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05731257
作者:于秀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我是1949年从青岛港被带走的,当时我已经40岁,家里四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12岁,老二老三老四都是儿子,他们一个9岁、一个3岁,最小的那个只有六个月。    当时兵荒马乱的,到处在抓兵,为了躲避我跑到山上藏了七天七夜。那时候庄稼也都荒了,山上也没什么吃的,我每天饿了就挖野菜吃,渴了喝山沟里的水,直到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便跑下山来准备回家看看,谁知走到半道上便被国民党军队抓走了。    那时我们大概有几百个人吧,都被送到停泊在青岛港的船上,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来到了台湾。    在台湾经过一番整编,我被编进了正规部队,又很快被运到海南岛,那时候战争打得很凶,很多人都死在了那里。我们这些人被打死的倒不是很多,主要是北方兵到南方有些水土不服,再加上整天靠吃烂菜叶充饥,许多人都病倒了。我也算是死里逃生才又随撤退的国民党部队回到台湾。    那时候家里根本不知道我的音信,是死是活他们到处打听也没有人知道。    我老伴带着四个孩子像塌了天一样,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地里没有收成,她只好拖着几个孩子东家借西家赊,家里少了我这个顶梁柱,那日子就根本不知道咋往下过。    我在台湾这边也度日如年。    刚开始时还数着日子,总觉得很快就能回家。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两岸关系也一天天紧张,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到后来我甚至连是哪年哪月都懒得去记了,糊涂比清醒着好,一想起家里活蹦乱跳的四个孩子,心里就针扎般地痛,我不在家种地,他们吃什么?    在台湾的部队里一待就是十几年.出来时正是壮年的我.退役时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这十几年在兵营里就是混了个一日三餐,什么积蓄也没有的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找工厂打工,人家嫌我年纪太大,手脚不利索,不肯要我。想做个小生意又没有本钱,从部队里下来,我几乎要流落街头了。    这时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我进了天主教堂当工友,每天擦擦、洗洗,扫扫院子,干一些清洁的活儿,这样我才总算有了栖身之地。    我在天主教堂安下身来以后,便开始想家里的亲人都不知道怎样了。    十几年来音信全无,我不知道老伴和四个孩子是不是还在等着我回来,不知道自己的老爹老娘是否还健在,不知道儿子的死活,他们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牵挂。    那些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我便跪在“上帝”面前痛哭流涕,我要仁慈的上帝帮帮我,已经步入晚年的我别无它求,我只要能知道家的消息,对于回家我根本想都不敢想。    那时我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想到自己来日无多,再拖下去我可能真的要在台湾终了此生,我心里就一阵阵害怕,毕竟我曾经是有家有儿女的人啊,我不甘心自己就这样像个孤魂一直漂泊在外,就是死我也要回到家中。这样的念头使我再也无法忍受教堂里平静的日子。    那会儿每逢做礼拜就会有一些教友留在教堂久久不肯散去。他们当中有很多是退下来的老兵,也有一些老兵的家属,在无法抑制的思乡中,有很多人信奉了天主教,把自己交给“上帝”,权作一种感情的寄托。而教堂的礼拜,则给了这些无依无靠的老兵们互相联络交流的机会。    