懂我的人不在了,我也不想活了。
      
      后来季康子问,你的弟子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回答,以前有个颜回老好学了,可惜死的早!现在这些人里面一个像样的没有。(《论语 雍也第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为什么七十二贤人还活着那么多,一个像样的都没了?其实是一个会唠嗑的都没了。
      
      还有一句广为流传夸圣人的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百度翻译一下: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谁能经得住这么捧?活活把圣人捧老实了。古书里面会拍马屁的高手很多,单一句“子在,回何敢死?”,颜回已在一流之列。
      
      
      
  •     把引文都进行了现代文翻译,是不是保留原文会更好点?
  •       仲尼是怎样成为孔子的?——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摘抄: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到的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作者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语和《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语祥略不同,现在综合评述。)
      
      在这个时期(指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的官,可是他是反对刑法的。孔子曾经说过:“对人民如果光靠发布命令,又用刑法来强制执行,那是会使人民养成侥幸的习惯而不顾廉耻的;如果在政治上加以诱导,并用礼义来约束,人民却会既有廉耻,又肯往好处走的。”(作者注:见《论语·为政》篇,第3章)
      
      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下。”(作者注:见《论语·颜渊》篇,第19章)
      
      关怀政治和热中功名富贵是两件事,但孔子在往日对这两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孔子往日奔走,其中未尝不带有功名富贵的念头。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这方面多少有些看开了。他这时说:“吃粗菜,喝清水,枕着胳膊睡一觉,这就是很大的乐趣。那种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实在和浮云一样呵。”他又说:“如果富贵真是一求就可到手的话,叫我给人赶车我也干;如果强求也未必到手的话,那就不如让我爱做什么做什么了。”(作者注:见《论语·述而》篇,第16、12章)
      
      李长之译《关雎》:
      关关叫着的双鸠鸟,
      停留在河里小洲上,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正是人家的好对象。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复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欢喜!
      
      * * *
      大部分中国人和部分外国人都是知道孔子的吧!但是系统地了解孔子一生轨迹,恐怕就没几个人了。
      之所以大段抄录李长之先生书中的文字就是向读友们推荐这本小书(正文才137页),但作者确是大家(其作《鲁迅批判》是鲁研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
      对于我这样文言不过关的读者来说,读《孔子的故事》,真可以是悦然读之。尤其是李长之译的《关雎》,更是让我又喜又羞:喜的是其语言的朴素,意境的美妙,阅感的灵动;羞的是我想起我上学时也翻译过,但那是什么呀!和长之先生的比起来,简直蠢钝得很!
      抄录第一段,是因为我崇尚这种为人出世的方式;抄录第二段,是因为我信服这样的思想;抄录第三段,是因为我佩服孔子说理的形象化;抄录第四段,是因为我欣赏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风格。
      具体的评价我就不说了(也没有资格说),可以看看正文前于天池、李书写的推介。
      古人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套用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孔子,还要知道孔丘仲尼是如何成为圣人孔子的。
      2006-2-28 团委
      