由于个性内向,也因为我的年纪比较大,对这种聚会我从来不怎么关心,可是,有一次我发现他们特别地神秘,出于好奇我凑了上去,才知道他们当中有的人已托国外的朋友给家里捎去了信,并且,也得到了家里的回信儿。    当时由于台湾当局控制得特别严,这种事情要是让他们知道了,有时会被抓去坐牢。    所以,大家伙对这种事儿格外小心。因为我在教堂里做工友多年,老实本分是出了名的,老兵们都知道我这把年纪,不用说也是被想家的苦痛折磨了这么多年。    我当时一听有的人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同家里取得了联系,我的心里像被电击了似的难受。    我不知道是该羡慕还是该嫉妒人家那些已和家里联系上的老兵。那些天夜里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一闭眼睛便是老伴拉着四个孩子站在村口等我。    我走时才六个月大的儿子,现在想必也长成了大小伙子。想到我这个当爹的对孩子们一点责任都没有尽过,我心里就愧疚得受不了。    那时候我的烟瘾特别大,一天三盒烟都不够,只要没事我就要手里点根烟,要不心里就发慌,就没着没落的。    我知道自己是想家想狠了,是在糟践自己,有时候倒真觉着死了比活着好,上帝说人都是有灵魂的,我想也许死了的人魂可以飘回家去,那我宁愿做个自由自在的鬼魂,也不要这样受生死别离的煎熬。    当时我真是这样想的。    也许是因为经历的太多,已年逾古稀的周云亭老人讲话一直是比较平淡、缓和。    我懂得那些饱经风霜的心灵,有一种淡漠,不是因为麻木,而是因为承受。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流离失所中,周云亭老人所遭受的打击可能远远超出了他的叙述。因为曾经百般无奈地独自承受这一切,所以,他对往事会有一种坦然。    但那绝不是一种忘记。    尤其是他说到自己在当时甚至想到生不如死时,我发现他深深陷下去的眼眶里转动着的浊泪……    就这么在对老家的朝思暮想中,我过了75岁的生日,又过了76岁的生日。    77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要不是教堂里的教友凑钱把我送进医院,恐怕我也活不到现在。P2-4

内容概要

于秀:作协会员、职业作家、美国南加州大学(UCLA)访问学者、央视“成长在线”特邀专家,为了写作本书,作者遍访现居北京、上海、青岛、台湾、美国等地的台湾老兵,行程万里,一线专访,纪录台湾老兵半个世纪以来惊天泣地人生经验。

书籍目录

1.逃离台湾老兵·周云亭
2.一个女人四十余年的坚守老兵·曲光镛
3.当团聚变成永诀老兵·刘先生
4.千山万水回头上岸老兵·薛贵存
5.繁华旧梦老兵·朱恒生
6.叛逆者老兵·何知春
7.寻子老兵·施存成
8.熄灭的灯老兵·栾锡三
9.50年苦等最终仍是分离老兵·王恒文
10.迟到了40年的牵手老兵·孙茂亭
11.失踪的幼女老兵·李承乾
12.大陆的媳妇台湾的太太老兵·刘寿
13.兄弟兄弟老兵·范春旺
14.67岁老兵的初婚老兵·栾心和
15.乡愁绵绵何时休老兵·陈明礼

编辑推荐

  他们是赴台士老兵中最后的一批历史鉴证者。  几十年沧桑望断回乡路,上百万个家庭妻离子散写成的近代史!  拨开历史尘氛,再现岁月狰狞,时代的巨轮滚滚撵过,一种叫做思乡的疼镌刻于老兵们的灵魂之上,烙印永恒,震撼、警醒着中华。值此东海、南海纷争不断之际,那些台湾老兵们的切身经历再次提醒我们:中国再也不要内耗,再也不要骨肉分离、亲痛仇快……  我实在不能想象那数百万男人的白发,数百万女人眼泪填不平一个小小的台湾海峡!我不禁要问,它还要隔开骨肉同胞多久?它还要让老兵们在流失的岁月中咀嚼多少思念的苦涩?它还要让我们这个民族再经历多久的苦难与分离?

作者简介

于秀所著的《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拨开历史尘氛,再现岁月狰狞,时代的巨轮滚滚碾过,一种叫做思乡的疼镌刻于老兵们的灵魂之上,烙印永恒,震撼、警醒着中华。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中:我实在不能想象那数百万男人的白发,数百万女人眼泪填不平一个小小的台湾海峡!我不禁要问,它还要隔开骨肉同胞多久?它还要让老兵们在流失的岁月中咀嚼多少思念的苦涩?它还要让我们这个民族再经历多久的苦难与分离?

图书封面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百万老兵心声:血泪文字震惊两岸——《滔滔不归:我在台湾40年》陈昌本|文于秀是位很有才华的报告文学作家,我很感谢她,因为她帮我圆了一个做了很久的梦。我一直想写一写台湾老兵的乡愁,乡情,乡恋,写一写他们盼归、盼团圆的情思,但是,苦于没有机会。正因为有这层缘由吧,我一看到于秀写的这部书稿《滔滔不归:我在台湾40年》,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下来,真实生动,如同走进了这些老兵中间……我为什么对台湾老兵的命运如此关切,这与我的经历不无关系。1949年春天,从青岛海运去台湾的老兵,多是国民党军队抓兵被抓走的。我自己也经历了这场劫难。那年,我14岁,是个学生,国民党临撤退,在我的家乡青岛市夏庄镇一带,进行拉网式抓兵,从壮丁到小学生见人就抓,我当时,先是藏在麦田里,被撵得走投无路,躲到了我们丹山村小学校教师宿舍的阁棚上,学校的老教师关鸿多方与搜查的军官周旋,才避免了我们几个小学生被抓的命运。可是,像我这样得以逃脱的只是一些幸运儿,那几天里,被一根绳子拴走了上千人!也许,正是因为我差一点被抓住,还眼睁睁看着乡亲们被抓走,共同的命运使我总是记挂着被捆上军舰的乡亲们。后来,我与台湾老兵的第一次接触,是80年代带团到美国拍摄电视片《访美纪行》。在旧金山华人街的一个小饭铺里,遇到一位操青岛口音的中年账房先生,“乡音忽惊闻,相看是故人”,一询问,他竟是从青岛抓到台湾的老兵,退役后在台湾无法谋生,联络了几位老兵到美国创业。他对我们极热情,吃了他的炒饼怎么也不肯要钱,说是见了故乡人,亲啊!我作为一个作家,当时就起了写写他们、写写他们的命运之意。当我把此意告诉我的这位老乡时,他深情地说:“我们这些老兵的艰辛和思乡情,每个人都能写一本书,一言难尽啊,等到我们老兵们能回故乡的时候,咱们坐在热炕头上,喝着即墨地瓜酒细聊吧!”我理解他不能细谈的难言之隐,给他留下了我的名片,相约等他回故乡时,在家乡见面。但是,回国后,因工作变动,住址、电话变化多,这位老兵一直没有跟我联系上,也不知他回没回过故乡。我和故乡的台湾老兵相见的第二次机遇,被我无意间丢失了。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好转,我带一个文化交流代表团访问台湾,因为走得仓促,没有来得及打听故乡的台湾老兵在台的地址,没想到,到台湾后,故乡的老兵却追着我的行踪,找我这个老乡去他们那里团聚。他们在《联合报》上看到我的照片和姓名,觉得像是丹山老乡,立即打电话追寻,问此人是不是夏庄丹山的陈昌本,要求相见共叙乡情。可惜,在台访问期间,总是从一个城市离开后才能登报,故乡的老兵们追着报纸上的新闻找我,总是追不上。我直到在高雄机场,临上飞机离台时,才看到了接待单位转来的丹山老兵们写的便条:“陈先生,您就是青岛市夏庄镇的丹山人陈昌本吧?你的故乡来台的老兵和家人,听说你赴台访问,都想见见您,一起叙叙乡情,拉拉家常,等着你的电话,盼听你的乡音。”我看了便条,急忙按纸条上的电话号码打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上了飞机,我忽然想到,可能缺了地区号。回到家,故乡丹山村政府的电话打来了,说是在我访台期间,好几位台湾老兵打电话到丹山,问文化交流代表团团长陈昌本是不是丹山叫小宝的陈昌本!我拿着话筒,流了眼泪,台湾老兵们历尽40年沧桑,竟然还记着故乡的十几岁的孩子的小名!而我呢?已经到了台湾,却没能见到这些乡亲!我十分难过,如果我到台北的第一天,就见到纸条,我宁可放弃到花莲、高雄访问,也要和故乡的老兵和家人们促膝深谈上几天几宿。人熟情深,一定会谈得深刻、真挚。可惜,我丢失了这个宝贵的机会,真是悔之莫及啊!这经历,这思绪,就是我见到于秀这部写台湾老兵的书稿《滔滔不归:我在台湾40年》,欣喜若狂的原因。真巧,书中记叙的台湾老兵,有好几位竟是我的同镇乡亲!读这本书,我很快就沉浸在老兵们悲欢离合的坎坷命运之中,不能自拔。真实地再现台湾老兵和他们的家人的生活命运,这大概是作家的执著追求。她成功了!15个老兵的命运组成的15个故事,是一部部真实生动的人生史诗,老兵们各有独特的性格,各有独特的经历,读来感人肺腑。写78岁高龄冒死绕道归家的老兵真实感人;写67岁回乡找到称心的伴侣的老兵也真实感人;写老兵在台湾成家立业,在大陆还有妻子的悲剧真实感人;写老兵夫妻同赴台湾,留在大陆的儿子不认母亲的悲剧更真实感人。不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两岸分裂历史制造的命运史剧!于秀为什么能把这些悲喜剧写得真实感人,我觉得应该归功于她的深入采访。15位老兵的历史,她是挨个上门访问,由老兵和他们的家人亲口讲述的,于秀与他们同悲同喜,哀乐与共,才深刻地写出了他们的心声!于秀这种执著的敬业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为什么在当前,台湾老兵的命运特别引起了作家的注意和世人的关心呢?台湾这座祖国的美丽宝岛,游离在祖国怀抱之外实在太久了。在人类以和平与发展的雄姿迈向21世纪时,谁不盼望和平统一呢?饱受分裂之苦的两岸人民在等待,等待与家人“花好月明喜团圆”。可这样的愿望何时才能真正实现?两岸民众何时才能随意往来?看看现实吧,当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的党、政、军、民人数超过200万,几十年音信全无的骨肉分离,让海峡两岸的人民望穿秋水。