      
  •     略显后悔,算李长之先生的古代伟人传记文学中落入陈词滥调的一步作品,较之司马迁和李白两部作品,都要差的远啊。在孔子传的诸多版本中,这一部也略显平庸。
  •     好!好!!哈哈!好看!像说故事一样,但是非常严谨的呢,大部份事情都会注是哪本史书所说的,绝对好!
  •     豆瓣之前,高中。补齐。这书挺好的。
  •     文笔好!孔子一生凄凉,“累累若丧家之犬”,道不行,晚年儿子也死了,最好的颜渊最亲的子路都不在了,还要坚持把书编完,不是想立德,立言,立功,也不是想开创什么学派,就是想给自己一个交待而已。
  •     可惜没有原文呢
  •     浅显易懂,富有理趣。
  •     小学生读物。
  •        傅子上课讲到“文学家眼中的孔子”时,特地提到李长之先生这本小书。书很薄,150页不到,读起来也很快。如果我这学期没上傅子的课,把论语背得自以为还比较熟,大概读这本书也就是眼前浮云飘过而已。但现在不同,正因为背了论语,再读与论语相关的书就觉得各种“豁然开朗”。
       李长之先生这本小书是用给小孩子看的语气写的,但同样充满了学者的严谨态度,把论语和其他各种有关孔子的材料按照时间线索贯穿起来,写成一部类似孔子传记的作品。论语中散落的只言片语并没有注明时间,要推断孔子或其弟子说某句话的具体场合和相关背景其实非常困难。不过,李长之先生还是按照自己的钻研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推断,固然我们可以指责有些推断不尽如人意,以及对有些论语原文的理解,李长之先生和主流的理解方式有比较大的出入(有些大概可以二解存疑,有些从情理上讲很可能是李先生的理解有偏颇),但能把孔子的一生写得如此明白,读后给人很多启发,终归是一件困难的事。
       傅子在评价的时候曾经说,这是文学家充满感情色彩的描述,虽可能有略显失当之处,但仍能使人受到感染。我有否受到感情上的打动我自己也不晓得,不过李先生确实有非常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力,能够描写出绘声绘色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孩子们都能读到这样的“大家小书”,大概是件天大的幸事吧。
  •     把孔子一生介绍的非常详细
  •     相当通俗哇。
  •        五十年代末居然能有这样一本平和且不卑不亢的小书,遣词造句又温婉干净,实在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奇迹
       书很薄,半个小时之内的事情。而注释巨细靡遗,几乎让人厌烦,书末又清楚记着每出一版则修改一次,一本小书修改了四次,是老一辈学者的厚重严谨了。
       把孔子一生的情形串联起来殊为不易,因为史料太过于琐碎模糊,但李长之先生还是做到了,不能说尽善尽美,却非常完整、周到和客观。无论有没有读过论语,无论对论语保持怎样的态度,都会对这本小书击节赞赏。
       个人对孔子的喜爱甚于孟子,因为孔子更可爱淳朴些。李先生对这种天性的挖掘可谓深合吾意。比如说到子贡批评孔子帮助无道之人,孔子便回答说:你以为我是苦瓜,整天挂在那里就可以,都不用吃饭么?
       又颜回死后,其父想让孔子把车卖了置办一副好棺材,孔子很无奈地说:我也没有办法啊,我儿子死的时候也是一层棺材。车子呢,有时候我要见见达官贵人,还是要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两个老人便一同伤心起来。
       写孔子而有这样问候的人情味和书生气,殊为不易。待最后写孔子之死,竟教人十分伤心:不是因为学术、文化、政治,而是因为这么一个老人家,又善良,又可爱,学识好,待人以礼,好比一个好爷爷去世了,让人不胜悲痛之至。作者笔下能带出这种感情,有一点推己及人的意思,也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中国学人不擅以事论事,李先生也是如此。一篇后记看起来那么中规中矩,谦逊明达,却还是忍不住暗示出对“批林批孔”和个人崇拜的不满和担忧。他是有些执拗的,像孔子执着于“礼”。这点执拗让他在六年以后吃了大亏,最终也没能完成对本书的第五次修改。
       “成如容易却艰辛”,这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哪怕对孔子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作者字里行间晴朗的文气也会让你爱不释手。唯一的不足,也许就是对原文的引用少,都直接译了出来,有些不解渴。
  •     十分有趣!
  •     够通俗,引文全部译成了白话,此外无感
  •     傅子要求读
  •     虽为小书,然乃大家力作。短短的100多页,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让我们了解到原来他是和子产、晏婴同时代的人,让我们了解到原来他生活的年代,也是吴越争霸的年代。这样的孔子,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圣贤,而是活在当时的人群中的一份子。
  •     真真是大家,似乎还是北师大的教授,故事讲得不长但很切实,每处都寻得出根据,也可以算是读论语的入门。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哎,现在的人能真正的读一遍孔子再好好看待儒家的话,大多数应该就会产生敬仰之心了。可惜,大家只知道说好像中国几千年来就败坏在孔子所创立的封建儒家糟粕上了,好像孔子一来所有坏事都是因为他的缘故。不过这应该也与后世解读孔子的一部分扭曲有关,正视孔子本身思想,一定会受益匪浅.于丹解读的实在有点功利化了,十分不喜。
  •     小孩读吧又担心他读不懂,还是高中生看吧,还对高考历史政治有帮助
  •     颇有趣味
  •     趣味性和深度都差了点儿,适合中小学生读者
  •     普及读物,对思想没有过多涉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