1987年10月14日,在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近9年之后,国民党中常委通过决议:“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封闭40年之久的大门轰然打开,人们归家的脚步几乎踏平了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据统计,台湾开放民众探亲仅一个月时间,大陆就接待台湾同胞13000人次,白发的儿子寻垂垂老矣的母亲,步履蹒跚的老兵与走时满头青丝,如今却容颜已老的妻子相识却难相认。在一声声“我要回家”的呼唤中,历经了多达40年之久的磨难,走时生龙活虎回来却脚步蹒跚的台湾老兵尤其引人关注。与在大陆的家人相比,他们几十年来在台湾的漂泊与孤独无依,更显得格外苍凉。有很多人走时并非自己所愿,而想要回来却历经了太多的波折,更有许多人思归心切,竟铤而走险,绕道国外重返家园。在这些老兵的心里,故乡的家园永远是夜里闪耀着的一盏灯,使他们在孤独的远行中还有一丝选择坚强地活下去的希望。家园!家园!在所有的人类字典中,只有“家”这个词的解释是共同的。所有的人都与“家”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几十年来台湾老兵寻亲的脚步匆匆,都是为了那个骨肉团聚的梦圆时分。然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阻碍祖国统一的人们,却在阻挡和平统一的浪潮,老兵们与家人暂时的团聚后,仍旧是分离,有的甚至是永别,对于大多数已是耄耋岁月的老兵们来说,只要两岸不统一,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聚的现实,必是他们终生的遗憾。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将继续演出!要回家,要统一,民心是不可违的,和平统一成了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台湾老兵们以自己的一生为代价写就的命运史,证明了这一点!正是两岸人民盼团圆、盼和平统一的愿望,使台湾老兵的命运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作家于秀,是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作家,她怀着对台湾老兵的满腔同情,走近了台湾老兵,真诚地倾听、触摸他们饱经骨肉分离之痛的心路历程,以真实的史笔,写下了这部厚重的作品《滔滔不归:我在台湾40年》。 本文作者:陈昌本(原北京电视台台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
  •     老兵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和亲情,他们不该因为政治的原因被迫几十年妻离子散家破人忙,更何况这是几百万人的悲情!文革中,多少老兵的家属遭到迫害,多少人含恨离开人世,那是多么大的悲剧,而在台湾 ,几百万老兵又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他们没有家,他们没有钱,他们因为老了被军队扫地出门,成为一帮流浪汉,太悲惨了!这不仅仅是几百万老兵的悲哀,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不团结,内讧,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代人,毁掉的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     合上书,我揉揉因频繁擦拭眼泪而干涩的眼睛,背靠在椅子上,长长舒了一口气,可心绪一时还难以从台湾老兵的故事中抽离出来。那一湾在地图上看上去浅浅的海峡,却在我心里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国之难、家之祸、人之殇,难道仅是因为这一湾海峡吗?应该是看了《滚滚红尘》之后,才意识到那一场内战所带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新中国的诞生,并不仅仅是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快人心,把国民党赶到台湾的酣畅淋漓,那数以百万的人头拥挤着、簇拥着、挣扎着挤向船舱,走向遥远的不归路、漫长的回乡路。65年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60几年的思乡之苦化作多少无奈的泪水,20000多个日日夜夜孤枕难眠、魂不守舍。那是一个个人永不重来的60年。那是一种分离即成永诀,再见即永不相见的痛楚和无奈。韶华痛彻心扉的分离和秦汉日日夜夜的等待和寻觅才是那一场国难背后的真实存在。从此,我开始特别关注台湾老兵这个问题,不敢去想象这些人怎样忍着相思之苦挨过2万多个日日夜夜。后来,凤凰卫视冷暖人生做了《大陆新娘》这个专题,才知道原来这一批人的晚景这样凄凉,在一个叫荣民院的地方过完孤苦的一生。尤其是当大陆新娘提到这里的老人每年都在呈几何基数递减,我的心像被什么撕裂了一样。后来《看见》做了一个专题讲述了高秉涵为死去台湾老兵将骨灰带回大陆老家的故事,年迈但精神不错的老人抹着泪说没有深夜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内心沉重的我一个字也打不出来。终于,在网上找打了这本于秀写的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翻开书,就一直拿着面纸擦眼泪,从第一页开始哭,一直哭到最后。这其中的痛苦和无奈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曾经我想象的还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生离死别,那些惊天动地的悲欢离合,真的翻开了这些故事,才知道竟然都是那些生活的细小的无可奈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两全其美。那些老兵即使历经万难终于回到家乡后,还要面对的艰难和无奈。书是以自述的方式铺陈的,15个老兵,15个痛彻心扉的悲欢离合。作者怀着深深地感情讲投入到每一位老人的故事中,感人肺腑。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都是在大陆做的采访,那些没能回到台湾的老兵是什么样子呢?那些没能回来就客死他乡的老兵的名字又有谁能知道呢?那些个在海边望了一辈子、哭瞎了的母亲又有谁能记起呢?如果资料再充实些就更好了,真的非常想做一做这个专题。找不到家的人,没有了根的人,就像老兵周云亭说的“糊涂着比清醒着好”,至少糊涂着不会忍受想家之痛。老兵们大都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不想为将来打算。走着走着就走失了自己,连魂魄都不知道扔哪了。然而矛盾的是想要回家的念头却又成为了要永远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即使真的见了面40年的光阴也把记忆中的人变得面目全非。我不知道自己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感同身受的这个劲是从谁那遗传来的,总是还没读到伤心处,可一想象就已经泪流满面、呜咽哽泣了。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涛声依旧》,像我这个年纪喜欢听这些老歌,总有人不理解。好老的一首歌,还是在儿时、在家乡常听的一首歌,而如今常听不仅仅是因为总是能回忆起年少的点点滴滴,更是因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回家的客船”?老兵们的背井离乡是出于无奈,是不得已的选择,而我的呢?同是在大陆,同是在一片土地,可又何尝不是背井离乡,一年只能回去一次的家乡岂不是同样让我魂牵梦萦。这看似是我自己的选择,可这其中又有多少无奈呢?离开家乡,客居异地这样的境地究竟是由多少偶然性造成的。回忆过往,八年前得一个下午,高三的数学课上,随手翻起报考书,就看到了苏州大学的名字。一所坐落在江南水乡的学府,江南水韵氤氲着人文气息,而人文素养涵养这整个水乡泽国。只这随意的一眼,便注定了今生今世要做外乡人。我不想被称为外乡人,而又时时刻刻不在标榜自己是个外乡人。因为只有外乡人才会恋恋不忘她的故乡。每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乡愁都是相似的,品味起来每个人又各不相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外地人、外乡人、外省人,就是因为家乡的用不可替代。可是家乡是那么的不可替代。爱吃家乡的每一道小菜,爱听的乡音,见到老乡的兴奋和自来熟。在苏州感受的每一天的天气变化,都会想我的家乡不是这样子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苏州认识的人都和我家乡的人不一样,性格、脾气、习惯都不一样。有时候,早上,推开窗,看着小区里的人造中央景观,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推开老家的窗,窗外有一颗大杨树,麻雀总是喳喳叫个不停。工作,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我没有特别的兴奋,只是对辛苦付出后有了回报而些许欣慰。可心里明白回家的路又远了,遥遥无期。这是非常最稳定的工作,可是稳定的让人绝望,让我看不到回家的路。想家过甚的时候我趴在老公的怀里,狠狠地说再过10年,无论如何我都要回家去。可是我心里清楚明白说说容易,我和老公都有稳定的工作,在苏州买了房子、车子,安了家,可我总觉得自己是过客,不是归人。将来有了孩子,在苏州上了学,他就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我要回我的家,可是他就不得不离开他的家,他的家在哪呢?让他和我一样忍受离家之苦。如今,爸妈早已搬到城里,住在楼房里。再回去,也不是我想要的那个家了。那个矮趴趴的,盖了20几年破旧的三间瓦房,那个水泥铺成的院子,水泥地崎岖不平,院子总是铺不平。家里总是人来人往,就算补了地,还没等水泥完全干透,就又被踩出了脚印。纵使不顾一切真的回去了,我还能适应过去的那个家吗?在家乡生活了不到20年,可是在苏州也已经生活了另一个20年,就算我对家乡恋恋不忘,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其实早已经把苏州也当做家了。有的时候我都弄不清,究竟哪里才是家。怎样选择都有遗憾,都是无奈的选择。“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凋谢都不可挽回,对此我们只好接受。当我们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无奈,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学会了无所谓,无奈就成了一种境界。”周国平老先生一语中的。学会不拒小情调,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我的乡愁也就无所谓了。正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打来电话:“家里的花怎么样了,活下来了吗?”我看看几棵半死不活、叶子枯黄的绿萝,“说还没死,但长势也不好”。“你买点营养液,14楼楼层太高,不接地气,花长不好!”。躺在床上笑着对妈说:“妈。为啥14楼长不好啊?花都在土里,怎么会不接地气?“你家的花肯定没1楼的长得好,就是这么个理,不接地气就是不好”,妈妈坚持到。周国平说过人与人的交往只会激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人只有接触到土地、自然才更好。妈妈固然只有高中学历,文化水平不高,但与自然的日益打磨早已让她拥有了哲学家般的智慧。用了20几年才终于逃离了平穷落后的农村,成为了从小就羡慕的城里人,而如今,日思夜想不能割舍的却还是农村那个家。那个依山傍水,被自然环抱着的家。那个夜晚抬头就能看见漫天繁星的故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抬头看到漫天的星星竟然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人离自然越来越远,看来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写出“陪着星星上路,伴着月亮回家”这样的句子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正视历史,客观评价
  •     书是不错的书,但令人气愤的是,背面有一道裂纹,书也很脏。希望当当加强储存和运输质量。
  •     大环境影响的小人物的人生,无法用自身的意志来选择。时间沧桑变幻,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我们。值得一读的书。
  •     乡愁绵绵何时休。这是我合上的这本书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几个月来,断断续续地终于将这本书看完了。不是没有时间看,而是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情绪,不得不拉长时间,一段段慢慢地去阅读,去感受,因为每篇文章讲述的都是海峡两岸无数家庭,跨越几十年的离愁别绪,快不了,也快不得。看的时候,我多有庆幸自己没有生活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因为在时代面前,人往往无能为力。很可能,一个字,就是永恒;一眨眼,就已转身。就如多年前的那首歌里唱的: 多少个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从故乡到异乡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从少年到白头
  •     跟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类似,都是讲述1949年赴台老兵的故事。40年的骨肉分离,每一个故事都令人落泪。基本上是采访笔录,感情渲染、文笔远不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过更显真实。
  •     国军老兵的心声
  •     像一部散文集,没有什么史料价值,只是一般的情感叙述。那些老兵在台湾的40年都是怎么过的,这方面的“干货”太少。
  •     家人分离不得见,让读者潸然泪下,是社会和战争给他们带去了不能弥补的伤痛。老兵们被强迫也罢被欺骗也好,最终还是使他们的人生在台湾的那几十年缺失了亲情和温暖。书的笔触很缓,替老兵娓娓道来那些封存的岁月里乡愁的苦涩和煎熬。这本书还是感动占多数。
  •     不曾经历过,也不会有机会经历,所以只有稍稍从书中了解浅浅的情愁
  •     很动人很动人的老兵的历史,窥见历史细腻的一面。
  •     抛开政治意义不说,每个故事都让我哭,整本书从头哭到尾,最悲伤的不是分别,而且40年后物是人非的团聚。
  •     这是时代的悲剧。在时代之下,个体的命运会是悲剧,相似的悲剧。
  •     老兵的自述,人间的悲喜剧,感人!
  •     沧桑悲凉一言难尽 读着读着眼里就泛起了泪光
  •     一个老兵的故事,一段台湾的历史
  •     大部分是山东籍的老兵的故事,有一定代表性,但是只能是管中窥豹罢了……
  •     很好的书,看完了也很感动
  •     电视剧《原乡》应该就取材于这份报告文学。文字表述不那么优美,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轻易就触摸到了人心。赞!
  •     进一步了解两岸问题。
  •     口述访谈,读起来并不累。想找齐邦媛的老兵离散没找到就看了这本。所述老兵大多来自山东 青岛一带,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却也相似。
  •     买太多了,还没拆开看!
  •     他们没有愧对历史,却似乎被历史遗忘了40年
  •     独立的小故事,几乎每个故事都看哭了,原谅我泪点低。那个年代有太多的不知所措,有太多的不得已。时代的原因却苦了两代甚至三代人
  •     口述史的最大意义就是肯定了个体价值,我们每个人在时代洪流是那样微不足道,却又个性十足。让历史自己说话,可真的会有人认真倾听吗?
  •     作者以采访的形式,采访了多位滞留台湾后千辛万苦返回大陆的台湾老兵,讲述了他们的过去,在台湾的牵挂,回家的历程。。。内容有人情味,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令人唏嘘不已,相信你看了也会很感动。
  •     同事比较喜欢看这种书籍,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     关于台湾的一些往事,给人以思考。思考过去,思考现在,思考未来。
  •     这是本纪实的书,想看些如小说或者散文般细腻华丽的描述就不要选择了。它珍贵在真实。这是段难过的历史,读起来令人悲伤。在这种感伤的情绪中,我们要学习珍惜与感恩。现实的故事用再简单的语句描述也掩盖不住心伤的泪。
  •     亲情不会因为海峡而消失,当年beyond为此而创作的大地一歌也更加清晰感人。
  •     和预期落差太大,文笔不行,完全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     身在这段历史中的人
  •     我在台湾40年,血泪文章,不忍读
  •     国共内战,是中华民族的惨痛的历史,不管怎样,死的都是中国人,交战双方的士兵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有着人性的优点和缺点,甚至是老乡、邻居、亲兄弟,是命运巨浪把他们推向了一方,而他们对命运却那么无力。作为胜利者,我们可以欢呼胜利,但之后应冷静的思考,因为逝去的曾经鲜活、年轻的生命是那么无辜,需要我们避免历史的悲剧的再现。那些在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虽然饱受分离思乡之痛,但比起那些死去的人,这点痛可能又算得了什么??毕竟他们是幸运的。
  •     真为那些老兵感到不值。为他们的家人感到心酸。
  •     慆慆不归:我在台湾四十年
  •     如果不是因为那曲《他们》和《心底的中国》,我永远也不会读到这本书。15个故事,就像15部电影,让我读懂歌曲中的“他们“的世界。
  •     还没看,但是物流很给力
  •     感人、让人泪奔
  •     读起来很感动
  •     在台湾,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外省佬”,在这里,我也不赞成人们把我称为“台胞”,我说:我是有家有国的人,我是中国人。
  •     都是各个老兵的口述,内容不错。
  •     实无购买之必要。装帧末流,插页已经脱落。此乃我自亚马逊所购图书中最不满意的。甚憾!
  •     被内容震惊了,那场大浩劫真的很让人难过,愿灾难不再发生!
  •     故事很感人(ㄒoㄒ)
  •     从中了解一些赴台老兵往事,很值得一看。
  •     看了觉得很。。。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     看了读者之后购进的
  •     去过台湾再看这本书,很是感动啊
  •     很感人的书,老兵挺可怜的
  •     先读的廖信忠《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相较而言,这本书更真实,没有廖所讲述的那般戏剧化,同时也意味着相似的经历让人会有一种轻微阅读疲劳.但无可否认纪录的事实,让人唏嘘.政权的斗争,所留下的牺牲品.
  •     听老兵们或老兵的至亲讲那骨肉分离毫无音讯的40年,声泪俱下,满腹哀伤~能见已是至幸~只是希望早日统一,再也不用骨肉分离~
  •     打开扉页看到作者乃作协会员,顿时菊花一紧。。难道我买错了书。。
  •     看的哭了!这段历史到底是谁的历史啊
  •     真实、翔实的一段民族史!读之心碎!
  •     流着泪在看得一本书,对老兵这个特殊群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认识!
  •     内战对于海峡两岸而言,都是一场悲剧。不过,也留下一方净土。
  •     这是一批被我们忽视的人,历史的痛,不能忘。
  •     每一个故事都要叫人从头哭到尾
  •     “我离开基隆的时候,已经恨透了那儿的海水,所有的人间悲剧它都看到了,可它仍是那样沉默”。我读的小心翼翼,怕太快错过重要细节,怕太慢失落感趁虚而入,但每每笔者跳出来表忠心,都怕她会亵渎了什么。基隆港何其无辜,而我也是矛盾,既不想有人看这种东西(尤其是她的采访对象们),又觉无人问津就此相忘也是极不公允,于是盼着,谁来写点客观叙事吧
  •     任何战争对老百姓来说都是残酷,兄弟相争和为贵
  •     看一章节哭一章节- -眼泪太多了
  •     经历很感人,但是每一篇都比较相似。几乎没有例外。最后留下的印象就是:大陆的妻子几乎没有改嫁的,都是几十年苦熬着等待丈夫的归来。而去到台湾的男人,只要有条件,就基本上娶妻生子了。一边说想念家乡,一边又能享齐人之福,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种现象了。
  •     从来不喜欢看书的妈妈居然主动提出要看这本!
  •     文笔不错,有人情味,看后泪流满面。人生真是百转千回。
  •     有塑封,不过比想象的要薄,还没看内容,应该不错
  •     故事不错,但是有点雷同,看久了有点乏味
  •     老爸在报纸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让我帮他买,想来他这个年纪的人,对于台湾,都会有不解的情结吧。
  •     很喜欢这样的书,这本书很好。
  •     一本让我流泪最多的书。40年两岸风云,割裂了多少亲情、爱情,妻子也许能等到丈夫,可有几个母亲能等到游子归来。念念不忘,虽有回响,40年已一生耗尽。这十五个老兵是上百万退到台湾老兵的极小一部分,难以想象这里面有多少离别与思念。
  •     没别的原因,就是喜欢这方面的书籍。
  •     还未读,但在大陆能出这种书,真心不容易
  •     很好的书 写得挺不错的 站在老兵的角度写的 这种题材不是特别多
  •     蛮好的一本书,应该被更多人读到
  •     购买时以为是小说,结果是拍戏的过程和每位演员的心得体会,不值
  •     在报纸上看了书评买的
  •     之前从未从这个角度看过湾湾...
  •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
  •     可叹的老兵,可悲的人生。
  •     作者做了一件伟大的事
  •     感人之深,政治的产物,毛蒋二公今又怎样
  •     不错的一本书,当事者的自述充满血泪
  •     采访时1999年完成的,书出的有些晚了!书中的人和事很感人!值得看看!“战争只能给那些没经历过的人带来快感。”祈愿世界和平!祖国风调雨顺~
  •     写的比较真实,还是很不错的
  •     想了解这段历史的可以读一读,主要讲亲情。不过写的类同了类,对于这段历史还想看更深入的。 读后感:每读一篇都会泪流满面,亲情和落叶归根是老兵一生的追求。本书笔墨都在每一个老兵思乡、回家、对大陆亲人的愧疚,大陆妻子独自抚养小孩照顾老人,写老兵台湾如何生活少了点。希望拍成电视剧,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晚。
  •     关于一个人群的故事,关于一个国家的故事,关于一个国家的故事。
  •     从台湾旅游回来,对老兵的历史很是好奇,不想局限于旅行过程中观看的反映老兵历史的资料片,更有冲动想走进和居住的酒店只有一个路口相隔的荣民之家,但还是没有勇气,只可远观吧!在花莲很多酒店或其他服务场所都有老兵的子女在工作,相聊甚是感动!2012年感动中国台湾老人高秉涵的事迹是一个契机,在网上搜到了这本书。现在看了一半,一天三个人物的观看,每天不同的命运感叹!每当在历经磨难,终于重逢那刻,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水!40年,为了跨越浅浅的海峡,那么多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太不容易了!愿慆慆不归不再任何一个地方重演!
  •     每个老兵的故事都只在书中占用了几页,但他们的人生,又岂止是这几页文字所能概括的?那些在中国大陆当年正值壮年的热血男儿,或因为贫穷。或因为抱负,或因为理想,或因为迷茫,或因为不懂得而被历史放上一去信台湾的船。经过一路的颠簸和劳顿,他们以为只是一次短暂的离家远行,结果,却变成了一生。感谢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个老兵的故事,当然也有人不是军人。在那个年代,特定的时代背景打造了这样一群特殊的人,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告诉这些后代,团圆是这一生非常重要的话题。文字或许不够精美,但书中仍可以体会个中辛酸。40年,于历史那么短,可于一个人,最好的年华。他们,该找谁诉说?
  •     书的内容非常感人,捧起来就放不下,就想一口气看完。有的老兵真惨呀.......
  •     还没看完,第一个故事感动死我了...
  •     脸女士多年前赠书,今天才看完。。。大时代下个体总是无力的。。。
  •     买的连载中的书
  •     触目惊心的离别,政治造成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每一篇文章看来都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     强烈推荐大家读一遍,真实的历史,希望多一点这类书
  •     这本书是帮妈妈买的,她很喜欢!很真实!
  •     战争的牺牲,选择的无奈,留下的除了遗憾就是痛苦。以史为鉴,和平来之不易,珍视和平。
  •     挺好的,我会说会是为了评论而评论么
  •     对目录上所叙述的事例觉得很感兴趣,又是搞促销活动价格便宜,所以购入。
  •     台湾一直以来对我就是个迷一样,他们嗲嗲的普通话听起来感觉不一样,他们的生活饮食也是那么让人不知所措,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福建只有一水之隔,却给那个地方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政治和生活的形态,买来看看,是想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吧。
  •     每一段故事都很感人,尤其是其中一个女人等她所爱之人40余年. 有家不能回的心酸只有台湾老兵才懂得。不过叙述情节看起来感觉不太深刻.
  •     眼里满含着泪水,参杂着希望与绝望,却终要和老兵们一样,不再被世人所怀念。让历史自己说话,可是真的会有人认真地去倾听吗?
  •     不是我喜欢读的类型 看标题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